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制度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4fd58e7d5901020207409c73.png)
7.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
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德国历史学派
1、兴起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 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 义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在下列问题上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英法传 统经济学: ①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 ②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存在; ③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 ④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 ⑤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初期受英国古典学派影响,主张自由主义,以后参加了 社会政策学会,支持O.von俾斯麦(1815~1898)的
政策,并组织基督教社会党,既反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
主义,又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倡J.K.洛贝尔图斯-亚格 措夫(1805~1875)和F.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读本》(1876),
《财政学》(1877~1901),
①原始未开化状态; ②畜牧状态; ③农业状态; ④农工业状态; ⑤农、工、商业状态。
发展阶段理论
李斯特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 方法论。这种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理论·政策”
统一体系下的历史方法,是历史的实用主义。
他认为19世纪40年代只有英国是处于第五状态, 而普鲁士德国则处于第四状态,必须向“正常国 民经济秩序”的第五状态发展。
他主张国民生活和动植物一样,要经过四个发展时 期:幼年期、青年期(开花期)、成年期(成熟期) 和老年期(衰老期),每个国家的发展要受三个主 要经济要素即自然、劳动和资本所决定。
他认为资本这一要素最占优势的时代是各国国民最 幸福的时代。但不久它将进入衰老期,要采取国家 干预的人工治疗。
他认为人类的经济动机,既有利己心,也有公德心。 他尊重国民经济的自然法则,这和后来的克尼斯以
美国的制度学派概述(PPT 86张)
![美国的制度学派概述(PPT 86张)](https://img.taocdn.com/s3/m/79680a145727a5e9856a614a.png)
利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放到了非生产活动,甚 至开办寄生的、腐朽的非生产行业。企业经营也造成 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和经济危机。破坏了“机械操作” 所要求的平衡。
(5)经济危机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他对经济危机
和萧条做了大量表述,认为其根源在于“企业经营”, 而不在于“机械操作”。 他认为,价格波动完全是企业家的病态心理引起 的:预期售价大于成本就投资,造成生产增加,市场 繁荣。其中信贷越来越发展,推动了这一过程。 一旦发现预期售价与实际售价相距很远,就不能 取得利润,就会发生破产,形成连锁反映的债务清偿。 这时,信贷就会萎缩,经济危机就会发生。
§5.美国的制度学派
5-2.制度学派的发展:
康蒙斯等的制度经济学
本节概要
一、康蒙斯等的经济学说—制度是“控制个体
行动的集体行动”
二、米契尔的经济学说—经济周期理论 三、艾利斯的经济学说—哲学基础、工具价值 四、贝利的经济学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划分
一、康蒙斯等的经济学说—制度是“控制个体行动的集
§5.美国的制度学派
§5.美国的制度学派
5-1.旧制度学派经济学: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 5-2.制度学派的发展:康蒙斯等的制度经济学 5-3.新制度学派:加尔布雷斯、鲍尔丁的经济学 5-4.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科斯、诺斯、威廉姆森
美国经济学新老制度学派
![美国经济学新老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20e8c0f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9.png)
美国经济学新老制度学派美国经济学的新老制度学派美国制度经济学是德国“历史主义经济学”在美国的变种,在美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决策作用。
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重要经济学派。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一个以“制度经济学”命名的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芒斯、米契尔等人。
其中,康芒斯的一本名著就以《制度经济学》命名。
包括《制度经济学》在内的”批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在20世纪60年代时就已经翻译到我国。
现在,人们把他们的理论统称为老制度经济学,以区别于现在的新制度经济学。
”、老制度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对“经济人”概念持批评态度老制度学派反对把人从社会和历史中抽象出来,用孤立的个人经济行为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演绎法,他们强调整体的方法。
他们认为,经济学应该把注意力从个人、家庭、企业的研究转向作为演进过程的社会整体系统。
他们认为,在经济系统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的整体分析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凯恩斯的总量等于个量相加之和,是一个数量概念),系统整体的经济理念在方法论上可以被转化为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包括权力结构、利益结构、企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凡勃伦认为,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其洁白无暇的“经济人”,当然是科学想象的功绩,但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
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只能用到一些抽象原理和基本的科学法则上,而这些原理和法则仅存在于抽象领域内。
可是,一旦这样做了,这些原本不是实际上的东西却被理解为真实的而被接受,成为研究思想习惯的一种有效成份,形成关于事实的知识。
新古典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社会真象的探讨。
新古典经济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那种非历史的、简化的“经济人”人性观。
这种“经济人”以享乐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视为“纯粹的一束欲望”,是完全错误的。
制度经济学派
![制度经济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a97bfda5bd64783e08122b63.png)
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并发展的经济学流派。
其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缪达尔、科斯等。
