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一)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内容提要]:民事证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缺陷,对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证人出庭作证、质证和认证、鉴定人出庭作证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民事证据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民事法律法规中与证据有关的规定和规则的总称,亦称“民事证据制度”。
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推行的“一步到庭”、“排期开庭”、“庭前交换证据”等等程序规则,已得到绝大多数法院的认同。
但是,由于民事证据立法尚在制定研讨之中,象当事人举证与法官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或证据失权)、质证和认证,证人(或鉴定人)出庭作证以及专家证人等问题,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来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就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一、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随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的颁布实施,传统的审判方式在立法上被基本否定。
然而,作为民事证据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证据制度中的证据规则,如关于举证、质证、庭前交换证据等程序规则,除现行民诉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规范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外,近几年各级人民法院根据以上程序规范和司法解释又出台了大量的内部文件规定。
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民事证据规则就难免不带有现行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存在的双重缺陷:既不能保持已有辩论式审判方式下的诉讼效率,又难以体现我国现有审判方式改革后所要求达到的司法公正目标。
表现之一:证据立法滞后,司法解释又囿于效力位阶的限制,而各法院之间的证据规则地方化、司法割据现象较为严重。
一般而言,民事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包括后者而且是后者的集中与概括;后者从属于前者而且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内容。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民事证据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事证据立法滞后。
方案-浅谈在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的审查与判断
浅谈在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的审查与判断'【内容提要】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一种,它比其它证据更客观、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它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对证人证言的审查与判断正确与否对其能否作为认定事实或定案的依据至关重要,从而会导致案件的正确与否。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对于任何证人证言都必须根据证人的智力状况、修养、法律知识、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等进行综合分析,审查判断证人证言的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人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
同时进行综合对比,全面分析,才能对证人证言是否可靠,能否作为认定事实和定案的依据,以及其作为认定事实和作为定案的依据证明力的大小作出正确的判断。
实质上,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就是对所收集的证人证言,根据它的属性,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鉴别。
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证据\xa0\xa0\xa0 证人证言\xa0\xa0\xa0 审查与判断\xa0\xa0\xa0 作证能力\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合法性\xa0\xa0\xa0 关联性\xa0\xa0\xa0 真实性\xa0证据是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复制的。
证据对当事人来说,既是进行诉讼活动的必要条件,又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强有力的武器;对法官而言,它是法官明辨是非、查明案情、公正裁判的主要依据,它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它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个基本特征。
(1)《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1)书证;(2)物证;(3)证人证言;(4)视听资料;(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察笔录。
”证人证言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办案人员所作的有关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陈述。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有许多欠缺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根据本人从事司法工作(审判)的经验总结,着重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以罗列,以及作证制度如何完善,试图造就一个良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环境,目的是给我国证人出庭方面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证人拒绝出庭。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人们都不愿去证明自己身边人有罪或为此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在通常审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证人一般为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的同事或邻居,甚至有某种亲情关系,对于出庭作证存在着重重的顾虑,这样,有些人虽然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了解一切事实真向,但趋于某种考虑,在当事人、控辩方要求其出庭时不愿出庭,甚至干脆予以回绝。
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有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的很笼统。
2、作证随意性大。
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甚至在法庭上任意改变证词,为案件审理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受证人主观条件限制的,证人具有主观虚假性。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有某种亲属、近邻、同事、恩怨、上下级或为了追遂某种利益,基于庇护、营救亲人、友情、报恩、情面、报复、贪利等心理动机,而作的随意性陈述。
3、作伪证,基于某种目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或帮助他人隐匿某种事实,往往给法官办案带来麻烦,完全要靠法官去去伪存真。
