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法则——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理论)
![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51da14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2.png)
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一、引言在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中其他多数成员行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种现象被称为羊群效应,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广泛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深入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羊群效应的概念与起源(一)概念界定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并非基于个体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分析,而是受到群体压力或群体行为所传达的信息影响。
例如,在投资领域,当看到大多数投资者都在购买某一只股票时,许多人会跟风购买,而不考虑该股票的真实价值。
(二)起源与发展羊群效应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对动物群体行为的观察,尤其是羊群在迁徙或觅食过程中的行为。
羊群中的羊往往会盲目地跟随前面的羊,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种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中也广泛存在,并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羊群效应不仅存在于简单的行为模仿中,还涉及到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
三、羊群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一)信息不对称1.有限信息下的依赖2.在许多情况下,个体所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难以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时,群体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
例如,在选择一家新餐厅时,如果周围很多人都推荐某一家餐厅,个体可能会认为这家餐厅一定有其独特之处,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人的选择是基于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的。
这种对他人信息的依赖导致了个体跟随群体的行为。
3.信号传递与解读4.群体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号,个体通过解读这些信号来获取信息。
当大多数人都采取某种行动时,个体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暗示这种行动是正确的或有利可图的。
羊群效应的启示
![羊群效应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623e011d4d8d15abe234eb7.png)
羊群效应的启示羊群效应的启示,经验交流,陈庆英约2089字一、由“羊群效应”带来的思索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智慧的,如果我们导向正确,那么,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会找准自己的目标并获得成功的。
既然人都有一种盲从心理,那么我们如果把“羊群效应”引入到班级教学中,把学生的心理导向竞争里,让他们都积极主动的争取当上领头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一个群体里,“领头羊”却只有一个,群体数量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把一个大的群体分成若干个小群体,每一个小群体里不是都该有一个“领头羊”吗,二、“羊群效应”可操作的心理分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羊群效应”满足的就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一个成绩普通的学生,他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势必难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从而也难以实现他对“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但是,如果把他与成绩相差无几的的几个学生编为一个小组,那么,他的“自我实现需求”实现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他就会通过比平时更为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中。
通过他比同一小组其他成员的更多的努力而成为小组内的“领头羊”,他就会获得相应的满足感。
这样,通过小规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每一个小组都会出现一个“领头羊”,而谁也不甘被水平差不多的“对手”所击败,因此,每一个学生都会加倍的努力,持续的短期学习的目的意识和竞争意识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一个集体中也就会出现很多个“领头羊”了。
如此,则成绩好的同学会为了做“领头羊”,通过努力会更好;成绩不突出的也会有相应的进步。
三、操作实验分析以一个60人的班实验为例。
将学生按成绩、基础、学习习惯、努力程度等综合分析后,水平大致相当的五人为一个小组,可以分为12个小组。
分组后,对他们的各项评比都将在小组内进行。
什么是羊群效应_具体的表现
![什么是羊群效应_具体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9a698df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6.png)
什么是羊群效应_具体的表现羊群效应是指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那么你对羊群效应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羊群效应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羊群效应的概念“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
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
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表现生活中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
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
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压力是另一个决定因素。
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2012d9c02768e9951e738fe.png)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
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甚至连后面的人也停下了脚步,努力地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从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疯抢“板蓝根”到前段时间发生核泄露后的“盐荒”,从全民炒股到今天的房价问题,都真实的反映出“羊群效应”随处可见。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8e0586277375a417866f8f38.png)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启示: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
