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分类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昆虫分类与鉴定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昆虫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理解,提高昆虫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解剖工具、解剖盘、解剖针、镊子、解剖液、酒精、水、滤纸等。
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的整体形态,记录昆虫的颜色、体型、翅的形状等特征。
2. 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特征。
3. 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结构,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4. 比较不同昆虫类群的形态特征,了解昆虫分类的基本原则。
5.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
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昆虫标本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2.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3. 在显微镜下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差异较大,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4.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实验中观察到的昆虫分为以下几类:-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类。
- 双翅目:蚊、蝇类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实验讨论:1. 昆虫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结构差异。
2. 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3. 在进行昆虫分类时,需要综合考虑昆虫的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4. 昆虫分类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昆虫标本的观察和解剖,加深了对昆虫分类学的理解,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的分类与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其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这对于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提高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采集到的昆虫标本2. 实验工具:- 捕虫网- 毒瓶(玻璃瓶、脱脂棉、乙酸乙酯)- 镊子- 手套- 采集管- 镜子- 记录本- 相机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
- 采集地点:农田、森林、湿地等。
2. 昆虫标本制作-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杂质。
- 固定:将昆虫放入毒瓶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浸泡固定。
- 压制:将固定后的昆虫放入采集管中,用压板压实。
- 干燥:将压制好的昆虫标本放入干燥箱中,干燥24小时。
3. 观察与鉴定-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触角、足等部分。
- 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
- 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五、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标本50余种,包括蜻蜓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2. 部分昆虫鉴定结果:- 蜻蜓目:蜻蜓、豆娘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金龟子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 双翅目:蚊、蝇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了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2. 学会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3. 增强了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建议1. 在野外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昆虫。
2. 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损坏。
3. 在观察和鉴定昆虫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判。
4. 多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身体分节、外骨骼、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基本结构。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如蝶、蛾、蜻蜓、蚂蚁、蜜蜂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酒精、试管、标签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解剖昆虫,观察内部器官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目、科、属、种。
4. 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昆虫基本特征如下:(1)蝶、蛾:体型较大,触角丝状,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蜻蜓:体型较小,触角短小,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蚂蚁: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退化,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4)蜜蜂: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下:(1)蝶、蛾:鳞翅目。
(2)蜻蜓:蜻蜓目。
(3)蚂蚁:膜翅目。
(4)蜜蜂:膜翅目。
