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训练_2.6透镜和视觉(1)科学试卷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_2.6透镜和视觉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_2.6透镜和视觉科学试卷
(填“左”或“右”)移动。
15.小明同学要挑选一焦距小于6厘米的凸透镜,他用物理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厘米,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以确定小明同学需要_____凸透镜。
凸透镜
像的性质

倒立
放大
实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16.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1)实验时,应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试将可能的实验结果填入下表。(_____)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特点
(厘米)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像或实像
40
20
10
(3)如果光具座上的蜡烛、凸透镜不动,光屏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都承接不到像,你猜想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A.能在墙上看到倒立、缩小的所画图案的像
B.能在墙上看到倒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C.只能在墙上看到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D.不能在墙上看到所画图案的像
二、填空题
11.如图各类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对光起发散作用的透镜是__________。
1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在2倍焦距以外外时,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像会逐渐变大;当移过___________时,光屏上得不到实像。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象B.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象C.光屏上找不到象D.凸透镜焦距未知,无法判断
8.高老师戴着眼镜正在批作业,听到远处有学生叫她,为了看清该学生的容貌,高老师立即摘下眼镜跟这位学生打招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B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B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同步测试(1)B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6题;共44分)1. (1分)如图所示的是6种透明玻璃元件,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 。

【考点】2. (5分)完成图中的各光路图。

(1)(2)【考点】3. (5分) (2019七下·湖州期中) ①在下列图a中作出它们相应的折射光线②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图b中画出相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③在图c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考点】4. (2分)关于凹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凹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进行发散B . 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不可能交于一点C . 凹透镜也有两个实焦点D . 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可能是平行光【考点】5. (2分) (2018八下·海曙期末) 如图所示,当用眼睛去观察平面镜时,光束似乎是从距离平面镜 0.2 米的 M 处发散开来的,则凸透镜的焦距是()A . 0.5 米B . 0.3 米C . 0.1 米D . 0.2 米【考点】6. (2分)(2017·海淀模拟) 消防专家建议公众,不要随意丢弃尚未喝完的矿泉水瓶。

因为这些瓶子有可能造成森林火灾。

一个夏日的中午,某同学将装满水的瓶子和纸板放置太阳光下,如图,约1分钟后纸板竟然烧出了个洞。

据此,你可以判断()A . 当天温度很高,纸板直接放置在阳光下就会着火B . 纸板上烧出洞的位置就是最亮或接近最亮的位置C . 水吸收了热量,将热量传递到了纸板上D . 如果瓶子不装水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考点】7. (2分)如图所示,由于下雨,一透明塑料薄膜的顶棚积满了水,下面关于它的讨论正确的有()A . 这些水构成了一个凹透镜,它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B . 透镜必须是固体,水是不可能成透镜的C . 水的下表虽然近似为球面,但上表面是平的,所以它不能起凸透镜的作用D . 只要是透明物质,就有可能构成透镜,顶棚的积水构成凸透镜,应注意防止由于它对太阳光的会聚而引燃棚内物品的隐患【考点】8. (5分) (2019七下·嘉兴期中) 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6020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6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16020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6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合用文案透镜和视觉知识题练感知地带1.透镜(1)透镜由玻璃等透明物质制成,光辉经过透明折射后,总是向透镜厚的一侧偏折。

(2)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如图点 O 为光心,经过光心并垂直与透图 1图 1-6-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辉汇聚于主光轴上一点F,称为焦点。

焦点依照光路可逆,过焦点的光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辉将平行。

(3)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如图1-6-2所示,平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会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将折射光辉反向延长会交于主光轴上一点,称为焦点,由16020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6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2 〕视觉形成:光辉→眼球折光系统→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近视和远视:近视成因: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落在视网膜前面。

更正:佩戴凹透镜远视成因: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很短,像落在视网膜前面。

更正:佩戴凸透镜(4 〕盲点:视网膜上视神经传出的地方,无感光细胞。

知识点1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例 1请画出如图1-6-3所示光路图的折射光辉。

合用文案领悟: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所谓汇聚作用就是折射光辉会向凑近主光轴方向偏折。

凹用。

所谓发散作用就是折射光辉会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但要注意的是经过光心的光辉,经过镜后其流传方向不发生改变。

题练1请画出如图1-6-5所示光路图的折射光辉。

题练2以下关于透镜改变光辉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汇聚光辉经凸透镜后必然还是汇聚光辉D.发散光辉经凹透镜后必然成为发散光辉知识点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00000004221832像距 /cm7628047倒倒倒倒倒倒倒像的正倒立立立立立立立思路导引:依照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要求可知当“三心〞不在同素来线上时,成的像可能不透镜成像特点,成虚像时也不能够表现在光屏上。