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启示: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启示: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内容;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启示: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48dc41b88762caaedd33d496.png)
群
效 来
源
应 及
发 展
Contents
1
概述
2
羊群效应的案例
3
羊群效应的领域
4
对羊群效应的对策
概述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 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 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经济 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 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 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 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 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 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 或遭到失败。
松毛虫实验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
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
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
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社
以上的研究指出,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的沟通传染、 出于对于声誉和薪金的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成本 过高都可能导致了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产生。这些理 论对于人们掌握和控制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提供了有力 的证据,因而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投资者的理性 投资理念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羊群行为与从众、缺乏创新思
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 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 有说
羊群效应例子(多案例版)
![羊群效应例子(多案例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82c13ada38376bae1faedd.png)
羊群效应例子(多案例版)别人没投资过的地方去投资巴菲特曾提出一个闻名的论断:“到其他人已投资过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40年前,沃尔玛还只是美国堪萨斯州一个小镇上的夫妻店,而现在沃尔玛已经在美国拥有传统连锁店1702家、超市952家、“山姆俱乐部”商店479家、“街区市场”杂货店20家,在其他国家还有1088家连锁店。
山姆·沃尔顿创业之初,零售业市场上已经有凯玛特、吉布森等一大批颇具规模的公司,这些企业将目标市场瞄准大城市,看不起小城镇,认为这些地方利润太小,不值得投资。
但沃尔顿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有利商机,盯住了这一市场空白。
他选定美国小镇为其服务的细分市场,渐渐做大。
沃尔玛的详细策略是以州为单位,一县一县地设店,直到整个州市场饱和,再向另一个州扩展。
由一个县到一个州,由一个州到一个地区,再由一个地区到全美国,再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沃尔玛稳扎稳打,逐步扩张。
沃尔玛定位精确,充分地利用了小城镇这个被他人遗忘的细分市场,待其他零售商发觉时,沃尔玛的连锁店已经占据了一大块市场份额,在美国零售业站稳了脚跟。
沃尔顿这一有着长远眼光的发展战略,不但避开了创业之初与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拼杀,而且开发了一个前景宽阔的市场。
事实证明,沃尔顿最终成功了。
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慎重,不仅应当事先精确地推断该项目的投资价值,而且最好到竞争对手少的地方投资,不要盲目关注一哄而上的投资行业与项目。
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有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胜出。
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企业,我们都要擅长找到自己的财宝增长点。
随大流、一窝蜂往往是赚不到钱的,擅长走自己的路,才更简单成功。
自己指挥自己法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好玩的试验:他们把一群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让它们一个跟着一个,头尾相连地沿着花盆排成一圈。
这些毛毛虫开头沿着花盆爬行,每一只都紧跟着自己前边的那一只,既不敢掉队,也不敢独自走新路。
它们连续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饥饿而死去,而花盆中央就摆着它们喜欢吃的食物。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959500be518964bce847c04.png)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
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甚至连后面的人也停下了脚步,努力地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从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疯抢“板蓝根”到前段时间发生核泄露后的“盐荒”,从全民炒股到今天的房价问题,都真实的反映出“羊群效应”随处可见。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羊群效应感悟心得体会(3篇)
![羊群效应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1cf34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b.png)
第1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那就是羊群效应。
所谓羊群效应,就是指人们在面对未知或不确定的情况时,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行为模式。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股市的波动到消费市场的流行,从社会现象到人际交往,羊群效应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深入思考羊群效应这一现象后,我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首先,羊群效应揭示了从众心理的普遍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害怕自己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担心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
这种心理使我们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脚步,追求群体认同。
