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2002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一)答案
2002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一)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B 3.C 4.C 5.C6.C7.B8.B9.C 10.B11.C 12.A 13.A 14.C 15.B16.C 17.D 18.B 19.B 20.B21.D 22.D 23.D 24.C 25.A26.A 27.C 28.B 29.C 30.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ABC 32.BCE 33.CDE 34.BD 35.CD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法的国际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相互借鉴吸收,逐渐形成共识,即在某些领域中使本国的法律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相互衔接。
其二是指积极参与国际立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签署、批准和加入国际协议,严肃认真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
37.民主的法制化指掌握政权的阶级运用所掌握的国家政权,将自己的民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总结、确认和固定,使之法律化、制度化,从而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8.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或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在某一方面具有根本性和全面性关系的法律。
39.法律实效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40.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41.第一,法可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确认下来,使改革获得法的依据,凭借法的普遍性、强制性,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进行。
第二,法可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确立和巩固下来,并使其得以有效地推行,指导改革健康地发展。
第三,法可以发挥它的权威性、普遍性,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安定和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保障。
42.(1)立法的准备阶段。
刑事诉讼法学试题(1)及答案
刑事诉讼法学试题(1)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最主要的差别是( )A.作出裁决的机关不同B.当事人称谓不同C.所解决的实体问题和依据的实体法不同D.立法的根据不同 2.当今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形式基本上是( )A.弹劾式B.混合式C.纠问式D.辩论式3.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根据和法律渊源是( )A.刑法B.人民法院组织法C.立法法D.宪法4.人民法院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 )A.领导与被领导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关系C.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B.协作关系5.下列人员,只能是自然人的是( )A.被告人B.被害人C.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D.证人6.审判管辖包括( )A.普通管辖与立案管辖B.普通管辖与专门管辖C.立案管辖与级别管辖D.地区管辖与级别管辖7.在法院开庭审理时,被告人对出庭的检察院的书记员提出回避申请,对此有权作出是否回避决定的人员是( )A.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员B.检察长C.法庭的审判长D.法院院长8.公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是( )A.被指控犯罪之日起B.开始侦查之日起C.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D.自案件移送审查之日起9.证据划分为人的陈述和实物证据的标准是( )A.证据的存在和表现形式B.证据的证明作用C.证据的来源D.证据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程度10.下列证据中,有可能成为直接证据的是( )A.物证B.鉴定结论C.勘验、检查笔录D.被害人陈述11.人民法院接到自诉人的自诉状后,经审查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应当作出的决定是( )A.不予立案B.宣告无罪C.终止审理D.令自诉人补充证据12.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其羁押期限的计算是( )A.从拘留之日起B.从逮捕之日起C.从查清全部犯罪事实之日起D.从查明其身份之日起13.被不起诉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申诉,接受其申诉的机关是( )A.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B.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C.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法院D.同级人民法院14.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认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应作出的决定是( )A.撤销案件B.不起诉C.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D.退回公安机关处理15.独任制适用的法院是( )A.中级人民法院B.高级人民法院C.各级人民法院D.基层人民法院16.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于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继续审理时,人民法院依法可作出的决定是( )A.中止审理B.终止审理C.延期审理D.定期审理17.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未生效的判决,有权请求同级人民检察院抗诉的人是( )A.自诉人B.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C.被害人D.被害人的近亲属18.下列判处死刑的案件中,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是( )A.杀人案B.放火案C.强奸案D.受贿案19.人民检察院认为甲县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有错误,提起抗诉,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是( )A.甲县人民法院B.中级人民法院C.中级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D.中级人民法院及其上级人民法院20.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减刑、假释裁定不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的期限是( )A.5日内B.10日内C.15日内D.20日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2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24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题1分,共30 分)1.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 D )A. 阶级性B.战斗性C.严厉性D.调整、维护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处罚方法的严厉性2. 我国修订后的现行刑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D )A.1997年3月14日B.1996年10月1日C.1997年7月1日D.1997年10月1日3. 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D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4 .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是( B )A.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B.危害社会C.违反法律D.应受法律惩罚5. 刑法解释,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可分为( A )A.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B.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C.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D.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6.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A )A.惩罚犯罪B.预防犯罪刑罚的目的C.改造犯罪D.消灭犯罪刑法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7. 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减为无期徒刑的条件是( C )A.遵守监规监纪B.积极参加劳动并有科技发明创造C.没有故意犯罪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8. 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5000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危害行为和时间、地点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9.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行为人已满 ( B )A.12 周岁B.16 周岁C.18 周岁D.14 周岁 10. 甲乙共同实施盗窃犯罪,盗得财物后,甲离去。
