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1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地方本科院校是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的结合体,在对就读该校的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上,既有学术性,又有职业性。

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加上独立学院322所,共1092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1。

由此看来,地方本院校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包揽了本科教育中大部分教育服务的任务。

在培养人才上,它密切关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专业类别上,由于能够深入实际工作、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紧跟时代发展,所以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课程教学上,教学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日渐灵活多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众化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相对亦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具有创新性,其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更加慎重。

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和最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带动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的科研水平,科研目的是为了提升其教育服务质量,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流的应用型高校。

2.1.2学生满意度学者对学生满意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国外学者较早开始研究,主要是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有的将学生直接等同于顾客,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应用到学生满意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顾客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产生的机理相同,但是由于学校顾客还包括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等顾客,学生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学生满意与顾客满意还是有很多差异,概念的界定应该区分开来。

不少学者对学生满意度进行了界定,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比如徐卫良、黄忠林(2021)定义学生满意度包括四个方面:理念满意,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行为满意,这是指学校的运营状态带给学生的满意程度;视听满意,这是学校可视性和可听性外在形象带给学生的满足状态;服1教育部.202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21-04-22.务满意,这是学校提供的服务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

行政管理理论基础模板

行政管理理论基础模板

行政管理理论基础模板第一部分: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含义第一节: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特点1. 行政管理的定义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和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协调的活动。

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府运作的基础,是实现公共目标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

2. 行政管理的特点行政管理具有权威性、规范性、效率性和公共性等特点。

具体体现在组织结构、职权划分、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等方面。

第二节: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1. 经济学理论行政管理与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包括资源配置理论、效率经济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行政管理的目标设定、权衡效率与公平、资源优化配置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2. 社会学理论行政管理与社会学理论相关,包括组织行为理论、领导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行政管理的组织设计、人员管理、组织文化建设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3. 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与政治学理论相关,包括公共行政理论、民主行政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行政管理的制度设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第一节: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1. 规划职能行政管理的规划职能包括组织目标的设定、政策的制定、计划的编制等。

规划是行政管理的起始点,是指导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

2. 组织职能行政管理的组织职能包括机构设置、职权分配、工作流程设计等。

组织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

3. 指挥职能行政管理的指挥职能包括领导、协调、监督等。

指挥是行政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环节。

4. 控制职能行政管理的控制职能包括评估、监督、评价等。

控制是行政管理的保障,是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行政管理的基本方法1.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标准和规范。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获取信息、制定决策、评估效果的重要手段。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研究综述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研究综述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主要包含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目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查阅当前的资料显示教育目标当前标准和理论较多,但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范本不多,对教育教学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本研究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的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阐述。

关键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的教育分类理论从提出到2001年的修订,一直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影响深远,是各国制定教育目标借鉴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主要包含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各个领域又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

1相关概念的界定1.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就是人类社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的教育活动的标准、方向或要求[1]。

教育目标是反映教育目的的,具体而可观测的变化(或进步)。

有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之分。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1.2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指“明确阐述的希望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得W变化的方式,即学生改变其思维、感情和行动的方式”[2]。

换句话,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发生了预期的变化.教学目标指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是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称。

其主要功能由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作用、中介功能和测度功能,表述方式是我们通常说的ABCD法,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3化学教育目标化学教育(教学)目标是指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方式[3]。

个案工作介入缓解城市独居老人孤独感研究

个案工作介入缓解城市独居老人孤独感研究

个案工作介入缓解城市独居老人孤独感研究发布时间:2021-12-03T01:58:33.33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0期作者:万仕强[导读] 独居老人,顾名思义,是独自居住生活的老人。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过去几代人在一起居住的家庭模式。

万仕强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消防大队安徽省芜湖市241000摘要:独居老人,顾名思义,是独自居住生活的老人。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过去几代人在一起居住的家庭模式。

同时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空间”的要求较高,独居老人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本文结合安徽省芜湖市S社区中的W案例,从认知行为理论和增能理论出发,旨在帮助社区独居老人建构社区支持网络,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个案工作城市社区独居老人孤独感 Abstract: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as the name suggests, are old people living alone.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the family size has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family model of several generations living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require their own "free space", so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case of W in the S community in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starting from cognitive behavior theory and empowerment theory, and aims to help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in the community construct a community support network, provide them with necessary resources, enrich their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life, and improve Its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case work, urban community, elderly living alone ,loneliness 一、研究意义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独居老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关心和照顾。

