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合集下载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6-16-1农场小学“一训三风”解读校训:勤于学躬于行“勤于学”:勤于学习,追求真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是在勤学中成长、成材、成功。

要求学生勤于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珍惜生命,挚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成长耷实基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躬于行”: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躬行”的作用,躬行的意思就是亲自去实践,亲身去体验。

古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恐怕是对躬行得最好解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校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校风即学校的风气。

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

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

这里的行万里路和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

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

行路”我们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

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

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

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

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

学校“一训三风”释义

学校“一训三风”释义

学校一训三风释义《一训三风》释义1、校训:立德树人启智求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启智求真就是开启智慧,探究规律,崇尚科学,追求整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通过教育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强调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注重启迪智慧,教人求真。

2、校风:笃学善思求实创新笃学善思意即追求广博的知识和渊博的学问,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老师和学生不仅要拥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而且要能够将学习知识应用到行动中,乐于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启示,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求实创新就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追求新高。

求实是讲究实际,是对实事求是的浓缩,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前进,不断追求新的更高更大的目标。

3、教风:博学善导因材施教博学善导,博学意为广泛的学习,成就渊博学识。

善导就是要求教师在精研的基础上善于灵活教学,运用科学规律和方法教导和启发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对象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都能得到发展。

4、学风:勤奋刻苦善思进取勤奋刻苦就是学生对待学习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难,认认真真,肯下功夫,坚持不懈,努力把各科知识学好,运用好。

善思进取意即思考和进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善思就是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进取则是指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和成功的精神。

鼓励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学习,才能够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训三风诠释

一训三风诠释

凝练“三风一训”促使学校内涵发展“三风一训”,既表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办学特点,也承继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是学校品牌和形象的象征。

我校的校训:修德育能,追梦致远。

校风:求真尚美,和睦至善。

教风:敬业创新,仁爱精导。

学风:乐学笃行,特点发展。

“三风一训”彰显了我校育人的情怀、兴校的智慧、治学的品行、发展的思路,同时也是我校的思想灵魂和精神特质。

一、校训:修德育能,追梦致远。

校训,《辞海》的解说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

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校训表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修德:出自《左传·庄公八年》,解说为涵养品德、行善积德。

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以德为先。

教师要言传身教,言传更要身教。

要千锤百炼讲堂教课,重视对学生的感情培养,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获取综合提高,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品德为的转变,为未来为社会作贡献打下坚固的基础。

房中的立德是立励志之德,立孝道之德,立爱国之德。

育能:育:孕育、培养,能:智能、才能、体能,作为校训的主旨,育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智能、才能、体能的过程,也是学校正学生的培养目标,经过教师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材。

追梦:人类追求真谛、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一个不停超越自我、不停创新、不停进步的过程。

时代发展呼喊中国梦精神,反应时代进步要求。

坚持求真求实和开辟创新相一致,使思想和行动更为切合客观实质,我们才能永久站在时代前列,不停把我校的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台阶。

致远: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致使远。

”后代将“致远”含义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志向、追求优异等。

而房中的追梦思想就是为实现学校的发展壮大,实现教师的幸福成长,实现学生的理想、志向。

小学一训三风

小学一训三风

小学一训三风校训:勤朴立美所谓“勤”,就是要求学生学成于勤,教师业精于勤;所谓“朴”,就是要求学生质地于朴,教师质心于朴。

“勤”是成事之基,“朴”乃立人之本。

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而言,整洁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耕耘的讲坛,伏案的身影,不“勤”何见?真诚的话语,素雅的装束,谦博的胸怀,浓郁的书香,无“朴”何来?“立美”中的“立”是树立的意思,《易·恒》中道:“君子以立不易方。

”从古到今,注重美、欣赏美、追求美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然而,树立美才是最高境界。

传承文明的校园,需要教师的美,学生的美,美的言行举止,美的精神内涵,美的教育教学。

以美启真,以美育人。

校风:和谐博学“和谐”在《辞源》里,“和”就有“调”、“顺”、“谐”、“合”等多重释义,只有和谐才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

意为教与学的和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

“博学”源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学”乃华夏古今治学之基础。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尤其强调治学“由博返约”,认为:非“博大”无以至“精深”。

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博学”更是学生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必须开阔眼界,广泛涉猎,掌握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风:敬业善导敬业: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意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的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专心致志。