作为非主流经济学,制度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
它以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批判者自居,相信经济学将朝着制度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分析方法上,它强调制度—结构分析,在政策主张上强调社会结构改革,并自称是“左派”或“社会”改革派。
尽管它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但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三)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
作为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的形成时期,或称旧制度经济学时期。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1899年)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经济学体系。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着重从社会制度发展的角度论述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反对像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个人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分析个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途径,也反对像马歇尔那样用均衡的原则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20世纪30、40年代,是伯利、米恩斯和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的从旧制度经济学向新制度经济学过渡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加尔布雷斯在70、80年代被称为新制度学派,现在被一些学者称为后制度学派,以区别于今天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理论特点还是强调制度分析,但更强调技术的发展对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情和提出比较具体的处方。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以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时期。
对美国制度学派理论和方法论的几点评述
![对美国制度学派理论和方法论的几点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be6b8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8.png)
作者: 张克难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6页
主题词: 制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凡勃仑;理论和方法;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制度主义;加尔布雷斯;制度分析;现代市场经济
摘要: 本文对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渊源、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框架的特点作了扼要评述.作者强调,该学派“整体的和演进的”方法论,可为全面动态地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
并认为,该学派关于现代市场中社会权力和收入分配结构、二元市场体系、公司内部结构及其目标、决策方式、政府作用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于美国冷战学术流派
![关于美国冷战学术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f34377362f60ddccda38a022.png)
主要有四个学术流派:(PS:在讨论冷战的起源,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一、传统派1、特点:对冷战的起源的解释一开始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完全吻合,故称为传统派。
2、代表人物:持传统立场和观点的许多人就是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如杜鲁门、赫尔、贝尔纳斯、凯南等等。
3、观点:传统学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
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
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个人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
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保障自由世界的安全。
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又有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
苏联号召和推动革命、摧毁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斯大林的专制制度强加于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日益扩张的政治意志,毫无顾忌地扩张革命。
因此,传统派认为美国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
在美国,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
特别是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把这一主张发挥到极致。
4、内部分支:美国传统学派围绕具体问题又分成三个支派:一是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者谴责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明确认识到苏联的威胁,并采取果断行动制止苏联的扩张,他们在共产主义威胁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没有有效的制止苏联的扩张。
二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为美国冷战政策辩护、喝彩,他们否认罗斯福出卖美国的利益,歌颂杜鲁门主义是抑制苏联的扩张和最终战胜孤立主义的一个大胆的开端认为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采取的坚决而制定政策恰到好处,符合美国的最高利益。
三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者同样把冷战的根源归因于苏联的扩张,特别把斯大林在东欧违反雅尔塔协定的行为看作是冷战的重要起因。
第二十一章 美国制度学派的发展
![第二十一章 美国制度学派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613dff2ba0d4a7303763a04.png)
8
2.米契尔的经济周期理论
1913年,米契尔的代表作《经济周期》问世,该书成为后来经 济学中周期研究的先驱与指南。 在《经济周期》中,他对各种周期理论做了客观的表述,论证 了各周期阶段的必然连续过程,均以大量的统计史料为依据。 他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放弃了一般经济学家所采用的均衡分析 方法,而是从整个经济活动的经验探索中,去寻找经济波动的 内在不稳定性。米契尔观察到经济周期仅出现于以赚取、花费 货币所得为基础的经济生活中。经济周期不仅仅是随机的干扰 使经济体系暂时偏离了均衡状态,相反地,经济周期是现代经 济制度本身所产生的广泛扩散的与累积的波动。虽然经济周期 是不定期的,但却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每一次经济周期在特征 上都与以前的不同,原因在于每一次经济周期都受独特的历史 事件的影响,同时,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反应也随着时间而逐渐 改变。他把这种不稳定性根源首先归于谋取货币的过程,他认 为,经济周期的自行调节是近代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历史运动 的同音词。这种生产依存于现实的或预期的利润,而利润又依 存于成本、价格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所有这些相互影响 的关系的调整往往会出现失误,于是形成周期的波动。