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作证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粗陋、流于形式,而不注重于可操作性,使证人证言产生证据效力的途径不能借助正当程序使之客观化、程序化,导致法院对案件事实无法认定,从而使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注重对证人证言的采信,而无法发挥证人证言这一证据方式的优势。
4、对证人资格和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不科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证人资格上,规定单位与自然人同样具有作证资格,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单位既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凭借感官、感觉、感知案件事实,也不能被直接传询,无法承担伪证责任,因而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严谨的。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根据您给出的题目,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的文章。
以下是正文: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
证人在民事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证言直接关系到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因此,证人有义务按照法律的要求出庭作证,为保护正义、维护法律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体现了法律对证人作证的重视。
在司法实践中,证人的证言常常是事实查明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证据来源。
证人的证言可以提供案件中的关键信息、证实或推翻当事人的陈述,对于法官判断案件事实、裁量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证人作证的义务被法律予以明确,以确保案件能够按照法律程序公正地审理。
其次,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尊严。
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公正裁判,而这又离不开证人的真实作证。
证人作为目击者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人,他们的证言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案件公正性的认知和对法律制度的信任。
如果证人不履行出庭作证的义务,随意缺席或提供虚假证言,将会对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尊严的必要举措。
此外,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还体现了对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有权向法院寻求救济。
而证人的作证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和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确保了案件事实能够真实地呈现在法庭上,让法官根据证人的证言作出公正的判决,从而保护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并不是绝对的。
在特定情况下,证人可以通过法定的豁免权进行免证或者拒绝作证。
例如,法律规定了与当事人的亲属关系、隐私权、国家机密等特定情况下,证人可以免除出庭作证的义务。
这是为了保护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综上所述,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在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明确。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问题探讨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问题探讨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诉讼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是否科学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核实证据、查明案情、正确判决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的审判实践中,由于制度上缺乏保障,证人不出庭、证言不能在庭审中得到有效质证,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突出问题之一。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修改标志着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初步建立,证人制度构建取得重大进步。
一、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和条件新《刑事诉讼法》第187条规定,证人、鉴定人在庭审中应当出庭作证的,需同时符合三方面条件:第一,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如对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是否判处死刑、是否适用缓刑等问题具有关键影响,而非一般细枝未节的事实。
第二,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
如果控辩双方对于证人证言没有异议,那么即使证人证言对于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证人也可以不出庭作证。
第三,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
这实际上赋予法院决定证人是否出庭的自由裁量权。
二、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于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如果其不出庭作证,法院能够采取的强制措施,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未作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对此作了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的确立,即明确规定除享有强制出庭作证义务豁免权的证人外,其他适格证人都必须出庭作证,如果违反这一义务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三、确立了特定证人出庭作证义务豁免权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他适格的证人出庭作证,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这一规定确立了特定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豁免权。
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强制配偶、父母、子女在法庭上对被告人进行指证,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因此,规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证人出庭证言的注意事项
证人出庭证言的注意事项在法庭上,证人的证言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因此,作为证人,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以确保自己的证言能够被法庭接受并起到有效的作用。
一、诚实守信作为证人,首先应该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证人的证言应该是真实、准确的陈述,不得有故意歪曲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
法庭是一个严肃的场所,对于作伪证的行为是零容忍的。
因此,证人在出庭前应该对案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且按照自己的最真实的记忆来陈述事实。
二、注意语言表达在法庭上作证时,证人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首先,应该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陈述事实,不要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术语,以免引起误解。
