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乾嘉汉学的鼎盛(中)

合集下载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 乾嘉学派
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认为是清朝统治阶层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时至清代初期方专业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甚至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乾嘉时期学人反对宋明 乾嘉学派
意的,是“谈天三友”:焦循(1763~1820年)、汪莱(1768~1813年)和李锐(1768~1817年),在方程论和符号代数上的成就,为中国传统古算可以更新,留下了最优美的一个脚注! 不过,乾嘉学派的过度醉心复古,却不可避免地在算学的认识上造成了一些局限,他们对汪莱的算学创新无法赋与恰当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显著的例证之一。由于汪莱的《衡斋算学》概以“西法”立论,而且多半无关“兴复古学昌明中法”的宏旨,因此,汪莱被批评为“尤于西学太深,虽极加驳斥,究未能出其范围”,当然就很容易了解了。 这个例子发生在乾嘉学派大儒钱大昕、阮元以及杰出数学家李锐身上。钱大昕先是从《隋书律历志》 ,获知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的估计: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率,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刻本作二,误)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幕、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圆周径率,自刘徽、祖冲之以来,虽小有同异,大要皆径一周三一四而已。溉亭独创为三一六之率,与诸家之说迥殊。余考秦九韶《数学九章》 「环田三积术」,其求周以径幂进位为实,开方为圆积,是九韶亦以三一六为圆率,与溉亭所创率正同,盖精思所到,闇合古人也。江宁谈教谕秦,今之算学名家,曾作一丈径木板,以篾尺量其周,正得三丈一尺六寸奇,以为溉李之说,至当不可易也。 针对这样的断言,乾嘉学派的算学家似乎都不曾提出评论,有意见的,反倒是些热衷西学的算学家,譬如曾任江苏巡抚的徐有壬(1800~1860年)即以“内容外切,反复课之,其说遂破。” 有关徐有壬的这一辨驳,并未刻入现传的《务民义斋算学》,上一段引文出自诸可宝撰着的《畴人传三编》,但无法知道原始数据为何。不过,稍早的董佑诚(1791~1823年)已经发难在先了,在他的《董方立遗书》中,论文《圆径求周辨》就是为此目的而写。 董佑诚字方立,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少年时工为骈体文词,继通数理、舆地之学。晚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1875年)曾把他归类为骈体文家和中西法兼用算学家。其实,我们光看他的算学著作如《割圜连比例图解》(1819年)、《堆垛求积术》、《椭圆求周术》和《斜弧三边求角补术》(后三种都撰于1821年),即可断定他比较热衷西学。 董佑诚的《割圜连比例图解》 ,是在北京友人朱鸿处见到明安图的《割圜密率捷法》第一卷抄本以后,“反复寻绎,究其立法之原”而写成的。《割圜密率捷法》第一卷纳入“西士杜德美圆径求周诸术”,因此,董佑诚对于杜德美的π近似值当不陌生。然而,董佑诚在他的论文《圆径求周辨》中,却只字不提杜德美,反倒是口口声声刘徽,利用刘徽的“割圆术”和它的改良形式「今割圆术」,来证明阮元、钱大昕、钱塘乃至李锐的谬误!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颐、程颢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乾嘉学派主要从理论源流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乾嘉二字分别取自十五天干的第六和第七位,意味着乾嘉学派希望能够在乾颐之上,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启蒙,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派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学,然而乾嘉学派在对传统经典的阐释和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首先,乾嘉学派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给予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关注。

他们尤其注重对礼、乐、易、诗四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和理论。

张载在《正蒙》中强调了禹贡之礼的意义,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程颢则在《二程集》中解释了乐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程颐在《展转》中解读了《易经》,认为变化的核心是“道”,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理论。

其次,乾嘉学派在道德伦理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获取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通过对物体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要求。

另外,张载也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乾嘉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程颢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弘扬,他提出了“文学”的概念,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张载则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产真偈》以及《宣和四年五月二日予家人书》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乾嘉学派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充分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嘉学派的思想和成果在宋代影响深远,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内容提要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朴学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浙派”也深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它的许多成员同时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运用乾嘉学派治学的考证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还从乾嘉学派那里借来汉学观念讨论词学的复雅、重情、协律问题。

乾嘉学派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方法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在乾隆中期的出现为其重要标志的。

