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
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神是征服世界。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
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
异: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
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
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影响:
由此可见,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既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多神论,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有些是外在于世界的创造者。
这一切创世神话,共同阐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一种本能认知。用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抚慰内心上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从而上升为精神上的寄托。
3.谈谈中外文学的关键“原型”,及其置换变形情景。
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外国文学中的酒神日神原型与中国文学中的补天思想
中国从上古神话开始,保存了原始社会以来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以至影响到后世几千年来的文学创作。它的趋向总是体现为整顿、恢复秩序与保持和谐精神。这种遗传基因在其后的发展中,虽有毁天、咒天的情感随之产生,但总的趋向仍是以补天的古典主义为基调的。
与此相反,在遗传变异的作用下,西方文学虽以日神象征着古典主义,但以酒神、火神象征的叛逆精神为主导的文学,却愈来愈占主要地位。
中、西文学中的这两种状况既有较大差异,又是相辅相成的。
4.中国到底有没有爱神“原型”?为什么?
由于所处环境和原本生存需要的类似性,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走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中表现出许多趋同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性爱女神的崇拜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在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爱神信仰及相关的仪式和神话,这绝非出于偶然的巧合,中国文明应该也有。
但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爱与美女神滋生的直接温床——情爱礼仪活动在华夏文明中受到较早形成的礼教文化压制和改造;
2)味觉审美能力的异常发达和早熟,使美的观念首先与“食”发生了不解之缘。
因此,
中国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没有按照其原有的面貌留传后世,而是以隐形和幻化的形式潜存于民族人体无意识中。高唐神女就是中国的阿佛洛狄忒。
高唐神女在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得到集中表现。
高唐神女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女神,只是半人半仙的神女,但她与阿佛洛狄忒一样在性爱追求上的主动性和自主精神。
5.相对于西方,汉民族文化为何缺乏史诗?你认为中国古代哪一种文体可与国外史诗相媲美?
最大的原因就是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浅薄。
史诗和悲剧不同抒情诗,抒情诗以一时一境的主观情趣为主,只须写出人生的片段;史诗和悲剧都同时从许多角色着眼,须写出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甚至于全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史诗和悲剧的作者都须有较广大的观照,才能在繁复多变的人生世相中看出条理线索来;同时又要较深厚的情感和较长久的“坚持的努力”,才能战胜情性和环境的障碍,去创造完整伟大的作品。广大的观照常有赖于哲学,深厚的情感和坚持的努力常有赖于宗教。这两点恰是中国民族所缺乏的。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从《左传》、《列子》、《楚辞》、《史记》诸书看,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的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了,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汉族的地根情结、“太阳战争”、早发的象形文字,都是史诗产生的“反条件”。
这些“反条件”没有促成了史诗,倒是铸造了早发的汉族史书,也就是说,在汉族的语境下,这个史诗的“缺位”是发达的史书为“补偿”的。
将中国“史传”与希腊“史诗”对等并举,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太缺乏比较的基点。其实不然。它们的共同基点就在于,史诗和史传都是最初的文学叙事作品。人们之所以称它们为“文学叙事作品”,•正是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叙事来展现人物,这就不同于直接将生活感受化为形象的抒情作品。由此可知,希腊的“史诗”和我国的“史传”,虽然两者的内容不同,但是它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艺术形式,并由此所构成的艺术特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中国史传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直接记写人们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状,虽然也有一些鬼神、梦占、灾祥以及传说故事的记录,但都是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皆“未尝废人事也”。
中国史传则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作者在记事中描写人,而且通过写人来记事。•其中每个人物的描写又只是选取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若干事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人物也不断更替,因此在《左传》《史记》里,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贯穿作品的始终。而因为史传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严格的时间观念也是它的显著标志。
6.与外国喜剧相比,中国喜剧有哪些明显特点?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戏剧不分悲剧与喜剧,一部中国传统戏剧既有悲剧内容也有喜剧成份,而其基本内核却是正剧性的,所谓中正也。各种戏剧因素分配到生、旦、净、末诸角色中去,使得天地之间的象征人生自臻其妙、各归其所;此间,丑就不是亚里斯多德意义上的“坏”,而是角色陪衬、戏剧人生。
中国戏剧的写作虽然也遵循冲突律,也有着与三一律大致相同的时空讲求,但是,中国传统戏剧更注重情节的诗意化、动作的仪式化、人物的角色化和故事的情理化。
中西喜剧的审美特征向有虚拟(写意)与模仿(写实)之分。
西方喜剧崇尚模仿客观生活对象,总是通过外部言行的逼真模拟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征,力求创造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