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摘自《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

以下我们主要介绍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或直接影响的一些理论、学说。

这些理论、学说即构成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早期社会学家一般都不太关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及斯宾塞等从实证的观点及社会有机论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关联性、互赖性及整合性,以此暗示社会的持续特质与稳定形态。

而以解决社会不稳定为对象的社会福利,被视为是短暂而过渡的矫正行动。

社会问题解决之后,社会福利亦当随之消失。

斯宾塞就曾严厉批评社会改革的方案。

在他看来,慈善性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作用不外在于阻碍社会进化的规律。

后来的社会学家如迪尔凯姆及韦伯等,对社会问题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对解决问题的改革行动持怀疑态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行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开创了通过政府干预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先例。

继之,欧洲各国陆续制定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政策。

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把发表于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the Beveridge Report)提出的理想付诸实施,开创了现代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的新纪元,亦开启了社会福利理论研究化阶段。

不过,在1970年之前的欧美福利理论研究,研究者只是试图从欧美社会福利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分析模式,其所抱持的观点,除了秉承古典社会学家对社会福利研究漠不关心的态度,其记述社会福利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必需性,正如牛津大学的弋德索普(John H.Goldthorpe)在1962年所批评的,完全是一种“为解释而解释”的观点。

只说明了社会福利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事实,即“社会福利存在的状况”,而未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社会工作原理知识点梳理

社会工作原理知识点梳理

社会工作原理知识点梳理社会工作是一门旨在改善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福祉,并促进社会公正的学科。

社会工作专业者通过与个体、群体和社区合作,致力于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社会工作原理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它包括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有效和专业。

本文将对社会工作原理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发展。

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的发展理论,以便为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2.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组织环境,以便综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原理之一,它强调平等、权利和公正。

社会工作者需要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并与弱势群体合作,争取他们的权益。

4. 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道德准则和原则。

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循职业行为准则,保护客户的权益,保持专业的行为和态度。

5. 客户评估和干预:客户评估和干预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工作内容。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评估和干预技能,能够准确地分析客户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服务。

6. 授权和赋权: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授权和赋权,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支持和培训,帮助客户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在决策过程中给予他们权力。

7. 危机干预:危机干预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应对个体或群体面临的紧急情况。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危机干预技能,能够快速反应并提供紧急援助。

8. 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是社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组织和促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资源和支持网络。

9. 跨文化敏感性:由于社会工作常常涉及到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个体和群体,跨文化敏感性变得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

社会⼯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作管理与服务的⼈员,简称社⼯。

那么,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社会⼯作基本理论知识,欢迎⼤家阅读浏览。

1、社会⼯作的概念 现代意义的社会⼯作是⼀种体现社会主义核⼼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坚持“助⼈⾃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帮助有需要的个⼈、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简单的说,社会⼯作就是帮助⼈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专业活动。

2、社会⼯作的特点 强调助⼈⾃助。

“助⼈⾃助”不是指在帮助他⼈同时帮助了⾃⼰,⽽是指社会⼯作者运⽤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帮助他⼈改善环境、提升能⼒,实现⾃我发展。

强调专业性。

社会⼯作具有独特的专业课程、理论、⽅法和价值体系。

强调实践性。

专业社会⼯作⼈才必须扎根基层、服务⼀线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教育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能⼒培养。

强调职业性。

社会⼯作是⼀门职业,需要建⽴相应职业制度体系。

3、社会⼯作功能 补救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与环境调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预防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认识⼈与环境调适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预防问题的出现。

发展功能: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实现服务对象⾃我提升发展。

4、社会⼯作范围 我国社会⼯作⼴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公益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扶贫开发、就业服务、教育辅导、卫⽣服务、司法矫正、⼈民调解、⼈⼝计⽣、信访调处、青少年服务、残疾⼈服务、为⽼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作领域,具有跨⾏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和⾼度分散的特点。

5、社会⼯作者 社会⼯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作管理与服务的⼈员,简称社⼯。

6、社会⼯作⼈才 ⼈才是我国特有概念。

我国社会⼯作⼈才⼴泛指具备⼀定社会⼯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创造性地从事社会⼯作管理、服务、教育、研究等活动的⼈员。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宏观理论1)解释性理论2)介入模式理 论实践理论 内容 对 人 与 社 会 的本质、 人的行为 与 社 会 运 行 机 制 进 行 综 合 性 的说明 中观理论: 对 人 的 行 为 与社 会 过 程 某 一 方 面 进 行 专 门 解释。