教师只有一生敬业,才能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善导:语出《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意为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以通过教师的善导达到良好的效果。

善导是教书育人的方法,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名教师,他首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导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一训三风解读

一训三风解读

一训三风解读“一训三风”的解读欧启学(供稿)为规范我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学校的特色;在2017年6月正式确定学校“一训三风”。

何为“一训三风”?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统称为学校的“一训三风”,是学校办学的魂,是学校文化的基石,是最根本的校园文化。

“一训三风”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总揽学校的大政方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大家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勇气。

只有深刻理解“一训三风”的内涵,进一步加强“一训三风”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一训三风”的作用。

我校的“一训三风”内容是:校训:立德、立行、至善、至美校风:团结、务实、进取、奉献教风:敬业、爱生、崇真、创新学风:励志、乐学、善思、明理校训是长远的目标,三风是实现校训的基础,学风和教风是规范教师和学生现阶段行为方式,校风是现阶段外在的整体形象。

1、校训校训是“一训三风”的中心。

我校的校训是:立德、立行、至善、至美。

它是办学的核心理念,体现学校目标追求,体现我校精神风貌的训词,是学校教育精神的浓缩。

所谓立德,就是根据学校留守儿童及教育的需要,坚持把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所谓立行,就是用德育生活化的方式,将道德教育寓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至善,出自四书里的《大学》,至善即极好的意思;至美即是最美好的意思。

至善、至美,泛指学校师生不论做什么事,哪怕是生活细节都应该追求最完善、最美好。

我们确立办学理念的依据,首先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是教育均衡发展、办学趋同化的时代中,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特个性和特色教育的需要;其三是学校校长职业成长的需要。

基于此,我们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以继承优良传统和创新为基础,以借鉴吸收为方法,力求体现时代精神,确立了我校的办学理念。

2、校风团结、务实、进取、奉献---是我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提倡师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保持的作风。

学校“一训三风”解读

学校“一训三风”解读

学校“一训三风”解读一、“一训三风”内容校训:做人求真做事求实校风:文明进取勤奋创新教风:严谨协作诲人不倦学风:善思探究学而不厌二、具体解读1.我们把校训表述为“做人求真,做事求实”。

源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就是要求从学校领导到普通老师都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底线,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以此体现工作效果和人生价值。

随着课改的深入,结合校训,我们课改也强调“真”和“实”。

具体表述为:课改实施过程中“领导真抓、教师真教、学生真做”;实际的课改效果反映出“领导抓得实、教师教得实、学生学得实”。

“做人求真,做事求实”这八个字集中体现了龙兴教育人“特别讲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教师队伍核心精神。

2.我们把教风表述为“严谨、协作、诲人不倦”。

教师专业能力是硬功、实功、苦功,必须经过历练才能实现。

教学工作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见实效。

全体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博学各种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式,是自身的学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3.我们把学风表述为“善思、探究、学而不厌”。

要求全体教师对知识不断探寻、追求,对生活不断审视和发现,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尤其是课改背景下,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打破封闭思维,不断吸收、接纳外界信息,博采众长,在变化的形势中争取主动,抢占先机。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淡薄心境、远离浮躁,把读书作为专业发展的需求,努力成为一名博学睿智的合格教师。

农村小学三风一训

农村小学三风一训

农村小学三风一训篇一: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多途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校将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力争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特色:注重细节形成习惯养成品格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品格,品格生成思想。

”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要养成好的习惯,必须从细节做起,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其养成高尚的品格,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目标: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是对我校全体师生提出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与终身学习理念相吻合,号召全体师生无论在身体、心理方面都要健康、快乐成长,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们学校的长远愿景是:小纪一小全体师生,都成为“勤奋学习习惯好,快乐生活心态棒,健康发展求全面”的高素质的幸福的人。

校训:诚信向善尚美求真诚信:诚实乃为人之本,守信方可求得久远。

只有明礼诚信,诚以待人,才会使生活充满和谐;只有言行一致,务实求真,才会让人生浸润幸福。

向善:即朝着“善”的境界,不断追求,直到永远。

就是勉励广大师生积善心,行善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追求人格、学识、行为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使我们的道德达到至臻至善的完美境界,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尚美:就是追求真、善。

世界上的一切事理,凡真的、善的,必定是美的。

美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这里所指为人文之美,即通过熏陶浸染,促进学生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自觉追求并达到真善的境界。

