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合集下载

《地球的运动》活动型教学设计(第3课时)

《地球的运动》活动型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一、课标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二、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地球公转五带的名称:95%学生能够掌握2、地球公转五带名称、界线名称及度数:85%学生能够掌握3、地球公转产生的五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60%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地球公转产生的五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四、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2、利用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的划分及其分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构建动场】在我们这个地区,我们每一年都会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是在世界上有的地方却没有四季的变化,有的是终年严寒,有的是终年炎热。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揭示这些现象的奥秘。

【复习巩固】活动一: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关系: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程序:自主复习-展示交流-归纳提升1、自主学习读下图,填表格: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地面获得热量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月份夏至秋分冬至春分2、展示交流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展示3、归纳提升地球公转位置的变化意味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等。

活动策略: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约2、3分钟后,找一生来回答,师纠正并评价。

而后,让同学们分组识图记忆表内内容。

活动评价:通过此活动让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大部分同学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的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面获得热量的不同以及引起的季节变化。

【讲授新课】活动二:五带的划分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归纳提升1、自主学习看课本插图地球上的五带及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回答下列问题:转动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1天时差、昼夜交替等公转太阳自西向东1年四季变化(1)五带之间的界线分别是哪些纬线(2)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哪个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3)五带中四季分明的哪些(4)中国大部分位于哪个带家乡位于哪一带(5)让学生在板图上标出五带的名称,划分的界线名称及度数。

地球自转公转现象

地球自转公转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它们分别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

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轴线倾斜约23.5度,因此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在不同时间面对太阳。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意味着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大约24小时,即一天,这个周期决定了我们的日常时间单位。

地球自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的一半始终面向太阳,这部分是白昼;而另一半背离太阳,这部分是黑夜。

地方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的高度角和时间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地方时差的存在。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大约365.25天。

地球公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四季更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轴线的倾斜,不同季节地球不同部位的倾斜角度不同,导致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变化,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昼夜的长短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冬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而在夏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们影响了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

第3课时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地球的运动
伸出右手,使大拇指朝上指向北极,那么弯曲的四指指向为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下图所示:
地球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公转
阅读教材,结合图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球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年
旋转中心
太阳
地理现象 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等
四季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夏 至
全年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这天过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地心说”与“日心说”
情况又会怎样? 逆时针 顺时针
② 在地球仪上找到家乡的大致位置,看一
看家乡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昼夜更
替现象。
③ 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纽约的位置,看
一看,当北京是中午时,纽约是白天还
是夜晚。 夜晚
④ 在地球仪上,指出可以“坐地日行八万
里”的纬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 自转周期为一天。
巧记地球自转方向——右手法
“地心说”示意图
“日心说”示意图
板书 设计
地球的运动
自转
特点
现象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昼夜更替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公转
特点
现象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四季冷暖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
随堂 练习
1.(四川巴中中考)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B )
A
B
C
D
2.主要是由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D )
方向 周期 旋转中心 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 地轴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 的球体,太阳光线照射在地 球表面上,有半个球面可以 接受阳光照射,形成白昼, 而阳光照不到的半个球面则 为黑夜。地球周而复始的自 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说课稿1

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说课稿1

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地科二班的刘陵,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

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这一节分为4个课时,而我要讲的是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为:1、地球公转运动基本状况,包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太阳所处的位置等。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节课,主要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带的划分。

这节课的内容在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讲述的是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方式——公转运动。

而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两种运动方式,才能全面,系统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

同时,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也是学生正确理解下一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基础。

只有正确的理解黄赤交角的意义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等内容,学生才能够理解各地的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内容。

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知识,历法知识,和物理知识,这为他们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奠定的知识基础。

但他们还缺乏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且他们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时期,抽象思维还不十分成熟,这给我们这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把目标做了如下安排:1、学生能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以及黄赤交角的大小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系,学会抽象思维3、学生能熟记地球五带的划分,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直射点在移动与黄赤交角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抽象思维尚不完善的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它也是解释其他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如何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策略: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特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特点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 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 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为90。
二、黄赤交角
“三个基本不变”
“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 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 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 ,总是自西向东。

