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III

合集下载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_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_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发布时间:2022-06-02T05:28:11.62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5期作者:夏正君[导读]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夏正君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FDP、D-D 等指标明显更高(P<0.05)。

结论:与正常者相比,脑卒中患者D-D与FDP水平明显更高,AT-III差异不明显,因此在脑卒中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中,D-D、FDP检测具备良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脑卒中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病原因主要是血液循环障碍或脑血管破裂,该病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近些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升,具备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因此,探究快速精准诊断该病的措施是提高该病救治率的关键。

部分研究指出,在脑卒中发病期间,机体血液的抗凝或纤溶酶原水平、凝血功能均具备一定作用,因此,通过对D-D、FDP、AT-III检测实验的完善,寻找可预警早期脑卒中进展的因子,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具备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1]。

本次研究对比分析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出凝血6.1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第四版)出凝血6.2 原理:抗凝血酶III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

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 III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 III活性呈负相关。

出凝血6.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6.4 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AT III试剂盒:试剂盒代号OWWR 15。

试剂包括6×15ml凝血酶试剂;6×3ml底物试剂;1×100ml缓冲液。

凝血酶试剂每瓶用15ml 缓冲液复溶,室温平衡30分钟。

底物试剂每瓶用3ml蒸馏水复溶,室温平衡30分钟。

出凝血6.5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6.6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6.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

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6.6.2检查消耗品: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

(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

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III

肝素与AT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 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活 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 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 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 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 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 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 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 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 相关。
临床意义
生理性: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 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 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 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别为 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 CRM&#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 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 治疗抵抗,可用AT Ⅲ活性检测来确定。 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 III检 测进行监护。
抗凝血酶III
简介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AT Ⅲ)是人体 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是由肝细胞分 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 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 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 、IX、X、XI及 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 平衡,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
下降。 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获得性AT缺乏: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 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 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 形成。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一、AT-III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抗凝血酶III(A T-III)抗凝系统:A T-III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 TIII、PC、P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FⅨa、FⅩa、FⅪa、FⅫa)也有抑制作用,A T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遗传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报道。

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

我国大陆AT-III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2.3%。

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

获得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见于DIC、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 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

同时,A T-III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 T-III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 T-III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

三、AT-III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A T-III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

A T-III活性降低:见于DIC、肝病、术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反复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疾病。

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

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 T-III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 T-III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

VIII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浆中因子VIII:C水平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肝病时VIII:C升高。

AT-III-抗凝血酶-III

AT-III-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
单位μg/L
AT-III主要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是人体血浆中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约占血浆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9]。

在正常情况下AT-III与肝素结合后抑制凝血酶,纤溶酶及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维持血液平衡,是防止血栓形成的主要生理物质[10]。

AT-III可灭活极大部分的凝血酶,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当血浆中AT-III活性低于70%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11]。

本实验中模型组血浆中AT-III含量的降低,考虑由于三氯化铁化学腐蚀法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以使内皮细胞表面的AT-III减少,致使凝血酶活性增强,大量凝血酶形成的同时伴有AT-III消耗的增加,导致AT-III含量的降低。

由于我们测定的血浆AT-III和PC含量反映的是血浆中剩余的AT-III和PC含量,从而使血浆中残存的AT-III和PC减少。

血府逐瘀汤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以抑制血栓形成,不同程度的降低AT-III 含量,且AT-III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推测可能通过与AT-III结合使AT-III活化发挥抗凝血作用,从而使游离的AT-III含量降低,为此我们推测其抗动脉血栓的可能机制为通过增强AT-III的活性而增强动脉血栓模型抗凝系统活性。

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同样可以减轻血栓重量,但是AT-III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其抗血栓作用的环节可能不是通过抗凝系统实现的,其抗栓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有关。

AT-III临床意义

AT-III临床意义

AT-Ⅲ(抗凝血酶Ⅲ)的临床应用一、AT-Ⅲ概述:A T-Ⅲ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为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浆抗凝酶活性的70%。

当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时,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活性增强1000倍以上。

此外AT-Ⅲ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AT-Ⅲ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强弱,其水平降低可发生血栓或DIC。

