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正弦交流电路串、并联谐振的研究
交流电的串并联谐振
1
tg 1
1
0
2
0
低通波特图
幅频特性
T j
T j 1
2
1
0
(分贝)
102 101 1
3
20
40
10 102 0
-20dB/十倍频
相频特性
tg 1
0
0 102101 1 10 102 0
45
90
典型的网络函数
低通
高通
带通
电路
举例 U i
UO U i
UO U i
I
I0 2
f1
下限截止频率
f2
上限截止频率
f f2 f1 通频带
I0
f1 f0 f2
f
关于谐振曲线的讨论
I
I
I
I0
I0
I0
0
(a) 0 不变,
I 0 变化。
01 02
(b) I 0 不变,
0 变化。
0
(c) I 0 不变,
0 不变,
f 变化。
I
I0
I 0
0
谐振曲线讨论(之一)
(1)
不变
U jX C
IRL
I IRL IC
I、U 同相时则谐振
非理想情况下并联谐振条件
I IRL IC
U
IIRL
IC
I
R
1
jL
jC
U
R
2
R
L2
j
R2
L
L2
C U
实部
虚部
谐振条件:虚部=0。 则 U 、I 同相
并联谐振频率
由上式虚部
R2
交流电路的谐振现象实验报告
交流电路的谐振现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交流电路中谐振现象的基本原理。
2、掌握测量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等参数的方法。
3、观察并分析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特点及差异。
二、实验原理在交流电路中,当电感、电容和电阻串联或并联时,在一定的电源频率下,可能会出现谐振现象。
串联谐振时,电路的阻抗最小,电流达到最大值,且电感和电容两端的电压可能远大于电源电压。
其谐振频率$f_0$可由公式$f_0 =\frac{1}{2\pi\sqrt{LC}}$计算得出,其中$L$为电感值,$C$为电容值。
并联谐振时,电路的阻抗最大,电流达到最小值,且电感和电容中的电流可能远大于总电流。
品质因数$Q$是衡量谐振电路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于串联谐振,$Q =\frac{\omega_0 L}{R}$;对于并联谐振,$Q =\frac{R}{\omega_0 L}$。
三、实验仪器1、信号发生器2、示波器3、电阻箱4、电感箱5、电容箱四、实验步骤1、串联谐振实验按照电路图连接好串联电路,包括电阻、电感和电容。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从低到高逐渐变化,同时观察示波器上的电流波形,当电流达到最大值时,记录此时的频率,即为串联谐振频率$f_{0s}$。
测量此时电阻、电感和电容两端的电压,并计算品质因数$Q_s$。
2、并联谐振实验按照电路图连接好并联电路,包括电阻、电感和电容。
同样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从低到高逐渐变化,观察示波器上的电流波形,当电流达到最小值时,记录此时的频率,即为并联谐振频率$f_{0p}$。
测量此时电阻、电感和电容中的电流,并计算品质因数$Q_p$。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串联谐振实验数据|实验次数|电阻$R$(Ω)|电感$L$(mH)|电容$C$(μF)|谐振频率$f_{0s}$(kHz)|电阻电压$U_R$(V)|电感电压$U_L$(V)|电容电压$U_C$(V)|品质因数$Q_s$ ||::|::|::|::|::|::|::|::|::|| 1 | 500 | 100 | 01 | 50 | 50 | 150 | 150 | 30 || 2 | 800 | 150 | 008 | 40 | 80 | 240 | 240 | 60 |2、并联谐振实验数据|实验次数|电阻$R$(Ω)|电感$L$(mH)|电容$C$(μF)|谐振频率$f_{0p}$(kHz)|电阻电流$I_R$(mA)|电感电流$I_L$(mA)|电容电流$I_C$(mA)|品质因数$Q_p$ ||::|::|::|::|::|::|::|::|::|| 1 | 1000 | 80 | 006 | 60 | 60 | 180 | 180 | 18 || 2 | 1200 | 100 | 005 | 50 | 50 | 250 | 250 | 2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平均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等参数。
交流电路的谐振.