行为矫正CH1-1:相关概念的界定

行为矫正CH1-1:相关概念的界定
重视专业与生活的结合,通常由日常生活
中的人们实施。 6、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7、行为矫正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
的原因加以重视。
8、行为矫正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三)行为矫正的辅导原则
1、找出问题的症结。 2、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 3、资料的收集要累积和完整。 4、以协同的方式处理。 5、针对个案需要,整合运用个别咨询及团体 辅导活动。 6、辅导个案要有持续性。 • 最终要以学生接受为根本原则
心理学的定义:
• 传统行为主义者的观点:行为是可以被观 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 • 新行为主义者的观点:行为不仅包括可观 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也包括内隐性的心 理过程; • 认知行为主义者的观点:行为是内隐性的 心理过程。 • 行为是指一个人所说和所做的,即人的言 行,而非个体的静态特征。
请判断以下描述是否是行为:
题、内向性行为问题、学业适应问题、偏畸习癖、焦 虑症候群、精神病症候。
问题行为的类型 (课本P.6 )
(1)行为不足:人们所期望的良性行为很少发生 或从不发生。即个体希望在频率、持续时间或强 度方面有所增加的、令人愉快或令人向往的行为。 (2)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不良行为发生太 多。即个体希望在频率、持续时间或者强度方面 有所减少的、令人不快或不合需要的行为。
2、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来 帮助人们改变偏差行为、不良适应行为。 3、行为矫正学又称作行为分析应用学。
(二)行为矫正的特征
1、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着眼于问题行
为的解决。 (资料链接:孤独症) 2、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 学原理。
3、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4、对行为矫正的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相关概念界定

相关概念界定

相关概念界定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通知》(国科办区(2022)2号),“四科”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
1.企业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产品。

企业拥有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体现为以高价值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且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企业提供的主营产品(服务)中。

2.科技人员占比大于60%o科技人员占比指企业科技人员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科技人员占比须达到60%或以上,其中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占比须达到30%或以上。

3.以高价值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超过5项。

高价值知识产权主要是指高价值发明专利。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规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等5类有效发明专利属于高价值发明专利。

企业拥有的高价值发明专利须达到5项或以上。

4.研发投入强度高于6%o研发投入强度指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

研发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
小企业研发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财税(2017) 34号)、《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服务工作指引》(国科火字(2022)67号)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归集。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须达到6%或以上。

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理论基础

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理论基础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理论‎基础一、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将涉及到均‎衡、区域均衡、师资均衡配‎置、教育均衡、义务教育等‎主要概念,要对这些概‎念下一个概‎括、抽象的定义‎并不困难,而且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定义,但具体到本‎研究中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却需要重新‎厘定,需要进行操‎作化的界定‎或说明。

(一)均衡和区域‎均衡均衡是一个‎运用很广泛‎的概念,很多领域都‎把“均衡”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如在物理学‎中,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时‎,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之为‎平衡状态或‎均衡状态;在法学中,均衡主要是‎指公民的权‎利所达到的‎普遍化和平‎等化的状态‎。

因此,随着研究对‎象或问题的‎不同,人们对“均衡”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也大‎相径庭。

一般认为,“均衡”即“平衡”。

《辞海》对“均衡”的解释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或协调,事物发展稳‎定性和有序‎性的标志之‎一。

平衡是相对‎的,它与不平衡‎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一般可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

”可见,“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公平”概念相似。

均衡是相对‎的、发展的、差异性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动态‎调整、螺旋上升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就是着眼于‎追求优质的‎、动态的师资‎均衡配置,以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区范‎围,是“标示某种特‎定空间范围‎的地理单位‎,它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并与其它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结合而形‎成相应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域系统‎。

”①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其它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也都运用‎区域这一概‎念研究一定‎地区范围之‎内的经济、社会、教育等问题‎。

一般来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并受其影响‎和制约,所以根据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可以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行政区、经济区、文化区、教育区、工业区或商‎业区等等。