23°26´ s
(3)太阳直射点南北移极限是________ (纬度)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__ 半球上。
某两位同学用如下实线和虚线两种图表示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北回归线 •
B
赤道 •

E•
A
C
南回归线
D

北回归线

赤道
G• H L•
南回归线 F•
K

1.B点代表的北半球节气是夏至,日期是6月22日。直射点 纬度是23º26`N。
2.A点代表的北半球节气是春分,日期是 3月21。日与A点 代表的节气相同的点有 E、G 。
3.两幅图中,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时段用字母
4.表直示射分点别一直是向A南→移B动和的G时→段H用。日期表示分别是6月22日到 12月22日。 5.今天,太阳 直射点在 北 半球,向 南(南、北)移动。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α 。目 前该角大小是 23º2。6´
2.决定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最南最北
界线的是图中的 α 角。
3.若α为20º则南回归线度数是 20。ºS β的度数是 70,º北极圈的度数应该 是 7。0ºN
三、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 地球表面太阳高度角为90°的 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编写人:王盘永审核组长:郑海燕审核主任:陈振强温馨寄语: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四)地球公转与季节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③气候四季(北温带)④中国传统四季二、典题解析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A.M地的白天比N地短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D.M地大约3点钟日出,21点日落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二、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一)经线与纬线 N 1、经线与经度 经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 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半圆,又称子午线。 经线特点 1、是半圆
2、长度相等
3、指示南北方向
S
经度
经度的划分
西经 向西增大 东经 向东增大
90° 45°30° 15° 0° 15° 30°45° 90° 60° 15° 60°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
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特点:
1.除极点外,皆是圆圈; 2.赤道最长(4万千米), 往两极纬线圈越来越小,
两极为点;
3.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 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利用经纬度及经纬网定位 (一)经线与纬线
纬 度
赤道0° 南北极点90° 书写方法: 北京:北纬40°
(或40°N)
探究 :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 航行之后,水兵们发现,在航海中丢失了整整一 天!为什么?
172.5º 180º 172.5º E W
时间不变;日期减1天
日界线
A、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 日期要变更 B、国际日期变更线(日 界线)并不完全与180度 经线重合
C、实际应用中,日期界 线还有一条,即地方时为 0钟点的经线
本 初 子 午 线
180° 165° 150° 135° 120° 105° 165° 150° 135° 120°
经度划分: 从0°经线 起,向东、 105° 向西各分作 180°; 90° 书写方法: 75° 北京: 东经116° 或116°E
90°
北极
75°
60°
45° 45° 30° 15° 0° 15° 30°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新教材人教版七上地理第一章 第3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七上地理第一章 第3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观察记录,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出示地球公转图,提出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3.认识黄赤交角,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二)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公转基本特征2.观察发现:(1)椭圆形(2)倾斜(3)倾斜的角度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3.读图分析:(1)找一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角度。

地轴倾斜角度为23.5°(2)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黄赤交角的角度为23.5°1.模拟观察:利用手电模拟太阳光垂直照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强度与光照角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1)在下图中的A、B、C三点,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多?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少?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2)光线直射获得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热量多?2.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3.实验演示——地球公转4.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时间。

5.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太阳直射位置在南北纬23.5°之间有(二)模拟操作+观察发现1.模拟实验,观察思考(1)A点获得热量最多,C点获得热量最少规律: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2)直射:获得热量多;斜射:获得热量少2.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知。

3.按照要求动手操作:(1)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

(3)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4.观察记录—读图分析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归纳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次数。

(三)揭秘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知识铺垫:(1)认识昼弧和夜弧,从图中判断昼夜长短状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太 阳 光
冬至日日照图

