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指导实录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语文七年级上册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2、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写法。
(重点)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难点)【教学过程】1.默读课文,学习圈点勾画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植树的牧羊人》,它是一篇外国作品。
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请大家齐读预习提示二。
生(读):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师: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生:最后一次,两个段落。
师:加上全文的总结段落,也就三个段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做好圈点勾画。
(生默读,圈画)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生:我画出了这一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师:为什么画这句?生:因为这句体现了高原的变化,写出了老人在高原种树后高原的美丽景色。
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圈画出“荒原变化”的句子。
(板书:高原变化)生:我画出的是“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这也是写高原变化的句子。
师:写高原变化的句子很多,我们可以择其关键词、关键句做出圈画。
还有吗?生:“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
师:议论以及抒情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
因此,对老人的赞美、评价语句要圈画出来。
(板书:评价老人)(学生陆续找出评价老人的其他语句)生:我画的是“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这句。
师:还有同学也画出这句吗?(很少同学画出)你说说为什么要画出这句呢?生:这句话点明了时间。
师:对,这样我们就注意到“我”第三次去高原看到老人的时间了。
这句话也是交代写作思路的句子,同学们不该忽视。
植树的牧羊人》文本解读及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文本解读及教学实录课题解:内容方面,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
作者是法国作家让·乔诺。
作品叙述一个先后失去独子和妻子的农夫,三十五年如一日在荒漠上植树,以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创造了一片绿洲,为一万多口人带来了幸福生活。
主旨方面:这篇文章意在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以平常普通的植树之事在反映种种重大的人生课题:比如灾难,比如战争,比如孤独,比如穷困,比如善良,比如价值,比如奉献,比如死亡,比如生存,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种种主题中最表层最显豁的一个。
文本具有多角度悟读主旨的价值意义。
写作手法方面,叙事的时间顺序,前后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的细致逼真,多角度的刻画方法,场景描写的多次使用,主旨的丰富性,还有语言的朴素简洁,比喻的生动使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比如作品是以叙述为主,开头和结尾是议论,中间还夹杂抒情。
学情方面,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经验尚不足,阅读方法还欠缺,如何经由这样一篇长文的学习,学习到各种阅读方法,是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探索。
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多种阅读方法2、感悟丰富主旨3、发扬植树人精神教学过程:植之疑和植之因一、导入:欣赏神奇树木、葱郁森林和美丽绿洲的图片,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了生机生:想到了春天生:想到了环保生:想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师:植树的牧羊人正是创造了生机、春天和美好生活的人。
齐读课文题目。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请用“沉默寡言”“荒漠”“慷慨无私”“绿洲”“伟大”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一个沉默寡言的牧羊人,长期慷慨无私地植树,最终把荒漠变成了绿洲,他无比伟大。
师:真棒,很好概括了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疑问。
生:这件事是真实的吗?生:“我”为什么要去看牧羊人?生: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这个问题关注度非常高)生:为什么那么多场面描写?师:请同学们互助解答。
生:我觉得是真实的,因为文章写的很细致,说明是亲身经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生如蝼蚁美似神明——《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此文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将人生价值和美好品行尽情展现,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默读和圈点勾画的方式,紧扣“美"字,以“文字之美”开端,“文本之美"构架,“人性之美”结语,完成一课。
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吃早饭了吗?生:有/没有......师:吃过的同学是自己家里做的还是买的?生:买的/做的。
师:那现在买早饭一般是什么支付方式?生:微信或者支付宝。
师:同学们都知道支付宝是很好用的支付方式,那你们知道支付宝中有一个公益项目,叫做蚂蚁森林吗?屏显: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截图。
师:蚂蚁森林的操作方式很简单,只需要去收集能量,然后积攒能量去种下相应的树种,但是我经常忘记收能量去浇水,所以种得数量不多,在如此简单的情况下,我七八年的时间只种了几棵树,但是有一位老人在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种了三十多年树,终将荒原变沃土。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主体师:同学们预习过了,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1看下这篇文章的来源,了解作者其人。
屏显:作者简介让*乔诺(Jean Giono 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生:齐读。
师:同学们了解到作者是哪个国家的?生:法国。
师:编选外国文章的过程中离不开译者,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是非常符合我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的,所以这篇文章翻译的“信达雅"面面俱到,我们就从文字之美开始阅读这篇文章。
屏显:文字之美连线小游戏(请同学上黑板连线,检查文字预习情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教学目标】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