因此,AT-Ⅲ的水平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AT-Ⅲ的临床应用:1、在DIC中的应用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DIC中,AT-Ⅲ大量消耗,早期即有明显减少,对DIC早期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在DVT中的应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危害大,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例如常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因并发肺动脉栓塞(PE)造成猝死。

对AT-Ⅲ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早期预测手术、骨折、分娩后产生的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AT-Ⅲ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之一,亦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体内AT-Ⅲ活性明显低于健康者,而其与凝血酶形成的复合物含量却显著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亢进,抗凝减弱。

AT-Ⅲ的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治疗、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4、在脑血管系统中的作用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监测血浆中AT-Ⅲ水平,对于临床的抗凝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血浆中70%的抗凝作用由AT-Ⅲ发挥,其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内皮细胞也有部分合成。

故各类肝病致肝功能受损时,AT-Ⅲ呈获得性减少。

抗凝血酶iii抗凝作用的机制

抗凝血酶iii抗凝作用的机制

抗凝血酶iii抗凝作用的机制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简称AT III)是一种重要的血
液凝血调节蛋白,具有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主要机制如下:
1. AT III与凝血酶的结合:AT III能够与活化的凝血酶直接结合,形成AT III-凝血酶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不仅能够使凝血
酶失去其对纤维蛋白原的活化能力,还能够促使凝血酶迅速被分解。

2. AT III的抗血栓活性:除了对凝血酶的直接抑制作用外,
AT III还能够通过间接的机制抑制血栓形成。

AT III也能够与
凝血因子Xa结合,形成AT III-Xa复合物,从而有效抑制凝
血因子Xa的活性。

由于凝血因子Xa是促进凝血反应的关键
酶之一,AT III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凝血过程。

3. Heparin的辅助作用:AT III在没有辅助物质的情况下,与
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a结合的速度较慢。

然而,当AT III与肝
素(Heparin)共同存在时,肝素能够增强AT III的抗凝作用。

这是因为肝素能够与AT III结合,改变其空间构象,从而显
著增加AT III与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a结合的速度,从而增强
其抗凝作用。

总的来说,抗凝血酶III通过直接与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a结合,并通过Heparin的辅助作用,发挥其抗凝作用。

这一机制
能够有效地抑制凝血反应,防止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Ⅲ测定试剂盒发色底物法标准编制说明工作简况1

抗凝血酶Ⅲ测定试剂盒发色底物法标准编制说明工作简况1

《抗凝血酶Ⅲ测定试剂盒(发色底物法)》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归口单位为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

2、工作过程:包括标准的起草阶段、讨论及验证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征求意见后的修改阶段,送审稿的评审、审查阶段等重点时间节点。

2018年4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标准制修订启动会,成立了起草小组,起草小组起草标准,由第一起草单位组织并报备秘书处,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作组草案。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北京赛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沃芬医疗器械商贸(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思塔高诊断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中上旬,秘书处统一组织公开的讨论会,对工作组草案进行讨论。

2018年6月底完善草案,对标准进行全面验证,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8年7~8月,根据验证情况及建议对标准草案进行修订,形成《抗凝血酶Ⅲ测定试剂盒(发色底物法)》征求意见稿,并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

2018年9月,起草小组处理收集到的意见,必要时开会讨论重要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标准的送审稿。

2018年10月底~11月初,在北京召开年会,全体委员审查、投票。

2018年11月,根据审查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标准的报批稿。

2018年12月,整理报批材料、报批。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标准制定的意义、原则血浆中的抗凝血酶III(ATIII),一种由肝产生的糖蛋白,可灭活凝血系统几种酶类,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因子IIa、IXa、Xa、XIa、XII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介绍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并对其概述、研究背景和目的进行说明。

抗凝血酶III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血液系统疾病风险。

这项检测技术基于抗凝血酶III的作用机制,旨在帮助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1.2 研究背景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凝剂,在调节凝血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通过与活性凝血因子结合,特别是与IIa(即凝血酶)结合来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AT-III能够抑制凝血过程,维持正常的凝血平衡。

当AT-III功能异常或水平降低时,会导致异常的凝血状态,增加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和评估AT-III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进行全面的概述和说明。

我们将介绍这项测试的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和价值。

除了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还将探讨其他相关疾病中抗凝血酶III测试的应用。

最后,本文将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同时探讨该测试技术对医学实践的启示与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抗凝酶III测试原理以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应用这一检测方法,从而提高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2.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2.1 概述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是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主要起到抑制凝血过程中促进凝块形成的因子活性。

