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干流泥沙含量时空变化研究
2 4 讨 论 .
:、
蓄水 后 , 区 干 流 水 位 大 幅 度 上 升 , 速 大 为 减 库 流 缓 ,0 3年 初 次 蓄 水 前 坝 上 水 位 一 般 为 6 20 0~9 0 m, 2 1 年 为 15~15m; 州沱 口附近 水域 断面平 均 流 01 4 7 万
的 2 0 年代 表 蓄水前 的情 况 , 究 蓄水前 后库 区干 01 研
流 上覆水 中泥 沙含 量 的变 化 。
收 稿 日期 :01 2 2—0 5—0 8
年 , 州至 大坝水 体 泥沙含 量 实 际 下 降 幅度 为 9 % 万 2
~
9% , 7 由此 可知 , 评 报告 书 的预 测 基 本 上 准 确 , 环 预
基 金 项 目 : 利 部 公 益 性 行 业 科研 专 业 经 费 资 助 项 目( 09 11 ) 水 2 0 00 3
作 者 简 介 : 保锋 , , 娄 男 高级 工程 师 , 士 , 博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水 环境 化 学 。E—m i lf l@ 1 6 c m a : s c 2 .o lbd
点
\
删 《 巾 受
速在 初次 蓄水 前大致 为 10~ . / , 2 1 . 2 2m s 至 0 1年下 降
为 约 0 1~ . / 。流 速 下降 导致 泥 沙 大量 沉 积 , . 06m s 据
《 国河 流泥 沙公 报》, 中 蓄水前 的 2 0 年 和 2 0 01 0 2年 , 大
高 值 为 1 2 g L, 见 蓄 水后 库 区 干流 泥 沙 含量 的 9m / 可 6 下 降 主要发 生在 汛期 。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
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
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
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
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干、支流若干主要测站(分布情况见图1)(图1缺)2001年水沙特征值及水量、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1年的特征值与上一年及多年平均值进行比较。
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荆江河段、长江口河段的冲淤变化,以及葛洲坝水库的淤积情况。
重要泥沙事件包括荆江部分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支汊易位、崩岸以及长江河道采沙管理。
2001年长江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仅岷江高场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度值,其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年输沙量除鄱阳湖湖口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均明显小于多年平均值(多数站还小于上年度值)。
其中嘉陵江北碚站沙量减少的绝对值最大,比多年平均值减少0.97亿吨(81%)比上年度减少0.13亿吨(36%)。
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图计算,葛洲坝水库库区1981-2000年累计泥沙淤积量为1.22亿立方米。
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1981-1994年以冲刷为主,1995-2000年淤大于冲。
长江口河段1998--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一) 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干流四站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1。
与多年平均值及2000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2、图3。
表1 2001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特征值屏山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大22%,比2000年小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1%;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1%,比2000年小11%;中值粒径0.014毫米,与2000年相同。
宜昌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2000年小23%;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7%,比2000年小15%;中值粒径0.008毫米,与2000年相同。
汉口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8%,比2000年径流量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9%,比2000年小15%;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4%,比2000年小4%;中值粒径比2000年小0.001毫米。
2000年天津水资源公报
综述天津市2000年总人口91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9.5万人,城镇人口532.5万人。
全年工业总产值2582.1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39.41亿元。
实有耕地面积636.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9.7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32.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37.48万亩。
粮食总产量124.1万吨。
一.降水2000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424.4毫米,折合水量47.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63.93亿立方米少24.95%,比上年度多22.20%。
排列于1956年以来45年资料系列(下同)的第39位,相当于P=84.78%,属于偏枯年份。
海河北系年降水量391.6毫米,折合水量25.3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77亿立方米少32.83%,比上年多7.05%,排列第42位,相当于P=91.30%,属枯水年份。
其中:山区年降水量547.5毫米,折合水量3.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5.05亿立方米少21.19%,比上年度多41.13%,排列第36位;平原年降水量371.9毫米,折合水量21.3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2.72亿立方米少34.63%,比上年度多2.44%,排列第43位。
海河南系年降水量468.5毫米,折合水量22.6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26.16亿立方米少13.57%,比上年度多45.31%,排列第32位,相当于P=69.57%,属偏枯年份。
降水量时程分布不均,有74.7%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
地区分布亦不均匀,高值区出现在北部山区和南部地区的静海西南部和大港地区,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最大超过600mm。
低值区出现在中部地区的武清北部和宁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二)地表水资源1.自产水量2000年全市天然产水量0.6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9.92亿立方米少93.75%,比上年度少7.46%。
海河北系产水0.53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产水0.45亿立方米,平原产水0.08亿立方米。
河流地貌
决定流水作用强弱程度的主要因素
河流所经地区的地形地势 河床坡度
水流速度
流速快: 侵蚀、搬运作用强 堆积作用弱
流速慢: 侵蚀、搬运作用弱 堆积作用强
长江上、中、下游地貌
长江中游的 曲流地貌
长江上游的峡 谷地貌 长江下游三角 洲平原
虎跳峡
山高谷深,江面狭窄,水流湍急
虎跳峡位于金沙江上游, 峡谷与雪山海拔高差最深 达3900米,江面最窄处约 20余米,因传说中有猛虎 借江中巨石从最窄处跃过 而得名。
三角洲的形态并非 都是统一的三角形。 右图为一些常见的 三角洲形态类型。
本 课 小 结
河 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流特征
河床倾斜, 河床坡度减 缓,水流速 水流湍急 度减慢
河床平缓, 水流缓慢 弱
弱 强Biblioteka 侵蚀 强(下切) 较强(侧向)