办学理念一训三风解读

办学理念一训三风解读

办学理念一训三风解读
办学理念:聚善养德,润心砺行。

其意为积累善行(行为举止规范,做正确事,做善事),涵养美德,温润心灵,砥砺品行。

它彰显了学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总体目标;涵盖了“在三至五年内,把学校办成质量尚好、富有特色、社会认可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近期目标;体现了用善行涵养美德,用美德温润心灵,在生活中砥砺品行的办学策略。

学校的办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一训三风”等方面。

校训:学求真知,行求真人。

其核心是一个“真”字,真就是真理、真实、客观存在。

学、行的过程也是聚、养的过程。

校训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师生做真人,做有道德、追求真理的人。

它凝聚了一丝不苟、认真钻研、勤奋坚韧、求真务实的三中精神,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

校风:厚德博识,唯理尚新。

其意为教师应学识渊博,乐于教书,品德高尚,善于育人;学生应追求真理,敢于创新。

它旨在引导师生重德修行,崇尚科学,敢为人先。

教风:敬事而信,敬人而尊。

其核心为“敬”,有敬业、敬爱、敬重之意,全句意为忠于教学之事必信于莘莘学子,热爱广大学生,定被学生尊重。

它体现三中人献身教育事业的风范和爱校爱岗爱生的情怀。

学风:笃学为本,笃行为魂。

其核心为“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全句意为求真务实为做学问之根本,学有所得并努力践行是做学问的灵魂。

它重在引导三中学子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一训三风解读

一训三风解读

一训三风解读
1、办学理念:“绿色教育持续发展”
实践绿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生态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具备充足的发展后劲,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态度,实现全面发展、适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校训:“仁者乐山,绿色发展”
基于山的象征意义,莲都镇中学“山品”全面培育学生的“三品九性”,构建全面的学生素质体系。

“三大品质”,即:“山之德”、“山之智、“山之美”;“九大特性”,即:仁爱、高尚、包容、坚毅、博大、精深、生态、秀美、奇崛。

也正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仁者乐山,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符合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

3.校风:“仁爱,博学,精深,奇秀”(山的核心品性)
学校以山的精神立校,引导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培养学生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品质,养成恰当的行为习惯,完善师生修养,追求真善美,养成大山一样精深,奇秀的优秀品格。

4.教风:“灵慧善导仁爱尚德”
教师要有灵心慧性,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学习追寻、自我提升、自我约束、成就自我,以山的精神求真求实、追求实效、争取优异。

“立德”即树立德业,形成良好的品德,德高为范;“立人”即立身做人,造就品行端正的人,“立德”方能“立人”,。

我对“三风一训”的理解

我对“三风一训”的理解

我对“三风一训”的理解第一篇:我对“三风一训”的理解我对“三风一训”的理解教师:陈玲一转眼来到汇湾镇中心学校已经快两个月了,走到学校大门口,我们都能够看到几个大大的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校风:尚真、尚善、尚美教风:仁爱厚德、博学善教学风:励志笃行、乐学善思校训:心善如水、行善如流”对于这几个简单的汉字,我们都认识,忙碌的工作,忙碌的学习,以至于我们在进进出出校门口的时候,对这几个大红字都只是一扫而过,谁又能去深刻的想一想,这“三风一训”,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下面简单的谈谈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这几个字的认识和理解。

校风,就是一所学校在教风和学风等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传统和风气。

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

“尚真、尚善、尚美”是希望我们每位师生有一颗求真、善良、美丽的心灵。

诗人臧克家说:“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如清泉;一个用心灵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

”“尚真、尚善、尚美”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面对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时,也能够成为一个耳目清明、善良温暖的人。

“仁爱厚德、博学善教”是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为人厚道,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是道德基础,也是师德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敬业爱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宝贵的资源库,这就是博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教则贻。

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是在教、学、研三方面都追求卓越、追求精深、追求创新。

而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变革、进步、超越。

没有学习,则无法超越。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把就范式的教育改变为创新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与探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风一训解读

三风一训解读

三风一训解读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作为一把标尺,不但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表达,而且是其文化积淀的具体表达,为学校的整体推进与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作用。

