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利《西方哲学史》要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提要
第一部分《西方哲学史》知识提要第一编古希腊哲学第二编中世纪哲学第三编近代哲学第一编古希腊哲哲学从本原的数目是一还是多,是变化还是不变的角度看,早期自然哲学可分为:1.人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
2.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3.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4.认为本愿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派。
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二)阿那克西曼德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复归于“无定”。
3.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
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二,赫拉克利特(一)火本原说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一)数本原说1.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2.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二)灵魂观念1.灵魂不朽。
2.最好的和谐,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数学。
四,爱利亚派(一)克塞诺芬尼1.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2.“神”是唯一的,绝对的,普遍和不变的。
3.“神”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
(二)巴门尼德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的“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西方哲学史要点
3、 “飞矢不动” :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 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就是说,它停驻 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至另一个位置。 4、 “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五、元素派:认为本原是众多、变化的。 主要特征:认为世界本原是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 (一)恩培多克勒——四根说 1、 (名词解释)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 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 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斗 争的“恨”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他的学说通常被称作“四根说” ,但实际上,他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是六个。 2、火、气、水、土处于运动状态,可合可分,但四根不生不灭。众多的根组合 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 “从多中 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 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二)阿纳克萨戈拉——种子说 1、 (名词解释)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 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 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它们 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 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 元素之外,叫做“心灵” (奴斯) 。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 神力量。 (名词解释)奴斯:理性,也作心灵,奴斯是独立的、自为的和能动的,由于它的 外部推动,引起种子的运动,造成种子的结合与分离,形成事物的生灭变化。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 (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 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的理论。 六、原子论
梯利-西方哲学史
梯利-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梯利序论第一编希腊哲学第一篇自然哲学第一章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第三章实体问题第四章数的问题第五章变化的问题第六章变化的解说第二篇知识和行为问题第一章智者时期第二章苏格拉底第三篇重建时期第一章柏拉图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第四篇伦理问题的探讨第一章概观第二章伊璧鸠鲁主义第三章斯多葛主义第四章怀疑主义和折中主义第五篇宗教运动第一章犹太希腊哲学第二章新柏拉图主义第二编中古哲学第一篇基督教神学的兴起第一章基督教的开端第二章基督教神学的发展第三章奥古斯丁的宇宙观第二篇经院哲学的开端第一章黑暗时期第二章中世纪的精神和基督教哲学第三章约翰·司各脱·伊里杰纳第四章一般概念的问题唯实论和唯名论第三篇经院哲学的唯实论的发展第一章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第二章彼得·阿贝拉和十二世纪的经院哲学家第三章神秘主义和泛神论第四章不安的征兆第四篇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第一章阿拉伯哲学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卓越地位第三章托马斯·阿奎那第四章反经院哲学的倾向:神秘主义、泛神论和自然科学第五篇经院哲学的衰落第一章约翰·邓·司各脱第二章唯名论第三章神秘主义第四章自由思想的发展第六篇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第一章新启蒙思潮第二章新哲学第三章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第四章布鲁诺和康帕内拉第五章新国家理论、宗教哲学和怀疑主义第六章宗教改革第三编近代哲学近代哲学的精神第一篇英国经验主义第一章弗兰西斯·培根第二章托马斯·霍布斯第二篇大陆的唯理主义第一章勒奈·笛卡尔第二章笛卡尔的后继者第三章斯宾诺莎第三篇经验主义的发展第一章洛克第二章洛克的后继者第三章贝克莱第四章休谟第五章英国唯理主义反对派第四篇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第一章莱布尼兹第五篇启蒙运动哲学第一章启蒙运动的进展第六篇康德的批判哲学第一章伊曼努尔·康德第二章康德的后继者第七篇德国唯心主义第一章费希特第二章谢林第三章施累尔马哈尔第四章黑格尔第八篇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第一章赫尔巴特的实在论第二章唯意志哲学:叔本华和哈特曼第三章新康德主义第四章新唯心主义第九篇法国和英国的哲学第一章法国实证主义及其反对者第二章苏格兰的唯理主义哲学第三章穆勒的经验主义第四章斯宾塞的进化论第五章英美的新唯心主义第十篇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第一章新实证主义的认识论第二章实用主义第三章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第四章实在论对唯心主义的反动第五章唯理主义及其反对者增订本补遗一、近代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倾向二、近代哲学中的实在论倾向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指爱奥尼亚Ionia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Ephesus,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
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
●一、希腊哲学●1.希腊哲学概述:在西哲史,古代哲学也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
从古代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因而有时亦被称为“希腊罗马哲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实际上相当于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一般称之为“希腊哲学”●2.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1)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①“惊异”和“闲暇”是两个必要条件。
●②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
●(2)希腊民族具有思辨禀性的原因●①政治层面的原因:希腊城邦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本原则而形成,这种适应商品生产和公平交换所建立的城邦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形式必然会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②思维方式的原因: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得比感性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黑格尔认为,希腊的精神就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3)哲学含义:哲学=爱智慧●①广义上,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纳入哲学的范围,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探索,是世界各个古老文化共同具有的。