25 10 A R0 25 I I 10 j1.2 1.56 50 I RL C I
U R0
因此:R 30.7
L
37 37mh 1000
3、复杂电路的谐振
R I 1 1
求: (1)当A2中电流为零时,求A4的读数。 (2)求电源送入网络的有功、无功、 视在功率。
电路发生串联谐振,则电阻两端电压即为电源电压,此题可解。
方程式及结果如下:
解: V U R U S 10V
Q
A I
U S 10 5A R 2
w0 L Iw0 L U L V2 40 4 R IR U R V 10
2、并联谐振电路
右图所示电路处于谐振状态,已知: 谐振时w 1000rad / s, R0 25, C 16uf , V 100V , A 1.2 A时,求R、L之值。
分析:
L1 a 50 0.2H I 5
A2
I 2
A4
I 4
U S
R5 50
120V
C5
C3 L 5F 10F 4 0.1H
b
由已知条件,电流I2为零,则C3、L4发生并联谐振,导纳为零。电源角频 率W可求,则电路各部分阻抗可求。为求A4的读数,就要求出I4的有效值,只 要知道电压UAB相量即可。在电源和电路参数已知的情况下,电流I1、UAB相 量均可方便的求出。 解: w
L1C5 发生串联谐振。
.47 166 jwL4
(R j 1 )I 247 76 U ab 5 5 wC5
I 4 2.47 A 0
P U S I1Cos U S I1 120 *1.2 1.44W S P 144W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串并联谐振PPT课件
由Q 的定义:
Q
0 L R
0
LI02
RI
2 0
2π
LI02 RI 02T0
2π
谐振时电路中电磁场的总储能 谐振时一周期内电路消耗的能量
从这个定义,可以对品质因数的本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维持一定量的振荡所消耗的能量愈小,则振荡电路 的“品质”愈好。
第11页/共43页
四、RLC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和选择
∴收到北京台820kHz的节目。 0 640 820 1200 f (kHz)
从多频率的信号中取出 0 的那个信号,即选择性。
选择性的好坏与谐振曲线的形状有关,愈尖选择性愈好。 若LC不变,R大,曲线平坦,选择性差。
Q 对选择性的影响:R 变化对选择性的影响就是Q对选择性的 影响。
第17页/共43页
U U L(ω) ωLI ωL | Z |
ωLU R2 (ωL 1 )2
ωC
QU
1 η2
Q
2
(1
1 η2
)2
UC (ω)
I ωC
ωC
U R2 (ωL
1 )2
ωC
QU
η 2 Q2 (η 2 1)2
第21页/共43页
U( )
UC(Cm)
QU U
UL( )
UC( )
UL( ):
0
Cm 1Lm
二、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1、谐振条件:(谐振角频率)
•
IR
+
•
U _
Z
R
j(
ωL
1 ωC
)
R
j(
XL
XC
)
j L R jX
1
rlc并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rlc并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和仪器四、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六、实验结论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并理解RLC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性,通过对电路参数的调整和观察,加深对谐振电路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1. RLC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RLC并联谐振电路由一个电感L、一个电容C和一个固定阻值R组成。
当该电路被接到交流源上时,如果交流源频率等于该电路的共振频率,则该电路会出现共振现象。
此时,整个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将达到最大值,并且在L和C之间形成一个高阻抗区域。
2. 共振频率计算公式RLC并联谐振电路的共振频率f0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f0 = 1 / (2π√LC)3. 实验器材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器材和仪器如下:- RLC并联谐振电路板- 信号发生器- 示波器- 万用表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RLC并联谐振电路板、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连接。
具体连接方式如下:- 将信号发生器的正极接到电路板上的“+”端口,负极接到“-”端口。
- 将示波器的探头分别接到电路板上的“Vout”和“GND”端口。
2. 测量电路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板上的电感L、电容C和阻值R,并记录下来。
3. 调节信号发生器频率将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调整为从几百Hz开始逐渐增加,直到观察到示波器上出现共振现象为止。
记录下此时的频率f0。
4. 观察示波器曲线观察示波器上的曲线,包括幅度和相位。
通过调整信号发生器频率,观察曲线幅度和相位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5. 改变电路参数改变电路板上的L、C或R值,再次进行步骤3和4,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制作了一个RLC并联谐振电路,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电路的共振现象。
通过调整信号发生器频率,我们成功地找到了该电路的共振频率f0,并观察到了示波器上的曲线幅度和相位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在改变电路参数后,我们发现电路的共振频率和曲线幅度、相位等特性会发生变化。
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引言:电路实验是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实践课程之一。
其中,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本文将对串联谐振电路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串联谐振电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幅度特性和相位特性,加深对谐振电路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串联谐振电路由电感L、电容C和电阻R串联而成。
当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选择合适的数值,并且电路工作在谐振频率附近时,电路会表现出特殊的谐振现象。
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阻抗最小,电流最大。
这种谐振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三、实验装置与步骤实验所需的装置主要有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感、电容和电阻等。
实验步骤如下:1. 搭建串联谐振电路,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电路的输入端,示波器连接到电路的输出端。
2. 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可变频率,初始值设置为较低的频率。
3.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4. 当示波器上的波形达到最大振幅时,记录此时的频率,即为谐振频率。
