《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

合集下载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兼葭》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 “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 ;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诗经· 蒹葭》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诗经· 蒹葭》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诗经·蒹葭》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1. 阅读《诗经·蒹葭》,完成—题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

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

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及解析:①托物起兴。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赏析】美在前方,迈开追索的脚步——《《诗经·蒹葭》》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抒情诗。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都以茂盛的蒹葭和茫茫的霜露起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典型环境。

对意中人的思念真挚深切,主人公没有停留在“思”的层面上,而是把牵肠挂肚的“思”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诗歌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诗句,就是“行”的具体表现,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主人公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身影,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感人至深。

《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试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问题】(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蒹葭》诗歌赏析

《蒹葭》诗歌赏析

《蒹葭》诗歌赏析《蒹葭》诗歌赏析【原文】《蒹葭》年代: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

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

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

宛:宛然,好像。

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陕西.眉县.蒹葭台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

《诗经·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一、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21.A 考查点: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

解题思路:《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

二.(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描述了苍茫的蒹葭,白露凝结成霜的情景,以及在水边的一个人。

通过溯洄和溯游,诗人表达了追求和向往的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伊人”象征着意中人,诗人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表达了对爱
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通过反复叙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词句,加强了诗歌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蒹葭》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

《蒹葭》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

《蒹葭》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2018【河北省】5.(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答案】⑴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⑵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⑵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12、2018年安顺市二、阅读能力考查(60 分)(一)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9.(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10.(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思对即可)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11.(3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八)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八)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八)
(二)阅读古诗,完成第5—6题(3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这首诗描绘深秋凄清的景象,表达诗人追求“”的深情执着和可望难即的惆怅。

(1分)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这首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托物起兴,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表明地点转换。

D.这首诗共分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行文富有变化。

答案:
5.(1分)伊人
6.(2分)C。

蒹葭阅读附答案

蒹葭阅读附答案

蒹葭阅读附答案导语:《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蒹葭阅读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蒹葭阅读附答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评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

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阅读题及答案:1、赏析《诗经?关雎》并答题①本诗围绕一个__求__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__友之__、__乐之__。

答案: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__含蓄___美、__意境__美、_回环_美、_音乐__美。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

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

蒹葭赏析题有答案

蒹葭赏析题有答案

蒹葭赏析题有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诗歌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凄恻心情。

《诗经·秦风》爱情蒹葭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美好理想)的男子形象或者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何作用?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既点明了地点和时节,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托物起兴,情景交融,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烘托了诗人追求“伊人”而不得的迷茫失落的惆怅之情。

4.结合诗句分析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写出了时间的推移,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还起到了一唱三叹,旋律优美,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5、从表达方式上看,《关雎》更侧重于,而《蒹葭》意味更浓。

叙事抒情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蒹葭》练习及答案

《蒹葭》练习及答案

《蒹葭》练习及答案XXX《蒹葭》赏析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个诗节的首句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性,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傍晚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来日诰日早晨霜露尚未完整消失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心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

苍、霜、方、长、央。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9.《蒹葭》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10.《蒹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1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13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4.《蒹葭》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15.《蒹葭》抒发了一种的思想感情。

八下语文《蒹葭》诗歌鉴赏早读考练(附答案)

八下语文《蒹葭》诗歌鉴赏早读考练(附答案)

八下语文《蒹葭》诗歌鉴赏早读考练(附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自《兼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求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 ______________。

(6)此诗押韵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蒹葭》,按要求完成下列习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蔞,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分析: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分析:C、“为霜”“未晞”“未已”的意思不同,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感情也随之有所发展。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分析:B“伊人”心中喜欢的人;“君子”是指好男子。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类”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拿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遍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着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睢》相比,《蒹葭》的情感的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理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点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分析:《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分析:A《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D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解析】D.有误,“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

三、赏析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5、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答:“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

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从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全诗记述了主人公寻找伊人的经过,抒发了追寻不得的惆怅感受,塑造了一个情真意切,执著追求,坚守信念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