流水 搬运 作用 堆积 强 弱 较强 较强
地貌形态
峡谷
曲流
三角洲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对照地图册,阅读相关课文,回答 下列问题。
流水地貌与河流地貌是同一个概念吗? 流水作用主要哪有几种形式? 决定流水作用强弱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上中下游不同的地貌 特征及其成因。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 流水作用
– 侵蚀作用:水流对地表、河床、河岸的冲蚀及 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 – 搬运作用: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泥沙和推动 河底砾石移动的过程。 – 堆积作用:水中物质最终沉积下来的过程。
这段话中体现了峡 谷地貌的哪些特征?
荆江曲流
曲流的成因示意图
曲流的发育过程
相邻的两个凹岸逐渐接近
形成曲流颈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复杂,如径流、潮汐、波浪、沿岸流以及地转科氏力等作用强烈;人类活动也颇为活跃,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集中体现在沿江、沿海等地域优势上。
众所周知,河流泥沙资料是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以及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水库运用、调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国属于多河流、广流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长达2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其中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有60多个(沈焕庭等,200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沛,输沙量大,全长约6300km,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
其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据长江大通站资料(1950~2004),流域平均每年汇集于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0 X 1011m3,并挟带约3. 78 X 108t泥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泥沙公报,2004),由长江河口的南槽、北槽、北港和北支等四条汉道输送入海。
根据长江口水流动力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
过渡段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河段,它自五峰山镇至徐六径,长约184km。
潮流段是潮流势力逐渐增强,径流势力相对减弱,风浪与风暴潮对河道的影响大增的河段,它自徐六径至河口,长约174km。
口外海滨段是诸多水动力因素非常活跃的场所,又受到海岸、海底等边界条件的制约,水流动力情况比较复杂。
它的大致范围是西起长江口拦门沙前端、东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南自南汇嘴附近、北达江苏省篙枝港(胡辉,1988;沈焕庭2000,2001;宋兰兰,2002)。
每个典型河段都有其固有的且相互影响的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特性,它们在长江口地貌形态、河口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目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说明“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核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和频率没有增加;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200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4类水质,6.9%的断面属5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5类水质。
长江、珠江水质保持良好,黄河、松花江水质保持稳定,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海洋环境2000年,全国海区中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200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综述长江片是长江流域、西南诸河的总称,涉及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划分为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上游干流、乌江、汉江、中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下游干流、三角洲平原11个二级区;西南诸河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划分为雅鲁藏布江、藏西诸河、藏南诸河、怒江、澜沧江、红河、伊洛瓦底江7个二级区。
2000年长江片平均降水量1110.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9096.4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
地表水资源量1604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209.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16163.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0%,其中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10037.2亿立方米,西南诸河水资源总量6126.1亿立方米。
2000年长江片总供水量1835.6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736.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7%;西南诸河总供水量9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
长江片总用水量1827.1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总用水量172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西南诸河总用水量9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
长江片总耗水量903.8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耗水量835.5亿立方米;西南诸河耗水量68.3亿立方米。
长江入海水量9599.9亿立方米(含淮河经长江入海水量248.7亿立方米)。
长江片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239.5亿吨,其中长江流域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了约27亿吨;西南诸河5.6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水资源量降水量2000年长江片平均降水量1110.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9096.4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其中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094.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9564.6亿立方米,比上年少4.1%,比常年多0.3%;西南诸河平均降水量1144.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531.8亿立方米,比上年少0.7%,比常年多8.0%。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06.04.28•【文号】•【施行日期】2006.04.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2006年4月28日)各流域机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国际河流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自2001年起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以下简称《泥沙公报》),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了我国江河泥沙的基本信息,对于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进一步做好《泥沙公报》的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编写人员和经费,切实组织好公报的编制工作。