●②狭义上,只有探寻事物一般原理、追问自然万物本原根据的知识,才能是“智慧”,亚里士多德:“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即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希腊民族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注: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哲学的划分为:●①“第一哲学”是指关于“存在本身”or“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实体哲学or形而上学;●②“第二哲学”指广义的物理学or自然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通用21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篇1曾经读过李未写的一本书叫《富人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颇觉精妙:这个世界如果从情感上来领会是个悲剧,从理智上来领会则是个喜剧。
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本意指什么,但就我个人理解,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动感情而要动脑子。
动脑子的人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取出真理,为我所用,促我发展;而动感情的人则沉湎于事务或繁华或萧索或绚烂或颓靡的表象而不能自拔,往往结局悲惨。
或许前者可以称之为“入世”后者可以称之为“出世”吧。
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人是分别用“激情”和“理智”来形容的。
激情的人喜欢过集体的生活,习惯于政府权利的管辖和束缚,也往往有狂热的宗教情节,容易被权利所利用;理智的人则冷静的旁观事态的发展,他们往往是无政府主义者,只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事务总是相通的,而善于思考的人也容易找到思想上的契合点。
这不,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文字和一个英国思想大师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的人名和学派。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
”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
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
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
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绪论:哲学与哲学史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对哲学的三种界定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
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
——尼采▪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
——尼采▪(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
西方哲学史
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笔记(增强修订版)英梯利著葛利译●任何地方都是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族政治的演化。
希腊最初在采取自然崇拜,后为神教,创造了神仙社会。
那时的思想家这样解释(用经验)周围的事象和物象是生殖或人类意志造成的;黑暗和夜晚相结合而产生白昼,天和地相结合而产生河。
哲学的产生: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以智慧代替想象,摒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释的基础,这是哲学才产生。
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它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的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后来,注意力更特别集中于伦理问题,最后,上帝和人同上帝的关系问题,即神学问题,占显著地位,希腊哲学向它的产生一样,仍归咎于宗教。
希腊哲学的发展:1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2.第五世纪的哲智者学派时期——转折时期。
大约为公元前585年到公元前第五世纪中叶。
这时是希腊最早的哲学——自然主义3.苏格拉底时期(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320年。
):苏格拉底时期是重要时期,苏格拉底维护知识,对抗怀疑论袭击,努力规定善的意义,从而为伦理学铺平了道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基础上,建立了唯理的认识论(逻辑)、行为学(伦理学)、国家论(政治学),他们建成了广博的思想体系(形而上学),用思想、理性、或精神来解释宇宙。
此时期以二元论为主。
4.最后的时期:从公元前320年到公元529年查士丁尼皇帝封闭所有哲学家的学院为止,被称为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这时期两方面需注意伦理和神学,神学运动发源于亚历山大,是希腊哲学同东方宗教接触的结果,它发展的最高时期是新柏拉图主义。
●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不断变化,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状态,食物没有真正的永久性(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起源)。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一、培根“四假相说”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2.具体内容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3.“四假相说”的意义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二、笛卡尔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5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二、“我思故我在”——普遍怀疑的结论1逻辑思路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怀疑”本身——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思考活动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2分析首先,这里的“我”是精神性的实体即思想着、怀疑着的“我”而非物质性的实体,“思”与“我”没有区别,思想一停止,“我”就不存在了其次,这一原理是建立在“凡思想必有一个思想者”的因果假定之上,因而由作为结果的“思”推出了作为原因的“我”3“我”的本性①作为“思”的我:是怀疑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自身,因而必定是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也就是说,“我”的本性是精神,是精神自身;②作为“在”的我:是真实可靠的事实,是不可置疑的无时不在的东西,是永恒存在着的东西,因而它必定是实体;③结论:所以,“我”的本性就是一个心灵实体或者精神实体;4作为心灵实体的“我”的特点①不依赖于身体,不需要任何地点、场所、原因便可以存在,它不依赖任何物质性既定的客观事物的东西;②具有普遍性,它概括的是一切精神活动或意识活动,诸如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5作为第一原理的“我思故我在”的实质“我思”和“我在”其实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不论是“我思”还是“我在”,都是精神实体;6“我思故我在”的历史意义笛卡尔以其“我思”而开了近代哲学之先河的创始人的地位;笛卡尔的“我思”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我思故我在”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就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因为这一命题实际上仅仅确定了我在思维,并没有确定任何思维内容的真理性;在笛卡尔看来,这还有赖于我们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三、论证上帝存在1论证上帝存在A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其一,凡是清楚明白、不可置疑的观念必为真即天赋观念其二,在我心中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无限完满的存在的概念,我将之称为“上帝”其三,结果不能大于原因——不完满的“我”不可能是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观念的原因,即“上帝”观念必然只能由上帝那里而来;B笛卡尔用另一种方式补充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上帝”这一概念是无限的、全知全能的、单一不可分的、永恒的、完美无缺的;“不存在”代表了一种不完美,这是和“上帝”这一完美无缺的概念相矛盾的,因而在“上帝”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实体性的存在;2上帝存在的特征:A是处在我的心灵之外的实体,无可置疑;B具有最高的完满性和永恒性;C是一切不完满性存在的终极原因;从上帝的完满性和“我”的不完满性的关系表明:上帝是“我”存在的最终原因,也就是说,“我”是由上帝创造的结果;所以上帝又是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实体; 