透过“三风一训”我们可以直观到我们学校育人的思想、兴校的智慧、存在的品格、发展的理念。

同时,“三风一训”还是一所学校的历史凝聚、现实浓缩与理想展示,它们展示着一群又一群的师生励精图治、开创未来、追求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校风是文明、守纪、与谐、有序;教风:德高、艺精、博学、创新;学风:勤奋、求实、乐学、善思。

解读“三风一训”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每一个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校训: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解读:踏踏实实做事,就是做事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也是学有所成的根本。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

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

正如王勃在《上刘右相书》中说的“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

意思是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就会干出成效;一心专务虚名,敷衍塞责应付工作的人,功业自然浅薄。

堂堂正正做人就是做人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它是一种气概,一种气节,它要求要固守人格尊严,正大光明,俯仰无愧,无所畏惧。

追古溯今,做人者,先正己。

正思惟、正定、正语、正见、正业、正念、正命、正精进,这就是堂堂正正一辈子。

有了堂堂正正的根基,人生的大厦才巍然屹立;有了堂堂正正的标准,人生的坐标才卓然清晰;有了堂堂正正的准则,人生的旅程才豁达光明。

作为乌龙泉中学的教师,就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理念,要积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在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刻传递正能量,做学生贴心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只有务实、落实,才能让教育实践活动出实效、有实绩,才能让群众满意。

小学三风一训

小学三风一训

小学“三风一训”解析
(1)、校风:严谨、求实;团结、奋进
解析:严谨:治学严谨、坚定内敛;求实:求真务实、真教实学;团结:学会合作、群策群力;奋进:自强不息、追求超越。

(2)、教风:协作、奉献;探索、创新
解析:协作:团队至上、精诚协作;奉献: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探索: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实中出新、变中求活。

(3)、学风:乐学、勤思;善问、巧用
解析:乐学: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勤思:勤于思考,学思并进;善问:善于发问,学会反思;巧用:学以致用,活学巧用;(4)、校训:知书,达礼;自爱,自强
解析:知书:博览群书、丰富学识;达礼:知礼守仪、言行文明自爱:尊人爱己、热爱生活;自强:不断提升、自信自立。

三风一训解读

三风一训解读

校训:笃学中外,思行天下笃学:语出《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驥尾而行益显。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

求学之道,贵在专心。

“笃学”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中外:有两种含义:一是分别指人的内心与外表,即思想和言行。

二是指中国和外国优秀文化。

笃学中外: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加强学习,学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本领,学贯中西,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校园。

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思想。

即人的理性认识。

二是“想”,在这里当作“志向”讲。

天下:即世界,即未来。

思行天下: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正确思想的引领,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外国语学校的师生,应该不断汲取先进思想,拥有富有思想的头脑,为将来引领潮流走向、推动世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了先进的思想,即使身居一隅,也能“不出户,知天下”。

同时,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都应拥有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志向、胆识、气魄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共赢美好未来。

“笃学中外”与“思行天下”互为因果,只有笃学中外,方能思行天下。

欲求思行天下,必先笃学中外。

校风:活泼勤敏合作奋进活泼:有两种含义:一是生活自然,不呆板。

学校是师生成长的乐园。

学生在这里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教师在这里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师生心态开放、个性张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精神自由,生龙活虎,天性得以培养,潜能获得挖掘,创造性得以进发,灵性得以凸显。

“活泼”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单质或化合物容易与其他物质起化学反应。

外国语学校的每一个师生都应该像“活泼”化学物质一样,善于与人沟通,善于汲取新知,善于把握机会,把自己“化合”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时代骄子。

勤敏:勤,劳也;“勤”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勤”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有功,戏无益”、“业精于勤”、“勤能补拙”。

每一位师生都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创造,勤于反思,用“勤”铺就走向世界的成功路。

三年级三风一训

三年级三风一训

三年级三风一训摘要:一、引言二、三年级三风一训的含义1.校风2.教风3.学风4.班级训词三、具体内容解读1.校风:文明、和谐、求实、创新2.教风:敬业、爱生、严谨、善导3.学风:乐学、善思、合作、进取4.班级训词:团结、勤奋、文明、健康四、如何践行三风一训1.个人层面2.家庭层面3.社会层面五、结论正文:尊敬的读者,您好!在这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时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践行“三风一训”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三年级三风一训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三年级三风一训的含义。

1.校风:文明、和谐、求实、创新。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素养,尊重他人,爱护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求实和创新则是我们追求真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

