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合集下载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推荐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这一学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

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

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

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

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

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

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

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

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一、著作类成果(131项)一等奖(8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古代诗词史/王德明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周建新广西大百科全书/许家康等帝制初期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建构——以《新语》整体性文本解读为基点/唐国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徐书业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王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张协奎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极限效应研究/张瑞梅等二等奖(4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文化图史/李建平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余益中等“纯诗”的中国化研究/高蔚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黄海云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1949-2007)/禇添有协同与共生: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曾冬梅瑶族文明发展历程/盘福东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耿文奎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玉时阶等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林娜等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环北部湾地区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滕冲等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李旭燕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吴荣政等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李红现代民族学/周光大等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何成学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龙裕伟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整合研究/韦海鸣我国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王德劲现代金融理论前沿思考/周建胜高校教师师德自律论/卫荣凡京语研究/韦树关新宏观经济学/罗运贵民事行政检察实例研究/蒙永山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孟勤国等广西“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研究/谭培文等适应“10+1”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对策研究/黄涛等中国银行法新论/胡均民等百年奥运——从雅典到北京/黄健等物流中心节点构建与农村圩市发展研究/王艳等打造东盟共同身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覃玉荣发展中的广西教师教育/钟海青等教育组织行为学/于瑮等凌云泗城壮族巫调/黄兰芬等河池铜鼓/吴伟峰等手机传播学/靖鸣等新认识·新实践·新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梁颖等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谢春红柳州白莲洞/蒋远金三等奖(82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李志艳“特殊”与美感——新实践美学视域下的美感研究/黄建云唐宋杜诗接受研究/黄桂凤楚辞发生学研究/周苇风岭南民族民间文学主流文化因子论/吕书宝生态文明与生态责任/李鸣文明曙光——岭南人的祖先/覃芳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经济互动与产业对接/李欣广等当代新闻写作/蒙南生唐宋诗文论薮/毛水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黄晓娟等壮族嘹歌研究/覃乃昌等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吕俊彪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秦永芳绿色转型——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方向和路径/莫小莎刑法的辩护与批判/欧锦雄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税制变迁分析/焦耘后现代欲望叙事——从拉康理论视角出发/刘玲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张永刚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农学冠等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李伯兴等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蒋永甫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机制的研究/金长义等边疆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黄世喆等广西汉语珍稀方言语音研究/郑作广等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杨天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张坚泰国华商资本的兴起与发展研究(1855—1996)/石维有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客缇祖等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甘宜沅广西农业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莫明荣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潘顺安壮族人口/肖永孜广西民族发展报告/赵明龙等审美静观论/丁来先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学勤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温科学广西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黄家林等当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原理/黄宗远少年司法通论/张鸿巍权证风险控制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薛林媒介管理通论/邹迎九等《文选》编纂研究/胡大雷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李富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论》/甘自恒等远程教育与广西学习型社会建设/时锦雯教育促成人力资源施生长——基于现场和模型的研究/孙杰远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彭宁等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与制度研究/王春明等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韦朝晖等民生、增长、产业战略/寿思华等漓江画派画家个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左剑虹科学发展与人才——当代中国科学人才观/曾德盛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教育学——行动与体验/徐学莹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研究/蒙丽珍等广西北部湾物流/黄定嵩等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09)/张振东等卫生法学/覃安宁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柯颖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曾令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王屹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与教育/文萍叶音研究/汪业全通往自治的桥梁——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研究/张文山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刘亚萍新闻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刘伯贤廉政理论与实践纵横/唐贤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侯莉敏广西文献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陈闻走向本真的地方师范大学—基于质量工程的西部地方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梁宏等2009中国—东盟商务年鉴/郑军健广西年鉴(2009)/广西年鉴社图说广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日常生活心理学/刘军基于3S技术的区域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及风险评估/胡宝清等广告创意教程/汤晓山等本科教学评估运行机制研究/罗秋兰等桂林年鉴(2009)/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通