羊群效应正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它使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不经过独立思考,而是盲目跟从他人。
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个人决策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盲目跟风,使个人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其次,羊群效应反映了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家庭、朋友等多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得不考虑他人的看法。
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我们往往放弃自己的主张,选择与他人保持一致。
羊群效应正是这种社会压力的产物,它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成为社会群体的奴隶。
再次,羊群效应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失真、夸大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只能依靠他人的意见来判断。
羊群效应正是这种信息传播局限性的体现,它使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然而,羊群效应并非全是负面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羊群效应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当人们面临共同问题时,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迅速形成共识,共同应对挑战。
此外,羊群效应还可以使人们在追求时尚、流行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针对羊群效应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盲目跟从他人。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68583ef6910ef12d2af9e7e6.png)
一.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Herd Effect]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应——跟随现象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1]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3de962d453610661fd9f405.png)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我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
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
也许动物世界的故事看起来多少有些讽刺,但是人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产生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多少人坚持某一条意见,而非这个意见本身。
人数多无疑表达了一种说服力,相信很少有人还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
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
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晕轮效应:你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
羊群效应及其应用
![羊群效应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adc14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7.png)
羊群效应及其应用羊群效应理论指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仿照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其次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旧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二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将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看四周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很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
经济学里常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常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考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方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简单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消失一般在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留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的一般特征人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Λ.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特别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9815f4b804d2b160b4ec0bb.png)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 现象: •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看到一个 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上 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 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 • 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 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现在做公务员 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 公务员……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 现象: • 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 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 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 割仓卖出。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 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 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 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股市的“羊群行为”
羊群效应
范宏旭 张宁 于晓莹 邓嘉禾
•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