然而,它实由明末清初的实学发展而来,实学的兴起则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初学者在批判、反思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共识,这就是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崇实黜虚,主张经世致用,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实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蔚然兴起。

康熙中叶以后,清王朝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政局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百姓生活的安定,带来的是文化的复苏和繁荣①。

在明末清初崛起的实学逐渐放弃了它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走上了朴学的考证经史的治学途径,至雍正末、乾隆初完成了由实学到朴学的过渡,乾隆中期便形成了表征有清一代之学术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形成的同时,也正是清代词学发生蜕变的时期。

清初词坛百派回流、百家腾越的繁荣景观,在乾隆初年已趋于消退,主导词坛的是以厉鹗为首的“浙派”。

厉鹗是雍正至乾隆前期的浙派领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后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扬州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徽商马曰�g、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扬州地区经史之学的研究,还修筑有名闻天下的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为全祖望、陈撰、厉鹗、金农、姚世钰等提供最好的著述条件,著名性灵诗人袁枚有诗赞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②厉鹗曾馆于马家达三十年之久,不但教授马氏子弟,也从事文史著述,还在马氏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先后撰写了《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特别是《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达三百余种,厉鹗常自比之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可见其在学术上的追求。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中国儒学发展史

诸多名家推介的中国儒学史研究最新力作——中国儒学发展史(三卷本)黄宣民、陈寒鸣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目录上序刘泽华绪论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儒学演进二、经世致用: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一三、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二四、儒家伦理与宗法社会五、从传统到现代的考察——以儒家“民本”传统为例第一章孔子和早期儒学第一节上古礼乐文明与原始儒学【附录一】从巫祝文化到礼乐文明的历史转变【附录二】神守、社稷守与“儒”及儒家的产生第二节西周王官之学的确立及其衰微第三节齐鲁文化与儒学的诞生第四节儒家开山祖孔子与六经第五节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学的传播【附录一】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附录二】论孔门后学的分化第六节思孟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第七节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附录一】郭店楚简与《中庸》【附录二】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第八节荀卿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第二章秦代的儒生与儒学第一节秦初的文化政策与儒生的任用第二节秦代刻石及简文所见的儒家思想第三节秦代儒生的仕学分化与儒学的官私并存第四节“焚书坑儒”与先秦儒学的终结第三章汉代儒学:封建社会官方儒学的建立第一节汉代儒学复兴及其历史地位第二节“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第三节皇权与经学——儒家经籍的法典化第四节神学化的经学思潮【附录】汉儒谶纬神学中的科学内容第五节儒学的神学化与汉儒的造神运动第六节今古文经学及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第七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附录】《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第八节《孝经》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第九节政治经典与经典政治:《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第十节郑玄《三礼注》及其儒学史意义中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儒学第一节经学与玄学第二节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第三节北朝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儒学的汉学特色第四节注疏经学第五节隋唐科举制与儒家义疏学的进一步发展第六节唐中叶及其后儒学发展的新迹像第七节敦煌儒学第五章道学兴起与两宋儒学第一节“庆历新政”与宋学的开端第二节“道学”、“理学”、“心学”定名缘起第三节儒学趣向的转化:义理之学的兴起第四节荆公新学的特点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五节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六节苏氏蜀学学风与东坡易学第七节书院儒学教育第八节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学说第九节理学化经学的典范: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第十节陆学的立世精神【附录】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争论第十一节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与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南宋与道学相异趣的事功之学思潮第十二节“学圣”与理学在儒学史上的特殊贡献【附录】宋儒孟子观述论第十三节道学化的经学思潮第十四节《伊川易传》的特色及其意义第十五节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第十六节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儒学第一节辽、金统治者对儒学的尊崇及金朝儒学的特色第二节西夏遵行儒学。

漫谈清代学术_陈祖武

漫谈清代学术_陈祖武

光明日报/2005年/02月/22日/漫谈清代学术陈祖武近一二十年间,继宋明理学研究的复兴之后,关注清代学术的学者也日益增多,许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显示了此项研究的良好发展前景。

笔者耕耘其间,积数十年的读书所得,幸获一二不成片段的认识。

清代学术演进的三个阶段有清一代学术,以对中国数千年学术的整理、总结为特点,经史子集,包罗宏富。

260余年间的学术,既随社会变迁而显示其发展的阶段性,又因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而呈现后先相接的一贯性。