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前217—2003)/邓于仁等亚运会前后广州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朱其良二、论文类成果(210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刘祥学汉武帝的诗歌观念与西汉诗歌的演进/龙文玲论公共利益之合理界定——以“中国最牛的钉子户”为视角/张军等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黄松差别化区域金融调控的一个分区方法——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范祚军等论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实践/何龙群二等奖(6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覃振锋和谐社会的德育生态——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朱家安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下)/黄世杰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罗树杰等级、本分与补偿: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结构和功能探析/黄义英匹配“事权”与“财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路径/艾洪山等文化的科学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之六)/张发钦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分析/李立民房改房转让中各方利益之法律思考/韦伟强重新认识艺术的根源/黄海澄黄姚古镇建筑艺术的影视人类学保护/石承斌等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度抒写:清代广西竹枝词研究/王红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莫龙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协同程度评价及对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治理制度创新问题研究之一/韦克游等晚清广西城市居民消费探讨/侯宣杰东亚后发地区企业技术赶超战略与中国的角色/曹平区域性产业结构演进与协调机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王中昭论新中国剧社的管理智慧/李江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秦红增等从“实体”的科学到“关系”的科学——走向系统科学思想史研究/高剑平基于公平视角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罗国忠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李雪岩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李枭鹰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影响/邓玉荣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路径探讨——兼论桂东地区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路径/高歌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研究/周劲波等论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与WTO的冲突/向忠诚论我国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付健论人民币升值的中国产业升级效应:现实与理论之悖论/曹垂龙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马艺芳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与广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一~三)/樊端成企业环保问题经营化战略与实施模式创新/唐拥军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于祖毅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分析——以广西为例/黄骏等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陈飞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刘武军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一~三)/黎琳等南宁市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作用研究/刘曙华新时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分析/岑树田论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实践为例/钟瑞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沈有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之完善——基于行政诉讼目的的角度/张显伟第四种调解范式:电视与纠纷解决——基于“约请当事人”节目模式的分析与评介/李立景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二/单小曦《康德批判哲学视野中的审美与自由》/申扶民清代乡试覆试考论/邹长清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巫文强“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从民间法角度切入/何立荣旅游移动商务游客接受实证研究——基于对桂林游客的调查/彭润华等泰国旅华市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孙大英广西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特征与经营效应分析/李星群《以“五功能”益补农村“五强五弱”局面——关于桂林市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龙海平区域性就业系列研究(一~三)/黄勇荣析RTAs协定中有关投资规则的法律问题——以中国为例/杨丽艳古今字音演变例外的计量研究/陈小燕新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影响/欧阳剑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理论述评——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小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文礼朋等破题、定调、立论——毛泽东的“第二次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韦日平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贺祖斌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吴玉鸣等零售商竞争环境下上游企业创新投入的供应链协调/田巍等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中的责任分担/宋志国思想政治教育言语行为研究(一~三)/陈立言Internet环境下社会化批注的教育应用/蒋红星三等奖(144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何海龙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变革/胡辉等关于广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董再平等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演变特点及对策研究/郭绪全等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覃德清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系列论文/袁丽红经济伦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刘琼豪广西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张进清农村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抉择和实践探索——以广西为例/宋志生从世界著名港口的发展看广西沿海港口群整合的趋势/刘军等比较视野中我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研究/江宇等论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广西为例/马树春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交互主体性基础/梁桂娥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质属性、运行矛盾及政策选择/朱朝霞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实在世界——M·普朗克三重世界学说探析/黄炳线等近代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与圩镇经济发展关系探析——以广西为例/陈炜执政亚文化及其清理转化/陈元中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冯霞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李子荣滇黔桂结合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赵堂高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我国经验的研究/胡超广西生态省(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温远光等物权理论与环境法则的冲突及其对策/陈泰和论中国生物资源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陈宗波剔除附庸性:经济学之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改造——兼论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漆思剑政府会计成本控制初探/卓越等民歌文化资源开发视阈下和谐歌圩的建构——以广西壮族为例/李萍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阙真印尼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初探/郑一省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彭正波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莫光辉等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赵铁中国古代“趋时”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吴全兰复杂科学视野中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王素华基于多重阻击的企