其次,证人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于激动或愤怒,以免影响证言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此外,证人还应该注意语速和音量的控制,确保法庭的所有人都能听到自己的证言。
三、回答问题在法庭上,证人的证言是通过律师提问的方式进行的。
作为证人,应该耐心听完律师的问题,然后再作出回答。
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尽量避免模棱两可的回答,而是要明确、直接地回答律师的问题。
如果自己对问题不确定或者不清楚,可以坦诚地告诉法庭,不要随意猜测或编造答案。
四、保持冷静在法庭上作证往往是一种紧张的经历,但证人应该尽量保持冷静和镇定。
不要被对方律师的质问或者其他因素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判断力。
证人应该集中注意力,专注于自己的证言,不要与其他人发生争执或纠纷。
如果感到紧张或者不适,可以向法官提出请求,例如请求休息或者喝水。
五、尊重法庭作为证人,应该尊重法庭和法官的权威。
在法庭上,应该遵守法庭的规则和程序,不得打断他人的陈述或者干扰庭审秩序。
证人应该保持庄重的态度,不得对法官或其他人进行侮辱或攻击。
同时,证人也应该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包括对方律师的提问权和其他证人的证言权。
六、保护个人隐私在作证时,证人可能需要提供一些个人信息或涉及到自己或他人的隐私。
证人应该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泄露他人的隐私信息。
浅析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浅析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作者:蒋蕴杰来源:《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司法鉴定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之一,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目前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鉴定人几乎从不出庭作证,成为庭审中鉴定意见质证时最大的软肋。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并针对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制定了处罚措施。
但该规定仍不够细致,尚需建立具体的配套措施,以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关键词]鉴定人;出庭作证;完善;制度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为《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六十八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鉴定意见是对民事诉讼中涉及的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所形成的意见,属于证据的一种,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直接影响,有必要在法庭上进行质证,这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正当的程序保障。
①据此,新《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鉴定人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质询,回答鉴定争议的问题,并说明鉴定的过程、依据等是鉴定人的义务,也是保障鉴定意见真实性、合法性和证明力的重要形式,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
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加以完善。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状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常成为法庭上的“隐身人”。
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但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几乎从不出庭作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鉴定人出庭率低形成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事纠纷越来越复杂化、专业化,涉及专门知识的案件越来越多,鉴定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而得出的鉴定意见往往对案件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最终影响到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另一方面,鉴定人在庭审时几乎从不出庭作证,鉴定意见也只是由法官当庭宣读,鉴定意见作出的步骤、采取的方法、使用的设备和依据的科学原理等诸多当事人渴望知道也本应知道的信息却不得而知,而在当事人质疑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法官却无法给出合理、准确的解释,很难使双方当事人均心服口服。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在大家生活的周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以及纠纷的,但是当当事人不想一直因为这个纠纷再纠缠下去的时候就会选择法律诉讼解决了,往往这种▲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当事人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只要知道案件情况的,就可以作为证人。
一、基本要求 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二、作证的形式 1、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手段《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2、出庭作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
证人出庭作证告知事项(民事案件)
证人出庭作证告知事项
1、携带身份证原件以及复印件一份。
2、证人不得参加旁听,应在法庭休息室等候,待需作证时随叫方可进入法庭。
3、法庭落实基本情况(姓名、出生年月、民族、职业、住址、文化程度等)
4、询问与原被告之间的关系。
5、法庭告知证人的义务:如实陈述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如作伪证应承担法律责任。
6、法庭询问出庭作证证实哪些事项。
先简单陈述证明事项,后较详细地阐述具体经过。
7、原被告双方或其代理人以及法庭发问。
根据具体问题实事求是回答提问。
8、退庭并在法庭休庭后核对笔录签字确认。
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程序(民事诉讼)
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程序(民事诉讼)
证人出庭作证申请是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程序之一。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必须经过法庭批准,证人
才能出庭作证。
申请人提出申请
民事诉讼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在庭审前向法庭提出证人出
庭作证的申请。
申请人需要说明证人的姓名、证件号码、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并说明该证人可以提供什么证言。
法院审查申请
法庭收到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后,会进行审查。
法庭会查验证
人的证件和工作单位等信息,并核实证人提供的证言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
如果法庭认为证人作证确实具有必要性,而且不会妨碍案件的
公正、及时审理,就会批准该申请。
确认证人出庭
法庭批准证人出庭作证后,会通知证人出庭。
证人应当按照传
票的要求准时到达指定的法庭并作证。
需要注意的是,证人未经法庭许可不得未经授权私自离开现场。
如果证人在出庭过程中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现场,必须要事先向法
庭申请,并得到法庭的允许。
总结
证人出庭作证是民事诉讼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收集方式。
申请人
需要在法庭审查时充分说明证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遵守法庭的
