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渊明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光潜《渊明》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学”。
(一)渊明生平与思想渊明是浔阳柴桑(今)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侃。
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郡公。
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
祖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家自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但是,值得注意,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到了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
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
同时之颜延之所作《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渊明”,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约的《宋书·渊明传》则载云:“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开始出现了歧异。
萧统的《渊明传》载:“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名与字已混淆不清。
《南史·潜传》:“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
”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
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渊明”。
他认为“潜”是渊明的小名。
自清先生《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渊明字元亮。
入宋更名潜。
陶渊明-生平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隐居后“躬耕自资”。 妻子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 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 后”,维持贫贱的农民生活。
在 世时,陶 渊明与周 续之、刘 遗民并称 为“浔阳 三隐”。
他原住柴桑,后迁居上京 (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 。义熙四 年(408),他44岁时因住地 失火又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 陶村),生活较为困顿。 他曾乞讨借贷度日,在其 诗中有描写。
作品赏析:《归园田居》
4.艺术: ①对比: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 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对比, 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 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指点,将崇 尚、憎恶的心态,表现出来。 ②取景、造句质朴。中间描写田园风光,由近及 远,又由远及近,随视线转移的种种景色,都是 农村最常见的事物,毫无夸饰,语言接近口语, 无雕饰痕迹,但浅中寓深,淡中有味,充分体现 了陶诗清新淡远的审美情趣和平易自然的诗歌风
陶渊明代表作,备受赞誉的田园诗。 诗描摹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 渊明摒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和步入得“真意” 而网眼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分3层揭示其内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 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 其如此,或 置酒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至今仍广受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针石而成的自然写景,展现出他独特而卓越的才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结束后的南朝梁朝时期。
他的父亲陶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陶渊明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他年轻时曾担任官职,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辞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虽然辞去了官职,却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他在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
他在农田劳作中不断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
他的作品既有对尘世繁华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墓的诗歌中,自称“吾素好此道,至於有五柳先生之墓,不忍弃也”,可见他对自然景观和墨宝的喜爱之情,充满了幽雅诗意。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小说中,陶渊明写道:“寻常人家,婴儿口吐白乳;及至长成,摇头摆尾而已,何有於斯?”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寻常人生的无奈和不满,十分动人。
《桃花源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的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及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该小说也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深感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章之中的一篇,其内容为咏叹退隐得自由,舒怀抒情,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归隐自由自在的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追逐自由的内心世界。
3.《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以洞察世事、咏怀自然为主题,将作者对于人事风云和自然景观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事的独特观点,表现出了作者文学特点中的特别情感和人文观念。
《读山海经》一篇,让我们了解到了陶渊明这位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学上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陶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歌1、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彭泽)人。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环境异常复杂的晋宋易代之际。
其族望和家世,据《陶征君誄》云:“嗟乎若士,望古遥集。
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这里所称“洪族”是指陶渊明的曾祖大司马陶侃而言。
陶侃为晋代勋臣,故称“洪族”。
虽曰洪族,其实与南迁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并不显赫。
陶侃就曾被人蔑称“奚狗”,并长期被怀疑和监视。
陶渊明以勋臣后裔而衰落为“寒门”,得不到应有的禄位,所以“韬此洪族,蔑彼名级”,可见其本出自世家而泽不及身。
笔者以为,其遭遇与南北士族的身份不同有些关系。
在门阀统治森严的东晋时代,身为庶族的陶渊明在“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中,徘徊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道路。
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职。
《饮酒》第十九首透露了他这次出仕的情况:“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陶认为“志意多所耻”是羞耻的行为,终以辞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正是其当时的心情写照。