业自我保护战略/侯雁集群竞争力:创新网络演进的视角/戴魁早西江流域沿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岑丽阳广西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潘思谕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杨亚非基于专利信息的广西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柯涛等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非均衡差异及其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分析法学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演化模拟/曾鹏试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关系之要素/段晓红谈谈桂学研究/吕余生从《青楼集》看元代音乐的雅俗共融/李静进一步提高桂版书编校质量的调查与探究/吴明生广西高校民族女生生源结构的实证研究/李鸿波等试论民俗学的独立学科价值/陈金文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潘清泉等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求分析/潘秀珍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黄怡鹏新课改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广西师范大学教改实践为例/杨丽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研究/韦冬雪将高校贫困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李华明目标论视角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与扩招之间的关系/徐莺论我国大学办学权的演变/肖起清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和谐校园的文化自觉/叶宗波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高慧君协调价值取向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曾本友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罗德红我国高等教育衍生的“知沟”问题/李海波等试论左江岩画中日芒星与祭日、祀日及“日”字的起源/李远宁等抗战时期广西的农贷政策及其实施成效/宾长初体制转型期“三农”问题东西部差异的理论诠释与政策建议/庄晋财等构建广西领军人才动态产生机制研究/潘基勇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与法的主体性——兼论后现代性视角下的法的主体性/周世中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及其法律体系构建/周青等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王红晓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研究/余文建等桂台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研究/韦复生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广西金融政策取向/秦丽丽等元祐二年同文馆诗歌唱和活动研究——兼探唱和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阳静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欧阳勇锋等对福柯的又一种解读——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吴致远论执政党领导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汤志华亥姆霍兹《论力的守恒》的思想根源分析/李东升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公共政策创新/叶大凤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管理研究/何评等专业责任教授制反思——广西大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制透析/潘柳燕等组织管理视野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黄景文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蔡翔港口履约方与海运货物控制权的行驶/王威效率:行政程序法之价值理念抑或基本原则/谢尚果等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李军等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刘宏盈等基于存量与增量全部组合收益最大的贷款优化决策模型/洪忠诚等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理论与实证——以广西都安为例/陆桂生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实证检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蓝文永等影响旅行社游客满意度的服务属性因素实证研究/卢丽宁等从传播的分类看传播学的研究重点/李庆林艺术与经济因素并存的民歌节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山歌艺术节为例/覃金盾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莫其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功能考量——思想政治教育“30年”管窥/李宪伦等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邓艳葵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李建霞一类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应用/廖志高等论基本银行服务排斥及其治理/汪鑫国际工程承包中承包商对利润和总部管理费的索赔问题探讨/袁晓勇农地征用制度:基本矛盾下的产权博弈分析/欧阳力胜佣金竞争与保险业绩效—结构关系研究/欧阳青东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吴忠军等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陈丽琴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罗柳宁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龙脊十三寨之马海村为例/覃主元“农事村办”——服务“三农”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袁珈玲等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冲突与解决/万锋锋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唐荣德论教育研究的必然走向——“建构–反映”/曾茂林论地方性综合大学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以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王建平构建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体系/胡国胜论中国——东盟经济互补网络组织系统的发展/文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夏国恩等非讼案件本质和范围的域外考察及启示/邓辉辉WTO环境货物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魏艳茹基于学习曲线的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曾繁荣等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及启示/林元辉等《书<玉台新咏>后》辨证——朱彝尊说《文选》种种之失均不能成立/力之(刘汉忠)折子戏研究/李慧从街头官僚到街头领导:一个解释框架/尹文嘉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研究(之一、之三、之五)/许立坤早期电化教育中国特色探源/朱敬生涯教育理念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启示——以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专业为例/温卫宁广西沿海地区建立北部湾大学的研究/黄家庆瑶语早期汉语借词的声母/赵敏兰“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覃修桂机构知识库版权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吴高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黄全胜等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王林基于C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黄燕玲等领导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李光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第二次跃迁的卓越贡献/徐罗卿等《参同契》与中国古代炼丹学说/容志毅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SEM研究/周莹化学教师如何开发精品课件——以全国特等奖课件为例/郑小军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吕嵩崧《损失函数的数理特性研究——兼论行为和心理因素对损失函数的影响》/黄荣哲等章惇与曾布、蔡卞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汪天顺A Comprehensive Data Analyze on Urban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Survey from Nanning City( 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数据分析--以南宁市为例)/韦国燕Minimal feasible sets in variable 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s/崔万安等三、研究报告类成果(73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的实证研究/高枫等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古小松等广西人口集聚度及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报告/林霁峰等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风貌研究/南宁市规划管理局等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洪军等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课题组二等奖(19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