乙发现屋内有一熟睡的少女,顿起恶意, 将少女强奸,对于强奸少女案的处理 ( D )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B.甲构成未遂,乙构成即遂C. 甲构成中止,乙构成既遂D.由乙单独负刑事责任11. 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 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 趁机将乙的提包拿走, 内有人民币 元。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一)试题_3(2)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一)试题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一)试题湖北自考网6月14日整理课程代码:00211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经济基础决定法意味着( )A.经济的要求即是法律B.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C.法没有相对独立性D.法从经济关系中自动产生2.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 )A.神学法学B.自然法学C.社会法学D.分析法学3.法和国家的一般关系是( )A.法高于国家,是国家的基础B.国家权力大于法,是法的根据C.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支持D.二者相互独立,互不依附4.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A.马克思B.孟德斯鸠C.亚里士多德D.韩非子5.法律规则的两个构成部分是行为模式和( )A.行为许可B.法律制裁C.法律后果D.法律责任6.认为法与正义没有关联的法学流派是( )A.自然法学B.功利主义法学C.分析法学D.儒学7.最终决定法的因素是( )A.国家权力B.物质生活条件C.人类理性D.文化传统8.法治的一般原则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 )A.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B.实体原则和形式原则C.民主原则和程序原则D.秩序原则和正义原则9.“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说明了( )A.法的阶级性B.法的不确定性C.法的局限性D.法的继承性10.关于民主与法制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民主是法制的物质和制度基础B.民主必须法律化才能健康发展C.司法独立与民主可能有一定冲突D.健全法制是发扬民主的最终目标11.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印度12.资本主义法制在垄断时期的重要变化之一是( )A.法的社会化B.法的自由化C.法的西方化D.法的本土化13.关于人权的正确表述是( )A.人权是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结合B.道德权利必须逐步转化为法律权利C.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之间没有冲突D.没有法律保障的人权是不存在的14.以下几种说法中,不属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的是( )A.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B.重视调解的作用C.重视权利观念D.重视制定法15.按照是否允许主体自行选择行为方式,法律规则可划分为( )A.调控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C.确定性规则和不确定性规则D.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16.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化而对原有的法律规范作出变更的活动称为( )A.法的创制B.法的认可C.法的修改D.法的废除17.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 )A.历史渊源B.理论渊源C.政治渊源D.效力渊源18.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部门法是( )A.刑法B.民法C.经济法D.商法19.与“主义务和从义务”相对应的范畴是( )A.对世权和对人权B.原权利和救济权C.专属权和可移转权D.公权利和私权利20.法律义务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 )A.可以自己作出一定行为B.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C.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作为D.可以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21.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称为( )A.法律关系的内容B.法律事实C.权利能力D.行为能力22.私权利包括( )A.选举权B.行政权C.立法权D.人身权23.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是( )A.两级立法体制B.联邦立法体制C.制衡的立法体制D.一元多层次立法体制24.以承担法律责任的程度为标准,法律责任可以分为( )A.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B.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C.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D.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25.违宪制裁的方式包括( )A.撤销或改变B.撤职或降级C.记过和开除D.罚款和罢免26.国家赔偿的范围包括( )A.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B.刑事赔偿和民事赔偿C.民事赔偿和行政赔偿D.刑事赔偿、行政赔偿和民事赔偿27.违法行为的构成一般必须有行为人主观上的( )A.故意B.过失C.故意或过失D.故意和过失28.按照我国现行法的规定,凡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 )A.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释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C.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D.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29.我国法律适用过程中较少使用归纳推理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缺少法律推理的传统B.中国法制较为落后C.中国不采用判例法制度D.中国的归纳推理未得到法律的认可30.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助的义务”。
历年自考犯罪学真题及答案
论理”算计福幸“.A
论组解会社.C
论素因合混.C
洛法罗加.D 尔纳皮托.B
�是点观流主的论因原罪犯�中学罪犯代现在.7
论素因单.A
亚利卡贝.A
梭罗勃龙.C
防预律法的罪犯.D 防预理心的罪犯.B �A
�
D �是者作的著专究研的名命学罪犯以部一第上界世.6
德美励奖.D 律法定制.B
�是容内心核的策对罪犯于关学罪犯代现.5
。化变展发的式浪波、伏
性续连.B �
性则规不.C
人病神精的为行会社害危的定规法刑合符了施实但�力能任责事刑无括包人罪犯.E
EDB �有具式方作动的制机作运为行罪犯.53
性断间.A
人罪犯年成未的罚刑施实为范规法刑被不括包人罪犯.D
者施实的为行罪犯是人罪犯.C
心核的成构象现罪犯是人罪犯.A
体载的为行罪犯是人罪犯.B
防预会社的罪犯.A
防预体个的罪犯.C
济经展发.A
育教善改.C
�
C �是段手的难困最是也但靠可最罪犯防预�为认亚利卡贝.4 数明罪犯.D 象现罪犯.B
为行罪犯.C 率罪犯.A
� B �为称被�和总的为行罪犯部全的生发所下件条空时定一在.3 为行轨越.D 象现罪犯.B
�B
�究研重侧学罪犯于在别区的学会社与学罪犯�看上题问的究研从.2 同不场立究研.D 同不法方究研.B
件条和会机罪犯制限.B
段手和具工罪犯制限.C 机动罪犯制抑.A
� A �在旨施措控防的面层个一第�中统系控防罪犯在.03 造改.D 范防.B
育教.A
击打.C
�
A �是施措性略战的安治会社护维于属�中作工项各的理治合综安治会社在.92 防预性塞堵.D 防预性制控.B �
历年全国自考犯罪学一真题
历年全国自考犯罪学一真题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狭义犯罪学分支学科的是A.犯罪生物学B.犯罪经济学C.犯罪控制学D.批判犯罪学2.在犯罪学研究成果影响下,我国积极推进的少年司法制度改革表明犯罪学能够A.认识犯罪成因系统B.指导刑事司法政策C.促进刑事司法体系的变革和发展D.推动犯罪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3.关于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描述不恰当的是A.从犯罪学起源上看,两门学科从未截然分开B.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犯罪成为犯罪问题研究的主流C.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研究的深度大于社会学对犯罪问题的研究D.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广度不及犯罪学4.关于犯罪根源于私有制的主张产生于A.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犯罪研究B.中世纪时期的犯罪研究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犯罪研究D.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犯罪研究5.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立法原则B.功利主义C.监狱设计D.完善司法6.以下不属于加罗法洛提出的自然犯罪的选项是A.杀人B.放火C.重婚D.强奸7.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犯罪学研究现状的恰当描述是A.受前苏联社会科学研究中“左”的思想影响B.广泛开展了犯罪学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C.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丰硕D.以研究经济领域犯罪为要务8.犯罪规律的认识来源于A.思辨研究B.实证研究C.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D.批判研究9.自我报告的调查对象更适用于A.老年犯罪B.青少年犯罪C.女性犯罪D.白领犯罪10.美国康萨斯州对警察巡逻的社会效益进行分区分组研究是一种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文献研究D.实地研究1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内涵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内涵的关系是A.大于B.等于C.小于D.有交集12.主观上更容易具有习癖性心理的犯罪人类型是A.初犯B.偶犯C.惯犯D.职业犯13.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犯罪和犯罪人的特殊性或共性是A.犯罪状况B.犯罪特点C.犯罪规律D.犯罪分布14.犯罪表现形式在纵向上具有历史继承性,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国际共同性,表明犯罪具有A.社会性B.时间性C.法律性D.空间性15.犯罪学表述的犯罪数量大多采用的是A.发案数B.判决数C.监禁数D.矫正数16.对于“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的正确理解是A.从承受者的性质而言,承受者不能是国家B.社会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承受者C.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人D.