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合集下载

(整理)上海市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整理)上海市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沪建建管[2012]16号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 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 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的计算分析

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的计算分析

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的计算分析摘要:本文基于CSI公司的大型结构分析软件ETABS,通过设计计算模型来研究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模型中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了弹性阶段地震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楼梯在顺梯板方向对结构刚度影响较大。

建议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设计中应使用振兴分解反应谱法对楼梯的影响予以考虑。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结构;ETABS;楼梯;抗震性能引言传统结构设计中,在进行结构整体抗震分析时,一般不考虑楼梯构件对整体结构及周边构件的影响,而是采取改板厚为零并加大荷载的方式来粗略估计,之后再进行楼梯间的单独设计并不对其进行地震作用分析。

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大量震害图片显示,作为逃生必经通道的楼梯间破坏严重,因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不可估量。

“5.12”汶川大地震后,在研究及计算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提出建筑抗震设计中“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影响”的要求。

目前,关于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性能影响有了部分研究,并得到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得到楼梯间对结构层刚度有明显影响的结果,应予以考虑。

而关于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整体性能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利用ETABS软件,通过设计计算模型研究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为今后结构设计人员的世界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条件设定本次分析共设置2个模型,为尽量减少多余因素的干扰,突出楼梯本身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除楼梯间设置不同外,其余条件全部相同。

模型均为1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中底层层高4m,出屋面层层高2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m;开间6m,进深7.5m,走廊宽3m,如图1所示;底三层柱截面750mm×750mm,其余各层柱截面650mm×650mm。

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

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

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作者:冯云鹏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4期摘要: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楼梯的抗震构造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自身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楼梯的抗震工作。

本文主要分析了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楼梯;抗震设计;构造措施楼梯是建筑交通和人员疏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它通常使用在不同楼层之间的联系,在高层建筑当中已经广泛应用电梯,但是楼梯作为紧急状况下的疏散和逃生通道也是必不可少的,楼梯的抗震性能会对楼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楼梯的抗震设计工作。

1、楼梯1.1楼梯的作用楼梯是建筑物垂直方向的交通枢纽,它最为关键的一个作用就是要保持交通的正常运行。

其次是楼梯是建筑物集体结构当中的重要一员,它能够承受建筑结构的重荷。

此外,楼梯还有很好的安全作用,如果发生了地震和火灾等紧急事件的情况下,楼梯就可以对楼内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疏散,保证人员的安全。

1.2楼梯的组成楼梯当中主要有若干楼梯段、平台梁、平台板和楼梯栏杆等结构组成的,它通常是用来对你标高差异比较大的建筑平面进行有效的连接,在高层建筑当中,电梯是一种非常关键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但是要想在消防方面和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对人员进行尽快的疏散,还是需要楼梯结构的。

通常我们将楼梯所处的空间就叫做楼梯间。

1)楼梯平台楼梯平台通常就是指楼梯段和楼面相连的水平段部分,或者是两个梯段之间的水平段部分,它通常是楼梯的拐角位置或者是给住户提供休息的一个空间。

平台的标高有些时候会和某一个楼层的高度完全相同,也可以在两个楼梯的中间位置。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和楼层标高相同的平台叫做楼层平台,而现在两个楼层中间的平台通常被我们叫做中间平台。

2)楼梯段楼梯段的一个别名叫做楼梯跑,它是不同楼层之间的倾斜构件,同时它也是楼梯使用和承重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建筑物楼梯抗震设计

建筑物楼梯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物楼梯抗震设计摘要:本文就抗震设计楼梯参与结构计算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设计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建筑物;楼梯;抗震设计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the seismic design stairs participate in the structural calcul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s.key words: building; stairs; seismic design中图分类号:tu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现代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需求要求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抗震设计楼梯参与结构计算工作的重要性。

以抗震楼梯设计对建筑物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促进作用促进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升。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根据现代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楼梯设计对建筑物主体工程的影响强化抗震设计楼梯参与结构计算工作,实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促进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目标的达成。

同时,建筑工程设计单位还应针对传统建筑物设计过程中不考虑楼梯抗震设计与建筑主体抗震性的相互作用,强化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理论的应用。

