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应用体会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观察

[文章编号]1006-2440(2018)04-0373-02乳腺癌发病比较隐匿,发现时40%~50%患者能接受手术,术后部分患者需要行全身化疗。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50%~80%[1-2],骨髓抑制为最常见化疗不良反应。
粒细胞刺激因子能促进粒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增强成熟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但通常需要连续多日注射。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新型粒细胞刺激因子,一疗程只需要一次给药。
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12月我院8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观察PEG-rhG-CSF预防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均为女性,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均为术后第一次化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年龄36~66岁,平均42.3±2.5岁;对照组年龄38~68岁,平均41.6±2.3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无骨转移及心功能障碍,KPS评分>60分,按照乳腺癌临床治疗指南[3]均需要行全身化疗。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都采用AC或EC化疗方案(阿霉素60mg/m2或表阿霉素90mg/m2,静脉注射,第1天;环磷酰胺600mg/m2,静脉注射,第1天。
)观察组在化疗后48小时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0μg/kg。
对照组在化疗结束48小时后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μg/kg·d,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白细胞下降时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但体温>38.0℃且不能除外感染性发热时,可针对性应用抗生素。
如果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后仍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体温>38.5℃,则使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5μg/kg·d,直至白细胞>10×109/L。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在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分析

定血常规,记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生活质量情况,采用 KPS评分,0~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好[3]。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2000进行分析,计
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取轶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取 t检验,均 P<005表示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乳腺癌化疗;骨髓抑制;预防效果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均 较高[1]。化疗作为一种乳腺癌治疗的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作为一种化学疗法,同时也存在较多 的化疗后不良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较为明显,对患者的生 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本研究旨在研究分析重组人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应用在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以 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2 结果
21 化疗前后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较:化疗后,两组白
细胞、中性粒细胞均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化疗前后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较(x±s)
组别
白细胞(×109/L)
t值
化疗前 化疗后
观察组 对照组
826±140 382±035 823±142 225±033
P值
0000 0000
基金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Y054]
吉林医学 2019年 3月第 40卷第 3期
·551·
22 化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化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作者:李德俊等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8月入院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
30例为试验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30例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
结果:试验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乳腺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粒细胞减少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急速上升,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1]。
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是全身化疗,TAC方案作为乳腺癌的一线化疗,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2]。
该化疗方案作为治疗乳腺癌的强效治疗方案,在提高乳腺癌的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毒副反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感染等[3],这不仅给患者身体造成一定伤害,还可能会延迟治疗时间,影响疗效,甚至威胁生命。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防治肿瘤化放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但半衰期短,需每日给药。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将聚乙二醇与rhG-CSF结合而成的长效制剂,与常规rhG-CSF相比,能减少给药次数,避免患者反复接受注射的痛苦[4]。
笔者现将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PEG-rhG-CSF与rhG-CSF,对比两组疗效及毒付反应,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8月本中心接受TAC方案至少2个标准疗程化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目的:比较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8月入院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
30例为试验组,化疗结束后48 h 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30例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
结果:试验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乳腺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粒细胞减少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急速上升,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1]。
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是全身化疗,TAC方案作为乳腺癌的一线化疗,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2]。
该化疗方案作为治疗乳腺癌的强效治疗方案,在提高乳腺癌的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毒副反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感染等[3],这不仅给患者身体造成一定伤害,还可能会延迟治疗时间,影响疗效,甚至威胁生命。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防治肿瘤化放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但半衰期短,需每日给药。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将聚乙二醇与rhG-CSF结合而成的长效制剂,与常规rhG-CSF 相比,能减少给药次数,避免患者反复接受注射的痛苦[4]。