以时间为顺序,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清初学术,上起顺治元年,下迄康熙六十一年。

有清一代,顺治、康熙两朝,是一个创辟规模、奠定国基的关键时期。

就一代学术的发展而言,清初的80年,也是一个承先启后、开拓路径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才人辈出,著述如林。

其气魄之博大,思想之开阔,影响之久远,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足以同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美。

清初学术,既有别于先前的宋明学术,又不同于尔后的乾嘉汉学,它以博大恢宏、经世致用、批判理学、倡导经学为基本特征。

正是在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潮流之中,清初学术由经学考辨入手,翻开了对传统学术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的新篇章。

第二阶段为清中叶学术,上起雍正元年,下迄道光十九年。

雍正一朝为时不长,实为清初学术向清中叶学术演进的一个过渡时期。

因此,清中叶学术以乾嘉学术为主体。

晚近著名学者王国维论清代学术有云:/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

0(5观堂集林#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6)王先生以一个/精0字来概括乾嘉学术,最为得其肯綮。

乾嘉学术,由博而精,专家绝学,并时而兴。

惠栋、戴震、钱大昕主盟学坛,后先辉映,古学复兴蔚成风气。

三家之后,最能体现一时学术风貌,且以精湛为学而睥睨一代者,当属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至阮元崛起,身为封疆大吏而奖掖学术,以道光初5皇清经解6及与之前后问世的5汉学师承记6、5汉学商兑6为标志,乾嘉学术遂步入其总结时期。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第五节 乾嘉汉学的鼎盛(上)

第五节  乾嘉汉学的鼎盛(上)

• (二)乾嘉汉学的派别 • 以信古为标志的吴派 • 以求实为特征的皖派 • 融会贯通的扬州学派
• 以治史为主的浙东学派(乾嘉别派)
• 吴派学术从 “三惠之学”(惠周惕、惠士
奇、惠栋祖孙三代)开始,著名后学有沈 彤、江声、余萧客、钱大昕、王鸣盛、江 藩等; • 皖派以戴震为中心,后学名家甚多,最著 名者如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 • 扬州学派从吴、皖两派发展而来,中心人 物是汪中、任大椿、阮元、焦循、刘台拱、 凌廷堪等; • 浙东学派继承了黄宗羲、万斯同的学术, 中心人物是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等。
• • 乾嘉之后形成的清代四大藏书楼: • 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 • 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 • 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 • 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
嘉业藏书楼
集,凡经披览,无不丹黄。即无别本可勘同异, 必为之厘正字画然后快。嗜之至老愈焉,自笑如 猩猩之见酒也。”
• 江南四大藏书楼:小玲珑山馆,玉海楼,天一阁,
• “水月題詠,彷彿七星蘆笛;紫泉講論,
儼然鹿洞鵝湖。”
• 3.科举取士及其标准、程式的变化 • 清朝科举考试的时间:“会试定于辰、戌、
丑、未年,各直省乡试定于子、午、卯、 酉年。”(即乡试的次年会试) • 北监——太学 • 南监——江宁府学
• “文教是先”
• 康熙帝的治国十六原则: •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 • 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开博学鸿儒,以网罗天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流派之一,兴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主要代表人物为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该学派以“乾”和“嘉”二字为名,乾即“阳刚”,嘉即“阴柔”,寓意着对万物阴阳两极性的探究。

乾嘉学派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乾嘉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心性合一:乾嘉学派重视理、气、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他们认为,通过对自身心性的追求和修养,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地,从而实现心性与道的合一。

2. 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乾嘉学派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道德的完善。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追求善行和道德的高尚境界,才能实现人的理想境界。

3. 倡导知行合一:乾嘉学派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并体验到道。

他们主张将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增进对道的认识。

4. 提出“格物致知”:乾嘉学派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关系,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来获得真知。

他们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现象,可以从中领悟到道的真谛。

5. 清理各家观点:乾嘉学派试图整合各家学派的思想,梳理出合理的哲学观点。

他们试图超越儒、佛、道的局限,吸收三家学说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乾嘉学派在思想层面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在哲学、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对后世儒家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一.名称由来:由于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它是乾隆,嘉庆年间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以考据为主的流派,主要采用汉代儒生的训诂,考据的史学研究方法,它与当时着重于宋明理学不通,所以又称”清代文学”,又因其文风朴实,注重考据,又称“朴学”或“考据学派”。