通过抗震设计楼梯参与结构计算方式的应用使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得以提升,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以及建筑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震后的通行能力,我国在2008 年汶川震后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

新规范中明确了对楼梯构建的计算要求与分析要求。

规范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了楼梯构建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参与抗震计算。

而且,作为楼梯的结构组成,楼梯间的抗震设计也是现代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所要计算并考虑的重要因素。

现代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楼梯抗震设计将其与结构计算进行整体分析与计算,以此实现建筑工程抗震性、实现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目的。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地震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建筑领域,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那么,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首先,场地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一个良好的建筑场地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应尽量避免在地震断裂带、软弱土层、河岸边缘等不利地段建设。

如果无法避免,就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措施来弥补场地的不足。

比如,通过加强基础的设计,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于抗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宜采用规则、对称的结构形式,避免出现过于复杂和不规则的形状。

因为不规则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倒塌。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它们各自有着特点和适用范围。

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用途、抗震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

在构件设计方面,柱子、梁和剪力墙等主要构件的尺寸和配筋需要精心计算和设计。

柱子作为竖向承重构件,其截面尺寸和配筋要足够强大,以承受地震时产生的轴力、弯矩和剪力。

梁的设计要保证其具有足够的抗弯和抗剪能力,同时要注意与柱子的连接节点,确保力的传递顺畅。

剪力墙则要具备良好的抗侧移能力,其厚度和配筋应满足抗震要求。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高强度的混凝土能够提供更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但并不是强度越高越好。

过高的强度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脆性增加,反而不利于抗震。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配筋的设计和布置同样不容忽视。

钢筋的数量、直径、间距等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计算和配置。

在关键部位,如梁柱节点、剪力墙边缘构件等,应适当增加钢筋的配筋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同时,要注意钢筋的锚固和连接,确保钢筋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楼梯间与楼梯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

楼梯间与楼梯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

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例如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

覆膜防病的原因湿膜对病原物的传播起到了机械阻隔的作用;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提高,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减少了侵染来源。

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灯光诱杀、毒饵诱杀、植物诱杀、潜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5)自绝防治、自我消灭这是一种主要利用昆虫的不育性来操纵同种个体的遗传控制方法。

为此常应用强射线(X光线)或化学药剂,如碱性物质、抗代谢物质、氨基磷酸盐类、三酸杀虫剂剂、激素等。

但使用这些化合物,往往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

自绝防治还包括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的碎裂和改变)。

一般把生物媒介物的利用称之为生物技术处理,它包括引诱灯、排斥灯、光周期装置、音响驱虫器(枪声)和超声波。

此外,在化学刺激剂中有引诱剂、激发昆虫产卵或螫咬的吞噬刺激剂、忌避剂、吞噬制止剂、外激素(包括性引诱剂)、内激素(包括发情剂)和植物激素。

这些方法成本较低,也不会留下有害残毒,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都没有危害。

一切生物技术措施和物质,都可明确针对特定害虫而加以控制3.沈阳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沈阳市地处东经123。

04’,北纬41。

12’,海拨45.2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该地区四季分明,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形势复杂。

市城区园林树木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病虫害在和平、沈和、皇姑、大东,铁西、东陵和于洪等地区分布普遍。

共发现为害园林树木主要害虫37种,其中叶部害虫14种,枝干部害虫19种、根部害虫4种;主要病害15种,其中叶部病害8种,茎干部病害6种、根部病害1种。

树木长期生长不良,栽培密植、树种间不合理配植,不遵守适地适树原则等是沈阳市区内园林树木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2]因此,沈阳市通常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不影响园林植物观赏效果或不造成危害的水平内,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及时治理,防止蔓延成灾。

住宅楼梯间的抗震设防

住宅楼梯间的抗震设防

图!简易屋顶水箱做避雷设施,可在不锈钢护栏外做高出护栏的避雷网一道,下面与构造柱主筋焊接,以达到避雷的目的。

"#屋顶花园仅利用天然降水是不够的,解决屋顶花园灌溉问题很重要。

考虑到屋顶较高,水压较低,正常供水难以维持花园灌溉要求。

建议建造简易屋顶水箱$图!%,在供水低峰期蓄水备用,选用喷灌方式,既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又可减小绿化用水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考虑屋顶风大、土薄,宜种植一些低矮灌木、花卉和草坪。