其在机体内与血栓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检测抗凝血酶III水平对于评估个体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判断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2 测试方法抗凝血酶III的测试方法主要是利用免疫学技术进行定量测定。

一般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放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电泳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它通过将被测物(抗凝血酶III)与特异性标记物结合,再加入特异性抗体生成免疫复合物,并经过染色或荧光检测系统来量化测定。

抗凝血酶iii的功能

抗凝血酶iii的功能

抗凝血酶iii的功能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 III)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蛋白,在人体的
凝血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调节血液的凝血过程,从而维持血液的流动性和稀释性,防止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抗凝血酶III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凝血酶活性:凝血酶是促使血液凝结的关键酶,它能够将凝血蛋白原转
化为凝血蛋白,从而形成血栓。

抗凝血酶III能够与凝血酶结合,抑制其活性,阻
断血栓形成的过程,保持血液的流动性。

2. 抑制其他凝血因子的活性:除了凝血酶,抗凝血酶III还能抑制血栓形成过
程中的其他凝血因子的活性,如凝血酶原、凝血因子Xa等,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
的风险。

3. 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凝血酶III还可以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维持血管的正常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4. 抗炎作用:抗凝血酶III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保护血管的完整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的来说,抗凝血酶III在维持血液凝血平衡、防止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健康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正常的抗凝血酶III功能,可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
发生,维护血液循环的畅通,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保持血液凝血系统的平衡,保证抗凝血酶III的正常功能,对维持整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5.8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5.8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5.8:深度解析》一、引言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5.8(以下简称CAC5.8)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CAC5.8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

二、CAC5.8的定义和组成1. CAC5.8是一种生物活性复合物,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III共同组成。

2. 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凝固酶,能够促进血液凝结和血凝块形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3. 抗凝血酶III是一种抗凝血酶蛋白,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4. CAC5.8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III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具有双重的生物功能。

三、CAC5.8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学意义1. CAC5.8在血液凝固和抗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和循环功能,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CAC5.8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血液凝固相关疾病和抗凝血治疗。

3. CAC5.8的生物学意义不仅局限于血液系统,还与其他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四、CAC5.8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CAC5.8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复合物,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和凝血相关疾病。

2. 通过控制CAC5.8的剂量和应用方式,可以有效地治疗血栓性疾病和凝血功能异常疾病。

3. CAC5.8还可以用于调节血液凝固和抗凝血过程,对于手术、创伤和重症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五、个人观点和展望从综合的角度来看,CAC5.8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复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CAC5.8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技术支持。

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探索CAC5.8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力。

六、总结回顾通过对CAC5.8的定义、组成、生物活性、临床应用和展望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对CAC5.8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简述抗凝血酶三的抗凝原理

简述抗凝血酶三的抗凝原理

简述抗凝血酶三的抗凝原理抗凝血酶三(Antithrombin III,简称AT III)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血浆中的抗凝剂。

它的抗凝原理是通过与凝血酶和其他凝血蛋白酶形成复合物,抑制凝血过程,从而维持血液处于流动状态并防止异常凝血的发生。

AT III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它有两种主要抑制机制。

首先,AT III可以与凝血酶(Thrombin)、活化因十a(Factor Xa)和其他凝血蛋白酶形成可逆的1:1复合物。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AT III和凝血酶/凝血蛋白酶中存在的碱性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电荷吸引力。

复合物的形成使得凝血酶和凝血蛋白酶的活性中心被阻塞,从而抑制其对凝血级联反应的参与。

其次,AT III还可以通过介导蛋白酶-抗蛋白酶复合物的内化和血清激酶系统的激活,间接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和凝血反应的进行。

AT III的抗凝作用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解释:1. AT III以自身的天然活性与凝血酶或其他凝血蛋白酶形成复合物。

凝血酶是血液凝块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它催化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2. 复合物形成后,AT III发生构象变化,使其活性位点与凝血酶或凝血蛋白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阻止其对纤维蛋白原的转化反应。

3. AT III与凝血酶或凝血蛋白酶的结合是可逆的,这意味着AT III会释放已结合的酶,重新进入抗凝作用的周期。

4. 此外,AT III的另一种机制是通过促进纤溶病激酶(Tissue PlasminogenActivator,简称t-PA)的活性,t-PA能够激活纤溶酶原并溶解血栓。