3.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1)在观察昆虫时,要注意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以便正确分类。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奥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增进对昆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征,如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结构、翅膀类型、足部构造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识别昆虫的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分类检索表、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显微镜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2.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分类检索表,结合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
3. 解剖昆虫:选取一种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4. 分析昆虫生态习性: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特征、分类结果、解剖过程和生态习性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如头部的形状、翅膀的形状、足部的构造等。
2. 昆虫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将昆虫分为若干类,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3. 昆虫解剖:通过解剖,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的形状、呼吸系统的构造等。
4. 昆虫生态习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植保实验报告昆虫分类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及特征。
2.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提高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2. 昆虫分类图谱及鉴定工具。
3. 双目显微镜、放大镜、昆虫针、昆虫针筒、酒精、标签纸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足等。
2. 按照昆虫分类图谱及鉴定工具,对昆虫标本进行初步分类。
3. 对分类后的昆虫进行详细观察,分析其内部结构,如生殖器官、翅脉等。
4. 比较不同昆虫的特征,归纳其分类依据。
5. 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直翅目:蝗虫、蟋蟀、螽斯等,体大型或中型,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
后足强大,适于跳跃。
例如:东亚飞蝗、云斑车蝗、中华稻蝗、日本黄脊蝗等。
2. 半翅目:蝽类、叶蝉、飞虱等,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
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例如: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等。
3. 同翅目: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
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例如:温室白粉虱、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等。
4. 鞘翅目:金龟子、瓢虫、叩头虫等,体型较大,前翅狭长且硬化,后翅膜质,多为咀嚼式口器。
例如:金龟子、瓢虫、叩头虫等。
5.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前翅狭长且硬化,后翅膜质,多为咀嚼式口器。
例如:蝴蝶、蛾类等。
6. 双翅目:蚊、蝇、虻等,体型较小,前翅狭长且硬化,后翅膜质,多为刺吸式口器。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Experimental report document of Entomology编订:JinTai College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2、篇章2:农业植物昆虫学实验实习报告文档3、篇章3: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201x年9月24号、25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昆虫分类鉴定工具,如昆虫图鉴、检索表等。
3. 提高对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采集的昆虫标本,包括成虫、幼虫、卵等不同发育阶段。
2. 工具:昆虫图鉴、检索表、放大镜、镊子、酒精、标签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如身体颜色、体型、翅膀、触角、足等。
2. 根据昆虫图鉴,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
3. 使用检索表,进一步确定昆虫的种类。
4. 对鉴定结果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形态特征(1)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头部,包括触角、口器、复眼等。
(3)观察昆虫的胸部,包括翅、足等。
(4)观察昆虫的腹部,包括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1)根据昆虫整体形态,初步判断其所属的目。
(2)结合昆虫的触角、口器、翅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科。
(3)根据昆虫的足、生殖器官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属。
3. 使用检索表确定昆虫种类(1)选择合适的检索表,如《中国昆虫名录》。
(2)按照检索表的顺序,逐项判断昆虫的特征。
(3)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昆虫的种类。
4. 撰写实验报告(1)概述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
(2)详细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和鉴定过程。
(3)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
(4)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共鉴定出10种昆虫,包括蝶类、蛾类、蜻蜓类、蜚蠊类等。
2. 通过观察昆虫形态特征,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鉴定时,发现部分昆虫特征存在相似之处,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4. 实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昆虫标本保存不完整,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昆虫分类实验报告
篇一:昆虫分类实验报告昆虫重要的目与分类特征一、实验目的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3、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二、实验原理1、意义:将客观事物分门别类,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2、依据:昆虫分类学的物质基础是昆虫各部位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征、地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
