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变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0 (100) * 120 (100)
引线至压钉 及夹件等 制造公差 夹持 未夹持 部位 部位
引线部位 ≤100 125~500 630~6300 8000~20000 ≥25000
夹持 未夹持 夹持 部位 部位 部位 10 15 20 20 25 20 30 40 40 50 10 15 20 20 25
资 料 来 源 编 制 校 核 标 审 审 定 批 准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 字
日 期
提出部门 实施日期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4 引线绝缘距离选用原则
共
8
页
第
2
页
4.1 引线至各点 (引线之间、 引线至地及引线至线圈) 的绝缘距离, 不一定完全取决于该引线的电压等级, 而是取决于工频(含感应试验)及雷电或操作波冲击试验时,引线至该点的电位差。可将该冲击电 位差的峰值除以 2×√2≈2.8(通常冲击系数取2)折合成工频值。 4.2 引线至线圈(含线圈首末端联线至本线圈)的绝缘距离,全绝缘产品通常取决于冲击试验的电位差, 分级绝缘产品通常取决于感应高压试验的电位差。 分接线间的绝缘距离,通常取决于级间的雷电或操作波冲击电位差。 4.4 引线至地距离, 一般均为“纯油距”,凡不是纯油距(其中有爬距)者,均按下式折成纯油距 S 0。 S 0 = 纯油距 + 0.4×沿木件爬距 + 0.6×沿纸板爬距 (S0 应大于表 5 中纯油距 S1, S2, S3, S4 加公差) 4.5 各表中除已注明 ”含公差”者外, 均为 “最小绝缘距离” ,它是指制造中实际测量的绝缘距离的保证值, 引线设计时, 应采用“最小选用距离”, 即将“最小绝缘距离”加表4“制造公差”。 但不应小于表3 木件、紧固件等至各处的“最小机械距离”。 4.6 各表中的绝缘距离,由于结构限制,不能保证时,需另采取加强措施。且在引线图中特殊标明。 表3 木件、紧固件等至各处的最小机械距离表(mm) 参考 容量 kVA ≤100 125~630 800~6300 6300~16000 ≤132 ≥20000 钟罩式 ≤132 油 箱 220 ≤40 木件、绝缘件紧固件 器 身 至 油 箱 顶 电压 不 接 地 旁 轭 油箱结 至箱顶 等级 钢紧固件 至线圈 至油箱 至 至 桶 式 至圆拱顶 至梯形顶 构型式 kV 至 线 圈 至开关 平面壁 圆弧部 油箱箱盖 油箱箱顶 油箱箱顶 油 箱 梯形部 桶 式 油 箱 表5 中 S2 +30 20 30 30 40 50 60 15 20 30 40 50 60 60 70 80 由引线 或开关 等决定
S 2 . 2 引线至尖角 S 2 . 3 引线至尖角 S 2 . 4 引线至小圆角 S 3 . 1 引线至引线(δ1≠δ2)
油间隙中有隔板
尖角(如夹件边)表 尖角表面有护板 面有护板(≥3 mm) 油间隙中有隔板 S 2.1 = 0.67 S 2 S 2.2 = 0.6 S 2
小圆角(如护管) R=15~40 S 2.4 = 0.75 S 2 且应 S 2.4≥S 1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共
8
页
第
4
页
表6 圆形引线特殊结构的绝缘距离表(表中 S1、S2、 S3、δ见表5)(mm)
≥3 (1/3~1/2) S2.2 δ ≥3 S26 S2.2 (1/3~1/2) S2.3 δ δ
≥3
δ≠δ2 δ δ2
图 例
δ S2.1
S2.4
S2.3
S3.1
名 称 最小绝
S 2 . 1 引线至尖角
δ δ S2 δ S3 δ S4 围屏厚Δ 线 圈 δ S5 δ S6
图
例
S1
L
S7 S 7 (含公差) 木件爬距 纸板爬距
L=25 L=S2+10 L=25 L=S2+10
