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大卫·豪(David Howe):这一过程可分为 七个阶段: 1、“调查”阶段 2、“精神分析学”阶段
“本世纪20至30年代社会工作可以说经历了 一个‘精神病学的洪水期’”(大卫 豪)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学派”并立的 阶段
20世纪30至50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社会工作教授奥托 兰克(Otto Rank, 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倡导下,后经塔夫脱 ( Tesse Taft ) 和 罗 宾 逊 ( Virginia Robinson ) 总 其 大 成 , 形 成 了 “ 功 能 学 派”。
•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 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 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 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 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 务。
•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1、人的行为受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影响,
改善行为的关键是改善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
B.逻辑上相互蕴含
(三)皮拉利思(Pilalis)的社会工作理论结 构模型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A 解释性理论
B 介入性理论 实践理论
皮拉利思模型实际上是大卫 .豪两分法模型的一 个深化。“为社会工作理论”细分化宏观理论和中 观解释性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细分为中观介 入模式理论和实践理论两部分。
➢ 2、发展 ➢ 心理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理论。在此基
础上,不断发展,如新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 理论等,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但心理分析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基本上保留着。这 些观点包括:心理决定论,无意识理论,人格结 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及自我防卫机制和过程 等。 ➢ 3、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60年代成为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 ➢ 儿童引导运用;精神分析洪流
•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 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的工作 目标。
•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 、技巧及模式。
演译
工作经验
归 纳
工作指引、提示
操 作
实际工作验证
归 纳
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蒂姆斯(W.Timms)的社会工作理论 结构模型
• 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 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 2、理论的功能: • (1)描述 • (2)解释 • (3)预测 • (4)提示方法
• 描述 (1)指出关系的种类: 共变、因果、互动等 (2)描绘关系的方向: 甲乙丙 甲乙丙
(二)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1、社会工作实物的多变性、具体性、并不排 斥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 用或用处不大的传统存在两个错误:
第三讲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 本讲主要内容: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
构
• 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流派 •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列宁: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
伟大的实践!
• (一)理论的概念与功能 • 1、何谓理论? •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
(1)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
性、特殊性、变异性。
(2)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 , 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的 理解,实际上“理论概括”有高低程度不同。
2、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相互加 强的。
• (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 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四、精神(心理)分析取向的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创立 •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
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 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 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 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 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 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
• 第一层次: • 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
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 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 精神分析理论 • 认知行为理论 • 社会支持理论 • 人本主义理论 • 后现代理论
• 第二层次:
•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 ,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 会工作的目标
4、“获得阶段”
20世纪60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工的职业 知识空间被迅速地充实起来。
5、“盘点”阶段
由于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到60年代末, 一些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清点、 整理和评估。
6、“理论统一”阶段
7、“理论归类”阶段
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 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 “统一”的理论框架 ,而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使理 论空间有序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 类模式。
• (二)主要观点
• 1、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 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
• 2、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 我。
• 3、人的心理发展阶段阶段。口腔期、肛门 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 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 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 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 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它是 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二)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式
•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
•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区别:A.内容不同:
“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改变人与社会 ”
B.功能不同: 抽象的背景式假设--具体的行为指南 C.地位不同:前提地位--结论地位 D.与社会工作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2)联系:A.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