对 社 会 工 作 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 过程等进 行一般说明。

社 会 工 作 的 具体技巧、 操作方 法。

实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 构功能主义标签理论、 儿童 发展理论等。

危机介入理论、 任 务 中 心 理 论 等。

自由联想法、 批 判式提问法等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高中低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

“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 。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旨在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福祉。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支撑,下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包括人类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制定合理方案和策略。

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以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2.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通过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为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

3.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功能,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社会工作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4.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工作通过心理学理论了解个体心理状态和需求,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实践方法:1. 社区调研社区调研是社会工作进行实践前的必要步骤。

社工们通过对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的特点、问题和资源,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2.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方法之一。

社工与个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通过评估、制定干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步骤,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

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目录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 (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 社会学习理论 (2)3. 镜中我理论 (3)4. 社会支持网络 (3)5.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6. 优势视角理论 (5)7. 生态系统理论 (7)8. 弗罗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8)9. 佛罗伊德性本能理论 (10)10. 人本主义心理学 (11)11. 社会化理论 (14)12. 家庭沟通理论 (15)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7)14. 社会化理论 (20)15. 活动理论 (20)16. 社会互动理论 (21)17. ABC理论 (22)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2.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3.镜中我理论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中级社工实务常用理论基础

中级社工实务常用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切入点
营造互惠 在群体工作层面,强调群体成员的支持与帮助,在个人和群体与整个群体所在环境间营造互惠性行动,影响群体 与组织中的决策与功能发挥。生态系统伦理视角下社会工作是一种多因素介入。 解决之道 社会资本建构和集体效能增进是重要的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社会资本是社会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交 换,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的水平对个体的健康和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集体效能则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衡量方式。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切入点
环境资源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及其支持资源是影响个体、 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环境因素,也是其滋养型环境。鉴于个人、家庭、群 体和社区的问题与环境资源的不足有关,因此实务介入的方向也是多元的 。 家庭与群体 家庭是个人所在的微观系统或即时环境,同时也是个人所在更宏观环境的 一部分,故此,运用家庭关系图可以客观地分析家庭关系,运用生态图描 述可以理解个人、家庭与外在系统间交流的流动方向与关系强弱。
满足需求
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生活中的问题 ”是对此认识的诠释,社会工作应聚焦于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交流互动。
介入目标
社会工作介入目标是增进个体的胜任能力,同时聚焦于建立社会支持即干预环境,以增进人与环境的调和度 。依据生态系统的四个层次,分析个体、家庭、群体和社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惠关系。
提升调和度
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于提升人与环 境的调和度,即增强人与环境的 适应性、互惠性、相互性,使之 相互适应并发展。
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行动目的
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 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生活的 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体系_社会工作学概论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体系_社会工作学概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 翰· 华生。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绝大多数都 是来自后天的学习。不仅正常的行为可以 学习,非正常行为也可以后天学习。整个 学习过程有驱动力、线索、反应和强化等 过程。驱动力是指任何能够激起有机体产 生行动的刺激,如饥饿、寻求赞同等。线 索是指决定有机体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反 应的刺激,如他人的行为方式。强化是指 能够使反应不断重复的力量。
7、“理论归类”阶段 (仍在流行)
在这个阶段上,多元理论并存被 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 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 而是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论进行 整理、归类的方式来使理论空间有序 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 论分类模式。
三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流派
1.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 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 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 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 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 论。
按照系统理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有: (1)帮助人们使用和改善他们自身对 问题的解决能力。如学习与家人相处的技巧。 (2)在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 如帮助一个残疾人进入社区生活中心。 (3)改进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 如帮助一个因性别歧视而丧失工作机会的人 获得合法权益。
(4)改进资源系统内部人们之间 的互动。如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单位 成员之间的互动。 (5)帮助发展和改进社会政策。 如通过努力促使国家对就业过程中的 歧视问题立法。 (6)给予实际的帮助。 (7)作为社会控制的行动者。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基础 理论与知识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至少具有以 下几种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 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 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 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旨在通过实践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福祉。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理论基础1. 人类发展理论的应用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之一,它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成长与变化。