S1 S2 S3 S4 S 5 (含公差) S 6 (含公差) 电压 工频试 引线 引线每 等级 验电压 最小 边绝缘 引线 引线 引线 引线 围 中低压引线 木件 纸板 木件 纸板 kV 直径 δ 至平面 至尖角 至引线 至线圈 屏 至高压线圈 爬距 爬距 爬距 爬距 kV 0 10 10 10 10 20 20 20 20 0.5 5 2.5 0 2 0 0 0 10 0 0 0 0 0 12 12 12 12 25 25 30 25 3 18 2.5 0 2 10 20 20 20 20 10 10 10 6 25 0 0 3 0 0 20 20 20 23 50 30 50 35 10 35 2.5 0 2 10 20 20 30 10 10 15 20 3 0 0 0 20 0 30 30 20 30 50 30 65 45 2 10 20 20 40 15 45 2.5 0 15 15 20 30 3 10 20 20 30 4 0 0 0 30 0 35 40 35 40 80 50 90 60 2 15 50 30 60 40 20 55 2.5 0 20 20 20 3 15 30 20 50 30 6 0 0 0 50 30 0 50 55 50 60 140 80 140 80 3 30 35 25 35 70 40 90 60 35 85 4 0 6 20 25 20 25 45 30 75 50 10 20 25 0 25 0 0 75 50 0 60 65 50 70 140 80 160 90 3 35 40 25 35 40 100 65 中低压引线 70 (40) (95) 4 0 6 25 30 20 25 30 85 55 每边绝 至高压 45 缘厚δ 线圈S4 0 10 25 30 0 25 0 85 55 6 60 90 45 60 0 140 120 75 230 150 66 140 8 0 10 45 75 35 50 3 70 90 60 180 120 10 70 120 60 80 3 110 150 100 300 200 200 20 55 100 40 65 6 90 105 70 250 165 110 10 0 3 10 85 150 70 90 125 180 120 350 240 230 20 70 125 50 80 6 105 120 80 300 200 20 70 130 50 85 120 80 310 210 ①240 10 90 155 75 100 3 135 190 130 360 250 230 20 75 130 55 90 6 115 130 90 310 210 132 12 0 10 115 195 95 125 3 210 235 160 450 310 275 20 95 165 70 110 6 170 180 120 385 260 10 130 260 110 140 3 220 270 180 630 420 154 320 12 6 20 105 210 85 120 6 180 210 140 520 350 200 10 70 125 60 80 150 100 300 200 10 90 160 70 100 180 120 380 260 ①240 10 150 270 120 150 300 200 650 430 220 ②340 12 20 110 220 95 130 6 230 155 540 360 300 270 620 190 370 160 190 3 ③10 (220) 400 20 150 300 125 170 6 220 200 500
R=a
(1) 扭转部位 l = 1.2 b; (2) 扭转距弯折圆中心 之净距应≥50。
3 引线夹持原则
3.1 引线约每 400~500mm 需用木件或电工层压木件夹紧。当绝缘引线排列在一起时,亦可用收缩带或 特丽纶绳绑扎紧固。 3.2 引线靠线圈的根部,要固定牢固,以防根部摆动。 3.3 裸引线,即使是等电位的裸引线(如多件接线片、低压并联铜排等)之间,均需夹持或绝缘,不允 许存在悬头摆动现象,以防短路或打火。 3.3 软接线片不宜过长,缓冲长度一般 < 100 mm,并尽量有限位结构。
