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完整版.pdf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可编辑)
第3章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2009 2-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孔子《论语》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于学问三十而立 [懂礼仪]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而不惑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得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说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3章社会认知1 社会知觉 1节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概述 2节印象形成过程 3节社会知觉偏差第 1 节社会认知概述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的类别认知心理学的含义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1 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哲学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信息加工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因此知觉也有两大类非社会性信息物知觉社会性信息人知觉非社会性信息指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方面现象的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为物知觉objective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金P103一般知觉普通心理学主要讨论人对物的各种物理和时间空间运动等方面的知觉即如何获得关于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以及在知觉过程中的对象与背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知觉恒常性等问题社会性信息指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作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或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的类别黄 1 人知觉如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的知觉impression formation 人性知觉自我知觉等 2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如对某人从事何种职业的知觉等 3 人际关系的知觉interpersonal relative perception 4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social perception of causation如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等 5 群体知觉group perception如对群体特点与性质的知觉群体归属知觉领导关系与领导方式的知觉群体气氛的知觉等两种知觉的区别金103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认为还存在以下区别物的特征静态者居多人的特征是变动不居的同类物之间个别差异小人与人之间则个体差异很大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Neissers definition1967Cognitive psychology refers to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简约 elaborated 精细加工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Eyssenck2005研究包括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情绪概念形成和思维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现象 Sternberg2003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与核心王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社会认知的含义social cognition 金103社会认知研究包括关于特定社会性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知觉社会推理对他人对自身 13所院校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Aronson2005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更准确地说人们如何选择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Baron2000人们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13所院校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知社会知觉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的准确性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虽然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主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本书中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看别人怎样做人 2 第一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1 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22 社会知觉的对象性自然-社会-心理显著性 23 社会知觉的整体性印象整合 24 社会知觉的理解性中心品质研究 25 社会知觉的恒常性刻板印象 2·6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108 2·7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内隐人格理论 116 21 第一印象的含义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时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特性1 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对象性是指我们的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光色声嗅味和触等各种信息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比较它形象清楚好象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象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知觉的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金105 知觉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 1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2 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3 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知觉者关心的社会事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事件则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例如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前接孩子回家时每位母亲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因此自己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别的孩子只是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特性1 显著性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的注意通常会转向那些在知觉领域中突出的方面主题而非背景或场景设置这叫做主题背景原则the figure-ground principle 在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显著的线索被应用得最多 Gestalt的客体知觉规律可回答什么线索会比其他线索更显著的问题显著性提高了印象的整体性特性2 知觉的整体性的含义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作过许多研究结果认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主要有接近因素相似因素完整倾向因素好图形因素好的连续因素和共同命运因素等信息整合的含义当人们与他人相互接触时会接收到对方有关外貌和内在各种人格特征的信息并经过心理加工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关对方统一印象的过程叫信息整合实例印象形成往往是多种信息联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人们如何整合这多种信息信息整合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N H Anderson19591965主张平均法 MFishbein1964主张加法法实例现在让你与两个人接触后要求你从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各种品质进行评价甲在机智学术渊博沉着自信等品质上的得分分别是4423 乙在上述四种品质上的得分与甲一样但你还认为乙还有坦率和不讲究衣着的特点你对这两个特点的评价分别是3和-2 你认为你对他们两人最后形成的印象哪个人的会更好些你是根据什么来形成这个最后的印象的评估第一印象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评估evaluation 即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人 Osgood 等1957的经典实验 Osgood 