剖析:〔 1 〕找不到清楚像主要原因有①三心不在同素来线上②成虚像③像距太大,光具座表格可知:①焦距必然且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②成实像时,物距一准时,焦距越大,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实像。

七年级科学下册 2.6 透镜和视觉(1)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2.6 透镜和视觉(1)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

2.6 透镜和视觉(1)对应学生用书P72—P731.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D)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的热量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烫焦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2.如图是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A)(第2题)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厘米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厘米处,则可得到一个(A)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4.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厘米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D)A.50厘米B.40厘米C.30厘米D.20厘米5.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C)(第5题)A.图中Ⅰ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B.图中Ⅱ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下C.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D.图中Ⅳ区域,比A′B′小,箭头方向向下6.判断下图方框中各是什么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

(第6题)7.完成下列光路图。

(第7题)【解析】(第7题解)8.如图所示是6个透明的玻璃元件,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①⑤⑥。

(第8题)9.如图甲所示,将蜡烛放在图中a处,在右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看到的像与图乙中的B(填字母)对应。

甲乙(第9题))10.小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成清晰的像。

(第10题)(1)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将蜡烛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A .B .C .D .2. (2分)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访问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二维码是光源B . 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C .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D .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焦点之内才能成清晰的像3. (2分)凸透镜甲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乙的焦距为20cm,把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前25cm处,则通过两个凸透镜都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甲透镜成像较大B . 乙透镜成像较大C . 甲、乙透镜成像一样大D . 甲、乙透镜成像大小无法比较4. (2分)下列阅读习惯良好的是()A . 长时间连续看书B . 看书40﹣50分钟休息一会C . 边走路边看书D . 在弱光下看书5. (2分)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A . 仍然平行B . 会聚C . 发散D . 无法确定6. (2分)从酒瓶子侧面看到瓶子里的人参,看到的人参是:()A . 放大的、正立的虚像B . 放大的、正立的实像C . 放大的、倒立的虚像D . 放大的、倒立的实像7. (2分)取一段铁丝,绕制一个内径约为3mm左右的圆环,如图所示.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圆环上布满水膜,此时辨别水膜相当于“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最可靠方法是()A . 用手摸B . 透过水膜看物体C . 用强光照射D . 用刻度尺测量8. (2分)对下列各图所示光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 潜水艇内人员通过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都是一致的B . 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 . 手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正立的虚像D . 通过放大镜看图片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9. (2分)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得到了烛焰的像,恰有一小虫飞落在透镜的中间部分,那么在屏上所成的像()A . 变成了小虫的像B . 像的中间没有了C . 大小不变,亮度比原来暗了D . 大小和亮度与原来一样10. (2分)人体,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镜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象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对比.下面对该装置说法错误的是()A . 该摄像镜头相当与凸透镜B . 这种镜头可用来矫正近视眼C . 这种镜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 . 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11. (2分)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D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D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同步测试(1)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6题;共51分)1. (2分) (2017七下·湖州月考) 如图所示.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

这个透镜是_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考点】2. (10分) (2019七下·南浔期末)(1)如图所示,重为6 N的物体挂在细线上保持静止,请画出物体所受重力G和细线对物体的拉力F的示意图。

(2)如图乙所示,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与平静水面重合,F为凸透镜的焦点。

请画出图中光线在凸透镜左侧的入射光线以及图中光线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考点】3. (5分) (2019七下·余杭期中) 将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补画完整。

【考点】4. (2分)(2013·宁波) 下列各图正确的是()A . 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B . 凹透镜对平行光线的作用C . 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D . 力F1的力臂L1【考点】5. (2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不同,为判别直径相同的两个透镜的种类,现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分别得到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则根据这两个光斑()A . 甲、乙均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B . 甲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乙不能C . 乙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甲不能D . 甲、乙均不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考点】6. (2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多媒体教室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制成的,投影仪的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B . 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C . 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D . 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考点】7. (2分)小东爷爷的老花镜是300度,外公的老花镜是500度,比较这两副老花镜的焦距大小可知()A . 爷爷的老花镜焦距大B . 外公的老花镜焦距大C . 一样大D . 都有可能【考点】8. (3分) (2019七下·长兴期末)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0cm。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2.6 透镜和视觉(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2.6 透镜和视觉(1)