教育学行动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

教育学行动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教育学行动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或项目,支持教 育工作者开展行动研究。同时,国外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也 大量发表和讨论与行动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分享。
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学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未来其发展趋势 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跨学科合作
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学 术共同体,共同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02
01
03
行动研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可以为教育改 革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依据。
通过行动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教育改 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 建议。
03
典型教育实践案例解析
案例一: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
背景介绍
某中学在面对传统教育模式僵化、学生缺乏创新 能力习新教育模式的理念和方 法;同时,改造教室环境,提供适合学生合作学 习的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学科综合性项 目,引导学生探究现实问题。
案例三: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
• 背景介绍:某初中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缺乏特色、师生认同感不强的问题 。
• 建设目标:学校希望通过行动研究,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提高师生 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实施过程:学校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首先,通过问卷调查 和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师生对学校文化的期望和需求。然后,制定学校文化建 设方案,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策划、校园环境改造、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力 量。

论教育学心得体会7篇

论教育学心得体会7篇

论教育学心得体会7篇心得体会是提升我们个人思想的最常见的书面材料,假如你在生活中有了一些特殊的感受,是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的,白领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论教育学心得体会7篇,信任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教育学心得体会篇1本学期学校专心组织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中小学老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对比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反思。

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

老师该如何培育崇高的职业道德哪?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诚信立教,其次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爱岗爱生其三要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施教,因材施教,其四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作为一名老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乐观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作为一名老师,要以身作则、领先垂范,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

因此,老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老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加强政治学习,作为一名老师,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总之,学校让我们学习,我认为很必要,我坚决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在行动上提高工作责任心,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

论教育学心得体会篇2人类是环保的产物,又是环保的改造者。

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才智,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制造新的生存环保。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论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的人文追求

论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的人文追求
第4卷 第 1 6 期
2 1 年 2月 00
广西 师 范大 学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哲
J u nl f a g i r l ies y P i s p ya dS c l c ne dt n o ra o Gu n x ma vri : hl o h n o i i csE io No Un t o aS e i
改革 , 以教 育学 行 动 和 体 验 促 成 教 育 理 念 和教 育 思
全面 健康 的发 展 。 因此 , 育过 程 中的师 生双 方都 应 教
该 是 开 放性 的 、 创造 性 的存 在 ; 真正 有意 义的 教育 不
应 该 是 僵 化 的 教条 , 不应 该 是 限 制 和 束 缚 人 的 自然 发 展 的 , 行动 与体 验 为核 心价 值 , 以 唤醒 师 生双 方 在 教 育 活 动 中 的 生命 体 验 , 师 生 双 方 在 互 动过 程 中 使
能动性 , 人求 知 的本能 和 愿 望相 契 合 , 与 点燃 学 习热
情 , 升学 习效 果 , 提 促进 师生 双 方在 这 一过 程 中得 到
共 同 发展 , 成 为 今 天 的师 范 院 校在 教 育 学 课 程 改 便
革和 学 科发展 中的重 要 任务 。 是 基于 这样 的 思考 , 正
教 师还 是 作 为 受 教 育者 的学 生 , 教 育 过 程 中都 应 在 当得 到 发 展 , 作 为 人 的属 性 都应 该 给 予 充分 的重 其
堪忧 。因此 , 何 突显教 育学 的生命 力 , 何使 教 育 如 如
学 的学 科 改革 和 发 展 具 有 生命 的 意 义和 活 力 , 如何 使教 育学 理论 的 学 习更加 贴 近师 生 的教 育 生活 进而 拉近 理 论 与实 践 之 间 的距 离 , 何 使 师范 院 校 的教 如 育学 课 程 的课 堂 教学 解 放 人 性 , 激发 学 习 中 的人 的

幼儿园中的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

幼儿园中的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

幼儿园中的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幼儿园是孩子们教育生活的起点,也是他们初次接触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在幼儿园中,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被广泛应用,以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文将就幼儿园中的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是指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感知、观察、实践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特点1.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具有情境性: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提供真实的环境和感知条件,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

3. 强调主动性: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通过自主选择和探索,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三、1. 自然科学活动: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植物养护、动物观察等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自然科学的学习与实践。

2. 艺术创作活动: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乐趣。

3. 运动与游戏活动:通过运动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

4. 社交与情感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教育等活动,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意义1.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知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2. 全面发展能力: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合作意识: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幼儿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他们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行动的教育学与教育学教师的行动

行动的教育学与教育学教师的行动
提高教学 实 效性 是任何 一 门课程 的核 心 追求 。要彻 底扭转 长期 以来 教 育学 教学质 量不 高 、 实效 性低 的状 况 ,
必 须 在 教学 中 特 别 注 重 教 学 的行 动 性 , 为 教 学 活 动 是 由 因 教 师 的 教 与 学 生 的 学 相 互 制 约 、 互 作 用 、 互 影 响 而 形 相 相