1957对好恶评价特征的研究研究目的证明评价维度可以将许多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研究方法使用一种叫做语义差异的测量程序研究过程和材料让被试选择一些描述特征的配对词如愉快一悲伤好一坏强一弱冷一暖去形容一些人或物研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后人的支持罗森伯格等S.Rosenberg等1968发现人们往往根据社会的和智慧的品质去评价他人但最初人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依据喜欢不喜欢这评价维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评估即评价evaluation如好坏力度potency如强弱和活动向度activity如主动被动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对他人或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了其它两个维度作用就不太大子 Osgood 随后所设计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三个基本维度在许多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知都是显著的 Rosenberg等人的研究结果 com 3·2·5平均化原则 P69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com2 信息整合的法则加法法则平均法则例一例二 com3 Anderson 的加权平均法则和信息整合法则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P69 我们的大多数印象都不是绝对正性或者绝对负性的而是程度和内容不同的印象的混合我们如何把关于一个人的分离的印象碎片合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印象呢加法法additive principle 加法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相加的结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说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之和平均法Averaging principle 平均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的平均值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表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的平均例一 P70 假设苏珊刚刚见到了她的肓约对象乔治她很快认为他是一个风趣聪明有礼貌的人不过个子不高而且穿着不雅她从这些特质的。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论
¾ 随后的近两个月内,每天发布地震伤亡信息、余震情况,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及手机短信等媒介使公众了解灾区 的最新情况
¾ 但截至5月16日,地震后不到4天的时间里公安机关就查 处涉嫌制造并散播谣言者17人
¾ 如捐款排行榜在网络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引发了攀比之风
¾ 如传5月12日当晚北京会有地震 ¾ ……
社会心理(social min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狭义指社会心 理的外部表现,包括表情、姿态、言语、动 作等;广义包括内在的社会心理。即包括日 常生活中种种人际交往和互相影响的行为, 也包括各种群体中的中的决策等行为。
樊富珉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最新动态:
第一组:文化、社会、宗教 第二组:发展、教育、青少年研究 第三组:消费、管理与职业研究 第四组:人格、自我、心理健康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解释的层面
综合层面的解释
神学 哲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生物学 化学 物理学
基础层面的解释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的作用: 预告作用
(顺民心者兴,逆民心者亡)
中介作用
(社会控制—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学性质与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性质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4
学科性质: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景中
的心理与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 科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
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定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阿希从众实验2第一单元从众从众行为的特点: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3第一单元从众二、从众的功能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
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45第一单元 从众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冲突。
例:抢盐。
三、从众的类型第一单元从众(二)假从众个体在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例:皇帝的新装中大家的从众行为。
6第一单元从众(三)反从众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
例:战友被敌人残害后,大家义愤填膺去报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反从众的人出现。
7第一单元从众四、从众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第一单元从众(二)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
这属于()C∙A、民族社会化∙B、个体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角色扮演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B、群体的社会化∙C、个体的成长∙D、个体的社会化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
D∙A、社会组织结构∙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教育理念∙D、社会文化环境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A、组织∙B、社会∙C、群体∙D、他人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A、应用社会心理学∙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D、社会心理认知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A、吴江霖∙B、乔治米德∙C、潘菽∙D、迪尔凯姆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A∙A、生理∙B、角色∙C、心理∙D、身体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光环效应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社会认知C∙A、怎样去认识自然∙B、怎样去认识社会∙C、怎样去认识自己∙D、怎样去认识动物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利他与侵犯行为∙D、角色扮演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B、学习社会心理学∙C、政治社会心理学∙D、群体社会心理学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t i me an dAl l t h i ng si nt he i rb e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1心理学研究通常是解释()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概述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2)gw奥尔波特:了解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以群众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2)勒温: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情境,f: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1)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等。
2、人际层面: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等。
4、社会层面:风格、民族等,二、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三个阶段:(1)哲学思辨——启蒙期(2)经验描述——形成期(3)实证分析——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1、时间: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发展:发展较为繁杂,不能形成“纯”社会心理学。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述阶段:1、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2、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地描述和分析。
3、发展: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盛华《社会⼼理学》超详细笔记第⼀章社会⼼理学及其发展第⼀节社会⼼理学的界定⼀、三种研究倾向界定⼼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如何受到研究不同⽔平的交往,如个⼈之他⼈存在的影响间、群体之间、个⼈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要⽬标预测⾏为描述⾏为⽅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社会⼼理学的界定⼏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为,为什么会产⽣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背景中⼈的社会⾏为及其⼼理根据的科学。