43°08′ 66°34′ 0°
阳 光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50 热带范围变大 23.50 300 6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更替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夏至日 (6月22日)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第三节 地球运动公转的现象

第三节 地球运动公转的现象

第一章行星地球主备:蒋福祥审定:曾琪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学习目标1.了解四季的天文含义,五带的范围。

2.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超前预习】四、地球的公转意义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意义: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B100________和B101________的变化来描述。

B102________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B103________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a. 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B104________,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B105________夜长,纬度越高,昼越B106________,夜越B107________。

南半球B108________。

b. 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B109________,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B110________夜长,纬度越高,昼越B111________,夜越B112________。

南半球B113________。

c.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达到一年中的昼B114________、夜B115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B116________,夜越B117__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B118________现象。

南半球相反。

d.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且达到一年中的昼B119________,夜B120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B121________,夜越B122__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B123________现象。

南半球相反。

e. 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B124________。

f. 赤道:全年B125________。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周期为一年。这个运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我国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植被变化,了解地球公转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本节课内容选自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
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公转方向、周期、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
-掌握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及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认识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环境伦理观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四季变化的关系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首先,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分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有些同学容易将两者产生的地理现象混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强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演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地球的运动》ppt课件人教版初中地理3

《地球的运动》ppt课件人教版初中地理3

谁是晨线谁是昏线?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 2、太阳东升西落 3、不同经度时间的差异 4、一天中太阳高度/影子长度的变化
为什么地球自转会造成地球上不同经度 时间的差异?
我们的时间总是以太阳的照射情况 为依据,例如,昼半球的正中央的经 线总是正午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 总是午夜0点。
但是由于在全球的同一时刻,太阳 在不同地区的照射情况不同,因此就 有了时间的差异。
•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地球在公转轨道 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就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认识到地球在自转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秋分—冬至:赤道—南回归线(向南移动)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冬至—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4、一天中太阳高度/影子长度的变化 我们的时间总是以太阳的照射情况为依据,例如,昼半球的正中央的经线总是正午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总是午夜0点。 五带的范围不要和低中高纬度的范围混淆! 例如:北京时间以120°E为准,伦敦时间以0°为准,北京时间总比伦敦时间早8小时。 南温带:23.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但是由于在全球的同一时刻,太阳在不同地区的照射情况不同,因此就有了时间的差异。
季节变化与昼夜长短
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夏至: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春分—夏至—秋分:北半球 昼 昼长夜短
夏至—冬至: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 冬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黄赤交角变大,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变化?
66034′N 寒带范围变大 600N 温带范围变小 300N 23026′N

23026′S 300S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600S 66034′S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变小,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夏至日;B为秋分 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 A为
D
A
E
F
C
B
练习:
1、12月22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B A.北京 B. 广州 C. 上海 D.哈尔滨 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B
补充:1、晨昏线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晨昏 线过极 点),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与经线圈(这个经线圈必须与晨昏线 相交于赤道)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3.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北半球昼/夜长=南半球 夜/昼长。
23.50
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23.50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0 (南北极圈的度数)
二者之和是900
【例1】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多选)
A黄赤交角为23°26′ B黄赤交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造成的 C黄赤交角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D黄赤交角决定了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 【例2】下列哪个节日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 C )
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 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的日期 1. 甲地时间为( )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公转和自转两种,它们产生了许多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潮汐等。

本文将介绍公转和自转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公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天,这就是一年的长度。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所以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太阳的辐射能量比较强,地球表面的温度也较高,这时是夏季。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太阳的辐射能量比较弱,地球表面的温度也较低,这时是冬季。

春季和秋季则是夏季和冬季之间的过渡期。

2. 昼夜交替地球公转还产生了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只有地球表面朝向太阳的一半能够接收到太阳的辐射能量,这时是白天;而另一半则背向太阳,无法接收到太阳的辐射能量,这时是黑夜。