2.教风:敬业、爱生、严谨、善导。

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善于引导学生。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3.学风:乐学、善思、合作、进取。

对于学生来说,乐学是关键。

我们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追求进步。

4.班级训词:团结、勤奋、文明、健康。

这是对每个班级成员的要求,我们要团结一心,勤奋学习,遵守文明规范,关注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呢?1.个人层面: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家庭层面:我们要关心家人,孝顺父母,与家人和睦相处。

同时,我们要把三风一训的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3.社会层面: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与人合作,共同为实现美好目标而努力。

小学一训三风

小学一训三风

小学一训三风篇一:学校三风一训理论知识学校“三风一训”基本知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三风一训是指对:校风、教风、学风和振兴中华统称为学校的“三风一训”,可谓是一个学校的魂。

“三风一训”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内容,这项工作有利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出学校的特色;有利于小学总揽学校的大政方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危机意识和凝聚力,唤醒大家奋发向上的胆识热情和勇气。

学校的“三风一训”不是专门给别人看的,用来摆花架子和装门面的,只有深刻理解“三风一训”的内涵,进一步加强“三风一训”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三风一训”的作用。

良好的“三风一训”建设,必定会使整个学校形成上下通力协作,师生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整个校园会成为奋发向上、新绿和活力的育人环境,借以不断开拓进取,永攀高峰,再创佳绩。

三风一训人文是学校文化的基石,是既然的校园文化。

它必须有自己的特点,才会被团队认可,也才会起到凝聚邪气人心的作用。

但现在许多的私立学校学校的一训三风,大体相似,基本是和谐啊,团结啊,创新啊,感恩啊这类的,把学校的名称抹除,你不认得是哪家学校的校风,也可是随便哪家的治学。

这样的东西只是个摆设而已,连教职工都不一定能记住,更别说是学生了。

三风一训应当瞥见中心,那就是校训,三风是全面实现校训的基础,校训是长远规划的目标,学风和教风是规范教师和学生现阶段学员行为的,校风是现阶段外在的整体形象。

1、校训。

校训是高度体现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训词,是学校教育精神的浓缩。

校训效用应体现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生动的教育内涵,体现学校特色,语言凝练,言简意赅,便于记诵;创作形式力求个性鲜明,造型新颖。

2、校风。

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师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保持的作风。

校风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语言凝练。

3、教风。

教风是指老师的教研作风和学术作风,它反映直接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专业情商和业务水平。

“一训三风”解读教学文稿

“一训三风”解读教学文稿

“一训三风”解读“一训三风”解读办学理念:追寻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将关注师生身心健康作为永恒的主题,确立了“追寻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

让教师愉快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增强幸福感,成就师生精彩人生。

校训:百善孝为先,万事渔始之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为人的道德之本,孝心是人的精神家园中的一方净土。

比尔盖茨说过“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

孝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之基石。

为落实校训,我们分年级分层次给师生提出不同要求。

孝的三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爱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第二阶段:爱父母尊敬父母及长辈第三阶段: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渔,万事欲始之,欲,即欲望、兴趣,“渔”“欲”同音,渔,就是方法。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W(成功)=X(刻苦)+Y(正确的方法)+Z (不说空话),可见,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

渔的三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培养兴趣万事欲始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阶段:掌握方法科学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阶段:养成习惯良好的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从“孝”和“渔”的校训着眼,我们确立了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风:努力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要实现学校和师生的梦想,唯有努力奋斗,坚持到底才会成功。

教风:用真情照亮成长的路教师像明灯,要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引者和陪伴者,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人格影响人格,用情感唤醒情感。

从知识上、情感上指引、陪伴孩子们的成长,同时也促进自己的成长。

学风:爱学校,爱老师,爱学习,爱创新我们着眼于“孝”,“爱”字当头,让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爱学校和老师,只有热爱学校,热爱老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尊重敬佩自己的老师,听从他们的教诲。

着眼于“渔”,确立爱学习、爱创新的学风,重在培学生学习兴趣,重在教学生学习方法,重在养学生学习习惯,重在树学生学习美德,重在激学生创新热情。

三风一训学习心得标准

三风一训学习心得标准

三风一训学习心得标准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课题,而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学校和教育机构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心得标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风一训学习心得标准。