5. 重复步骤3和4,改变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数值,观察谐振频率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调整了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数值,并观察了谐振频率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数值越大,谐振频率越低。
这是因为电感和电容的数值决定了电路的固有频率。
另外,我们还观察了电路的幅度特性和相位特性。
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幅度特性表现为电流最大,而在谐振频率两侧,电路的幅度逐渐减小。
相位特性则表现为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差最小,而在谐振频率两侧,相位差逐渐增大。
五、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误差。
首先,由于实际电路元件的参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其次,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和仪器误差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交流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交流谐振电路实验报告交流谐振电路实验报告引言:交流谐振电路是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电路,它在特定频率下能够实现电流和电压的最大响应。
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交流谐振电路,研究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交流谐振电路的特性,包括共振频率、谐振频带、频率选择性等。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交流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验证理论模型。
二、实验器材与原理1. 实验器材:本次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包括信号发生器、电感、电容、电阻、示波器等。
2. 实验原理:交流谐振电路由电感、电容和电阻组成。
当电感和电容并联时,可以形成一个谐振回路。
在特定频率下,电感和电容的阻抗相互抵消,使得电路呈现出最大的响应。
这个特定频率称为共振频率。
三、实验步骤1. 搭建电路:按照实验要求,搭建交流谐振电路。
将电感、电容和电阻按照电路图连接好,并连接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
2. 测量共振频率: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示波器上电压的变化。
当电压达到最大值时,记录此时的频率,即为共振频率。
3. 测量谐振频带:在共振频率附近,逐渐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并记录示波器上电压的变化。
当电压下降到共振电压的70.7%时,记录此时的频率,即为谐振频带。
4. 计算频率选择性:通过测量共振频率和谐振频带,可以计算出交流谐振电路的频率选择性。
频率选择性是指在谐振频带内,电路对频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交流谐振电路的共振频率和谐振频带。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频率选择性。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我们可以验证交流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五、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精度和实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提高仪器的精度、增加实验次数并取平均值、控制实验环境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交流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串联谐振电路 实验报告
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引言:谐振电路是电子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无线通信、电力传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串联谐振电路,研究其特性和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谐振电路的理解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了解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2. 学习搭建串联谐振电路的方法和步骤;3. 研究不同参数对谐振电路性能的影响;4. 掌握使用示波器测量电路波形和频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 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谐振电路是指当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元件的阻抗相等时,电路会发生谐振现象。
谐振电路可以分为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两种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重点研究串联谐振电路。
2. 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串联谐振电路由电感、电容和电阻组成,其特性由谐振频率、品质因数和带宽等参数决定。
谐振频率是指电路中电感和电容元件的阻抗相等时的频率,品质因数是指电路的能量损耗程度,带宽则是指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工作频率范围。
三、实验步骤1. 搭建串联谐振电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电感、电容和电阻元件,按照电路图搭建串联谐振电路。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元件无损坏。
2. 测量电路参数使用示波器测量电路的输入和输出波形,记录谐振频率、品质因数和带宽等参数。
根据波形的振幅和相位差,可以进一步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
3. 改变电路参数逐步改变电路中的电感、电容或电阻元件的数值,观察电路参数的变化情况。
比较不同参数对谐振频率、品质因数和带宽的影响,分析电路性能的变化规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串联谐振电路的参数和波形数据。
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谐振频率随电感和电容数值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调节这两个元件的数值来实现对谐振频率的调节。
2. 品质因数与电路中的电阻有关,电阻越小,品质因数越大,电路的能量损耗越小。
3. 带宽与品质因数呈反比关系,品质因数越大,带宽越小,电路的频率选择性越强。
实验报告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并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并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祝金华PB15050984 实验题目: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目的: 1. 学习用实验方法绘制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