被害人不能是犯罪行为的间接承受者17.“理想的被害人”是指A.完全无辜的被害人B.罪责轻于加害者的被害人C.罪责大于加害者的被害人D.负完全责任的被害人18.被强奸的女性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高度恐惧、经常在梦中惊醒、经常会再重新经历被害的恐惧”等症状,属于被害后果中的A.物质损失B.身体损害C.精神损害D.被害反应19.司法机关对被害人的置之不理、怠慢、指责、侮辱、权利的忽视可使被害人及其亲属受到伤害,这种现象属于A.第一次被害人化B.第二次被害人化C.第三次被害人化D.第四次被害人化20.新古典犯罪学派对早期古典犯罪学派给予修正的主要表现是提出了A.绝对自由意志论B.相对自由意志论C.决定论D.理性选择理论21.以下选项中,符合现代犯罪生物学研究基本理念的是A.认为单一的生物或心理特征可以合适地解释所有的犯罪行为B.不重视犯罪的法律定义C.认为生物或心理特征本身会使一个人犯罪D.研究的范围主要是犯罪人体质因素和犯罪遗传因素22.进行现代犯罪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A.失范理论B.紧张理论C.犯罪生态学理论D.控制理论23.标定理论强调的研究重点是A.犯罪人B.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如何被认定D.行为规范如何被确定24.保安处分中的监禁性处分不包括A.收容矫正B.强制劳作C.少年保护D.限制居住25.行刑社会化解决的弊端来自A.死刑执行政策B.监禁刑执行政策C.非监禁刑执行政策D.宽严相济政策26.罪犯矫正作为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A.欧美B.西亚C.东亚D.非洲27.罪犯矫正过程中关注罪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以罪犯复归社会为最终目标体现了罪犯矫正的A.人道化原则B.个别化原则C.教育化原则D.社会化原则28.关于劳动矫正的阐述,恰当的说法是A.澳大利亚的累进制将罪犯的劳动情况作为考虑矫正表现的内容B.各国都把劳动矫正放在矫正罪犯的首要位置C.罪犯的劳动主要是为了获取收入D.罪犯从事的主要劳动就是经济上具有广阔前景的工作29.对公众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在“三级犯罪预防理论”中属于A.第一层次预防B.第二层次预防C.第三层次预防D.特殊层次预防30.2018年张学友全国巡演过程中,警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抓获了多名意欲观看演出的在逃人员,此技术属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种类是A.教育B.防范C.打击D.管理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4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率先提出“被害人学”概念的是以色列律师( )A.汉斯·冯·亨蒂B.施奈德C.艾连·伯修D.门德尔松2.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3.以犯罪原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是( )A.广义犯罪学B.刑法学C.刑事侦查学D.狭义犯罪学4.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A.暴力犯罪的研究B.女性犯罪的研究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5.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 )B.稳定性C.阶级性D.普遍性6.我国改革开放后,在下列犯罪类型中增长最快的是( )A.抢劫B.强奸C.投毒D.杀人7.认为不能适应统治阶级文化及其行为模式就会陷入犯罪的观点的人是( )A.菲利B.加罗法洛C.塞林D.坦嫩鲍姆8.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呈正相关关系B.无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9.犯罪学研究表明,经济转型过程中常常伴随着( )A.犯罪的增长B.经济的增长C.人口的增长D.物价的增长10.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A.控制作用B.渗透作用C.诱惑作用11.变态人格一般始于( )A.老年时期B.童年或少年时期C.中年时期D.青年时期12.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是( )A.犯罪动机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机会13.季节对犯罪( )A.没有影响B.有直接影响C.有间接影响D.有重要影响14.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有( )A.直接关系的因素B.排他关系原因素C.间接关系的因素D.必然关系的因素15.被害的受容性是指犯罪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时的一种( )A.拒绝状态B.抵制状态C.顺应状态D.反抗状态16.遭到犯罪侵害且承受实际侵害后果的人是( )A.既然被害人B.潜在被害人C.特殊被害人D.复合性被害人17.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A.潜在性被害人B.状态性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有责任的被害人18.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A.可知性原理B.连续性原理C.因果性原理D.可控性原理1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A.相关定量法B.时序分析法C.特尔菲法D.线性外推法20.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2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包括打击、防范、管理、建设和、( )A.预防B.矫治C.转处D.教育改造22.我国人民调解的三级网络构成是( )A.调解委员会、司法人员、调解人组B.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C.司法人员、调解小组、调解员D.调解小组、调解员、纠纷信息员23.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之目的在于( )A.限制犯罪机会B.抑制犯罪动机C.预防重新犯罪D.特殊预防24.认为只有使犯罪人确定地、及时地受到与其他犯罪严重程度相对称的刑罚才能防止其再次犯罪的人是( )A.施奈德B.贝卡利亚C.迪尔凯姆D.龙勃罗梭25.从犯罪预防阶段上看,“TAP”观是( )A.罪前预防理论B.罪中预防理论C.罪后预防理论D.其他阶段预防理论26.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的提出者之一是( )A.米勒B.塔尔德C.萨瑟兰D.捷帕·迫·沃德27.社会责任说认为( )A.绝情是一种社会责任B.留恋是一种社会责任C.无奈是一种社会责任D.依恋他人是一种社会责任28.犯罪学创立的标志是( )A.古典犯罪学派的出现B.实证犯罪学派的出现C.犯罪心理学派的出现D.犯罪地理学派的出现29.一定时间和地区的犯罪总和,被称为( )A.犯罪率B.发案率C.犯罪数量D.定罪率30.建国初期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青少年犯罪多B.敌对分子多C.初犯多D.女性犯罪突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全国自学考试犯罪学复习试卷(五)-自考法学类犯罪学(一)试卷与试题
3. 技防中常用的措施主要有:防盗报警器、电视防范监控、高安全区入口控制系统、 防伪技术 。 [每空1分]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将变态人格分为:
分裂型
、
暴发型
、
强迫型
等九种类型。[每空1分]
偏执型 、
、
癔症型
情感型
、
、无力型、反社会型和不合群型
二、名词解释:(15%)
5. 犯罪的消长率[3分] 参考答案: 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对错
14. 现代犯罪学隐案的研究表明:犯罪暗数与犯罪明数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恒比关系。( ) [2分]-----正确答案(错)
对错 15. 犯罪学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易成为暴力性案件的犯罪人。(
)[2分]-----正确答案(对)
对错
四、简答题:(40%) 16. 简述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10分]
19. 简述犯罪预防的可行性。[10分] 参考答案: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是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 (二)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 (三)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四)在我国,治理犯罪问题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五)国际性、地区性犯罪预防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全国自学考试犯罪学复习试卷(五)
试卷总分:10Biblioteka 答题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13%)
1. 常见的犯罪动机主要有:贪利型的犯罪动机、
报复型的犯罪动机
性欲型的犯罪动机
等等。[每空1分]
、 反社会型的犯罪动机 、
2.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政法委员会的一个报告中概括了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打击 、 预防 、 改造 。[每空1分]
自考犯罪学历年真题选择题
1.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2001.10A.西南倾斜现象B.东北倾斜现象C.西北倾斜现象D.东南倾斜现象2.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A.50年代初B.60年代初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3.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反革命犯罪减少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4.从世界范围看,造成犯罪暗数的原因主要是( )A.气候B.地理环境C.时间D.人为因素5.犯罪学最早对犯罪人分类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学理论B.心理学理论C.人类学理论D.刑法学理论6.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A.社区参与论B.环境预防论C.心理强制论D.被害预防论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A.社会性的属性B.阶级性的属性C.相对性的属性D.随意性的属性8.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A.犯罪经济学理论B.犯罪心理学理论C.犯罪生物学理论D.犯罪社会学理论9.提出标签论的西方犯罪学家是( )A.塞林B.萨瑟兰C.坦嫩鲍姆D.塔尔德10.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A.犯罪工具B.犯罪地点C.犯罪原因D.犯罪载体11.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A.