相关规定。
证人一旦接到法庭传票,就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进行
作证,并在出庭过程中保持合法合规的行为。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分析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分析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诉讼参与人员(被告、原告、第三方)出庭作证时就与案件事实相关问题作出的陈述和回答。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和问题。
一、证人证言的作用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证人证言是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诉讼过程中,证人作为案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能够提供直接的证据,帮助法院真实客观地了解案件的经过和实质。
其次,证人证言能够辅助法院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对证人证言的分析和比对,法院可以判断证人的信誉和可靠度,从而减少不实证词对案件审理的干扰。
二、证人证言的录取标准为保证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民事诉讼中设立了一定的录取标准。
首先,证人证言应当与案件事实相关,具有直接的关联性。
只有与案件直接相关的证言,才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其次,证人证言应当具备真实性和可信度。
法院会对证人的身份、证言的一致性和可信度等进行审查,以确保证言的真实性。
同时,证人证言应当在法庭上作出,并经过法庭询问和质证,确保证言的可信度和可辨认性。
三、证人证言的分析方法在分析证人证言时,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标准,以保证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首先,可以对证人的证言进行内外一致性比较。
即将证人的证言与案件的其他证据进行比对,查看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若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相符合,那么可以认为其证言具有较高真实性。
其次,可以考虑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比如,专业领域的专家证人在提供相关证言时,往往具备更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最后,还可以考虑证人证言的真实动机和诚实度。
若证人证言符合其个人利益和行为动机,并且始终保持一贯,那么可以认为其证言为可信的证据。
四、证人证言存在的问题虽然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可忽视。
首先,证人证言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可能存在记忆偏差、虚假陈述等情况。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与证言作证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与证言作证在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和作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证人的出庭可以为案件提供直接的证据,而证言作证则是证人在庭审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和说明。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证人出庭和证言作证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证人的出庭是确保案件公正和合法性的重要环节。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提供证人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证人的出庭可以确保证人的证言真实可信,避免虚假证言和作假证据的出现。
证人出庭需要经过法庭的传票,确保证人按照法律程序出庭作证。
这样一来,证人的证言就可以作为有效的证据来支持当事人的主张,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证人的出庭和作证可以提供案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证人作为案件的旁观者或者直接参与者,可以提供与案件相关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他们的出庭和作证可以帮助法庭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公正的判断和裁决。
证人的证言可以提供案件的直接证据,有助于还原案件的真相,避免不实陈述和不实证据的出现。
通过证人的出庭和作证,法庭可以更好地了解案件的背景和细节,从而做出公正的判决。
此外,证人的出庭和作证也对案件的调查和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证人的出庭可以为案件提供新的线索和证据,帮助法庭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情况和相关人员的作为。
证人的作证可以提供与案件相关的重要信息和证据,有助于案件的调查和审理。
通过证人的出庭和作证,法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案件的情况和相关人员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案件的调查和审理。
然而,证人出庭和作证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证人的出庭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有些证人可能不愿意出庭作证,或者对案件有所顾虑。
这可能导致证人的证言不够真实可信,影响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其次,证人的证言可能存在不一致和矛盾。
不同证人对同一事实的陈述可能存在差异,这给法庭的判断和裁决带来一定的困难。
法庭需要仔细审查证人的证言,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最后,证人的作证可能受到一些干扰和影响。
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的规定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证诉讼的公正、客观与真实,法院通常会要求相关证人出庭作证。
证人的作证对案件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法律对于证人出庭作证有着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围绕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的规定进行探讨。
首先,根据《民事诉讼法》,证人是指了解案件事实情况的公民,包括当事人、证据的来源人及其他知悉案件的公民。
证人的作证对于事实的确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民事诉讼法要求在需要证人作证的情况下,法院可以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此项规定旨在确保案件事实的真实与客观,提高判决的公正性。
其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出庭作证。
法院在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后,证人有权向法院提出是否同意出庭的意见。
如果证人不同意出庭,法院则可以通过传唤的方式强制其出庭。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证人的权益,尊重证人的意愿。
此外,在证人出庭作证时,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利。
法律明确规定,证人有权拒绝回答可能使自己或者与其有关的近亲属面临刑事追究的问题。
这项规定的目的是保护证人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避免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当然,证人在作证时也应遵守法律的规定,如实陈述事实情况。
此外,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和地点,法律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法院通常会根据证人的工作和生活等因素,合理安排证人出庭的时间和地点。