第二十一章 美国制度学派的发展
12
艾尔斯对凡勃伦传统的贡献在于: (1)他确定了制度主义的哲学基础; (2)强调了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3)强调工具价值是制度主义根本的判断标准。 但艾尔斯理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第一,他割裂了凡勃伦二分法的两个组成部分,忽视 了礼仪体系对技术体系可能的促进作用 第二,他将社会进步(技术进步)视为必然,忽略了 产生破坏人类生命连续性的技术的可能性 第三,艾尔斯的社会变革思想中已经抛弃了凡勃伦理 论中的激进因素,趋于改良主义。 虽然有这些缺点,但艾尔斯还是坚持了凡勃伦的传统, 而且在价值理论中还发展了这一传统,因此,在制度 主义中被称为“凡勃伦艾尔斯传统”。
制度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制度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64aa41be69dc5022aaea005b.png)
制度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制度学派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产生,到3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
这个学派分为早期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
早期制度学派是从历史学派的一些观点演变而来的。
制度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在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别,是当时资本主义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美国环境中的产物。
19世纪末,美国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成为贫富两极分化最突出的国家,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大垄断组织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在美国要比在德国表现得更加突出。
大垄断企业在社会经济各方面所造成的弊病,在美国的暴露也更加明显。
因此,制度学派从一开始起就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强调有必要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对之进行改良,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凡勃伦1899年发表《有闲阶级论》,1904年发表《企业论》,创立制度学派。
他采用历史方法、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职能主义心理学,批评传统经济学的方法论,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强调对资本主义各种经济关系的改良,形成制度学派的传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康蒙斯和米切尔等。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凡勃伦和康蒙斯,他们在理论中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凡勃伦甚至还提出了改革美国资本主义的设想,即由技术人员来执掌工业大权,以替代金融家的位置。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其经济思想开始在欧美流行,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美国早期制度学派逐渐趋于衰落。
新制度学派是早期制度学派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二战后,凯恩斯的追随者补充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20世纪40至60年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些国家存在的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国的制度学派
![美国的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cd0a0a1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2.png)
凡勃伦制度分析
▪ 凡勃伦的二分法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有两个主要制度;一 是生产技术制度,另一是私有财产制度 这两种制度都以人类 的本能为基础,前者建立在改进技艺本能的基础上,后者建 立在“追求利益”本能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 种制度各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 在现代社会中,两种制度分别表现为运用技术进行机器生产 的“机器操作”和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前者的特点是 大规模生产,提供充裕的产品,后者的特点是只关心盈利。
繁荣孕育了危机;或转而成为收缩,并再度在经济体系内累计和传播的原因是: 1 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劳动效率下降,开始使用旧设备,管理 上浪费的现象增加,所有上述这些因素都使用成本上扬
2.由于契约的约束,习惯和政府管制等原因,使得销售价格的上涨收到限制
3.某些产业由于新投资计划的完成,导致生产能力增加,但却无法以所希望的高价出 售商品。
▪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美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新古典经济学以 制度不变为前提,研究自由竞争下的和谐问题,这显然不能完全适应美国 当时的现实情况。于是以凡勃伦为首注重制度分析和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 发展作用的早期制度经济学派便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制度当 作天然合理不同,制度经济学认为现实社会不总是合理的 自然的。社会制 度也不是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
第八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第八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8e7e33c577232f60ddcca1a9.png)
(2) 新历史学派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
古斯塔夫 ·施穆勒 (Gustav Schmoller, 1839-1917年), 新历史学派领袖 ,《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19001904年) 鲁维格 ·布伦坦诺( Ludwig Brentana, 1844-1931年) 192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现代劳动组合论》 (1881年) 阿尔伯特 ·谢夫勒(Albert Schaffle, 1831-1904年, 《社会主义要义》(1874年) 阿道夫 ·瓦格纳( Adolf Wagner, 1835-1917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1876年) 卡尔·比歇尔 (Karl Biicher,1847-1930年), 《国家经济 学的起源》(1893年)
8.1.4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经济政策”
新历史学派经济观点的基本特征