正常性反应B.侵犯性反映C.异常性反应D.变态性反应12.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A.直接的B.事先的C.被动的D.间接的13.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A.追求上进的动力B.精神联系的纽带C.成材的生活路标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14.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A.缓解B.分化C.扩张D.收缩15.诸多研究表明,初犯年龄与再犯的可能性的关系是( )A.初犯年龄越小,再犯的可能性越大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的可能性越大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的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大,再犯的可能性越小16.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A.高技术犯罪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17.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人( )A.生理方面的因素B.心理方面的因素C.周围环境方面的因素D.个人方面的因素18.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A.儿童或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老年时期19.据一项全国性调查统计,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盗窃犯罪案件的高发时间为( )A.0时—6时B.10时—16时C.16时—20时D.18时—24时20.人们常把主体所具有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个性特征称为( )A.气质B.情感C.人格D.情绪21.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A.气压B.空间C.工具D.引起犯罪的现象22.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被称为( )A.犯罪根源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23.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A.1—2年B.3—4年C.4—5年D.5年以上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C.犯罪原因的不同D.犯罪类型的不同25.九十年代初代表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和实践最高成果的文件是( )A.《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B.《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D.《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26.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A.普通少年B.普通公民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27.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各项内容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A.临时性措施B.战术性措施C.战略性措施D.被动性措施28.如果不能有效地抑制人们的犯罪动机,就应该限制犯罪条件与( )A.犯罪意念B.犯罪人C.犯罪目标D.犯罪需要29.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A.二年B.三年C.四年D.五年30.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预防主张是( )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罪中和罪后预防二、多项31.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A.静态管理B.动态管理C.城乡人口流动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32.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犯罪预防可以分为( )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一般预防E.重点预防33.犯罪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有( )A.访谈法B.问卷法C.观察法D.文献法E.临床诊断法34.80年代前,中国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观点是( )A.成本论B.代价论C.残余论D.经济论E.外来论35.对于“犯罪”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学科是( )A.法学B.社会学C.心理学D.生物学E.经济学1.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 2002.1A.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B.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C.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D.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2.认为“犯罪不外是一种疾病,故刑罚不应是对既往的,而应是对将来的”,是由18世纪以前西方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奥古斯丁D.托马斯•莫尔3.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 )A.3—5人组成B.3—7人组成C.3—9人组成D.3—6人组成4.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A.抑制犯罪动机B.抑制犯罪目的C.抑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D.防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来抓( )A.条块结合,以条为主B.条块结合,分工负责C.条块结合,以块为主D.条块结合,统一领导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是( )A.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B.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C.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的有关部门负责D.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司法机关具体负责7.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打击、预防和( )A.改造B.教育C.挽救D.感化8.犯罪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指( )A.犯罪预测的方法B.犯罪预测的价值C.犯罪的预测目的D.犯罪预测的对象9.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 )A.回归分析预测法B.专家评估法C.临床诊断法D.问卷法10.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形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是( )A.改造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惩戒性预防11.公安保卫机关依法采取的各种预防、减少犯罪发生的专业性防范措施,被称为(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C.治安预防D.刑罚预防12.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13.因主动实施了某种刺激性行为,招致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在犯罪学理论中被称为( )A.轻浮型被害B.受挫型被害人C.挑衅型被害人D.贪婪型被害人14.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惩戒性预防D.重点预防15.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A.既然被害人B.潜在被害人C.复合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16.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叫作( )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社会控制论17.我国刑事犯罪立案数约占实际发案数的( )A. 左右B. 左右C. 左右D. 左右1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 )A.向东北倾斜现象B.向西北倾斜现象C.向东南倾斜现象D.向西南倾斜现象19.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A.1950—1955年B.1956—1965年C.1966—1976年D.改革开放之后20.我国犯罪人居多的年龄段是( )A.18—25岁B.25—35岁C.35—45岁D.45—60岁21.在我国,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 )A.60%B.70%C.80%D.90%22.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B.以警方统计为主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23.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恒比定律”( )A.阿克斯B.安倍淳C.塔尔德D.阿道夫•雅克•科特勒24.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A.法学观点B.生物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25.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A.问卷法B.比较法C.统计法D.分析法26.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A.康德B.黑格尔C.贝卡利亚D.边沁27.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问世的标志是( )A.古典犯罪学派的诞生B.刑法学的诞生C.实证派犯罪学的诞生D.现代犯罪学派的诞生28.被视为犯罪学鼻祖的是(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德洛D.保罗•费尔巴哈29.推导出著名的“犯罪饱和法则”的犯罪学家是( )A.加罗法洛B.菲利C.萨瑟兰D.弗洛伊德30.下列选项是对相对暗数的几种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B.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C.