注: 括号内数据为制造时的最小尺寸
2 引线弯折的规定 见表 2
表 2 引线弯折表
名称
电 缆 弯 折
D
铜 (铝) 棒 弯 折
D
铜 (铝) 排 弯 折
≥20 R 焊口
R
铜 (铝) 排 扭 转b l ≥50 a图 例RRb a
≥
d d (1) 连续直角弯折中心 (1) R≥5D 弯曲部位先包绝缘, (1) R≥5D,且 d≤φ14 弯曲部位 距离≥20; 说 先包绝缘,后弯曲; 后弯曲(优先采用); 明 (2) R≥5d 弯曲部位先弯曲, (2) R=D~5D 或 d≥φ16 弯曲部位 (2) 弯折部位距铜(铝) 的焊口≥30。 先弯曲,后包绝缘(优先采用)。 后包绝缘。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1 引线外包绝缘及夹持附加绝缘的规定
电压 等级 kV 见表 1
代替 共 8 页 第 1 页
≤20
35
66 110 132 220
表 1 引线外包绝缘及夹持附加绝缘 (mm) 引 线 外 包 绝 缘 引 线 夹 持 处 附 绝 缘 变 压 器 参考容量 线 端 引 线 分 接 线 引 线 每边附 每边伸出夹持 附绝缘 附绝缘 kVA 线材质 每边绝缘厚 线材质 每边绝缘厚 绝缘厚 件最小长度 宽度 材质 原有导线或 原有导线或 4.25 4.25 ≤500 2 2 纸包圆铜线 纸包圆铜线 4.25 纸包圆铜线 630~ 60 2 1600 3 纸包铜电缆 0.12 3 纸包铜电缆 80 2 3 ≥2000 纸包铜电缆 15 (7) 电缆纸 (1) 5.8 100 ≤500 纸包圆铜线 2 K-12 5.8 3 140 纸包圆铜线 630~ 纸包铜电缆 2 6300 3 纸包铜电缆 6 3 ≥8000 纸包铜电缆 4 6; 10 6 25 (15) ≥630 纸包铜电缆 (2.5) 0.5 80 ≥6300 铜线芯 100 纸 板 6 140 100 / 00 10; 20 纸包铜电缆 6; 10 40 (30) ≥6300 (4) ≥20000
20 0 25 20 35 25 50 35 25 25 70 40 30 30 120 60 50 50 140 70 60 60
20 0 25 20 25
20 0 25 20 25 35
20 0 25 20 25
25
25 45 30 25 25 70 40 30 30 80 45 35 35
25
≥90
≥60
≥60
表4 引线距离制造公差表(mm) 参考容量 kVA 引 线 至 接地平面 (S 1)公差 引 线 至 接地尖角 (S 2)公差 未夹 持部 位 20 30 40 40 50 引 线 至 线 圈 (S 4)公差 引 线 至 引 线 平行于线圈 ≥φ14 棒材引线 (S 3)公差 的长电缆引线 且器身两端有夹持 夹持 部位 10 15 20 25 30 未夹 持部 位 20 30 40 50 60 夹持 未夹持 部位 部位 10 15 20 25 30 20 30 40 50 60 20 25 40 50 50 50
夹持 部位
未夹持 部位
注:* 引线未夹持部位(如软接线片,穿缆式套管进口处的电缆等)至压钉夹件的公差为120 mm ; 如距油箱顶圆弧部位和梯形部位的公差为100 mm。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5 圆形引线的绝缘距离 一般结构见表 5; 特殊结构见表 6
共
8
页
第
3
页
表5 圆形引线一般结构的绝缘距离表(mm)
25
25
25
25
30
30
≥66 kV 引线 不允许采用 不 接 地 的 金 属 螺 栓
注:① 220 kV 级变压器高 1-低-高 2 结构的高 1 上下联线至本相线端及地; 220 kV 级自耦变压器上下 110 kV 联线至地; 均按工频试验电压 240 kV 水平选取绝缘距离。 ② 220 kV 级变高-低结构以及 220 / 110 kV 级自耦变;高压上下联线至线端之绝缘距离按 340 kV 水平选取。 ③ 当 220 kV 级引线直径 d≥φ30 时,允许引线每边绝缘采用δ=10。 当中低压引线距箱壁纯间隙≤110mm 时,允许中低压引线每边绝缘用δ=3,中低压引线至高压线圈绝缘距离 S4 =220。
