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五石之瓠《庄子》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五石之瓠》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五石之瓠》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设计第6课《五石之瓠》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作者背景常识四、鉴赏活动五、文本研读六、文本联读第6课《五石之瓠》一、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

二、教学素养《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云游,在函谷府留下《道德经》,庄子铸就哲学巅峰,却逍遥于尘世。

在他们远去的背影中,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哲思,引领我们去探索、思考。

三、作者背景常识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

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

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被封为“南华真人”。

[名家评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

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

——明代徐渭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清代胡文英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蜂拥而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

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立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

6.2《五石之瓠》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2《五石之瓠》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体会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

2.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

3.领会庄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4.拓展联系《逍遥游》其它文段来加深对本文的认识,认识庄子对于精神的绝对自由,即“无所待”的理解。

用“游心”的观点指导生活。

教学重难点“无用之用”的内涵深刻,尤其是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主要体现在其精神上。

“无用之用”反映的精神内涵即“游心”。

但是以学生的阅历很难理解。

在这里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从而将视野从《五石之瓠》拓展到整篇逍遥游之中,然后再联系《逍遥游》其它文段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立足于“无所待”,探寻庄子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喜欢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但在我看来,他既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洒脱率性的人。

庄子的洒脱,不是僵死不动的教条,而是充满诙谐的寓言故事;不是照葫芦画瓢的苦思,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玄妙的哲思。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读《五石之瓠》,将其置于《逍遥游》整篇中,去感悟庄子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探究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2个故事,一个是惠子的“大瓠无用”,一个是庄子的“不龟手之药”。

(一)如何理解“不龟手之药”和“大瓠”这两个故事的寓意?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都失败了,于是“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宋人“世世以洴澼絖为事”,“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裂地而封”。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导学作业。

(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取1位)提前打开希沃展台。

预设:①善于转换视角,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②“无用之用”才是大用③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这是庄子的本意吗?文章最后庄子评价惠子“夫子犹有蓬之心也?”惠子哪里不通达了呢?阅读经典要读出它的原汁原味,导学案中提供了《逍遥游》其他文段,请同学阅读《逍遥游》中惠子与庄子的另一段对话。

5.2《五石之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五石之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五石之瓠》的知识点和分析能力。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3. 拓展学习资源的筛选和利用不够充分:提供的拓展学习资源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学生对拓展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够积极。
(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和阅读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五石之瓠》,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领悟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典故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内容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感到困难,课堂参与度较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五石之瓠》。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思考4:寓言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①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②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

③讥讽惠子的做法本质与宋人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①虑:用绳结缀。

②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③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思考1:最后庄子怎么解决了惠子“大瓠无用”的问题?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思考2: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

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

【板书设计】附:字词积累1.通假释义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我世世为洴澼絖. (“絖”同“纩”,丝绵絮)2.一词多义为之于未有 (动词,做)我世世为洴澼絖 (代词,从事)君王为人不忍 (动词,对待)使子婴为相 (动词,担任)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表被动)何辞为 (语气助词)3.词类活用⑴名词的活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吴王使之将.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将领)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实,填塞)⑵形容词的活用其坚.不能自举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结合老子文章的特点,领会庄子《逍遥游》文章背后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郭沫若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潦倒的生活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

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管理生产漆的工匠。

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

庄子独特的思想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自然孕育生命,生命消亡后归于自然,不需外物装饰。

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惠子简介惠子是魏国宰相。

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是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

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五石之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之五石之瓠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学习提示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在《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这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阅读时注意体会。

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学习本课,要注意在比较中品味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

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人。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三、《庄子》简介《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五石之瓠》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五石之瓠》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五石之瓠》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

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2、写作背景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

“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

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

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面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

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寄子了无限的同情。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3、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4、题目解说“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瓠,葫芦。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5、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

6.2《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2《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

【教学过程】一 .导入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会讲故事的人。

《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风汪洋恣肆。

二.任务一:释义梳理,文言知识总结。

1.齐诵,初步感知2. 自主翻译,标出重点诗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àn) (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

以(之)盛水浆,其坚(质地太脆)不能自举(自然地提举起来)也。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

剖(pōu) 之以(之)为瓠(hù), 则瓠落(落:平浅的样子)无所(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容。