3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保证了从狭隘的自我向广阔的心物二元论世界的过渡;保证心物两个世界的独立发展,即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也保证了观念世界的可靠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只是从“我”到“世界”之间的跳板和中介,使笛卡尔摆脱了怀疑论和唯我论的困境,在其建立了二元论的世界观之后即可退场;四、身心交感说1、心身关系基本问题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的“人”的身心相互作用的存在;①肉体受到外物刺激——心灵作出反应②心灵中产生想法——肉体按此作出行动即在人身上物质和精神会发生交感作用1心身的界定①心:指作为个体的“我”的灵魂或心灵;②身:指作为个体的“我”的身躯或肉体;2心身之间的关系①在现实的生活中,二者是处于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关系状态之中;②在理论上,由于二元论的立场,二者应该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活动的;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应该是心身二元论;③结论:心身的和谐统一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在本质上二者是互相独立的; 3实质:是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人之上的反映;2、心身交感说1基本观点①我们实际上是灵魂与肉体的联合体,两者虽然不同,但却密切联系,能够协调一致;②心灵和肉体协调一致的深层原因并非是心灵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上帝的直接作用,而只在于人体自身内部,这就是人体大脑中的松果腺的腺体,它是心灵和肉体两个运动过程的交换台;松果腺——身心发生交感作用的场所看一下即可:笛卡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居住的地方,当感官受到外物的刺激时,一种叫做“生精”旧医学概念的血液精华就会沿着神经和血管把这种刺激信号输送到松果腺,作用于栖居在松果腺中的心灵,使之产生关于外物的观念;反过来,当心灵产生了某种活动的观念时,它就在松果腺中把这种观念传达给“生精”,再由后者通过神经和血管传递到肌肉,使肌肉发生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3、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之间的矛盾心物二元论——心物之间凭借上帝的权威来保证心物各行其道并协调一致——先验身心交感说——身心之间通过松果腺相互作用——经验两种说法互相矛盾四、斯宾诺莎可能会出的名词解释:实体: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的本质,也是人们认识实体的方式;样式:实体的分殊,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样式是实体一种模式或影响,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或被认识;样式无论是在本体论上还是在概念上都不是独立的;样式有两种:一是无限而永恒的样式,直接由实体的属性决定,如广延属性下的运动和静止,以及思维属性下的无限的理智;二是有限而暂存的样式,由实体的分殊决定的个别事物,如广延属性下的个别物体与思维属性下的个别观念;个别样式在时间上由在其之前的个别样式所决定,在层级上由在其之上的无限的样式所决定并最终决定于神的某种属性;神:绝对无限的存在,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无限永恒的本质;神是一个无限的实体,即神具有无限的属性并且没有神不具有的属性,但人类能够认识到的属性是有限的只有思维和广延;观念“观念”是指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即经验,在心灵上所留下的痕迹,是表示人的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和基本元素;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内在经验;一、实体一元论1.定义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2.关于实体的规定:实体是“自因”;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惟一的;3.实体一元论泛神式的一元论基本观点是:实体即神或自然;(1)实体是神 :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并非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以泛神论的方式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统—性;论证过程:神必然存在且具有所有属性,因此任何其他实体如果存在,则将会与神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又因为不能有两个具有同样属性的实体所以除神以外别无实体;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2)实体是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是与神分离的神的造物,而是与神同一的神圣力量;自然与神的关系即为样式与实体的关系,样式是实体的分殊,所以这里的自然是神的本性内在的必然流出;4.实体一元论的意义1否定了人格神和超自然神的存在,反对古典神创论;2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原则,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3坚持了一元论思想,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五、洛克一、批判天赋观念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是对当时一种普遍思潮的批判,不是具体针对某一种天赋观念理论2洛克批驳用“普遍同意”来支持天赋观念的观点;一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二是,即使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天赋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形成普遍同意的观念;3批判天赋的实践性原则;洛克认为人类的实践性道德原则都是历史习俗的产物,因时因地而异且与功利性相关4批判天赋观念说的意义:为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扫除障碍,成为经验主义反对先验论的经典批判,为经验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白板说1.“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2.经验,观念的来源,有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两种;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内在经验;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的经验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简单观念;3.简单观念特性:1强入性;我们无法拒绝和改变它们;2单纯的、不可再分的;3实在的;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有客观的根据;4.复杂观念;复杂观念是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对简单观念进行加工、组合、归类、推演形成的;它是由心灵主动制造出来的,在感性世界中不一定有对应物;复杂观念有三类:1样式:把若干个简单观念组合起来形成的2关系:对简单观念进行比较而形成的观念3实体:支撑着使简单观念成为整体的“实在性基质”;三、实体学说1、实体观念1实体不是经验的对象;不能通过感觉和反省直接感知到实体,实体是我们对一个个可感性状进行组合、抽象的结果;2我们对实体不具有任何确定性的知识,但我们必须假定实体的真实存在,否则事物的可感性状就无从附着;虽然无法认识实体,但洛克相信实体是存在的;3实体脱离经验存在,即是一种形上存在;实体有两种;物质实体:感觉观念所附着的基质;精神实体:反省观念所附着的基质;4实体有两种本质;实在本质: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名义本质: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黄金”等,即语言的抽象;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四、物体的性质1、性质定义:对象或物体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就是其所具有的性质;2、两种性质1第一性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如:事物的广袤、形状、等,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与物体共存亡,感知的对象;2第二性质;事物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香、味等观念的能力;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对事物进行感觉的一种结果;3作用原理:微粒论洛克认为,无论是第一性质还是第二性质形成的观念,其原理都是由物体的第一性质中发射出的某些不可觉察的物体微粒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3、评价1.沿袭了实体理论上的怀疑主义态度;洛克对物体本身性质和其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阐述比较含糊;他的物体性质学说只是一种“假设”而非自认为事实上必定如此;2.