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 的意义。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 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 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 盲从,而盲从往往会 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 行为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 ——股市的羊群行为经常是以个体的理性 开端的,通过其放大效应和传染效应,跟 风者们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进而达 到整体的非理性。当股市炒作过度时,就 出现了“非理性繁荣”。
股市的“羊群行为”
• 启示:炒股应避免羊群效应 • 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 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 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 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 标。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 启示: •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 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热门”的职业 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 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 • 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 所存在的潜藏危机,要有危机意识。
什么叫羊群定律
![什么叫羊群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160dcf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8.png)
什么叫羊群定律羊群定律,又被称为“从众效应”或“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作出决策或行为时,会受到周围群体行为或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个体更倾向于模仿群体中多数人的做法。
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涉及到人们在购物、投资、社交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表现。
羊群定律源自羊群中的行为,当一只羊决定行动时,其他羊会跟着行动,无需进行过多思考。
类比到人类社会,羊群定律意味着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独立思考,更愿意依赖他人已有的选择和决定,以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种从众效应往往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社交媒体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羊群定律的影响。
当某个话题、风尚或产品被大量人讨论或推崇时,更多的人会加入其中,形成一股热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同一件事物或现象,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风靡起来。
羊群定律在投资领域也有着显著的表现。
投资者往往会倾向于跟随大众的行为,如果市场上某只股票或某种投资品在短时间内涨幅惊人,更多投资者会跟风买入,推高价格,形成投资热点。
而当市场出现调整或波动时,也会出现集体恐慌性抛售的现象,这也是羊群定律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羊群定律也时常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比如在选择餐厅就餐、选购商品、参加活动等方面,我们可能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而做出更趋向于从众的决定。
然而,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并不总是正确的。
羊群行为有时会导致群体错误的决策,造成信息传递不准确、风险扩大、市场波动等问题。
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在面对羊群定律时要保持理性,独立思考,不盲从跟随他人,才能做出更符合个人利益和实际情况的决策。
总的来说,羊群定律是一种普遍存在并且影响深远的行为模式,对于社会、经济、心理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认识到这一定律的存在的同时,个体也需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才能更好地应对群体行为带来的影响。
1。
千万不要陷入“羊群效应”
![千万不要陷入“羊群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73e05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f.png)
千万不要陷入“羊群效应”01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群羊面前设置了一个栅栏,领头的羊纵身一跃跳过栅栏,后面的羊也跟着跳过去。
接下来的一幕就有趣了,工作人员将栅栏移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仍像前面的羊一样跳了一下,就好像栅栏还存在一样。
这就是“羊群效应”。
所以,有经验的牧民在放牧时,往往只要控制好领头的羊,这样羊群就不会走丢了。
简单来讲,“羊群效应”可以理解为一种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
这听起来,似乎是在批评一些人没有主见,没有判断力,盲目跟风,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每个人都有羊群效应。
比如我们去饭店吃饭,如果一家店到了饭点还依然没什么客人,那么很多人是不会选择这家店的。
反过来,如果某家店里的人很多,甚至出现取号等候就餐的情况,那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宁愿等上一会,也要在这家吃。
原因很简单,这其实就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当我们看到一家店里没什么客人光顾,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家店不行,不然怎么会没有客人。
反之,我们看到某家店里的客人爆满,大家都来这里吃饭,那么潜意识里就会有一个声音:这家肯定不错,要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
事实到底如何呢?我们的这种跟风,很大概率是对的。
没人光顾的那家店确实不怎么样,而大家都争相涌进去的那家店确实不错。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商家新店开业时,会安排一些人进店吃饭的原因,人多就是一种说服力。
这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但依然可以看到“从众”的威力和价值。
很多时候,跟着别人的脚印走,确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跟着别人的选择,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高效且有效。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深受从众心理的驱使,习惯服从大多数,妥协大多数。
02有一个女同事,有事没事就喜欢跟这个比,跟那个比,好像每天要是不比一下,心里特别难受。
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几个姐妹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评论一番。
她看在眼里,心里醋意泛起:哼,不就一件衣服嘛,有什么可显摆的。
有一天,同事开着汽车来上班,脸上自然洋溢喜悦与欢笑。
羊群三定律,微观之中见人生