(1)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作用 (2)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国家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 活
(2) 主张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实行社会改良
8.1.5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米契尔致力于研究商业循环的原因及对策,《经济周期》 (1913年)《经济周期:问题及其解决》(1927年)
(2)“过渡时期” 艾尔斯等人强调从评价标准的角度和技术进步的性质 来考察经济现象, 主要著作《经济进步理论》(1944 年); 贝利和米恩斯合著 《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1932年)
(3)新制度学派时期 a.强调结构分析方法,反对单纯的“经济”分析和数 量分析法第八章源自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Main Topics
历史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制度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制度学派经济学说的一般特点 制度学派的影响及其发展
[经济管理]德国历史学派与美国制度学派
![[经济管理]德国历史学派与美国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14d49c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8.png)
第十七讲德国历史学派第一节德国历史学派是比李斯特稍后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被称为“历史学派宣言”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是历史学派奠基人罗雪尔于1843年发表的,仅比李斯特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晚出版两年。
这就是说,以罗雪尔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和李斯特的经济理论,都是在19世纪40年代前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英、法两国都晚;1848年3月爆发的普鲁士资产阶级革命,要比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晚两个多世纪。
当德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欧洲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都已掌握了国家政权,英、法、德三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发展到公开对抗的地步;这就使德国资产阶级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仅会遇到整个欧洲,特别是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激烈竞争,而后还会有工人阶级的反抗。
德国产业资本的落后性,就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像英、法资产阶级那样坚决地反对封建势力,以罗雪尔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就是由当时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一批经济学家组成的,他们为适应这个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也就必然具有妥协和德国历史学派,就是19世纪40—50年代,在继承李斯特的理论传统,特别是他的历史归纳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萨维尼创建历史法学派的方法和目的而形成的;由于这些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特别强调应用“历史的方法”,特别强调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因此而得名。
与英、法两国的传统经济学相比,德国历史学派所阐述的经济理(一)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以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来否认政治经济学所揭(二)(三)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宣扬精神因素以及被认为民族精神最高体现的国家,对经济历史学派从19世纪40年代起直到20世纪初,一直主宰着德国经济学界,活跃在19世纪40—70年代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1817—1894年)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奠基人。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十三章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十三章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24c56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e.png)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十三章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由德国经济学家威廉·罗森斯泰因、古斯塔夫·冯·史考夫、赫尔曼·维特费格等人创立,美国制度学派主要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人发展起来。
这两个学派都对经济历史和制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新历史学派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主张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研究来分析经济问题。
他们批评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假设过于简化和抽象,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历史、地理、文化和制度的多种影响。
他们的研究方法强调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事件和制度安排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
德国新历史学派还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制度是经济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制度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他们对法律、政治、社会习俗等制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
美国制度学派在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关注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他们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通过对各种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探讨制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美国制度学派的典型代表是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
美国制度学派通过对制度的分析来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他们研究了诸如产权制度、合同法律、司法制度等具体的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绩效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制度下的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不同所导致的。