二、严把资料质量关。
对于上报的资料和分析成果,各流域机构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审查,或授权本级水文部门进行审查。
审查通过后报送部水文局和国际泥沙中,心。
三、确保按时完成。
为了及时发布当年泥沙公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4月底前将审查后的资料成果报所在的流域机构,各流域机构每年5月底前将汇总并审定后的公报成果报部《泥沙公报》编辑部(设在国际泥沙中心),部《泥沙公报》编辑部每年6月底前提交《泥沙公报》报批稿,呈部领导审批。
四、其他事项。
有关技术和编制问题,各单位在编制过程中可直接与《泥沙公报》编辑部联系,也可与部水文局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处联系。
《泥沙公报》(2005)编写大纲由编辑部传给各编制单位,也可从中国水文网下载。
联系人:国际泥沙中心王廷贵,电话:010--68786683,e-mail:wangyg@iwhr·com。
附件:2005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2005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06年3月)一、目的意义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
贵州省水资源公报
贵州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贵州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贵州省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水资源情势的年报,向全社会通报当年来水、用水、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一、水资源量㈠降水量全省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130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90.2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多4.8%,比多年平均偏多9.2%,属平水年份。
西部盘县以北、西南部兴仁以北、中部织金~安顺一带、南部都匀片区年降水量超过1800毫米,为年降水量高值区;西部毕节、北部遵义以西年降水量低于1000毫米,为年降水量低值区;省的中部、北部、西部、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0%~20%,属偏丰年份;省的东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0.1%至3.7%,属平水年份。
1、流域分区降水量按流域Ⅰ级分区统计,长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245.4毫米,较常年偏多9.8%,属平水年份;珠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404.6毫米,较常年偏多8.1%,属平水年份。
按流域Ⅱ级分区统计,除金沙江区(878.2毫米)偏少6.5%,长江上游干流区(1133.6毫米)偏多11.8%、乌江区(1266.9毫米)偏多13.0%、北盘江区(1396.7毫米)偏多12.3%外,其余Ⅱ级流域区与常年降水量相当,偏多4.7%~9.8%,以金沙江区的年降水量878.2毫米为各Ⅱ级流域分区的最小值,都柳江区的1453.3毫米为各Ⅱ级流域分区的最大值。
2、行政分区降水量按行政分区统计,贵阳市1300.8毫米、遵义市1231.9毫米、安顺市1431.1毫米、黔南州1429.3毫米、毕节地区1151.8毫米、六盘水市1513.9毫米,分别与常年降水量相当,黔东南州1304.2毫米、铜仁地区1231.6毫米、黔西南州1326.9毫米,与常年降水量比较偏多。
浙江沿海海域泥沙变化及其对滩涂变化的影响
浙江沿海海域泥沙变化及其对滩涂变化的影响胡春宏;王延贵;陈森美;何青【摘要】This article used the measurement data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change of the coastal sediment and its impact on the tidal fla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ource of the sediment which used to shape the shoal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cludes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and the river sediment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main source is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it shows a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and the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 in the m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eastern sea are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hoals' shaping and sustainabil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continuous decreas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will affect the coastal natural deposition rate and aaificial shaping scale in Zhejiang province, but there will be a lag effect of more than 30 years.%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浙江沿海泥沙量变化及其对滩涂的影响。
2000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
浙江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2000年全省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1999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2000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一、概述2000年全省降水量属正常年份。
全年降水量为1632.2毫米(折合水量1682.997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1.56%。
梅汛期,我省瓯江中上游发生了超警戒和危急水位的洪水,台汛期,有五次台风影响我省,其中有两次在我省登陆,温州、台州、舟山、宁波等地发生了特大暴雨。
全省总水资源量为963.66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49.0019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多2.71%,占水资源总量的98.5%。
产水系数为0.57,产水模数为93.5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060立方米。
全省共有大中型水库144座,2000年末蓄水总量比1999年末减少7.4410亿立方米。
主要平原区(嘉兴、宁波市)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比去年有增大趋势,应引起重视。
全省总供水量为203.2665亿立方米,比上年略少。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95.1410亿立方米,占96.0%。
总用水量为201.1528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11.0523亿立方米,占55.2%,农田灌溉用水亩均508立方米,比去年少6.09%。
城乡居民人均用水量61.0立方米,较去年有所提高。
全省总耗水量115.4439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57.4%。
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77.7990亿立方米,占67.4%。
水资源利用率为20.9%。
全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2.9813亿吨,其中达标排放量14.9209亿吨,占34.7%。