第⼆节社会⼼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理学与社会学⼆、社会⼼理学与⼈格⼼理学三、社会⼼理学与⼈类⽂化学第3节社会⼼理学研究范畴⼀、社会⼼理发展⼆、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理学的发展⼀、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物:孔⼦、孙⼦、柏拉图、亚⾥⼠多德等●推动社会⼼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然科学的三⼤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理学”提法⼆、产⽣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卷本《民族⼼理学:对于语⾔、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理学的四⼤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类⾏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套可靠⽽中⽴的真理后现代社会⼼理学的四⼤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法在研究领域⾥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思维的⼯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2023-10-29contents •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归因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社会归因的挑战与未来研究•社会归因案例分析目录01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情境因素。
社会归因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行为。
定义与概念01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
02归因理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早期的决定论观点和后来的相对主义观点。
03现代归因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和情境因素在行为归因中的作用。
1 2 3社会归因理论在教育、管理、政治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人们的归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互动,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帮助。
然而,社会归因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过度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情境因素。
02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归因的认知过程观察行为根据行为的表现和情境,对行为的意图进行判断。
判断意图赋予意义形成印象01020403根据一系列的行为和表现,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和评价。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对其意图和意义进行推断。
将行为的意义赋予到所观察到的行为上,并形成对行为的解释。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他人。
自我服务偏差对应推断偏差群体归因偏差基于一个单一的外部特征,往往做出过于单一和简化的推断。
将群体特征归因于个体,或将个体特征归因于群体。
03归因的偏差与偏见0201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对行为的归因。
情境因素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释和评价。
文化因素社会角色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社会角色与群体压力归因的影响因素与机制03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来推断其性格和价值观,从而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Table of Contents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3章自我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4章社会认知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5章社会行为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6章态度与偏见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7章人际关系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9章团体与领导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0章健康心理学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1章文化心理学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2章积极心理学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表1-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考点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表1-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1)联系一定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可以用常识来说明,但常识有时未必正确。
(2)区别①常识是理性的产物,而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具有非理性特征。
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常识不同。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表1-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考点三:社会心理学简史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发展最为迅速。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和人本主义(第三势力)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流派。
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表1-5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课后习题与详解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①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精选推荐
社会⼼理学第⼀章绪论1、社会⼼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答:社会⼼理学是对⼈的社会⼼理和社会⾏为规律进⾏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所说的⼈,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所谓的社会⼼理和社会⾏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化环境中对于来⾃社会规范、群体压⼒、⾃我暗⽰、他⼈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答:⼀、个体社会⼼理和社会⾏为:1、研究⼈的社会化和⾃我意识。
2、研究⼈的社会动机。
3、研究⼈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社会交往⼼理和⾏为:⼈际关系、⼈际沟通、社会影响等⽅⾯。
三、群体⼼理:⼤群体与⼩群体、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理与⾏为。
四、应⽤社会⼼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理现象。
3、社会⼼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法?答:⼀、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为,从⽽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法。
1、⾃然观察法:即⼀般观察法,是在⾃然情境下对⼈或动物⾏为进⾏直接观察的⽅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或动物⾏为进⾏观察的⽅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同时观察参与者⾏为的⽅法。
包括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式观察被研究者⾏为的⽅法。
通常可借助于单向玻璃或录⾳、摄像等进⾏。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的实验。
2、⾃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然操纵⾃变量,⽽⾮由实验者操纵的。
形式上与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
如对⾃发事件引起的社会⾏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理活动进⾏研究的⽅法。
三、调查法:⼜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研究者信息的⽅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调查的⽅法。
包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普通心理学16-社会心理学(1)
基本归因错误
• “大学投球”问答游戏
• 参与游戏的人通过投掷硬 币成为提问者或竞赛者
• 实验者要求提问者基于自 己 的个人阅历编制富有挑 战性的难题
• 竞赛者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但往往白费力气
• 结束时,提问者、竞赛者 和观察者对双方才学打分
自我服务偏差
• 自我服务偏差 (self-serving bias) 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 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卸自己的责任。
阿施 (Asch, 1940, 1956) 实验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
规范性影响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什么作用?
