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3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建安时期,化为一片荒原。
医学课件
14
资料记载:
王仲宣:七哀诗 曹丕:与吴质书:
与王朗书: 曹植: 南阳:疫病频起,民户顿减 仲景家:不能幸免
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 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 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 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 医学的基础。
医学课件
5
《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 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 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 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医学课件
7
医学课件
8
《伤寒论》的作者及其生平
少年:天赋聪明:《何顒别传》:君用思 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卒如其言。
医学课件
15
民众的灾难,亲人的苦痛,激励了张仲 景著书济世的决心。
而疫疬的流行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 机会。
于是:
医学课件
16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论》,合十六卷”。

《伤寒论绪论》课件

《伤寒论绪论》课件

伤寒论的六经
02
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是《伤寒论》中用来描述外感热病病情深 浅的重要概念。
六经病证是外感风寒之邪,邪正交争于人体六经所表现的证候,是伤寒病变过程中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
六经病证是伤寒病变过程中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是外感风寒之邪,邪正交争于人体六经所表现的证候 。
饮食劳倦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 化。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过度劳累等。
02
疫疠之气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03 04
01
病机
正气不足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 下降,易受外邪侵袭。
邪气入侵
外邪通过口鼻、皮毛等 途径侵入人体,影响脏 腑功能。
脏腑功能失调
邪气入侵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03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以达到最 佳治疗效果。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
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环境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调理脏腑
调理肺腑
针对肺腑功能失调,采用调理肺腑的方法,改善 呼吸系统症状。
药物的使用方法
煎煮方法
煎煮中药时,应先将药物用清水 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煎煮两次 ,每次煮沸后煎煮20分钟左右,
最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
服药时间
中药的服药时间一般为饭后30分钟 左右,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药物剂量
中药的剂量应根据病情和医生指导 来确定,一般以克为单位计算。

伤寒PPT课件

伤寒PPT课件

再燃与复发
• 再燃:恢复期,体温未降至正常而再次发 病,症状重 • 复发: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而再次发病 ,症状轻
并发症
• 肠出血:常见;第2-3周;诱因;大量出血可休克 • 肠穿孔:最严重,(发生率 3 %一 4 %)第 2 ~ 3 周,好发于末段回肠。痛—穿孔缓解—腹膜炎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1-2周,肝大、压痛。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支气管肺炎:多为继发细菌感染。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为第1周。溶血性贫血 • 其他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1、WBC总数减低 •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3、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判断病情和疗效 4、PLT正常或稍低 • 骨髓涂片:伤寒细胞 • 尿常规:高热可有蛋白尿 • 便常规:并发肠出血时,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
• • • • • 血培养:确诊最常用,第1周阳性。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粪便培养:3-4周阳性率最高 尿培养: 玫瑰疹刮取物培养或活检切片:不作为常规。
菌体抗原凝集试验
鞭 毛 抗 原 凝 集 试 验
病原学
伤 寒 杆 菌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G-杆菌 短杆状,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伤寒杆菌生存力较强,耐低温, 菌体(O)抗原 对阳光、干燥、热、消毒剂敏感, 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 阳光直射数小时即死 自然条件下只感染人类
名词解释:伤寒细胞,P137
• • • • •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使用抗生素 普通型:典型 免疫力低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进展快,毒血症状严重, 常见畏寒、(高热)高热,(消化)中毒 性肝炎、(神经)中毒性脑病、(循环) 中毒性心肌炎、DIC等;死亡率高。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太阳病提纲
▪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 脉浮 ▪ 头项强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上额,交
巅,入络脑,还出别颈,连风府。 ▪ 恶寒
▪ 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7)
▪ 阳:太阳(阳盛) ▪ 阴:少阴(阳虚) ▪ 《灵枢•九针论》:“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 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 六,七为阴阳之度数。
▪ 注:太阳蓄血证,血热互结于下焦。
桃仁承气汤临床应用
▪ 1、因下焦蓄血而致腹痛,并上扰神明所引 起的如狂、发狂病证。 2、因瘀血阻滞而致血溢脉外,引起的吐血, 衄血,以及妇女的崩漏等病证。 3、妇女因瘀血引起的痛经等病证。 4、产后恶露不下,腹痛喘息欲死,或腹中 疼痛和胎死腹中。
麻杏石甘汤证
▪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 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 注:过汗,导致心阳虚。欲得按为虚证。
▪水气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 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 注: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未作奔豚。 ▪ 脐下悸:肚脐下跳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 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67
▪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 之。 (39)
▪ 注:浮缓主湿,非中风。湿者困重,乍有轻时,湿入里之症状,当有 无汗烦躁。无少阴证,当和少阴烦躁鉴别。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四、“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治,尚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期限,一误再
误,必加快病人的生命期限。 逆:治疗错误 尚:尚且,还。 引曰:引,延长,引曰,即延长时间(寿命) 促命期:促,缩短,缩短病人生命的期限。 一次误治还能延长病人的寿命,一误再误必然
加快病人的死亡。
三、辨病发于阳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於阴也。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 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提要:辨病发于阳发于阴及愈期的判断。 释义: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阴,使经不传则 愈。(8) 提要:太阳病自愈之理及预防传经之法。 释义:
1.行其经尽——指病在一经由盛到衰的过程。 2.再经——太阳病未愈,有欲传阳阴之势。 3.针足阳明——针刺足阳明经穴位。
本条文举“头痛”一证的存在与否,说明太阳 病是否传变。七日以上头痛自愈者,太阳病已解, 此因“行其经尽故也”。若七日以上头痛不愈者, 邪气有向阳明传的趋势。故针足阳明经的穴位,使 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使邪气不得内传,仍可 以从太阳之表外泄而愈。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中医各家学说 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  PPT课件
18
伤 寒
以 经












