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和所论《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研 究之大成,是历代“医门之归鉴,诊切 之指的”,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
2.成无己
宋山东聊城人,生活于1063-1156年。
成无己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最负盛者之一, 著作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 《药方论》1卷,此三书有注释、有析证、有论方, 互为补充,功于仲景,福荫后世。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许叔微
生于1080年,卒于1160年。
叔微精研《伤寒论》,著有《伤寒百证歌》《伤 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晚年撰辑《类证普济 本事方》《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此外所著《仲 景脉法三十六图》《治法八十一篇》《翼伤寒论》 《辨类》等书均佚。
《伤寒百证歌》5卷,每20首歌诀为1卷,其以七 言歌诀形式将《伤寒论》主要内容编成歌诀,每首 歌诀后均有注释,引内经或其他古医籍之文作注。
如:《伤寒论》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 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成无己释为“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 青,为肝邪乘肾。《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 邪’。以肾蕴实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与大承 气汤以下实邪”。
2.2以经释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用《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经》《难经》等古典医著理论,解释仲景原 著条文及处方用药原则与方法,因为《伤寒论》成 书时即参考了这些古典医籍。
《伤寒例》类同于《伤寒论》大纲,以阐述伤寒 病因、病机、发病、传变、论治、护理、预后原则 以及温、暑诸病的分辨为主。此篇似叔和所作,其
言“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 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反映了叔和治《伤 寒论》的基本观点、方法:脉、证、方、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至《辨阴阳易差后劳 复病脉证并治法》等基本保存了仲景对伤寒病辨证
2.3以经解方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不仅对其条文以经解 之,还对其所载之方亦取其法而注之,专著《药方 论》选择《伤寒论》中常用21方,言其未尽之意。
比如对桂枝汤,首先明确了其立法依据为太阳中 风,同时指出在临床应用时须与麻黄汤及其适应证 相鉴别,其次论药物性味以及辨其在方中君臣佐使 等。
2.4辨证明理
3.3重视表里阴阳证
朱肱把《伤寒论》中的各种表里证进行类分, “伤寒有表证,有里证,有半在表半在里,有表里 两证俱见,有无表里证。在表宜汗,在里宜下,半 在里半在表宜和解,表里俱见随证渗泄”,进而论 述了各种证候的概念、表现、治疗机禁忌等。
治伤寒亦须识阴阳二证,“阳候多语,阴证无声。 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夜 争”,朱肱不仅指出了辨别阴阳证得必要性,还详 细论述了三阴证与三阳证的表现与治疗。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对常见的50个症状进 行鉴别分析,例如对发热首先明确了发热的临床的 特征,继而描述了发热与潮热、寒热的不同临床表 现。然后就表热、里热以及邪在半表半里而致发热 等证型进行鉴别,进一步分析器病变机理,最终从 治法上分析仲景处方之旨。
3.朱肱
字翼中,号吴求子,后归隐杭州大隐坊,浙江吴 兴人,宋元佑三年进士(1088)。善医,精研伤寒 数十年,打破前人“注不破经”的做法,从伤寒病 定位与定性的问题展开研究,阐发其鉴别诊断与脉 法规律,采历代名方补而备之。
著《南阳活人书》,自设问答101题阐述伤寒证治, 又称《类证活人书》。凡120卷,1-11卷设为101问, 畅发仲景之奥意,12-15卷解说 伤寒112方药证及药 方加减法,16-18卷采外、千、圣等方,19-20卷论 妇人及小儿伤寒并随证设方,补仲景未备。
3.1以经络解释六经
朱肱第一次提出《伤寒论》六经病即是经络的病 变,邪气侵犯不同的经络,则各有不同的主症。还 在书中第一卷,详细绘制并叙述了足三阴三阳经脉 在人体的分布、循行部位及生理病理特点,且依此 解释伤寒六经病变所出现的症状,同时明确了三阴 三阳之病,就是足六经之病。朱肱开创了以“经络 说”解释《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及途径。
1.1.2研究《伤寒论》