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出现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新兴学派的发展。
他们通过对经济历史和制度的研究,增加了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对政策制定和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美国制度学派
![美国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770881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3.png)
美国制度学派美国制度学派是指研究和倡导法治和制度化的观点的一群学者。
这一派别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一些学者开始对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强调制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重要性。
美国制度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制度是一种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的重要机制。
他们认为,制度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为社会提供稳定和秩序。
制度可以是规则、法律、程序、传统习俗等等,通过对人的行为设立规范和约束,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冲突,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美国制度学派的学者特别关注政治制度,认为政治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决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强调政治制度应该确保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公平性,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保政府的责任和合法性。
美国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以制度分析为核心,通过对制度的结构、功能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制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制度分析的其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制度路径依赖性,即过去的制度演变会对当前和未来的制度选择和发展产生影响。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探讨制度如何塑造社会和政治,并借此提出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美国制度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政治学领域,研究者们广泛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和评估。
在公共管理学领域,制度学派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帮助政府和公共组织提高效率和效果。
然而,美国制度学派也面临着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们过于强调制度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另外,一些学者也指出,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较为复杂,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政策制定和管理。
总之,美国制度学派通过对制度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他们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探讨制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并为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参考。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制度并非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制度学派
![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e001f2190b4e767f5acfce59.png)
(四)帕廷金、克劳威尔、莱荣霍夫德等为代表的非均衡 分析,综合考虑产品、劳动力、货币市场的共同作用,对 就业问题作了总结性分析。 非均衡实际上是一种非瓦尔拉的均衡,是存在某种失业率 或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的均衡,是存在失业和短缺的均衡。 即在价格不具有自行调整作用的前提下,如果经济中存在 供给与需求的不相等,而且这种不相等恢复到相等的状态, 则各种经济力量就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调整到彼此相 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非均衡就业理 论的主要观点有:(1)名义需求受工资率及其变动的限制、有 效需求受产量和收入及其变动的限制。对实际就业率起作 用的,不是对劳动力的名义需求、而是对劳动力的有效需 求。产量和收入是由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 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力市场单独决定的。(2)非自愿 失业不能通过实际工资率的调整来消除,因为它是由于劳 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而造成的,(3)货币 作为经济的传导机制是造成市场脱节的一个重要方面。(4)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即价格刚性的存在,使失业状况 更加难以改善。
三、评价
制度学派在美国,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 资产阶级经济学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制 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凡勃伦和康蒙斯,都 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他们在理论中批评当时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 美无缺的,凡勃伦甚至还提出了改革美国资本主 义的设想,即由技术人员来执掌工业大权,以替 代金融家的位置。制度学派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 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它只是一 个笼统的称呼,被用来概括若干在理论、方法和 政策主张方面有所相似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含义: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 统一的经济学派。制度学派以研究"制度"而得 名,根据凡勃伦的定义,制度是"广泛存在的 社会习惯",是本身有着进化的过程。因此, 制度学派所研究的内容,在经济的市场的因素 之外,还包括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 的各种因素。他们更强调非市场因素,强调制 度分析方法或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 社会文化分析方法。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 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