成 无 己 著 《 注 解 伤 寒 论 》
伤 寒 补 亡 , 搜 集 诸 说 , 丰 富 内 容
郭 雍 著 《 伤 寒 补 亡 论 》
强 调 八 纲 辨 证
许 叔 微 著 《 伤 寒 九 十 论 》
以 经 络 解 释 六 经
朱 肱 著 《 伤 寒 类 证 活 人 书 》
阐 发 寒 毒病 论 》
脉 证 分 辨 , 以 脉 为 先
韩 祗 和 著 《 伤 寒 微 旨 论 》
宋 金 深 入 研 究 阶 段
19
韩祗和 北宋医家 《伤寒微旨论》 1086年著
强调脉证和参,多自拟方。 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杂病:证为先,脉为后
一总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 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学派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
3
各家学说 总论
4
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
四时温病为感受四时异气而发,具 有流行性、传染性。分青筋牵、赤 脉拂、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
22
朱肱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 宋代,浙江吴兴人
著作:《南阳活人书》 又名《无求子伤寒百问》 《无求子伤寒活人书》 《伤寒类证活人书》
学术思想: 重视经络作用 提出六经本质 辨病与辨证结合 脉证和参辨阴阳表里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不即病
因春温气——温病 因夏暑气——热病 因八节虚风——中风 因暑湿——湿病
因气运风热——风温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26页
庞安石
寒毒说学术意义: 1、一切外感热病共同病因是毒。 2、素体盛衰在发病中关键作用。 3、发病与四时气候,地域居处关系亲密
。 4、治疗外感病可早用清热解毒法。
3.发展兴盛阶段(明清时期) 4.当代新发展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15页
1.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 孙思邈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重视桂枝、麻黄、青龙三法利用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16页
1.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 : 搜集整理《伤寒论 》第一人。 脉证方治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6页
三、六经涵义
八卦:乾象——帝、圣、君子
坤象——民、俗、小人
有乾象事物即含有乾之性,往往把机能划 分在内。
六经不依据事物本质与性质分类,而依据 事物象来分类。其分类基础即阴阳逻辑。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7页
三、六经涵义
《灵枢·通天》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之人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 ,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事虽败而常无悔……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 ,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阴重脱者易狂,阴阳 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其状轩轩储储,趾 高气扬,嘤嘤得意,反身折腘。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8页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 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 怒,心疾而无恩……多阴少阳,小胃而 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 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其壮清然窃然,固似阴贼,立而造 险,行而似伏。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共82页PPT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共82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8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对后人以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大纲,概括 三阴三阳病很有启发。
3.4论伤寒突出治法
朱肱专列一卷论述《伤寒论》论治原则与方法, 亦符合“脉证并治”精神。“知其治者,若网在纲, 如此而汗,如此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气、瓜 蒂、四逆用之而不差。唯其应汗而下,为癖、为结 胸、为懊恼;应下而汗,为亡阳、为谵语、为下厥 上竭。又有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变证百出,无复 纪律,扰扰万绪起矣”。朱肱将仲景治疗伤寒病大 法概括为五种,即汗、吐、下、温、凉。
3.2脉证合参以诊病