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没有地方可以容纳。

非不号(xiāo)然(号然:空空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培 (pǒu打破)之。

”我不是说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庄子曰:“夫子固(的确)拙于用大矣(的确在使用大的物件上很笨拙啊)。

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 (通“皲”。

手足的皮肤冻裂[skin chaps])手(防止手冻裂)之药者(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宋人),世世以洋(píng)避(pi)绕(kuàng)为事(他家世世代代把漂洗衣物作为职业)。

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人听闻了这个消息,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们的药方)。

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游避就,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目录一、教材分析----------------——————2二、学情分析-----------——————-----3三、教学理念与设想--------———————3四、教学方法-------------——————---5五、教学准备----------------——————5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6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9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附件:《五石之瓠》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第二单元第六课《五石之瓠》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附件:《五石之瓠》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1.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

2.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五石之瓠》【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南华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趣味性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进行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了解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

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通“诽” )毁礼法,傲视王侯。

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庄子终身不仕。

主要作品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的《庄子》。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具有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具有一些积极意义。

2.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翻译: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槨,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

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

”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3.了解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

现存33篇。

5.2 《五石之瓠》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 《五石之瓠》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5.2 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3、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

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4、5、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借助寓言所论述的深刻哲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比较中品味本课两篇文章不同的论辩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文章的主旨。

难点: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

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

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写作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

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

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

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

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三、作者介绍庄子生于战国中期,名周,宋国蒙人。

据史家推算,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与孟子同时而稍晚。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庄子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人问津,家世渊源、师承关系、准确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

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庄子》一书。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人教版)】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人教版)】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五石之瓠》,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诸子学说有一个发展和传承。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儒家的孔孟,代指道家老庄学派。

出示图表。

(见课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倡导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二、基础学习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见课件思维导图)2.《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见课件思维导图)三、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2.重点字音①五石(dàn)之瓠(hù)②呺(xiāo)然③掊(pǒu)④龟(jūn)手⑤洴(píng)澼(pì)kuàng)⑥鬻(yù)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句通假字: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世世为泮澼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客得之,以说吴王“龟”同“皲”,皮肤冻裂;“澼”同“纩”,丝绵絮;“说”同“悦”,取悦其他重要的字词:②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②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动词,击破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动词,不善于④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用绳结缀2.串译文段【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教案【教材定位】《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庄子》的相关知识及庄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的艺术特色。

【素养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

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文化常识1.了解庄子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人物轶事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

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教案【教材定位】《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庄子》的相关知识及庄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的艺术特色。

【素养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

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文化常识1.了解庄子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人物轶事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

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自主翻译全文,掌握活用词义和生僻词义。

2.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寓言言浅意深的语言之美,欣赏庄子风趣幽默,旷达洒脱的人格之美。

3.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庄子、惠子、宋人、客的观点异同,理解“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含义。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道家思想中对人生逍遥自由状态的追求,并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把握庄子看事物的角度和观点。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作者简介】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

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主要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现存33篇,有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作品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内容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后人评价】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题目解说】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shí:现在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教学设计课题《五石之瓠》时间2022.9.15 节次主备人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型新课授课对象授课教师单元教材分析及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并掌握“贻”“树”“坚”“说”等重点实词及“而”“以”“之”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掌握文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惠子与宋人、庄子与客人的异同,理解这则寓言蕴涵的哲理。

②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理解并学习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高二(十三)班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及点拨法。

高二(十四)班主要采用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一、新课导入二、知人论世前面我们通过学习《<老子>四章》,了解到天下人都被社会环境局限于只知道所谓“有用的用”,却没有人知道那些被时代潮流遗弃的藏在沙堆土地下“看似无用却实际上有着大用”的玄妙道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用之大用”?具体的来说,对于“无用之大用”最好的比喻则莫过于《庄子·逍遥游》中一段庄子与他好友惠子的对话。

1.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6.2《五石之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2《五石之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题】《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难点: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教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一、导入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而无不为。

”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他是谁?老子。

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

二、知人论世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是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三、自主研习展示同学们,现在打开导学案,我们随机抽取一位同学,通过投屏展示其的导学案的自主研习部分,我们一块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核对。

1、明确字音2、通假字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四、合作探究同学们,接下来大家听诵读,明确字音和停顿节奏。

自读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问题:《五石之瓠》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五、交流展示故事简单,但道理深刻。