引线至压钉 及夹件等 制造公差 夹持 未夹持 部位 部位
引线部位 ≤100 125~500 630~6300 8000~20000 ≥25000
夹持 未夹持 夹持 部位 部位 部位 10 15 20 20 25 20 30 40 40 50 10 15 20 20 25
资 料 来 源 编 制 校 核 标 审 审 定 批 准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 字
日 期
提出部门 实施日期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4 引线绝缘距离选用原则
共
8
页
第
2
页
4.1 引线至各点 (引线之间、 引线至地及引线至线圈) 的绝缘距离, 不一定完全取决于该引线的电压等级, 而是取决于工频(含感应试验)及雷电或操作波冲击试验时,引线至该点的电位差。可将该冲击电 位差的峰值除以 2×√2≈2.8(通常冲击系数取2)折合成工频值。 4.2 引线至线圈(含线圈首末端联线至本线圈)的绝缘距离,全绝缘产品通常取决于冲击试验的电位差, 分级绝缘产品通常取决于感应高压试验的电位差。 分接线间的绝缘距离,通常取决于级间的雷电或操作波冲击电位差。 4.4 引线至地距离, 一般均为“纯油距”,凡不是纯油距(其中有爬距)者,均按下式折成纯油距 S 0。 S 0 = 纯油距 + 0.4×沿木件爬距 + 0.6×沿纸板爬距 (S0 应大于表 5 中纯油距 S1, S2, S3, S4 加公差) 4.5 各表中除已注明 ”含公差”者外, 均为 “最小绝缘距离” ,它是指制造中实际测量的绝缘距离的保证值, 引线设计时, 应采用“最小选用距离”, 即将“最小绝缘距离”加表4“制造公差”。 但不应小于表3 木件、紧固件等至各处的“最小机械距离”。 4.6 各表中的绝缘距离,由于结构限制,不能保证时,需另采取加强措施。且在引线图中特殊标明。 表3 木件、紧固件等至各处的最小机械距离表(mm) 参考 容量 kVA ≤100 125~630 800~6300 6300~16000 ≤132 ≥20000 钟罩式 ≤132 油 箱 220 ≤40 木件、绝缘件紧固件 器 身 至 油 箱 顶 电压 不 接 地 旁 轭 油箱结 至箱顶 等级 钢紧固件 至线圈 至油箱 至 至 桶 式 至圆拱顶 至梯形顶 构型式 kV 至 线 圈 至开关 平面壁 圆弧部 油箱箱盖 油箱箱顶 油箱箱顶 油 箱 梯形部 桶 式 油 箱 表5 中 S2 +30 20 30 30 40 50 60 15 20 30 40 50 60 60 70 80 由引线 或开关 等决定
S 2 . 2 引线至尖角 S 2 . 3 引线至尖角 S 2 . 4 引线至小圆角 S 3 . 1 引线至引线(δ1≠δ2)
油间隙中有隔板
尖角(如夹件边)表 尖角表面有护板 面有护板(≥3 mm) 油间隙中有隔板 S 2.1 = 0.67 S 2 S 2.2 = 0.6 S 2
小圆角(如护管) R=15~40 S 2.4 = 0.75 S 2 且应 S 2.4≥S 1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共
8
页
第
4
页
表6 圆形引线特殊结构的绝缘距离表(表中 S1、S2、 S3、δ见表5)(mm)
≥3 (1/3~1/2) S2.2 δ ≥3 S26 S2.2 (1/3~1/2) S2.3 δ δ
≥3
δ≠δ2 δ δ2
图 例
δ S2.1
S2.4
S2.3
S3.1
名 称 最小绝
S 2 . 1 引线至尖角
δ δ S2 δ S3 δ S4 围屏厚Δ 线 圈 δ S5 δ S6
图
例
S1
L
S7 S 7 (含公差) 木件爬距 纸板爬距
L=25 L=S2+10 L=25 L=S2+10