低矮灌木、花卉最好种在防水容器中,并参照楼层设计图,将其摆放在承重墙上,其他面积广植绿色草坪。

这样做既可增加植被种类,展现园林美,又利于减轻楼板负重,使花园更安全。

屋顶花园适用于平屋面结构的多种房屋,可广泛采用。

创建花园城市,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抗震设防地区砖混住宅楼梯间应尽量少留洞口。

过去楼梯间需要预留洞口的只有照明用的电表箱,而且体积很小。

现在不仅增加了电话箱、闭路电视箱、消防箱等,电表箱的预留洞口面积也增大了几倍。

有的楼梯间特别是一层楼梯间形成了洞连洞的现象。

如果不对预留洞口进行特殊处理,当地震发生时后果会不堪设想。

现提出以下两种处理方法。

!"增加墙梁和构造柱增加的墙梁应和两侧的构造柱连接,增加的构造柱应和上下圈梁连接。

通过增加墙梁和构造柱使墙体分成自然网格状,然后根据需要将预留洞口分别放入不同的格内,预留洞口顶部的墙梁兼作预留洞口过梁。

#"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施工前,应根据预留洞口的尺寸设计并预制配筋混凝土构件,此构件最好设计成朝楼梯间一面开口的盒子状。

当两个构件连在一起时,制作时应设置预埋件,以便砌筑时将两个构件焊在一起;当构件不和另一构件相连时,应在侧面适当预留’钢筋,砌筑时压入墙体内或伸入构造柱中,作为抗震拉结筋。

两种作法的不足之处是:第一种作法要多次现浇,会延误工期,因结构已分格,预留洞口的位置不一定和专业设计要求完全吻合;第二种作法因构件太重,会给施工的运输和安装造成困难,当构件已做好并砌筑上墙后,不能再变更或改动洞口尺寸和位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

6s,并提供不同阻尼比的调整方法;4) 保留楼层最小剪 力系数强制性要求;5) 保留建筑规则性定性和定量化 的定义;6) 保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划分和相应 的计算与构造要求;7) 保留砌体结构设置圈梁和构造 柱以提高结构延性和整体性的要求;8) 保留隔震和消 能减震设计内容;9) 保留非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4 新规范对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有哪些重大 变更?
其中,设计地震分组上升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 天津、石家庄、福 州、郑 州、银 川、乌 鲁 木 齐 由 设 计 一 组 升为设计二组;济南、昆明、兰州、西宁、拉萨、台北由设 计二组升为设计三组;成都由设计一组升为设计三组。 设计地震分组的上升表明对应的场地特征周期 Tg 有 所加大,地震作用相应增大。
图 6 由于碰撞导致建筑连续倒塌的震害
倾斜的建筑,使右侧成排建筑不倒,而左侧建筑由于失
去支撑而发生连续倒塌。图 7 为 L 形平面的东方汽轮
机厂框架结构办公楼,在拐角处不设防震缝,地震时没
有发生碰撞破坏。新规范对防震缝的设置作了修改,
第 3. 4. 5 条规定,体形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
按原建设部建标[2006]77 号文件通知,2001 规范 修订的指导原则是: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震 设防标准。 3 新规范在哪些方面延续了 89 规范和 2001 规范的 基本原则?
新规范在以下几方面延续了 89 规范和 2001 规范 的基本原则:1) 继续遵守“三水准设防和两阶段抗震 验算”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 三 水 准 设 防 目 标,进 行“小 震 作 用 ”下 的 结构强度和 弹 性 变 形 验 算 和“大 震 作 用 ”下 的 弹 塑 性 变形验算;2) 保留 7 度 0. 15g 和 8 度 0. 30g 的设计地 震分区及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3) 保留设计反应谱 ( 地震影 响 系 数 曲 线) 的 骨 架 曲 线 形 状,周 期 延 长 到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楼梯的抗震要求是指在地震条件下,楼梯结构能够承受地震荷载,保证人员安全撤离。