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
这篇文章共2800 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 分钟左右||。
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 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
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 年||,应是35年||。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5篇模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5篇模版)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学会品析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1.品析描写环境变化的语句。
2.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学习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概括内容。
4、按时间顺序记叙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填表。
(略)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看绘本和电影吗?有一篇文章被改编成绘本名作,又被拍成电视短片,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奖。
这篇文章就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温故知新,了解种树之事回忆一下本文写了怎样的内容?生: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
三、研?x文本,了解种树之变师:种树前后,荒原变化非常大,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文中描写荒原和绿洲的语句。
师:描写荒原景色的句子主要在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师:我们哈尔滨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是姹紫嫣红,芬芳满园,记得电影《音乐之声》里的阿尔卑斯山脚下也是绿草如茵,歌声飞扬。
同学们,1913年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呈献给我们怎样的景象?抓关键短语来表达吧。
生:到处是荒地生:光秃秃的山生:稀稀拉拉的薰衣草生:废弃的村庄生:倒塌的房屋生:干涸的泉眼生:呼啸的狂风……师:此处真是荒凉之极,如果我一时糊涂真在这里过夜,可能会发生什么?生:有可能帐篷被狂风刮走生:还有可能出现野兽,无法抵挡……师:我做出了明智选择“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那么我们再来找找描写绿洲的句子,那会让我们流连忘返。
生:15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师:树高,种树面积大。
13、《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实录
13、植树的牧羊人同学们,我们灵宝古代又叫桃林,夸父是灵宝的骄傲,他坚持不懈、造福人类的故事家喻户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法国文学作品中的“夸父”,他就是著名作家让.乔诺笔下的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一、抓住变化,理清思路课文大家看过了,那么咱们一起说说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生:牧羊人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生:植树结果怎么样?生:把荒原变成了绿洲师:很好,能连起来说说吗?生一:本文讲了牧羊人坚持不懈的植树,把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
师:嗯,表达能力这么强,老师给你点个赞。
生二:本文讲了1913年时,我遇见一个牧羊人,他坚持不懈的植树几十年,然后使荒地变成了绿洲,最后造福人民故事。
师:你说的更具体了一些,其实呢在课文的预习提示也有交代,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呢可以关注一下。
师: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牧羊人,他坚持不懈的植树,让荒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文以时间为顺序,重点记述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经历,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表示第一次见面和最后一次见时间以及高原情况的语句。
生默读、勾画。
老师看大家画的不太一样,咱们交流一下,互相学习。
同桌交流师:谁来说说两次见面的时间?生:第一次见面的时间是1913年,最后一次见面的时间是1945年。
师:依据呢?生: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那是在1913年”,最后一次的时间是在19自然段,“1945年6月”师:有理有据,很好。
师:第一次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时候高原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生:第一次见面高原的情况是游人稀少,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草,无边无际的荒野,废弃的村庄,没了屋顶的房子,呼啸的狂风……师:你的筛选能力很强,把第二段里面的这些情况都选出来,大家同意吗?作者在这里选取了十多种景物,既有全景式的描绘,又有典型的特写,作者选取的这些景物想要渲染高原的什么样的特点?生:高原的荒凉。
生:人烟稀少。
生:应该是一种灾难。
师:这是我和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高原的情形,我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时高原的情况又怎么样?生:没了屋顶的倒塌的房屋变成了新建的农舍,干燥猛烈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干涸的泉眼变成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的泉水......总之,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沃土。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咱们的语文课《植树的牧羊人》在真实感的营造上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师要善于桥接课文与学生的写作生活,让陈述性的写作知识巧妙地走进学生的写作生活……第917期【专家视点】李明哲┃选点聚焦—跨界整合—桥接写作——《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李明哲山东省鱼台县初中语文教研员。
《语文教学通讯》《教师月刊》封面人物、《教师博览》《师资建设》专栏人物。
多次在苏鲁闽皖赣等地做讲座、执教公开课。
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出版教学专著五部。
选点聚焦—跨界整合—桥接写作——《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黄蓓佳《心声》借李京京的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植树的牧羊人》就是这样的,很生活,很真实。
读着,感觉不是小说,而是生活本身。
以假乱真,这就是作者的“本事”。
《植树的牧羊人》在真实感的营造上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师要善于桥接课文与学生的写作生活,让陈述性的写作知识巧妙地走进学生的写作生活。