笔者现将接受TAC 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PEG-rhG-CSF与rhG-CSF,对比两组疗效及毒付反应,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8月本中心接受TAC方案至少2个标准疗程化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兰海涛;罗树春;胡洪林;吴琦【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11(32)12【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ily injec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and a singl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 in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Methods In the present randomized, match and cross-over study, enrolled 42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cancer and with normal bone marrow fun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matched groups. Each patient received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of identical regimen. In the study cycle, the patients received a singl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PEG-rhG-CSF 100 u,g/kg; and in control cycle, daily subcutaneous infection of rhG-CSF 5 u,g/kg/d and continued for 7 days or until the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 ANC) became 3s5. 0 x 109/L . Results The rates of ANC <2. 0 X 109/L in the 40 evaluable study cycles and 44 evaluable control cycles were 30.00% and 31. 8% with the duration of (3 ± 1. 155) d and (4 ±1.225 )d respectively. The safety profiles of the PEG-rhG-CSF and rhG-CSF groups were similar. Conclusion A singl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PEG-rhG-CSF 100 (xg/kg provides neutrophilsupport and a safety profile comparable to regimen of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rhG-CSF 5u^/(kg ? D) in patients receiving a variety of myelosuppressive chemotherapy regimens.%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纳入42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μg/kg皮下注射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2次检查≥5.0×109/L.结果 42例患者,在40个试验周期和44个对照周期中,ANC <2.0×109/L的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 (12/40)和31.8% (14/44),持续时间分别为(3±1.155)d和(4±1.225)d;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主要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 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与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不良反应低.【总页数】4页(P1879-1882)【作者】兰海涛;罗树春;胡洪林;吴琦【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7+.3【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 [J], 刘芳;俞伟;梁岚清;罗燕荣;王倩倩;黄玉荣;曲宝林2.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J], 杨晟;石远凯;何小慧;刘鹏;周生余;董梅;秦燕;杨建良;张长弓;韩晓红3.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J], 周世勇;崔秀珍;王华庆;张会来;邱立华;钱正子;李维;侯芸;付凯;刘贤明4.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J], 李惠平; 樊征夫; 郑虹; 高雨农; 涂梅峰; 宋国红; 邵彬; 高天; 朱军5.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J], 邢丽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舒适度及护理的影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舒适度及护理的影响章英;方群英;朱玲;沈芸【摘要】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新瑞白,PEG-GCSF)应用于乳腺癌化疗对患者舒适度及护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乳腺癌含蒽环联合紫衫方案化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一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共44例,一组使用PEG-GCSF共56例.比较2组药物反应、舒适度评分、抽血次数、护理次数、护理时间.结果 :PEG-GCSF组在疼痛平均评分、人均失眠、精神不佳及消化道症状出现次数上均明显小于GCSF组(P<0.05);在舒适度方面PEG-GCSF组总评分显著高于GCSF 组,且PEG-GCSF组在舒适度的生理、精神心理、社会及环境舒适均优于GCSF(P<0.05);PEG-GCSF组平均抽血次数、单日人均护理次数、人均单次护理时间均显著低于GCSF组(P<0.05);结论 :乳腺癌化疗后应用PEG-GCSF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可减少护理次数与护理时间,减轻护理工作的压力.【期刊名称】《浙江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7)006【总页数】4页(P40-42,46)【关键词】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乳腺癌;化疗;护理【作者】章英;方群英;朱玲;沈芸【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杭州 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杭州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杭州 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杭州 3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乳腺癌全球发病率以每年约3%的速率递增,且其发病年龄越来越小[1],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化疗药物可导致如骨髓抑制、胃肠道的反应等。
其中以中性粒细胞缺乏较为常见[2]。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代表药瑞白)通过刺激骨髓促进粒细胞分化成熟释放入血,是乳腺癌化疗中重要的支持治疗[3]。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二级预防卵巢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分析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0.116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二级预防卵巢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分析孙悦,邵寿鹏,黎超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苏盐城224000[摘要]目的探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二级预防卵巢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
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采取“紫杉醇+顺铂/卡铂”方案化疗且上一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卵巢癌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
观察组在化疗结束24 h 后给予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对照组在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每日皮下注射。
统计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Ⅲ~Ⅳ度ANC减少发生率(27.27%)低于对照组(36.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9,P>0.05)。