行动的教育学的内涵及意义
关于教育学 的性质 , 人们 普遍 认 为 : 既是 一 门理 论 它 性课程 , 又是一 门实践性 课 程 , 有理 论性 和实 践性 的两 兼 重性质 。教育学具有理论性 , 是 因为教 育学的理论 基础 一
应是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 间的中介人 , 言行应 是最生 其 动、 最直观的教育学教材 , 也应 是最具说 服力 的事实 材料 。
看, 都应给学生 以身体 力行的示 范性 。教师 只有 自觉遵循
教 育教 学 规律 , 在教 学上 为人 师 表 , 才能 使 学生 “ 服 口 心
服 ”也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教 育学 的兴 趣 , , 这样 提高 教 学 实效性就有 了前提和基础 。如果教育 学教 师在教 学 中, 只是一 味地从理 论到 理论 、 从概 念到 概 念 , 而不 能用 教育 学理论 讲授教育学 , 能用 自身的实 际行 动来 实践 和体 现 不 教育学 , 么这样 的教 学怎么能让 学生信 服 呢?这 就直 接 那
公共教育学是我国职前 教师 教育 的一 门专 业必修课 , 也是体现教师教育 的特 色课 程 、 志课 程和核心课 程 。但 标 是, 多年来 教育 学的处 境一 直不 理想 , 表现在 : 形式 上 , 在 作为公共课没有 受到 职前 教 师 的重视 ; 实 质上 , 在 它对 帮 助职前 教 师成 为 一 位 优 秀 的 教 师 并 没 有起 到 多大 的 作 用 。造成这 种 困境 的 因素 很多 , 者 认 为 , 教育学 的 J 笔 对 性质 、 特点认识 和理解不 全面 、 准确 , 不 以及 由此导致 的教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从一名教师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从一名教师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
[ 图 分 类 号】 G 4 .2 中 6 24 1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0 —6 4 (0 30 1—5 文 0 54 3 2 1)0 —0 50 1
虽 然公共 教育 学课程 是教师 教 育的主干 课程 ,
是高 师 院校 的特 色 课程 ,但 公 共教 育 学 的实 践价 值 却 广遭 质 疑 ,公共 教 育 学课 程 因此 也一 直 处在 舆 论 和 改革 的漩 涡之 中。作 为 一名 高 师 院校 公共
强调 “ 教为学 服务” ,笔者为此 经常 反思 自己在 教 案 的设 计 、课 堂教 学实 践 、作业 设计 等 方面 是不
教育 学 的思考 和 理解 加深 了,这 有力 推动 着教 育 学 的课堂教 学实践 的改革 。
(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5 10 ) 4 04
[ 要] 在一 系列 因素的驱动下 ,高师公 共教 育学课程 的教 学改革 由理想变为现实。本文回顾 了公共教 摘 育学课程教 学改革 的具体做 法:先是对课程教 学 目标进行分层 ,然后在 ‘亍 【 动与体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阐 彳 述 了公共教 育学课 堂教 学改革的活动 内容、活动形式 、活动 细则,接 着指 出了公共教 育学课 堂教 学改革 的活动 效果,最后 分析 了有 关教 育学课程教 学改革 的几点启示与教训 。 [ 词] 公共教育学;课 堂教 学改革;行动与体验 关键
【 收稿 日期】 2 1-0 1 0 01— 1
么 课程 比教 育 学更 能承 担 师 范生 教 育理 论素 养 的 培养 ?如果没有 教育理 论素养做铺 垫 , 范生 的教 师 育信 仰 建立 在 什 么基础 之 上 ?如 果没 有 一定 的教
育理论 ,教师 的专业化又 如何达 成 ?

教育理论与实践六篇

教育理论与实践六篇

教育理论与实践六篇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120世纪70年月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头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1]。

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和端详已建构和讨论中的教育学理论,重新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这就必需回到重视讨论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的教育,“引证教育中我们直接一般的阅历,对那些我们最一般、最熟识、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结构化的分析,明晰和找寻教育意义的共合”,并将其本质的规律指导于其他的教育实践,在详细的教育情境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才智和教育思想,才能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完好的结合,从而发散自己的魅力和生命力。

现象学教育学是上述提到转换的范式中的一种,它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月西欧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潮和流派,其理论和实践源于现象学、解释学思想,因其强调的实践品行而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同。

当今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加拿大阿尔伯塔高校的范梅南教授。

作为“现象学教育学”的其中一位开创者,其有关思想在《教学机灵》《生活体验讨论-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隐秘》等著作中有所阐明。

以他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为动身点,从而获得我们对教育某种更深的感悟和领悟,并找寻到解决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分别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

一、讨论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教育是一个关于人的简单现象和活动,它蕴涵着艺术性、制造性、随机性,其自身的特别性使得它的学科归属很模糊。

教育不仅要关注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个体的价值和精神表现也是讨论的要点之一。

在受到新启蒙思潮的“进步”观念影响之后,人们开头信任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文科学讨论,以及用这种方法建立起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