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人类发展理论,可以更好地评估个人的需求和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例如,通过对儿童发展理论的理解,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儿童克服成长中的困难,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2. 社会系统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还关注社会和群体的需求和问题。

社会系统理论将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个系统的结构和互动关系,为社区和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

例如,在一个面临犯罪问题的社区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系统理论,与当地政府、公安机构和社区居民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推动社区的犯罪率下降。

二、实践应用1. 社会政策与规划社会工作者通常参与社会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评估过程。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宝贵的建议和反馈。

例如,在制定教育政策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对教育系统中弱势群体的研究和了解,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 个案管理与干预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涉及对个体或家庭的评估、规划和干预。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个体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心理健康问题患者调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3. 社区发展与倡导社会工作还致力于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倡导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居民合作,分析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项目,提升社区的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4. 跨文化实践与多元包容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能力,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原理一、概述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匡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专业工作。

社会工作原理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它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宗旨、理论、方法和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社会工作原理。

二、社会工作宗旨社会工作的宗旨是通过匡助个人和群体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尊重人的尊严和权益,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

三、社会工作理论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个体的生态环境,匡助他们适应环境变化,提升生活质量。

2.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利和潜能。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匡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3.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权益的保障。

社会工作通过匡助弱势群体争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四、社会工作方法1. 评估和规划: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评估个体或者群体的需求和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匡助计划和目标。

2. 咨询和辅导: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个体或者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3. 社区组织和发展: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社区资源和建立社区合作网络,促进社区的发展和问题解决。

4. 倡导和政策干预:社会工作者通过参预政策制定和倡导活动,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和改善社会制度。

五、社会工作伦理规范社会工作伦理规范是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中包括:1. 尊重和保护个体权益:社会工作者应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和隐私权,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尊严。

2. 保持职业操守:社会工作者应保持专业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遵守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

3. 避免利益冲突:社会工作者应避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确保工作的公正和客观性。

4. 保持专业发展:社会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个体和社会。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尊重和
关注个体的尊严、权利和价值,以及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追求。


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置于首位,并通过提供支持、资源和服务来促进个体的自主和发展。

2.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这些
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
置于社会系统中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考虑到个体与家庭、社区和社
会的关系,并采取系统性的方法来促进社会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3.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关注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考虑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促进个体的福祉和发展。

4. 社会正义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认为社会应该公平、平等地分配资源和机会,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通过倡导和实践平等、公正和包容的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5. 反压迫理论
反压迫理论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并提倡与之抗争和抵抗。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站在弱势群体一边,支持他们争取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通过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努力来打破不平等和压迫的循环。

这些基础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了指导和思考的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中,社会工
作实践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达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

一、外借理论
• (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对20世纪40-50年代的社会工作 实践产生了明显影响,它使社会工作重新看待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功 能与社会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帕森斯融合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 旨在建立一种普遍的理论体系的努力,也影响了日后社会工作发展 整合理论与实务的趋向。而且功能主义的思想也对社会工作研究者 如何看待家庭、社区、国家之间的承担个人照顾义务与责任的问题 上产生了影响。现在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系统 各个部分应该为实现同一社会目标相互支持,共同担当社会福利服 务的责任。
一、外借理论
•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 2、斯宾塞和社会福利
• 斯宾塞不仅从个人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认 识社会问题,而且把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目的 的工具。 • 斯宾塞的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受到了 批评,其中主要一点是他忽视了社会作为一个 道德群体的重要性,因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 而存在。
一、外借理论
• (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 社会冲突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表现在左派社会政策 批评学者和以促进社会进步与改良的社区工作实践运 动中。在 20 世纪 60 年代,冲突理论的观点和学说不 仅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也成 为社区工作者实践的思想武器。社会冲突理论影响了 社会工作者如何看待权力关系、资源分配中的国家与 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紧 张关系,社会工作者在西方社区工作实践领域正确引 导和使用冲突的策略在过去乃至现在也不鲜见。
一、外借理论
•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 1 、涂尔干和道德福利(2)
• 对待福利的发展,涂尔干不同意国家控制作用的扩张。在他看来, 基于职业的“中介协会”应取代地方机构,同时限制中央权威的 权力。他认为,国家太远离个人而无法承担诸如社会保障、工业 卫生、雇佣妇女及儿童的重要福利功能。涂尔干将犯罪、自杀、 精神病等一般性的社会问题视为社会越轨的症状和对社会道德凝 聚力的威胁。因此,他认为应该靠道德教育而不是改变社会服务 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应建立职业协会而不是实施平等性 的社会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对涂尔干而言,社会问题绝不是钱 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因此,他不主张以福利立法的社会改革来 解决社会问题,因为这仅仅涉及了道德的经济表层,而不足以解 决道德问题本身。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帮助弱势群体为核心的专业,其涉及到个体、家庭和社群层面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应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律、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人们的福利和社会公正。