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EG-rhG-CSF用于卵巢癌患者化疗后的二级预防,疗效确切,可降低Ⅲ~Ⅳ度ANC发生率,且应用方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卵巢癌;中性粒细胞减少;二级预防[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4(a)-0116-05Efficacy of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stimulating Fac⁃tor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Neutropenia after Chemotherapy in Ovarian CancerSUN Yue, SHAO Shoupeng, LI Chao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Yanche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224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neutropenia after chemotherapy for ovarian cancer.Methods 44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hemotherapy with the "paclitaxel+cisplatin/carboplatin" regimen and experienced grade Ⅲ-Ⅳ neutropenia in the previous cycle and were admitted to Yanche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October 2021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2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 singl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PEG-rhG-CSF 24 hours after chemo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24 hours after chemotherapy. Calculate the incidence of number of neutrophil in peripheral blood, neutropenia induced fever, adverse reac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egree Ⅲ-Ⅳ ANC redu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7.27%)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6.36%),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0.419,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neutropenia induced fever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作者简介] 孙悦(1990-),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肿瘤内科。
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

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周弦【摘要】目的:通过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比,探究新瑞白(PEG-rhG-CSF)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研究方法,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两个周期化疗,方案相同.实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每周期1次,对照周期给予rhG-CSF 5 μg/kg 皮下注射,每日1次.于2次化疗周期的第3、5、7、9、11、13、17、21 d检测外周血象,记录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1.5×109/L和ANC<0.5×109/L发生率,ANC<0.5× 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各化疗周期和总化疗中期中,PEG-rhG-CSF组与rhG-CSF组患者ANC<1.5×109/L发生率、ANC<0.5×109/L发生率、ANC<0.5×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组与rhG-CSF 组治疗过程中ANC最低值均出现在化疗第7 d,分别为(6.8+2.4) ×109/L和(7.3+3.5)×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P=0.109);PEG-rhG-CSF组与rhG-CSF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病率分别为26.0%和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289).结论:预防性用药时,新瑞白1剂给药与rhG-CSF连续给药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少,与rhG-CSF相比半衰期长,血药浓度稳定,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新选择,值得临床推广.%Objective: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on contrast,white Shinri (PEG-rhG-CSF) prevention effect and safety to reduce chemotherapy-induced granulocyte.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were treated with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with the samescheme.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as given PEG-rhG-CSF 100 μg/kg sub-cutaneous injection,once a week,the control cycle was given rhG-CSF 5μg/kg subcutaneous injection,once a day.Results:In each cy-cle of chem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the middle of the total,PEG-rhG-CSF group and rhG-CSF group ANC<1.5 ×109/L inci-dence,the incidence of ANC<0.5×109/L,ANC<0.5×109/L duration and antibiotic us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In group PEG-rhG-CSF and group rhG-CSF,the minimum ANC valu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ppeared seventh days after chemother-apy,respectively,(6.8+2.4) ×109/L and(7.3+3.5)×109/L,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2.42,P=0.109). The total incidence of drug-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in group PEG-rhG-CSF and group rhG-CSF was 26% and 31%,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groups(χ2=1.85,P=0.289).Conclusion:Preventive medication,Shinri white 1 dose and rhG-CSF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of equivalent effect,less adverse reaction,compared with rhG-CSF long half-life,stable blood concentration,is a new choice for prevention of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after chemotherapy,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4页(P213-216)【关键词】新瑞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减少;有效性安全性【作者】周弦【作者单位】海军安庆医院肿瘤内科,安徽安庆 24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并发症,药物作为半抗原刺激体内骨髓抑制相关抗体造成[1]。
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效果

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效果吴旦平;张红丹;汪波【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法将89例术后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1次)与对照组[rhG-CSF 5 μg·kg-1·d-1皮下注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至最低点后连续2次其值大于或等于5.0×109/L为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第2个高峰A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率、抗生素使用率、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NC由最低点上升至大于或等于2.0×109/L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rhG-CSF 1次注射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效果与rhG-CSF多次注射相当,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04【总页数】3页(P546-548)【关键词】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乳腺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作者】吴旦平;张红丹;汪波【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乳腺癌治疗以手术+术后化疗为主,但化疗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相关不良反应[1],不仅影响化疗实施,而且会减弱患者免疫功能,增加继发性感染发生风险,不利于肿瘤治愈及患者康复[2-3]。
目前临床常通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预防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但该药物半衰期较短,需多次用药方可发挥显效,加重患者身心伤害。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护理

目前,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辅助化疗已经是乳腺癌标准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2]。
近年来,临床实践显示,乳腺癌术后,只有按期和足量的化疗方案,方能保证最好的疗效,若化疗延期超过2周,或剂量降低到预定的85%以下,则疗效显著降低[3]。
但是,化疗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等[4⁃5]。