这个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鼓舞人?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这给予我们启示:把假的写得跟真的似的,这不正是本文的艺术魅力和教学价值所在吗?而我们同学写作文,却往往是造假或把真的写得跟假的似的。
那么,本文在真实感的营造上给了你什么启示?教学本文,不妨“有所为”“有所不为”,选点聚焦,以动画片中文字幕为正例,以被删改后的课文和习作病文为反例,比较阅读、正反互参,落脚到写上,来上这一课。
思路就是:选点聚焦——跨界整合——桥接写作。
本课的教学定位是:写作+语用型文本。
聚焦真实感的营造和最后的学以致用落点在写法,版本比较落点在语用。
附带说一句:其实,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我就觉得,前文描写的环境是虚拟的。
我教过地理,阿尔卑斯山区,无论是从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还是从人文地理方面判断,它都不会是“荒漠”。
而且,从阅读经验上,不难看出,这是小说笔法。
【课堂简录】第一课时导入师:我们学过《愚公移山》,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外国的愚公,他就是——生:让·乔诺。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第一部分导入新课由“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导入。
第二部分看篇——统筹梳理文本内容【屏显】速读文章,分类归纳词语。
写环境的词语有——写牧羊人的词语有——写“我”对他评价的词语有——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分类寻找词语。
生:写环境的词语有荒地、游人稀少、狂风呼叫、风吹雨打、无边无际、不毛之地。
师:“不毛之地”找得好,这是关于环境的词语,我们再来找关于牧羊人的词语。
生:神秘、安静、忠厚、不张扬、自信、平和。
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伟大、毅力、敬佩。
师:这是评价牧羊人的词语。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勾画内容为——人物、时间、事件以及你认为的关键词句等,按照示例梳理文本内容。
【屏显】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生:既写了牧羊人结实的房子,又写了他仔细挑选橡子。
生:既写了阿尔卑斯山的荒凉,又写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勃勃。
生:这篇课文既写了他养了忠厚的狗,又写了他养了一百来箱蜂。
生:既写了他失去了独子失去了妻子,也写了他好好生活,努力种树。
师:真好!既写了他处境的凄惨,又写了他热爱生活的执着。
我们来看看这个总结。
【屏显】这篇课文写了牧羊人严实牢固的石头房,也写了他干净整洁的餐具、房间、地板;这篇课文写了“我”最后一次见牧羊人的难忘,也写了景象完全改观、散发健康光芒的高原。
……第三部分看层——读通读懂牧羊老人师:请同学们选读4到11自然段“我”与牧羊人初遇的情形,思考选读的内容,领悟牧羊人的品格精神,自然流畅表述,可采用以下格式。
生:我选读的是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上也上过了油。
”可以看出牧羊人非常讲究,干净整洁,注重生活细节。
师:确实如此,看得出牧羊人非常热爱生活。
生:“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感觉他做事情不在意收获,只是默默地做事,很无私,很忘我。
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人生大境了啊!生:“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2.思考: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3.出示表格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即间隔(米)两端都种间隔数棵数我的发现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1.算一算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
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2.想一想学校校园内一条小路的一旁从头到尾共有35棵树,每两棵树相距5米。
这条小路共有多长?3.楼梯问题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
老师走到了第几层?三、知识拓展广场上的大钟7时敲7下,12秒敲完,10时敲10下,需要几秒钟敲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二」活动名称:实践活动“我们植树去”活动目标:1、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有爱护树木的意识。
2、能参与幼儿园的绿化行动,争做幼儿园小主人。
策划者:xx活动对象:中班级部活动准备:1、小组准备小树苗一棵、水桶、小铲;2、查看幼儿园需要补种的树苗3、植树流程一张活动过程:1、提出活动要求:要求:找到需要补种小树苗的地方,小组合作种植2、幼儿按照植树流程小组合作植树植树流程:挖土——埋树根——培土——踩实——浇水重点指导:劳动前先分工,不争抢3、参观我们种植的小树苗,体验成功的喜悦。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三」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一、导入新课:(师)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
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
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初次默读,废墟求生,发现奇迹。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有2000多字,我们继续用默读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
关于默读,于漪说:“不出声地读书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宁静方能致远。
”叶圣陶也说:“ 默读才有时间咀嚼,才能辨出真滋味来。
”前一个单元在速度上应该已经有所训练,现在让我们来巩固一下。
(师)默读有速度: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生)(默读)。
(师)读完了,大家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牧羊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生)老人在一片废墟上种树,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沃土。
(师)种了多少年?(生)35年(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文章第(15)段中说“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19)段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师)是啊!牧羊人35年如一日在这片废墟上默默种树,终于把那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35年的悠悠岁月,多么漫长,文章却只在2000余字中就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这样一个奇迹。
作者重点叙写了几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师)默读要动笔动笔圈点勾画,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
请同学们找到“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时间、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