认识论上具有机械性;六、莱布尼茨一、“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他相信有无数个实体,即单子,他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认为单子是精神性的点,即无限个单子就是无限的灵魂;承认单子论只是一个假说,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单子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单子论的意义不止是哲学的,并且具有数学与物理学的意义;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类似,可以把单子论看做属于科学哲学的一种科学假说或科学理论模型;形式的原子——单子,单子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实体,是真正不可分的点;单子具有能动性,是一个能动的实体,它的精神能力是其能动的根源;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整个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单子的特性: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2复多性3永恒性4独立性5质的区别, 质的差别就是精神上的不同规定性6单子是自因 ;单子世界的两条基本规律1差异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单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单子和每个单子在知觉能力上都有着微妙的差异2连续律:“自然界不作飞跃”,任何两个相近的单子间都不会有截然的间断,都可以插进无数个中间状态的单子;两条规律保证了每一个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而整个单子序列却具有从不间断的连续性“有纹路的大理石”1对天赋观念学说与经验论的综合,我们的心灵既不是白板,也不是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而是具有一些先天的纹路,但却需要后天的加工才能成型2先天的东西不是观念而是一些潜在的禀赋、倾向和习性,需要通过感觉经验的刺激,使这些先天的禀赋、倾向和习性变成清楚明白的观念3根据单子的性质,作为一种天然的禀赋,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潜藏在心中,需要通过经验的加工才能从潜能成为现实,内心中某些精细的体验在没有进行反思之前是难以察觉的——无意识观点的提出,不过对莱布尼茨来说,这些不可察觉的混沌朦胧状态其实就是“预定的和谐”在心灵中原本的样子4经验的刺激只是一种媒介或手段,先天的东西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对洛克“白板说”的反驳1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知识是特殊的和个别的,无法通过感觉经验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必然真理的证明不需要个例即不依赖感觉2对“反省”观念来源的反驳,“反省”关注的是内心的观念而不是外来的经验3认识论问题是一个理性提升的问题,观念从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是理性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启蒙的过程贝克莱七、贝克莱一、“物是观念的集合”1两种观念:①想象的观念,是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它是不清晰的,是任意产生和消灭的,是不稳定的和随意的;它在心灵中延续感觉观念,同时造成虚幻或错觉,认为感觉观念是客观的存在;②感觉的观念:是由外部原因通过人的心灵能力而引起来的观念;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感觉观念由此而形成固定的集合,标志说一种稳定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事物”;两种观念的关系:①感觉观念是基础,想象观念是对感觉观念的主观组合和分解,并在心灵延续它的存在;②感觉观念和想象观念共同构成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就说观念构成了事物;所以,事物是观念的固定集合,即物是观念的集合;二、“存在就是被感知”观念只有被心灵感知才存在,如果它不被心灵所感知,它就不存在,观念是被心灵感知而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心灵之内;贝克莱把事物看做是可感性质的观念的集合,就取消了可感事物的实体,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等于说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又离不开我们的感受和心灵,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八、费希特自我非我正反合费希特取消了自在之物的本体地位;自在之物化为从“自我”中产生的“非我;通过正题、费希特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来表述自己的哲学;1、正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作为唯一的本体或原始项,首先要设定和确立自己①“自我”是自由的,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②“自我”是自因的,它自己决定自己,不再需要别的原因,“自我”相当于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本原,相当于上帝,它构成了世界的原始项2、反题:“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不仅要设定自身,还要设定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即“非我”①“非我”是“自我”的对立面,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与思维对立的存在②“自我”必须设定一个东西来限制自己,才能真正的成为“自我”,此时“自我”并不知道“非我”就是自己设定的,反而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没有实现自我意识的“自我”在“非我”面前是被动的,费希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特点的体现——思维产生存在,主体产生客体,自我产生自在之物3、合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自我”意识到了它不仅设定了自身而且也设定了“非我”①“自我”和“非我”都是被“自我”所设定,因此在设定过程中就有一种相互限制的作用②“自我”限制“非我”就是实践活动③“非我”限制“自我”则是认识活动④“自我”和“非我”相互限制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把自身从一个无意识的“自我”提升到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超越了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同一;“绝对自我”是全人类的自我,绝对自我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实践与认识这一切对立的东西全都达到了同一;合题阶段是费希特哲学完成的终点;4、总结:①“自我”构成了费希特哲学的起点和终点②“自我”设定自身和设定对象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③“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对象和自身的认识,发展为“绝对自我”;这一知识构造的过程分为三步:感性、知性和理性八、休谟一、怀疑论1.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唯物主义者主张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心中的知觉是它的摹本或表象,乃是毫无根据也是无法证明的偏见;而唯心主义者将感觉的来源归结为心灵或是上帝同样没有根据;2.作为经验主义结局的怀疑主义: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的发展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他们的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铲除怀疑主义;但在休谟看来,他们的观点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没有将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休谟认为,如果我们彻底的依靠经验,把知识严格限制在经验范围内,那么我们只能赞成怀疑主义;3.休谟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没有因为感觉的来源是可疑的就不要感觉了,他认为可以合适地解释感觉经验;休谟的怀疑论不是一种彻底的怀疑论,而是温和的怀疑论;二、因果观念试论述“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因果知识的形成:1形成的前提:因果关系;①因果关系的含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具有某种联系的事实之间的先后恒常关系;②因果关系的来源:因果关系来源于经验归纳;③经验归纳的特点:第一,是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跳跃;第二,是感觉经验之间先后关系的恒常和固定;④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a、问题的提出:归纳推理如何从部分过渡到全体、从个别过渡到一般,从过去过得到未来,这就是归纳推理如何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的问题,也就是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b、解决问题的立场:存疑;因为我们的心灵能力只能以知觉为活动的对象,而知觉必定是已经进入到心灵中的单一的意识活动,所以对于还没有进入心灵的知觉是不能感知的,因此也必定不能理解一般和全体;这样,经验归纳出来的事实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完全不知道的,我们只能承认它们的或然性和可能性,但这种或然性和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经验归纳的合理性;⑤结论二:因果关系不具有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2形成的中介:因果观念①含义:因果观念是指经验事实之间的先后关系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就能在人的心。
西哲史重点.