因而,自201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强调,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治疗,能加速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减少化疗的并发症[6]。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属于rhG⁃CSF的长效型衍生物。
本研究旨在观察PEG⁃rhG⁃CSF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并将结合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200例,均为女性。
病例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首次确诊的乳腺癌患者;②临床分期均为Ⅱ~Ⅲ期;③术后使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4周期序贯多西他赛4周期(4EC⁃4T)辅助化疗方案;④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分;⑤化疗前,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和外周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⑥经检查,未发现心脏性疾病;⑦无肝、肾、肺、血液及风湿免疫性等并发疾病,也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杨晟;石远凯;何小慧;刘鹏;周生余;董梅;秦燕;杨建良;张长弓;韩晓红【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5(000)012【摘要】目的:比较每周期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
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
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
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μg/kg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每日1次。
结果:2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各使用53个周期。
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的周期中,4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53)和3.8%(2/53,P=0.678)。
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天数为10(3~14)天。
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
结论: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a single injection of pegylated filgrastim with daily doses of filgrastim as pro-phylaxi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Chinese cancer patients.Methods:Single-institution data from a phase 2 study and a phase 3 trial on pegylated filgrastim were combined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parameters. In the two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s,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cancers received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with identical regimen. In the study cycle, the pa-tients received a singl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pegylated filgrastim (100 μg/kg), whereas those in the control cycle received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f filgrastim (5μg/kg). Results:Among t he 56 patients enrolled, 53 were evaluable for efficacy. These patients received one cycle with pegylated filgrastim prophylaxis and one cycle with filgrastim support ea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94.3%(50/53) of the cycles with pegylated filgrastim or filgrastim support did not develop grade 4 neutropenia. Moreover, febrile neutropenia did not occur in the cycles. The incidence rates of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 were 7.5%(4/53) and 3.8%(2/53) in the pegylated filgrastim and filgrastim cycles, respectively (P=0.678). The median duration of filgrastim administration was 10 days (3-14 days). Generally, the safety profile of pegylated filgrastim is similar to that of filgrastim, including skeletal pain, pain at the injection site, palpitation, fever, and fatigue. Conclusion:A single dose of pegylated filgrastim demonstrated comparable efficacy with 10 consecutive doses of filgras-tim as prophylaxi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总页数】6页(P626-631)【作者】杨晟;石远凯;何小慧;刘鹏;周生余;董梅;秦燕;杨建良;张长弓;韩晓红【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2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 [J], 刘芳;俞伟;梁岚清;罗燕荣;王倩倩;黄玉荣;曲宝林2.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J], 周世勇;崔秀珍;王华庆;张会来;邱立华;钱正子;李维;侯芸;付凯;刘贤明3.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J], 兰海涛;罗树春;胡洪林;吴琦4.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J], 李惠平; 樊征夫; 郑虹; 高雨农; 涂梅峰; 宋国红; 邵彬; 高天; 朱军5.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J], 邢丽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全文)摘要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会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进行,降低缓解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它是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甲氧聚乙二醇共价结合后生成,其使用便利性、不良事件均优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存在应用时间短、应用经验不足、应用指征把握不准确等问题。
本文系统阐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肺癌是目前我国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短短30年,肺癌由我国癌症死因回顾调查第5位跃居首位,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肿瘤之一。
据相关研究统计,大约75%~80%的患者在诊断明确时已发展为晚期肺癌[1,2],失去手术治疗机会,而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达50%~91.3%,Ⅲ、Ⅳ度骨髓抑制相关性死亡率最高达12%。
其中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90年代以前化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主要靠输血及口服一些升白细胞的中西药,如:利可君、鲨肝醇、地榆升白片、维生素B4等,但疗效不佳;所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应运而生,1991年上市成为首个可治疗粒细胞减少的药物,但其半衰期短、需反复注射,后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出可用于预防粒细胞减少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
本文主要对PEG-rhG-CSF合成、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发现及作用机制人体内本身存在内源性G-CSF,它是一种大小为19 600的酸性糖蛋白,由人体的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产生[3]。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研究

[文章编号] 1671-0126(2018)03-0040-03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目前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70%,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
[作者简介]池泽锋,女,主管药师,从事药房调剂工作 ·40·
池泽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研究2018年第28卷第3期
[J].Reprod Sei,2014,21(6):716_723. [5] 何淑英,宋文芳,张泳,等.细胞凋亡基因及相关蛋白在早期自
然流产胎盘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7(6):20-22.