次年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
投冠旋旧虚,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
”正值陶渊明犹豫之际,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借故回乡。
陶渊明再次出仕是在他近四十岁时,《荣木》一诗中说到:“先师遗训,云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谓。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不敢至!”时至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第二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欢迎分享。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
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
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
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
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
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
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
末年,是中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官员、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已经达到了巅峰,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被尊奉为文学至宝。
陶渊明曾任太子洗马、助理太尉、永嘉县令等职,清贫廉洁,他因救助灾民而被推举为州刺史,但因与当时的政治派别相左而被贬为平民,遂隐居五柳山,以养生和写作度过了他的余生。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深沉,充满思想性和人文主义特征,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同时对政治和社会道德关注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是田园生活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在诗歌中提倡自然生活和艺术境界,表达了他对田园乡村生活和理想的向往。
他的诗歌除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风貌,表现了他对士人阶层的不满与谴责,代表了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而且兼具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他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亲切和简单自然,如他的《桃花源记》等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了旷野的自由和田园生活的安逸。
他的诗歌语言从不繁复,却能用简练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陶渊明的才华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些文人的学习榜样,他的作品传诵甚广,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化,还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崇拜和模仿。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就,不仅对中国文学史、文学思潮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和思想精髓,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提供着重要的思考和启迪。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
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
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
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
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
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虽栖身田园,陶渊明仍无法逃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仍困扰着他。
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
研究陶渊明的参考文献
研究陶渊明的参考文献研究陶渊明的参考文献(创建与此标题相符的正文并拓展)引言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被誉为“田园诗人”。
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陶渊明的参考文献可以深入探讨他的思想、文学、政治等方面,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
本文将介绍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文学作品和政治生涯等方面的研究,并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东晋时期的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
他的父亲陶侃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母亲也是一名有才华的女性。
陶渊明年轻时曾经在京城长安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对政治的不满而辞职回到了家乡。
此后,他一直在家乡生活,致力于写作和田园事业。
陶渊明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他在早期担任过州郡官员,但由于对政治的不满而辞职;中期,他成为了一名医生,但由于对医疗事业的热爱而辞职;晚期,他成为了一名隐士,生活在乡村中,致力于田园事业。
二、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的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法家的影响。
他主张“闲适”、“无为”、“自得”、“节用”等理念,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闲适和快乐,而不是追求权力和金钱。
他认为社会应该实现“仁政”、“德治”,而政府应该以道德和礼仪为基础,实现公正和公平。
陶渊明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想。
例如,他主张“自然之美”,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他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社会自行发展。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等。
他的诗歌主要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表现了他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他的《饮酒》则表现了他对饮酒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散文主要表现出对政治的不满和对田园事业的热爱。
例如,他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对归去的向往和对田园事业的热爱;他的《桃花源记》则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其文学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和典范。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文学作品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文学成就。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庐江舒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大文豪、山水田园诗人、著名书法家。
自幼喜好读书,曾师从扬雄、刘伶等名家,广泛涉猎古今文学和诗歌。
随后,他离开城市,到深山老林里隐居,开始写作山水诗和田园诗。
此后,陶渊明不断创作,并通过其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注和对自然之美的崇敬。