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发生的犯罪数D.是指已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三、多项31.在体质生物学理论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天生犯罪论B.体格性格分型说C.内分泌腺功能失调说D.脑组织损伤说E.染色体畸变说32.依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E.立体调查33.犯罪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 )A.比较分析法B.统计分析法C.心理分析法D.观察分析法E.文献分析法34.依据行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分为( )A.财产犯罪B.暴力犯罪C.智能犯罪D.风俗犯罪E.破坏犯罪35.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是( )A.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B.暴力发展向恶性化发展C.青少年犯罪增多D.新型犯罪不断出现E.集团犯罪突出1.“犯罪饱和理论”的提出者是( ) 2002.4A.龙勃罗梭B.菲利C.李斯特D.加罗法洛2.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先后经历的犯罪高峰有( )A.3次B.4次C.5次D.6次3.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以引导某种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比较法4.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范围是( )A.14周岁至16周岁B.14周岁至18周岁C.12周岁至18周岁D.16周岁至18周岁5.在美国犯罪学理论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埃德温•萨瑟兰的( )A.不适应理论B.智力低下理论C.差别交往论D.挫折攻击理论6.龙勃罗梭的代表作是1876年出版的( )A.《犯罪人论》B.《论犯罪与刑罚》C.《犯罪学》D.《犯罪社会学》7.把犯罪看成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没有刑法就没有犯罪的犯罪定义是( )A.犯罪的功能定义B.犯罪的法律定义C.犯罪的社会学定义D. 犯罪的实质定义8.人种论在犯罪学流派中属于( )A.犯罪生物学理论B.犯罪社会学理论C.犯罪心理学理论D.犯罪精神病学理论9.计算机犯罪的特点有隐蔽性、高智能性、巨大的危害性和( )A.一定的连续性B.一定的组织性C.非组织性D.一次性10.犯罪行为最根本的特征是( )A.社会性B.违法性C.过程性D.社会危害性11.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与犯罪的社会学定义间的关系是( )A.完全不同B.完全相反C.没有联系D.有一致也有区别12.犯罪的性别特征方面,与女性相比,男性占整个犯罪的( )A.相对多数B.绝对少数C.绝对多数D.相对少数13.加罗法洛首倡使用犯罪人分类的社会标准,他以犯罪人的行为有无道德感而将犯罪人分为自然犯和( )A.社会犯B.法定犯C.政治犯D.风俗犯14.认为人的一切能力的差异都是环境造成的,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构决定的,这一理论叫做( )A.社会决定论B.后天环境论C.差别交往论D.多因论15.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在犯罪学上称之为( )A.犯罪决意B.犯罪诱因C.犯罪动机D.犯罪目的16.从犯罪动机产生于犯罪行为实施前或实施后来划分,可分为( )A.已久动机和突发动机B.原发动机和继发动机C.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D.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7.因杀人、伤害、抢劫等暴力犯罪而造成死亡的被害人,是( )A.性被害人B.贪财型被害人C.被剥夺生命的被害人D.轻信型被害人18.对暴力犯罪和智能型犯罪进行分类的标准是( )A.犯罪经历B.犯罪性质C.组织形式D.行为特点和主客体特征19.“多愁善感,微弱的刺激往往就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常表现为行动迟缓、腼腆、有些孤僻”所描述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抑郁质C.粘液质D.胆汁质20.固执己见,不计后果,狂妄自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好嫉妒的变态人格属于( )A.偏执型变态人格B.情绪不稳定型变态人格C.意志薄弱型变态人格D.冲动型变态人格21.犯罪治安预防的特点是针对性、有效性和( )A.专门性B.单一性C.群众性D.普遍性22.通过施加刑罚,使罪犯在道德上产生震动和觉醒,改恶从善的功能是指刑罚预防的( )A.威慑功能B.剥夺功能C.惩罚功能D.改造功能23.在容易发生犯罪的各个局部范围内采取的专门性预防措施是( )A.技术控制B.社会控制C.微观控制D.宏观控制24.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或某些行为而促进、诱引罪犯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在此情况下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为(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B.冲突模式C.被害人推动模式D.斯德哥尔摩模式25.“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贝卡利亚B.萨瑟兰C.菲利D.李斯特26.对社会各部门、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和处理的过程是指( )A.结构整合B.关系整合C.规范整合D.机构整合27.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准则和凝聚力的团结的整体,增强公众对社会共同价值的遵从和适应的功能是指社会预防的( )A.社会建设功能B.社会整合功能C.社会控制功能D.社会化功能28.心理预防的对象主要是( )A.未犯罪的正常人B.罪犯C.变态人格者D.精神病患者29.为了保护某些器械的功能而增设的非正常操作的装置是( )A.监测装置B.报警装置C.抗阻装置D.自救装置30.把犯罪视为是个体、社会以及个体与各种社会化机构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相互社会心理作用的结果的犯罪学派是( )A.社会异常论B.文化冲突论C.亚文化群论D.社会控制论二、多项31.犯罪人的价值观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有( )A.腐朽的幸福观B.错误的英雄观C.为所欲为的自由观D.无原则的友谊观E.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32.龙勃罗梭的主要学术观点有( )A.社会异常论B.模仿规律C.天生犯罪人论D.处罚个别化E.环境改造论33.犯罪动机的特点有( )A.内在性B.复杂性C.动态性D.外在性E.反映性34.按犯罪的组织形式,犯罪类型的划分包括( )A.共同犯罪B.团伙犯罪C.集团犯罪D.黑社会犯罪E.暴力犯罪35.刑罚预防的主体包括( )A.国家立法机关B.公安机关C.检察机关D.监狱E.法院1犯罪学、社会学和刑法学的犯罪人的概念2004.4A完全一致B完全相反C互不相同D有联系也有区别2把整体各个部分中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分析资料,运用其中所获数据对整体进行分析的方法是A比较法B抽样分析法C统计的方法 D 实验法3不适应论、挫折攻击论、智力低下论等犯罪学观点被称为A犯罪生物学派B犯罪心理学派C犯罪社会学派D犯罪人类学派4 1885年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著作者是A菲利 B 龙勃罗梭C贝卡利亚D加罗法洛5运用形象互动原理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叫做A模仿理论B标签理论 C 学习交往理论D差别交往论6综合治理是我国预防犯罪的总方针,其中,群众组织在综合治理中起A决定作用B关键作用C广泛作用D基础作用7认为研究认为什么没有犯罪比研究人为什么犯罪更有意义的观点,被称之为A社会控制论B社会异常论C规范冲突论D社会心理论8亚文化群论属于A犯罪人类学观点B犯罪社会学观点C犯罪心理学观点D古典犯罪学派观点9加罗法洛首倡使用犯罪人分类的社会标准,他以犯罪人的行为有无道德感而将犯罪人分为自然犯和A社会犯B法定犯C政治犯D风俗犯10犯罪行为最根本的特征是A社会性B违法性C过程性D社会危害性11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先后经历的犯罪高峰有A2次B3次C5次D8次12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对促成犯罪发生的作用范围不同,我们称之为犯罪原因的A系统性B复杂性C综合性D层次性13以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脱敏等方式,对变态人格进行矫治,属于A生物反馈疗法B人本主义疗法C行为疗法D认识领悟心理疗法14德国犯罪学家汉斯·亨蒂从多方面对被害人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并于1948年发表了A《被害人之人格》B《近亲相奸研究》C《犯罪及其被害者》D《犯罪人与被害者间之心理学关系》15以犯罪人的价值意识是否正常为标准,可以将犯罪人划分为普通犯和A职业犯B职能犯C确信犯D常习犯16与犯罪人的需要共同作用形成犯罪动机的因素A犯罪心理B犯罪决意C犯罪行为D犯罪诱因17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失调或障碍可能诱发个体犯罪,这是犯罪原因系统中的A遗传因素B体型因素C生物学因素D神经生理因素18对流动性和相对固定的公共场所,以及僻静型犯罪多发区的控制,都属于A要害部门的控制B特殊行业的控制C重要场所的控制D重点人员的控制19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准则和凝聚力的整体,增强公众对社会共同价值的遵从和顺应,属于犯罪社会预防的A社会建设功能B社会整合功能C社会控制功能D社会心理调节功能20与犯罪的社会预防相比,刑罚预防的功能具有A全面性B彻底性C一定的局限性D战略性21被害人的被害性特征包括被害的A倾向性B受容性C敏感性D粗暴性E引诱性22犯罪心理预防具有A人格塑造和养成功能B情绪调节功能C主观激励功能D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功能E社会控制功能23按犯罪的组织形式,犯罪的类型包括A共同犯罪B团伙犯罪C集团犯罪D黑社会犯罪E暴力犯罪24龙勃罗梭按照他的生物学分类把犯罪人分为A天生犯罪人B精神病犯罪人C习惯性犯罪人D激情性犯罪人E偶发性犯罪人25常见的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模式有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B冲突模式C被害人推动模式D美国芝加哥模式E斯德哥尔摩模式1.一定条件下犯罪升降变化和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被称为()2004.10A.犯罪原因B.犯罪特点C.犯罪规律D.犯罪属性2.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派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实现了从犯罪行为向()A.被害人的转变B.犯罪思想的转变C.犯罪情境的转变D.犯罪人的转变3.当代犯罪学研究特点之一是()A.社会学派的复兴B.新古典学派的出现C.犯罪原因“单元论”范围扩大D.狭义犯罪学成为主流4.菲利认为预防犯罪的根本在于改变()A.精神状态B.社会结构C.社会环境和条件D.生活习惯5.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A.犯罪地理学B.