西方经济学说史 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学派
![西方经济学说史 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ba40149f192e45361166f520.png)
(5)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这一点成为新历史学派主张利用立法手 段进行社会改良的依据。
(6)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的“超阶级 性”。新历史学派认为,人们之间有比个人间和阶级间更基本的一种道义 结合,国家就是这种道义结合的具体机构。
2.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
托尔斯坦·凡勃伦(1857—1929)出生于美国 威斯康星州农村中一个挪威移民家庭,17岁进入 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曾受教于克拉克。1880 年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继而入霍普金斯、耶 鲁、康奈尔等大学,1884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他曾先后在芝加哥、斯坦福、密苏里等大 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曾任《政治经济 学杂志》主编。
1.对制度的定义
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 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产方式所由构成的是, 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 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 种流行的精神制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如果就其一 般特征来说,则这种精神制度或生活理论,说到底,可 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的类型。
凡勃伦学习、研究涉猎很广,包括哲学、心理学、 自然、历史、考古学、生物学等。1899年出版的 《有闲阶级论》是他的成名作。他的主要经济学 著作还有:《企业论》(1904)、《德意志帝国 和工业革命》(1915)、《美国的高级学术研究》 (1919)、《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191 9)、《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不在 所有权和近代企业》(1923)等。
他反对政府的强制保险,主张工人自己管理失业保险。在农业和商业 政策方面,他主张自由主义,土地可以自由处理。他和瓦格纳不同, 他主张由下而上地推动社会改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制度学派的特点
② 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方法 ③ 以相对的和进化的观点解释社会发展和制 度演变 ④ 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⑤ 分析方法多样
旧制度经济学和新 制度经济学
各自代表人物:凡勃伦,康蒙斯 和米歇尔是旧制度经济学的代表。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有科斯、 诺思、威廉姆森、巴泽尔、张五 常等。
凡勃伦制度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两种制度分别表现为运用技术进行机器生产 的“机器操作”和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前者的特点是 大规模生产,提供充裕的产品,后者的特点是只关心盈利。
于是“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弊病来源于二者的矛盾,即来源于“企业经营”对“机器操作” 的统治。由于这种统治,企业力图把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上,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采用,由此导致经济萧条。
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 根本区别
基本方法论,也就是哲学基础。 旧制度经济学以整体主义、演进 主义、进化主义等为主,新制度 经济学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 自由主义的融合,还受马克思历 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分析工具,就制度经济学没有什 么明确的分析工具,但还是围绕 制度展开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以 交易成本分析为基础和核心的。
康孟斯制度分析
康蒙斯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 体行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是法 律制度。他认为,法律制度不仅先于 经济制度而存在,并且对经济制度的 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康芒斯的交易理论
交易理论:“交易”不仅 仅是简单的物品或劳务 的双边转移,而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易 是所有权的转移。
凡勃伦
凡勃伦的生平和著作
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威斯康 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家庭。 1884年在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历任芝加哥大 学、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经济学讲师、教授、社会 研究新学院讲师。 托尔斯坦.凡勃伦涉猎很广,包括哲学、心理学、自然、 历史、生物等,这对他的经济思想和方法论的形成都有 重大影响,比如他用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来说明人类思想, 习惯等制度的演进。他把“本能主义” 心理学作为他的经 济学的哲学基础,以解释人类的经济活动。 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 是他的代表作,提出了 “炫耀性消费”。
交 易
区分了财产和财产权的 概念。
把交易作为制度分析的 基本单位。
买卖 的交 易
管理 的交 易
限制 的交 易
三、米契尔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
1、韦斯利 克莱尔 米契尔(1874-1948)1874年出生于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拉什维尔,就学于芝加哥大学时期曾是凡 勃伦的学生,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留在本校任教, 1903-191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13年以后一直任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教授。1920-1931年任纽约社会研究新 学院院长,1920-1945年任其主持建立的国民经济研究局 局长,1929-1933年任社会动向研究委员会委员,1933年 任全国计划局成员。米契尔一生都在从事与经济周期有关的 研究及其统计资料的收集,到去世时还在写作《经济周期内 发生了什么事情》。
因此,艾尔斯将全部社会行为划分为技术体系和礼仪体系两类。
礼仪体系可以在技能、知识、工具等技术力量不断变化的条件下 保持不变,并且通过感情交流和集体灌输的方式在人们中间得到 传播。 技术体系指人类合理运用手和脑等来解决问题,从而有益于人类 进步的各种活动。这两个体系是相互对立的,社会的进步就是在 技术体系不断克服礼仪体系的阻碍的过程中实现的。
早期的制度经济学,19C~20C20年代,代 表人物——凡勃伦.
制度经济学的演变
过度时期的制度经济学:20C30~50年代, 贝利,米恩斯,艾尔斯. 新制度经济学:加尔布雷斯,海尔布罗纳, 格鲁奇,50~80年代 . 第四阶段:科斯、诺思;90年代以后,是正 统经济学.