西哲史重点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
第三,狂热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2、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3、水本原说:米利都学派:世界本原是变化的一。
代表人物: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1)泰利斯: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哲学之父”);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2)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灵魂。
(3)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
他首次突破神话宇宙论,以哲学方式表述宇宙本原思想。
4、火本原说:爱菲斯学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晦涩哲学家”之称,他的哲学观点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命题: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强调河水的流动);基本思想主要就是辩证法思想,他用火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1 、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他把世界看成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活动的、有生命的火,他说这个世界永远是一团有生命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分寸是什么意思呢?是个逻各斯。
5、逻各斯:伊奥尼亚派:即内在的本原,也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
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
逻各斯在其它万物中是内在的,要靠理性发现。
6、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神化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定律、数学家哲学观点:主要是“数本原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1、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2、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思想:是以数为万物的本原。
数是事物量的规定性,那么这个数,作为量的规定性,是抽象掉事物质的规定性剩下来的东西。
西方哲学史之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史之希腊哲学》(梯利)——读后感“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
”探索哲学发展的历史,才能领悟哲学的奥妙,从理性上来看: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由此看来哲和史的组合足以让人明智而深刻。
从感性上来说:“精神中的孤寂不可言状,在闹市中享受孤独,孤独的流泪,毫不做作,因为那时我在探寻精神的哲学。
现在决定开始明白哲学的意义,决定接受哲学去解读精神世界的奥秘。
”所以开始读吧,思吧!《西方哲学史》的序论中说: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
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和背景,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批判的客观的。
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大的研究方向。
读《西方哲学史》的希腊哲学,就是探索西方哲学史的起源。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是教科书式的一本书,不能当做一般的读物去享受,只能慢慢的读慢慢的理解,了解它条理的清晰,观点的客观,它的精髓,以及它的不足,它的乏味和缺乏吸引力。
这本书尚未读完,只是看了希腊哲学(也就是古代哲学)这一部分,所以就是希腊哲学读后感。
这一部分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问题的探讨、宗教运动五篇。
有时间上的推移,通过一个个对不同的哲学家及其观点的介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
起源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哲学当然也在这里起源。
“古代民族中很少有远远超出神话阶段的,除去希腊人以外。
希腊人不仅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究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在自然、社会、政治、文学、宗教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早期希腊哲学,就这样在后人的追溯中开始发展了,一位位先贤智者们哲思如泉涌,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一代一代孜孜不倦的探索着世界的本源,由外到内,再到人文,逻辑、伦理、心理、政治、诗论面面俱到,这才是思想的爆发时期······起源了,由此开始。
西方哲学史笔记
第一编:古希腊哲学(一)自然哲学时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万物种子本性潮湿,希腊神话海神创世说。
(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恩格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的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具有某种固定形式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在水里去寻找。
”)万物充满着神灵。
泰勒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有灵."根据这一学说,连石头也是有灵魂的生物。
泰勒斯向他哲学上的对立面毕达哥拉斯反复强调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神灵——非精神实体.能动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原始“物活论”。
阿那克斯曼德本原是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无限者.有限者不能成为本原,因为有生有灭. 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宇宙起源说:本原永恒运动,分立出对立物,冷热湿干形成漩涡运动,火水云雾,日月星辰。
生物起源说:生物从湿元素中产生,人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始基。
万物由气的稀薄或凝聚所致。
气体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
三者评价:恩格斯:“关于所有这些人,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正确:他们没有说明运动的起源。
”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火。
火的创造就是它的毁灭,而它的毁灭就是它的创造的表现。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逻各斯: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将对立面统一及和谐的规律归结为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原则,也是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的世界规律。
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运动绝对,但不否认相对稳定.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西方哲学史考点总结2
1、先简要阐述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巅峰,突出几个重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加斯等)的基本思想和历史贡献;2、论述古希腊哲学对于罗马帝国的文化(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的西欧(比如暗示着人性解放的艺术作品)的影响,评价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地位,一般要结合史实,还可以论述它对现代西方社会文化、民族特性和社会思想的根本性影响。
3、探讨一下你对古希腊哲学的认识,分开来看,一方面论述它的进步意义,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比如人文关怀和道德理想;另一方面论述一下它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唯心主义等。
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从公元前322年亚里斯多德去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哲学史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阶段,在历史上经历两个时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在希腊化时期,希腊哲学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征服带来的文化扩张,传播至东方,埃及的亚历山大和雅典并列为文化和哲学中心。