3、方法:遵循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
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属名+种名+亚种名组成,是“三名法”。
命名分类单元遵循“优先律”,即为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4、分类检索表:检索表是生物分类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级分类阶元的鉴定。
编制时采用对比分析和抽象归纳的方法,要求选取各阶元重要、突出、明显、稳定的特征。
常见形式有:双项式、单项式、包孕式等。
基本原则为将标本特征不断“一分为二”、尽量选取绝对特征、两组的数量特征不能重叠、不使用含糊词句。
三、动物与器材1、实验材料:昆虫永久装片2、实验器材:显微镜、体视镜四、方法与步骤依次逐个观察各装片,结合资料图解,观察思考各类装片的形态差异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仅举一对,作为例子六、实验结果蝼蛄前足为开掘足,各节均粗短有力,适应挖掘;其胫节扁平强大,端部4个发达的齿;跗节有3节,较小。
螳螂前足为捕捉足,能有效挟持猎物;其基节长而大;股节发达,腹面有凹槽,两侧缘具刺;胫节腹面亦呈凹槽状,两侧缘具刺。
弯折时嵌合在股节凹槽内。
两种昆虫前足不同的形态分别与它们挖掘、捕猎的功能相适应,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的相互联系。
对以下昆虫分类到目:蚊子、蚱蜢、蟑螂、菜粉蝶、黄蜂、蜻蜓、螳螂、蝉、金龟子、体虱昆虫分类检索表(目)(1)无翅或极退化---------------------------------(2)有翅-----------------------------------------(3)(2)刺吸式口器-----------------------------------虱目——体虱(3)有一对翅-------------------------------------(4)有两对翅-------------------------------------(5)(4)刺吸式口器-----------------------------------双翅目——蚊子(5)前翅为膜质-----------------------------------(6)前翅为革质-----------------------------------(8)前翅为鞘质,且为咀嚼式口器-------------------鞘翅目——金龟子(6)翅为鳞翅-------------------------------------鳞翅目——菜粉蝶翅不为鳞翅,刺吸式口器-----------------------同翅目——蝉翅不为鳞翅,咀嚼式口器-----------------------(7)(7)休息时翅膀平置在身体两侧---------------------蜻蜓目——蜻蜓休息时,翅膀收于背后-------------------------膜翅目——黄蜂(8)第一对足为捕捉足-----------------------------螳螂目——螳螂第三对足为跳跃足-----------------------------直翅目——蚱蜢三对足均为步行足-----------------------------蜚蠊目——蟑螂篇二:昆虫采集、分类实验报告格式浙江农林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2010-2011-2)常见昆虫采集、分类识别与标本制作姓名沈杰学号201118020220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地信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一、实验目的昆虫种类众多,形态多样,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2. 昆虫分类实验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标本,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2.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4.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昆虫体型大小不一,有微小昆虫,也有体型较大的昆虫。
- 昆虫颜色多样,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
- 昆虫翅膀有膜质和鳞片两种,部分昆虫无翅膀。
- 昆虫触角形状各异,有丝状、锤状、棒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 鞘翅目:甲虫类,如蚂蚁、甲虫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如蝴蝶、蛾、蚊等。
- 双翅目:蚊、蝇类,如蚊、蝇、蜻蜓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类,如蜜蜂、蚂蚁等。
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结果:- 食性:昆虫食性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
- 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幼虫生、蛹生等。
- 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广泛,有陆地、水域、空中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昆虫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实验心得1. 观察昆虫时,要注意细节,如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分类昆虫时,要熟悉昆虫的分类特征,以便准确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2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提高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校内昆虫观察实验。
昆虫采集_分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昆虫的采集方法。
2. 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会昆虫的识别与分类。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6日三、实验地点某公园昆虫园区四、实验内容(一)昆虫采集1. 采集工具:捕虫网、毒瓶、采集袋、镊子、手套等。
2. 采集方法:(1)网捕:用于捕捉会飞的昆虫,如蝴蝶、蜻蜓等。
(2)毒瓶采集:将脱脂棉放入玻璃瓶中,滴入适量乙酸乙酯,用于捕捉不会飞或活动缓慢的昆虫。
(3)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用手轻轻拍打树枝或草丛,使昆虫震落,再用捕虫网捕捉。
(二)昆虫分类1.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入相应的目、科、属、种。
3. 利用昆虫分类图鉴或网络资源,查找昆虫的学名。
五、实验过程1. 采集昆虫:在公园昆虫园区,使用捕虫网、毒瓶等工具,采集到多种昆虫,如蝴蝶、蜻蜓、甲虫、蛾类等。
2. 观察昆虫形态特征:将采集到的昆虫分别放入采集袋中,用放大镜观察其身体结构、颜色、触角、翅膀、足等特征。
3. 分类昆虫: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入相应的目、科、属、种。
例如,将采集到的蝴蝶归入鳞翅目,甲虫归入鞘翅目等。
4. 查找学名:利用昆虫分类图鉴或网络资源,查找昆虫的学名,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蝴蝶、蜻蜓、甲虫、蛾类等。