二.治学方法:重视客观资料,广泛搜集资料,归纳研究,细致总结,继承了两汉经学的考据治学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发展,主要以经学为主,以汉代儒学的经为宗,学风严谨,不尚空谈,以古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古韵-训诂-明经。

顾炎武为开端,中经发展,又到惠栋,戴震,形成了此学派的学风,直到段玉裁等人时发展到鼎盛。

注意音韵,文字,训诂,进而扩展到史集和诸子等,对辨伪作了贡献,还留意于金石、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的考据。

三.史学成就:A 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它把考据学推向了高峰,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

它以郑学为旗帜,以汉学为标榜。

唐代的孔颖达注重考据的训诂,唐代著史之风盛行。

B 对前代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为后人阅读、利用这些文典做出了贡献。

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著作,在各方面都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宝贵成就。

C 有许多严肃的学者,他们在治学态度上、方法上严谨,而且开创了近代史正史学的先河,学派的成就与这些态度、方法密不可分。

继承发展了顾炎武的学风,认真读书,不尚空谈。

四.奠基人:大致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顾炎武是开创清代考据之风的人,他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主张以经学取代理学,提出经世致用,但到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逐渐丢弃了经世致用,只继承了他的考据学。

分为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但两派学风上有很大差异。

吴派重视收集汉儒经书而疏于考证;皖派则重视“三礼”中的制度考证。

)。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乾嘉学案——高扬汉学的旗帜

乾嘉学案——高扬汉学的旗帜

乾嘉学案——高扬汉学的旗帜中国网时间:2007-09-20发表评论>>光明日报国学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时间:2007年9月6日地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nb sp; 演讲人简介:黄爱平,广西桂林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历史学科组副组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清代学术、历史文献学。

著有:《四库全书纂修研究》、《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朴学与清代社会》等。

在辨伪学史上,判定伪书有多种方法,其中得到学者公认并被奉为经典的有八种,这就是“辨伪八法”。

“上自皇帝经筵进讲,下至蒙馆课读,没有一天不背诵它。

忽焉真赃实证,发现出全部是假造,你想,思想界该受如何的震动呢?”戴震把古音学的知识运用于群经字书的训诂中,打破前人“即形求义”的框框,而注重从声音上探求字义,这就是训诂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训诂方法:“因音求义”中国传统儒学在宋明时期是以理学为主,到了清代,则以经学为主。

由于清代的主流学术主张回溯和尊崇汉代的经师经说,所以清代的经学被称为汉学;由于汉学以文字音韵、章句训诂、典章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朴实的经史考证为研究方法,学风朴实谨严,故人们又以朴学概而括之;就其研究方法而言,清代的经学研究尤为重视证据,强调考证,几乎“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因此又称之为考据学;由于清代汉学在乾隆、嘉庆时期发展至高峰,成为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所以又被称为乾嘉汉学或乾嘉学派。

我们把清代学术的讲题定名为“乾嘉学案“,其涵义也在于此。

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同时,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独特之处。

我们今天讲的“乾嘉学案”,就是要从“乾嘉汉学”来看传统儒学在清代特别是乾嘉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其特色。

一、乾嘉汉学的渊源明清之际,社会动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绪 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绪 论)

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乾嘉汉学:亦称汉学、朴学,考据学。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因为他们推崇汉代经学,强调从音韵训诂等入手,弄清古代经典的确切含义。

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为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又有“朴学”之称。

又因为它在乾嘉时盛极一时,又有“乾嘉学派”之称。

梅村体: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其歌行体诗歌以唐诗为宗,在叙事方面受到白居易新乐府的影响,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开出新境界,形成独具个性的“梅村体”。

《圆圆曲》为“梅村体”代表作。

云间词派;明末清初词学流派,以陈子龙为首,以南唐、北宋为法,重视探索词的创作规律,摒绝浮华,清丽自然,以凄婉之神抒亡国之痛,产生很大影响。

阳羡词派:清初词坛流派之一。

阳羡词宗陈维崧,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所以称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为“阳羡派”。