楼梯作为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其抗震性能必须得到有效的设计和施工保障。

下面将从楼梯结构、抗震设计要求以及抗震加固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楼梯的抗震要求。

一、楼梯结构楼梯通常由楼梯踏步、扶手和楼梯间隔离栏杆等构成。

在地震中,楼梯的结构需要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楼梯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材料选择:楼梯的主要结构材料通常为钢筋混凝土、钢材和木材等。

这些材料应该具备耐震性能,即在地震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2.连接方式:楼梯的连接方式需要具备一定的刚度和抗震性能,以保证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不产生位移或失稳。

3.承载能力:楼梯的结构要满足静荷载和地震荷载的要求,即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荷载,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二、楼梯抗震设计要求楼梯的抗震设计要求是指在楼梯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楼梯抗震设计要求:1.刚度要求:楼梯的刚度应足够大,能够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不产生明显的位置和变形。

2.强度要求:楼梯的强度应足够大,能够承受地震荷载,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3.稳定性要求:楼梯的稳定性应足够好,能够在地震中保持平稳,并不产生失稳。

4.材料要求:楼梯的结构材料应具备一定的耐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保持良好的刚度和强度。

5.构造要求:楼梯的结构构造应合理,连接方式应可靠,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牢固。

三、楼梯抗震加固措施在一些老旧建筑或地震易发区,为了增强楼梯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抗震加固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楼梯抗震加固措施:1.钢筋混凝土加固:通过在楼梯结构中加入钢筋和混凝土,提高其刚度和强度,增强抗震能力。

2.设置加固横梁:在楼梯顶部或底部设置加固横梁,形成框架结构,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

3.设置支撑墙体:在楼梯周围设置墙体,形成刚性连接,提高抗震能力。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沪建建管[2012]16号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八、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3.3.4条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土木工程师-专业基础(水利水电)-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土木工程师-专业基础(水利水电)-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土木工程师-专业基础(水利水电)-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单选题]1.当设计烈度为8度时,考虑地震组合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计算高度x应满足下列哪一要求?((江南博哥))[2014年真题]A.x≤0.25h0B.x≤0.35h0C.x≤0.30h0D.x≤0.55h0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2009)第15.2.1条规定,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其受弯承载力应按第9章的公式计算。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计算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设计烈度为9度时x≤0.25h0;设计烈度为7度、8度时x≤0.35h0。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第13.2.1条规定,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其受弯承载力应按6.2节的公式计算。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计算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设计烈度为9度时x≤0.25h0;设计烈度为7度、8度时x≤0.35h0。

[单选题]2.《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中f y、f yk、f ptk、f py、f py′指()。

[2010年真题]A.f y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yk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f ptk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f py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py′预应力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B.f y软钢屈服点,f yk软钢极限强度,f ptk预应钢筋极限强度,f py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py′预应力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C.f y普通钢筋的屈服强度,f yk普通钢筋的标准强度,f ptk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f py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py′预应力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D.f y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yk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f ptk预应力钢筋极限强度,f py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py′预应力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水工程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第2.2.1规定,f y为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yk为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f ptk为钢丝、钢绞线、螺纹钢筋、钢棒作为预应力钢筋时的强度标准值;f py、f py′分别为预应力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思考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思考

和其他非住宅用房 占 2 .%。 0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系指 由梁柱作为主要承重
性, 因此必须对构件进行合理 的设计 , 制塑性较 控 出现的部位 。塑性较 出现在梁上较 为对 框架结构 的抗震较 为有利 , 因为 在梁 的两端 出现 塑性较 数 量可以较多而结 构不致形成机构 。柱 出塑性铰后 框架易形成机构 。但是在汶川地震 中框架 结构的 整体 的表现就是普遍在框架柱 的上下部 出现塑性 铰。如 图 12所 示 , 、 而在梁 的两 端 出现 塑性铰 的
构件的结构体系 , 在地震灾区应用较为广泛, 此次受 灾严重 的地 区, 如都江堰 、 江油、 汉旺、 绵竹 、 什邡等 ,
有大量 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 中发生了不 同 程度的破坏 , 为认识该类结构 的抗震性能提供 了丰
富的第一手资料 。