2. 分类结果:(1)蝴蝶:鳞翅目,如菜粉蝶、斑蝶等。
(2)蜻蜓:蜻蜓目,如蜻蜓、豆娘等。
(3)甲虫:鞘翅目,如瓢虫、金龟子等。
(4)蛾类:鳞翅目,如蛾、夜蛾等。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的采集方法,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会了昆虫的识别与分类。
2. 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对昆虫的兴趣。
3. 认识到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八、实验建议1. 在采集昆虫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植物和昆虫。
2. 在观察昆虫时,保持耐心,仔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
实验报告册昆虫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昆虫的观察和实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具有以下特征:1.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 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3. 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4. 体内有气管式呼吸系统。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1. 无翅亚门;2. 有翅亚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蚂蚁、蜜蜂、蝴蝶等昆虫;2. 实验仪器:放大镜、解剖镜、镊子、剪刀、解剖盘、实验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记录其形态特征;(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足、翅等部位,记录其形态和数量。
2. 解剖昆虫(1)将昆虫放在解剖盘上,用剪刀剪开腹部;(2)用解剖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记录其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3. 观察昆虫的行为(1)观察昆虫的取食、运动、繁殖等行为;(2)记录昆虫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4. 实验记录(1)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昆虫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行为特点等;(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蝗虫:头部三角形,触角较长,复眼较大,胸部有三对足,一对翅;(2)蚂蚁:头部椭圆形,触角较长,复眼较小,胸部有三对足,无翅;(3)蜜蜂:头部圆形,触角较短,复眼较大,胸部有三对足,一对翅;(4)蝴蝶:头部三角形,触角较长,复眼较大,胸部有三对足,一对翅。
2. 解剖结果(1)蝗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清晰可见;(2)蚂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较为复杂;(3)蜜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较为复杂;(4)蝴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较为复杂。
3. 行为观察结果(1)蝗虫:取食速度快,善于跳跃;(2)蚂蚁:取食速度慢,善于爬行;(3)蜜蜂:取食速度慢,善于飞行;(4)蝴蝶:取食速度慢,善于飞行。
做虫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2. 掌握昆虫的饲养方法;3.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红蚂蚁、蝴蝶、蚊子、蜻蜓等;2. 实验器材: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水等;3. 实验场所:实验室、户外。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实验昆虫,将它们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记录昆虫的种类、数量、性别等基本信息;(3)调整培养皿的温度和湿度,使昆虫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
2. 观察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1)每天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如进食、休息、繁殖等;(2)记录昆虫的生长变化,如体型、颜色、翅膀等;(3)观察昆虫的变态过程,如卵、幼虫、蛹、成虫等。
3. 饲养昆虫(1)根据昆虫的生活习性,提供相应的食物;(2)定期更换食物和清水,保持培养皿的清洁;(3)观察昆虫对食物的喜好,调整食物种类。
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活动时间、活动范围等;(2)分析昆虫的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等;(3)探讨昆虫的生态习性、生态环境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蚂蚁(1)生长发育过程:红蚂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红蚂蚁喜欢群居生活,有明显的分工,如工蚁、兵蚁、蚁后等;(3)繁殖方式:红蚂蚁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春季。
2. 蝴蝶(1)生长发育过程:蝴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蝴蝶喜欢在花丛中觅食,有较强的趋光性;(3)繁殖方式:蝴蝶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3. 蚊子(1)生长发育过程:蚊子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蚊子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以吸血为生;(3)繁殖方式:蚊子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4. 蜻蜓(1)生长发育过程:蜻蜓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蜻蜓喜欢在水中捕食,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繁殖方式:蜻蜓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实验报告昆虫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 掌握昆虫的分类方法。
3.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具有触角、复眼、三对足和一对或两对翅。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翅的形状、触角的类型等。
三、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蝶、蛾、蚊、蝇、蚂蚁、蜻蜓等。
2. 放大镜、镊子、解剖镜、解剖盘、显微镜等。
3. 昆虫分类图谱。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形状、颜色、大小等。