陈维崧学识渊博,才情纵横,其词师法苏、辛,豪放苍凉。

当时以他为代表的词家,称为“阳羡派”。

万树、蒋景祁等都属此派。

浙西词派:此派分前后两期。

前期领袖是朱彝尊,宗法南宋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风格与“醇雅”宗旨,其词适应了统治者歌颂升平和文人学子安于逸乐的心态,绵亘康、雍、乾三朝。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后期的领袖是厉鹗出现了大量的写景咏物之作,继厉鹗而起,执浙派词坛牛耳的是吴锡麟,活动年代在乾嘉时期。

京华三绝:康熙年间,有三位词人的诗词轰动京师,他们是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其共同特点是行文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

运笔如行云流水,抒情似水银泄地。

时人称“京华三绝”。

苏州派:明末清初,剧坛上产生了一批专业戏曲作家。

特别是在苏州地区,产生了一批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的戏曲作家,形成了一个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又称“皇风学派”,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儒家学派,以清末大臣胡宗南为首,张祜、朱培训、傅培、郭梦、萧赐等人鼎力相助。

他们在中国儒家传统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受到西方经济政治思想影响,对儒家经典进行改革与启蒙,提出“清蒙合一”、“能解雷洪”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启蒙思潮的开端。

乾嘉学派秉持“兼收并蓄”的旨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西方现代化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乾嘉学派的特有文化思想体系。

他们认为,只有完善清廉的治国治民制度才能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推动学术新风,实现社会改革及国家强盛。

他们主张综合运用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尊重科学,认真调查社会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其中,乾嘉学派以“清蒙合一”为主要理论,认为清末西方新思想的出现使传统与现代思想形成了新的对话关系,融合了古今,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胡宗南在《晚清论文堂诵稿》中提出,要把清文化融合到西方现代思想中,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乾嘉学派以“能解雷洪”为其另一重要理论,认为以学者和贤达为核心,能以理性研究学术、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从而解决这个时代的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乾嘉学派主张以儒家传统观念为核心,结合现代思想,通过全面教育和治国实践,发展和完善清朝制度,实现社会改革和国家强盛的目标。

乾嘉学派更主张“三德合一”,既重视文以贯思想,又强调以学贯社会。

他们认为,教育要综合文化,加强德行、操守、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以培养一批实践的改革家、有理想的国家主人。

乾嘉学派的出现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的新政法革新、军事更新,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为晚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思想史上新的纪元。

乾嘉学派的理论为当今许多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近代新民主思想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我国学术史上出现一股以注疏、辑佚、辨析和考证历代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清理传统文化运动,史称乾嘉考据学,又名乾嘉朴学、乾嘉汉学。

这种治学风气在当时风靡全国,臻于极盛。

梁启超曾形容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乾嘉考据学在清代各个学术领域都产生出众多的学者,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即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学者虽然在治学范围和治学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在学术宗旨上都一致继承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对待历史文献“实事求是”的传统,把这个口号作为自己高悬的旗帜。

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廿二史考异·序》);王鸣盛宣称“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十七史商榷·序》);汪中声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阐明治学宗旨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揅经室集·自序》。

可见“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乾嘉学派的个别学者所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

乾嘉学人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它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

如钱大昕一方面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另一方面称赞时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

洪亮吉赞誉邵晋涵治学“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

阮元评价钱大昕“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其是”(《十驾斋养新录·序》)。

这类评价在乾嘉学派的著作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充分表明“实事求是”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指导思想。

乾嘉时期考据与文学之争的源起考辨

乾嘉时期考据与文学之争的源起考辨

青海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 乾嘉时期考据与文学之争的源起考辨梁结玲摘 要:考据与诗文之争是乾嘉时期一个突出的话题,这一论争往往被汉宋之争所掩盖。

考据与文学之争最早发生在袁枚与惠栋之间,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文学与考据的优劣问题。

袁枚与惠栋的争论发生在考据学发展初期,这场争论强化了后世文学和考据学的学科意识。

关键词:考据 文学 袁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1-0140-06作者简介:梁结玲,男,文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诗学。

明代的迅速覆亡引起了人们的阵痛,知识分子在总结经验时将矛头指向了明代的社会风气和学风。

顾炎武对明代学术批评道:“至于斋心服形之老庄,一变而为坐脱立忘之禅学,乃瞑目静坐,日夜仇视其心而治之。

及治之愈急而愈乱,则曰‘易伏猛兽,难降寸心’。

”[1]明儒空谈心性,不务实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瓦解,这是清初人们普遍的看法。