以便保证他们能够方便地出庭作证,同时也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
最后,证人出庭作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便或者不能出庭的情况,法律也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例如,证人因疾病、年老、孕期或哺乳期无法出庭的,可以由法院派员到其所在地进行询问。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在不影响证人权益的前提下,确保案件的进展和事实的查证。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对证人出庭作证有着明确的规定,旨在确保案件事实的真实、客观与公正。
通过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要求、权利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规定,民事诉讼法为证人提供了相应的保护,保障了诉讼的顺利进行。
司法机关在办理民事案件时应遵守这些规定,确保证人出庭作证的合法权益并充分运用其证言推动案件的进展。
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权之
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权之初探摘要民事证人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的见证人,他们出庭作证有利于提高案件的解决的效率,但是作为证人,他们的权利也受宪法的保护,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是没有法理依据的。
惟有重视证人的自由和权利,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尊重作证证人的劳动,保障他们的劳动所得极其人身安全,才能真正体现证人作证的价值和司法公正关键词民事诉讼证人作证权人权保障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义务从何而来?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私法范畴,强调当事人自治。
西方有句法谚:“不因诉讼而影响他人生活的安宁”。
别人的纠纷与案外人有什么关系呢?也许绝大多数学者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论证证人有作证义务的理论依据。
诚然证人作证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价值是毫无争议的,证人可以直接面对法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接受询问和陈述自己所知晓的案件情况,使事实真相大白,有利于法官断案,提高诉讼效率。
如果自愿作证,并且如实陈述自己所知的事实,那么无论从实体上还是从程序上来说,诉讼正义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证人并非情愿或者有作伪证之嫌时,我们的司法公证如何保障?证人的自由如何体现呢?此时的价值取向又落脚何处?等等一些问题就值得我们商榷了。
笔者将对证人作证权作一个全新的构建,并试图对其可操作性作尝试性论述。
一、对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批判有些学者认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拒不履行义务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并且认为“我国证据规则应该明确规定证人必须以言词方式在法庭作证。
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可适用罚款、拘传等强制措施”。
①他们认为西方多数国家都确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如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等。
我们认为在我国不应该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理由如下:(一)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不利于对证人人权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证言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证言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证人的出庭证言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应当依法出庭作证,其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证言进行探讨。
一、证人出庭证言的法律地位及作用证人出庭证言是指当事人、其代理人提请调查的有关证人在法庭上作出的口头证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和七十一条的规定,证人应当按照法庭的指示作证,不能拒绝作证,也不能隐瞒真相或作假证。
证人作证时的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可以作为裁判机关认定事实的依据。
证人出庭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证人出庭证言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帮助法庭认定事实。
在民事诉讼中,法庭往往需要通过证人的证言来还原事实,进而进行事实认定。
证人出庭作证可以提供甚至是唯一的直接证据,有助于裁判机关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
其次,证人出庭证言可以证实或否定当事人的主张。
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进行主张,而证人的证言可以证实或否定这些主张。
证人的证言若与当事人的陈述相悖,将会对案件的判决产生直接影响。
最后,证人出庭证言可以帮助裁判机关鉴定证据的真伪。
有些证据可能存在争议,证人出庭作证可以对这些存在争议的证据进行解释或鉴定。
法庭可以根据证人的证言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二、证人出庭证言的主要条件和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主要条件和程序如下:首先,证人应当接到法院的传票,并按照传票上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庭作证。
证人应当积极配合法庭的调查,不能故意拖延或逃避出庭作证的责任。
其次,证人应当按照法庭的要求按实作证,不得隐瞒真相或作假证。
证人应当回答法庭提出的问题,并在法庭的指导下进行证言陈述。
证人的证言应当真实准确,不能编造虚假的陈述。
最后,法庭在证人作证过程中可以对证人的证言进行质证和追问。
法庭可以要求证人对自己的证言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浅谈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一)
浅谈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一)内容摘要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而且对人民法院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对案件做出正确处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由此出发,分析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从审判人员、当事人以外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紧接着提出了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应对策;最后从实际需要出发,阐述我国证据制度,使我们清醒认识证据制度,立法部门尽快立法,完善证据制度,来更好地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使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并促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证据制度苦难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证人只提供书面证言而因各种理由拒不出庭作证;或找人代写而以非己所写为由拒不出庭作证;或在法庭上拒认,致使一些民事案件难以查实,难以定案。
这看似很简单,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引发我们的思考。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最普遍采用的证据之一。
①同时也是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依据。