2.6透镜和视觉(1)1.森林中若有可乐瓶,容易引起火灾,这是因为可乐瓶装水后(A)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B.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C.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D.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2.下列是光在凸透镜中传播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B)3.凸透镜不能..形成的是(A)A. 正立、放大的实像B. 正立、放大的虚像C. 倒立、缩小的实像D. 倒立、放大的实像4.某凸透镜某次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这次成像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D)(第4题)A.小于焦距B.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C.等于两倍焦距D.大于两倍焦距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会产生一个(B)A. 正立、放大的虚像B. 倒立、放大的实像C. 倒立、缩小的实像D. 不能成像6.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蜡烛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A)A. 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增大B. 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减小C. 像距逐渐增大,像先变小后变大D. 像距逐渐减小,像先变大后变小7.下列光学设备中,应用的原理与图中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同的是(A)(第7题)A. 照相机B. 老花镜C. 幻灯机D. 放大镜8.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的脸庞,当通过凸透镜看她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是(C)9. 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B)10.集邮爱好者用焦距为10厘米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

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B)A. 等于10厘米B. 小于10厘米C. 大于20厘米D. 在10~20厘米之间11.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图中未画出)上出现了清晰的烛焰像。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以判断像距v和物距u所在的范围是(C)(第11题)A. v<fB. v>2fC. u>2fD. f<u<2f12.小星同学利用太阳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右图所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同步测试(1)(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6题;共55分)1. (6分)(2019·江北模拟) 在17世纪,有多位科学家在几何光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改变了光学世界。

(1) 1666年,英国科学家________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甲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

(2)图乙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乙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请画在所示图上)。

【考点】2. (5分)(2017·浙江竞赛) 请画出通过眼球晶状体的光路图。

【考点】3. (10分)如图所示:(1)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在甲图虚线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2)在乙图中已知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入射光线.【考点】4. (2分)如图所示,由于下雨,一透明塑料薄膜的顶棚积满了水,下面关于它的讨论正确的有()A . 这些水构成了一个凹透镜,它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B . 透镜必须是固体,水是不可能成透镜的C . 水的下表虽然近似为球面,但上表面是平的,所以它不能起凸透镜的作用D . 只要是透明物质,就有可能构成透镜,顶棚的积水构成凸透镜,应注意防止由于它对太阳光的会聚而引燃棚内物品的隐患【考点】5. (2分)(2010·嘉兴) 下列事例违背科学原理的是()A . 坐在汽车前排的人要系上安全带B . 火车站的站台设置了1米以上安全线C . 用普通铁锅将水加热到120℃D . 在阳光下,用一块冰将一张纸点燃【考点】6. (2分)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A . 凸面镜B . 凹面镜C . 凸透镜D . 凹透镜【考点】7. (2分)(2017·浙江竞赛) 正常人的眼睛在水中看物体会一片模糊,因为光从空气射人眼睛折射程度大,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就明显减小。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_2.6 透镜和视觉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_2.6 透镜和视觉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_2.6 透镜和视觉科学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小晨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15 cmB.屏上的像是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向左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重新呈现一个清晰的像D.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当蜡烛移动到 32cm 刻度时,可能不成像2 . 下列四幅图中,是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图画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 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4 . 如今杭州的几乎所有的街头都安装了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C(即焦点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质可能变在a点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d点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5 .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凸透镜的两条光线不可能相交B.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D.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6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下图,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练习(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练习(含解析)

2.6透镜和视觉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A B C D2.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老花镜是一种凸透镜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D.爷爷原来是个近视眼3.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A B C D4.如图2-6-1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

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图2-6-1 A.凸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5.如图2-6-2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 b c d图2-6-2A.a B.b、d C.c D.a、c6.近两年生产的汽车前照灯都安装了透镜大灯(如图2-6-3),这种灯就是在汽车大灯的前方安装一个凸透镜.要使灯泡发出的光能很集中地照向远方,灯泡最好应安装在( )图2-6-3A.透镜焦点处B.透镜二倍焦距外C.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D.透镜一倍焦距以内7.完成如图2-6-4的光路图。

图2-6-48.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有_____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

9.如图2-6-5所示,两条入射光线(或延长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图2-6-510.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 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大B.像变小,像距变小C.像变大,像距变小D.像变小,像距变大11.小明在光具座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再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各元件位置如图2-6-6所示,则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图2-6-6A.9 cmB.12 cmC.15 cmD.18 cm12.如图2-6-7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三处,其中蜡烛放在__________处得到的实像最大,放在_______处得到的实像最小。