下面是我对这一标准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三风和一训分别代表了什么。

三风指的是勤奋风、刻苦风和实践风,而一训则指的是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从小事做起、刨根问底。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心得,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每一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勤奋风是指在学习中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我发现勤奋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勤奋不仅仅指的是时间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精力上的全情投入。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这样才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习效果。

刻苦风是指学习过程中要保持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获得成功。

刻苦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做题刷题,而是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地超越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实践风是指在学习中要善于动手实践,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实践确实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会尽量多做一些习题,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实践,我不仅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改进和提高。

勤于思考是指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思考问题的习惯。

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通过思考问题,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此,我鼓励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训三风及解读.doc

一训三风及解读.doc

XX县XX镇中心小学“一训三风”及解读
一、校训:崇德博学、求实创新
解读:“崇德博学”:崇尚高贵的品德,崇敬高雅的情操,做一个厚德载物有修养有道德的人;追求学识的博大,学问的博深,学业的博精,做一个志高行远有品味的人。

“求实创新”:讲究实际推崇实效,刻意实在重在实践,做一个务实的人,一个求实的人,一个踏实的人;创新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创造新的局面新的业绩,做一个开拓进取的新人。

二、校风:知书达理、善思明辨
解读:“知书达理”:就是教育学生通过读书获取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以充实自己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善思明辨”:即在学习时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在处事时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能够抓住事物的规律和奥妙所在,能够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

三、教风:爱生奉献、教学相长
解读:“爱生奉献”: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要求教师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才。


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甘心为教育事业奉献所有。

“教学相长”:就是教和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了教师专业成长和打造学习型团队的需要。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师要在工作中学习,生活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四、学风:阳光自信、乐学进取
解读:“阳光自信”:就是在生活上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乐学进取”:就是在学习中做一个爱学好学、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军小学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解读
校训:重德博学健体创新
校训解读:
重德:大德;厚德。

亦指大德之人。

《汉书·车千秋传》:“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唐罗隐《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物情须重德,时论在明公。

”《宋史·向敏中传》:“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

”(2).以品德为重。

汉阮瑀《吊伯夷文》:“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景潜晖。


博学:语出《礼记》《论语》等典籍,《礼记.中庸》篇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学记》篇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论语.雍也》篇有“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子罕》篇有“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张》篇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其意思包括热爱学习、学习领域广泛、学问渊博等。

健体:是“使身体得到锻炼,强壮,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校训“健体”对全体师生提出的目标要求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并从体育锻炼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校把“健体”作为校训,也即是提醒广大师生在学习工作时,应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同时也把体育教学放到了重要地位。

创新:无数个事实表明,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

将它放在校训的最后一位,就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

作为现代家电的领军者,日本索尼公司对所有员工提出的口号便是:日日创新。

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甚至说出了“不创新,就死亡”的惊人言论。

我们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更要紧抓“创新”这条硬道理。

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灵感,为自己任何的一个有意义的突发奇想而付诸努力。

是学校鼓励我们的。

本校训体现了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追求,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学校的一种精神型的潜在课程,发挥着塑造师生人格、夯实精神底蕴、导引师生做人做事的功效。

校训需要我们深入灵魂去感悟、去深思,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校风:团结进取严谨求真
校风解读: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都团结在一起,目标一致,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进取也称“上进心”。

是一种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进取心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身完善的追求。

有进取心的人,往往有理想、有志气,积极肯干,不怕困难。

倾心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

进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

进取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进取应该成为终身之事.
严谨,是对教师治学和治教态度、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这个人的人生“高度”。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教风:尚德励志博学创新
教风解读:
尚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强调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

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尚德”是人格完善的基本要求,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人成其为人的必要修炼。

在价值追求多元化,功利主义、浮躁之气甚嚣尘上的当今社会,内在的道德修养正在被许多人忽略不计,将“尚德”作为校训,意在提醒每一位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做“有根的人”。

励志,词典上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

”励志就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以此为教风,乃是激励教师们奋起志向,集中心思致力于教育事业。

博学,是对教师学品、学问、学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以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的态度,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学风:勤学善思好问求精
勤学:目标明确,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在书中学,在做中学,在事中学。

善思: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因学而思,以思而进,勤思而智。

好问: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在不断发问中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

求精:学求其精,思求其精,做求其精;以实求精,以慎求精,精益求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