犯罪生态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遗传学6.狭义犯罪学将犯罪和犯罪现象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其核心在于揭示()A.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C.犯罪对象D.犯罪预防7.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一个()A.行政组织B.自治组织C.政府部门D.党的组织8.预防重新犯罪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A.第一个层面B.第二个层面C.第三个层面D.第四个层面9.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力防控系统的是()A.邻里守望B.公寓式管理C.街区的防护性巡逻D.单位内部的防护性设施10.犯罪预防中的物防与技防的区别是()A.物质设施的形态不同B.运用和操作的人员不同C.预防指向的对象不同D.预防技术含量多少的不同11.加罗法洛的犯罪原因观是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A.文化因素B.自然因素C.人的心理因素或遗传因素D.经济因素12.龙勃罗梭认为刑罚的目的应是()A.惩罚B.教育C.社会防卫D.报应13.在犯罪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中,统计分析法是对犯罪材料的()A.定量分析B.定性分析C.既定量又定性的分析D.非定量也非定性分析14.那些在自身带有被害性因素,并且在某些外界因素和条件影响下,已经进入或有可能进入被害情境的人被称为()A.有责任被害人B.无责任被害人C.既然被害人D.潜在被害人15.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被称为()A.性格B.气质C.能力D.情绪16.改革开放后,对刑事犯罪的第一次严打始于()A.1980年B.1983年C.1987年D.1992年17.同某些类型犯罪的升降有一定函数关系的因素是()A.犯罪原因B.犯罪条件C.犯罪根源D.犯罪的相关因素18.那些实施了越轨、违法、犯罪或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导致被害的人被称为()A.机会性被害人B.状态性被害人C.有责任被害人D.无责任被害人19.犯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缺乏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缺乏真诚、健康的人际关系,具有A.遗传倾向B.社会认同倾向C.反社会倾向D.异常倾向20.腐败现象对犯罪具有()A.缓和作用B.抑制作用C.疏导作用D.刺激作用21.反文化对主文化的冲击,可以使个体的内控机制()A.强化B.弱化C.形成D.消失22.犯罪原因系统又称()A.犯罪行为体系B.犯罪类型结构C.犯罪动态体系D.犯罪原因结构23.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易遭受犯罪侵害的主要是()A.女性成年人B.男性成年人C.女性未成年人D.男性未成年人24.在隐案研究中采用的让被调查人回答是否看到他人犯罪或受害的方法是()A.受害调查B.自述调查C.知情调查D.重点调查25.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案件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A.发案率B.破案率C.人犯率D.定罪率26.临床犯罪学的研究中心是()A.被害人B.社会环境C.犯罪人D.犯罪技术27.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近年低年龄层犯罪()A.趋于稳定B.逐渐增加C.逐渐减少D.变化不定28.在犯罪学中,最早的犯罪人分类旨在()A.探讨犯罪原因B.犯罪预防C.犯罪人刑事责任个别化D.研究犯罪现象29.研究犯罪原因是()A.认识犯罪手段的基础B.认识犯罪状况的基础C.认识犯罪形式的基础D.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30.犯罪条件对犯罪的产生是()A.必要的B.必然的C.不必要的D.可有可无的31.家庭的功能有()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C.社会保障功能D.教育功能E.精神生活功能32.在犯罪学界,对遗传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方面进行的()A.染色体异常与犯罪B.冲突与犯罪C.孪生子女与犯罪D.不良心理与犯罪E.收养子女与犯罪33.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常见的犯罪动机有()A.贪利型的犯罪动机B.报复型的犯罪动机C.反社会型的犯罪动机D.情欲型的犯罪动机E.自慰型的犯罪动机34.西方国家对轻微违法人员转处的措施有()。
犯罪学题目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龙勃罗梭:是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者、法医学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犯罪人论》。
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
被视为犯罪学的鼻祖。
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
3.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4.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5.转处:是指对应受刑事处罚的轻微违法者或少年犯罪者改用其他非刑罚处罚的方式处理的方法。
6.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7.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的时起起伏,波浪式的发展趋势。
8.犯罪高峰年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段。
9.犯罪暗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10.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和养活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11. 犯罪治安预防:是指以公安保卫部门等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为主体,广大社会民众协同进行的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活动与措施。
12. 犯罪后预防: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以后,为了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采取惩罚改造措施,进行心理、人格矫正,纠正其不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重塑健康的人格和建立健康的观念体系。
13.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会因接受刺激和暗示而发生类似的行为。
是研究人依照一定的榜样实施特定动作和行为的过程的理论。
14.犯罪的时空条件:是指适于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逃避抓捕的作案时机和情境。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自考法学类法学概论试卷与试题
2. 地方性法规是指( )[1分]-----正确答案(C) A 全国人大为地方所制定的法规 B 各级地方人大和政府所制定的法规 C 省级人大和较大的市的人大所制定的法规 D 省级人大和政府所制定的法规
3.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对现行宪法所作的( A 第一次修改 B 第二次修改 C 第三次修改 D 第四次修改
8. 下列事实中,哪一种事实能发生不当得利之债( A 债务人清偿未到期的债务 B 接受赠与的财产 C 养子女给其生父母的赡养费 D 顾客多付售货员货款
)[1分]-----正确答案(D)
9. 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可撤销的婚姻是( )[1分]-----正确答案(D) A 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B 未到法定婚龄的 C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 D 因胁迫而结婚的
)[1分]-----正确答案(C)
4. 依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总理由( )[1分]-----正确答案(C)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推举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5.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私营经济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B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在判决宣告以前一人同时犯有数罪而判了数个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实行( ) [1分]-----正确答案(B) A 吸收原则 B 相加原则 C 限制加重原则 D 相加原则或者限制加重原则
20. 对于下列犯罪分子,刑法规定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是( )[1分]-----正确答案(B) A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B 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C 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D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021年4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真题