AT III的抗凝原理可通过其他血浆蛋白和药物的辅助来增强。

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等常用的抗凝药物能够与AT III形成复合物,并提高AT III的抗凝活性。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增加AT III与凝血酶或凝血蛋白酶的结合速率,从而加强AT III对凝血的抑制作用。

总结起来,AT III通过与凝血酶和其他凝血蛋白酶形成可逆复合物,阻止其对纤维蛋白原的转化反应,从而抑制凝血级联反应的进行。

抗凝血酶3缺陷基因

抗凝血酶3缺陷基因

抗凝血酶3缺陷基因
抗凝血酶3缺陷基因是指影响抗凝血酶3 (antithrombin III,简
称AT III) 功能的基因突变。

抗凝血酶3是一种天然的抗凝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调节血液的凝固过程。

AT III缺陷可
增加患者患血栓形成的风险。

AT III缺陷可以是先天性的(由基因突变造成),也可以是获
得性的(由其他因素引起)。

先天性AT III缺陷是由于AT III
基因突变导致其功能受损或丧失。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获得性AT III缺陷则可以由于一些疾病、药物使用或其他因素引起。

AT III缺陷会导致凝血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患有AT III缺陷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简称VTE)或其他血栓相关疾病,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治疗AT III缺陷一般包括抗凝治疗,例如使用肝素、华法林
或其他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适当的体重、定期锻炼和戒烟,也对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帮助。

对于先天性AT III缺陷的人群,遗传咨
询和家族规划也是重要的方面。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常是由于遗传突变导致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蛋白质的产量或功能降低。

ATIII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蛋白,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

抗凝血酶Ⅲ缺乏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病因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通常是由于ATIII基因中的突变引起的。

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ATIII缺乏症状。

这种基因突变可能导致ATIII蛋白质的产量降低或影响其在体内的功能。

症状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在婴儿期或儿童时期,但有些患者也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大量吐血或持续不止的出血•肝静脉血栓形成•怀孕期间出现并发症,如胎儿发育不全或死胎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因患者的突变类型以及ATIII的水平而有所不同。

诊断对于怀疑患有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检测来进行诊断,包括:•ATIII的测定:检测ATIII的水平是否正常•凝血功能检测:评估凝血功能及出血倾向•基因突变检测: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相关的突变诊断需要综合以上检测结果以确定是否患有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治疗针对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治疗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药物治疗: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浆制品: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定期输注ATIII的血浆制品•外科干预:对于出现血栓性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并应由专业医生指导和监督。

结论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并接受适当的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建议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了解自身的风险。

患者及其家人应密切关注任何可能表明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的症状,并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

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

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一、通用名称: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二、成份:本产品主要成分为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其它辅助成分有胶体、缓冲剂等。

三、性状:本品为无色或略带黄色的透明液体。

四、适应症: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用于以下情况:1. 高凝血状态的患者;2. 血友病患者在手术或出血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情况下;3. 普通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五、规格和剂型:本品规格为500 IU和1000 IU。

剂型为注射用制剂。

六、用法和用量:1. 高凝血状态的患者:根据患者体重和输注前抗凝血酶Ⅲ的水平,推荐的剂量为每次0.3-0.5 IU/ kg体重,每天1次。

注射速度不得超过每分钟0.2 IU/kg体重。

2. 血友病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要,推荐的剂量为每次0.5-1 IU/ kg体重,每天1次。

注射速度不得超过每分钟0.2IU/kg体重。

3. 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推荐的剂量为每次0.5-1 IU/ kg体重,每天1次。

注射速度不得超过每分钟0.2 IU/kg体重。

七、适应症禁忌症:1.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2. 过敏体质者禁用。

八、注意事项:1. 使用本品前要检查患者是否对本品成分过敏,如有过敏症状需立即停用。

2. 使用本品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凝血状态,如有出血或血栓并发症,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停止使用。

3. 本品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是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