S1 S2 S3 S4 S 5 (含公差) S 6 (含公差) 电压 工频试 引线 引线每 等级 验电压 最小 边绝缘 引线 引线 引线 引线 围 中低压引线 木件 纸板 木件 纸板 kV 直径 δ 至平面 至尖角 至引线 至线圈 屏 至高压线圈 爬距 爬距 爬距 爬距 kV 0 10 10 10 10 20 20 20 20 0.5 5 2.5 0 2 0 0 0 10 0 0 0 0 0 12 12 12 12 25 25 30 25 3 18 2.5 0 2 10 20 20 20 20 10 10 10 6 25 0 0 3 0 0 20 20 20 23 50 30 50 35 10 35 2.5 0 2 10 20 20 30 10 10 15 20 3 0 0 0 20 0 30 30 20 30 50 30 65 45 2 10 20 20 40 15 45 2.5 0 15 15 20 30 3 10 20 20 30 4 0 0 0 30 0 35 40 35 40 80 50 90 60 2 15 50 30 60 40 20 55 2.5 0 20 20 20 3 15 30 20 50 30 6 0 0 0 50 30 0 50 55 50 60 140 80 140 80 3 30 35 25 35 70 40 90 60 35 85 4 0 6 20 25 20 25 45 30 75 50 10 20 25 0 25 0 0 75 50 0 60 65 50 70 140 80 160 90 3 35 40 25 35 40 100 65 中低压引线 70 (40) (95) 4 0 6 25 30 20 25 30 85 55 每边绝 至高压 45 缘厚δ 线圈S4 0 10 25 30 0 25 0 85 55 6 60 90 45 60 0 140 120 75 230 150 66 140 8 0 10 45 75 35 50 3 70 90 60 180 120 10 70 120 60 80 3 110 150 100 300 200 200 20 55 100 40 65 6 90 105 70 250 165 110 10 0 3 10 85 150 70 90 125 180 120 350 240 230 20 70 125 50 80 6 105 120 80 300 200 20 70 130 50 85 120 80 310 210 ①240 10 90 155 75 100 3 135 190 130 360 250 230 20 75 130 55 90 6 115 130 90 310 210 132 12 0 10 115 195 95 125 3 210 235 160 450 310 275 20 95 165 70 110 6 170 180 120 385 260 10 130 260 110 140 3 220 270 180 630 420 154 320 12 6 20 105 210 85 120 6 180 210 140 520 350 200 10 70 125 60 80 150 100 300 200 10 90 160 70 100 180 120 380 260 ①240 10 150 270 120 150 300 200 650 430 220 ②340 12 20 110 220 95 130 6 230 155 540 360 300 270 620 190 370 160 190 3 ③10 (220) 400 20 150 300 125 170 6 220 200 500
R=a
(1) 扭转部位 l = 1.2 b; (2) 扭转距弯折圆中心 之净距应≥50。
3 引线夹持原则
3.1 引线约每 400~500mm 需用木件或电工层压木件夹紧。当绝缘引线排列在一起时,亦可用收缩带或 特丽纶绳绑扎紧固。 3.2 引线靠线圈的根部,要固定牢固,以防根部摆动。 3.3 裸引线,即使是等电位的裸引线(如多件接线片、低压并联铜排等)之间,均需夹持或绝缘,不允 许存在悬头摆动现象,以防短路或打火。 3.3 软接线片不宜过长,缓冲长度一般 < 100 mm,并尽量有限位结构。
注: 括号内数据为制造时的最小尺寸
2 引线弯折的规定 见表 2
表 2 引线弯折表
名称
电 缆 弯 折
D