而今,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证人出庭作证已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从司法实践来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而且对人民法院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对案件做出正确处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现就审理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和证人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基本理论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是指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民事诉讼的证据的条件、种类、收集、调取、鉴定、保全、举证责任及审查运用等规范,是民事诉讼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就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证明对象:1、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是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客观事实,这些事实随当事人诉讼请求的修正,反诉的提出、抗辩权的行使而改变,在诉讼过程中呈多变性。
2、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一般只包括实体法上的事实,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程序上的事实,如需要采取保全措施的事实,需要采取司法强制措施的事实等,可能会成为证明对象,但这些事实多属于不证自明或人民法院可直接认定的事实,同时这些事实并非每个案件都遇到,所以,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在严格意义上讲是实体法的事实。
对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
基 础 理 论 研 讨
பைடு நூலகம்
又 民 事 诟讼 巾证 人 出 庭 作 i | 度 帕 几 点 思 考 J 1 i O E
宁波大 学科 技 学 院法律 系 潘 尤迪
[ 摘 要 ] 国民事诉讼 中证人 出庭作证 的现状为: 我 作证率低, 书面证言适用普遍 , 拒证、 证人 伪证相 当普遍 。 现行有 关证人作证立法上 的缺 陷, 是证人不 出庭作证的根 本原因。本文以民事诉讼 中的证人 出庭作证制度 为研 究基础, 出完善我 国民事诉讼 中的证人 出庭 提
一
证人作为最主要的提供证据的主体之一 ,其能 否在法庭上直 接面 对法官与双方当事人进 行陈述 , 时候能够直接决定案件的走向。证人 有 当庭 作 证 与 不 出 庭 作 证 仅 提 供 书 面 证 人 证 言 ,两 者 之 间 的效 力 不 言 而 喻 。 目前 我 国 面 临 的证 人 出庭 率 低 的状 况 愈 发 严 重 , 且 一 直 未 得 到 而 并 有效 的改善 , 在一些法 院 , 人出庭率甚至不到 1 %, 导致当事人可 证 0 会 能 得 不 到 公 正 的 判决 。 我国 民事诉讼中证 人出庭作证现状 ( 证人 出庭 作证率低, ~) 书面证言适用普遍 。综观近几 年来法 院开 庭 审判 的各类 案件, 出庭作证 的证人越来越少 , 法院传唤证 人出庭 送 来 越 困难。 如据云南 省大理州法 院提供的材料证实, 20 年 本州两级法 在 08 院刑事 、 民事 、 经济案件 的证人 出庭率 不足 1%; O 剑川 、 源两 县法 院 洱 20 0 9年 1 5月, - 在审结 的 16件 民事经济 案件 中, 9 出庭作证 的一 件都没
作证制度的几点设想。
[ 关键词 ] 证人 出庭作证 民事诉讼
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规定是什么
Every noble work is at first impossibl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规定是什么民事案件当中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是知道案件详细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实际上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证人在出庭作证的过程当中,审判人员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而且证人是不能够旁听法院的审理工作的,在必要的情况下,法院可以让证人相互对质。
一、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规定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当事人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只要知道案件情况的,就可以作为证人。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
具体程序是:(1)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申请,并经人民法院许可;(2)人民法院准许的,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3)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4)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
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二、对证人的基本要求: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应该说我国缺乏一部专门针对证明出庭作证的相关法律制度,有很多证人都担心,因为自己的出庭作证而影响到个人人身安全,特别是出庭作证的话,就很有可能让原被告双方都知道证人的信息。
浅议我国民事审判中证人作证制度
证 人 不作证 的综 合性 原 因 , ‘ 钏 对证 人不 作证 的 具体情 况 , 存在 伪 造 、 灭证 据 , 还 毁 提供 假证 据 , 阻止 证人 作证 , 使 、 指 贿买 、 迫他 胁
个 别 的原 因 , 要有 : 主 I 不愿 作证 的情 况 : . () 1 不愿 和任 何一 方 当事人 为 敌 , 作为证 证人 和 当事人 不 之 间绝大 部分 存在着 亲戚 、 友 、 朋 同学、 邻居 、 乡 、 老 同事等 各种关 人 作 伪证 , 者对 证人 , 或 鉴定人 、 勘验 人打 击报 复的 , 照《 依 民事诉 讼法 》 一百 零二 条的规 定处理 。通观 民事 诉讼 法和 民事证据 的 第 ” 司法解 释 , 对于 伪证 行为 的制 裁规 定 仅限 于此 。 者认 为在我 国 笔 民事法 律 中, 是对作 伪 证的 形式 仪做 了有 限 的简单 列举 , 一 并未
定 的难度 , 予以 重视 。 应 关Fra bibliotek 词证人
审判 实践
刑 事案件
文 献标 识码 : A
几 点建议 :
中图 分类 号 : 9 5 D 1
文章 编号 : 0 90 9 (0 0 l-6 . l l0 。5 2 2 1 ) 0 30 2
据调 查 , 出于 各种 原因 7 %的人 不愿 作证 , 5 0 9 %的不 愿 出庭 作证 。在愿 意作 证 的证人 中 , 0 6 %多的人 不 是 出于证 明事 实真 相
要 的 原因 。好 多人 知道 自己应该 作证 , 出于 “ 作证 不 负任何 贿 买 、 但 不 威胁 他人 作伪 证 的… …” 最高 人 民法 院《 于 民事 诉讼 证 。 关 责任 , 作 证可 能 引起好 多麻 烦 ” 而 的心 理 , 因此 就不 想 作证 。 是 据 的若干 规 定》 八十 条规定 : … …当事人 或者 其他 诉讼参 与人 这 第 “
浅议我国民事审判中证人作证制度
Legal S/s t em A nd Soci et yf苎型鱼塾金竺!竺!三里堕二:霸圆豳霞雹豳浅议我国民事审判中证入作证制度陈杨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了证人作证的义务,但法律的规定与审判实际中的情况相差巨大。
本文指出在具体案件审理申证人作证制度的法律规定在审判实践中运用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证人审判实践刑事案件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63.01据调查,出于各种原因70%的人不愿作证,95%的不愿出庭作证。
在愿意作证的证人中,60%多的人不是出于证明事实真相作证,他们或编造或回避要证实的关键事实。
这种情况下,虽然证人表面上是自愿作证,但可能是作伪证,不符合证人作证的立法目的。
证人为何不作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证人没有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义务的意识。