(2)观察昆虫的头、胸、腹三部分的结构。
(3)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足、翅等器官。
2. 解剖昆虫(1)用解剖镜和镊子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结构。
(2)观察昆虫的消化道、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3. 昆虫分类(1)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对照昆虫分类图谱,确定昆虫的种类。
(2)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目、科、属、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结果(1)蝶和蛾:身体扁平,触角丝状,翅膜质,前翅覆盖后翅。
(2)蚊和蝇:身体细长,触角芒状,翅膜质,无翅脉。
(3)蚂蚁:身体分节,触角膝状,翅退化,无翅脉。
(4)蜻蜓:身体细长,触角细长,翅透明,翅脉明显。
2. 昆虫内部结构观察结果(1)蝶和蛾: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有雄性生殖器官。
(2)蚊和蝇: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无雄性生殖器官。
(3)蚂蚁: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无雄性生殖器官。
(4)蜻蜓: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无雄性生殖器官。
3. 昆虫分类结果(1)蝶和蛾属于鳞翅目。
(2)蚊和蝇属于双翅目。
(3)蚂蚁属于膜翅目。
(4)蜻蜓属于蜻蜓目。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
在观察和分类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等工具,提高了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昆虫捕捉分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 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3. 学习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4. 深入了解昆虫的生存环境及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某市森林公园四、实验材料1. 捕虫网、毒瓶、采集箱、标本夹、放大镜、昆虫针、透明胶带、记录本、笔等;2. 昆虫标本若干。
五、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使用捕虫网捕捉森林中的昆虫,注意捕捉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伤害昆虫。
2. 观察昆虫:将捕捉到的昆虫放入采集箱,带回实验室。
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记录昆虫的种类、性别、大小、颜色等信息。
3.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分类。
主要分类依据包括:昆虫的体型、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4. 制作标本:将分类后的昆虫用昆虫针固定,并用透明胶带贴在标本夹上。
注意保持标本的整洁和美观。
5.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数量、形态特征等信息整理成表格,便于后续分析和研究。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10种,包括甲虫、蛾类、蜻蜓、蝴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1)甲虫:共采集到甲虫5种,包括金龟子、瓢虫、步甲等。
(2)蛾类:共采集到蛾类3种,包括夜蛾、尺蛾、螟蛾等。
(3)蜻蜓:共采集到蜻蜓1种,为蜻蜓科。
(4)蝴蝶:共采集到蝴蝶1种,为蝶科。
3. 分析:(1)昆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捕食害虫、传播花粉等。
(2)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与森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森林公园中的昆虫种类丰富,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良好。
(3)昆虫的形态特征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
例如,甲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
2. 通过对昆虫的分类,我们加深了对昆虫分类方法与原则的认识。
3. 通过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我们了解了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昆虫类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一类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过程,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昆虫解剖器具、显微镜、培养皿、放大镜等;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形态结构: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等,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2. 解剖昆虫:利用解剖显微镜、剪刀、镊子等工具,对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内部器官;3. 记录实验数据: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4. 分析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形态结构(1)取一昆虫标本,置于培养皿中;(2)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如头部、胸部、腹部、触角、足等;(3)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解剖昆虫(1)将昆虫标本放置于解剖显微镜下;(2)使用剪刀、镊子等工具,对昆虫进行解剖;(3)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功能。
3. 记录实验数据(1)记录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2)对昆虫进行分类,记录分类结果。
4. 分析昆虫分类(1)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2)分析昆虫的分类特点,总结昆虫的分类规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了昆虫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基本结构:昆虫具有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头部具有触角、眼睛、口器等器官;胸部具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腹部具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2)昆虫的生理功能:昆虫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殖等生理功能。