他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下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温暖生命力的作品。
二、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上承古人,下启后世,其作品以清新脱俗、真挚感人、富有哲理思考和文学价值为特点。
《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经典。
他的田园诗,以超然自在、宁静深邃、清新脱俗等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南柯一梦?”这首《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个人意志和人生态度,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陶渊明的文学影响陶渊明的文学影响深远,他被誉为“东方诗坛的老莱子”,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自成一体,受到后世文学家和学者的广泛赞扬。
他的田园诗融入了哲理思想、道德思考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也成为后世文学家和诗人的楷模和启示,启迪了他们对人生、自然等主题的思考和创作。
总之,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他深入生活、丰富内涵、崇尚自然、执著真理,创造出了一种独具魅力和价值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
他的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陶渊明的简介和代表诗人是谁
陶渊明的简介和代表诗人是谁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他是东汉末期时期的一个知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号彭泽,南阳新野人,是晋朝杜预的后代。
在他早期生活中,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之后,他放弃了家业,选择了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开始时,在家乡问传道。
但是因为他的上司太不宽容而受到压制。
于是他选择了漂泊,在江南的不同地方隐居。
在隐居的时候,陶渊明追求清高、自由和自足,他借鉴道家的思想方式,从各种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陶渊明的诗歌成就可以被看作是他隐居生活的自我表达。
他的诗歌题材主要涉及到山水田园、友情爱情、人生境遇等。
他善于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和人生的细微状态。
陶渊明的代表作包括《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诗》、《杂诗》和《归田赋》等等。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著名的隐士篇,主要讲述一个渔夫的发现,他发现了一个没有人迹的桃花源。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写的一篇佳作,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荆棘的人间拘束的不满。
《饮酒诗》和《杂诗》都是陶渊明写的一些散文和诗歌集。
《归田赋》是陶渊明描写农业场景的一篇作品,他在这篇作品中表达了对土地和农民的感激之情。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的作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诗歌依然在今天的文学圈里保持着影响。
他不仅提倡儒家思想中的仁、礼、智、信,还完整地展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清高、自由、自足和无为。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文化名人和思想家,例如蔡元培、胡适和钱钟书等人。
陶渊明被誉为“千古第一隐士”、“田园诗派巨擘”、“建安七子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和文学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依然在今天的文学圈里保持着影响。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巨人。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常常被人们引用和赞赏。
陶渊明的生平中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令人感到钦佩和敬佩。
陶渊明的早年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南阳新野人。
陶渊明生于陶家舍下,世代耕读。
陶渊明的父亲陶敦先生是一位儒家学者,让陶渊明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蒙,同时也给他注入了爱国、尊师、崇德、好学的思想和精神。
陶渊明从小聪慧活泼,喜欢读书吟诗,在儒家经典和史书中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他八岁时便喜欢上了琴,后来成为了神童,琴艺特别出色。
不过他很快就在学业上落后于同龄人,后来更是落榜多次,因此他去田园从事农业生产和闲居自乐,遂成为了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从少年时代就喜欢到乡间游玩,他最喜欢的是田野、山林和水边。
他在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方式和思想成为了文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他利用田园和自然景观,塑造了一种美学、思想和宗教的观念,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
陶渊明的政治经历陶渊明在政治上也非常活跃。
他曾经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位,但是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他经常受到排挤和迫害。
陶渊明十分痛恨权贵和政治腐败,他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虚伪和黑暗,因此反对贪污和怠政,呼吁官僚阶级要回归到良知、道德和法治之上。
他发表了《归田赋》和《饮酒》等著名的政治文论,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主张。
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和成就陶渊明的作品以刚柔并济、富有情感、丰富多彩的风貌著称,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临安橘子洲头》、《图经》、《杂诗》等。
他的作品多写生活,多讴歌自然和生命之美,以及人情、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矛盾和和谐。
他的作品既有抒情诗也有写景诗,同时也有了抒发社会思想和政治观点的长篇散文。
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和成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和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师范。
陶渊明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shǔ)。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短寿的饮料)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
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 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 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其实,陶渊 明的这一点,不仅晋宋时期的文人无 人做到,即后代的文人也很少象他那 样能够超越仕与隐的矛盾。
唐代的诗僧灵澈有诗云:“相逢尽到
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正道出 了自古以来官僚文人在仕与隐问题上 的矛盾心态。正由于后代文人很难做 到真正摆脱名利的束缚,所以陶渊明 才成了后人心中高风亮节的象征。
金代元好问也评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2)、情、景、理的统一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 不已,乃识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 境产生的。 谢诗重句,陶诗重意,谢诗雕琢,陶诗天成。