庄子用两则故事,讲了怎样的道理呢?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对全文进行解读。

①逐句进行解读翻译;②合作探究问题。

原文:略翻译: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庄子的《五石之瓠》,文中通过两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哲理。

课下同学们思考合作探究的四个问题,下节课将由同学们来组织问题的答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石之瓠【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

2、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观点及现实意义。

3、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学会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2.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文章观点。

【教学方法】介绍基本的文学常识观看庄子的秒懂百科自读理解词意和文意师生互动并答疑解惑【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逍遥游》。

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庄子因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

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

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二)惠子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三)背景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1.五石之瓠.2.贻.我大瓠之种.3.以盛.水浆.4.剖.之以为瓢5.瓠.落无所容6.呺.然7.掊.之8.不龟.手之药9.洴澼..絖.10.鬻.技11.以说.吴王12.越有难.三、研习文本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注释]树:种植。

实:充满,填塞。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掊:击破。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成熟后结成的葫芦很大,能容五石东西。

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固程度却禁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

剖开来做瓢,却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不是它不够大,而是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打破了。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注释]固:本来。

拙于用大: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

洴澼:漂洗。

絖:同“纩”,丝棉絮。

一朝:一旦。

鬻:卖。

[译文]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

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

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

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注释]说:同“悦”,取悦。

越有难:指越人发兵侵吴。

将:做将领。

裂:割。

虑:用绳结缀。

大樽:盛酒器。

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

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

冬天跟越军水战,大败越军,吴王割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把它系在身上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四、思考探究(一)梳理文章思路第一部分:惠子的做法,“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第二部分:庄子的看法,“夫子固拙于用大”“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二)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使用“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的?如何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寓意?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都失败了,于是“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宋人“世世以洴澼絖为事”,“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裂地而封”。

两个故事的寓意是: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三)分析宋人和惠子的相同点;客和庄子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惠子、宋人: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客、庄子:相同点是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不同点是客 1.批评惠子的孤陋。

惠子不能合理使用大瓠,只能把大瓠打破,这种做法与宋人“世世以洴澼絖为事”,“鬻技百金”类似,他们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

惠子也是宋国人,庄子当着惠子讲宋人的蠢事,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2.凸显庄子的超拔。

客凭借“不龟手之药”裂地受封,眼光和做法超过宋人太多。

客虽然眼光高,还停留在功利层面,庄子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瓠的妙用,隐含精神的自由,境界比客更高。

五、学情调研(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五石.之瓠.(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葫芦) 2.贻.我大瓠之种.(赠送) (种子) 3.剖.之以为瓢(剖开) 4.瓠落..无所容(宽大空廓的样子) 5.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6.掊.之(击破) 7.不龟.手之药(同“皲”,皮肤冻裂) 8.洴澼..絖.(漂洗)(同“纩”,丝棉絮) 9.鬻.技(卖) 10.以说.吴王(同“悦”,取悦)11.越有难...(指越人发兵攻吴)12.何不虑.以为大樽..(用绳结缀)(盛酒器)(二)翻译下列句子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翻译: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固程度却禁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

2. 请买其方百金。

翻译: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3.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翻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翻译:为什么不用绳把它系在身上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

六、拓展阅读(一)阅读:朝三暮四狙(jū)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说。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译文]有一个养猴子的人,喂猴子吃栗子,对这群猴子说:早上给你们三个而晚上给你们四个。

这些猴子听了都很生气。

养猴的人又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个而晚上给你们三个。

这些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

名和实都没有改变而猴子的喜怒却因而不同,这也是顺着猴子主观的心理作用罢了。

[解读]狙公赋芧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后引申为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形容反复无常。

(二)阅读:鸱得腐鼠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注释]练实:竹子开花结的果实。

醴:甘甜的泉水。

[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鹓雏(凤凰一类的鸟),你知道吗?它自南海出发,不远万里,飞往北海。

沿途非高大青色的梧桐不栖息,非洁净鲜嫩的竹实不餐食,非清凉甘甜的泉水不饮用。

这天,鹞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正巧鹓雏从它上空飞过。

鹞鹰唯恐鹓雏向它争食,抬头怒目而视,吼叫道:“吓!”(三)给下文断句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庄子·山木》)(注:这里的“雁”是“鹅”)[答案]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四)阅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荫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

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

这一情景似曾相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他成功了。

而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

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