全国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真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A.刑事侦查学B.刑法学C.犯罪学D.罪犯矫正学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A.消除犯罪条件B.鉴别犯罪人C.消除贫困D.严密立法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A.犯罪环境学B.犯罪经济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社会学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胡顿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A.直接访谈B.间接访谈C.结构式访谈D.非结构性访谈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A.财产矛盾B.利益观念C.社会分工D.私有制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A.恒比定律B.差别规律C.漏斗效应D.反射效应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A.起伏律B.消长律C.辐射律D.因果律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中后期C.80年代初期D.2000年以后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A.冲动性B.冷静性C.有同情心D.好奇性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15.犯罪动机是( )A.犯罪的直接原因B.犯罪的条件C.犯罪的相关因素D.犯罪的根源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A.犯罪意识B.犯罪工具C.犯罪时间D.犯罪对象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A.犯罪观B.不良的社会风气C.私有制D.法律严重滞后18.易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文化冲突类型是( )A.审美观冲突B.经营方式冲突C.生活习惯冲突D.行为规范冲突19.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导致易形成犯罪行为的( )A.不良气质B.不良体质C.不良体格D.不良人格20.个人对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 )A.世界观B.人生观C.规范意识D.自我意识21.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身体、物质、精神损失以及所引发的反应被称为( )A.被害现象B.被害后果C.被害形式D.被害原因22.犯罪心理学发现,犯罪动机一旦产生就具有了明确的( )A.内部冲突性B.控制性C.目标指向性D.自我意识性23.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A.系统性原理B.可知性原理C.可控性原理D.连续性原理24.在犯罪预测的诸方法中,常采用匿名方式进行的是( )A.个人经验判断法B.集体经验判断法C.专家调查法D.综合调查法25.犯罪预防体系及措施针对的是( )A.犯罪人B.犯罪行为C.犯罪现象D.犯罪原因26.在犯罪的侦查、起诉、审判、改造环节中,采取的有别于成年人的、目的在于挽救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的方法是( )A.保护性预防B.疏导性预防C.堵塞性预防D.控制性预防27.下列诸项中,属于三级预防理论中第一层次的预防措施是( )A.通过环境设计堵塞漏洞B.制定避免学生逃学计划C.严密监控缓刑者D.提高警察的反应速度28.在犯罪易发区或多发区,进行预防犯罪的相关设计,采用制约和限制犯罪发生的措施被称为( )A.心理预防B.社会预防C.专业预防D.情境预防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B.目标加固C.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D.贵重物品标刻30.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社会帮教骨干力量的是( )A.社区民警B.帮教对象的朋友C.狱警D.村委会治保人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3年最新犯罪学自考试题
全国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题1分, 共30分)1. 狭义犯罪学研究旳重要目旳是A. 识别犯罪人B. 惩罚犯罪人C. 揭示犯罪发生旳原因D. 抓捕犯罪人2.认识到犯罪原因不是单一旳, 并提出三原因说旳犯罪学学者是A. 龙勃罗梭B. 菲利C. 贝卡利亚D. 边沁3.从研究措施上来看, 犯罪学研究旳重要措施或者说重要措施是A. 人类学研究措施B. 生物学研究措施C. 社会学研究措施D. 心理学研究措施4. 贝卡利亚旳犯罪学思想和刑罚理论不包括A. “自由意志”说B. 行为中心论C. 罪刑法定D. 罪刑相适应5. “炎热旳月份或炎热旳国家以暴力犯罪居多;寒冷旳月份或寒冷旳国家以财产犯罪居多”。
下列选项中谁提出旳理论最能支持以上论述A. 边沁B. 达尔文C. 李斯特D. 龙勃罗梭6.在我国漫长旳封建社会时期, 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多认为犯罪产生旳本源是A. 社会性旳原因B. 家庭原因C. 人性中旳“贪”和“利”D. 自然地理原因7. 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分类法、事实归纳法属于经典旳A. 定量研究措施B. 定性研究措施C. 描述性研究措施D. 探索性研究措施8. 纵向研究法旳一种重要研究形式是A. 同期群研究法B. 调查研究法C. 试验研究法D. 逻辑推理法9. 犯罪学研究中最重要旳措施是A. 定量研究法B. 定性研究法C. 同期群研究法D. 二次分析法1O.某些行为, 如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人实行旳严重危害行为, 具有实质旳社会危害性, 却被排斥在法定犯罪行为之外, 这种行为被称为A. 待刑罚化犯罪行为B. 准犯罪行为C. 待犯罪化行为D. 除犯罪化行为11.在犯罪学中, 包括安乐死、卖淫、吸食毒品、赌博等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类型中旳A. 暴力犯罪B. 财产犯罪C. 无被害人犯罪D. 经济犯罪12.基于未成年犯罪人身心尚未成熟, 易受外界影响旳特点, 我国对未成年犯罪人一贯坚持旳方针是A. 非犯罪化B. 严惩C. 挽救D. 教育13.作为最基本旳犯罪事实, 反应了其所产生旳特定历史阶段旳社会治安状况旳是A. 犯罪状况B. 犯罪特点C. 犯罪规律D. 犯罪形态14.马克思曾经指出, “剥削阶级旳法律自身不仅能惩罚犯罪, 并且也能捏造罪行。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2
16.改⾰开放后,我国盗窃案显著特点是( )A.作案⽬标进⼀步缩⼩B.集群犯罪严重C.连续犯罪减少D.重⼤案件迅速下降17.建国后,我国第三次刑事犯罪⾼峰发⽣于( )A.50年代初B.60年代初C.“*”期间D.改⾰开放后18.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亚⽂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B.⼥性犯罪的成因C.有⾊⼈种犯罪的成因D.青少年和中下层⼈犯罪的成因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的(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B.⽣活提供出路C.⽣产提供条件D.安全提供保障2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A.⼒量等同关系B.⼒量平⾏关系C.⼒量对⽐关系D.⼒量对等关系21.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往往是通过诸多( )A.直接原因B.间接原因C.相关因素D.中介环节22.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 )A.法律义务B.社会责任C.社会道义D.社会⾓⾊23.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就是( )A.犯罪⾏为B.犯罪动机C.犯罪结果D.犯罪条件24.被犯罪分⼦运⽤⽽作⽤于犯罪对象的⼀切物品和媒体被称为(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具D.犯罪时间25.涉及到犯罪分⼦犯罪时的时空、⼯具、对象因素的是( )A.犯罪原因B.犯罪根据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26.被害⼈由于⾃⼰的弱点落⼊犯罪⼈⼿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 )A.易感性B.诱发性C.受容性D.⽆意识性27.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 )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性质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式28.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B.各级政府C.各级党委D.政法部门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道防线的是( )A.限制犯罪⼯具和⼿段B.倡导主⽂化、遏制反⽂化C.贵重物品标刻D.建⽴⼈⼒防控系统30.之所以说费尔巴哈的“⼼理强制说”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刑法改⾰是因为这⼀理论主要着眼于( )A.刑罚报应B.社会防卫C.保安处分D.预防犯罪。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全国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B、平行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E、操作性
答案:ABCE
36、【简答题】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3分]
解析:
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7、【简答题】
龙勃罗梭[3分]
解析:
是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者、法医学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犯罪人论》。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被视为犯罪学的鼻祖。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
D、犯罪的相关因素
答案:C;
26、【单选题】
被害人由于自己的弱点落入犯罪人手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1分]
A、易感性
B、诱发性
C、受容性
D、无意识性
答案:C;
27、【单选题】
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1分]
A、犯罪预测的内容
38、【简答题】
犯罪区域分布[3分]
解析:
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39、【简答题】
亚文化[3分]
解析:
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40、【简答题】
犯罪动机[3分]
解析:
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
1、【简答题】
转处[3分]
解析:
是指对应受刑事处罚的轻微违法者或少年犯罪者改用其他非刑罚处罚的方式处理的方法。
A、犯罪行为
B、犯罪动机
C、犯罪结果
