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环境科学的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环境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19
(2)生态系统的作用
生产者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
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利
用而生长、繁衍,把自 己的粪便和尸体排向大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消费者
自然;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环境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生产者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
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吸收某些分解产物;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
消费者
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 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成分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利用,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
形成循环。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29
(2)生态系统的作用
非生物 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菌类:将分解后 的无机物转化 为可利用成分 细菌、真菌
生物成分
30
(3)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 性质和形态特征
陆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等)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
工矿区等);
31
森林系统
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
被植物及多种多样动物和微生物等与它周围
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气候、水分、岩石、
阳光、温度等各种非生物 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的本底值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
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与区别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
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的。
着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作为基础理论而联系到人类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一、生态学定义的提出与生态学的发展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必须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其周围的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生态知识的萌芽。
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以前,就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
如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要了解土地性质,应观察其上生长的树木)。
其后还有许多古书如《群芳谱》,记载有农业知识和植物生态的内容。
《周易》“蒙卦”中提到“山下出泉,蒙”。
“蒙”不仅有迷蒙、蒙昧之意,它的本意是高地被草木覆盖蒙蔽住了。
“山下”之所以“出泉”,是因为草木蒙蒙茏茏十分茂密繁盛。
“蒙”之所以能够“养正”,是因为回复到了草木蒙茏的原始自然状态,万物得到了休养生息,树木的根本巩固了,即“正本”;清澈的山泉流出来了,即“清源”。
这分明是告诫人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处理事物,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古人对自然规律朴素而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
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环境科学的生态学基础(ppt 68页)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能量流动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在此 过程中,严格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以 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生物量生产 2. 初级生产
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质的形 式贮存起来的过程。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生物量生产 3. 次级生产
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 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 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养 ,通常对宿主有一定的危害。 寄生物与宿主间也存在协同进化。
3.3 生态系统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3.3.6 偏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指两种生物共生在一起,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 偏利作用有永久的也有暂时性的。
3.3 生态系统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3.3.7 互利共生 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 专性互利:互利双方的合作是永远的,离开合作对将使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 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1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基于取食和被取食关系 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食物网。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有: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二简答题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义?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
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环境保护概论之生态学基础知识(
一、食物链(网)及营养级
在各种生态系统中,几乎各种生物链都同 时存在,各种食物链相互配合,保证了能量流动 在生态系统中畅通。食物链在各个生态系统 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动物的发育阶段不 同,其食物的种类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季节 中,植物的种类也是不同的。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的关系也是 相当复杂的。一样食物不一定只被一种动物 所食。也可以是一种动物同时吃多种食物。 也就是说各种食物链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 之间形成一种网的形式,即形成了所谓的食 物网。
各种元素在环境中都存在一个或多个贮藏 库。元素在贮藏库中的量大大超过结合于生物 体中的量,从贮藏库中向外释放的速度往往很 慢。若将某元素与其流通率之比,称为周转时 间。表示其在该库中更新一次所需要量的时间, 如水在大气库中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大约 为十天;氮在大气库中周围一次的时间约为一 百年等。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一)营养信息 通过营养交换的方式,把信息从一个
种群传递给另一个种群或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 体,即为营养信息。食物链(网)即可视为一个营 养信息系统。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3章 生态学基础)【圣才出品】
第3章生态学基础一、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系统的生命的所有变异,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生态复合体,包括种内的、种间的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①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种。
a.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之用;b.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
第一,生产者又称自养者,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营生的菌类。
第二,分解者包括一部分细菌和真菌,能使生物体分解成为无机物质。
第三,转变者也是细菌,其作用是将分解后的无机物转变为可供植物利用的营养分。
②非必要的部分主要是各级消费者,它是靠生产者的有机物质为生的,故又称他养者或异养者。
按其食性,消费者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生物和腐食动植物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只能消费不能生产,所以是非必要的成分。
(2)生态系统的类型①陆地生态系统。
又可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前者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后者如农田、城市、工矿区等。
②淡水生态系统。
包括湖泊、河流、水库。
③海洋生态系统。
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
2.简述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答:(1)生态系统①种群是指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②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③生态系统是指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④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彼此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密切,而且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目前人类所生活的生物圈内有无数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
整个生物圈便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平衡①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内容简介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是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广泛采用的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和历年考研真题精心编写了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详解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
本部分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
本部分严格按照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参照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解答。
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圣才学习网│理工类()提供全国各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态学第⼆版课后习题答案第⼀章绪论(康⾦林整理)1.说明⽣态学定义。
⽣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物环境和⽣物环境。
⽣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和种间相互作⽤。
2.试举例说明⽣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什么样的⽅法。