在其影响下,教育讨论大量引用科学的内容来阐述教育理论的改革方向,将数理统计、试验掌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普遍应用于教育中的各个方面。

讨论者们以自然科学作为标榜,追求自然科学的标准,忽视了教育还必需关注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精神现象,忽视了这一与自然科学属性的差异之处。

对话、反思与行动一体的教育解释论——读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

对话、反思与行动一体的教育解释论——读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
2 对 话 的 内涵 .
O pes ) p r e 。该书发表三 十余 年来, sd 已被译成2 多种文字, 英 O 仅 弗莱雷认为, 作为人类现 象的对话, 不仅仅是交 流、谈话 , 文版本就发行 了7 万多册 。 5 它的精髓 在于它 的构成 要素 , 即反 思与行 动 。这 两个方面相 本讨论教育 问题 的书有如 此深远和持久 的反 响, 这 互 作用 , 如果牺 牲 了一方— — 即使是 部分地 牺牲— — 另 本身 就是一 个值得 注 意的文 化 现象 ” 。在 《 被压 迫者 教育 方马上就 受到损 害 。反 思被 剥离 了行动 , 对话就 变成空话 学 》一 书中 ,弗莱雷 对教育 的阐发拓展 了马克思 主义。从认 (eb l m) “ v lai 、 废话 ”; 动被剥离 了反思, 话就变成行动 s 行 对 识与实践 的统 一 中,弗莱 雷建构 了以反 思和行动为 中心的教 主义(c vs 。在 这两种情 况下, at i i m) 对话都不可能实现, 教育也 育解释论 。 《 被压迫者教 育学 》的思想体 系颇为复 杂。大体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 的完善 。对话 是一种创造行为, 不应成 说来 ,马克思 的意识形态 理论 ,列 宁 、毛泽 东和卡斯特 罗文 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 的狡猾手段 。但是 , 对话作为一种与灌
猾 手段 。对话 时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征服世界 。他认 为, 如果 缺 乏对世界 、对生 活、对人的挚爱, 对话就不能存在。爱同时是 察单位 ( 主题域 )和分析对 象 ( 统治 )的坚实 基点 。导源 于 对话 的基础和对话本 身。爱 意味着对别人 的责任, 爱是一种勇 独特 的感 情世界 、经 验基础 、理论根据 和知识储备 的这个思 敢 的行 为,自由的行为 。 “ 如果我不 爱这个世界, 如果我不爱 想体系 ,就整 体结构来 看 ,是浓 缩现代 性人类精神 的独到尝 生 活, 如果 我不爱人 民— — 我就不 能进入对话” 。由此. 我 试 ,是弗莱雷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 的独 到理解 的结晶。 们也 可 以说 ,作为 教育者 如果 我们不 爱这个 世界, 果我们 如

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1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

”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

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体验教学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体验教学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体验教学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体验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体验教学对幼儿的积极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应用体验教学。

一、理论基础体验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体验教学中,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主动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二、培养学习兴趣体验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望。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而在体验教学中,幼儿可以亲自参与其中,积极地探索和实践,这样的互动和参与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举个例子,幼儿在学习数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是通过书本上的数字和公式来教授相关知识。

而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实物或游戏等,让幼儿亲自操作和实践,例如让他们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或参与数学游戏,这样幼儿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三、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体验教学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种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科学实验为例,幼儿在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效应用体验教学要想实现体验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以下是几点建议:1. 设计具有足够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力。

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和真实的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体验式教学法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首先,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相比传统的教师讲述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注重让幼儿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的情境,幼儿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知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在花园里栽种并照料植物,让他们亲自观察和记录植物的成长变化。

这样的亲身体验能够深入幼儿的内心,激发他们自我学习的意愿。

其次,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在体验式教学中,幼儿不仅能够了解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实验活动,让他们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通过亲身实践,幼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

此外,体验式教学法还强调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所在,也是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前提。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动物知识时,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学校带来一些小动物,给幼儿亲自观察和接触。

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又能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此外,体验式教学法也鼓励幼儿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团队活动中,幼儿能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组织户外探险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规划路线、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和真实的体验,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教育研究方法》是一门为研究教育问题、探讨教育规律提供基本思路与方法的课程。

是教育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

在加速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时期,该课程担负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和基本方法技能训练的任务。

研究教育方法: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一)实证方法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