铜 (铝) 棒 弯 折
D
铜 (铝) 排 弯 折
≥20 R 焊口
R
铜 (铝) 排 扭 转b l ≥50 a图 例RRb a
≥
d d (1) 连续直角弯折中心 (1) R≥5D 弯曲部位先包绝缘, (1) R≥5D,且 d≤φ14 弯曲部位 距离≥20; 说 先包绝缘,后弯曲; 后弯曲(优先采用); 明 (2) R≥5d 弯曲部位先弯曲, (2) R=D~5D 或 d≥φ16 弯曲部位 (2) 弯折部位距铜(铝) 的焊口≥30。 先弯曲,后包绝缘(优先采用)。 后包绝缘。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1 引线外包绝缘及夹持附加绝缘的规定
电压 等级 kV 见表 1
代替 共 8 页 第 1 页
≤20
35
66 110 132 220
表 1 引线外包绝缘及夹持附加绝缘 (mm) 引 线 外 包 绝 缘 引 线 夹 持 处 附 绝 缘 变 压 器 参考容量 线 端 引 线 分 接 线 引 线 每边附 每边伸出夹持 附绝缘 附绝缘 kVA 线材质 每边绝缘厚 线材质 每边绝缘厚 绝缘厚 件最小长度 宽度 材质 原有导线或 原有导线或 4.25 4.25 ≤500 2 2 纸包圆铜线 纸包圆铜线 4.25 纸包圆铜线 630~ 60 2 1600 3 纸包铜电缆 0.12 3 纸包铜电缆 80 2 3 ≥2000 纸包铜电缆 15 (7) 电缆纸 (1) 5.8 100 ≤500 纸包圆铜线 2 K-12 5.8 3 140 纸包圆铜线 630~ 纸包铜电缆 2 6300 3 纸包铜电缆 6 3 ≥8000 纸包铜电缆 4 6; 10 6 25 (15) ≥630 纸包铜电缆 (2.5) 0.5 80 ≥6300 铜线芯 100 纸 板 6 140 100 / 00 10; 20 纸包铜电缆 6; 10 40 (30) ≥6300 (4) ≥20000
20 0 25 20 35 25 50 35 25 25 70 40 30 30 120 60 50 50 140 70 60 60
20 0 25 20 25
20 0 25 20 25 35
20 0 25 20 25
25
25 45 30 25 25 70 40 30 30 80 45 35 35
25
≥90
≥60
≥60
表4 引线距离制造公差表(mm) 参考容量 kVA 引 线 至 接地平面 (S 1)公差 引 线 至 接地尖角 (S 2)公差 未夹 持部 位 20 30 40 40 50 引 线 至 线 圈 (S 4)公差 引 线 至 引 线 平行于线圈 ≥φ14 棒材引线 (S 3)公差 的长电缆引线 且器身两端有夹持 夹持 部位 10 15 20 25 30 未夹 持部 位 20 30 40 50 60 夹持 未夹持 部位 部位 10 15 20 25 30 20 30 40 50 60 20 25 40 50 50 50
夹持 部位
未夹持 部位
注:* 引线未夹持部位(如软接线片,穿缆式套管进口处的电缆等)至压钉夹件的公差为120 mm ; 如距油箱顶圆弧部位和梯形部位的公差为100 mm。
引 线 绝 缘 距 离
5 圆形引线的绝缘距离 一般结构见表 5; 特殊结构见表 6
共
8
页
第
3
页
表5 圆形引线一般结构的绝缘距离表(mm)
25
25
25
25
30
30
≥66 kV 引线 不允许采用 不 接 地 的 金 属 螺 栓
注:① 220 kV 级变压器高 1-低-高 2 结构的高 1 上下联线至本相线端及地; 220 kV 级自耦变压器上下 110 kV 联线至地; 均按工频试验电压 240 kV 水平选取绝缘距离。 ② 220 kV 级变高-低结构以及 220 / 110 kV 级自耦变;高压上下联线至线端之绝缘距离按 340 kV 水平选取。 ③ 当 220 kV 级引线直径 d≥φ30 时,允许引线每边绝缘采用δ=10。 当中低压引线距箱壁纯间隙≤110mm 时,允许中低压引线每边绝缘用δ=3,中低压引线至高压线圈绝缘距离 S4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