叔和研究《伤寒论》是从脉、证、方、治几个方 面入手,对此书编著顺序即体现此处。卷首前三篇 《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可能是叔和所增, 前二篇不是专谈伤寒病,也有杂病。有人认为此二 篇是仲景收集前人脉法整理的,不然同样讲脉法, 不必分至二篇。这种安排也体现了叔和尤为重视脉 象的研究。
汗后脉证并治”33条,“辨不可吐”4条,“辨可 吐”7条,“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46条,“辨可 下病脉证并治”45条,“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 治”12条。
叔和的整理编次,绝不仅是文字性工作,经过对 其所搜集的选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现了张仲 景辨证论治体系,这是他对中医学的最大贡献。
现存叔和的两个本子,一是明代赵开美刻本,一 是成无己注解本。
叔和在《难经》所论切脉独取寸口并分寸关尺三 部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三部脉分候脏腑的观点。将 “查胃气之有无”“以决生死”的古代诊脉法发展 成为以寸口候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的系统理 论,推动了脉诊的临床实际应用。
1.2.2博采众说析脉理
魏晋之前医书,脉名繁多,脉象种类不统一,叔 和采撷群论,将前代医书所载易于混淆之脉,进行 重新归纳整理,各以类例相从,概括浮、芤、洪、 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 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脉, 同时对各脉的体状指感进行了详尽描述,确立了脉 诊在中医诊治疾病中的地位,还总结出相类脉利于 后人临证鉴别。
3.2脉证合参以诊病
朱肱受《伤寒论》“辨脉”“平脉”的影响及他 本人重视经络,强调识脉,切脉不仅辨识不同性质、 部位的疾病,而且对相似病证的鉴别,也是关键的 一步。朱肱将伤寒病常见脉象按照“七表八里”进 行分类,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迟、 缓、微、涩、沉、伏、濡、弱属于里。此分类对后 世以六脉为纲、八脉为纲的分类法产生影响。
伤寒学派:研究《伤寒论》,充实辨证论治学说
错简重订:方有执、喻昌、张璐、
吴谦、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
吴仪洛、章楠
朱肱
张志聪
伤寒论——王叔和—— 许叔微 维护旧论-张遂辰 张锡驹
成无己
陈修园
郭雍
按方类证:柯琴、徐大椿
辨证论治 以法类证:钱潢、尤怡
分经审证:陈修园、包诚
二、宋以前治《伤寒论》诸家
1.王熙
1.2.3脉与证治相结合
叔和撰《脉经》并非孤立论脉,是在阐述脉理的 基础上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将脉与证治相结合,对 不同脉象的主病和治疗均有论述,颇具实用价值。 如“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 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 出”。此外叔和还较为详细论述了各种脉象的三部 九候所主,如“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 短,为无病,左右同法”。另外对危重病证出现的 怪脉或败脉都有相应的论述。
《伤寒明理论》共50篇,从“发热”至“复劳”, 精辟分析了《伤寒论》中50个主要症状的发病机理、 症状表现和辨别要点。开症状鉴别研究《伤寒论》 先河,为中医鉴别诊断学早期专著之一。
2.1首注《伤寒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 经》,所难者为创始耳”,而更可贵的是全注,其 将叔和10卷22篇无一遗漏,全面注释。其学术成就 迄今仍难有人超越。
4.1以八纲辨治伤寒
叔微重于八纲辨证,八纲中尤为重视阴阳二纲, 只有辨明阴阳,才能进一步分析表里、寒热、虚实。 诚如“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自阴出;阳盛热 多内外热,白虎相当并竹叶;阴盛寒湿脉沉弦,四 逆理中最为捷;热邪入胃结成毒,大小承气宜疏 泄”。其中阳统热、实之证,典型者莫过于白虎汤 证及承气汤证;阴统寒、虚之证,典型者莫过于四 逆汤证及理中汤证。
朱肱著《南阳活人书》,提出三阴三 阳本质,倡六经经络说,强调阴阳分属、 辨证合参。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 从临床验证创“按症类证”,以歌诀著 书。郭雍著《伤寒补亡论》,搜采世说 补入其中。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 全面注解,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和阐发《伤寒论》 而兴起的医学派别。学派形成从明代方 有执错简重订开始,自此对《伤寒论》 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对六经实质问题的 研究和争鸣亦逐渐深入。与方有执等持 不同意见者形成维护旧论,至清中期出 现辨证论治派,此派人数最多,方法最 实用,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形成有按 方类正派、以法类证派及分经审证派。