通过对钢 筋混凝土框架 中梁柱典型的破坏形 态、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楼梯间破坏
震害。钢筋混凝土梁 的破坏主要 是梁端 的剪切破 坏, 由于抗剪强度不足 , 无法承担强烈地震作用引起 的附加剪力 , 梁端附近会出现斜裂缝或交叉 的裂缝 ,
度, 东经 134度。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破 0. 坏力最强、 波及范围最广 、 救援难度最大 的地震 , 给
震中和地震波及 区带来 了极 大的损失 , 而造成损失 最 直接 的原 因之 一是 房屋 建筑 的破坏 和倒塌 。据 统 计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85 亿元 , 41 其中 民房 和城 市 居 民住 房 的损 失 占 2 . % , 校 、 院 74 学 医
第2 7卷 第 l 期 l 21 0 1年 6月
甘肃科技
Ga s ce c n e h oo y n u S i n e a d T c n lg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 抗震设防标准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 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 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 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 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 楼板局部不连续 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
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 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 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 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 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 结构应完全分开。
•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 震设防目标。

关于楼梯抗震设计问题

关于楼梯抗震设计问题

关于楼梯抗震设计问题本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6.6条、第6.1.1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以及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综合整理而成,以备审核时查阅。

一、楼梯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1款: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针对具体结构的不同,“考虑”的结果,楼梯构件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

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加整体结构的计算。

这条规定是从汶川地震后,2008年修订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规进一步明确了根据楼梯对主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来决定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并增加了以下规定:GB50011-2010第6.1.15条第2款: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

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结合新抗规培训教材和新出的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可以归纳出:1、楼梯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包括梯间四周未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1)楼梯布置应避免特别不规则,楼梯应参与整体抗震计算;(2)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与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包络设计;(3)楼梯构件应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②梯板按斜支撑构件设计,板厚不宜小于140mm,不应小于120mm【参照GB50010-2010第9.4.1、9.4.5条】;③梯板两侧设置纵向暗梁,暗梁纵筋一、二级不少于612,三、四级不少于412,箍筋不小于φ6@200【图集11G101-2第8页】;④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6G101-2第44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体系 非抗震
设防烈度
设计
6度、7度
8度
9度
框架
5
4
3
-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3、框架结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 别将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抗震设计,以体现在同样烈 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条件有不同的抗 震要求。
结构类型
框架 结构
高度(m) 框架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4、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 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 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
(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宽度。 (6)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 要求。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5、框架结构布置
当梁内抗剪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梁端附近 产生斜裂缝;
当梁内抗弯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弯曲破坏;
当梁主筋在节点内锚固不足时发生锚固破坏(拔出)
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
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
2、框架柱的震害 柱顶:在弯矩、剪力、轴力的复合作用下,柱顶周围有水 平裂缝或交叉斜裂缝,严重者会发生混凝土被压碎,箍筋拉 断,纵筋受压屈曲呈灯笼状。
(1)框架结构中,框架应双向设置,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 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 (2)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 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5、框架结构布置
(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 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 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学校建筑,纵向无 墙走廊大悬臂,严 重破坏。
.
17
23.08.2021
走廊有柱,破坏 较轻。
.
18
走廊有柱,带翼墙,震害 较轻。
23.08.2021
.
19
临街建筑,单面纵墙,刚度偏心, 倒塌。
23.08.2021
.
20
§4.3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设计特点及概念设计
一、单柱及群柱的 P曲线
P
P
23.08.2021
.
9
填充墙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墙体受剪承载力 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 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
23.08.2021
.
10
四、抗震墙的震害
在强震作用下,抗震墙的震害主要表现在墙肢之间连梁的剪切破 坏。主要是由于连梁跨度小,高度大形成深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形 成X型剪切裂缝,为剪切型脆性破坏,尤其是在房屋1/3高度处的连梁 破坏更为明显。
节点破坏将导致梁柱失去相互之间的联系。
节点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节点的受剪承载力不足,约束箍筋太少,梁 筋锚固长度不够以及施工质量差所引起。
6、框架梁
震害多发生于梁端。在地震作用下梁端纵向钢筋屈服,出现上下贯
通的垂直裂缝和交叉裂缝。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梁端屈服后产生的剪力较
大,超过了梁的受剪承载力,梁内箍筋配置较稀,以及反复荷载作用下
23.混08凝.20土21抗剪强度降低等。
.
8
三、填充墙的震害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承载 力低,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 破坏。一般7度即出现裂缝,8 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裂缝 明显增加,甚至部分倒塌,一 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 于实心砌体墙,砌快墙重于砖 墙。