2. 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特点,掌握电路品质因数(电路Q值)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1. 在图1所示的R、L、C串联电路中,当正弦交流信号源Ui的频率f改变时,电路中的感抗、容抗随之而变,电路中的电流也随f而变。
取电阻R上的电压UO作为响应,当输入电压Ui的幅值维持不变时,在不同频率的信号激励下,测出UO之值,然后以f为横坐标,以UO为纵坐标,绘出光滑的曲线,此即为幅频特性曲线,亦称谐振曲线,如图2所示。
L图 1 图22. 在f=fo=12πLC处,即幅频特性曲线尖峰所在的频率点称为谐振频率。
此时XL=Xc,电路呈纯阻性,电路阻抗的模为最小。
在输入电压Ui为定值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最大值,且与输入电压Ui 同相位。
从理论上讲,此时Ui=UR=UO,UL=Uc=QUi,式中的Q 称为电路的品质因数。
3. 电路品质因数Q值的两种测量方法一是根据公式Q=UC测定,Uc为谐振时电容器C上的电压(电感上的电压无法测量,故Uo不考虑Q=UL测定)。
另一方法是通过测量谐振曲线的通频带宽度△f=f2-f1,再根据QUo=fO求出Q值。
式中fo为谐振频率,f2和f1是失谐时,亦即输出电压的幅度下降到f2-f1最大值的1/2 (=0.707)倍时的上、下频率点。
Q值越大,曲线越尖锐,通频带越窄,电路的选择性越好。
在恒压源供电时,电路的品质因数、选择性与通频带只决定于电路本身的参数,而与信号源无关。
预习思考题1. 根据实验线路板给出的元件参数值,估算电路的谐振频率。
L=30mH fo=2. 改变电路的哪些参数可以使电路发生谐振,电路中R的数值是否影响谐振频率值?改变频率f,电感L,电容C可以使电路发生谐振,电路中R 的数值不会影响谐振频率值。
第4章正弦交流电路中的谐振
示”屏显示(单位为 VP-P ),当需要小信号输出,即输出幅度小于信号源最大输出幅度的
10% 时,应使用①“衰减”按键对信号分压衰减输出,衰减按键有 20dB 及 40dB 两键,
分别按下后则使输出衰减为 0.1 及 0.01,若两键同时按下,则输出衰减为 0.001,在小信号
f′= 1
1+ 2R2C − R2C
2π LC
LL
显见
f ′ 稍大于
f0 ,且比
f0 更接近于 2π
1 LC
,当 R = 0.2
L 时 f ′ = 0.9996 × 1 。
C
2π LC
因而亦可以认为
f′≈
f0
≈
2π
1 LC
。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可用等效阻抗幅
值 Z 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曲线表示,见图 4.1.6,
负载为 TTL 电路时,信号应从1○3“同步输出/TTL”插座引出,其输出高电平大于 2.4V, 低电平小于 0.5V,能驱动 20 个 TTL 灌电流负载,该输出信号亦可作为同步脉冲信号。
若需要 TTL 单脉冲输出时,信号应从2○2“单脉冲/TTL 输出”插座引出,当按下2○3“单 脉冲触发”按键时,即能输出一个 TTL 电平的脉冲信号,同时2○4指示发光管闪亮一次。 (6)VCF 电压控制频率
计使用,外测输入信号频率。
信号发生器输出为矩形波时,通常占空比可以在 0.1~0.9(对称矩形波的占空比为 0.5)
的范围内调节,在占空比为 0.1 或 0.9 时,矩形波就成为脉冲波,对应的三角波可成为锯齿
波。
4.2.2 DF1631 型功率函数发生器 1.性能及面板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谐振
03
和电容的参数,实现特定频率的谐振。
电力传输与分配
1
在电力传输与分配中,谐振电路用于消除高次谐 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提高电力质量。
2
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非线性负载,如整流器、逆 变器等,这些负载会产生大量高次谐波,对电力 系统造成危害。
3
谐振电路通过谐振消除高次谐波,保护电力系统 的安全稳定运行。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谐振
$number {01}
目 录
• 谐振现象概述 • 正弦交流电路 • 谐振电路分析 • 谐振电路的实验研究 • 谐振电路的实际应用
01
谐振现象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在正弦交流电路中,当电路的感 抗与容抗相等时,电路中会出现 电流幅度增大的现象,称为谐振 。
特性
谐振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最大 值,电压保持不变,且电路呈现 纯电阻性。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不同频率下 的电流、电压和功率等参数。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谐振频率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谐振频率与电路 元件参数之间的关系,验证理论分析 的正确性。
波形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优化电路元件参数, 提高谐振电路的性能。
品质因数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品质因数与电路 元件参数之间的关系,了解电路元件 对谐振特性的影响。
1 2
复杂谐振电路的组成
由多个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组成的复杂电路。
复杂谐振电路的分析方法
采用阻抗三角形、导纳三角形等工具进行分析。
3
复杂谐振电路的应用
用于实现特定的滤波、调频、调相等功能。
04
谐振电路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备与器材
01
电源
正弦交流电源,频
率可调。
交流电路的谐振实验报告
交流电路的谐振实验报告交流电路的谐振实验报告引言:谐振是电路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在无线通信、电力传输等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谐振现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电路谐振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我们选择了LC谐振电路作为研究对象。
该电路由一个电感L和一个电容C组成,通过调整电感和电容的数值,我们可以控制电路的谐振频率。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函数发生器产生交流信号,通过示波器观察电路的电压响应,并记录不同频率下的电压幅值和相位。
实验过程:1. 搭建电路:根据实验设计,我们按照电路图搭建了LC谐振电路。
注意到电感和电容的数值需要根据谐振频率进行调整,我们选取了适当的数值以满足实验需求。
2. 连接仪器:我们将函数发生器与LC谐振电路连接,将函数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接入电路中。
同时,我们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电路的输出端,以便观察电路的电压响应。
3. 调节频率:通过函数发生器,我们逐步调节频率,从低频到高频,记录下每个频率下的电压幅值和相位。
4. 数据记录:在调节频率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电压响应,并记录下每个频率下的电压幅值和相位。
实验结果: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电压幅值和频率的关系曲线,以及电压相位和频率的关系曲线。
从曲线上可以明显观察到谐振现象的出现。
分析和讨论:1. 谐振频率: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确定谐振频率为电路中电感和电容数值决定的特定频率。
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电压幅值达到最大值。