在罗马时期,希腊哲学进一步传播到拉丁语地区,不擅长思辨的罗马人使用拉丁语表达希腊哲学的思想,产生出最早的拉丁文哲学典籍。
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希腊哲学的延续,表现出基本稳定和一脉相承的思想特征。
晚期希腊哲学有四个新的派别: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
老学派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亚里斯多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为主。
新老派别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彼此攻击和争论。
这个时期新派别区别于老派别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伦理化的倾向。
伦理化指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
都认为理性的生活只是达到幸福的一个途径,没有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精神和穷究世界奥秘的探索精神。
他们在纯粹思辨领域没有大的建树,但借助于前人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如伊壁鸠鲁派之于原子论,斯多亚派之于赫拉克利特,新柏拉图主义之于柏拉图,怀疑派之于学园派。
伦理化倾向的原因,一方面是城邦制的瓦解造成的社会动荡和融合,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和宗教信念侵入希腊哲学内部,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引起的争吵也从内部毁坏了希腊人固有的思辨理性精神。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
前段时间对哲学非常感兴趣,买了一些哲学的书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是非常清晰地按照时间顺序从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到近代哲学,把各个时期哲学家的理论简要清楚的罗列出来,并且用主题罗列出来。
哲学史是会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他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梯利在分析每一种哲学家理论时候,都会把它同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因素联系起来,说明成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而从这样水平梳理下来各个时期哲学家的理论后,我逐渐又理清楚一种历史观:当我们去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他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他所引起的发展。
因此我们看他们的思想体系应该是平和理解在前,之后才是批判。
当然有时候读哲学也是一种寻找真理的路途,但自己内心里对心灵、物质、生存、世界等产生疑问,发现这么多优秀的哲学家都在思索,并且他们的理论在当时都看似完美无缺,但之后都会被后继者提出问题,这让我不禁有些茫然——似乎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去
解释世间的真理,而后来我慢慢读完之后,又在想似乎读哲学不一定要寻找到一个真理,而是在训练你面对事情的思辨能力。
人总是要寻找到一些东西来去面对生活。
《西方哲学史》知识提要
《西方哲学史》知识提要第一编古希腊哲学第二编中世纪哲学第三编近代哲学第一编古希腊哲哲学从本原的数目是一还是多,是变化还是不变的角度看,早期自然哲学可分为:1.人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
2.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3.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4.认为本愿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派。
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二)阿那克西曼德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复归于“无定”。
3.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
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二,赫拉克利特(一)火本原说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一)数本原说1.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2.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二)灵魂观念1.灵魂不朽。
2.最好的和谐,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数学。
四,爱利亚派(一)克塞诺芬尼1.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2.“神”是唯一的,绝对的,普遍和不变的。
3.“神”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
(二)巴门尼德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的“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梯利西方哲学史
梯利西方哲学史自古以来,梯利的西方哲学历史一直是一个深刻令人思考的主题。
梯利的西方哲学历史至今仍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哲学家们将这一重要学科称为“智慧之源”,因为它提供了人们直观而有效的思考方式,指导人们辩证思考,以便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梯利(458年前-377年)的西方哲学,结合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根植于古希腊的延续性超越思想。
梯利在论述他的哲学思想时,经常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等。
他认为,哲学活动应以客观性和质疑性为特征,通过讨论有关事物的普遍性实质来探寻人类道德和真理。
梯利西方哲学应用了类比思维,研究了人类因果性思维的本质,并允许模糊思维方式,旨在构建一种整体的系统。
他的哲学思想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推理学”,它强调推理思维的重要性,而第二部分是“善”,关注的是对任何事物的理性判断,第三部分是“原则”,以研究问题的方式,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解释和探索。
梯利的西方哲学受到许多著名哲学家如尼采、康德和爱因斯坦的影响,他们根据梯利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许多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梯利也深受洋溢着革命性精神、阐述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新想法的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
此外,梯利的哲学思想还影响了现代哲学家们对于理性主义和辩证法的研究。
梯利的西方哲学是许多文化的基石,被认为是哲学发展的基础之一。
近代哲学发展的关键性理论,包括柏拉图的理性思想、亚里士多德的行为论、福柯的形而上学思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梯利的影响。
同时,梯利的西方哲学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都被广泛采用,成为它们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虽然涉及神学和伦理学,但它仍然是一个独特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将梯利的思想概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类别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梯利的西方哲学历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精神和实践灵感。
梯利《西方哲学史》要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12-13梯利本《西方哲学史》的特点: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
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
评价:哲学的初学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谦虚,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的评价原则:13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
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评价:真正有水平的研究必定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研究哲学史的好处:13研究哲学史的价值应当很明显。