七年级科学下册26透镜和视觉(1)同步测试(新版)浙教版.doc

七年级科学下册26透镜和视觉(1)同步测试(新版)浙教版.doc

2.6透镜和视觉(1)1. 如图所示是6个透明的玻璃元件,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2. 判断下图方框中各是什么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

4.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经过凸透镜的两条光线不可能相交B.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C.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D.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5. 冰遇火融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他们将冰磨成一种冰镜, 然后使太阳光射过这枚冰镜后,会聚于干草上的一点,以此点燃干草収火。

这种冰镜应磨削 成 () A. 凸面镜B. 凸透镜C. 凹面镜D. 凹透镜6. 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 ()A. 水滴蒸发,带走叶子的热量B. 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一高,把叶烫焦C. 水滴容易透过阳光D. 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7. 如图所示是一种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图,分析图中光路,可知它的物镜是 () A. 平面镜B. 凹透镜C. 凹血镜D. 凸透镜r —"一④ ③wh® AHU© ⑤⑥ 甲 乙 3.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8.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屮,所用仪器如图所示。

请回答:(1) 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仪器的名称:① ______ ② _____ ③ 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 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他这样做是为了—o 实验开 始前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使其大致在—,这样做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光具座下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点燃蜡烛,并调 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I)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I)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同步测试(1)(I)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6题;共51分)1. (1分)如图所示的是6种透明玻璃元件,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 。

【考点】2. (5分)在图中填上合适的透镜.【考点】3. (10分) (2019七下·绍兴期中) 作图(1)在如图中,画出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2)如图为发光体AB在平面镜前所成的像A’B’,作出该物体。

【考点】4. (2分)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A . aB . bC . cD . d【考点】5. (2分)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A .B .C .D .【考点】6. (2分) (2019七下·余杭期末) 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 .【考点】7. (2分) (2019七下·金华期中) 关于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c为凸透镜B . a为凸透镜,d为凹透镜C . a、d为凸透镜D . b为凹透镜,c为凸透镜【考点】8. (5分) (2017七下·萧山期中)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_些.(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

(3)若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不改变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只移动凸透镜,则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移动。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6透镜和视觉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6透镜和视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6透镜和视觉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1.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A. 外耳道、虹膜B. 鼓膜、瞳孔C. 耳蜗、视网膜D. 咽鼓管、晶状体2.小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他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他捡起瓶,并将它丢进垃圾桶,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 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 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 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D. 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A. 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 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C. 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 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4.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近视,不当用耳会导致听力受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B. 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C. 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D. 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5.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A. B. C. D.6.当我们突然遇到较强的阳光时,人眼瞳孔的生理变化是()。

A. 扩大B. 缩小C. 不变化D. 无法判断7.下列对各实验的相应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绕ON 向后转动板F,反射光线OB 的传播方向将会随之改变B. 移动蜡烛a,发现其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不变C. 从S 点发出的一束光斜射到水面,其传播方向可能正确的是①D. 在光屏上可以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与人眼球的成像特点相同8.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妙无穷.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B. 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C. 雨后彩虹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 眼睛“近视”时就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红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C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1)C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同步测试(1)C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6题;共48分)1. (3分)(2016·宁波) 在如图所示的“汽油机模型”实验中,厚壁有机玻璃圆筒内底装有两根与静电起电机相连接的放电针.(1)将适量的汽油喷入筒内,用软木塞塞住筒口,摇动起电机.如果观察到放电针放电,汽油燃烧,软木塞被高温高压的气体________,即可模拟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的________冲程.(2)实验时若发现点火装置不能工作,可用火柴替代放电针.为了点燃圆筒内的火柴,可用________会聚太阳光使其燃着.【考点】2. (5分) (2018七下·柯桥月考) 画出下列四幅图中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考点】3. (5分)如图,有两束光线射向凸透镜,请完成光路(F为焦点,O为光心).【考点】4. (2分)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屋外面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人,则“猫眼”应该是()A . 凸镜B . 凹镜C . 凹透镜D . 凸透镜【考点】5. (2分)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是凸透镜的是()A . aB . b、dC . cD . a、b、c、d【考点】6. (2分) (2019七下·余杭期末) 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 .【考点】7. (2分)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凸透镜是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B . 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聚在焦点上C .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D . 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考点】8. (4分) (2020七下·桐庐月考) 如图甲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装置,图乙是人眼球结构模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调节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透镜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2.6透镜和视觉(练习)(原卷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2.6透镜和视觉(练习)(原卷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2·四川资阳·中考真题)为严控新冠疫情,保护师生生命安全,我市部分中小学对校园门禁系统进行了升级,配备了人脸识别和测温系统,如图所示。