2. 谐振带宽:谐振带宽是指在谐振频率附近,电压幅值下降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频率范围。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到谐振带宽的数值。
3. 谐振曲线的形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谐振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在谐振频率附近,电压幅值变化较为剧烈,而在谐振频率两侧,电压幅值变化较为缓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交流电路的谐振现象。
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电路是电子学的基础,而谐振电路则是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谐振电路能够实现对特定频率的信号的放大或滤波,广泛应用于通信、无线电、音频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研究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和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原理串联谐振电路由电感、电容和电阻组成。
当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的谐振频率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等时,电路呈现出最大的阻抗,即谐振频率。
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阻抗较小,信号能够得到放大,而在谐振频率两侧,电路的阻抗增大,信号被滤波。
实验装置本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感、电容、电阻、万用表等。
实验步骤1. 搭建串联谐振电路:将电感、电容和电阻按照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
2. 连接信号发生器: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3. 连接示波器:将示波器的探头分别与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连。
4. 设置信号发生器:选择合适的频率和幅度,使得输入信号能够覆盖到谐振频率附近。
5. 观察示波器: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6. 测量电路参数:使用万用表等仪器测量电感、电容和电阻的数值,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串联谐振电路的数据。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示波器观察到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
在谐振频率附近,输出信号的振幅较大,而在谐振频率两侧,输出信号的振幅逐渐减小。
这验证了串联谐振电路对特定频率信号的放大和滤波功能。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路参数来计算谐振频率。
根据串联谐振电路的公式,谐振频率f可以通过电感L和电容C的数值计算得到:f = 1 / (2π√(LC))。
我们可以使用测量到的电感和电容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并与实验观察到的谐振频率进行对比。
如果计算结果与实验观察结果相符,即可验证公式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测量电路的阻抗随频率的变化情况。
通过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并绘制成阻抗-频率曲线。
多图详解串联-并联谐振电路
相位,即电源电能全部为电阻消耗,成为电阻电路时,叫作并联谐振。 并联谐振是一种完全的补偿,电源无需提供无功功率,只提供电阻所需要 的有功功率。谐振时,电路的总电流最小,而支路的电流往往大于电路的总 电流,因此,并联谐振也称为电流谐振。 发生并联谐振时,在电感和电容元件中流过很大的电流,因此会造成电路 的熔断器熔断或烧毁电气设备的事故;但在无线电工程中往往用来选择信号 和消除干扰。 并联谐振发生条件 在以下两类电路中 发生并联谐振时, (a) 由 可得 则谐振频率就是 (b) 可得: 一般情况下,线圈电阻 R 远远小于 XL,因此,忽略 R 得到,即得谐振频 率。 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
● 电压一定时,谐振时电流最小 ● 总阻抗最大 ● 电路呈电阻性,支路电流可能会大于总电流 并联谐振电路的应用 LC 并联谐振回路在通信电子电路中的应用由它的特点决定。具体来说,主 要包括三大类,其一是工作于谐振状态,作为选频网络应用,此时呈现为大 的电阻,在电流的激励下输出较大的电压;其二是工作于失谐状态,此时呈 现为感性或容性,与电路中其他电感和电容一起,满足三点式振荡电路的振 荡条件,形成正弦波振荡器;其三是工作于失谐状态,即工作于幅频特性曲 线或相频特性曲线的一侧,实现幅频变换、频幅变换以及频相变换、相频变 换,构成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1. 用作选频匹配网络的 LC 并联谐振回路 选频即从输入信号中选择出有用频率分量而抑制掉无用频率分量或噪声。 在通信电子电路中,LC 并联谐振回路作为选频网络而使用是最普遍的,它广 泛地应用于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混频器等电路中。这 些电路的共同特点是:LC 谐振回路不仅是一种选频网络,通过变压器连接方 式,还起到阻抗变换的作用,减小放大管或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可获得 较好的选择性。 高频小信号选频放大器用来从众多的微弱信号中选出有用频率信号加以放 大,并对其他无用频率信号予以抑制,它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的接收机中。 单调谐放大器电路及交流通路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LC 并联谐振回路作为晶体管集电极负载,它调谐于放大器的中心 频率。在联接方式上,LC 回路通过自耦变压器与本级集电极电路进行联接, 与下一级的联接则采用变压器耦合。
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正弦交流电路是电子工程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对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规律,掌握电路中的频率、幅值等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进一步提高电子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和测量正弦交流电路,掌握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熟悉电路中的频率、幅值等参数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1. 信号发生器2. 变压器3. 电阻4. 电容5. 示波器6. 万用表实验步骤:1.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变压器的输入端,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值,使其输出正弦交流电压。
2. 将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电阻和电容的串联电路上。
3. 使用示波器测量电阻和电容上的电压波形,并记录数据。
4.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和电容的阻抗值,并记录数据。