① 改良主义的批判
在这个故事中,师父要告诉徒弟是关于实现人生价值
的道理,但是从门徒出售石头的过程中,却反映出一个经
济规律:凡勃伦效应。
炫耀性消费
炫耀下消费这一概念最先由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 出。炫耀性消费,指的是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 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 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 声望和名誉。比如用于收藏的天价艺术品,标价为1.66万 元的眼镜架、168万元的钢琴。
米契尔作为一个制度主义者,除保持了中式社会制度或“流行的社会习惯”这一传统 外,在理论上斌没有太大的建树。他在统计资料方面数十年辛苦努力虽未在周期问 题上帮助他创立一个独立的理论,但毕竟给人们留下了值得还念的地方。此后,米 契尔还该进了自己的分析方法。在1927年的著作中,米契尔发现,重新研究之后 的结果并不改变自己对经济周期本质与方法的基本关观点。
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
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他去了珠宝商那儿。
凡勃伦效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 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 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这个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
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疯了!”他
自己觉得菜市场的出价已经足够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最后,他以 50万 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凡勃伦效应
他回来,师父说:“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 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不想要更高的价钱, 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凡伯伦传统
当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不能同步扩大的 时候,就产生了生产和利润的矛盾。 “企业经营”对“机器操作”的统治。 二者的矛盾在制度的进化中得到解决。 社会改革方案——技术人员委员会
凡勃伦效应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菜市场,
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
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 这个徒弟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 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 硬币。那个徒弟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 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
繁荣孕育了危机,或转而成为收缩,并再度在经济体系内累计和传播的原因是: 1.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劳动效率下降,开始使用旧设备,管理 上浪费的现象增加,所有上述这些因素都使用成本上扬 2.由于契约的约束,习惯和政府管制等原因,使得销售价格的上涨收到限制。 3.某些产业由于新投资计划的完成,导致生产能力增加,但却无法以所希望的高价出 售商品。 4.银行因准备金的坚守,也不愿进一步增加贷款,因而曹成资本与货币市场的紧缩。
的验证这些理论。 他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放弃了一般经济学家所采取的均衡分析方法,而是从 整个经济活动的经验探索中,去寻找经济波动的内在不稳定性。米契尔观察 到经济周期仅出现于以赚钱,花费货币所得为基础的经济生活中。经济周期 不仅仅是随机的干扰使经济体系暂时偏离了均衡的状态,相反地,经济周期 是现代经济制度本省所产生的广泛扩散的于累计的波动,虽然经济周期是不 定期的,但却是不断重复出现的。
制度学派
Institutional Schooling
制度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产生
19世纪末期,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美国表现尤甚。众所 周知,美国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已 跃居世界首位,国内已基本完成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美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新古典经济学以 “制度不变”为前提,研究自由竞争下的和谐问题,这显然不能完全适应美国 当时的现实情况。于是以凡勃伦为首注重制度分析和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 发展作用的早期制度经济学派便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制度当 作天然合理不同,制度经济学认为现实社会不总是合理的、自然的。社会 制度也不是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
四、艾尔斯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
1、克拉伦斯 埃德温 艾尔斯(1891-1972)是美国制度经济和社会哲学家。 1891年出生在马塞诸塞州的洛厄尔。1912年获得布朗大学文学学士学问后, 在哈佛大学学习一年,1914年又返回布朗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此后, 从布朗大学转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和经济学课程,1917年获得哲学博士 学位。1917-1920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讲师,1920-1923年任里德学院 的哲学副教授,1924-1925年任《新共和》杂志的副主编,1930-1968年 担任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学教授。
在艾尔斯理论中,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技术包含工具、技艺 和知识;技术进步的原因是工具的“自发组合”的功能。技术的行为必 然引起工具的使用,而各个时代的工具具有连续性,文明的连续性就 在于工具的连续性,一切艺术和科学都是从工具的连续性中获得存在 的理由和发展的源泉。
凡勃伦的制度分析
凡勃伦把制度和跟人思想意识联系起来,认为制度是“大多 数人的思想中的普遍具有的确定的习惯”,因此他把私有财 产,价格、市场、竞争、企业、政治机构都说成是广泛存 在的制度。
并且认为“知识”和“技术”应当处于制度演化的核心位置。
凡勃伦的二分法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有两个主要制度, 一是生产技术制度,另一是私有财产制度。这两种制度都以 人类的本能为基础,前者建立在“改进技艺”本能的基础上, 后者建立在“追求利益”本能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 段,两种制度各有具体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