朱肱受《伤寒论》“辨脉”“平脉”的影响及他 本人重视经络,强调识脉,切脉不仅辨识不同性质、 部位的疾病,而且对相似病证的鉴别,也是关键的 一步。朱肱将伤寒病常见脉象按照“七表八里”进 行分类,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迟、 缓、微、涩、沉、伏、濡、弱属于里。此分类对后 世以六脉为纲、八脉为纲的分类法产生影响。
伤寒学派:研究《伤寒论》,充实辨证论治学说
错简重订:方有执、喻昌、张璐、
吴谦、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
吴仪洛、章楠
朱肱
张志聪
伤寒论——王叔和—— 许叔微 维护旧论-张遂辰 张锡驹
成无己
陈修园
郭雍
按方类证:柯琴、徐大椿
辨证论治 以法类证:钱潢、尤怡
分经审证:陈修园、包诚
二、宋以前治《伤寒论》诸家
1.王熙
叔和所论《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研 究之大成,是历代“医门之归鉴,诊切 之指的”,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
2.成无己
宋山东聊城人,生活于1063-1156年。
成无己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最负盛者之一, 著作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 《药方论》1卷,此三书有注释、有析证、有论方, 互为补充,功于仲景,福荫后世。
如:《伤寒论》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 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成无己释为“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 青,为肝邪乘肾。《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 邪’。以肾蕴实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与大承 气汤以下实邪”。
2.2以经释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用《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经》《难经》等古典医著理论,解释仲景原 著条文及处方用药原则与方法,因为《伤寒论》成 书时即参考了这些古典医籍。
字叔和,魏晋时人,官至太医令。主要编辑和整 理《伤寒论》,再现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另有著 作《脉经》。
《脉经》10卷,对晋以前脉学理论做了系统总结, 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第一卷论脉3部、24种, 第二、三、六卷言脉本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又有 奇经八脉,因以其各举阴阳虚实、行证同异,用为 施治补泻之方。四、五卷决四时百病生死之分,七 卷著治病之法,八卷云杂病医宜,九卷平妇人、童 子,十卷有手检图21部。
1.1对《伤寒论》的贡献
1.1.1整理《伤寒论》
经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为10卷22篇,共760 多条。前三篇为“辨脉法”35条、“平脉法”42条、 “伤寒例”24条”和一小篇“辨痉湿暍脉证” 14条 (现录于《金匮》)。此四篇后,才是“辨太 阳”“辨阳明”“辨少阳”“辨太阴”“辨少 阴”“辨厥阴”“辨霍乱病脉证”“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证”,之后还有8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 治”31条,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47条,“辨发
论治的内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以下8篇, 是叔和研究《伤寒论》治法的重要内容。但结合 《脉经·卷第七》远不止此8篇,而有18篇,将仲景 治病之法概括为汗、吐、下、温、灸、刺、水、火8 法。叔和将看似简单的条文重新排列组合,分类比 较,便于分析和临证。
1.2脉学的成就
1.2.1发展寸口诊脉法
著《南阳活人书》,自设问答101题阐述伤寒证治, 又称《类证活人书》。凡120卷,1-11卷设为101问, 畅发仲景之奥意,12-15卷解说 伤寒112方药证及药 方加减法,16-18卷采外、千、圣等方,19-20卷论 妇人及小儿伤寒并随证设方,补仲景未备。
3.1以经络解释六经
朱肱第一次提出《伤寒论》六经病即是经络的病 变,邪气侵犯不同的经络,则各有不同的主症。还 在书中第一卷,详细绘制并叙述了足三阴三阳经脉 在人体的分布、循行部位及生理病理特点,且依此 解释伤寒六经病变所出现的症状,同时明确了三阴 三阳之病,就是足六经之病。朱肱开创了以“经络 说”解释《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及途径。
朱肱著《南阳活人书》,提出三阴三 阳本质,倡六经经络说,强调阴阳分属、 辨证合参。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 从临床验证创“按症类证”,以歌诀著 书。郭雍著《伤寒补亡论》,搜采世说 补入其中。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 全面注解,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和阐发《伤寒论》 而兴起的医学派别。学派形成从明代方 有执错简重订开始,自此对《伤寒论》 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对六经实质问题的 研究和争鸣亦逐渐深入。与方有执等持 不同意见者形成维护旧论,至清中期出 现辨证论治派,此派人数最多,方法最 实用,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形成有按 方类正派、以法类证派及分经审证派。