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一股认为在杀人、放火、强奸、抢劫等重大刑事案件中,如果自己是案件的知情者或目击者,认为自己有作证的义务,在民事案件中大部分证人认为自己可作证、可不作证,有选择的余地。
其次,证人不作证,不用负任何责任。
这是导致证人不作证的另一个普遍的、重要的原因。
好多人知道自己应该作证,但出于“不作证不负任何责任,而作证可能引起好多麻烦”的心理,因此就不想作证。
这是证人不作证的综合性原因,针对证人不作证的具体情况,还存在个别的原因,主要有:1.不愿作证的情况:(1)不愿和任何一方当事人为敌,不作为证。
证人和当事人之间绝大部分存在着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老乡、同事等各种关系,证人作出的书证、提供的物证,肯定会明确证实某种事实,这种事实如被法庭认可,维护了一方当事人的权益,败诉方当事人肯定会憎恨证人,出于此种心理,证人往往以“时间长忘记了”或“相关材料已丢失”为借口,不出庭作证或不作任何书证、言词证,不得罪任何一方当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一)内容摘要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而且对人民法院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对案件做出正确处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由此出发,分析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从审判人员、当事人以外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紧接着提出了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应对策;最后从实际需要出发,阐述我国证据制度,使我们清醒认识证据制度,立法部门尽快立法,完善证据制度,来更好地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使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并促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证据制度苦难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证人只提供书面证言而因各种理由拒不出庭作证;或找人代写而以非己所写为由拒不出庭作证;或在法庭上拒认,致使一些民事案件难以查实,难以定案。
这看似很简单,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引发我们的思考。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最普遍采用的证据之一。
①同时也是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依据。
而今,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证人出庭作证已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从司法实践来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而且对人民法院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对案件做出正确处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现就审理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和证人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基本理论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是指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民事诉讼的证据的条件、种类、收集、调取、鉴定、保全、举证责任及审查运用等规范,是民事诉讼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就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证明对象:1、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是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客观事实,这些事实随当事人诉讼请求的修正,反诉的提出、抗辩权的行使而改变,在诉讼过程中呈多变性。
2、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一般只包括实体法上的事实,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程序上的事实,如需要采取保全措施的事实,需要采取司法强制措施的事实等,可能会成为证明对象,但这些事实多属于不证自明或人民法院可直接认定的事实,同时这些事实并非每个案件都遇到,所以,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在严格意义上讲是实体法的事实。
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所依据的实体法规范,不属于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法律、法规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无需证明;规章需接受人民法院的审查,如果符合法律、法规,人民法院予以参照,否则不予参照;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则将作为证据看待。
4、在民事诉讼中,在规定了免证事实,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预决的事实,推定的事实等。
5、在第二审程序中,证明对象原则上受当事人上诉情况的限制。
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由谁提供证据,若提供不出证据就可能承担败诉后果的责任。
举证责任是诉讼当事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人民法院收集证据的职责及其他机关、组织、公民提供证据的义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举证责任理论被称为“民事诉讼的脊梁”,举证责任制度是整个诉讼制度的核心之一。
民事诉讼法对原、被告的举证责任也做出了明文规定。
近几年,各地人民法院都把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也必须看到,有的法院片面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却忽视了对当事人举证的法律保护,以致一些当事人本来可以收集的证据无法收集或已经收集的证据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使一些当事人本来可以得到保护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可以说,这类情况的存在将严重影响人民法院的威信,影响社会的安定,削弱法律的调节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对当事人举证的法律保护。
二、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谁主张谁提供证据的原则,②是民事诉讼由刑事诉讼由公诉人负责举证、刑事诉讼由行政机关负责举证不同的一个特点。
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民事权利,应当提出证据,对于那些当事人提供有客观困难的,例如有些需要科学鉴定或现场勘查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最普遍的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依据。
但是,由于影响证人证言客观性的因素很多,单靠在法庭出示宣读证人证言而不要证人出庭作证,是很难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所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这一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及时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证人出庭作证是开庭审判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开庭审判是人民法院行驶审判权的法定形式,没有经过法庭审查核实的证据和事实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实践证明,导致错误的原因往往是事实失实,证据不足,因此法律要求作为判决依据的事实和根据都必须经过开庭审理查实,不管是谁提出的证据和事实,都必须提到庭审中来查实。
如果在庭审中站不住,就要被淘汰,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予以认定,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法律的规定。