(生1)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是在1913年,牧羊人孤独、安静地生活。
周围是光秃秃的废墟。
(生2)第二次见到牧羊人是1919年,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当年种的一万颗橡树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葛军旗教学实录:一、借题发挥,初识牧羊人师:今天老师要花一节课时间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个人。
(教师板书:牧羊人)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这三个字以后,老师发现我们同学水汪汪的眼睛里跳出了一个个疑问。
(问一生)这位同学,你说说看,你有什么疑问?生1: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师:好,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课文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并用“的牧羊人”的形式谈谈你对牧羊人的初步认识。
生2:第4小节第3句“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生3:还是第4小节“他显得自信、平和”,从这里直接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自信平和的人。
生4:从第11小节“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
生5:从第5小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牧羊人。
(教师板书:热爱生活)二、换题设疑,了解主内容师:同学们,我有一个疑问,我把课文标题“植树的牧羊人”换成“沉默寡言的牧羊人”或者“自信平和的牧羊人”之类行不行呢?生6:不行。
因为植树概括了牧羊人的主要事件,而其它的只能说明他某一种精神。
师:准确地说,其它一些词语形容的是牧羊人的某一方面性格。
植树是贯穿全文的主要事情,所以课文取题为“植树的牧羊人”。
(教师板书:植树)师: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7:第11小节“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师:在这段话中,特别提到“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师:换句话说,种树就是在种植——生8:生命。
(教师板书:种植生命)三、紧抓“变化”,走近牧羊人师:接下来,请大家跳读课文,看看没有树的高原是怎样的,植树之后的高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跳读)师(请一生):看得出来,你的阅读速度很快。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7年级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优美的故事,全篇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小女孩,在一次草原旅行中,与当地牧羊人一起种树的故事。
这篇文章反映了我们要爱护自然,关心保护环境,共同实现美丽中国的理念,以及坚毅,勇敢的人品追求。
本节课讲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启发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教学活动设计1. 温故知新,回顾上一课文《嘉兴市委机关报告和文件新闻制作》。
2. 课前热身,出示一张树的图片,学生们讨论,在生活中,树木对我们的重要性,提高对于环保意识的认识。
3. 悟道导练,出示一幅“掩映在树丛中的岛屿”的图片,用想象抒发感受,并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为何植树有助于保护环境。
4. 归纳总结,将学生们的想法逐一整理与总结,并依此引入本课文。
二、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将会听到一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来聆听吧。
请先大家打开书本第36页,找到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学生:好的,老师!老师:好了,先读独立阅读环节。
学生:(读完后)老师,这篇文哪段内容让你有感慨?老师:我想了一想。
我觉得在文中作者说:“愿意吃苦耐劳,有勇气接受挑战,就不会害怕困难,思路会开阔,创造机会也会多。
”这段话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就是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用劳动去创造人生,这些人一定是拥有更好的未来的。
学生:说的对!老师:让我们接着朗读文中内容,恩,我们来到了故事的篇章,啊!冬天的草原极具寒意,可是小女孩和牧羊人却意识到了房子的橡树损坏,有这样的意识真的是太棒了!学生:恩,他们确实很棒!老师:接着阅读,那年的春季,小女孩还用她自己的积蓄来购买了新的橡树苗,而牧羊人则用他的经验来帮助他种植。
这段话挺打动人心的,正是因为自己心怀环保、注重学习,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阳光。
对于我们来说,这里的苗林和牧羊人一定是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力量。
学生:(掌声)老师,我们将会为此感到自豪!老师:好了,现在转到第4个环节,我们需要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出示一幅图片,想象这个草原被大片大片的树木所覆盖,人类也可以在这里畅行无阻,尽情享受自然的恩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2012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节目,主持人询问各行各业的人:“你幸福吗?”莫言说:“我不知道。
”比尔.盖茨说:“我算是幸福的吧。
”看来,每个人对幸福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时间对幸福的感受也不同。
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走进让.乔诺所写的故事《植树的牧羊人》,去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
二、启幸福之旅,梳理情节。
师:开启幸福之门,踏上幸福之旅,我们首先从讲故事开始。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生:1910年,“我”初遇一位牧羊人,老人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不停地种橡树,当时高原上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1920年,“我”再次见到这位牧羊人,他身体很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了,他仍然坚持种各种树木,高原上已有了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树木生长得很旺盛;1945年,“我”最后一次见到老人,他已经87岁了,仍然坚持种树,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师:你将课文分为三个时间段,详细地讲述了这个故事,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生: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野上种树,将荒野变成了绿洲,人们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
师:“一个牧羊人”人物,“几十年”、“荒野”、“种树”“将荒野变成了绿洲,人们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