所以方东树《昭味詹言》中说:“陶公不 烦绳削,谢则全由绳削,一天事,一人功 也。” 陶渊明诗不仅情景结合,有意境,而且还 有哲理色彩。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及诗词作品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及诗词作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语言准确、富有哲理等特点而著称于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您介绍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及其代表作品。
1. 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江西临川人。
生于三国时期晋朝的西晋末年,逝世于南朝宋元嘉六年(约公元427年)。
其先祖是晋明帝司马绍的玄孙司马义方。
父亲陶濬曾经担任过太尉、中书监等要职,但在德政遭受黄巾起义的压力下,隐居田园。
陶渊明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体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熏陶。
他在政治上曾经历过隆盛和衰败两个阶段。
早年任丹阳尉、射声校尉等职,后来因心灵压抑、不满于朝廷的腐败和统治的黑暗而出官归隐。
这一时期,他放弃了世俗的政治权力,全身心地致力于文学创作和人生哲学的研究。
陶渊明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而且悠久影响至今。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被后人视为神仙雅士,儒采俱佳,诗词歌赋堪称圣品。
2.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陶渊明的作品以山水田园、闲适自在、人生哲理为主题,反映出他深沉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感。
(1)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中最为优秀的部分。
他以饱含情感、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广阔、清新、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质朴、快乐、自由的农民生产生活,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例如:《桃花源记》:“及至极峰,云气濛濛,晦冥不见。
微风过,吹我衣衫,落叶舞,迎我人。
怪石嶙嶙,苍松挺拔。
有水临之,长柏千株,白沙为路,此路非拾人之足所至。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哲理诗陶渊明在其文学作品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思想,这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看似以美景和人物为中心的诗句,实则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描写,来表现他对“人生为何而来?唯有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之中才是真正幸福”的思考。
陶渊明的生平
13
(一)平淡质直,自然流露, 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 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古人多所评论。钟嵘《诗 品》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世叹其质直”。 说其诗简洁明净,几乎没有多余的话,世人叹惋过于 质朴率直,又说陶诗既有“风华清靡”的一面,也有 “田家语”的一面。这是符合实际的。在《归园田居》 这组诗里,几乎全用平淡质直,不加雕琢和藻饰而又 接近于农村生活的“田家语”。如:“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只用极少修饰的语言,就把“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以及犬吠、鸡鸣、炊 烟、桑麻等平常景物组成和谐动人,充满诗古画意的 图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产生了由衷的向往。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http://shop63695479.taobao 1
•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期:1、二十九岁前一直居 家,读书,游览,从事轻微农活。“少年罕人 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 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其一)。2、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三仕三隐, 时出时归。先后做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 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彭泽县令。3、 十一至四十四岁,离开官场彻底归田的第一阶 段,经济情况尚好,心情较为轻松愉快。4、 十四至六十二岁,家中失火,生活贫困,思想 斗争激烈,苦闷与悲愤交织,实际生活与劳动 人民的距离缩小了。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http://shop63695479.taobao 11
•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作家, 历代文学批评资料对他褒贬不一。迄至 今天,人们仍然尊重鲁迅先生的意见: “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并 不是一个“浑身静穆”,与现实生活毫 不相干的人物,而是一位内心蕴藏着热 情的作家。他的田园诗描写农家生活, 乡村景色,写得淳朴而宁静,平凡而亲 切。 12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简介
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公元前427年,在浔阳去世。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字元量,别名陶潜。
陶渊明自小学习儒家思想,喜欢安静,以弹琴打发时间,有时看书看得入迷会忘记时间,在陶渊明身上有儒家和道家的修养。
陶渊明在东晋是一位隐世的诗人,被誉为伟大的辞赋家。
陶渊明早期的时候也曾初始为官,但是从他妹妹去世后,陶渊明就开始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早期的时候家庭环境不错,但是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家境就开始贫困了。
陶渊明从20岁开始从仕,在他的《饮酒》里就曾写他因家境窘迫不得已出任低级官员。
先后出任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但是他还是对田园生活怀有眷恋,因此每每都在仕与田园之间徘徊。
最后在公元405年,陶渊明正式开始他的田园生活,在田园期间开始创作许多田园诗文,不过在408年,因家中失火,陶渊明不得不迁居,期间有许多的人劝他出仕,但是陶渊明都拒绝了,最后在427年,在浔阳去世。
陶渊明妻子陶渊明先后娶过三位妻子。
前两位妻子红颜薄命,早早地就因病去世了,只有第三任妻子翟氏一直陪伴着他走到了最后。
翟氏也是陶渊明这三位妻子最引人注目的,在文献《南史·隐逸传》中记载着她生平的事迹。
前376年,陶渊明25岁与第一位妻子成亲,成婚后陶渊明搬到浔阳教书,尔后多地奔走。
知道妻子怀孕的消息后就归家探望。
可是妻子在临盆时遭遇难产,孩子与大人都双双毙命。
前385年,陶渊明34岁时又娶了第二任妻子。
这位妻子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陶渊明十分欢喜。
可是天妒红颜,第二任妻子因劳累过度患了痨病,最终离开了人世,又留下陶渊明孤身一人。
陶渊明每天在外奔波,无暇顾及四个孩子。
于是,陶渊明又提了一门亲事。
第三位夫人翟氏比陶渊明小十二岁,贤惠能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把家里打理的非常得体。
婚后两年,还给陶渊明生了一个儿子,一直陪着陶渊明走向终老。
陶渊明(最全)PPT课件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道德修养上 “抱朴含真”;生活道路上 “归园田居”;生死观念上 “纵浪大化” 。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
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10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题材内容
❖ 诗歌分类:共存诗120首 ❖ (一)田园诗 ❖ (二)咏怀诗 ❖ (三)咏史诗 ❖ (四)行役诗 ❖ (五)赠答诗
9
陶渊明的思想