通过校门时,只需将人脸面向屏幕摄像头,该系统就能将测试者的面部信息与备案信息进行比对并获取体温,决定放行与否。

关于门禁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系统屏幕边框呈黑色是由于所选材质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强B.该系统的核心光学元件是凸透镜C.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的反射D.该系统的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在如图所示的光学元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A. B. C.D.4.(2021·广西梧州·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一幅漫画立在桌面上,小明把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C.将漫画逐渐靠近水杯,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D.将漫画离水杯远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会变“瘦”一些5.(2021·广西百色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中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B.如图乙所示,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C.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移至30cm处,光屏上可得到等大的实像D.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移至45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6.(2021·云南昆明中考真题)如图1所示,从P点发出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P 点。

七年级科学下册 2.6《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2.6《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

2.6《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玻璃片上有一“pb”字母,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A.dq B.qd C. dp D. pd【答案】B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可以制成()A.潜望镜B.照相机C.幻灯机D.放大镜【答案】B3.下列四幅图说明近视眼成像原理和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4.某品牌变色眼镜的镜片在强光下会变成暗棕色,当光线变暗时,镜片几乎变成无色透明。

其原理是当强光照射时,溴化银分解为银和溴,使镜片呈现暗棕色。

此过程中,光能转化成( )A.内能 B.化学能 C.机械能 D.电能【答案】B5.如图,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B.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C.通过该装置也能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D.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答案】C6.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等各种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答案】C7.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使物距为18厘米时得到放大的实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则()A、f<6厘米B、9厘米<f<12厘米C、9厘米<f<18厘米D、18厘米<f<24厘米【答案】C8.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先给某人照了一张全身象,如果再给此人照一张同样尺寸的半身象,则应该()A、后移相机(增大人机距离),缩短暗箱长度B、后移相机(增大人机距离),增长暗箱长度C、前移相机(缩短人机距离),缩短暗箱长度D、前移相机(缩短人机距离),增大暗箱长度【答案】D9.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屹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焦距f(厘米)
像距v(厘米)
1
10
B.只有a、c、d、e
C.只有a、b、c
D.a、b、c、d、e均可
5.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实像可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D.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而虚像不是
6.一束平行光线沿着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厘米的地方。若把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透镜15厘米和6厘米处,两次成的像
6.A
【详解】
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cm的地方,由此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2厘米.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15cm的地方时,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6cm的地方时,此时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3.D
【详解】
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以后会聚于一点,故A错误;
B.凸透镜对所有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
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但是通过凸透镜的光不一定会聚在焦点,故C错误;
D.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故D正确。
4.A
【详解】
根据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如图所示,acde是属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训练_2.6透镜和视觉(1)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是6个透明的玻璃元件,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2.如图甲所示,将蜡烛放在图中a处,在右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正立、______的虚像,看到的像与图乙中的______(填字母)对应。
四、简答题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A.在光屏上不能成像
B.在光屏上能成像,像的大小是原来的1/2
C.在光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像比原来暗
D.要把光屏向前或向后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
参考答案
1.①⑤⑥
【解析】
2.放大B
【详解】
[1][2]因为a点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内,所以在右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与像同侧,且像在物的后面,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厘米。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
A.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
B.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
C.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
D.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厘米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可多选)
根据凹透镜的特点:中间薄、边缘厚,如图所示,b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选A。
5.B
【详解】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故A说法正确;
B凸透镜所成实像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或等大的,虚像只能是放大的,故B错误;
C实像可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正确;
D凸透镜所成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而虚像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故D正确;故选B.
1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仪器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小明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他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实验开始前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
A.一定是放大的像
B.一定是缩小的像
C.一定是倒立的像
D.一定是正立的像
10.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三、探究题
二、选择题
3.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凸透镜的两条光线不可能相交
B.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
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
D.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4.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是
A.只有b
2
2.5
2
10
5
10
3
10
8
40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______(填“大”或“小”)。
(2)他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当物距调节为6厘米时,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他选用的是三个透镜中焦距为______厘米的凸透镜;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A.都是放大的像
B.都是正立的像
C.都是实像
D.都是虚像
7.在光具座下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点燃蜡烛,并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像。则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是(凸透镜焦距为10cm)()
A. B. C. D.
8.【最新】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测器与“战神”小行星擦肩而过,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探测器上的照相机先后拍摄了一组照片(镜头的焦距不变)。对此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