本文编辑:王 霞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 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研究
疗子痫前期是安全有效的,并不会引起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能有效改善孕产妇凝血及纤溶功能,有利于孕产妇预后,且两 者结合用药并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安全有效。但由于本研 究样本量较小,导致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偏颇,在日常研究中 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加以证明。
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可降低FOLFOX化疗患者Ⅲ度以上ANC减少的
发生率,和因ANC减少或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结直肠癌;FOI.FOX;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本研究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纯 硫酸镁治疗,硫酸镁+低分子肝素治疗及硫酸镁+丹参治疗方 案相比,分子肝素+丹参治疗子痫前期能更好地子痫前期患者 凝m功能及纤溶功能,从而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子 痫前期患者预后。考虑可能由于分子肝素+丹参能有效降低 ffIL小板黏附性及聚集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微循环,同时 能保护血管内皮损伤,避免血压进一步升高,有助于稳定患者 血压水平。而硫酸镁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降 低血小板黏附性及聚集性方面不如低分子肝素,因此其治疗效 果并不理想。此外,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 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分子肝素+丹参治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CN 53-1221R[收稿日期]2020-06-11[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7FE467(-071)];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W2017QRX09);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20J0198)[作者简介]陈雨媛(1996~),女,浙江温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乳腺癌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陈德滇,E-mail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9):26耀3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陈雨媛,郭瑢,黄胜,杨银菊,王常安,汤琦,王建逵,周绍强,陈德滇(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癌症中心乳腺外二科,云南昆明650118)[摘要]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7名乳腺癌女性患者,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均接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双周紫杉醇(EC-T )化疗方案,化疗后随机分成接受PEG-rhG-CSF 预防的试验组和接受rhG-CSF 预防的对照组,监测各个化疗周期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有效性。
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2例,对照组15例。
各化疗周期中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PEG-rhG-CSF 组比rhG-CSF 组低,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
从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
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19)。
两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0.05)。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

w i t h t h e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g l y c o l r e c o mb i n a n t h u ma n ra g nu l o c y t e s t i m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 ( P E G - r h G C S F) a f t e r t h e e n d o f t h e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 o r 4 8 h o u r s .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w a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r e c o mb i n a n t h u ma n ra g n u l o c y t e s t i m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 ( r h G C S F) ft a e r t h e e n d o f t h e c h e mo t h e r a p y f o r 4 8 h o u r s . Re s u l t : T h e c a s e
胞减 少 、感染病例 明显少于对 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结论 :乳腺癌 T A 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 乙二醇化重 组人 粒细胞刺激因子预 防中性粒 细胞减少疗效确切 ,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尹凤;邱云;李龙燕;谢帅;胡红梅【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23)4【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
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8.99±3.31)、(4.79±1.1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5.56±4.91)、(6.97±3.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白细胞降低率、FN实际发生率、再住院率和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30.00%、10.00%、3.33%、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40.00%、43.33%、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淋巴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预防中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观察

淋巴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预防中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观察目的:探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淋巴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60例淋巴瘤化疗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组各30例。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计分、KP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平均最低ANC值为(5.31±0.51)×109/L,ANC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次给药在预防淋巴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方面的效果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多次给药比较更优,故更值得推广前一种方案。
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化疗方案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化疗的同时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越来越多,导致患者不能按时化疗,最终影响总体疗效[1]。