地球每转动一次,就会产生一次昼夜交替。

3. 潮汐地球公转还与潮汐有关。

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产生的。

地球表面的水分子会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从而形成潮汐。

由于月球比太阳更接近地球,所以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比较大。

当月球和太阳处于同一侧时,会形成春潮;当月球和太阳处于相对侧时,会形成小潮。

二、自转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轴线旋转的过程。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不同经度和纬度,以及地球上的赤道、南北极等地理概念。

自转还产生了地球上的风、云、气候等现象。

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1. 不同经度和纬度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不同经度和纬度。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从东向西的线,它们的长度不同,最大的经度为180度。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从南向北的线,最大的纬度为90度。

通过经纬度,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地球的运动教研活动方案(3篇)

地球的运动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的运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活动内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规律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4.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 地球运动的实验演示四、活动时间本次教研活动共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

五、活动地点学校地理实验室、教室六、活动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七、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地球仪、地球自转和公转演示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地球仪、笔记本、笔等。

八、活动流程(一)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规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利用地球仪、PPT课件等,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周期、方向等规律。

3. 学生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并进行展示。

(二)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利用地球仪、PPT课件等,讲解昼夜更替、时差、地方时等地理现象。

2. 实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地球自转实验,观察昼夜更替现象。

3.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进行展示。

(三)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利用地球仪、PPT课件等,讲解四季、五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地理现象。

2. 实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地球公转实验,观察四季变化现象。

3.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进行展示。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不仅拥有自转和公转这两个重要的运动方式,还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现象。

本文将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探讨这些运动背后的奥秘。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进行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稳定,每天约为1670公里/小时,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球一天有24小时的原因所在。

地球自转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日出日落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看起来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当地球的自转轴与太阳直线夹角为90度时,是我们所处的地方的正午,太阳直射地球的区域最广。

而当地球自转轴与太阳直线夹角为0度时,即是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刻。

因此,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看到了日出和日落的美丽景色。

1.2 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经历了昼夜的交替。

当地球自转轴与太阳直线夹角为90度时,即是我们所处的地方的正午,这时该地区正处于白天。

而当地球自转轴与太阳直线夹角为180度时,即是我们所处的地方的午夜,这时该地区正处于黑夜。

1.3 自然风地球的自转还引起了自然风的产生。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较快,地球表面的空气也随之一起旋转。

在地球表面,大气的运动会形成各种风,风的强度和方向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例如,在赤道附近,地球的自转使得空气上升,形成了气旋,即所谓的热带风暴。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椭圆轨道运动。

地球公转的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这意味着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了大约9.46亿公里。

地球的公转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现象。

2.1 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始终保持不变的。

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即为地球的近日点,此时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夏季。