D、犯罪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保罗·托皮纳尔B.贝卡利亚C.保罗·费尔巴哈D.加罗法洛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 )A.对犯罪现象的研究B.对犯罪原因的研究C.对犯罪对策的研究D.对犯罪矫治方法的研究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A.技术性B.客观性C.综合性D.复杂性4.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 )A.访谈法B.问卷法C.观察法D.临床诊断法5.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 )A.刑法学B.社会学C.统计学D.生物学6.提出“自由意志论”的犯罪原因观的是( )A.实证犯罪学派B.古典犯罪学派C.犯罪生物学派D.犯罪心理学派7.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 )A.犯罪原因三元论B.天生犯罪人论C.自然犯罪概念D.犯罪饱和律8.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 )A.消长律B.犯罪饱和律C.辐射律D.起伏律9.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 )A.犯罪原因“单元论”成为主流B.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C.注重犯罪的单向研究D.犯罪社会学研究思路复兴10.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A.研究犯罪动态B.研究犯罪工具C.研究犯罪构成D.解释犯罪原因11.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了犯罪具有( )A.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动态性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犯罪率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明数13.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 )A.性别B.犯罪类型C.再犯的可能性D.文化程度14.在犯罪学的初创时期,犯罪学家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其目的是( )第 1 页A.研究犯罪预防B.研究犯罪现象C.研究犯罪原因D.促进犯罪学学科发展15.在建国初期已基本绝迹或发案极少而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的犯罪是( )A.杀人B.制贩毒品C.抢劫D.抢夺16.改革开放后,我国盗窃案显著特点是( )A.作案目标进一步缩小B.集群犯罪严重C.连续犯罪减少D.重大案件迅速下降17.建国后,我国第三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于( )A.50年代初B.60年代初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18.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D.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B.生活提供出路C.生产提供条件D.安全提供保障2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A.力量等同关系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D.力量对等关系21.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往往是通过诸多( )A.直接原因B.间接原因C.相关因素D.中介环节22.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 )A.法律义务B.社会责任C.社会道义D.社会角色23.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就是( )A.犯罪行为B.犯罪动机C.犯罪结果D.犯罪条件24.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体被称为(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时间25.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 )A.犯罪原因B.犯罪根据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26.被害人由于自己的弱点落入犯罪人手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 )A.易感性B.诱发性C.受容性D.无意识性27.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 )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性质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方式28.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B.各级政府C.各级党委D.政法部门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B.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C.贵重物品标刻D.建立人力防控系统第 2 页30.之所以说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刑法改革是因为这一理论主要着眼于( )A.刑罚报应B.社会防卫C.保安处分D.预防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犯罪学必须关注研究的关于犯罪现象课题有( )A.犯罪现象属性B.犯罪的基本状况C.犯罪特点D.犯罪规律E.犯罪对策效果32.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敌对分子犯罪突出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C.发案数剧增D.流动人口犯罪突出E.新型犯罪不断出现3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 )A.犯罪预防B.治理犯罪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D.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E.犯罪人的改造34.我国帮教工作的原则有( )A.平等原则B.强制原则C.真诚原则D.区别对待原则E.联系实际原则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A.实际效果B.平行性C.具体性D.抽象性E.操作性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犯罪学的学科性质37.龙勃罗梭38.犯罪区域分布39.亚文化40.犯罪动机41.转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共20分。
)42.为什么说犯罪被害人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43.简述学校教育与犯罪问题之间的关系。
44.什么是犯罪预测?它有哪些特点?45.如何提高公民的自防意识和能力?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0分;满分共22分。
)46.论述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47.为什么说犯罪是可以预防的?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参考答案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2.A3.C4.C5.A6.B7.C8.B9.B 10.D11.C 12.B 13.C 14.C 15.B16.B 17.C 18.D 19.A20.C21.D 22.D 23.A24.C 25.C26.C 27.A28.D 29.B 20.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第 3 页31.ABCD 32.BCDE 33.ABCDE 34.ADE 35.ABCE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7.是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者、法医学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犯罪人论》。
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
被视为犯罪学的鼻祖。
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
38.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39.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40.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
41.是指对应受刑事处罚的轻微违法者或少年犯罪者改用其他非刑罚处罚的方式处理的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2.(1)犯罪被害人研究成为揭示犯罪原因全貌的一个重要途径。
(2)改变了传统犯罪原因中只注重犯罪主体的单项研究方法,开始将主体与对象,犯罪人与被害人看作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双向揭示犯罪原因。
(3)使犯罪的自我预防与个体预防受到了普遍关注。
43.(1)犯罪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受过中、高等教育者犯罪率一般低于只受过初等教育者或文盲的犯罪率。
即在一定条件下,犯罪率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2)犯罪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在在校生中,学业优秀者、中等者、不良者的犯罪率依次由低到高排列。
(3)犯罪者在校学习的态度与犯罪的关系:如果对学校或学习缺乏兴趣,时常逃学乃至辍学则易陷入犯罪。
(4)学校忽视全面教育与犯罪的关系:学校忽视全面教育、教育不当或不充分等都将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并可能成为潜在的犯罪因素。
44.(1)概念:犯罪预测是指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宏观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和预见。
(2)特点:①现实性;②示导性;③预测结果的可变性;④复杂性。
45.(1)运用新闻传媒广泛宣传犯罪预防知识。
(2)在特定处所张贴、设置警示语,提醒个体提高警惕性,加强防范意识。
(3)综合治理部门、公安机关印刷预防犯罪的宣传品,并免费向群众散发,向大众传播预防犯罪知识。
(4)基层派出所应根据特定时期的犯罪动态,向特定单位、场所发送、张贴有针对性的预防宣传件。
(5)幼儿园、学校应针对幼儿、学生的特定情况,结合治安形势和犯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教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0分;满分共22分。
)46.(1)犯罪学学科性质表述: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单一学科观点和边缘学科观点无力完成犯罪学所肩负的使命,也不能反映犯罪学研究的客观现实。
(3)学者们对综合性学科观点的日益广泛认同,是犯罪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必然结果与具体体现。
(4)犯罪学的构成虽然借助于诸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但它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种学科,具有独立于这些学科的功能和价值。
(5)犯罪学尽管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但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应属于社会科学。
(6)综合论述:逻辑严谨,表述清楚,完整。
47.(1)犯罪预防概念: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2)犯罪之所以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的指导;②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可资借鉴;③日益发展、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④在我国治理犯罪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⑤国际性、地区性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