《伤寒发微论》载医论22首,分为上下两卷,为 叔微研究《伤寒论》心得汇编。其首专论仲景书中 72证候,每证候皆衬以细注,其他各篇则分论伤寒 脉证、处方、用药等,多为其个见。
《伤寒九十论》是许叔微选择自己临床治疗的90 例病案而成,每案先列病证,后论治法,所论皆以 内、难、伤等典籍为依据,对病变机理、辨证要点 及处方遣药心法剖析透彻。此书为现存最早的医案 专著。
字叔和,魏晋时人,官至太医令。主要编辑和整 理《伤寒论》,再现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另有著 作《脉经》。
《脉经》10卷,对晋以前脉学理论做了系统总结, 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第一卷论脉3部、24种, 第二、三、六卷言脉本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又有 奇经八脉,因以其各举阴阳虚实、行证同异,用为 施治补泻之方。四、五卷决四时百病生死之分,七 卷著治病之法,八卷云杂病医宜,九卷平妇人、童 子,十卷有手检图21部。
论治的内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以下8篇, 是叔和研究《伤寒论》治法的重要内容。但结合 《脉经·卷第七》远不止此8篇,而有18篇,将仲景 治病之法概括为汗、吐、下、温、灸、刺、水、火8 法。叔和将看似简单的条文重新排列组合,分类比 较,便于分析和临证。
1.2脉学的成就
1.2.1发展寸口诊脉法
一 概说
伤寒病由汉到唐宋期间一直流行,自 仲景《伤寒论》后,许多医家通过研究 此书来治疗伤寒病。华佗称此书“真活 人书也”。
汉唐时期,据诸家数目记载,此时研 究《伤寒论》而成一家之言者最少在80 种以上。最早当首推王叔和,其后还有 孙思邈。
宋代开始,研究《伤寒论》渐成风气, 其中最有成就者为朱肱、许叔微、成无 己、郭雍等。
叔微“伤寒最要辨表里虚实为先,有表实,有表 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 先辨此六者,然后用药”。
在《伤寒百证歌》里总结了表里证的辨治要点 “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要须手足俱 周遍,不欲淋漓似水流”。表证泛指太阳经证,宜 以汗解。“不恶寒兮反恶热,胃中干燥并潮热,手 心腋下汗常润,小便如常大便结,腹满而喘或谵语, 脉沉而滑里证决,阳盛阴虚速下之,安可日数拘屑 屑”。里实热证则宜下之。
3.5注意辨病与辩证
朱肱受到《伤寒论》本身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影 响,注意辨病与辩证。明确了中医先辨病后辨证的 诊治程序。
辨病是指重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 温疟、风温、瘟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等病 的鉴别。至于证候的分辨是确立方治的基础,朱肱 对发热、恶寒、恶风、自汗、头痛、身体痛、咳嗽、 喘、渴、发黄、发狂、发斑、谵语、烦躁等临床症 状均详细鉴别,利于处方遣药。
这些对后人以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大纲,概括 三阴三阳病很有启发。
3.4论伤寒突出治法
朱肱专列一卷论述《伤寒论》论治原则与方法, 亦符合“脉证并治”精神。“知其治者,若网在纲, 如此而汗,如此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气、瓜 蒂、四逆用之而不差。唯其应汗而下,为癖、为结 胸、为懊恼;应下而汗,为亡阳、为谵语、为下厥 上竭。又有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变证百出,无复 纪律,扰扰万绪起矣”。朱肱将仲景治疗伤寒病大 法概括为五种,即汗、吐、下、温、凉。
3.6补《伤寒论》之不足
朱肱指出《伤寒论》“证多而药少”,“药方缺 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寒、时行瘟疫、温毒发斑之类, 全无方书”。因而他从千、外、圣等书中选录名方 百余首,“以证合方,以方合病”,广伤寒病之治。
此为朱肱还补充了小儿伤寒、妇女妊娠、产后伤 寒的治法,妇人伤寒与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调气, 妇人先调血。
1.1对《伤寒论》的贡献
1.1.1整理《伤寒论》
经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为10卷22篇,共760 多条。前三篇为“辨脉法”35条、“平脉法”42条、 “伤寒例”24条”和一小篇“辨痉湿暍脉证” 14条 (现录于《金匮》)。此四篇后,才是“辨太 阳”“辨阳明”“辨少阳”“辨太阴”“辨少 阴”“辨厥阴”“辨霍乱病脉证”“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证”,之后还有8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 治”31条,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47条,“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