中性粒细胞(ANC)减少是化疗患者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能增加患者感染风险与导致化疗剂量降低,延误治疗时间。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可保障患者按期化疗,促使白细胞快速恢复等特性而被临床应用于对淋巴瘤的治疗。
为预防粒细胞减少给患者化疗造成的不利影响,本组实验选取60例淋巴瘤化疗患者进行分析,分别予以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旨在为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东莞康华医院2015年5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淋巴瘤化疗患者进行分析。
该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淋巴瘤;肝肾功能正常;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预期寿命大于8周。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刘芳;俞伟;梁岚清;罗燕荣;王倩倩;黄玉荣;曲宝林【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目的:比较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延迟应用普通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及住院率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48例头颈部鳞癌(T3,T4/N2N3)同步化放疗患者。
预防性应用 PEG-rhG-CSF 组(PEG组)26例,化疗第5天给予100μg/kg 皮下注射;延迟应用 rhG-CSF 组(rhG 组)22例,化疗后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09/L 时,皮下注射 rhG-CSF 至白细胞≥10×109/L。
结果①预计化疗192周期化疗,实际化疗186周期,其中诱导化疗96个周期,同步放化疗90个周期。
②Ⅲ~Ⅵ度中性粒细胞减少,PEG 组和 rhG 组分别为3.85%、19.5%(OR =0.165,95% CI 为0.053~0.515,P =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PEG 组和rhG组分别为0.96%、8.53%(OR =0.104,95%CI 为0.013~0.863,P =0.023);其中,75%的 FN 发生在同步放化疗周期内。
③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的住院率 PEG 组和 rhG 组分别为1.92%、6.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④两组患者按期给药率分别为96.2%、84.1%;其中81.8%的延迟给药发生在同步放化疗期间。
⑤两组不良反应均可以耐受,仅1例患者发生骨痛。
结论预防性使用 PEG-rhG-CSF 组减少了头颈部同步放化疗粒细胞减少及相关性FN 的发生率,有利于按时按预定剂量实施同步放化疗。
【总页数】4页(P386-389)【作者】刘芳;俞伟;梁岚清;罗燕荣;王倩倩;黄玉荣;曲宝林【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91【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J], 石远凯;王嵬;于忠和;邬麟;陈建华;王娟;安永辉;蔡建辉;刘明;陈振东;李青山;许建萍;任朝英;杨志勇;李宝兰;赵敏;刘哲峰;刘斌;吴昌平;张燕;杨俊泉;周涛;刘峥;茅卫东;张沂平2.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J], 周世勇;崔秀珍;王华庆;张会来;邱立华;钱正子;李维;侯芸;付凯;刘贤明3.《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J],4.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J], 李惠平; 樊征夫; 郑虹; 高雨农; 涂梅峰; 宋国红; 邵彬; 高天; 朱军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论文

・临床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徐兵河 田富国 喻璟瑞 宋艳秋 石建华 张百红 张燕军 袁志平 吴穷张清媛 南克俊 孙强 李维廉 胡建兵 毕经旺 孟春 戴红 蒋宏传 岳顺曹邦伟 孙玉萍 王殊 佟仲生 沈朋 伍钢 唐利立 邓甬川 贾立群沈坤炜 庄武 谢晓冬 伍尤华 陈琳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徐兵河);030013太原,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田富国);610041成都,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喻璟瑞);130021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宋艳秋);276001临沂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石建华);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肿瘤科(张百红);710061西安交通大学附属陕西省肿瘤医院内科(张燕军);644000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袁志平);233004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吴穷);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张清媛);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克俊);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孙强);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李维廉);414000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肿瘤科(胡建兵);250012济南军区总医院肿瘤治疗研究中心(毕经旺);136000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孟春);10002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肿瘤内科(戴红),普外科(蒋宏传);2233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岳顺);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肿瘤科(曹邦伟);250015济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孙玉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王殊);300060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科(佟仲生);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化疗科(沈朋);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伍钢);410008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科(唐利立);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邓甬川);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肿瘤内科(贾立群);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外科(沈坤炜);350014福州,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庄武);110015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谢晓冬);421001衡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伍尤华);610000成都,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陈琳)通信作者:徐兵河,Email:xubinghe@csco.org.cn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6.01.005【摘要】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预防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安全性和疗效。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宫颈癌放疗同步周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宫颈癌放疗同步周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程淑霞;马一鸣;武豪;陈慧敏【期刊名称】《肿瘤药学》【年(卷),期】2022(12)4【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同步周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应用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宫颈癌放疗同步顺铂周化疗患者资料,与同期28例应用rhG-CSF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相关并发症和放化疗延误等,探讨PEG-rhG-CSF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 PEG-rhG-CSF预防组同步放化疗期间平均每例患者给药2.3次,无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无抗生素使用,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延迟治疗;rhG-CSF治疗组平均每例患者给药10.6次,2例FN,4例使用抗生素,10例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延迟治疗。