可见,庭审是法院核实依据,查明事实的唯一法定形式。
作为证据之一的证人证言,同样应当在庭审中加以核实。
证人在庭审之外所作的证言,有可能出现隐瞒、遗漏或错误判断的情况。
而证人出庭作证,面对双方当事人及旁听者,基于作伪证要负法律责任的考虑,就可能通过仔细回忆而陈述得比较客观。
如果仍有虚假,就不可能不漏出破绽,再经过几方的质询,便能辩明是非真伪,在法庭这个特定环境,证人当众陈述并受质证,这种特别方式和这种审查证据的方式的特殊作用,是其他审查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法律才设专条加以规定。
2、证人当庭作证,是保证证人证言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证人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提供的证言,有可能出现不真实或不完全真实的情况,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或纯系伪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当坚持直接言辩方式,即证人亲自出庭用言辞方式陈述自己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并接受审判人员的询问和当事人的质证。
经过一系列的审查判断,求得矛盾的统一,把能够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内容认定为证据,用作最后定案的依据。
如果证人不出庭而仅仅提供书面证言,证人则可能是轻率地、不负责任地提供情况,特别是在当事人自己收集的证言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同一证人对同一事实在不同时间内能出具多个证言,而且先后出具的证言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如果证人不出庭,当事人的质证只能针对书面证言本身,而不是针对证人本人,即使在对书面证言有异议的情况下也无从质证,只能是增加一些毫无结果的争辩。
作为审判人员,单单依靠证言材料,尤其是琐细繁杂的证言材料,也难以分辨其真伪,有时甚至是无所适从。
只有在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下,审判人员才能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质询,在对证人证言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看法的基础上,便能对证言的证明力做出科学的判断。
如果审判人员对证据的确认不是建立在证人出庭作证,当事人双方相互质证的直接感性认识上,而只通过间接的书面材料加以认识,那不可避免就要出现判断证据及认定事实上的错误。
因此,证人出庭作证,可以确保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法庭调查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法庭调查实现其当庭质证、认证、查明事实的立法本意。
3、证人出庭作证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过去,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在开庭前都要调查走访证人、收集证人证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证人出庭作证,省却了不必要的调查取证环节,使得查证的范围和时间大幅度缩小,避免了重复劳动,是人民法院从案件数量日益上升与人、财、物矛盾中逐步解脱出来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内容之一在于贯彻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让证人出庭作证,是当事人举证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不能举证就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这样,当事人怕败诉,往往能够积极动员证人出庭作证,使得由法院单向通知证人出庭转为与当事人双方负担,大大减轻了审判人员的工作量。
三、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证人不出庭作证已经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案件因为证人不出庭作证,事实难以弄清,无法定性,长期不能审结,严重影响了庭审作用的发挥。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很多,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1、内部原因有:一是审判人员受传统思想影响,宁愿自己下去调查收集证据,也不愿通知证人出庭作证;二是怕麻烦,图省事,有的审判人员认为传唤证人出庭作证,要送达出庭通知书,还要解决证人的车旅费、误工费,怕有时因为特殊情况而延期审理等等,不如书面证言省事;三是怕法庭上争执不下,会延误法庭调查时间,不能在法定时间内审结。
2、外部原因有:一是与案件一方当事人有厉害关系,为庇护一方而不出庭作证;二是被当事人收买而不出庭作证;三是害怕被打击报复而不敢出庭作证;四是抱着与自己无关,不想得罪人的思想而不愿出庭作证等等。
四、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对策为了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审判人员要切实改变庭外调查收集证据的观念,充分重视证人出庭作证的作用,要善于把调查收集,核实证据放到庭审中来完成,对于那些能够证明案件关键事实的证人,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让其出庭作证;对于有工作单位的证人,积极与其领导和组织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动员和支持证人出庭作证;对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型的证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明厉害关系,促使其提高认识,出庭作证;对于那些担心报复而不愿出庭的证人,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打消其思想顾虑;对于那些用贿赂或威胁等方法阻止证人出庭作证的当事人,坚持按《民诉法》有关规定予以法律制裁,以支持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对于那些经传唤仍不到庭的证人,可以拘传,强令其到庭作证,拒绝作证的按妨害民事诉讼给予制裁,以保证直接言辞方式在民事诉讼中得到贯彻,确立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认真处理证人出庭作证的实际问题,能否认真解决证人出庭作证的实际问题,对证人出庭作证作用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做好证人的人身保护工作,凡因证人出庭作证而对证人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要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对案件审结后因证人出庭作证而对证人打击报复的,要积极与公安部门联系,协助他们要妥善处理。
如证人起诉到法院并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及时立案,及时处理。
其次,要妥善解决证人因出庭作证造成的损失。
对于那些有工作单位的证人,要与其单位进行协调,由有关单位按出勤对待;对于那些无工作单位的证人,其损失由法院予以合理解决。
3.加强对现有法律规范的执行力度。
我国现行法律对当事人举证的法律保护的规定,概括有:当事人可以收集、提供证据,诉讼代理人可以调查,收集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案卷有关材料,当事人可以对案件事实进行陈述;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出具收据;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来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因证据不足而撤诉或被驳回诉讼请求的案件,当事人有新的证据的,可以重新起诉;证据应在庭审中出示,并应允许对方质证;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当事人可以要求重新调查、勘验、鉴定;为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可以延期审理;案件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判决;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审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的,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应当决定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