在对亡国的反思中,学者们努力构建务实学风,批判脱离实际理学。

阎若璩、胡渭、毛奇龄等人对理学经典的辨伪与批判引起了理学信任的危机,“通经汲古”,返回经学,逐步为学界认可。

到了乾隆中期,在经济繁荣及文化政策高压下,经史考证的热潮由民间走向官方,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中心,汇集了一大批汉学家,朝野上下,考据成风。

梁启超说道:“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这些学者得这种有力的外护,对于他们的工作进行,所得利便也不少。

”[2]考据学者试图通过文字训诂的方式寻找到儒学原初的要义,在意识形态上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汉学、宋学之争成为乾嘉时期热点话题。

考据学的兴起打破了程朱理学对学术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

清代乾嘉考据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急)

清代乾嘉考据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急)

清代乾嘉考据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急)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清初思想呈多元态势。

清初思想家在哲学、史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均有涉及。

其社会政治、哲学、军事方面的思想主张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专制政体和宋明理学的批判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清朝统治趋于稳固,思想学术界呈现了与清初不同的变化,即考据学开始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

乾嘉考据可认为是一种学风,也可指一种方法,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因为这个时期的学者都尊行以经学为主的汉代学术,故称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

又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考据功夫,故又称其为朴学。

乾嘉时期的学术发展也称之为乾嘉考据学。

乾嘉考据的出现和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从社会政治原因说,清统治者征服全国后,社会趋于安定,经济发展,乾嘉时期是清朝统治的全盛时期,即所谓“乾嘉盛世”,在这种情况下,对文化有进一步的要求十分自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更是必需的。

从顺治时代到康熙时代,因为统治秩序尚未稳定,清朝君主对坚持气节的明朝遗民主要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顺、康二朝文字狱与乾、嘉二朝相比要少,处罚和诛连的程度也轻缓一些。

只要没有明显危及统治,隐居不仕的明朝士大夫可以在他们的范围内著述、讲学,也可以不去响应为拉拢他们而特地开设的博学鸿辞科。

顺、康以后,情况有所不同。

已经腾出手来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并且被充分汉化而深谙统治术的清朝帝王开始施行文化高压政策。

康熙以后的文字狱,其严酷程度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

与此相关的文化高压政策,还包括禁止结社讲学、发布禁书令、大规模烧书和毁书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清初那种因充满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所导致的思想界的锐意进取、探索和致用的学风被强行扭转了。

同时,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随着时间推移而相继亡故,其后学即使继承了他们治学的某些方法,也因没有经历刀光血影的民族征服和亡国之痛而难以承袭前人的思想精髓。

清朝统治者在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同时,还采取怀柔手段,以促成与乾嘉盛世相适应的文化盛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补注》 • 第五,长于考证。 • 翁广平《松崖笔记序》:“今读惠松崖 徵君之笔记,而知其学之有原本也。…… 又于著述之暇,取诸子百家,凡象纬、舆 地、六书、训诂、方言、风俗、姓氏、谱 牒、金石文字、算数、历律之学,随笔摘 记,莫不穷源竟委,曲证旁通,以为后学 之津梁。”

钱大昕评价惠栋之学: “宋元以来, 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弃古训,自 夸心得;下者窃袭人言,以为已有。儒林 之名,徒为空疏藏拙之地。独惠氏世守古 学,而先生所得尤深。划诸汉儒,当在何 邵公、服子虔之间,马融、赵岐辈不能及 也。”