5.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并计算电路中的频率、幅值等参数。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电压波形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正弦交流电压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我们可以确定电压的频率,并通过测量波峰和波谷的差值,计算电压的幅值。
同时,通过万用表测量得到的电阻和电容的阻抗值,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大小与电压和阻抗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I = V / Z其中,I表示电流大小,V表示电压大小,Z表示阻抗大小。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并进一步分析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差。
这是因为电阻和电容在电路中的作用不同,导致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延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搭建了正弦交流电路,并测量了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同时可以计算出电路中的频率、幅值等重要参数。
谐振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谐振电路分析实验报告1. 学习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谐振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证谐振电路的理论知识。
实验原理:谐振电路是指当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元件在一定的电频下产生能量的传输和转换,并使电流或电压呈现共振现象的电路。
谐振电路由一个电感元件L和一个电容元件C组成。
在理论分析上,谐振电路可以分为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两种形式。
串联谐振电路是指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按顺序连接,而并联谐振电路是指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按并联连接。
对于串联谐振电路,其共振电容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C = 1 / (w^2 * L)其中,C为电容值,w为角频率,L为电感元件的电感。
对于并联谐振电路,其共振电感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L = 1 / (w^2 * C)其中,L为电感值,w为角频率,C为电容元件的电容。
实验装置:1.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2. 电阻箱3. 电感4. 电容5. 示波器6. 多用表7. 连线电缆实验步骤:1. 将正弦波信号发生器与电阻箱按顺序连接,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
2. 将正弦波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相连,观察输出的电压波形。
3. 分别连接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调节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并记录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情况。
4. 根据所记录的电流或电压值,计算电容或电感的理论值。
5. 比较实验测量值和理论值的差异,分析其原因。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电流和电压曲线,并计算出了相应的电容和电感理论值。
实验结果和理论值的比较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较小的误差,证实了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在谐振电路的共振频率附近,电流或电压明显增大,且存在频率选择性,即只有在特定频率下才能实现共振,并且在共振频率附近,电容和电感元件的阻抗值相等,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质。
而在共振频率附近,电流或电压的幅值最大,相位差为0,说明此时电能在电感和电容之间的传输和转换效率最高。
仿真实验四 正弦交流电路——谐振电路的仿真
实验四 正弦交流电路——谐振电路的仿真一、 电路课程设计的目的(1)设计仿真电路,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特点;(2)验证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3)学习使用Multisim 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二、 实验原理说明:如下图3—1所示的RLC 串联电路,发生谐振时,具有以下特点:图4—1(1) 谐振频率 发生谐振时满足001L Cωω=,则RLC 谐振角频率0ω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调节L 、C 的任一参数,只要满足上述关系,就会发生谐振。
可见谐振频率仅与L 、C 有关。
(2) 复阻抗)1(10000CL j R C j L j R Z ωωωω-+=++= 可见当谐振的复阻抗的模最小,R Z =。
(3)特性阻抗 和品质因数Q CL C L ===001ωω 仅与电路参数有关。
CL R C R R LQ 1100===ωω Q 反映电路选择性能好坏的指标,也仅与电路参数有关。
(4)弦振电流大小I=U R,可见谐振时电流最大。
例:图4—2 当频率时uF c H L R R s radw 25,2.0,100,100021==Ω===,电路总电阻 Ω=Ω+⋅⋅⋅+⋅⋅+=+⋅++=-180)1002.010001002.01000102510001100(16221j j j R jwL R jwL jwc R Z则复阻抗值虚部为0,外电阻对外呈现电阻性,发生串联谐振。
三、仿真设计步骤:1.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电路;2.对设计出来的电路原理图进行理论分析和运算;3.对设计的电路用软件进行仿真模拟;4.观察仿真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5.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小结。
四、仿真实验电路及仿真结果仿真电路图如下所示:图4—3仿真结果如下:图4—5由电源两端电压及电流的波形图可得出结论:在此频率下,电源两端电压及电流的相位差为 0=∆φ,所以,电路发生串联谐振,与理论结果一致。
五、仿真实验小结(1)谐振电路本来不是特别难,但我在这一个实验仿真过程中却 遇到了困难:第一次做谐振电路的仿真实验时,示波器调试结果显示电源两端电压及电流的相位差为2πφ=∆ ,在同学帮助下我发现了我的错误:示波器两端接反了,导致方向相反,经过纠正,最终我顺利完成了实验。
并联电路谐振实验报告
并联电路谐振实验报告并联电路谐振实验报告引言:在电路实验中,谐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并联电路谐振实验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的数值,观察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从而研究并理解谐振现象的产生和特性。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节电感和电容的数值,观察并记录并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并联电路的谐振现象。
实验原理:并联电路是由电感和电容并联而成的电路。
在谐振频率下,电感和电容的阻抗相等,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达到最大值。
