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_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_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10678e6f1aff00bed51e52.png)
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义山诗集》。
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现在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就是“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80b54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5.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富饶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唐代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唐文宗年号)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他处在晚唐时期,朝廷内外的大官僚展开了激烈的纷争,形成了所谓“牛党”和“李党”两个集团。
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大诗人,擅长律诗和绝句。
他的诗构思精巧,委婉含蓄,语言精炼,富有文采。
著有《李义山诗集》。
[注释]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诗题一作《夜雨寄内》。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指作者的妻子。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诗、诗意]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赏析]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唐诗《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诗《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https://img.taocdn.com/s3/m/3eade51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0.png)
唐诗《夜⾬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夜⾬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译⽂你问我回家的⽇期,归期难定,今晚巴⼭下着⼤⾬,⾬⽔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夜⾬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的⼈。
诗⼈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诗表达了诗⼈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期。
4·巴⼭:指⼤巴⼭,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泛指巴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在谓语前,表⽰动作⾏为是由两个或⼏个施事者共同发⽣的。
可译为“⼀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西窗剪烛”⽤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诗选⾃《⽟溪⽣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寄北》。
这⾸诗所寄何许⼈,有友⼈和妻⼦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九岁⾄四⼗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在此之前,其妻王⽒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更为贴切。
开⾸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已收到妻⼦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回归故⾥。
诗⼈⾃然也希望能早⽇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时还不能实现。
⾸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夜⾬涨秋池”是诗⼈告诉妻⼦⾃⼰⾝居的环境和⼼情。
《夜雨寄北》注释
![《夜雨寄北》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9c34c4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9.png)
《夜雨寄北》注释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也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6e29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f.png)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1、《夜雨寄北》解析鉴赏.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9]2、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9 译文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日期还难以确定。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译文二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1、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9 赏析三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072f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d.png)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夜雨寄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3dedb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d.png)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题目:《夜雨寄北》2、作者:李商隐3、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翻译要点5、赏析角度二、原文翻译11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翻译为: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111 此句开篇即直抒胸臆,通过夫妻之间的问答,展现了归期的不确定性,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羁旅之愁。
12 “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121 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实景,秋雨连绵,池水上涨,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13 “何当共剪西窗烛”翻译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131 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未来相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14 “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为: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41 这一句回扣前文的“巴山夜雨”,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沉绵邈。
三、诗歌赏析21 情感表达211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多种情感交织,令人动容。
212 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展现了其高超的抒情技巧。
22 意境营造221 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222 同时,“西窗烛”的想象又为诗歌增添了温馨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3 结构巧妙231 诗歌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从眼前的实景到未来的想象,再回到眼前的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动人。
232 首尾呼应,“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4 语言特色241 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42 用词精准,如“涨”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雨之盛,池水之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巧妙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喜爱。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注释、译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996db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6.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注释、译文
作品简介:
这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给他妻子王氏的一首诗,以诗代柬。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2)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3)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2)〔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3)〔却〕再。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6090b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e.png)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赏析】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5dd5a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b.png)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何时我们就可以相依在西窗下共抠烛花,说你在巴山夜雨中我的悲凉和思念。
[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夜雨递北》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荒凉的异乡巴蜀寄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下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平易近人有味。
全诗构想新巧,自然简洁,跌宕起伏存有并致,很存有意境。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抠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泌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的(也可能是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夏雨的夜晚。
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
感慨万千。
①、君:你。
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一说是友人。
②、巴山:也叫做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③、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哪一天?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⑥、却话:三步谈到。
却:副词。
还,且。
则表示轻微的转折点。
译文:你反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的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再次相聚,共抠西窗烛①花掉彻夜长谈;再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在西窗烛芯;再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赏析:这就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就是诗人寄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隔绝,撤离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递去书信,查问归期。
但秋雨绵延,交通中断,无法确认,所以提问说道:君问归期未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译文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fef06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f.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译文|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是诗人李商隐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夜雨寄北》原文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faf1e0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1.png)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253ea11a37f111f1855b64.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文、译文、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576e0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f.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朝代】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注释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在的“您”。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何时将要。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长安妻子王氏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即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看到在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恰当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翻译及鉴赏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翻译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03d430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6d.png)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一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二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鉴赏这首诗所寄何许人,其实,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95f327fc4ffe473268ab33.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510ed0cc17552706220886.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1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https://img.taocdn.com/s3/m/8eaff481aeaad1f346933fee.png)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出自《夜雨寄北》的名句。
附录全诗如下:《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能够指妻子,也能够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资料看,按“寄内”明白,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刻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出处作者及
翻译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作者及全诗意思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
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夜雨
寄北》①(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
内(现在河南泌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的(也可能
是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夏雨的夜晚。
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
感慨万千。
②【巴山】不是指大巴山,而是指缙云山。
③【却】再。
池:水池。
期:期限。
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
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赏析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