![羊群三定律,微观之中见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3ebe910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0.png)
羊群三定律,微观之中见人生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大群羊。
放羊便成了我周末以假期一个固定的工作。
家里养的是山羊。
山羊很聪明、善跑。
所以相对于放牛或者其它的差事来说,放羊是一件很苦的差事。
不过很幸运,在放羊的过程中,我领悟出很多的道理。
下面分享三条,我称之为“羊群三定律”。
羊群定律一:位置决定发展我发现,一只羊的发展(身体的强壮,及其子孙的昌盛),取决于它习惯的位置(行走、吃草时在羊群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羊群行进的时候,一般是橄榄球形。
如下图所示:我发现各个位置的羊,都有相似的特征。
头:领导者、受青睐者一般来说,走在最前面的羊最强壮,最有攻击力,最有头脑,家族势力也最强。
这个位置往往是头羊或者种羊所居。
两翼:智者、分离者、最令人头疼的处在两翼的羊,攻击力和体能相对较差,但一般比较有智慧。
他们最易脱离羊群,旁逸斜出,偷吃庄稼。
它们的身体通常也都比较壮实。
但不如头羊。
中间:默默无闻、无所作为、不受注意的大多数居中之羊,默默无闻,各种条件都是中等,有可能向前或者两边发展。
他们是最不受注意的一群。
尾部:老弱病残者、讨好主人者居后的羊,往往是老弱病残,或者喜欢讨好主人,或者从主人这里获得特殊照顾的羊。
他们最温驯,往往也最没有出息。
我还发现,一些小时候身体并不好的羊,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愿望,跑到前面,时间久了,必定成为羊群里最出色的羊。
一些小时候各种条件非常好的羊,由于习惯于尾部的位置,慢慢会沦落到羊群里最差的羊。
一些小时候条件很差的羊,由于习惯于好的位置,最终成为羊群里最出色的羊。
可以想见:走在前面和两翼的羊,更有机会吃到最好的草。
这是它们最终取得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羊群定律二:家庭决定位置我发现:在一个羊群中,每个家族都有其固定的位置。
同一个家族中的成员,位置都是相似的。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羊妈妈的位置决定了其子女的位置。
这主要是因为,小羊习惯于跟在妈妈后面吃草或者走路,因此羊妈妈的习惯,会传给她的子子孙孙。
推论:在羊群里,母亲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法则——羊群效应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
掌握它们,会帮你发现事物真相,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合理运用它们,许多复杂和疑难问题会迎刃而解。
石油大亨和羊群天堂要举行一个特别重要的石油会议,石油大亨们都接到了邀请。
有一个石油大亨迟到了,当他推开会议室的大门,发现已经没有他的座位了。
他在会议室里转来转去,先来的人丝毫没有想给他让座的意思,于是,他眼珠一转,高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坐在椅子上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外跑去,那位最后来的石油大亨有了足够多的座位。
可是,坐了没多久,他就有些着急了,心想,大家都去了,难道地狱里真的发现了石油?他再也坐不住了,就匆匆忙忙地也向地狱跑去。
石油大亨们的这种盲从行为很像羊群吃草。
一群羊在草原上寻觅着青草。
他们非常盲目,左冲右撞,杂乱无章。
这时,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青草。
群羊就紧随其后,一哄而上,一会儿就把那里的青草吃了个干净。
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教授在黑板上画了A、B、C三条线,然后又在A线旁边画了一条X线。
A、B、C三条线互不等长,X线和B 线一样长,并且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然后他请来10个人。
教授说:“请问三条线中哪条跟X线一样长?”教授话音未落,10个人中有9个人同声说:“A。
”剩下的那个人愣了一下,心想:“怎么回事儿嘛?明明是和B 线一样长啊!”但是他没说出来。
这时教授说:“好像有人没发表意见,我再问一遍,X线跟A、B、C三条线中哪条等长?”那个刚才没回答的人刚想说话,那9个人又说:“是A。
”没回答的人十分茫然,不知道该不该说。
教授又说:“好像还是有人没有发表意见,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回答。
好,我再问一遍,到底这三条线中哪条线跟X线一样长?”那9个人又异口同声地说:“是A,绝对没错!”然后,教授问那个没说话的人:“你觉得哪两条线一样长?”这个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特别坚定地说:“我也认为A和X一样长。
”为什么那9个人要保持同一个错误口径呢?因为他们是教授的试验助理,也就是说,10个人中只有一个是事先什么事都不知道的,并且这个试验就是要对他进行“从众测试”。
同样的试验测试了100个人,发现有38%的人和第一个被测试者的答案一样。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有1/4~1/3的人有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说市场中的投资者像羊群一样,所谓的“主力”是消息灵通者,处以领头羊的地位,他们闻风调头时,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就会与他们有趋同性,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应”在实盘操作上也有表现,特别是在大盘出现暴涨暴跌时,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此时的投资者,因为丧失理智,而变得不管不顾,平时念叨在嘴边的风险意识也都丢在了脑后,结果往往被牢牢套住,后悔不迭。
后来,人们发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羊群效应”的影子。
俗话说“排队买肉香,人多饭好吃”,或许大众要的就是“羊群效应”的感觉和氛围。
比如说,在楼市,如果哪个楼盘“门前冷落车马稀”,那么这个楼盘可能根本就卖不动;但如果哪个楼盘有人排队守侯,那么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人越排越多,队越排越长。
几年前,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掀起了一场ERP的热潮。
几年后,还是那几家厂商,集团财务又让他们趋之若骛。
接着是众多软件厂商对SOA概念的追捧……几年过去,ERP已经在一片成功率不高的怀疑声中声势渐弱。
“国内软件产业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一旦机会出现,大家就都往上挤。
”这是一家著名管理软件企业高层面对软件业的“羊群效应”发出的感叹。
因何从众某天早上,在大街上,一个人突然想起一个约会,为了能按时应约,他便匆匆地向东跑去。
随后,一个卖报的孩子为了给东边的一个客户送报,也向东跑去。
接着,又有一个绅士因为急着要到东边的储蓄所取钱,也向东跑去。
可是,十几分钟以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大街上所有的人都向东跑去,而且还隐约能听到人们嘴里不断地喊着“上帝”,“大堤”,“决堤了”,“向东”,“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
大街上奔跑的人越来越多,差不多有几千人,潮水般地涌向东方。
路边有一个人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就问其中的一个人:“发生什么事了”,那个儿女边跑边说:“只有上帝知道!”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是看了这个故事不禁让人吃惊。
在毫无目的的情况下,竟然会有那么人跟着跑。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是巨大的。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从众心理呢?——较差的识别判断能力从众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有限的理性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面前表现出的较差的识别判断。
——无可奈何在客观事实面前,尤其是当我们对既定的公理时,我们不得不“从众”。