昆虫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标本、观察昆虫形态特征、了解昆虫生活习性,掌握昆虫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了解昆虫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二、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某市郊公园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标本(1)采集工具:捕虫网、毒瓶、采集管、镊子、手套等。
(2)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等方法。
2. 观察昆虫形态特征(1)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进行初步分类,包括甲虫、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2)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特征,如触角、复眼、口器、翅、足等。
3. 了解昆虫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2)分析昆虫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如农业害虫、药用昆虫等。
五、实验过程1. 采集昆虫标本(1)在公园内,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采集,如草丛、树荫、水边等。
(2)使用捕虫网、毒瓶等工具捕捉昆虫,将昆虫放入采集管中。
(3)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初步分类,记录昆虫种类、数量等信息。
2. 观察昆虫形态特征(1)取出采集管中的昆虫,用镊子取出昆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记录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特征,如触角、复眼、口器、翅、足等。
3. 了解昆虫生活习性(1)根据昆虫的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信息,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
(2)了解昆虫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如农业害虫、药用昆虫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及数量(1)甲虫:10种,共计50只。
(2)鳞翅目:5种,共计30只。
(3)膜翅目:3种,共计20只。
(4)直翅目:2种,共计10只。
2. 昆虫形态特征观察结果(1)甲虫:头部有触角,复眼,口器,胸部有翅和足,腹部有气门。
(2)鳞翅目:头部有触角,复眼,口器,胸部有翅和足,腹部有气门,翅上有鳞片。
(3)膜翅目:头部有触角,复眼,口器,胸部有翅和足,腹部有气门,翅上有翅脉。
(4)直翅目:头部有触角,复眼,口器,胸部有翅和足,腹部有气门,足分节。
昆虫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2. 掌握昆虫的分类方法;3. 学会使用昆虫分类工具,如昆虫图鉴、昆虫分类表等;4. 提高对昆虫的观察、描述和鉴定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全世界已知有100万种以上,中国已知有近10万种。
昆虫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
昆虫的分类方法有形态分类法、生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采集的昆虫标本、昆虫图鉴、昆虫分类表、放大镜、镊子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摄像机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查阅昆虫图鉴和分类表,确定其分类地位;3. 对昆虫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分的特征;4. 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气管、消化系统等;5. 拍摄昆虫照片,记录实验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采集到的昆虫标本有:蜻蜓、蝴蝶、蚂蚁、蜘蛛、蝉等;(2)通过查阅昆虫图鉴和分类表,确定其分类地位如下:蜻蜓:蜻蜓目;蝴蝶:鳞翅目;蚂蚁:膜翅目;蜘蛛:蛛形目;蝉:同翅目;(3)昆虫的详细描述如下:蜻蜓:头部为三角形,有复眼和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腹部细长;蝴蝶:头部为三角形,有复眼和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腹部细长;蚂蚁:头部为三角形,有复眼和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无翅膀;腹部粗短;蜘蛛:头部和胸部合并,有复眼和触角;有八对足;蝉:头部为三角形,有复眼和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对翅膀;腹部粗短;2. 实验分析:(1)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了解了昆虫的分类方法;(2)学会了使用昆虫分类工具,如昆虫图鉴、昆虫分类表等;(3)提高了对昆虫的观察、描述和鉴定的能力。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昆虫分类与鉴定,通过对昆虫的观察、描述和鉴定,掌握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分类方法,提高了对昆虫的观察、描述和鉴定的能力。
昆虫类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形态结构特点;2. 掌握昆虫的分类方法;3. 探究昆虫的行为习性。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蝴蝶、蚂蚁、蜜蜂、蜻蜓等;2. 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刀、解剖盘、镊子、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结构特点;2. 利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微结构;3. 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结构;4. 通过实验,了解昆虫的行为习性。
四、实验结果1. 昆虫的形态结构特点(1)蝴蝶:具有两对翅膀,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翅膀呈扇形,色彩斑斓。
(2)蚂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腹部较细,善于爬行。
(3)蜜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翅膀呈扇形,具有采集花蜜和筑巢的能力。
(4)蜻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翅膀呈扇形,善于捕食蚊虫。
2. 昆虫的内部结构(1)蝴蝶: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消化系统由口器、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呼吸系统由气管、气门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组成;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肛门组成;生殖系统由卵巢、睾丸、生殖管组成。
