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__整理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挑战,新的生机。(一)理论大潮(二)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三)“文化研究”的热潮

25、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所谓“诗学复兴”现象,各种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诸如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接踵而至,使人目不暇接。

26、1982年,佛克玛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上发表《比较文学和新变化》一文,揭开这次争论的帷幕。他说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决不限于文本,还应该包括文学信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文学交流情境”和“文学符号系统”等,因此,它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文学理论可以强化与推进比较文学研究。

27、1985年秋季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1次大会上,两派的观点正面交锋。“传统派”以激烈的言辞指责新理论不作价值判断而空谈理论、“否认美感经验”、“使文学成为文字游戏,毫无意义”等。

28、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兹( Richards)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首个以“比较文学”命名的课程。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Jameson)根据瑞恰兹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

29、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发表了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比较文学绪论》;1937年,戴望舒翻译了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第根的《比较文学》。

30、兴盛期:30年代到1949年以前。最能代表这一时期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是朱光潜的《诗论》(1942)和钱钟书的《谈艺录》(1948)。

31、20世纪的上半期,可以说是国际文学研究由外向内转变的时期,以形式主义和新批评为代表的潮流,把文学研究引向以细读、文本研究为特点的文学内部研究。

32、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历史实证的方法(实证主义);审美的方法(形式主义及新批评)。

比较文学的新方法:阐发法,“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法”。

33、渊源可分为印象渊源、口头渊源和书面渊源。

34、所谓题材,通常是指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的素材,其中包括人物及相宜的姓名,它是摆在读者眼前的生活的一个侧面,或是实在的、或是想象中的生活。

35、情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诸如“两个男人之间的一个女人”、“仇人子女的相爱”等。

36、主题学中的意象,指的是某一民族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主题学中的套语,或称惯用语,颇似汉语里的典故成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称谓和表述等等。

37、夏之放的《文学意象论》则是从美学角度涉及到了主题学研究。

38、韦勒克、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这样解释:抒情诗表现的就是诗人自己的人格等。

39、布瓦洛《诗的艺术》

40、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等等兴起,许多学者从各自的学说出发,提出对文类的各种看法。

41、“缺类研究”:即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他国或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

42、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作这种文化的缩影。

43、在1958年的第四届国际斯拉夫学大会上,日尔蒙斯基指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历史发生学与历史类型学两大方面。

44、比较诗学是一个以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45、台湾淡江大学在《淡江评论》中提出“共同诗学”的名称。

46、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他建议采用“比较诗学”而不是“共同诗学”的名称。

47、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

48、陈惇、刘象愚在《文学概论》中,提出了“双向阐发”,并列举了钱钟书关于中西文艺思想的双向阐发的若干例证,并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