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生物化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的熔解温度:双链DNA或RNA分子丧失半数双螺旋结构时的温度。

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260nm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氧化磷酸化: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能荷:细胞内的能量状态取决于ATP、ADP及AMP的相对浓度。

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比活力:每毫克的蛋白质所具有活力的单位数。

葡萄糖异生作用:由非糖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诱导契合学说:为说明底物与酶结合的特性,在锁钥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说。底物与酶活性部位结合,会引起酶发生构象变化,使两者相互契合,从而发挥催化功能。

填空

核酸的*体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脂键连接

蛋白质的单体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

核酸最大吸收波长260nm蛋白质最大吸收波长280nm

酶的两大特性专一性即底物选择性和高效性

异生生物ATP产生的两大途径: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tRNA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型,三级结构是倒L型

选择

在生理PH条件下,下列哪种氨基酸带正电荷(赖氨酸)

**结构的顺序5’-5’

tRNA末端(CCA序列)

Rx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是(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使(Vmax降低,Km不变)

下列哪种物质不含高能磷酸键(G-G-P)

螺旋结构常在哪里被破坏?(脯氨酸)

判断

20中氨基酸中只有甘氨酸不是L型,且都有*先性T

DNA双链总的G+C占有量与个单链的G+C含量相同T

所有蛋白质中N含量都是16% F

DNA中,G+C含量越高,Tm越高,Tm与G+C含量成正比F

电子传递方向是由高电位传向低电位F

糖酵解和*酸戊糖途径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T

简答

影响酶效率的因素

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抑制剂

(百度不到)

蛋白质三级结构的特点

1.三级结构只存在于球状蛋白中,不存在于纤维状蛋白中。

2.维持三级结构的键除二硫键外都是次级键。

3.对小分子球蛋白来说,结构域就是它的三级结构。

4.球状蛋白在水溶液中,大多数非极性侧链总是埋在分子内部,形成一个疏水核。大部分极性侧链则分布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使蛋白质分子周围拥有一层水膜。所以球蛋白通常都是水溶性蛋白。

遗传密码的特性

1.简并性:使得DNA分子上碱基有较大余地的变动。可以减少有害突变,叶可以减少所需tRNA

的种类。

2.变偶性: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具有摆动性。

3.通用性:各种低等和高等生物,包括病毒细菌以及真核生物,基本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NA坏损如何修复

切除修复是修复DNA损伤最为普遍的方式

①首先由核酸酶识别DNA的损伤位点,在损伤部位的5′侧切开磷酸二酯键。不同的DNA损

伤需要不同的特殊核酸内切酶来识别和切割。

②由5′→3′核酸外切酶将有损伤的DNA片段切除。

③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按5′→3′方向DNA链,填补已切除

的空隙。

④由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片段与原来的DNA断链连接起来。这样完成的修复能使DNA

恢复原来的结构。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1.作为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催化剂-酶

2.作为有机体的的结构成分

3.贮藏氨基酸,用作有机体及其胚胎或幼体生产发育的原来

4.运输的功能

5.协调动作的功能

6.激素的功能,对生物体内的心尘代谢起调节作用

7.防御机能,此外还有接受和传递信息受体也是蛋白质。

为什么有的人吃白薯也会胖

因为淀粉在人体内别转化为麦芽糖,以单糖形式被人体吸收,人体每天需要大量的糖来维持身体所需热量,吃土豆的吸收后转化为热量被消耗掉了,所以一般不会增肥.但也要注意不可过食,否则糖多了会转化为脂肪存储,那就有可能发胖了.淀粉属于多糖,消化后会转化为葡萄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但只要葡萄糖超过一定量就很容易转化为脂肪,而要让脂肪转化为糖类难度要大得多。显然,过多的摄入淀粉类食物会导致肥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