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为:f = 1 /(2π√LC),其中f为谐振频率,L为电感的值,C为电容的值。
实验步骤:1. 首先,将电感和电容并联连接,组成并联电路。
2. 接下来,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并联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3.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从低到高,观察并记录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
4. 当观察到电压和电流达到最大值时,记录此时的频率,即为并联电路的谐振频率。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并联电路在不同频率下的电压和电流值。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电压和频率、电流和频率的曲线图。
在谐振频率下,电压和电流的值达到最大值。
这是因为在谐振频率下,电感和电容的阻抗相等,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受到最小的阻碍,因此达到最大值。
而在非谐振频率下,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受到阻碍,因此值较小。
实验中还可以通过改变电感和电容的数值,观察并记录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
当电感或电容的值增大时,谐振频率会变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峰值也会变大。
相反,当电感或电容的值减小时,谐振频率会变大,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峰值也会变小。
实验应用:并联电路谐振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无线通信中,谐振电路可以用来选择特定的频率进行信号传输。
在无线电收音机中,谐振电路可以用来选择特定的频率进行信号接收。
此外,谐振电路还可以用于滤波器的设计和制造,用来选择特定频率的信号。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并联电路谐振的原理和特性。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串联谐振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串联谐振一、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电路如图9-1-1。
可以看出,电路的谐振频率是由电路本身的参数打算的,称为固有频率。
当电路的固有频率等于电源的频率时,电路发生谐振。
当电源的频率肯定的状况下,可以通过调整电路参数L、C使电路达到谐振;当参数肯定的状况下,可调整电源频率使电路谐振。
二、串联谐振的特点:1、阻抗:Z=R最小。
阻抗角等于0。
2、电流:3、谐振时各元件电压:若品质因数Q1,则电感、电容会消失超出电源电压的状况。
故又成为电压谐振。
4、功率与能量:谐振时电路的无功功率Q=UISinφ=0即电源与负载之间没有无功功率的交换。
QL+QC=0,表明电感中的无功功率与电容中的无功功率完全补偿。
即在电容和电感之间进行着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之间不断相互转换的周期震荡过程。
可以证明,在震荡过程中,能量的总合为一常量。
三、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和选择性:串联谐振电路应具有两个良好的性能:(1)选择信号的力量-称作串联谐振电路的选择性。
选择性的好坏与品质因数有关。
(2)不失真的传送信号的力量-通过电路的通频带来衡量,而通频带的宽窄与品质因数有关。
1、阻抗的频率特性:如图9-5-1。
2、电流的频率特性:如图9-5-2。
由此可见,电路只有在谐振频率四周的一段频率内,电流才有较大的数值,在谐振频率点消失峰值。
当ω偏离谐振频率后,由于|X|的增加,电流就从峰值降下来(称为失谐)。
表明电路渐渐增加对其它频率电流的抑制力量,因此串联谐振电路具有选择接近于谐振频率信号的力量,在无线电技术中称为选择性。
谐振电路选择性的好坏与品质因数有关,证明如下:可见,品质因数越大,选择性越好。
3、关于通频带:关于不失真的传送信号,一般规定,以电流的通用谐振曲线上可见,通频带(频带宽度)与Q成反比。
在无线电技术中,要合理的选择Q,以保证选择性和通频带。
4、电压的频率特性:可以推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 正弦交流电路串、并联谐振的研究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R 、L 、C 串、并联电路谐振特性的理解。
( 2 )学习测定R 、L 、C 串、并联电路谐振特性的方法。
( 3 )熟悉音频信号发生器和晶体管毫伏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正弦交流电路是指电源(激励)和电路中各部分所产生的电压和电流(响应)均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路。
谐振现象是正弦稳态电流电路的一种特定的工作状况,在无线电和电工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发生谐振时又有可能破坏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对谐振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
实验主要研究正弦交流电路中由R 、L 、C 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并联谐振电路有时间可做),通过实验,搞清R 、L 、C 电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谐振现象,如何测量和判断谐振特性。
1、RLC 串联谐振电路中总电流和总电压的相位关系由于R 支路中电压和电流同相,C 支路中电流超前电压90o ,L 支路中电流滞后电压φ角度,在线圈内阻r 可忽略的情况下,该支路电流比电压滞后90o 。
所以RLC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和总电流的相位关系由角频率和元件参数决定,当电路中感抗等于容抗时(即1L Cωω=时),电压和电流同相;当1L Cωω>时,电路中L C I I <,电路呈容性,电流超前于电压;当1L Cωω<时,电路中L C I I >,电路呈感性,电流之后于电压。
2、串联谐振电路谐振特性曲线、通频带BW 和品质因数Q 值的测量方法: ①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特性在具有R 、L 、C 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中,无论时呈电感性还是呈电容性的电路,其输入电压和电流往往是不同相的,即电路中的感抗与容抗的作用是部分地相互抵消。
如果调节电路的参数,使得电路中的电感L 和电容C 的作用完全抵消,整个电路呈现电阻的性质,这时电压与电流同相位,电路的这种现象称为谐振。
产生谐振现象的电路称为谐振电路,电路谐振时呈现电阻性的特性。
串联谐振电路如图4-1所示。
② 谐振电路的谐振特性曲线、通频带B W 和品质因数Q 值的测量: 谐振回路的特性常用谐振频率0ω,品质因数Q 和特性阻抗ρ来描述。
对串联谐振电路而言,0ω=,Q =,特性阻抗ρ=它们仅决定于电路元件参数,但能比L 、C 、R 更好地反映出该谐振电路的各种性质。
对于串联谐振回路,保持输入电压大小不变,改变输入信号的频u + C-率使电路处于谐振状态,即串联谐振回路中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频率即为谐振频率0ω。
通过逐点改变输入信号频率,测定电流随频率变化的关系,便可画出谐振曲线。
时对应的两个频率之差即为通频带B W (B W =f 2-f 1)。
Q 值可由测得的谐振曲线求出0Q ωω=∆,或0W f Q B =。
可见品质因数Q 越大,谐振特性曲线越尖锐,电路的频率选择性就越好。
RLC 串联谐振回路电路原理图如图4-2所示。
图4-2 RLC 串联谐振回路电路原理图三、实验电路及元器件参数:本实验采用DGB 型电工实验装置单元1 0,见附录3.10。