职业指导理论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职业指导理论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o世纪5o年代美困职业指导桂等主编的职业指导1995朱肩臻着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专家霍兰德tolland创立了人格一职业类型配理论把每1996等它们系统地介绍了职业指导的产生功能原则以及个人的人格划分为六种每种都有其相对应的职业类型通过类型职业指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各类机构普通中学健拿与敦学管理人员相匹配的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热爱t作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以教研带动工作以工怍促进教研从而推动院系整体工作发展
21 00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和 汉文综合版 )
J 1 0 0第 2 卷第三期 u. 1 2 9
总第 6 5期
职业指导理论综述及其相关概念 的界定
黄利群
( 湖南信息工程学校 湖南长沙 40 2 ) 11 5
l 摘 要 J 职业指导足一 个涉及教育学、 心理学、 社会学、 经济学及信 鉴定,把被指导者的人格类型和相应的职业群予以匹配 这种理论 息 学等多种 学科的 综各体。 文首先对国外 本 职业指导的 主要理论 进行阐述, 注意了人格的整体性,并归纳出与人格类型一致的职业,在实践中 然后 综述了 理论界、 我国 教育界在职 业指导研究 得的 中取 理论成果, 相关概念如 可指 导人们选择 与其人格类型 比较一致 的职业 , 切合实际 。 并对 更 而且 , 生 涯教育、 职业指导 等进行了界定 其职业类型的划分几乎概括了美国职业词典上所有的职业,具有科 l 键 侧J 关 职业指导 理论:生涯教育: 职业指导 学性 和可操作性 。 1 导 语 . 23 . 需要论。15 年,美国心理学家安妮 ・ 91 罗欧 ( o R eA)提 随着我国所有制 和产业 结构 的调整 ,以及 劳动用工制 度改革 的 出了 “ 需要论 ” 是人职 匹配的一种说法 ,该理 论的主要观点是: ,也 不断深化,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 个人需要层次决定着职业选择的倾向,职业选择的意义在于满足个 市场 调节就业结 构,形成 用人单位 和劳动者双 向选 择 、合理 流动的 人需要 。这种理 论明显受到马斯 洛需要层次理论 的影响,提出 了新 就业机制,为职业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职业指导并非指单 的职业指导目标取向。 纯的职业咨询和心理诊断过程 ,亦有别于 “ 思想教育工作”和 “ 政 以上三种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反映了硒方职业指 策咨询” ,同时,职业指导师也不同于教师和心理医生。 职业指导是 导的 目标取 向从人尽其材方面向职业满足方面发展。 个涉 及教育学 、心 理学 、社 会学 、经 济学及信息 学等多种学科 的 24 . 职业 发展理论 。 0 2 世纪 5 年代 以后 , 国心理学家金兹伯 O 美 综合体 。 格 ( i br) 萨帕 ( ue)提 出了 “ Gn eg 和 z S pr 职业发展理论 ” 。这种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构想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步入学校,进入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

网络进入了传统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必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应成为教育的一种大趋势。

全国各地校校通、班班通等相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教学的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网络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计算机网络不再是摆设,一但真正用起来,网络资源将成为做饭之米。

网络资源是杂乱无章的,无法直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所以充分有序地搜寻、开发和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

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校园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让我们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生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教育在二十一世纪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向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依据1、网络资源,指基于计算机所建构的网络提供的一切资源。

网络,大至互联网,小至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小型局域网。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也就是指利用网络中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老师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检索、搜集、筛选、整理等学习活动,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网络分享别人的成果。

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意蕴、依据与维度

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意蕴、依据与维度

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意蕴、依据与维度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二、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4)2.1 相关概念界定 (5)2.2 理论模型构建 (6)三、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7)3.1 政策依据 (9)3.2 实践依据 (10)3.3 学生需求分析 (11)四、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维度设计 (12)4.1 教育质量 (14)4.2 服务质量 (15)4.3 课程设置 (16)4.4 教师素质 (17)4.5 课后活动 (18)五、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19)5.1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0)5.2 完善评价实施流程 (21)5.3 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研究总结 (24)6.2 研究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构建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从意蕴、依据与维度三个方面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如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单资源保障不足等。

构建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完善教育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导向为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强调了课后服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家长接送难题、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课后服务质量监管的要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刘倩【摘要】生态环境损害不同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是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引发的区域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功能退化等重大不利改变,其实质是个体经济利益对公共环境利益的侵蚀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过程,需采用公法手段综合利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方式使责任者承担修复或赔偿相应修复费用的责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核心在于赋予特定主体代表公共环境利益进行索赔的权利,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制度框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框架由本体与配套制度构成,本体制度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内容与范围、索赔主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协商与诉讼程序,配套制度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社会化责任分担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公众参与制度.【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17(009)001【总页数】6页(P98-103)【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理论;制度【作者】刘倩【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468生态环境损害是以环境资源为直接对象的损害,其损害后果是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生态功能的退化,相对于由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引发的人身、财产损害来说是更为直接的后果,但由于环境权益或公共环境利益未作为法定权利得到确认,使得生态环境损害的保护与救济需沿用传统民事侵权法律关于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的规定,而传统民事法律侧重于个体之间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调整,难以有效应对具有显著公共性特征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