PEG-rhG-CSF预防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6.9%(2/29),明显低于rhG-CSF治疗组的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P<0.01)。
PEG-rhG-CSF预防组完成5次周化疗率为75.9%(22/29),明显高于rhG-CSF治疗组的42.8%(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11)。
结论宫颈癌放疗同步周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安全的,与rhG-CSF挽救性治疗相比,可降低治疗频次,且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治疗延迟发生。
【总页数】5页(P503-507)【作者】程淑霞;马一鸣;武豪;陈慧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2.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3.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4.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5.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化疗间期表细胞变化情况 2. 3 治疗费用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目前不在医保范围之内, 需要病人全费 96 元, 购买, 费用约 1800 元, 而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每支约 126. 因此使用聚乙 3 ±106. 22 元, 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 5 次化疗间期平均费用为 2333. 而短效 1308. 7± 333. 43 元, P< 0. 05 。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随着中国老年化的发展, 恶性肿瘤的健康负担在中国逐年增长, 中国乳腺癌的发 病亦是如此, 据报道, 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是全球的两倍多, 它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 早期治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 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六位。早期诊断、 的重点。但在中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基层医务人员分布的差异, 国内大多数 恶性肿瘤均不能早期发现和检查。 因此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国内恶性肿瘤治疗的 主要手段。化疗在其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乳腺 癌患者的复发率, 减少死亡风险, 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 乳腺癌的新 缩小肿瘤等作用, 亦是很多乳腺癌患者的合理选择。 但乳腺癌 辅助化疗有显著降期、 的化疗需要强调剂量强度和剂量密度。 这就增加了乳腺癌病人骨髓抑制, 白细胞和 ( 或) 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概率。而发生时骨髓抑制后往往会导致化疗药物剂量下降, 患 者住院时间延长, 感染风险增加, 导致死亡率上升。因此, 使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支 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规选择。 既往患者白细胞减少后使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体内半衰期较短, 容易被清除, 需要多次重复注射, 患者很不方便, 从而导致患者化疗依从性下降。 而聚乙二醇重组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将聚乙二醇与重组粒细胞结合形成一个大分子量的化合物, 从而 减少肾小球滤过清除, 延长半衰期。而聚乙二醇同时可以保护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不 减少其清除。理论上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化疗间期一 易被蛋白酶水解, 4%, 次注射即可预防粒细胞减少症。但目前文献其达标率为 71 . 而且目前价格昂贵。 3 例患者因价格问题均不能接受全量 6mg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 本文中, 因子, 因此我们使用半量 3mg, 使用后发现,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显著 缩短患者白细胞减少时间。但价格平均增加 1000 元左右, 如果考虑现在的重组粒细胞 刺激因子可以获得医保支持, 可能价格之间差距更大。 6 天, 本研究发现, 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后第 4 - 患者白细胞下 而临床上由于害怕过早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后导致骨髓动员引起骨髓 降至最低, 48 小时, 抑制, 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注射往往在化疗后 24 - 往往患者已经出院回到自己 家中。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新型的粒细胞刺激因子, 其对骨髓动员的 效果是缓慢和长期的, 是否可以将其注射提前, 对骨髓的影响如何,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Pathak R, Giri S , Aryal M R, et al. M ortality, length of stay, and health care costs of fe brile neutropenia - relate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n the U nited States[ J] . Support Care Cancer, 2015 , 23 ( 3) : 615 - 617. [ 2] Fanlei , Sreasser -weippl K, Li JJ, et al. Breast cancer in China [ J] . Lancet Oncol, 2014 , 15 ( 7) : e279 - 289. [ 3] 刘丹丽, 邵喜英, 罗奇等. 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 J] . 2015 , 24 ( 9) : 779 - 784. 和治疗进展[ 中国肿瘤, [ 4] 董赟, 吴毓东, 李德俊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 J] . 2014 , 11( 5) : 8- 9. 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 中国医学创新, [ 5] 徐兵河, 宋艳秋, 王京芬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 J] . 2016 , 23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 II 期临床研究[ ( 1) : 3- 7.
· 8·
2016 · 1 1 ( 下)
中国保健营养
CHINA HEALTH CARE & NUTRI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中性粒细胞 减少的临床应用体会
陈 军 李 杨 陈 涛 叶向红 范朝刚
江苏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0