❖ (一) 安贫乐道的思想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 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努力保 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鄙视出仕,但绝不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 又希望功成身退。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 但是他能用“道家思想”来求得平衡。 “猛志逸四海”、“有志不获骋”、“猛志固常在”。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先师有遗训,忧道不 忧贫”。“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贫富常交战,道 胜无戚颜” 。
8
3、思想个性(以辞官彭泽令为界分两期)
前期:积极谋仕,有“大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又依顺 自然,有“遁世以独善其身”的随事行藏。 (以儒为主)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儒 道 双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 ——《感士不遇赋》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5
两个分期:
1、前期(41岁以前)渴望进取。 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彭 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 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隐居 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魏晋文学之陶渊明
魏晋文学之陶渊明一、生平1、简介:陶渊明(352或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领等职。
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领,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代表作品:《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二、三进三退1、一进一退: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元帅,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落寞得跟平头百姓差不多了。
怀揣治国梦的他在地方做芝麻官。
《陶潜传》有记载:“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也就是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2、二退二进:读书人心中的英雄,中兴的希望——桓玄当了大将军,点燃了陶渊明的追梦赤子心,希望在桓玄手下能有一番大作为,然而没干多久,他发现官场一如既往的黑。
更可怕的是,他发现桓玄表面上为国为民,实际上是想自己当皇帝,丝毫没有在中兴大业上下过什么功夫。
3、三进三退:刘裕再一次给了陶渊明希望,但后来刘裕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他废除东晋小皇帝,自己登上皇位,建立了新朝代——刘宋。
于是陶渊明就隐居了。
三、隐居生活1、种地:一窍不通。
有诗《归园田居》其三,为证。
《归园田居》是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归园田居》其三,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生活的体验,风格清谈而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治不阿的高尚节操;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
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简介和古诗词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和古诗词有哪些陶渊明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文化名人、政治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深受后世文人学习和崇拜。
本文将对陶渊明的简介和他所创作的古诗词进行介绍。
一、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仙侣籍东海望族,乃「身世狂逸,品行高标,文思不群,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巨星」。
陶渊明自幼机智聪慧,善于诗词文赋,年少成名。
他少年时曾经隐居山林,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的诗词,因此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在他的生活中,他历经了许多挫折和艰苦,但始终保持着他那优美的性格和奇特的性情。
他在政治事业上失败,却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人之一。
二、陶渊明的古诗词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以“隐者”为主题的散文,叙述了一个平淡、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
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磨难,这篇文章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让人们感到一种祥和和内心的宁静。
它是中国的文学经典,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
2.《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陶渊明的一首诗,它反映了陶渊明内心的挣扎和人生的追求。
诗中描绘了他寻求心灵自由的过程,表达了他永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3.《饮酒》《饮酒》是陶渊明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借酒消愁中召唤友人一起畅饮的画面。
这首诗表达了他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他对友情和生活的热爱。
4.《庐山谣》《庐山谣》是陶渊明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庐山脚下游历的情景,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主题深切,文辞华丽,表现了陶渊明的儒雅风韵和高超诗艺。
5.《登高》《登高》是陶渊明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表现了作者面对山峰的雄浑、云卷云舒时的感慨。
它是一件极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洋溢着陶渊明那种豁达、深邃和丰富的人生感悟。
陶渊明介绍
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并贯穿一生,一方面表现为 出仕和归隐的反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归隐以后内 心的苦闷与悲愤。
4
(二)官与隐(29-41岁) 为实现理想和解决生活困难,曾几次出仕作官。 29岁始,先后作过江州祭酒、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彭泽令等官。 担任江州祭酒不久,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回家。 约36岁时,又到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因 不能实现理想而失望,又产生归隐念头。次年母 去世,丁忧3年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写了《时运》 等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留下他首 次躬耕的记录。
12
陶渊明的退隐:
1.害怕仕途险恶,避祸全身; 2.厌恶官场黑暗和仕途恶浊,既无力改 变,又不肯同流合污; 3.作官任职,繁忙劳顿,不合自己自由 的风格习性。
13
二、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以诗歌 最为突出,现存诗一百二 十多首。散文、辞赋也写 得很有特色,现存十一篇。 (一)陶诗按题材、内容 可分两大类。一是田园诗, 一是咏怀、咏史诗。其成 就最高的田园诗,又可分 为四类:
6
(三)归隐(42-63岁)
归隐后,在长期躬耕生活中,逐步接近劳动人民。 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仍 然关心时事,在诗中不时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 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阶级已不抱任何幻想, 开始抱定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态度。元嘉三年, 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登门请他出仕,并赠以粱肉, 饥饿中的陶渊明却婉言谢绝。