楼梯需要抗震设计吗,为什么图集中只有3中抗震设计的楼梯

楼梯需要抗震设计吗,为什么图集中只有3中抗震设计的楼梯

楼梯抗震设计问题(2011-10-18 14:38:02)分类:设计思考标签:杂谈本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6.1.1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以及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综合整理而成,以备审核时查阅。

一、楼梯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1款: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针对具体结构的不同,“考虑”的结果,楼梯构件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

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加整体结构的计算。

这条规定是从汶川地震后,2008年修订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规进一步明确了根据楼梯对主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来决定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并增加了以下规定:GB50011-2010第6.1.15条第2款: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

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结合新抗规培训教材和新出的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可以归纳出:1、楼梯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包括梯间四周未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1)楼梯布置应避免特别不规则,楼梯应参与整体抗震计算;(2)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与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包络设计;(3)楼梯构件应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②梯板按斜支撑构件设计,板厚不宜小于140mm,不应小于120mm【参照GB50010-2010第9.4.1、9.4.5条】;③梯板两侧设置纵向暗梁,暗梁纵筋一、二级不少于612,三、四级不少于412,箍筋不小于φ6@200【图集11G101-2第8页】;④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1G101-2第4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于2011-12-05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总工程师邓永强前言汶川大地震被损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其中一个特点是楼梯构件的破坏,影响了逃生通道安全,造成人员伤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修订时增加了结构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影响的要求,并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细化了各项要求。

在建设部对上海的建设工程质量历年检查中,09年5个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由于计算中没有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无一例外被提出意见;11年保障性用房(剪力墙结构)检查被认为上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设计不统一。

综上所述,有必要认真研读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目前常用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方法。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震害表现在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梯问题与砌体结构有所不同,砌体结构由于楼梯间整体性不足,地震中墙体破坏或倒塌造成楼梯段支座失效,进而导致整个楼梯间的破坏;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尤其是框架结构),楼梯的梯板等构件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刚度及扭转作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支撑效应使楼梯板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地震时楼梯段处于交替的拉弯和压弯受力状态,当楼梯段的拉应力达到或超过混凝土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受拉破坏(见图一、图二)。

而楼梯间的平台梁,则由于上下梯段的剪刀作用,产生剪切、扭转破坏(见图三、图四)。

二、现行规范的相关条款及基本要求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相关条款第3.6.6条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第6.1.8条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2 楼梯间宜设置抗震墙,但不宜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

第6.1.15条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体现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第13.3.4条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5 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围护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相关条款第6.1.4、6.1.5、8.1.7条提出了与《抗规》基本相同的要求,仅6.1.5条第4款高于《抗规》要求。

第6.1.5条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 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3、现行规范的基本要求结合条文说明理解,规范允许根据不同的具体结构,判断楼梯构件对整体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并不要求一律参与整体结构的计算,但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

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视情况而定;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加强楼梯间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拉结。

三、SATWE楼梯参与计算的应用情况1、SATWE楼梯计算目前在PKPM系列中自动生成的楼梯(2跑生成基本正常),梯柱默认采用300×300,归为支撑;梯梁默认采用200×400,归为框架梁;平台标高框梁默认采用250×500,归为框架梁;斜梯段板默认采用120厚,归为非框架梁。

默认值在楼梯自动形成后可以修改,易疏忽,且易出错。

构件按各自归类形式提供内力、配筋计算结果。

SATWE使用说明明确,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10~6.2.14条计算,偏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按《混凝土规》第6.2.23条计算。

当梯板存在拉力时,计算结果单独给出最大轴力(均为拉力、未见给出压力),配筋仍按受弯构件方式给出支座及跨中等分7个截面的正、负弯矩计算结果。

根据梯板有无轴力或轴力大小对比,似乎已考虑拉力的存在,如何考虑未见交代。

2、计算对比在研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第九讲“框架结构楼梯设计”及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焦柯等撰写的《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计算分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单跨、多跨,对称、偏置,或在楼梯间设置长短不等的抗震墙等不同因素组合,建立不同的结构模型,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算分析对比。