2000年全省各河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内河、平原水网和各江河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严重,污染类型仍以有机污染为主。
全省各水库的水质较好。
主要湖泊水体则处于富营养-中营养状态。
二、降水量㈠.分区降水量2000年,全省降水量为1632.2毫米(折合水量1682.997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1.56%,比1999年降水量(1861.9566亿立方米)少9.61%。
长江泥沙公报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
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摘要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摘要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
河流的泥沙状况,不仅关系河流本身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流域的环境特性、水土流失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规划、防洪、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中,河流泥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对于我国众多的河流来说,治水必治沙,这是中国水利的特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从1919年起,我国就开始进行河流泥沙测验,50年代以后测验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至2000年全国共有水文站3124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暂未计入)其中测验悬移质(悬浮于水中向前运动的泥沙)1453处、推移质(沿河底向前推移的泥沙)24处,河床质78处,泥沙颗粒分析419处,各大江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测资料。
水利部现将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择其要者编制成《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我国河流泥沙的基本信息,为各级政府在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公报的内容包括各大江河干流及其部分支流的主要水文控制站逐年的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重点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化、重要水库与湖泊的淤积情况、重大的泥沙事件或特殊泥沙现象等。
第一期公报公仅包括长江、黄河的泥沙资料。
长江、黄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80%以上,而且这两条河流泥沙测验工作开展较早、资料比较系统,第一期公报(2000年)除发布2000年的资料外,还包括这两条河流自195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以反映它们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期泥沙公报的基本资料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及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等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局提供。
公报编写组由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的人员组成。
公报编委会及编写组对水文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综合整理和分析工作,广泛听取了泥沙专家的意见。
200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中国水资源公报资源来源:国家水利部综述200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九五”期间水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央对水利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大大增强,对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认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1998~2000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元,地方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也相应增加,水利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四是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和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的治水思路,为在新世纪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其中2~7月降水量偏少2~7成,干旱严重,灾情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节约用水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巨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200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少0.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量1139亿立方米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
2000年末,全国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19亿立方米,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减少24亿立方米。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 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
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
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宜昌至江阴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图1),各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统计值见表1,水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3、图4、图5、图6。
表1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统计值图3长江屏山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4长江宜昌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5长江汉口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6长江大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的屏山和宜昌。
从80年代至2000年屏山沙量略呈增加趋势,汉口与大通的沙量则略呈减少的趋势。
支流中以汉江、嘉陵江与乌江的输沙量较大。
其实测统计值见表2,历年变化见图7、图8、图9。
表2长江部分支流实测水沙统计值图7嘉陵江北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8乌江武隆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9汉江皇庄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二)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干流各站实测值见表3,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10、图11。
表32000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值图10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11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2000年各站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输沙量仅屏山站略大,宜昌、汉口、大通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支流各站实测值见表4,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12、图13。