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核心素养。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在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机构、政府和私人组织通过各种服务和支持,帮助人们获得最大化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满足基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并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发展学、管理学等领域。

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工作中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和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需要掌握各种社会状况和群体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社会工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学科。

社会工作者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所在。

社会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能,如沟通技巧、倾听技巧、组织技巧等,以便建立与客户的信任关系,并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是个案工作。

这种方法主要是面向个体客户,通过对他们的需求和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社区工作。

这种方法是以社区层面为单位,通过动员社区资源、组织相应的社区活动,以及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稳定,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三、社会工作的挑战与未来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社会工作实践需要不断地适应不同的变化和需求,因此理论的更新和创新至关重要。

同时,有效的实践需要理论知识的前哨支持,从而保证实践的有效和成功。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对于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将个人、家庭和社区放置在一个系统性的背景中来理解和干预问题。

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和群体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部分,通过观察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来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干预。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来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建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学习环境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范本和提供积极的激励来激发个体的自我改变和发展动力。

四、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行为和适应能力。

社会工作中,认知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领域,通过帮助个体改变负面的认知思维模式,提高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水平。

五、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较为新的理论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生活在多个系统之中,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学校),中系统(如社区、组织)和宏系统(如文化、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助人自助的专业之路1.引言:社会工作的使命与价值亲爱的新入职社会工作者们,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充满挑战yet又极具意义的专业。

社会工作是一门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增进人类福祉的应用性学科和专业。

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增强其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并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在这份文档中,我们将共同探讨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基本方法和实践技巧,为你们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人的问题和需求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和解决。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服务对象的处境:•微观系统:个人直接互动的环境,如家庭、朋友圈等。

•中观系统: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外部系统:间接影响个人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单位。

•宏观系统: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更广泛的环境。

案例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小明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最近经常逃课、打架。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分析问题:•微观系统:了解小明的家庭关系、朋友圈影响。

•中观系统:探讨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情况。

•外部系统:父母的工作压力是否影响了家庭氛围。

•宏观系统:社区环境、青少年政策等是否存在问题。

通过全面分析,我们制定了包括家庭辅导、学校干预、社区支持在内的综合干预方案,最终帮助小明重返正轨。

2.2 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这一视角强调发掘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和缺陷。

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包括:•每个人都有潜力和资源•关注可能性而非局限性•重视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变化是持续发生的案例研究:老年人能力建设项目在一个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中,我们采用优势视角开展工作。

我们不再把老年人视为需要被动照顾的对象,而是发掘他们的技能和经验。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以下是几个社会工作实践者常用的基础理论:
1. 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理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通过运用社会
系统理论,实践者可以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关注个体在社会、家庭、教育等不同环境
中的互动与影响,以便制定适当的干预计划。

3.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工作实践者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正义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实践者
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评估社会政策和制度是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并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4.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和成长。

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5. 力量和倡导理论:力量和倡导理论认为个体和社区具有资源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

社会工作实践者可以通过发掘个体和社区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变革。

这些基础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同时,实践者还应不断研究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社会工作法规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法规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法规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法规的理论基础在于确保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具备合法性、道德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本文将从法治原则、伦理道德、社会学理论以及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原则等方面,阐述社会工作法规的理论基础。