”分别是故事的什么?生: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师:看来,我们概括故事的时候,如果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概括,就方便多了。
三、探幸福之源,分析人物:师:“荒野变绿洲”,这是高度凝练而概括的语言,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荒野”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性的语句。
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植被稀少,确实是荒地。
还有哪些句子?生: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7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须要用到教案来协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白话文的我细心为您带来了《植树的牧羊人》教案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篇一:教学过程篇一(一)情境导入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来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
这个人是谁?他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与沟通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
2、检测学生预习状况,督促学生字词积累。
栋( ) 戳()慷( )慨废墟( ) 坍()塌琢()磨( )刨( )根问底微薄( )薄()荷3、重点词语词义驾驭。
慷慨:不毛之地:刨根问底:4、作者及其作品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闻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卒,在经验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决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许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闻名的作家之一。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傲慢,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闻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三)初次默读,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挥而就读完全文,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训练用时6分钟。
2、考考你的"记忆力,抢答课文的主子公是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家庭状况:_______________职业:___________爱好:_______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教学目标】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
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
这篇文章共2800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分钟左右||。
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
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年||,应是35年||。
2024年《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牧羊人植树造林、改变环境的伟大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借鉴牧羊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牧羊人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牧羊人植树造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植树节”,让学生谈谈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牧羊人植树的过程。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深入分析1.分析牧羊人的品质(1)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植树过程中的坚持和毅力。
(2)分析牧羊人植树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变化,感受牧羊人植树带来的美好变化。
(2)分析环境变化对牧羊人心理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植树造林的成功原因是什么?”2.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品质,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二、课堂讨论1.讨论牧羊人植树造林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讨论如何将牧羊人的品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1.以“我眼中的牧羊人”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植树造林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对你们有启发?”二、课堂讨论1.讨论如何将牧羊人的品质和植树造林的意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阅读次数:201]一、听写生词,夯实基础“你们都读过一遍课文了,那我先考考大家,来,这位同学,你来写写课文里要掌握的生字词。
” 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居然从生字词听写开始,我们始料未及。
估计孩子们也没有想到肖大师回来这一招,不过几个孩子还是接招上台在黑板上开始听写了。
“又一个成语,说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这?..•[阅读次数:121]肖培东“来,说说看,你默读时画出了哪一句?”石家庄一中东校区的报告厅,我问。
3月24日,石家庄,“笃行教育全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坛”,我教的文章还是部编教材初一新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选教这篇外国小说,是很想把自己对“默读”对“圈点勾画”的教学理解传达给语文朋友。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阅读次数:118]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和志茹 2016年12月2日在南京金陵中学的河西分校召开了“创新与坚守--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
对于钱梦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应是创新与坚守并重,应是在坚守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后的创新。
会议的主题是:实实在在练本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阅读次数:149]肖培东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的把握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