为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有必要从生态环境损害内涵的界定入手厘清生态环境损害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探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核心目的与功能,从而超脱于传统民事法律体系,将公共环境利益作为独立的法律保护对象,提出运用公法手段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总体思路,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框架的设计。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务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务
3.3 19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初 3.3.1 边际效用学派 3.3.2 新古典经济学 3.3.3 德国新历史学派 3.3.4 美国制度学派 3.4 20 世纪以来 3.4.1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1)从竞争到垄断 2)新制度经济学
退出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务
3)博弈论 4)有限理性理论 5)宏观经济学 3.4.2 美国新制度学派 3.4.3 新剑桥学派 3.5 现代非主流经济学 3.5.1 发展经济学 3.5.2 新兴古典经济学
退出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务
3.5.3 演化经济学 3.5.4 后凯恩斯经济学 3.5.5 比较经济学 3.5.6 生态经济学 3.5.7 女性主义经济学 3.6 经济学发展及其研究方法的总结与借鉴
退出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务
4.1 数量分析方法概述 4.1.1 数量分析方法概念和特征 1)数量分析方法概念 2)数量分析方法特征 4.1.2 数量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 1)数量分析方法的产生
1.2 国内外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退出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务
1.2.3 研究述评 1.3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源流、演变与发展 1.3.1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来源———哲学 1)哲学与经济学 2)实证主义 3)规范主义 4)证伪主义 5)实用主义
2.1 归纳法与演绎法 2.1.1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内涵 2.1.2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联系与区别 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内涵 1)实证分析 2)规范分析
退出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务 2.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2.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2.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内涵

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情况-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情况-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论文题目:小组合作学习在上海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学位申请人:朱翠凤指导教师:孟琦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其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精神、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的功能,被教育者普遍认可和接受。

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国的基础课程中的推进速度缓慢,也碰到了很多问题。

研究者作为一名从教10年的高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一直坚信,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是能够发挥相当作用的。

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信息科技课堂之前,还应该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要确定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在适合的内容中,要有合理的分组方案,以保证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确定小组后,要有明确的分工以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投入学习;在布置任务前,要有明确的评价方案,督促小组更好地参与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要体现指导作用。

在关注了这些关键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实践,将小组合作学习应运在高一信息科技教学中,以“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南模中学青年志愿者标志创意设计”和“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分支结构(选择模式)的算法设计”作为实践的两个内容。

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发现一些问题。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研究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很多的帮助,可以在信息科技课的相应模块和内容上推广。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信息科技课程;应用AbstractCooperative learning is used in many countries nowadays as a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help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operative skills,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innovation skills. It also motivates the students to learn proactively.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cooperative learning only achieved slow progres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courses and also encountered a lot of problems.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mce of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abl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There are severl key issues to be settled before the approach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The first is to choose the suitable teaching contents. Then there should be a reasonable grouping scheme to ensure each group has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the learning task. After grouping, a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is needed to ensure that each team member can be put into the study. And there also need a clear evaluation plan which can supervise the team to participate better in learning before the tasks are assigned.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teacher is not a spectator but a good coacher.Paying attention of above key issue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the practice to approac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Grade One students in Shanghgai Nan Yang Model High School. This thesis will share the success and problems with two examples. One is from Photoshop teaching - ‘Young Volunteers logo design for Nan Yang Model High School ’ . Another is ‘algorithm and programming - branch structure ( choice mode ) ’ .From the study and practice, cooperative learning was believed to be helpfull to the cultivate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s. It’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here will be a brilliant futur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Key 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文献综述 (2)1.3 研究意义 (6)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7)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8)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8)2.2 相关理论基础 (9)第三章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情况 (12)3.1 国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情况(以BC课程为例) (12)3.2 国内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情况 (14)第四章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18)4.1 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介绍 (18)4.2 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南模中学青年志愿者标志创意设计214.3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分支结构(选择模式)的算法设计33 第五章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 (35)5.1 确定适合小组活动的教学内容 (35)5.2 寻找合理的分组方案 (38)5.3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39)5.4 事先拟定评价方案 (39)5.5 教师指导作用的体现 (40)第六章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41)6.1 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1)6.2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41)6.3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41)6.4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42)6.5 促进教学有效性 (42)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43)7.1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43)7.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43)参考文献 (45)附录 (47)致谢 (5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1,信息素养的含义包括对于信息的获取、甄选、加工和处理,这对于任何知识的习得都是非常必需的。