江声
• •
4.王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一 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 (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榜眼,授 翰林院编修。历官侍讲学土、乡试正考官、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三十六 岁后离官归家,安家于苏州,闭门读书三 四十年,钻研经史,终年七十八岁。
王鸣盛
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 清代乾嘉汉学吴 派的代表人物。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 惠栋继承家学传统,自幼博览群书,自经、 史、诸子百家杂说以至释道二藏,无不涉 猎。五十以后专注于经学。对诸经均有研 究,尤精于《易》。
惠栋
• 《周易》的三个代表性本子: •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
孔颖达正义) •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 • 《周易本义》(南宋朱熹撰)
(7)钱大昕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 钱氏校史的重大成果:《廿二史考异》
• (8)钱大昕的著述目录 • 经部 • 《经典文字考异》三卷(原未刻) • 《唐石经考异》一卷(原未刻) • 《声类》四卷
• 史部 • 《廿二史考异》一百卷附《修唐书史臣表》一 • • • • • • • • • •
卷 《三史拾遣》五卷 《诸史拾遗》五卷 《南北史隽》一卷(原未刻) 《唐学士年表》一卷 《五代学士年表》一卷 《宋中兴学士年表》一卷 《元史氏族表》三卷 《元史艺文志》四卷 《四史朔闰考》四卷 《通鉴注辨正》二卷
• 2.戴震的朴学成就 • 戴震对顾炎武的私淑 • 戴震研究领域遍及音韵、训诂、名物、制
度、经籍的考证,天文、历法、数学、史 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超乎前人的成就, 是清代汉学的集大成者。 • 汪中:“国朝诸儒崛起,接二千馀年沉沦 之绪,……亭林始开其端;《河图洛书》 至胡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氏《梅文鼎》 而精;力攻古文者,阎氏也;专治汉《易》 者,惠氏也;及东原出,而集大成焉。”
的出现标志着汉学进入了鼎盛阶段。
江永
• 江永的著述—— • 经学方面《礼书纲目》、《周礼疑义
举要》、《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 误》、《春秋地名考实》、《乡党图考》、 《四书典林》、《群经补义》, • 音乐方面有《律吕阐微》, • 音韵方面有《音学辨微》、《古韵标 准》、《四声切韵表》, • 历象方面有《历学补论》、《七政 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 《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
第六节 乾嘉汉学的鼎盛(中)
• •
• • •
一、吴派的产生与汉学的奠基 “汉学”一词,最早出于惠栋的 《易汉学》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本朝 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
(一)“三惠” “三惠”:惠周惕(祖)、惠士奇(父) 和惠栋(孙)。

