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秋天》教案教学目标: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诗人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形象的诗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他带来我们的秋天的世界。
(学生自由回答)二、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全诗。
这位同学音读得很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而刚才这位同学并没有读出节奏感来,我把这首诗的节奏划了出来,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
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
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
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
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三、细读课文,品味字句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
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
“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
“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秋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师:1、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做准备。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设计二: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人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与他人合集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并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战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校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我们学习这首诗,一定会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横线标出关键句。
在此过程中理解积累词语:(1)丁丁:伐木声。
(2)幽谷:幽深的山谷。
(3)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4)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5)归泊:船靠岸回家。
(6)寥阔:高远空旷。
(7)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8)清洌:水清。
(9)梦寐:睡梦。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4)(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并尝试运用“栖息、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操。
3、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联想及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发现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说明理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其实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
每一个季节,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会来。
就像现在,秋天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感受到了吗?如果你的感受还不够深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来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呢?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先说,师补充】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曾在北大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毕业后担任过乡村师范教师,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诗歌的特点是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后来的诗,面对现实,诗的风格走向朴实明朗。
这首诗选自他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写于20岁左右的大学时代。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并尝试运用。
丁丁幽谷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廖阔枯涸清冽梦寐2、师讲解诗歌的朗读。
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要注意停顿、重音,快慢和语气。
结合第一节师指导朗读。
之后让学生练习朗读,再组内交流,选出代表,进行朗读。
3、找学生朗读,师以鼓励为主,纠正不足。
4、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再齐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研读全诗,说出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说出理由。
师指导赏析诗歌的方法:举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句的意思是用镰刀来收割了很多的稻子,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丰收之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议秋、写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做好以“秋”为主题的积累教学过程:一、复习:1、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你了解或者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畅谈)2、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二、导入:1、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子的。
说起“秋”,大多古人不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思,就是满怀的愁怨。
也难怪,“秋”之“心”不就是一个“愁”吗?何其芳借他笔下的《秋天》,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也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愁思吗?板书:秋天何其芳三、探究:(一)、拟定目标——初读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其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还记得我给你们说过吗?有所为才能有所为。
回顾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围绕自己的不足,你希望老师拟定哪些课时学习目标呢?师生交流拟定:说读赏写议(二)、感知诗意——读秋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2、(出示小黑板)教师用文中之景拼凑成三幅图片,谁来说说你对这三幅的理解?(分别对应文中的一、二、三节)(农家丰收图)(晨霜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4、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5、画笔所能勾画的相当有限,而诗的意境却是广阔的。
教师简单的几笔又怎么能描绘出一个意蕴无穷的“秋”呢?你发现诗中写到的秋的哪些方面是图画中没有也无法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诗句)(三)、赏秋——品味词句1、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学生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感情朗读,然后再加以品味。
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教材分析]《秋天》选自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乡村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画面清静,悠远,朦胧。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过程方法目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
(机动)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境,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音乐美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美,领悟情感美,努力实现表达美。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让学生围坐成5个方正)一、开门导入,引发兴趣(课间板书课题)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
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感受秋别样的风情。
二、把握韵律,读出音乐美1、听范读录音。
2、1——3位同学,朗读。
请其余同学比较点评。
刚才,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已经告诉老师,你们被这深情的朗诵打动了,那就请我们班最优秀的同学将这份深情传递下去。
3. 学生齐读。
同学们,他们读得那么好,不仅是因为他们朗诵基础好,课前准备充分,还因为何其芳写诗十分讲究运用整齐的形式、三唱一叹的结构,朗诵时注意语速、节奏、语调及重音使诗富有音乐美。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美读出来。
老师起个头。
三、视觉再现,读出图画美(一).启发想象。
大家的朗读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还富有图画美。
如果没有题目《秋天》,你们能确定这是写秋天的诗歌吗?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划找秋天特有的景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图文下面是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图文,供大家品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9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新词,了解这些词在本课中的意思。
3.正确朗读课后练习3中两组句子,并能比较有什么不同。
4.能按一定的顺序,细致的观察图画,提高观察能力。
5.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到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6.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9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
3.能按一定的顺序,细致地观察图画,提高观察能力。
4.按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力。
5.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能正确读写本课的9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新词,了解这些词在本课中的意思。
(三)熟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会生字,掌握新词,理解意思。
(二)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三)正确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
秋天的景色非常美丽,天高云淡,树叶慢慢变黄,落在地上,人们踩在上面就像踩在地毯上一样,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动物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第一课“秋天”,就知道了。
(二)老师范读课文。
边听边想:课文写了秋天的什么特点?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听后举手回答。
生:秋天的特点是:天气凉了,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写了这些小动物:小鱼、蚂蚁、燕子。
过渡语:为了学好、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生字,扫清文字上的障碍。
(三)学习生字。
1.自己先自学生字。
2.请同学汇报自学情况。
(1)指三组带音节读生字。
(2)指三组不带音节读生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内容预览:14.《秋天》学案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二、自主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3、帮老师解疑惑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4)
《秋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告别梁衡眼里热烈急促的夏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欣赏图片。
请看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秋天的。
(课件展示古诗并朗读),多么美的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现代诗人何其芳心中同样满流着诗意的秋天。
(二)了解相关知识并整体感知文章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秋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用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2.相关语文知识——诗歌。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体形式。
诗歌的艺术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高度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具有和谐的音乐美。
语言凝练、形象、含蓄,运用灵活。
3.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丁丁()镰刀()背篓())肥硕()栖息()鳊鱼()乌桕()芦篷()满载()归泊()蟋蟀()寥廓()枯涸()清洌()梦寐()4.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1)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高远空旷。
()(4)干涸,没有水了。
()(5)水清。
()(6)睡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
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一节诗的每幅画面各拟一个整齐优美的标题
4.讨论:有人说何其芳的《秋天》是一副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请你说说为什么是“乡村秋景图”呢?
教学特色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板书设计
我的收获
秋天
课题
14、《秋天》
补充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习读诗。
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材分析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练习反馈
【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 幅图: 第二幅图: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2019-2020学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归泊.()清冽.()廖.阔()枯涸.()梦寐.()船桨.()2、《秋天》的作者,诗人,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⑴⑵⑶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⑵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合作探究】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7、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秋天》学案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二、自主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3、帮老师解疑惑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第 1 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三、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
2.通读课文四、课时教学内容1、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2、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五、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秋天何其芳农家丰收图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秋天》学案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
..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
”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
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
为。
(二)阅读理解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
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
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
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
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
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
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
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
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
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
“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
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
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
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
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
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
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
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9.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分)
10.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
”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12.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4分)
“兼容四季”
“自己的个性”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 é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⑵霜晨归渔图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秋天美好景物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10.(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
(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11.不能。
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12.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
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