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评估探究【第一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优化分析引言【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第四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评价方法【5.1 5.2】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5.3】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第六章】改善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的对策【结论/参考文献】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2.1 相关概念界定2.1.1 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并无统一的概念。

朱云、包哲石(2013)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其既包含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包含一些经营性文化产业。

曹爱军、杨平(2011)认为其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文化服务。

孙浩(2012)认为其是指为了实现满足公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等多个公共利益目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提供和生产的文化载体、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过程及体系。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把公共文化服务定义为: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体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载体、文化服务的总称,包含纯公共文化产品和准公共文化产品。

纯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特别高,它只能由政府提供,比如国家文化安全服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较高,它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一般包括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以及其提供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

2.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绩效一般指的是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Richad Allen 和Danniel Tommasi 在《公共开支管理》一书中指出绩效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定义上讲,评估有效性要求将效果或产出指标与项目目标进行比较,绩效是效率、有效性、经济性、合规性、服务质量这五个方面的集合。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本篇文章目录导航:【题目】微博微信传播中的伦理规范研究【第一章】微平台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探究绪论【第二章】【3.1】微传播谣言泛滥程度严重【3.2-3.3】微传播中网络暴力与隐私泄露【3.4-3.5】微传播低俗文化与违规广告【第四章】微传播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微传播伦理失范行为的规制【结语/参考文献】微传播平台伦理控制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本章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概述。

主要概念包括:微传播(微传播、微传播工具)、传播伦理(伦理、传播伦理、网络传播伦理、微传播伦理)、伦理失范(失范、伦理失范、微传播伦理失范);涉及到的主要理论包括:儒家伦理思想、责任伦理理论、网络行为规范力理论、破窗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后面章节尤其是第五章建立伦理失范规制对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传播概念界定。

(一)微传播概念。

微传播作为一个词语,我们常在不同的学术文章中见到,但其作为一个概念,学者们的表述就各有不同了。

有的从微传播之微的词义入手解释:与大众传媒的巨传播相反,微传播是由众多微小力量进行的微小信息的传播。

26有的学者认为微传播是非职业化的传播人利用可复制的电子信息技术,以信息共享和自我实现为目的,向不特定的人群传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27但是,微传播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官方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介入。

2013 年10 月15 日,国务院办公厅通过政府公文的形式肯定了政务微博、微信的作用,明确提倡使用政务微博和微信。

此后,政务微博微信迅速增加。

传统新闻媒体也纷纷抢滩微博微信,拥有巨大的粉丝量。

微传播的定义随之有了变化,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具备针对性强、受众明确、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性。

相对传统大众传播而言,是一种更加精确的传播形式。

28学者方金友在《微传播的时代背景与主要特征》一文中,从舆情分析的角度,认为微传播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网民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上,以公众话题和社会事件为对象发布信息、自由评论,具有内容简洁、传递快速和互动及时等传播特征,对网络舆情产生影响的社交传播活动。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3700字】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3700字】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目录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数困生 (1)2 个案研究法 (2)3 理论基础 (2)3.1 非智力因素理论 (2)3.2 元认知理论 (3)3.3 归因理论 (4)3.4 建构主义理论 (4)1 数困生学习困难普遍存在于学习生活中,尤其是教育界,“差生”的概念较为普遍,在心理学界,这些人被认为是“学习障碍学生”、“轻微脑功能障碍的人”。

总之,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国外20世纪上半叶,其中的“学习不良”就是当前所说的“学习困难”。

Thelander等人在“轻微脑损伤有关的学习不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不良”的概念,而后,S.Kirk于1960年将这一概念定义为:学困生在一种或多种过程中表现出的落后、障碍或延迟发展,这些过程涉及说话、语言、阅读、书写、算术或其它学科。

1988年,美国学习困难全国联合委员会对这一定义进行了修订:学困生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与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的学生。

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现了学困生的概念。

日本森永良将学困生定义为:在感官没有障碍,认知能力正常发育,情绪发展正常,运动功能正常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存在不利因素的条件下仍会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

前苏联学者把将学困生称为“学业不良学生”,指代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的界定是: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差,有可能被列入淘汰之列的学生。