《伤寒例》类同于《伤寒论》大纲,以阐述伤寒 病因、病机、发病、传变、论治、护理、预后原则 以及温、暑诸病的分候,诊脉声色,对病 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反映了叔和治《伤 寒论》的基本观点、方法:脉、证、方、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至《辨阴阳易差后劳 复病脉证并治法》等基本保存了仲景对伤寒病辨证
3.6补《伤寒论》之不足
朱肱指出《伤寒论》“证多而药少”,“药方缺 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寒、时行瘟疫、温毒发斑之类, 全无方书”。因而他从千、外、圣等书中选录名方 百余首,“以证合方,以方合病”,广伤寒病之治。
此为朱肱还补充了小儿伤寒、妇女妊娠、产后伤 寒的治法,妇人伤寒与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调气, 妇人先调血。
3.5注意辨病与辩证
朱肱受到《伤寒论》本身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影 响,注意辨病与辩证。明确了中医先辨病后辨证的 诊治程序。
辨病是指重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 温疟、风温、瘟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等病 的鉴别。至于证候的分辨是确立方治的基础,朱肱 对发热、恶寒、恶风、自汗、头痛、身体痛、咳嗽、 喘、渴、发黄、发狂、发斑、谵语、烦躁等临床症 状均详细鉴别,利于处方遣药。
1.1.2研究《伤寒论》
叔和研究《伤寒论》是从脉、证、方、治几个方 面入手,对此书编著顺序即体现此处。卷首前三篇 《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可能是叔和所增, 前二篇不是专谈伤寒病,也有杂病。有人认为此二 篇是仲景收集前人脉法整理的,不然同样讲脉法, 不必分至二篇。这种安排也体现了叔和尤为重视脉 象的研究。
4.1以八纲辨治伤寒
叔微重于八纲辨证,八纲中尤为重视阴阳二纲, 只有辨明阴阳,才能进一步分析表里、寒热、虚实。 诚如“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自阴出;阳盛热 多内外热,白虎相当并竹叶;阴盛寒湿脉沉弦,四 逆理中最为捷;热邪入胃结成毒,大小承气宜疏 泄”。其中阳统热、实之证,典型者莫过于白虎汤 证及承气汤证;阴统寒、虚之证,典型者莫过于四 逆汤证及理中汤证。
4.许叔微
生于1080年,卒于1160年。
叔微精研《伤寒论》,著有《伤寒百证歌》《伤 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晚年撰辑《类证普济 本事方》《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此外所著《仲 景脉法三十六图》《治法八十一篇》《翼伤寒论》 《辨类》等书均佚。
《伤寒百证歌》5卷,每20首歌诀为1卷,其以七 言歌诀形式将《伤寒论》主要内容编成歌诀,每首 歌诀后均有注释,引内经或其他古医籍之文作注。
一 概说
伤寒病由汉到唐宋期间一直流行,自 仲景《伤寒论》后,许多医家通过研究 此书来治疗伤寒病。华佗称此书“真活 人书也”。
汉唐时期,据诸家数目记载,此时研 究《伤寒论》而成一家之言者最少在80 种以上。最早当首推王叔和,其后还有 孙思邈。
宋代开始,研究《伤寒论》渐成风气, 其中最有成就者为朱肱、许叔微、成无 己、郭雍等。
叔微“伤寒最要辨表里虚实为先,有表实,有表 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 先辨此六者,然后用药”。
在《伤寒百证歌》里总结了表里证的辨治要点 “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要须手足俱 周遍,不欲淋漓似水流”。表证泛指太阳经证,宜 以汗解。“不恶寒兮反恶热,胃中干燥并潮热,手 心腋下汗常润,小便如常大便结,腹满而喘或谵语, 脉沉而滑里证决,阳盛阴虚速下之,安可日数拘屑 屑”。里实热证则宜下之。
汗后脉证并治”33条,“辨不可吐”4条,“辨可 吐”7条,“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46条,“辨可 下病脉证并治”45条,“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 治”12条。
叔和的整理编次,绝不仅是文字性工作,经过对 其所搜集的选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现了张仲 景辨证论治体系,这是他对中医学的最大贡献。
现存叔和的两个本子,一是明代赵开美刻本,一 是成无己注解本。
《伤寒明理论》共50篇,从“发热”至“复劳”, 精辟分析了《伤寒论》中50个主要症状的发病机理、 症状表现和辨别要点。开症状鉴别研究《伤寒论》 先河,为中医鉴别诊断学早期专著之一。
2.1首注《伤寒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 经》,所难者为创始耳”,而更可贵的是全注,其 将叔和10卷22篇无一遗漏,全面注释。其学术成就 迄今仍难有人超越。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对常见的50个症状进 行鉴别分析,例如对发热首先明确了发热的临床的 特征,继而描述了发热与潮热、寒热的不同临床表 现。然后就表热、里热以及邪在半表半里而致发热 等证型进行鉴别,进一步分析器病变机理,最终从 治法上分析仲景处方之旨。
3.朱肱
字翼中,号吴求子,后归隐杭州大隐坊,浙江吴 兴人,宋元佑三年进士(1088)。善医,精研伤寒 数十年,打破前人“注不破经”的做法,从伤寒病 定位与定性的问题展开研究,阐发其鉴别诊断与脉 法规律,采历代名方补而备之。
《伤寒发微论》载医论22首,分为上下两卷,为 叔微研究《伤寒论》心得汇编。其首专论仲景书中 72证候,每证候皆衬以细注,其他各篇则分论伤寒 脉证、处方、用药等,多为其个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