意识不到规范影响的人们
少数人影响与不从众
• 在一些条件下,少数人能够扭转多数人的看法
• 参与者完成颜色命名任务,多数人正确识别出色块,但有两名 同谋一致地将绿色识别为蓝色,他们的反对意见一致,但他们 是少数
• 态度 (attitude) 是对人、课题获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 引发态度的三种信息
• 认知、情感和行为
• 态度预测行为
• 态度的可获得性 • 态度的稳定性 • 改进态度的测量
• 内隐联想测试:测量自动或内隐的态度
说服过程
• 精细可能性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人们进行行为确认
• 刻板印象威胁:只要置身于与负面刻板印象有关的情境中,受 到刻板印象威胁的人并不能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心理资源
克服偏见
• 接触假设 (contact hypothesis)
• 敌对群体间的简单接触不能减少偏见 • 要克服偏见必须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
• 例如分享共同目标的合作行为
• 友谊和间接接触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社会心理学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对他人的认识可以首先从他人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从情境出发,知道他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社会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使人们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及选择,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社会心理学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生活的价值;研究发现,自主、能力、关系和自尊最具有生活的意义。
二、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1.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他人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3.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沈德灿对国内众多学者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个定义被认为最全面。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1.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2.区别(1)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心理学详细整理版
社会⼼理学详细整理版社会⼼理学考试整理空⽩部分可⾃⾏填写答案。
考试题型:⼀、判断题 5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 5题,每题4分三、简答题 5题,每题6分答出要点四、论述题 3题,每题15分答出要点+论述第⼀章1、社会⼼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简答题只需答以下三个要点,论述题则需要展开)谁提出的?(1)思辨期(社会⼼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在我国古代是由孔⼦提出;西⽅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
(2)经验描绘期(社会⼼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3)实验期(社会⼼理学成熟与独⽴发展阶段)2、社会⼼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理与社会⾏为(2)个体⼼理与群体⼼理(3)社会交互作⽤与交往3、社会⼼理学的研究⽅法?(1)实验法(2)⾮实验法(相关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等第⼆章(不⽤复习)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定社会所认可的⼼理——⾏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个性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理——⾏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3、社会化的四个⼼理机制?(1)⾓⾊引导机制(2)社会⽐较机制(3)社会学习机制(4)亚社会认同机制4、⾃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内在⼀致性(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3)决定着⼈们的期望第四章1、社会知觉的含义P99 答案为书上内容的整合社会知觉是对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即对由⼈的社会⽣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的知觉,包括担任社会⾓⾊并具有⼈性的⼈、⼈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等的知觉。
2、印象的形成P1033、影响印象形成的条件?(依据⽼师⼝述听写的答案)P104-105意识与潜意识安德森的信息整合法则:平均法则、加权平均法则4、刻板印象P111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们对某个群体中的⼈形成的⼀种概括⽽固定的看法。
⽣活在同⼀低于或⽂化背景中的⼈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性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 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 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 相冲突、相对立。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社会学会(ASA)的 《社会心理学季刊》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艾宾浩斯(H.Ebbinghaus,1908)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 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 三阶段说: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
描述和分析。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
心理咨询中与价值中立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 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三)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
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 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 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 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版pdf
社会心理学第版pdf摘要:一直以来,成人教育在我国是被社会所漠视的教育类型,成人学生在社会中更是被别人所歧视与遗弃。
在这种境况下,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日凸显,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层次探究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解决成人学生心理问题的良方。
关键词:成人教育自我认知社会偏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终生学习思潮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人学生数量日渐增多,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中,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有蔓延与增长之势,严重影响了成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危及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甚至成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迫切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成人学生心理问题溯源探究成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不难发现,影响成人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多,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成因。
但就具体而言,主要有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
1.自我认知的偏离根据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可以得知,人们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和态度做出正确的准确评估需基于两点。
其一,在缺乏直接的自然标准时,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其二,人们应将自己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
然而成人学生的自卑感源于同普通高校学生的比较,甚至是普通重点高校的学生比较,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寻求的比较对象就是错误的,同时社会比较理论的比较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准确的自我评价,更是获得自我强化、自我进步的一种途径。
因此成人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比较的目的应该是认清自己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卑、消极的逃避。
2.学校关怀的缺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把成人教育学院仅仅当着一种创收的手段,忽视了对成人学生的细心呵护。
缺少了学校的人文关怀,成人学生就像没爹没的孩子,成人学生至进学校后,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等一切由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学校几乎不予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