巴班斯基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同学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及格水平的学生。

法国研究者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差,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我国上海《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研究》课题组将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将学困生定义为: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和要素的融合方面有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者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不能将自己独立于国际之外,而需要增强综合国力以便与国际接轨,占据一定的国际地位。

对一个国家来说,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基本上都是由高等教育来承担的,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可以说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投资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条件,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以美国为例,1983年,美国国家及地方财政的人均教育支出高达965美元,几乎是位居第二的日本的一倍。

①随着全球高等教育成本提高和教育大众化,各国相继出现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政府单一财政投入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

为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各国政府正逐渐提出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政策。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

基于发展的需要,无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所担负的一项基本职能,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也应该有相应地发展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要求。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相应的教育投入为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然而,我国政府财政的经费投入有限,就需要拓宽经费来源,实现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等教育法》,法案明确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的合法性,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逐步呈现。

然而,政府投入依然占高等教育总投资的绝大部分,非财政性投资只占了极小的部分,这样仍然无法从整体上增加高等教育投资。

因此,国家需要采取相对措施增加高等教育的非财政性投入。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 相关概念界定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是指社会和个人直接或间接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②所谓高等教育投资,则指社会和个人直接间接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和企业、个人及国外提供的教育基金、贷款或援助,一般用货币表示。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云南财经大学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董少华1)摘要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应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

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着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中职客房服务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成为紧迫课题。

对此可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根据客房服务工作流程,重新编排与设计《客房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模块,确定教学项目,并进行相应的实施。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等职业学校;客房服务;教学研究一、相关概念界定(一)中职中职全称即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

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

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基金项目:2013年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苏教科规验字第130602205号);2014年度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YC2014C02)1董少华,男,江西乐安人;现为云南财经大学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专业教师,原系苏州市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与烹饪部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名称叫法不统一,在不同层次和地区的学校专业名称也不尽相同,常见的诸如“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饭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等等。

政府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政府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政府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一)相关概念界定1.政府信息化的概念政府信息化指的是为了应对新时代下的新形势,政府在自身的各项工作中有效引入信息化技术,利用办公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开展工作,对传统的管理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

简单来看,政府信息化就是指政府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自身的服务进行革新的活动。

2.政府管理概念政府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指的是政府运用自身的权力,为公共问题的解决,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从政府管理的特征来看,其管理活动具有动态性、法定性、公共性以及执行性等特征。

其中动态性指的是政府管理工作是动态变化的;法定性指的是政府管理活动需要在法律的规范内进行,要确保各项管理活动都有法可依;公共性指的是政府管理活动很多时候会涉及到公共事务,目的在于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执行性指的是政府开展管理活动是为了执行某种要求或者贯彻相关的政策。

(二)政府信息化的理论基础1.系统管理理论在政府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充分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运用。

具体来看,系统管理理论指的是采用系统的方式,有效分析、研究和搜集政府及其它组织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并通过分析对管理活动进行完善。

其核心内容是在统一性目标的引导和约束下,将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器械等有关资源融合到一个系统中,并运用该系统对各方要素进行统一性管理。

如此能够使各位人员从全局出发开展研究活动,关注整个系统的运行,避免出现顾此势必的现象。

2.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化虽然为政府管理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因此应当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好风险防控。

这就需要政府对信息化工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对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研判,寻找风险因素,并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渠道结构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综述3900字》

《渠道结构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综述3900字》

渠道结构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目录渠道结构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分销代理制结构 (1)⑤卡特彼勒的分销商,自行确定最终用户,而无需卡特彼勒授权。

(1)2.2营销渠道理论 (2)1.渠道结构理论 (2)2.渠道行为理论 (3)2.3博弈论 (4)2.1分销代理制结构“让代理成为伙伴”,这是卡特彼勒公司前总裁当劳·费德斯先生对于专业分销的追求,而这也成为卡特彼勒分销代理制的口号,被哈佛大学收为经典案例。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现有11个全球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s)和122个分销商,在美国本土有12个区域配送中心和65个分销商。

卡特彼勒公司在全球范围的销售系统,统一采用分销代理制。

这种分销代理制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卡特彼勒的分销商是独立的商业组织,独立拥有、独立经营,他们也执行制造商代理(MA)的功能,但是类似于销售代理商,他们从事卡特彼勒营销活动的职责范围比一般意义上的制造商宽很多,他们被卡特彼勒授予的权限也比一般制造商代理的权限大很多。