惠周惕(生卒年不详),原名恕,字 元龙,少承家学,受业于汪婉。康熙十八 年(1679)朝廷举博学鸿儒科。康熙三十 年(1691)成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改密云县知县。卒于官。笃志经学, 精于考证。著有《易传》、《春秋问》、 《三礼问》、《诗说》、《研溪诗文集》 等。
• 王鸣盛的主要著作: • 《尚书后案》三十卷,附《尚书后辨》二卷 •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 《蛾术篇》一百卷 • 《续宋文鉴》八十卷 • 《周礼军赋说》六卷 • 王鸣盛的学术特点:泥古庇汉,恪守家法
• 王鸣盛:“两汉经生猬起,传注麻列,人
专一经,经专一师,直至汉末有郑康成, 方兼众经。自非康成,谁敢囊括大典,网 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使学者知 所归乎!”
• (二)“徽学”魁首——戴震 • 1.戴震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清代的著名朴学家、哲学家,乾嘉之学中 “皖派”的代表人物。
戴震
• 戴震的主要著述: • 《毛郑诗考正》四卷,《诗经补注》二卷;《尚
书义考》二卷;《仪礼考正》一卷,《考工记图 注》二卷;《孟子宇义疏证》三卷,《原善》三 卷,《大学补注》一卷,《中庸补注》一卷; 《声韵考》四卷,《声类表》十卷,《方言疏证》 十三卷,《尔雅文字考》十卷,《六书论》三卷, 《转语》;《原象》一卷,《续天文略》二卷, 《古历考》二卷,《历向》一卷;戴校《水经注》 四十卷,《水地记》一卷,《勾股割圆记;》三 卷,《笔算》一卷,戴校《算经》十书三十七卷; 《直隶河渠书》一百一十一卷,《汾州府志》, 《汾阳府志》;《东原集》十二卷,《屈原赋注》 九卷。合集有《戴东原集》。
• • • • • • • • • • • •
《洪文惠年谱》一卷 《洪文敏年谱》一卷 《陆放翁年谱》一卷 《王伯厚年谱》一卷 《王弁洲年谱》一卷 《天一阁碑目》二卷 《疑年录》四卷 《吴兴旧德录》四卷(原未刻) 《先德录》四卷(原未刻) 《日记》六十卷(原未刻) 《金石文跋尾》四集二十五卷 《金石文字目录》八卷《附识》一卷(《附识》 原未刻)
• 惠栋最重视《周易集解》 • 惠栋治易之作:《周易述》二十三卷 • 《易汉学》八卷
• 惠栋的《古文尚书考》二卷 ,与阎若璩的《古文
尚书疏证》齐名
• • • • • •
惠栋的其他著作: 《易例》二卷 《明堂大道录》八卷 《稀说》二卷 《周易本义辨证》五卷 《九经古义》十六卷( “古义”,即汉人之注; “九经”,指《周易》、《尚书》、《毛诗》、 《周礼》、《仪礼》、《礼记》、《公羊》、 《谷梁》、《论语》 )
王鸣盛的史学名著:《十七史商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5.钱大昕 (1)钱大昕的生平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 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 人。清代的著名史学家、汉学家。十五岁 为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六岁成进士, 官至少詹事。四十七岁离官归家至终,治 学面很广,精于经史,于音韵、训诂多有 创见,旁及天文历算、小说笔记、金石文 字、典章制度、满蒙历史等,著述辑为 《潜研堂丛书》刊行。
钱大昕
• (2)钱大昕的治学特点与学术地位 • 其一,既信守汉代经说,又不像惠栋等吴
派学者那样把汉儒之说绝对化; • 其二,突破了汉学家“专治一业”的藩篱, 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音韵、训诂、 金石、词章,无不精研。
• 江藩在《汉学师承记》评钱大昕: • 先生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
攻一艺,而无艺不精。经史之外,如唐宋 元明诗文集、小说、笔记,自秦汉及宋元 金石文字,皇朝典章制度,满洲蒙古氏族, 皆研精究理,不习蛊工。古人云:“经目 而讽于口,过耳而谙于心”,先生有焉。 戴编修震尝谓人曰:“当代学者,吾以晓 征为第二人。”盖东原毅然以第一人自居。 然东原之学,以肄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 若先生学究天人,博征韦籍,自开国以来, 蔚然一代儒宗也。
• 惠栋学术的特点: • 第一,尊古祟汉。 • 梁启超评惠栋:“凡古必真,凡汉皆
好”。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惠栋:“其长 在博,其短亦在于嗜博;其长在古,其短 亦在于泥古。” • 王引之评惠栋:“考古虽勤,而识不 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 论是非。”
• 第二,固守旧说。 • 惠栋论《论语》:“丘尼言‘述而不
• 本课程论文题目: •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 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你对他的见解如何认识? • 要求: • 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文字清楚, 内容充实; • ②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 • ③不少于3000字; • ④在5月11日前完成。
• 王鸣盛: • 《潜研堂金石文字》 “尽掩永叔(北宋欧阳修
《集古录》)、德父(南宋赵明诚《金石录》)、元 敬(明人都穆《金薤琳琅》)、子函(明人赵崡《石 墨镌华》)、亭林(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竹坨(清初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虚舟(清初 王澍《虚舟题跋》)七家而出其上,遂为古今金石 学之冠”。
• (1)文字、训诂、音韵方面 • 戴震《尔雅文字考序》: • 今人读书,尚未识字,辄目故训之学
不足为。其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 其语言;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 而曰傅合不谬,吾不敢知也。 • 戴震《古经解钩沉序》: •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 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 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 心志,譬之适堂坛者之必循其阶,而不可 以躐等。
作’,于《鲁论》见之。《乡党》一书, 半是《礼经》;《尧曰》数章全书《尧 典》。……„克已复礼’,《左氏》以为古 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子》 以为古语。‘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周 志》之遗文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之遗文也。推此言之,圣人岂空作哉!”
• 第三,重视文字音训。 • 惠栋:“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
• 首先,他能突破字书、韵书旧注的局限。
师训诂之学……五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 言,非经师不能辨。经之义出乎训,识字 审音,乃知其义。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 师不可废也。余家四世传经,咸通古义。”
• •
方东树:“此论最近信,主张最有力, 所以标宗旨,峻门户,固壁垒,示信学者, 谓据其胜理而不可夺矣。”
• 第四,经史兼治。 • 惠栋的史学著作:《后汉书补注》、
• 子部 •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 《三统术衍》三卷《钤》一卷 • 《风俗通义逸文》一卷 • 《恒言录》十卷 • 集部 • 《文集》五十卷(卷四至十五,为《答问》
十二卷) • 《诗集》十卷《续集》十卷 • 《词垣集》四卷(原未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