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品。

九、不良反应:使用本品后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2. 出血或血栓并发症。

3. 肌肉痛、关节痛。

十、贮藏:本品应贮存在温度不超过25°C的阴凉干燥处。

十一、包装:本品包装为玻璃制剂针管或注射器。

十二、有效期:本品有效期为24个月。

十三、生产企业: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产品由XXX公司生产。

抗凝血酶iii检测项目

抗凝血酶iii检测项目

抗凝血酶iii检测项目抗凝血酶III检测项目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测项目,它衡量的是血液中抗凝血酶III 的浓度。

抗凝血酶III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酶,它可以有效地抗血栓形成并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

当抗凝血酶III浓度异常时,可能会增加患血栓病和许多其他疾病的风险。

抗凝血酶III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血浆蛋白,它被称为天然的抗凝血酶,因为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的生成。

抗凝血酶III浓度异常可能导致凝血障碍,患者可能会面临心脑血管病、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抗凝血酶III含量的减少较为常见,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遗传、营养、年龄和现代生活方式等。

抗凝血酶III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血的状态,帮助医生诊断血栓病、肺栓塞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抗凝血酶III检测还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和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对于有家族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定期进行抗凝血酶III检测是非常有意义的。

抗凝血酶III的常见检测方法是免疫荧光分析法,其过程如下:将病人的血液样品与抗凝血酶III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将这些抗体标记上荧光物质,并加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荧光物质的存在可以使得抗凝血酶III的浓度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荧光显微镜的图像可以定量地分析和记录下来,从而确定抗凝血酶III的实际浓度。

抗凝血酶III检测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非常常见,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血液、影像等方面的检查。

对于一些患有血栓病、肺栓塞等疾病的患者,定期进行抗凝血酶III检测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监测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定期检测可以早期发现疾病,防止疾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阿加曲班在抗凝血酶-III 缺乏病人血液透析中的抗凝作用

阿加曲班在抗凝血酶-III 缺乏病人血液透析中的抗凝作用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欢迎下载百度文库资源资料均是本人搜集阿加曲班在抗凝血酶-III缺乏病人血液透析中的抗凝作用Kazuo Ota1, Tadao Akizawa2, Yoshihei Hirasawa3, Tetsuzo Agishi1 and Noriaki Matsui4摘自: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3) 18: 1623–1630摘要背景: 原发或继发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病人在以肝素为抗凝剂的血液透析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在体外循环和透析膜上有残留的血凝块。

阿加曲班,一种合成的凝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与肝素不同,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不与抗凝血酶-III形成复合物来发挥其抗凝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加曲班在抗凝血酶-III缺乏的血液透析病人中的抗凝作用。

方法:从1996.4~2004.4期间,开展了一项关于原发或继发抗凝血酶-III缺乏病人血液透析中以阿加曲班作为抗凝剂的全国范围内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以阿加曲班作为抗凝剂的原发或继发抗凝血酶-III缺乏病人。

入选标准:抗凝血酶-III活性〈正常活性的70%;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以肝素为抗凝剂不能阻止体外循环中残留的血凝块的形成。

结果:80例以阿加曲班作为抗凝剂血液透析病人中,有59例符合入选标准。

与使用阿加曲班前的有关数据相比,在最后一次使用阿加曲班的血液透析后,在透析膜和动脉及静脉的输液器管腔中残留的血凝块的数目明显减少,且抗凝血酶-III活性明显提高。

在安全性的研究中,80例病人中有66例无任何不良反应。

严重的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下列两种情况: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结论:阿加曲班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的原发或继发抗凝血酶-III缺乏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抗凝剂抗凝血酶阿加曲班血液透析凝血酶抑制剂前言抗凝剂的应用在血液透析中是很重要的。

目前,肝素作为抗凝剂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降。 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ppt课件
4
获得性AT缺乏: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 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 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 形成。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
疾病,如心绞痛、心p肌pt课件梗死、脑血管疾病、 5
ppt课件
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遗传性AT缺乏: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
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
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别为
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
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ppt课件
6
AT水平增高:
AT 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 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 治疗抵抗,可用AT Ⅲ活性检测来确定。 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 III检 测进行监护。
ppt课件
7
肝素与AT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 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活 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 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 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ppt课件
2
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
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
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
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
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
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
相关。
ppt课件
3
临床意义
生理性: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
抗凝血酶III
ppt课件
1
简介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AT Ⅲ)是人体
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是由肝细胞分
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
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
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 、IX、X、XI及
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
平衡,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