其中:电阻R 1= 100Ω ,R 2=100Ω,电容 C 1=0.1чF, C 2=0.2ч F ,电感L 1=10〜12mH, L 2=5~10mH ;电位器R W =0〜220Ω;电压与频率可调电源U S 取SD7信号源的功率输出8Ω (满7 V )档。
根据以上参数可任意组成串、并联谐振电路。
四、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一)R、L、C 串联电路(电路自拟)串联电路的电阻可分别取50Ω、100Ω或200Ω,测试内容如下:(1)谐振特性的测量。
首先根据自拟电路参数,计算出谐振频率fo 和品质因数Q 值。
记入附本表13-1、表13-2或表13-3,参考电路如图2.13-1所示。
在调频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电源电压不变(见下述实验注意事项(1))。
测量电路谐振时对应频率fo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1、表13-2或表13-3。
(2)测量对应0.7U R0(U R0为谐振时电阻R1或R W两端电压)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1、表13-2或表13-3。
(3)分别测量对应0.5 U R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1、表13-2或表13-3。
(4)分别测量对应0.3 U R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1、表13-2或表13-3。
(5)分别测量当U L和Uc最大值时的对应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1、表13-2或表 13-3。
(6)计算表中各量。
(7)说明:1 )为了便于观察测量与分析RLC串联电路,电路参数LC与电路谐振频率f0的关系以及电路品质因数Q与最大谐振电压U L0(U C0)的关系,R 、L 、C 串联电路实验测试记录表格给出两组:一组是表13-1、表13-2,可用于电路的L、C 参数不同、而电阻相同时的测量记录;而表13-2和表13-3可用于电路的L、C 参数相同,而电阻不同时的测量记录。
2) R、L、C 串联电路串联电阻R的选择,如果是选50Ω或200Ω, 只能釆用调可调电位器R W的阻值,用万用表事先测出,而把R1电阻用短线短掉,见图2.13-1 (a) ,使R、L、C 电路电阻是50Ω或20OΩ;如果是选100Ω电阻,可采用把R W电阻用短线短掉,只选用电阻R1=100Ω,见图2.13-1 (b) ,或把R1短掉,从Rw调出100Ω等两种方法。
(二)R、L、C 并联电路首先根据自拟电路参数,计算出谐振频率f0和品质因数Q值。
但需说明的是电路参数不论如何选择,电路不论如何设计,其电源和RLC 并联部分之间一定要串一个电阻,如图2.13-2所示的R1电阻,否则其并联电路的谐振现象根本看不出来。
这个R1电阻可看成是作取样电阻或限流电阻或电源内阻等多种用途,而且阻值要比较大。
(1)测量并联电路参数:1)谐振时对应测量图2.13-2所示电路的谐振频率f0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4、13-5。
2 ) 测量对应0.7U C0(U L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4、表3 ) 分别测量对应0.5 U C0(U L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4、表13-5。
4 ) 分别测量对应0.3 U C0(U L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4、表13-5。
5) 计算表中各量。
6) 说明:①表13-4、表13-5用于R、L、C并联电路,R、C 取值不同时的谐振频率f0是否相同的比较。
为了比较方便,可采用保持L值不变,只改变C值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保持C值不变,只改变L值的方法进行。
②对于判断图2.13-2所示电路是否谐振,应该测量什么位置的什么量?由于电路的R1等于R2,当电路谐振时,U R1和U R2应是什么关系,一定要在明了清楚的前提下进行。
(2)测量图2.13-3所示R、L、C并联电路:1)谐振时测量对应频率f0与表中各量,记入附本表13-6。
2 )测量对应0.7U C0 (U L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6。
3) 分别测量对应0.5 U C0(U L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量,记入附本表13-6。
4 ) 分别测量对应0.3 U C0(U L0)幅值时的频率及各景,记入附本表13-6。
5 ) 计算表中各量。
6 ) 说明:便于对图2.13-2和图2.13-3电路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建议两个电路选取的LC参数相同,观察谐振频率是否相同。
②如果用与(1 ) 相同的方法测量电路是否谐振,那么两个电路的谐振电压是否相同?并分析为什么?五、测试记录表格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调试过程要始终保持电源电压3V不变,尤其改变频率时更需注意。
实验电源选用SD7型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功率输出,输出衰减旋钮要对准8Ω档,此档最高输出电压可达7V。
( 2 )晶体管电压表或毫伏表量程要选择合适,测量前必须先把测试笔短接调零。
( 3 )为了加快调测速度、节奏,做到调测时心中有数,在测试前,要根据电路参数计算出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f0、电路品质因Q值。
这样不仅便于选择频率范围、量程,又可随时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正确,不然只能事倍功半,或测试结果根本无意义。
( 4 )测电路谐振时的电感电压U L0与电容电压U C0时,表笔“一”端应接L、C 元件之间,并且一定要根据电路Q值大小(Q值越大, U L=U C=QU S 电压越高)情况换用大的量程或合适量程。
( 5 )因使用信号电源功率较小(4 W ) ,电感元件允许通过的额定电流也不大,电源频率不能小于规定数值,以防烧坏信号源或电感线圈。
七、预习及思考题( 1 )实验前要预习R、L 、C 的串、并联电路出现谐振的条件、特征和如何进行判断的方法。
( 2 )理论上R、L、C 串联电路谐振时,电阻上电压U R = U S (电源电压),而电容、电感上的电压有效值Uc = U L = QU S , 它们与实测结果有否区别?分析原因何在。
( 3 )并联谐振时,L 支路与C 支路的电流有效值以I L=I C=QI(总电流),如何根据实测电压值计算I L 、I C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有否区别,并分析原因。
( 4 )对于图2.13-2和图2.13-3所示电路如果都处在谐振状态,这两个并联电路的电压U L (Uc) 电压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哪一个电路的高?理想状态下这两个并联电路的电压U L (或Uc)电压各是多少?最好是分析出结果,再进行测量,并进行分析。
( 5 )举例说明谐振现象的应用和危害。
八、实验报告要求(1)回答预习与思考中各问题。
(2 )举例分析电压谐振和电流谐振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当 R、L、C 串联电路L、C 值一定时,你调哪个参数能使U L和U C值越来越大,大于电源电压或是电源电压的Q倍或越来越小,理论计算与测量值是否存在差别。
(3 )画出R、L、C 串联电路工作在f3<f0<f4时电路对应的工作状态,电流、电压降向量图。
说明电路呈容性、感性和谐振的条件。
(4)画出Xc--f、X L-- f、X--f、Z--f 曲线,并简略分析频率变化引起各量变化的规律。
(5)画出Uc--f、U L--f、U R--f 曲线。
(6)绘制以上各图时,要求目的明确,只画出有代表性和有特性的点即可。
(7)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中各项内容。
九、实验用仪器、仪表、设备串、并联谐振实验使用的实验装置单元和仪器、仪表、设备、专用导线等,参见表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