⽣态学的研究对象很⼴,从个体的分⼦到⽣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态学家在⽬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态系统是⼀定空间中⽣物群落和⾮⽣物环境的复合体,⽣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态学研究⽅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类。
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态因⼦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等。
⽣态福是指每⼀种⽣物对每⼀种⽣态因⼦,在最⾼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环境指的是对⽣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环境中的⽓候称为⼤⽓候,是指离地⾯1.5m以上的⽓候,由⼤范围因素决定。
⼩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候,是指近地⾯⼤⽓层中1.5m以内的⽓候。
所有⽣态因⼦构成⽣物的⽣态环境,特定的⽣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态环境称为⽣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变化,从⽽调节种群数量的⽣态因⼦,称为密度制约因⼦。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的⽣态因⼦,称为⾮密度制约因⼦。
任何⽣态因⼦,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
⼴温性是指⽣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的特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及答疑 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性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环境及其组成;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任务与方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人口的增长;未来一百年的世界人口;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第七章粮食问题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能源与环境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供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太阳能的利用;未来的核能;地热能。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十一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污染的现状;海洋污染的特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大气的污染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各论;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
第十四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第十五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其防治对策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环境容量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隐蔽性危害性移动性加速性可变性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十大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 6.森林资源锐减2.臭氧层破坏7.土地荒漠化3.酸雨8.物种加速灭绝4.淡水资源危机9.垃圾成灾5.能源短缺10.有毒化学品污染。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更多资料请在薇♥公重号精研学习网查找下载本书是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
本书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并对之做了详尽的解析。
所选考研真题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生态学基础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城市生态系统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粮食问题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能源与环境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未来的能源供应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海洋污染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大气的污染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环境经济学概论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2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生物生存环境
3.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
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生态因子的改变。
3.1 生物生存环境
3.1.3 环境学与生态学的交融 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生物监测、生物评价是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流的渠道。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 能量在流动中断递减 3) 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物质循环 1. 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 1) 生物个体层次: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再分配。范围小、
第3章 环境科学的生态学基础
环境决定生物的生存状况,但生物 又反过来 影响环境,环境和生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与影响既是环境科学,又是生 态学所关注的议题。在研究环境问题时, 必须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1 生物生存环境
3.1.1 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学将支撑生命系统的环境称为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决定或影响生物体生存和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包括:温、光、水、气及其他生物。 生境:特定生物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能量流动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在此 过程中,严格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以 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第二定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化、流动过程中总存 在衰变、逸散。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及它们之间不同的 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指各种生物万分或群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 形态变化特征。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1. 水平结构特征: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三、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又称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 生命成分与非生命环境之间的信息流动与反馈过程。
信息流是双向的。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三、信息传递 1. 信息类型 1) 营养信息 2) 物理信息 3) 化学信息 A. 利己素 B. 利他素 C. 互利素 D. 同抗素 4) 行为信息
周期短; 2) 生态系统层次:指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被分
解者分解后再被生产者再次利用。范围限于一个生态系 统内,流速相对较快,周期较短; 3) 生物圈层次:经历了生物圈及环境中的各个圈层,周期 长,范围大。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有关的几个概念 1) 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按特
3.2.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组分 1.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化学细菌 2. 消费者:指各类动物 1) 草食动物 2) 肉食动物 3) 寄生动物 4) 腐食动物 5) 杂食动物 3. 分解者:细菌、真菌
3.2 生态系统
3.2.2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组分 1. 温度 2. 光照和辐射 3. 水 4. 空气 5. 土壤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的类型: 1) 捕食食物链 2) 腐食食物链 3) 寄生食物链 4) 混合食物链 5) 特殊食物链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2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杂食性消费者的营养级计算公式:
N=1+∑P·F 生态金字塔:将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 生物量或能量 ,按营养级的顺序由低到高排列起来,绘成结 构图,是一个金字塔形。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生物量生产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能量流动 1. 生态系统的能量 1) 太阳辐射能;地球所有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源于太阳; 2) 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他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
的能量都称为辅助能。 A. 自然辅助能:潮汐能、风能、水势能等 B. 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
部分; 生物工程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 要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都必须按生态规律办
事,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3.2 生态系统
3.2.1 生态系统的概念 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经过相互作用、相
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地理单元。
3.2 生态系统
组合与分布。 2. 垂直结构特征:包括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海拔高度不
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类型物种 及个体间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 3. 时间结构特征:在一定时间惊讶内,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的动态变化,包括大时间惊讶上,生态系统生物及环境 要素的更替演化;以及小时间惊讶上,生物要素组成及 组成比例的动态变化。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 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1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基于取食和被取食关系 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食物网。
性不同,又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 2)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3) 周转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
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总库存的分数值。 4) 周转期: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物质循环 重要的物质循环 1) 水循环 2) 碳循环 3) 氮循环 4) 磷循环 5) 硫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