有识之士都对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类力求在文明的各个不同阶段所作的解答感兴趣。
此外,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通过揭示各种思想所依据的根本原理,会使我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
评价:学习哲学史的目的要非常明确。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
2005-4-4 74209 别理我--------------------------------------------------------------------------------第一编希腊哲学第一篇自然哲学第一章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希腊哲学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它的政治、文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3-7自然和社会条件;多山的小岛、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财富积累和分工精细政治:变动和过渡时期——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文学:反映变动社会的特点——事实是这样,个人正在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不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宗教:同其他民族一样,最初是自然崇拜,后来发展为多神教,创造了神仙社会,直到形成奥林匹斯的比较纯净的概念。
西方哲学史重点
西⽅哲学史重点第⼀篇古希腊罗马哲学希腊古风时期(前6-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第⼆阶段是希腊古典时期(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希腊化时期(约前3—5世纪)第⼀章古希腊早期哲学(选择题居多)线索:唯物主义:伊奥尼亚派→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的原⼦论唯⼼主义:毕达哥拉斯派和爱利亚派为主特点:①哲学家关⼼的中⼼问题是宇宙⽣成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
②哲学与科学不分,许多科学家同时⼜是哲学家,他们常常从哲学的⾓度对⾃⼰⽆法解释的⾃然想象进⾏推测。
③哲学与宗教神话有密切关系。
④带有朴素直观的特点,并逐步向抽象思辨和概念思维的⽅向发展。
认识发展史:早期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本源问题,有两对⽭盾:⼀和多的⽭盾以及变和不变的⽭盾,这两对⽭盾产⽣四种⽴场: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或⽓,或⽔,或⽕)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不变的多”爱利亚派认为本原为存在,存在是“不变的⼀”元素论者所认作的本原是“变化的多”(或根,或种⼦,或原⼦)⼀、伊奥尼亚派(⽶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组成)伊奥尼亚是古希腊时代对今天⼟⽿其安那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的称呼,即爱琴海东岸的希腊爱奥⾥亚⼈定居地。
伊奥尼亚重要的城市有以弗所、⽶利都和伊兹密尔。
这些城市靠贸易富强起来,它们结盟为伊奥尼亚联盟。
1、⽶利都派(1)泰勒斯的“⽔本原”说泰勒斯(⿍盛年约公元前585—前584)是⽶利都派创始⼈。
被认为西⽅哲学史上第⼀位哲学家泰勒斯⾸先开始思考“世界本原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
他的回答是:⽔是万物的本原。
他提出两⽅⾯的理由:⼀⽅⾯,⽔有滋养万物的作⽤;另⼀⽅⾯,接受了古埃及⼈的⼤地漂浮在⽔上的图⽰⽤⽔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
评价:“⽔本原”说看似幼稚,但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的做法,表现出哲学思维的本质。
(2)阿那克西曼德的“⽆定”说①看到“⽔本原”说的局限性,他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本原”可以解释事物的湿性,但却不能解释⽕的热性、⼟的⼲性、⽓的冷性;反之亦然。
西方哲学史笔记,真正的完整版
西方哲学史笔记,真正的完整版西方哲学史笔记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
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
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思考题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利《西方哲学史》12-13梯利本《西方哲学史》的特点: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
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
评价:哲学的初学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谦虚,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的评价原则:13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
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评价:真正有水平的研究必定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研究哲学史的好处:13研究哲学史的价值应当很明显。
有识之士都对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类力求在文明的各个不同阶段所作的解答感兴趣。
此外,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通过揭示各种思想所依据的根本原理,会使我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
评价:学习哲学史的目的要非常明确。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209 别理我--------------------------------------------------------------------------------第一编希腊哲学第一篇自然哲学第一章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希腊哲学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它的政治、文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3-7自然和社会条件;多山的小岛、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财富积累和分工精细政治:变动和过渡时期——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文学:反映变动社会的特点——事实是这样,个人正在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不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宗教:同其他民族一样,最初是自然崇拜,后来发展为多神教,创造了神仙社会,直到形成奥林匹斯的比较纯净的概念。
神仙的系谱或神谱: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
这里,不是采取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的和逻辑思考的方式,而是求助于诗人的想象和通俗的神话。
诗人追问他周围的事物和想象是怎样产生的,并根据简单的日常经验作出解释,认为那是生殖或人类意志所造成的:黑暗和夜晚相结合而生白昼;天和地相结合而生河。
哲学:神谱学和创世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满足含有诗意的想象,而不能满足进行推理的理智的要求;它们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和动因,而不求助于自然的原因。
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用智慧代替想象,摈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说的基础,这时才产生哲学。
希腊哲学概观:7-9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
它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
第一个大问题是: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从自然到人类这一兴趣的转移导致人类精神问题的研究,即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研究逻辑、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诗论。
后来,注意力更特别地集中于伦理问题: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标?伦理学成了主要课题,研究逻辑和形而上学是为了帮助解决道德问题。
最后,上帝和人同上帝的关系问题,即神学问题,占有显著地位,希腊哲学象它开始一样,乃归结于宗教。
(一)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
(二)智者学派是转折时期。
(三)苏格拉底时期是重建时期。