【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 TEC 治疗方案后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016 年 1 — — —7 月 摘要】 乳腺癌入院接受 TEC 方案化疗的 3 例患者共 18 次化疗进行分析, 分别在化疗结束后 24h 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3mg; 或化疗结束出现粒细胞降低时给予短效重 P< 0. 05 ) , 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结果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但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TEC 方案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 但目前费用较高。 【 乳腺癌;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粒细胞减少 R738.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7484 - ( 2016 ) 30 - 0008 - 01 中图分类号: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in preventing neutropenia caused by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CHEN Jun , LI Yang, CHEN Tao , YE Xiang - hong, FAN Chao - gang JiangsuNanjing; GeneralsurgerydepartmentofNanjingGeneralHospital, 210000 【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and short effect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in the prevention of neutropenia after breast cancer TEC treatment. Method A total of 18 times of chemotherapy were analyzed in 2016 1 - 7 month breast cancer admitted 3 cases of pa tients treated with TEC regimen , respectively in 24 h after the end of chemotherapy given PEG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3mg; or given a short acting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when neutropenia appeared after chemotherapy. Resul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PEG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group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0. 05 ) , but the co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PEG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 could prevent breast cancer TAC scheme post - chemotherapy neutropenia, but the cost is higher. 【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neutropenia 恶性肿瘤目前在中国死亡率仍居于首位, 而乳腺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发病率是 虽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 各种肿瘤治疗手段 女性病人中排第一位的恶性肿瘤, 层出不穷, 但化疗目前仍然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在乳腺癌中亦是如此。 乳腺 靶向治疗、 内分泌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 但化疗在其中仍 癌的目前治疗是包括化疗、 是绝大部分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的首选。 化疗药物的剂型和方案虽然也经过多次的调整和发展, 但仍存在不良反应多并且 选择性差等缺点, 特别是在乳腺癌病人中, 骨髓抑制引起的 Ⅲ 度或 Ⅳ 度中性粒细 严重、 胞减少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后免疫力下降, 容易出现感 染, 如果不注意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患者会出现发热, 甚至出现脓毒症, 引起患 1] — —201 1 年 685 名乳腺癌病人因发热性 者死亡。Pathak 等 [ 报道其研究结果, 在 2009 — 6%, 7 天, 死亡率达 2. 而平均住院日延长 5 . 平均费用增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引起死亡, 加 37087 美元。 因此减少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 但通常需要多次用药才能得到 前最广泛使用的药物是短效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改善, 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 可能会引起患者化疗依从性下降。 现在聚乙二醇化重组 理论上单次用药即能缓解中性粒细胞降低的不良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长效制剂, 但目前国内使用经验较少, 本文对临床上使用过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 反应, 激因子进行总结, 对其应用方法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 2016 年 1 月至 7 月期间在我院日间病房行乳腺癌化疗病人, 如果 同时需使用多次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 第一次化疗出现Ⅲ度或Ⅳ度中性粒细胞降低, 因子维持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 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进行下 一周期的预防用药, 共有三名病人共 18 次化疗纳入研究。3 名病人均为女性右侧乳腺 67 岁, 3 名病人均使用 TEC 化疗方案( m2, 癌病人, 平均年龄 61 . 多西他赛 75 mg / 表阿霉 m2, m2, 21 天为一周 素 70mg / 环磷酰胺 600mg / 将剂量分配后 d1 和 d2 天静脉注射, , 其中一人为术后辅助化疗, 两人为新辅助化疗。 18 次化疗中, 共有 5 次化疗使用 期)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1. 2 粒细胞减少预防方案既往指南中对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推荐为 5 μ g/ kg 连用 3 - 4 天, 但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病人这样使用, 粒细胞会在化疗后的一段时间内 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 因此我们对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使用作了相应调整: 患者在化疗 3 天查一次血常规, L( 间期内每 2 - 观察白细胞和粒细胞情况, 当白细胞小于 4 10 9 / 粒 L) g, 1/ L( 5 10 9 / 细胞小于 2 10 9 / 时, 给予 200 μ 日; 白细胞小于 3 10 9 / 粒细胞小于 1 . g, 2/ 0 10 9 / L( 5 10 9 / L) L) 时, 给予 200 μ 日; 白细胞小于 1 . 粒细胞小于 0. 时, 给予 200 μ g, 3/ 日。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推荐剂量为 6mg ( 即两支 ) 每化疗周期, 因为该药物目前不在报销范围内, 且价格昂贵, 病人暂不接受两支, 均给予 3mg 每化疗 周期。在化疗后 24 小时给予。 1. 3 观察指标 化疗间隔期内每 2 - 3 天抽血查血常规, 观察白细胞和粒细胞变化, 如 果短效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后 1 天复查血常规。评分标准为 WHO 骨髓抑制分级。 2 1. 4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均使用 SPSS 软件, P< 0. 计量资料给予 χ 检验, 05 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一般情况 3 名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低, 但在 18 次化疗中 均出现了Ⅲ以上的粒细胞减少。长效组出现一例 1 天的 Ⅳ 减少, 给予补充短效粒细胞 刺激因子后逐渐恢复正常。而短效组出现 7 次的Ⅳ血小板减少。两组之间比值有显著 0. 05 。 性差异。P < 表 1 骨髓抑制分级 分级 0 Ⅰ Ⅱ Ⅲ Ⅳ 分级 0 Ⅰ Ⅱ HB ( g/ L) ≥1 10 95 - 109 80 - 94 65 - 79 < 65 WBC 10 9 / ( L) 0 ≥4. 3. 0- 3. 9 2. 0- 2. 9 1. 0- 1. 9 < 1. 0 ANC 10 9 / ( L) 0 ≥2. 1. 5- 1. 9 1. 0- 1. 4 0. 5- 0. 9 < 0. 5 短效组 d 6. 1± 1. 55 4. 1± 2. 90 5. 8± 3. 63 PLT 10 9 / ( L) ≥100 75 - 99 50 - 74 25 - 49 < 25 Ⅲ Ⅳ 1. 4± 0. 55 0. 2± 0. 45 4. 1± 1. 38 0. 8± 0.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