一、法治原则法治是社会工作法规制定和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治原则强调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工作法规的制定应当遵循法治原则,确保依法进行社会工作服务,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治原则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遵循法律的规范,严守法律底线,不得违法或滥用权力。

只有在法治框架下,社会工作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服务。

二、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社会工作法规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强烈伦理属性的职业,其目标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和支持。

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道德素养。

社会工作法规的制定应当考虑到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并将其作为服务行为的底线。

社会工作法规要求社会工作者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保持职业操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尊严,维护职业声誉。

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法规的理论基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社会学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社会工作法规需要基于社会学理论,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社会结构的运作机制,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范。

社会工作法规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确保服务的公正性和包容性。

四、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原则社会工作法规需要以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原则为依据,确保服务具备操作性和实效性。

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权、服务对象参与决策、维护服务对象的利益、服务对象终身受益、维护社会公正和赋权等。

社会工作法规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紧密遵循这些原则,确保服务对象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精神(心理)分析取向的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创立 •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
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 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 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 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 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 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4、“获得阶段”
20世纪60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工的职业 知识空间被迅速地充实起来。
5、“盘点”阶段
由于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到60年代末, 一些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清点、 整理和评估。
6、“理论统一”阶段
7、“理论归类”阶段
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 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 “统一”的理论框架 ,而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使理 论空间有序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 类模式。

• 第一层次: • 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
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 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 精神分析理论 • 认知行为理论 • 社会支持理论 • 人本主义理论 • 后现代理论
• 第二层次:
•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 ,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 会工作的目标
B.逻辑上相互蕴含
(三)皮拉利思(Pilalis)的社会工作理论结 构模型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A 解释性理论
B 介入性理论 实践理论
皮拉利思模型实际上是大卫 .豪两分法模型的一 个深化。“为社会工作理论”细分化宏观理论和中 观解释性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细分为中观介 入模式理论和实践理论两部分。
•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 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 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 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 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 务。
•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1、人的行为受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影响,
改善行为的关键是改善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
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 2、理论的功能: • (1)描述 • (2)解释 • (3)预测 • (4)提示方法
• 描述 (1)指出关系的种类: 共变、因果、互动等 (2)描绘关系的方向: 甲乙丙 甲乙丙
(二)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1、社会工作实物的多变性、具体性、并不排 斥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 用或用处不大的传统存在两个错误:
•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 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的工作 目标。
•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 、技巧及模式。
演译
工作经验
归 纳
工作指引、提示
操 作
实际工作验证
归 纳
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蒂姆斯(W.Timms)的社会工作理论 结构模型
• 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 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第三讲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 本讲主要内容: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

• 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流派 •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列宁: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
伟大的实践!
• (一)理论的概念与功பைடு நூலகம் • 1、何谓理论? •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
(二)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式
•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
•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区别:A.内容不同:
“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改变人与社会 ”
B.功能不同: 抽象的背景式假设--具体的行为指南 C.地位不同:前提地位--结论地位 D.与社会工作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2)联系:A.相互依存;
➢ 2、发展 ➢ 心理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理论。在此基
础上,不断发展,如新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 理论等,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但心理分析理论 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基本上保留着。这 些观点包括:心理决定论,无意识理论,人格结 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及自我防卫机制和过程 等。 ➢ 3、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60年代成为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 ➢ 儿童引导运用;精神分析洪流
(1)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
性、特殊性、变异性。
(2)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 , 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的 理解,实际上“理论概括”有高低程度不同。
2、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相互加 强的。
• (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 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 (二)主要观点
• 1、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 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
• 2、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 我。
• 3、人的心理发展阶段阶段。口腔期、肛门 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 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 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 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 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它是 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大卫·豪(David Howe):这一过程可分为 七个阶段: 1、“调查”阶段 2、“精神分析学”阶段
“本世纪20至30年代社会工作可以说经历了 一个‘精神病学的洪水期’”(大卫 豪)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学派”并立的 阶段
20世纪30至50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社会工作教授奥托 兰克(Otto Rank, 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倡导下,后经塔夫脱 ( Tesse Taft ) 和 罗 宾 逊 ( Virginia Robinson ) 总 其 大 成 , 形 成 了 “ 功 能 学 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