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内容之道,教学之...•[阅读次数:135]【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重点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3.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难点: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阅读次数:5593]知识与技能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导入师: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才算是成功的一生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会给我们答案。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师:看标题,你感兴趣吗?生:感兴趣!一个牧羊人不去放羊为什么去植树了呢?师:就是这标题中有矛盾的地方,它会吸引我们读下去。
用默读来预习师: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会默读。
默读有什么要求?不出声,快速读,达到每分钟400字,找关键词。
本文中有两类关键词,一是你不熟悉的生字词,你觉得有积累价值的字词;第二,反映文章线索的,表示时间的词。
也就是既要快速阅读,还要做好圈点勾画,标好段落。
全文2000多字,用5分钟读完。
开始!生默读。
师板书:植树的牧羊人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橡树山毛榉白桦薄荷五分钟后。
师:举手的同学,说明你们的阅读速度已达到默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看生字词。
(一学生举手读出板书上的生词,将“干涸”gan hé读成gan hè,另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为这个字注音。
在别人的学习中,有疏漏的地方,我们要倍加小心。
(继续点学生读生词。
一生将“薄荷”bòhe 读成bòhé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带大家读。
(生读)请将正确的拼音写在书本上。
师:现在请大家关注词语的写法。
请两个学生板演“废墟”的写法。
师:谁来点评?生:第一个同学“废墟”的“墟”字的虍字头是个横钩。
师:说得很好。
注意第二个同学的书写顺序,(师示范),笔顺对了,写字才好看。
我们都是汉字的传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写好每个字。
师:这个“不毛之地”怎么理解呢?生:什么东西都没有,不长庄稼,很荒凉的地方。
师:“毛”作何解?生:植被。
师:对,那“不毛”就是不长庄稼。
用“糖葫芦”来成篇师:我们是不是把这篇文章的很重要的时间线索梳理出来了?有三个时间最重要,谁完成了这个任务?生:1913年,1910年,1945年师:这三个年份是不是最重要的时间节点?生:我觉得1910年不对,应该是192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学会品析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1.品析描写环境变化的语句。
2.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概括内容。
4、按时间顺序记叙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填表。
(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绘本和电影吗?有一篇文章被改编成绘本名作,又被拍成电视短片,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奖。
这篇文章就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温故知新,了解种树之事
回忆一下本文写了怎样的内容?
生: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
三、研?x文本,了解种树之变
师:种树前后,荒原变化非常大,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文中描写荒原和绿洲的语句。
师:描写荒原景色的句子主要在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师:我们哈尔滨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是姹紫嫣红,芬芳满园,记得电影《音乐之声》里的阿尔卑斯山脚下也是绿草如茵,歌声飞扬。
同学们,1913年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呈献给我们怎样的景象?抓关键短语来表达吧。
生:到处是荒地
生:光秃秃的山
生:稀稀拉拉的薰衣草
生:废弃的村庄
生:倒塌的房屋
生:干涸的泉眼
生:呼啸的狂风
……
师:此处真是荒凉之极,如果我一时糊涂真在这里过夜,可能会发生什么?
生:有可能帐篷被狂风刮走
生:还有可能出现野兽,无法抵挡……
师:我做出了明智选择“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那么我们再来找找描写绿洲的句子,那会让我们流连忘返。
生:15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师:树高,种树面积大。
生:16段最后一行,“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
师:这句把白桦树比成“少年”,突出它什么特点?
生:有生机。
师:朗读时,重读要突出的词语,你能来读读吗?
生朗读,突出“棵棵”,“少年”。
师:不错,让我们感受到白桦树的青葱和生机蓬勃。
生:17段“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
生:19段“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师:哈尔滨的某个季节也能在空气中闻到花香……
生:5月份,丁香花
师:我们的市花盛开时,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接着找,看看昔日废墟还有哪些变化?
生:20段,“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
……
师:我们积累的许多诗句是不都能表达这儿的美景与幸福?
生: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四、细节研读,品种树之人
师;看得出,原来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家园,原来旅游至此,过夜都不敢,现在却搬来一万多口人长居,这奇迹的创造者是谁呢?
生齐:艾力泽.布菲老人。
师:小组合作,速读3-12段,请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说说你对牧羊人形象的认识。
生:从第4段看出他是一位自信、平和的人。
生:他允许我这位陌生人进家,并送上甜丝丝的水,表明他是善良热心的人。
生:从第5段,“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都可以看出他是认真仔细的人。
师:句中“干干净净”“结结实实”能否换成“干净”“结实”,语言更简洁些?
生:不能,叠音词的使用,加重语气,让我们感觉餐具更洁净,扣子缝得更结实。
师:还有哪句也表现他的认真仔细?
生: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他的认真仔细吗?
师:挑种子都这样认真,那么种树时更是用心啦,同学们接着寻找描写布菲老人的句子。
生:第10段,“他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土。
”
师:这么仔细地种树,这土地是谁的?
生:不知是谁的,“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
师:不在意土地的归属,只在意种树的行动,这是怎样的人?
生: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