(2)蚂蚁: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消化系统由口器、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呼吸系统由气管、气门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组成;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肛门组成;生殖系统由卵巢、睾丸、生殖管组成。
(3)蜜蜂: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消化系统由口器、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呼吸系统由气管、气门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组成;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肛门组成;生殖系统由卵巢、睾丸、生殖管组成。
(4)蜻蜓: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消化系统由口器、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呼吸系统由气管、气门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组成;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肛门组成;生殖系统由卵巢、睾丸、生殖管组成。
昆虫分类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昆虫分类学实习,使学生了解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技能,培养对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为2021年6月15日至6月20日,实习地点为XX农业大学昆虫实验室。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1)复习昆虫分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昆虫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2)熟悉实习过程中所需使用的工具和仪器,如放大镜、解剖镜、昆虫网、镊子、昆虫针、酒精瓶等。
(3)了解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昆虫种类,为实习做好准备。
2. 实习过程(1)昆虫标本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验室提供的昆虫标本进行观察,了解其外部形态特征,包括体型、颜色、翅膀、触角、足等。
通过观察,我们初步掌握了昆虫的形态学特征。
(2)昆虫解剖在观察昆虫标本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昆虫解剖实验。
通过解剖,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昆虫分类实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利用昆虫分类学手册和工具书,对昆虫进行详细分类。
(4)昆虫标本制作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包括标本的固定、干燥、整理、保存等步骤。
通过制作昆虫标本,我们掌握了昆虫标本的制作技巧。
3. 实习总结(1)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对昆虫的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2)实习不足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在昆虫分类方面的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对某些昆虫的分类还存在困难。
此外,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对部分昆虫的分类不够细致。
四、实习心得1. 培养了观察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这对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有很大帮助。
2. 增强了动手能力:通过昆虫标本的制作,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了如何制作昆虫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昆虫分类实验报告昆虫重要的目与分类特征一、实验目的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3、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二、实验原理1、意义:将客观事物分门别类,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2、依据:昆虫分类学的物质基础是昆虫各部位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征、地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
3、方法:遵循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
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属名+种名+亚种名组成,是“三名法”。
命名分类单元遵循“优先律”,即为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4、分类检索表:检索表是生物分类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级分类阶元的鉴定。
编制时采用对比分析和抽象归纳的方法,要求选取各阶元重要、突出、明显、稳定的特征。
常见形式有:双项式、单项式、包孕式等。
基本原则为将标本特征不断“一分为二”、尽量选取绝对特征、两组的数量特征不能重叠、不使用含糊词句。
三、动物与器材1、实验材料:昆虫永久装片2、实验器材:显微镜、体视镜四、方法与步骤依次逐个观察各装片,结合资料图解,观察思考各类装片的形态差异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仅举一对,作为例子六、实验结果蝼蛄前足为开掘足,各节均粗短有力,适应挖掘;其胫节扁平强大,端部 4个发达的齿;跗节有3 节,较小。
螳螂前足为捕捉足,能有效挟持猎物;其基节长而大;股节发达,腹面有凹槽,两侧缘具刺;胫节腹面亦呈凹槽状,两侧缘具刺。
弯折时嵌合在股节凹槽内。
两种昆虫前足不同的形态分别与它们挖掘、捕猎的功能相适应,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的相互联系。