而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即为地球的远日点,此时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弱,温度较低,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冬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太阳直射点越靠近赤道的日期,昼夜长短相差越小,故我国国庆节(10月1日) 符合题意;香港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故6月22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正午太 阳高度是低—高—低(直射时最高)。答案为(1)C,(2)A。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解析:C 国际劳动节是每年的5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黑夜继续延长,6月22日达最大值。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2.夏至日时,北京(40°N,116°E)的正午太阳高度( . ° ° A.50° B.16°26′ C.73°26′ D.26°04′ . ° . ° ′ . ° ′ . ° ′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24 五带的划分,据图回答: (1)五带的界线分别为哪些? (2)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五带中的哪些带? (3)各带获得的热量有何不同?
答案:(1)北极圈是北寒带、北温带的分界线,南极圈为南寒带、南温带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是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2)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3)热带最多,寒带最少,温带居中。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解析:3.D 4.B 5.D 本题考查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及昼夜长 短变幅与纬度的关系。第3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 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第4题,纬度 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春秋分除外),即昼长与夜长之差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 等长。按昼长与夜长之差从大到小排列即纬度从高到低。第5题,地球公转运动 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 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由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 轨道平面呈一夹角,即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同时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 ° ′ 所致。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在同一半球(南、北),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 ” 小数;若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数相加。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
解析:3.D 4.B 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O点所在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5∶1, ∶ 所以昼长为20小时,夜长为4小时;图示节气为北半球夏至日,越往北白昼越长, 长春是四个城市中位置最靠北的城市,白昼最长。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5.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 . D.黄赤交角的存在 .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典例剖析】 读“太阳直射点位移图”,回答(1)~(2)题: “ ”
(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下列日期中,一年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 A.国际儿童节 B.国际劳动节 . .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 . (2)6 月 22 日前后至 9 月 23 日前后,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 A.低—高—低 B.高—低—高 . . C.低—高 D.高—低 . .
二、综合题(对应学生用书第 18 页)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此时北半球昼长开始小于夜长,则这一天的节气是______;再过 3 个月左右的节气是 ______。 (2)这一天,北京、南京二地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 (3)此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是______,与纬线的关系是______。 (4)此时,A 点所在的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______。 (5)此时,赤道上白昼的范围是从______至______。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测控导航 知识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题号 1、3、4、5、6 2、7、8、9、10、11、12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 1.国际劳动节及以后几天内,南半球中纬地区( . A.昼长夜短,且白昼继续增长 . B.昼长夜短,但白昼不断变短 . C.昼短夜长,且黑夜继续延长 . D.昼短夜长,但黑夜不断缩短 . )
名师点拨
(对应学生用书第17~18页)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பைடு நூலகம்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昼夜长短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1)昼长和夜长时数的计算方法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四季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相关知识。地球公转运动和自转运 动共同作用形成了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 致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的更替。故本题答案 为D。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太阳直射点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节气或季节 度及移动方向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春分 赤道;北移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平均值 赤道与北回归 自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 北回归 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趋向 最大 春分到夏至 线之间;北移 某一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值;南半球各纬度趋向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 夏至 北回归线; 南移 减 的最小值 秋分 赤道;南移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平均值 赤道与南回归 自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的 南回归 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趋向 最大 秋分到冬至 线之间;南移 某一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值;北半球各纬度趋向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 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冬至 南回归线; 北移 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 减 的最小值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解析:由晨昏线和经线圈重合可知,该日为春分或秋分;由北半球昼长开始小于夜 长可知,该日为秋分。由图可知A点将转向夜半球,故A点所在的经线是昏线。A点 为18点,由图可知A点与180°经线经度相差90°,故A点经度为90°W,赤道上日 ° ° ° 出时间为6点,因此日出的地方与A点相差180个经度。此时,赤道上白昼的范围是 从90°E到90°W。 ° ° 答案:(1)秋分 冬至 (2)昼夜等长 (3)重合 垂直 (4)昏线 (5)90°E 90°W ° °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答案:(1)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划分等。 (2)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3)无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均匀等。 (4)二分日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夏至日昼长夜短;冬至日昼短夜长。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典例剖析】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移动造成了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下图中的 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中能反映上海地区白天最短的是( )
解析:上海白昼最短的一天应是冬至日,图A昼夜平分,晨昏线过极点且与经线圈 重合,应是春分或秋分;图B北极圈内为极昼,应为夏至日。图C和图D易混淆,是答 题的误区,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出两图均为以北极点为圆心的极地俯视图,图C 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为夏至日,图D北极圈内出现极夜,为冬至日。答案为D。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2.(2011年安庆期末)某地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该地 . 位于( ) A.北回归线上 B.北极圈上 . . C.南回归线上 D.南极圈上 . .
解析:C 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证明位于南半球,一年中只有一次直射,证明 位于回归线上,两者结合应为南回归线。
)
解析:C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知:H=90°-|40°- ° ° ° 23°26′|=73°26′。 ° ′ ° ′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表中所列的是 12 月 22 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3~5 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 小时 30 分 9 小时 09 分 11 小时 25 分 13 小时 56 分 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 . . . 4.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 .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 . 5.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