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提供曲线-41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歇尔的观点与穆勒的观点几乎一致。但马歇尔是用几
何图形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 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 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 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举个例子分析,假设用毛呢交换钢铁,英国国内交 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20,所以 两国的毛呢交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 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年),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
派的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 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 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
马歇尔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的交换形成了一 个国际交换比例,即国际贸易条件,或称相对价格。这个 贸易条件是指互利贸易条件,它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 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
(二)简评
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
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的开展。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3、比较成本论是建立在一 系列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 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 均衡的世界不符合当代的实际 情况,是它的局限性 。
(二)评价
1、穆勒的理论解决了国际 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 问题,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 使得比较成本学说成为更加 完整的理论。这也被人们称 作是穆勒理论的一个“重大 贡献”。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只 能说明经济规模相当,而且 双方需求对国际交换比率给 予重大影响的两国贸易,这 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3、穆勒的相互需求均衡以 物物交换为前提,与现实大 相径庭。
理论前提:
1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 2 穆勒相互需求论 3 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一、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 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 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 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 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 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 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图7-3 贸易均衡的实现
7.3 提供曲线的移动
实际上,提供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 间的推移,两国的调整将导致提供曲线的发生改 变。
假设在实现图7-3所示的均衡之后,国家Ⅰ的消费 者改变了偏好,想要购买更多的的Y商品,其提 供曲线将会表现出这种变化,发生移动,如下图 所示: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图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y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E
毛
10:15 (上限)
呢
数
量 英国不参加Baidu Nhomakorabea易的区域 互利贸易区
G
10·
A·
·
德国国内交换比例
B
10:20 (下限)
德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O
·
·
15
20
钢铁数量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x
21
(二)相互需求均衡决定贸易条件
7.1 一国的提供曲线
(一)提供曲线的定义
一国的提供曲线(或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该 国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愿意在国际市场上 购进和卖出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数量。它表明 一国的进出口意向随着商品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 线以及可发生贸易的各种不同的相对价格推导出 来的,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贸易三角方法,具体如 下图:
相互需求均衡就是指相互供求相等。 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说明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
的价格除以进口商品的价格)或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而 马歇尔则是用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 换比例。
下面对提供曲线进行介绍,并通过提供曲线来 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
主要内容:
1 提供曲线的含义及推到方法 2 贸易均衡 3 提供曲线的移动
图7-1 两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三角
a)
b)
图7-2 不同贸易条件和提供曲线上的进口-出口组合
7.2 贸易均衡
将两国的提供曲线置于同一张图形中,如图7-3 所示,我们就可以解释贸易均衡和贸易条件的均 衡(equilibrium terms of trade)。贸易在E点 实现均衡,均衡贸易条件TOTE 用从原点出发的通 过原点的射线的斜率来表示。
1848年,他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 在书中他论述了他的“相互需求原理(或如其自 称的“相互需求方程式”)。
(1)互惠贸易的范围
穆勒认为:交易双方在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 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 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 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有利。
二、 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利 益理论的补充。穆勒和马歇尔是相互需求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穆勒首先 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以几何的方法对此理论作了进一步分析和 阐述。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是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 是李嘉图的追随者,也有人称他是“最后一个古 典主义者”。
(2)贸易利得的分配
穆勒认为: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
得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的范围(即 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得的分配中孰多 孰少,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国际间商品 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 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得越少。
(3)相互需求法则
穆勒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 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 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 互需求。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强,而 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 对该国越不利,该国的的贸易利得越小;反之, 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有利,该国贸易利得越大, 这就是相互需求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