对以下昆虫分类到目:蚊子、蚱蜢、蟑螂、菜粉蝶、黄蜂、蜻蜓、螳螂、蝉、金龟子、体虱昆虫分类检索表(目)(1)无翅或极退化---------------------------------(2)有翅-----------------------------------------(3)(2)刺吸式口器----------------------------------- 虱目——体虱(3)有一对翅-------------------------------------(4)有两对翅-------------------------------------(5)(4)刺吸式口器----------------------------------- 双翅目——蚊子(5)前翅为膜质-----------------------------------(6)前翅为革质-----------------------------------(8)前翅为鞘质,且为咀嚼式口器------------------- 鞘翅目——金龟子(6)翅为鳞翅------------------------------------- 鳞翅目——菜粉蝶翅不为鳞翅,刺吸式口器----------------------- 同翅目——蝉翅不为鳞翅,咀嚼式口器-----------------------(7)(7)休息时翅膀平置在身体两侧--------------------- 蜻蜓目——蜻蜓休息时,翅膀收于背后------------------------- 膜翅目——黄蜂(8)第一对足为捕捉足----------------------------- 螳螂目——螳螂第三对足为跳跃足----------------------------- 直翅目——蚱蜢三对足均为步行足----------------------------- 蜚蠊目——蟑螂篇二:昆虫采集、分类实验报告格式浙江农林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2010-2011-2)常见昆虫采集、分类识别与标本制作姓名沈杰学号201118020220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地信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一、实验目的昆虫种类众多,形态多样,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采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环境分布的不同昆虫类群,在实验室内利用生物解剖镜、显微镜进行分类鉴定,识别不同类群的昆虫种类,了解植物园昆虫多样性的分布;同时通过利用采集的标本来学习常见观赏昆虫标本制作方法和技巧,达到锻炼实验操作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仪器生物显微镜(nikon)、生物解剖镜(上海长方)、不同型号昆虫针、昆虫标本盒、大头针、展翅板、昆虫标签、毒瓶、捕虫网、硫酸纸、还软器、镊子、刀片、酒精、乙酸乙酯、脱脂棉、三角袋、三级台、指形管、相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2、材料采集的各种类群昆虫成虫及幼虫、蛹、卵,拍摄的图片;各种昆虫成虫的干制针插标本或浸制标本;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一)昆虫的采集1、昆虫采集方法观察法:微小昆虫刷取法:搜索法:网捕法:击落法:诱集法:2、采集工具捕虫网:捕网、扫网、水网吸虫器:诱虫灯:黑光灯、汞灯诱虫器:巴氏罐、马氏网粘虫器:加热分离器:筛虫器:毒瓶、毒管:三角纸袋、棉层纸包、采集盒:其他用品:采集袋、采集箱、采集伞、白布、放大镜、镊子、毛笔、铲子等3、采集记录笔记本、记录笔、标签纸、相机日期、时间、地点、生境、寄主、采集人(二)昆虫标本制作1、针插标本制作法昆虫针:00、0、1、2、3、4、5三级台:作用针插位置:不同类群位置不同插针后的效果:整理姿态2、蝶蛾类昆虫展翅法展翅板、自制简易展翅板前翅后缘与躯干垂直;硫酸纸平压;大头针固定3、贴翅标本制作法(l)取翅:选取四翅完整的蝶或蛾成虫,左手捏住虫翅下方的胸部,右手持小镊子从翅基部轻轻取下虫翅;先取一侧前翅,再取同一侧后翅,取完一侧,再用同样方法取另一侧的。
切不可用手或他物触摸虫翅,以防鳞片脱落。
(2)准备载胶带:剪取适当长度的胶带一段。
其总长度视左右侧虫翅展开后的长度,再加上粘在垫板上的部分来决定。
将胶带纸的胶面向上,先将一端粘在塑料垫板上,用大镊子把它压实粘住。
再将胶带拉平,然后将另一端也粘在垫板上,同样用大镊子压实。
这样拉平后的胶带称做“载胶带”(3)贴翅:将准备好的虫翅,按其自然排列方式,在一张纸上摆放好后,用小镊子将一侧前翅夹起,反转一下,使翅的正面朝下,对着载胶带的胶面平放下。
一定要轻轻放准,因为一旦翅被胶面粘往后,便不能再拿起。
放翅的原则是:应保持翅的后缘与载胶带的上、下缘保持平行,先放前翅,再放后翅。
后翅的放置应保持蝶、蛾在自然展开四翅时所具有的自然姿态,只有在特殊用途时(如突出翅上某特定的分类特征)才可使前翅分离开一定的距离。
务使同侧的前、后翅肩角部分,处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最后再将另一侧前、后翅根据同样原则细致地放好,使左右对称。
待四翅放好后,可用大镊子比较圆润的一端轻按翅面,使其粘好。
对于像夜蛾那样后翅臀区有折叠部分的种类,可用昆虫针轻轻托起,再用小镊子的端部缓缓向外推展后翅臀区的折叠部位,边推边按,便可使其粘好(4)安触角、贴标签:粘贴好四翅后,可将该虫触角安放在左、右两个前翅之间的斜前方,特别是有些蛾类的触角,是鉴定雌雄性别的特征,更应该注意保护完整标签可用黑色绘图墨水写在描图纸上制成,书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种名、采集日期和采集地点。
安放时,用小镊子夹起标签,使字的正面向着载胶带的胶面,放在左右两个后翅中央的下方。
(5)粘硬衬纸:剪取一张比贴上虫翅的载胶带略大的硬衬纸,纸色可以选用与翅色反差大些的,以加强观察效果。
将衬纸对准载胶带后,先使一端粘住(一般以左端较顺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向下按压衬纸,并顺势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将衬纸推压在载胶带上,使其粘牢,以防出现气泡或皱褶。
如果将衬纸改用一段胶带,按上述方法覆在载胶带上,可做成一个两面透明的贴翅标本,此胶带可称做“盖胶带”如果将硬衬纸按展好的四翅形状掏空,使载胶带上的虫翅部分正好对准掏空部分,然后再覆盖上一层盖胶带,使镂空衬纸夹在两层透明胶带之间,这样的标本较挺实,同时又可以从两个方向观察虫翅正反面各具的斑纹色彩(6)起带整形:用大镊子将粘好硬衬纸的载胶带两端从塑料垫板上掀起,取下来。
用剪刀把贴翅标本的四个边剪整齐。
然后将标本放在塑料垫板上,用大镊子圆润的一端。
把标本中虫翅及触角以外的部分,从内向外按顺序紧紧压实,使标本密封好。
虫翅部分如果未粘牢,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至此贴翅标本就制作成了。
这时可以看到虫翅呈展翅式,翅上的斑纹色彩也清晰可见。
若把这种标本放在相册中,将成为别具一格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一定艺术性的标本珍藏品。
4、幼虫标本浸制法1) 排空肠道采集或饲养的活动虫,须先停食致饥,待其肠道里的食物消化完毕,排尽残渣之后,再加工浸制。
目的是为了防止虫体污腐不洁,污染浸渍溶液而损坏标本。
(2) 热水浴虫为防止虫浸渍后皱曲变形,需在浸渍前用热水浸烫,使虫体伸直,充分显露出虫体特征,然后再投入浸渍溶水液中。
用热水浸烫时要注意火候,时间过长则会使虫体破损。
比较稳妥的方法是把热水(90℃左右)倒入玻璃容器内热水和蒸汽将虫致死,使虫体伸直,此法称为“热浴”。
一般体小而软嫩的幼虫可热浴2分钟左右,大而粗壮的需要5-10分钟,一待虫体伸直,即开盖取出,稍凉后再浸入标本液。
(3) 浸液选择通常使用的浸渍溶液有以下几种:1)酒精浸渍液把酒精加蒸馏水稀释成75%溶液。
酒精对虫体起脱水固定作用,如直接投入75%酒精中,会使虫体变硬发脆。
可先将虫体放进30%酒精中停留1小时,然后再逐次放入40%、50%、60%、70%酒精中,各停留1小时,最后放入75%酒精浸液中保存。
用酒精浸渍液保存的标本比较干净,肢体完整舒展,便于观察。
(尤其是附肢较长的昆虫标本用此法效果很好)。
此发的缺点是虫体内部组织仍然较脆,提供解剖实验时容易碎裂,妨碍系统观察。
大量标本初次投入酒精浸渍液后,由于虫体内部脱出的水会把浸渍液冲淡,应在半个月后更换一次,经久不换会使某些标本变黑走形。
为缓解虫体在酒精中浸渍的脆度,也可在酒精中滴入0.5-1%的甘油,使虫体壁变得较为柔软些。
2)福尔马林浸渍液把福尔马林用蒸馏水稀释成2-5%的溶液即可用浸渍液保存标本。
此法简单、经济、防腐性能好;缺点是易使虫体肿胀,肢体易脱落。
(保存蚜虫标本不用此液)。
3)醋酸、福尔马林、酒精浸渍液用此种浸液,可缓解单用酒精或单用福尔马林的各自不足,易使标本保持常态。
配制方法:酒精(75%)150毫升;水醋酸40毫升;福尔马林60毫升;蒸馏水300毫升。
用此种浸渍液,可将幼虫一次投入,然后密封容器长期保存,注意适时更换或添加浸液。
(蚜虫一般不用此浸液)4)醋酸、白糖浸渍液用此浸渍液浸渍标本,可在一定时间内对绿色、红色、黄色的幼虫体色起到保色作用。
配制方法:无杂质的纯净白糖5克;冰醋酸5毫升;福尔马林5毫升;蒸馏水100毫升。
上述标本浸渍液不仅适于各种幼虫标本的浸制,其它多种昆虫的各态标本也可以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