这一时期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结束。
(四)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这一时期,活动的场所主要在雅典、亚历山大和罗马。
(1)斯多葛学派芝诺和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所研究的问题是行为问题、人类幸福和至善的问题。
(2)神学运动发源于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哲学同东方宗教接触的结果,它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新柏拉图主义。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236 别理我第二章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10-12在这一课题方面我们将研究爱奥尼亚“物理学家”或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埃利亚学派、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学派和阿那克萨哥拉。
爱奥尼亚物理学家真正表现出思辨的冲动,他们企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现象,而不求助于神话中的事物。
他们追问,什么是组成世界的基本材料?并依据感官知觉做出答案:那是水,或者是气,或者是一堆假设的、未经分化的东西。
借助单一的原理、即一元论,他们力图解说不同物体的性质及其变迁,这就是原始质料的转化。
观察表明,各种实体都可以变成其他实体,例如,水变成蒸气。
所以原来的元素一定已经同样转变成当前经验世界中不同的实体。
所有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都隐涵地肯定实在是有生命的:原来的实体内部拥有运动和变化的起因(物活论)。
他们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变化的事实本身。
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大注意感官知觉的实体,而注意宇宙万物间的关系、秩序、一致或和谐。
因为这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便把数看作实体,认为数是万物的基本原因。
赫拉克利特象爱奥尼亚派一样,把一个生气蓬勃的实体(火)看作基质,但是他有意识地突出变化的事实或生成,把它看作重要的事情。
他认为,世界不断变化,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状态,事物没有真正的永久性。
他还比他的前人更清楚地提出了这种观念,就是世界上有一理性掌管其中发生的事件。
埃利亚学派也注意变化的概念,不过他们摈弃它,视之为绝对不可设想的。
一种元素,比如火,竟会变成其他任何一种事物,这是不可思议的。
一种事物不能变成它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
凡现在是什么样的东西,一定保持是什么样的东西;实在的重要特征是恒常性,而不是变化。
恩培多克勒思考这样提出的问题,同意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就变化的真实意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任何别的东西。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产生于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另外一种绝对不同的东西。
他却同赫拉克利特一样,仍然主张事物是会变化的。
不过,这种变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他肯定有的元素或分子,元素或分子结合起来构成物体,这就是生成;物体的各部分分裂开来,则是衰颓。
任何东西都不能绝对真正地生成、变易或消失;世界上只有恒常不变的元素能够并且确实在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
原子论者在原则上接受了这种新观点,但是在几个方面和恩培多克勒有所不同。
恩培多克勒设想土、气、火、水四种元素,还有某些人格化的活动力量——爱与恨。
原子论者则假定有无数微小不可分割、称为原子的物质分子,这同土、气、火、水相比是更基本的东西。
他们认为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
阿那克萨哥拉也造成恩培多克勒和原子论者所提供的解释原理,唯有这一差别:阿那克萨哥拉假定有无数基本的性质,并采用了这些元素以外的心灵的观念,以解释其运动的起源。
最后,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
第三章实体问题(略)第四章数的问题(略)第五章变化的问题(略)第六章变化的解说(略)实体的问题讨论的是“多中之一”,变化的问题讨论的是“变中之常”。
多中之一、变中之常,正是本体论之“本体”的特点。
因此,尽管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是巴门尼德才创立的,在自然哲学那里已经有了本体论思维了。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522 别理我第二篇第一章智者时期第一节希腊思想的进步(略)第二节希腊的启蒙时期(略)第三节智者第四节智者活动的意义45-46智者考虑的问题:对自然哲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惑:对实在的本质问题所做答案,没有两个哲学家的意见一致,叫人无所适从。
于是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说,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
这种理论上怀疑主义很快导致伦理上的怀疑主义,导致在行为人人以自己为准则的观点:如果知识不可能,关于是非的知识就不可能,就没有公认的是非;良知无非是由主观来确定的。
47-49智者活动的意义: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怀有敌意的批判和某些比较年轻的智者的虚无主义论点,智者学派的运动在思想史上很长时期为人所误解。
自从黑格尔和格罗特试图比较公允地评价这些思想家以后,大家才公平地对待他们。
他们的优点是理性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缺点是未能建设性地运用理性工具。
西塞罗说,智者把哲学从上天降到人间,使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人本身,而且认为专门研究人类就是研究个人。
他们却没有认识到人的普遍因素,见树不见林,只见个人而不见人类。
他们夸大人类判断中的分歧,忽略其意见一致处。
他们过分强调感官的虚幻。
他们强调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偶然、主观和纯属个人的因素,而没有正确地对待客观因素,即为一切人所接受的原则。
全部智者学派运动的重大价值在于: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545 刘文魁--------------------------------------------------------------------------------谢谢先生以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形式对我的回应。
看来先生是搞西哲史的。
很愿意和您交朋友。
您对西哲史研究的基本体会是什么?从哲学史的视角看,当代哲学创新的背景、条件、方向、道路是什么?我走的道路对不对?我是想全面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即深化唯物论,丰富辩证法,建立具有科学逻辑的哲学新体系,为分支哲学和应用哲学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推古论今应是史学者的长项。
我想先生在哲学创新的今天会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吧!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164154 别理我--------------------------------------------------------------------------------若想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首先需要了解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至少要了解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这样才会知道:工作本身值不值得做。
据我所知,辩证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肤浅的一支。
在原有的历史条件下,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启蒙作用,但现在时过境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本身已经远远不够了。
无论如何创新,它总不能超出实证科学的理性主义,而目前需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方面。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无法包容的。
因此,我建议文魁兄首先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创新不能建立在错觉的基础上。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3210 别理我--------------------------------------------------------------------------------第二章苏格拉底51-58苏格拉底的方法:他心目中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爱真理和德性,帮助他们做正确的思维,以便他们过正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