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

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网络课单选题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网络课单选题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网络课单选题答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网络课单选题答案单选题题目1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A.孟子的《孟子:尽心上》恭喜你,答对啦B.庄子的《庄子》C.孔子的《论语》D.许慎的《说文解字》E.老子的《道德经》题目2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A.蔡元培B.卢梭C.陶行知D.斯宾塞E.杜威恭喜你,答对啦题目3教育史上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夸美纽斯恭喜你,答对啦D.苏格拉底E.赫尔巴特题目4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A.《教育论》B.《普通教育学》恭喜你,答对啦C.《学记》D.《教育漫话》E.《大教学论》题目5关于教育对象,我国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主张的是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A.老子B.庄子C.孟子D.墨子E.孔子恭喜你,答对啦题目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从而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A.洛克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恭喜你,答对啦D.杜威E.斯宾塞题目7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选择一项:A.国家政策的现代化B.教育管理的现代化C.教育观念的现代化D.教育内容的现代化E.教师素质的现代化题目8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

选择一项:A.文化传统B.人口结构C.教育的规模D.生产力发展水平E.受教育者的需求题目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选择一项:A.政治经济制度B.上层建筑C.科学技术D.社会生产力E.文化传统题目10从作用对象上看,教育可以分为哪两种功能()。

基于工作坊学习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教育学》课程为例

基于工作坊学习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教育学》课程为例

2020年8月第8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Aug.2020.No.8基于工作坊学习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教育学》课程为例谭天美,欧素菊(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在建构主义学习论视域下,基于工作坊学习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采用“行动+体验”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多元的评价方式,是使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穿梭中获得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教学改革尝试,是对单一的理论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革新。

工作坊学习模式通过确定主题、设计任务、创设工作坊、体验式活动、坊间成果交流、集中总结评价等环节展开,而理念革新、师资建设、产教研融合等方式是促进工作坊学习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工作坊学习;教师教育;建构主义学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20)8-0038-04作者简介:谭天美(1986-),女,广西桂林人,讲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欧素菊(1987-),女,广西河池人,教育管理专业2018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收稿日期:2020-03-02 修稿日期:2020-04-25 一、引言《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运用价值,是师范生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建构的基础课程。

《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教师专业道德和情意内化等多重任务。

但长期以来,《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预设实施,轻生成创新”的现象,教师站在讲台上“一言堂”,学生坐在座位上“各行其是”。

让师范生充分参与教学,在参与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有机会行动与体验,在行动与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是《教育学》课程在教学应有的转向。