②卡特彼勒的分销商,不同于一般的制造商代理。

他们从卡特彼勒购买产品,从而对产品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

③卡特彼勒的分销商,不但不得销售与卡特彼勒竞争的产品,甚至不从事其他工程机械制造商的非竞争性产品销售。

④卡特彼勒的分销商,不同于一般代理商只参与分销渠道的部分活动,他们参与几乎全部分销渠道活动,并且在大部分活动中执行主要功能。

⑤卡特彼勒的分销商,自行确定最终用户,而无需卡特彼勒授权。

⑥卡特彼勒的分销商执行一般制造商代理不执行的部分仓储功能,他们密切与卡特彼勒全球或区域配送中心联系,并储备一定的产品,以备迅速向用户供货。

⑦卡特彼勒的分销商参与渠道资金流活动,提供产品销售分期付款或赊帐销售,承担相应财务风险。

2.2营销渠道理论现实中,营销渠道是任何期望在中国市场获取成功的企业的关键,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Louis w. Stern,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一)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也就是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是美国作为行为科学家的赫茨伯格在对匹兹堡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后,分析其对所从事职业的满意程度和在职业中的具体表现行为,提出这一理论。

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员工在工作中的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和最终效果都是因人而异的,员工满意与不满意有着不同的诱导因素。

激励因素包括员工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与否、工作过程中的认可、工作成就以及对工作所担当的责任,员工的积极性容易受这些与固定座本身相关的因素影响。

这些情感都是基于工作环境中产生,是积极的、持久的。

保健因素与员工工作的环境和氛围戚戚相关,包括公司管理阶层所制定的政策、人际关系、劳动报酬以及监督部门的运作等。

这些都是员工工作本身以外的外在因素,也是一种消极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满意度的目标而言所谓保健因素,即个体对外部条件的要求,而激励因素则是个体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①双因素理论这样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可以被运用在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湖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服务质量的研究中。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非教育部等国家一级的部门直属的学校而是省市级直属的地方学校。

很多这样的地方本院校可能一个地级市就存在一个,大点的城市或者几个,它们在教育服务质量上可能与一些老牌重点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们在评估地方本院校的教育服务质量时,不单从学校有效资源、校园历史和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等方面去打分,更应该实事求是,站在地方本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所以在用来分析学生满意度的该理论框架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奖惩设置、教师对学生的的培养方案、校园文化等会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双理论因素中作为激励因素的运用。

高校的外部环境、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是它对于学生保健因素的运用。

在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中运用内容型的双因素理论,了解学生的对学习和学校相关活动开展积极性和受鼓励程度主要取决的学生需求满意程度,从激发学生行为动机的因素这个角度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服务质量中学生的满意状况。

①Herzberg,F.,Maunser,B. and Snyderman,B.The Motivation to Work[M]. New York:John Wileyand Sons Inc.,1959.1.保健因素立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来看,湖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教育服务质量,需制定相对完备的政策制度、管理措施、监督体系、物质条件、反馈系统等。

一方面可以彰显出地方本科院校在硬件设施上的长足之处,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善所带来的环境便利,可以减少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以至于更好的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对学校所产生的满意感也就越高。

相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就等于失去了对学生不满意的预防作用,自上而下的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一时情绪,而是关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服务的方方面面,有一发而动全身之感,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连锁反应,最终关系到的还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受阻,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怨言增多,不满意感加强。

也就是说,作为保健因素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服务质量满意与不满意的临界点。

少一步则不满意,多一步也只是提高学生对学校满意度所需要努力的千里之行中的一小步。

根据双因素理论,学校管理制度、高校教师素质、校园硬件环境、校园人际关系为主的保健因素具有能满足学生物质需要,预防产生不满情绪,维护学习现状的作用。

(1)高校管理制度上的建立健全可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学生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最基础环节,也是高校日常管理机制合理运行的依据。

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遵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首先,制定人性化依法治校制度。

这里的依法不仅要依国家法律法规,还有上级的规定指示。

但是这些都可以做到民主管理,学生可以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同时,要完善校园反馈系统,使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上传下达,加强沟通,减少误解。

更加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办学为学生,为学生办学。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要有服务意识。

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要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从原先的管理变成如今的服务学生。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活动的利弊与否。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满足每个独立的个体的成人成才的需求。