比如说:“母鸡下蛋,公鸡打鸣”,谁能不从?在日常交往中,点头“yes”摇头“no”(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我们能不“入乡随俗”吗?那岂不是要寸步难行?——迫于压力从众心理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中人因为受到某个群体的影响,而最终放弃己见,转变态度,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这种现象在工作中很常见:当你的想法和大多数同事不相一致的时候,你可能会迫于多数人“无形的意见压力”而感到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并且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当你同朋友们一同上街购物与朋友意见不一致时,你可能会想:不买吧,自己左挑右选的,多遗憾;买吧,大多数人都这样说了,恐怕真的是自己的观点有误呢。
所以,还是听朋友的吧。
近年来,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羊群效应”也是缺乏自信造成的。
因为,艺术品市场的投资和股市相比难度大得多,在投资者对自己没有足够信心的时候,选择跟从无疑是最明智的做法。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也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常表现为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这种做法虽然会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或者是安全感,但是却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
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如果一味地随波逐流,没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力的话,他的领导决策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突破、创新、抢占先机福尔顿,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物理学家。
在一次研究中,他运用新的测量方法测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这个结果比人们已知的固体氦的热传导度高出500倍。
福尔顿觉得差距这么大,恐怕是自己弄错了,如果公布出去,岂不被人笑话?所以他就没有声张。
不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并且结果同福尔顿的完全一样。
这位年轻科学家可没像福尔顿那样顾虑重重,他公布了自己的结果,并且很快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福尔顿追悔莫及,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可见,从众心理不但会使人丧失创新意识,还能使人丧失成功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洛克菲勒家族敢于摆脱从众心理、勇于创新、抢占先机的做法就很值得后来者借鉴、效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打算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几经磋商,决定把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摆在了首脑们的面前——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具有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没有立足之地。
买地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当时还身无分文;让世界各国捐款,也不大可能,因为联合国才成立就搞经济摊派,影响肯定不好。
况且经过大战洗礼后的各国政府也都是囊中羞涩。
联合国对此无计可施。
这一消息很快被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知道了,家族成员经过商议,决定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并把其中一块价值870美元的地皮无条件地赠给了联合国。
洛克菲勒家族的做法,让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认为,870美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洛克菲勒家族无条件地拱手赠出,可算是做了一件大傻事。
美国许多财团和地产商都嘲笑洛克菲勒家族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
”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的话不出10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事实却让那些曾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捐赠之举的商人们目瞪口呆。
联合国大楼刚刚完工,它周围的地价就疯长起来,竟然超过捐赠款数的10倍。
洛克菲勒家族财团凭借毗邻联合国的地皮不知获得了多少个870万美金。
精明的管理者最善于洞察潜在的商机,在别人看来是违背惯例和常规的事物面前,他们却能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把握住成功的机会。
杰出的管理者总是在别人大谈特谈自己的伟大构想与目标时,就清晰地预见了未来,这与他们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卓越的洞察力分不开。
洛克菲勒家族特立独行的无偿赠予对于那些盲从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最有力的一针清醒剂。
这些盲从的管理者之所以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敢创新,不愿创新,是因为他们被得失、是非的观念禁锢了思维。
有一位商人千里迢迢地到阿拉伯地区做生意。
他仅带去了两袋大蒜。
大蒜在那里可是新鲜东西,因为那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味的好东西,于是,他们很感激地款待了这位商人。
商人临走时,当地人为了酬谢他,送给了他两袋金子。
另一位商人听说这件事后,也动心了:“我为什么不带点大葱去呢?大葱的味道也不错啊!”于是,他带着大葱去了阿拉伯地区。
大葱在那里也同样是新鲜事物,因为那里的人们也没见过大葱,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比大蒜更味道还好的好东西,于是,他们盛情款待了这位商人。
商人临走时,阿拉伯人认为用金子也无法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最后决定赠予这位朋友两袋大蒜。
经营就是这样,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先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谁就能占尽先机,得到的是金子;而步入后尘,东施效颦,得到的可能就是“大蒜”。
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白,只有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先下手为强,抢占事业制高点,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
不做待宰的羔羊当迪斯尼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后,管理层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远大目标:征服欧洲。
于是,第一个市场突破口定在法国巴黎。
1992年,迪斯尼欧洲乐园在巴黎正式开园。
它投资近40亿美元,占地2000多平方公顷。
迪斯尼的管理层以为欧洲的游人会疯狂涌入,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公司的利润不但没有增长,还变得入不敷出。
开园的第二年,公司就损失10亿美元。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也是最让管理层感到尴尬的——他们不通晓欧洲文化:他们不让游人饮酒,但是欧洲人却有晚餐时喜欢喝酒的生活习惯;他们认为公司周一肯定比周五会轻松,所以在周一少安排一些员工,但是真实的情况恰恰与他们预料的相反;富裕的欧洲人来到园中,大多自己带食品,更谈不上在这里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