2
(一)青少年时期(1-29岁) 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父亲早死,家境日渐 衰落,生活贫困。在儒家思想熏陶下,从青 年时代起,充满建功立业愿望,有远大政治 抱负,希望将来“大济于苍生”。
3
当时的社会环境
生当黑暗,东晋朝廷统治阶级内部源自权夺位,朝政 混浊不堪,桓玄、刘裕等军阀多年混战,社会动乱。 官僚士子攀龙附凤,荒淫无耻。陶渊明既无力改革 时弊,又不愿同流合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九南)人。
私谥靖节。
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渊明。
一、渊明的诗歌1、思想容: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其它: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2、艺术成就: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朱子语类》)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东坡题跋》上卷《评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三十首》)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
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作品赏析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是渊明的一组著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
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叙写自己的禀性志向及误落尘世的懊悔和最终归隐田园。
以下八句为第二层,描写了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乐趣。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写了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脱离尘俗、返归自然的欣喜心情。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
并且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
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
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轼《与辙书》)。
2、《饮酒》(结庐在人境)本篇是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隐居生活和心境。
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此四句可谓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譬如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也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
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妙融无痕,浑然天成。
此诗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实亦颇见匠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言:“‘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真’字,更跨近一层。
则‘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
”诗歌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
二、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其艺术成就和风格却能在当时独树一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其散文语言简省洁净,叙述描写形象生动,在骈文盛行的时代能别具一格。
其辞赋主以抒情,感情坦率真挚,语言流畅自然。
《桃花源记》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一篇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的名篇。
《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渊明的理想国,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
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君主统治,没有战争动乱,人们共同劳动,相互平等,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生活的社会图景。
作品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空想社会。
这种空想的社会,是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出现的,与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下和军阀混战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恰相对照。
这种描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也是对、汉、、晋以来君权统治的大胆否定。
作品所描写的理想世界,虽然是幻想的产物,却有现实的依据。
汉末以来,国战乱不止,人们往往集结起来筑坞壁(一种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以自保,在小小的地域中维持着安定的生活。
这可能给作者以启发,作品中的桃花源也许是坞壁生活理想化的产物。
但是作者理想的产生主要还是建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是对于现实社会认识深化的结果。
东晋末年和晋宋之交,社会动乱,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部斗争极端残酷,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归隐以后又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渴望过着自食其力和平安定生活的思想愿望。
此外,儒家的“”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鲍敬言的“无君”的思想都可能给作者以影响。
但是,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里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幻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
它具有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桃花源记》全篇以渔人发现桃源的始末为线索,在结构上自然分成如下几层:第一层(开头至“豁然开朗”)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及其职业,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桃花林奇异的景色又引起渔人的探求,从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
文章铺叙委曲婉转,水到渠成。
桃花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同时也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
第二层(至“怡然自乐”)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
文章先是从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优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然后写人们的生活情景:往来交游、耕种劳作、衣服穿戴和生活乐趣。
淡淡的几笔勾画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
第三层(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往。
从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谈往来中,表现了桃源民风的古朴淳厚,桃源人的知礼好客;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
他们的先世是为“避时乱”而“来此绝境”的,这里既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不知有汉,无论晋”,汉、、晋三朝的更替,所引起的只是叹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