在此之前,要深入学生内部,通过走访寝室、茶话会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并可以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解决他的问题。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到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打破中学时期的对峙状态,切实的为学生考虑,感情为学生所羁跘,权利为学生所享有,利益为学生所争取。

(2)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保障学生知识需求的满足首先在地方本院校的教师职工及学生中,应建设强有力的学术队伍,对人才组织模式的探寻也要马不停蹄,最终建立一个在学术领头人带领下的核心学术队伍。

师资队伍应该互相协作,在精品课程教学,品牌专业的的建设上,通过观摩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课程来反思自己和对其他教师提出宝贵意见,教师共享和交流教学活动的经验。

这样一来,每个教师都能最大限度的汲取经验和知识,才能更好的对教学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克服。

其次,师资队伍要做到德智兼备。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自行修身正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只有教师具备了优秀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品质,对学生的感染力才强,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除了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教师最根本的是科学文化素质。

知识结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扩大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面,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

这些不仅是学术性的要求,也是教师本职的教育性要求。

最后,湖南作为内陆省份,其地方本院校在综合实力上远不如沿海地区。

所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该学会同其他学校合作,形成联盟,解决近期内资源短缺的硬件问题。

同时,有国外资源或财力比较雄厚的院校可以实行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互相帮助,利用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引进,加入国际化的行列,最终达到共赢互利。

(3)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保障学生沟通校园人际关系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旨在与学生之间能够友好相处,有益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服务质量。

学生在校园中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时候不是个人问题,严重的会上升到集体方面,产生集群现象。

会使校园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容易发生突发事件。

想要处理好校园人际关系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自在的校园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办法,循循善秀,使紧张的人际关系朝缓和方向发展。

可以允许学生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参与其中,成为校园志愿者,为其他学生服务,让学生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对学校投入情感,从而产生认同。

其次,让学生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氛围有一种公平感,所谓不平则鸣,高校在管理学校时要有公平意识,努力做到一视同仁。

不能搞“二元化”,最忌形成两极发展的趋势,以削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去激发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的教育服务质量是绝对不会高,而学生也是绝对不会满意的。

最后,教师应对学生沟通技巧进行一定的培养,是学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大学生在脱离高中生活和家庭来到陌生的地方求学,其心理准备可能不足,无法迅速的融入新的集体中。

这时候,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使其以积极地心态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客观全面的了解自己,发现不足,并加以提升自己。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交友意识,学会批判思维和辩证思想分析自己与他人以及未来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4)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可以保障学生安全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学府,其环境承载着该校的精神文化,传达着校园意境。

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上的,也指扎根于学生心底的环境。

如果这类保健因素不能满足学生的一般需求,会降低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引起学生不满,挫伤其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使在校师生和外部人员能感受到校园环境中的精神力量,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更好地校园硬件设施。

优美整洁又舒适的校园硬件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师生作为该校的一份子,也会为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搞到自豪,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进而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有利于增强地方本院校的就与富足质量。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的后勤设施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

校园人数的增加可以证明是学校教育服务质量高而产生的影响力,但配套的后勤服务要紧跟人数变化。

高校需要在财力上加大对后勤的投入,购买后勤配套设施,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鉴于学生是具有选择意识的主体,高校在后勤生活服务设施的购买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喜恶与否,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此,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会因为对学校做法理解和感恩而加深。

2.激励因素地方本科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外部条件之后,只能说这是只是完成了对学生个人激励中保底的保健因素的充分利用。

并不能消除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满意因素,真正对学生发展起直接促进作用的是学校内在因素,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奖惩制度等。

外部条件的满足对学生自我发展来说,只是一种充分条件,而学生内心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与追求是起真正作用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发展动力,学会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在确保保健因素的效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学校应努力发挥激励因素对于学生的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方法有以下几个:(1)典型激励方式“典型激励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

”②每类事物都有其典型,典型也分良莠。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哎树正面典型立先进榜样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利用负面典型来警醒学生,这种两面提示比一面提示更具有说服力,降低学生产生反感心理的可能性。

当然,典型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单方面的大众传播会产生耳旁风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

(2)信任激励方式“信任激励就是要激励主体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和关怀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

”③信任激励可分为多种,第一种是在工作上对学生的信任,为了培养部分学生的工作能力,而将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交个学生处理。

第二种是在人格上对学生的信任,为了发展更好的师生关系,就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

第三种是在成就上给予学生信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肯定其未来的成就可能性。

(3)奖惩激励方式“奖惩激励就是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发挥激励作用的激励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