工作坊学习是一种具有明确主题、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

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

”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

“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

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示着未来的教育目的
富尔认为:教育应该为一个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 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统一
•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的制约, 是社会的生成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 史的创造者。人在其社会生活中,一方面 要接受适应现存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 不断产生出高于现存社会现实的需要,谋 求对现存社会的一定超越。个人价值与社 会价值的统一既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 我国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具有正确的政 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有理想,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 法,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第 二,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 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初步掌握一门外语, 能自觉学习,有自学能力;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和分析问题。第三,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 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探索和 创造精神。第四,初步形成个性特长。第五,有 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1.个人本位论
•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 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 到最完善的发展。
• 我国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教育目的就是 顺应自然,弘扬和发展人的善性。
着眼于眼前的教育目的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 作为自然人形象的“爱弥儿”的人格特点是: 自爱;自主;自立;自制。
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
• 自我实现的目标(探究心、说、读、写、数、 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 养、认识兴趣等);
• 人际关系的目标(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 仪、爱好家庭等);
• 经济效率的目标(工作、职业知识、效率、个 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与保护等);
• 公民责任的目标(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 理解、批评性判断、宽容等)。
• 侯选人D: *学校给他的评定不怎么好。 化学成绩为3分,物理、代数 和几何成绩也是3分。 *从五年级起与女同学接吻。 *大二时差一点被除名。 *是一位摔跤运动的高手。
• 候选人A是富兰克林·D·罗斯福 • 候选人B是温斯顿·丘吉尔 • 候选人C是阿道夫·希特勒 • 侯选人D是普京
第二讲 教育为什么
【本章导航】 • 第一节 探讨教育目的的内涵; • 第二节 分析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
基础及教育基础; • 第三节 阐述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及现阶段
我国教育目的的抉择。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内涵即是指教育目的的 含义及内在结构,它回答了教育目 的是什么及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 内涵即是内在的涵养或本质; • 教育目的的内涵即是指教育目的这一
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 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 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 个体的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 员的规定,如培养“合格建设者”“可 靠接班人”等的规定。
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 国家的教育目的:指对国家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它 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总的规定”把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 培养人的具体目标区分开来,而“对社会 个体质量规格上的规定”又包含教育所要 培养的人的身心Leabharlann 质和社会角色两个部分 内容的规定。
• 日本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第一,进一步 发展和扩大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成为国 家及社会的有力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基于对社会必须履行自己使命的自 觉,使之能够适应个性将来前进的道路, 并提高一般的文化素养,掌握专门技能。 第三,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 健全的批判能力并努力确定其个性。
• 孩子们为什么上学?
假设我们要从以下4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全世界,你会选 择哪一位呢?
• 候选人A: *笃信巫医和占卜家 *有两个情妇 *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 嗜好马提尼酒
• 候选人B: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 *读大学时曾经吸食鸦片 *每晚要喝一夸脱白兰地
• 候选人C: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保持着素食习惯 *从不吸烟,只偶尔喝啤酒 *年轻时没做过违法的事
• 宏观性:由于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 人的总要求,因而它必然是较一般化的陈 述,教育目的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 制定,为学校教育中具体课程目标的细拟 提供了依据。
• 动态性:教育目的是动态变化的,不同阶 段、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1.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 个体的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
• 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教育目的就是顺应自然,弘 扬善性。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认为人具有 “原罪”,人性本恶,这一人性 论决定了中世纪教育追求的理想 是皈依上帝,培养具有更多神性 的人。
• 《学会生存》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培养现 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与现代社会发展与变 化的主体,以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生产、 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培养民主主义的促进 者,承担社会义务的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 以与现代政治生活和民主发展的目标协调; 培养实现自己潜能的人,以利于实现现代人 的使命。
• 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 需要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其外 延包括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包括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它是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 级各类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制定的。
• 课堂的教学目标: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提出的 学生通过课堂以及课外活动所应达到的发 展水平的系列指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将相 应范围的课堂与课外活动内容详尽罗列, 使之循序渐进,互为补充,利于师生逐项 落实,而且还要表述成可以观测的行为指 标,从而使教有目标学有方向。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定义 • 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 取向。 • 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就是目的性,这 种目的性是人的实践与动物本能的重要区 别。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表现在:劳动过程 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 已经在人的表象中存在着。
赫钦斯认为:教育要引出我们人性中的共同因素, 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 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的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是 “永恒学科”,从这些学科中能抽绎出我们人性的 共同因素。
着眼于现实的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现实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 教育就是生活过程的不断变化,从教育中获得的经 验不断地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依据即是指教育目的 提出的理由或根据,它表明了制 约着教育目的的因素。
• 依据即是理由或根据; • 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即是影响着教育
目的提出的各种因素。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 哲学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哲 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要求。永恒主 义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自由教育培养 人性,把人塑造成为人。进步主义强调教 育以个人的自由、民主为核心,以个人的 发展为首要目的。存在主义强调教育目的 以个人的自我发展、完成为目的,教育应 能使学生获得自由、选择、责任的权力。
• 从学校教育的维度来看,教育目的是指一 个国家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
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 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功能
•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和归宿。
• 调控功能: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进 行,也是协调各种影响因素的依据,还是 是人们的一种价值选择和追求。
知——哲学——真
心 情——艺术——美
意——道德——善
人—
生存——健

活动力—
(政治、经济、
交通、军事——富
生产等)
宗教——圣——绝对价值 手段价值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
• 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石器时代,教育目的是培养会使用简单
石器的氏族成员;铁器时代,生产以手工 操作为主,就需要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艺; 机器大生产时代,就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文 化的劳动者;到了现代,则需要高素质的 人才。
•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根据他对教育价值的 认识,提出了完人教育目的:“人类文化 含有六个方面,即科学、道德、艺术、宗 教、‘身体’与生活。科学追求真,道德 追求善,艺术追求美,宗教追求圣,‘身 体’追求健,生活追求富。教育则追求真 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创造。我们把真 善美圣这四种价值称为绝对价值,而把健 与富称为手段价值。”
着眼于近景的教育目的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造就“精神人格” 教育要发展人潜在的“向善”的倾向: 人要成为人,其行为必须遵循永恒不变 的“道德律”。
• 康德的墓志铭:
•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 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李泽厚译)
着眼于远景的教育目的
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完满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 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子女的活 动;与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 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建筑师在为一 座新建筑物奠基时,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 不出来,那你将对他说什么呢?同样,如果一 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他教育活动的目的, 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话来。因此,当 我们把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给教育,我 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工作中 追求什么目的,并要求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而 断然的答复。
❖ 亚里士多德根据其“质料-形式”的哲学观,提 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灵魂的三个部分即身体 、情感和理性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性的人。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表现在思维、 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动物灵 魂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 物部分。植物灵魂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 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人从出生到 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据此把教育划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体育是 基础、智育是最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