表42000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值图12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13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荆江河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347公里,穿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图14)。
荆江左岸有沮漳河入汇,右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洞庭湖又于城陵矶入汇长江。
依据河型的不同,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可分为上荆江(长172公里)与下荆江(长175公里)。
上荆江河弯平顺、稳定,弯道处多有江心洲,主要江心洲有12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窄长。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单股少汊,主要江心洲有4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宽短,大的弯曲段原有12个,裁弯后为10个。
1、荆江河道泥沙冲淤量据河道地形图计算,荆江河段平滩河槽1966年至1998年共冲刷39169万立方米,其中四分之三的冲刷量发生在上荆江(图15)。
与此相应,洞庭湖分流分沙量不断下降。
图151966年至1996年荆江河段泥沙沙冲淤量2、横断面变化上荆江横断面多呈“W”型,变化较小,有冲有淤,基本上为周期性变化。
下荆江横断面多为不对称的偏“V”型,横向变型的基本型式是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横断面形状基本未变,向横向位移。
当河弯剧变时(切滩、撇弯),横断面可发生滩槽互易。
上、下荆江过渡段的横断面一般近似“U”型。
图16、图17是上、下荆江典型横断面的变化情况。
图16上荆江典型横断面(关洲)冲淤变化(距葛洲坝74.8公里)图17下荆江典型横断面(沙滩子)冲淤变化(距葛洲坝263.5公里)3、纵断面变化与河道横向宽窄、弯道曲率的变化,以及分汊、分流等因素相对应,河道深泓线呈起伏变化(图18)。
比较1975年、1980年、1996年、1998年的深泓高程,沿程有升有降,河床冲淤相间,河床最深点高程约为负25米。
图18荆江河段深泓变化(二)城陵矶至武汉河段该河段全长248公里,两岸湖泊和河网交织,汉口有中游最大支流汉江汇入。
河段内有中下游曲折率最大的洲弯道,狭颈宽度与弯道长度之比为1∶12。
河型属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型,大的江心洲有13个。
河道窄道一般有节点控制,节点是本河段的一种典型河谷地貌,是由滨临江边的山丘和基岩出露的阶地所构成。
两岸共有21个节点,左岸10个右岸11个,节点间纵向直线间距5—40公里不等。
1、河段泥沙冲淤量历年来该河段冲淤相间,总的趋势是淤积。
据河道地形图计算,1966年至1998年其平滩河槽共淤积25450万立方米,其中1996年以前淤积35410万立方米,1996年至1998年冲刷9960万立方米。
1996年以前的淤积量如图19。
大部分淤积发生在其上游段。
图191966至1996年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泥沙冲淤量2、横断面变化多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单一分汊河段断面河段变化次之,弯曲性河段和顺直单一性河段的断面冲淤变化较小,低山丘陵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最小。
历年冲淤幅度最大者可达5-10米。
图20、图21为典型断面的冲淤变化。
图20螺山断面冲淤变化图21纱帽山断面冲淤变化(距汉口33.7公里)3、纵断面变化其深泓线纵断面呈起伏变化(图22)。
比较1966、1996、1998年的深泓线高程,总体上有升有降。
图22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深泓线纵断面变化四、重要水库、湖泊的淤积(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淤积调查至80年代末,长江上游地区共建水库11931座,总库容约205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13座,总库容97.5亿立方米。
据截止1992年的调查资料,上游地区水库年淤积量约为1.4亿立方米,年淤积率约0.68%,其中,大型水库年淤积率为0.65%,中型0.39%,小型0.9%。
(二)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中游、丹江入汇口下游0.8公里。
总库容174.5亿立方米,死库容76.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745平方公里。
工程于1959年10月截流,1968年开始蓄水发电。
1、入库水沙量坝址1954-1991年年平均径流量393.8亿立方米。
入库沙量80%来自汉江,汉江入库站1960年至1989年年均输沙量4700万吨。
由于上游建库,特别是1989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汉江入丹江水库沙量大减,1990年至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仅为920万吨。
2、水库淤积量库区曾进行66次断面与地形测量。
最近一次是1994年。
由此得出自1960年至1994年水库共淤积泥沙14.1亿立方米,淤积主要发生在1968年至1986年(图23)。
淤积物大部分分布在死库容。
图23丹江口水库各时段泥沙淤积量3、淤积横断面汉江库区的淤积以洲滩淤积为主,横面形状呈“U”型见图24、图25。
图24汉库26号断面冲淤变化(距坝址91.13公里)图25汉库48号断面冲淤变化(距坝址147.17公里)(三)洞庭湖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流域面积26.2万平方公里。
洞庭湖区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它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支流入汇,又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前为四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水沙。
这些来水来沙及区间来水通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图26)。
图26洞庭湖平面示意图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比较紧张。
1、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
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
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容积与面积变化见图27。
目前洞庭湖实际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的河网。
图27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变化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
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
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四)鄱阳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饶河、信江和修水等五河的来水,经湖泊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低水为河道型,中高水呈湖泊型。
1、鄱阳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图28为1953年至1976年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图,(图中面积和容积是按湖区平均水位吴淞高程22米计算),面积缩减25%,容积缩减19%,主要是围湖垦殖所致。
1976年之后变化较小。
图28鄱阳湖湖泊面积与容积变化2、泥沙淤积量泥沙主要来自五河,小部分来自长江倒灌。
1976年至1987年入湖沙量1.90亿吨,出湖1.12亿吨,淤积在湖内约0.78亿吨。
年均淤积709万吨,淤积比较轻微。
五、重大泥沙事件(一)下荆江的裁弯与撇弯近50年来下荆江共进行两次人工裁弯、发生一次自然裁弯与一次撇弯。
1、中洲子人工裁弯中洲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约81公里。
裁弯前河段长37公里,弯颈最小宽度3.5公里。
1966年—1967年5月实施人工裁弯(图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