其中为较明显地体现楼梯间的影响,特建立了一个单跨、楼梯偏置的框架结构模型,7开间(开间4m)、跨度7.5m、6层(层高3.6m);恒载5kN/m2(楼梯间7 kN/m2)、活载2kN/m2(楼梯间3.5 kN/m2)、外框梁上线荷载10 kN/m。

按照上海地区常规控制参数分别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算、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不同版本、不同方式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见表一。

表一:单跨框架(楼梯偏置)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表08版周期1 周期2 周期3不考虑1.0884(0.00+0.97+0.03)0.8538(0.00+0.03+0.97)0.7153(1.00+0.00+0.00)考虑1.0798(0.00+0.94+0.06)0.9101(0.00+0.06+0.94)0.7270(1.00+0.00+0.00)相差%-0.79 6.59 1.64 10版周期1 周期2 周期3不考虑0.9524(0.00+0.71+0.29)0.8374(0.00+0.29+0.71)0.7060(1.00+0.00+0.00)考虑0.8821(0.00+0.99+0.01)0.8126(0.00+0.01+0.99)0.6885(1.00+0.00+0.00)相差%-7.38 -2.96 -2.4808版X向剪重比Y向剪重比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最大位移比Y向最大位移比不考虑5.80 4.62 1/1175(第2层)1/503(第3层)1.00(第1层)1.33(第1层)考虑 6.48 6.09 1/1119(第3层)1/417(第3层)1.03(第6层)1.27(第1层)相差%11.72 31.82 5.00 20.62 3.00 -4.5110版X向剪重比Y向剪重比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最大位移比Y向最大位移比不考虑6.61 5.51 1/1194(第2层)1/502(第3层)1.01(第6层)1.40(第6层)考虑 6.56 6.40 1/1241(第2层)1/713(第2层)1.03(第6层)1.11(第2层)相差%-0.76 16.15 -3.79 -29.59 1.98 -20.71该计算模型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08版第1标准层柱配筋计算结果见图五、10版第1标准层柱配筋计算结果见图六。

对比发现楼梯构件是否参与结构整体计算,不仅影响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结果,也可能由于改变恒载、活载的传递途径而对相关构件计算产生影响。

对比发现当其他区域荷载小于楼梯间时,不考虑楼梯影响计算结果显示位移比较大,考虑楼梯刚度后刚心与质心的重合程度有所改善,位移比有所减小。

对比发现两个版本的计算结果差异很大,08版最大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底部3层出现在右端、上部3层出现在左端,10版最大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均出现在左端;是否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08版计算结果显示对楼梯间框架柱影响很大,而10版软件计算结果显示影响不大。

说明SATWE目前的楼梯参与计算实际效果不够稳定。

图五:08版柱配筋对比图六:10版柱配筋对比3、合理使用计算工具《抗规》第3.6.1条条文说明:由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地震的破坏作用、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的复杂性,以及结构计算模型的各种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迄今为止,依据所规定的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抗震验算,不论计算理论和工具如何发展,计算怎样严格,计算的结果总还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过分地追求数值上的精确是不必要的。

然而,从工程的震害看,这样的抗震验算是有成效的,不可轻视。

由于SATWE目前的楼梯参与计算情况不够理想,不能过分依赖。

设计可在比较合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软件,不拘泥于细节,不追求过高的计算精度,强调按概念设计进行各种调整。

四、处理方法的建议1、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间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尽可能不导致结构平面不规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楼梯布置的概念设计基本要求,并应注意楼梯构件对整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梯板方向,垂直于梯板方向影响相对较小。

楼梯间四角部分不设竖向构件时,竖向荷载、水平地震作用传递不直接,更易加剧楼梯影响的复杂性,应尽可能避免。

2、由于楼梯构件的影响目前较难准确计算,所以尽可能采用规范允许不参与整体计算的楼梯形式,梯板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或楼梯间沿梯板方向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

a、梯板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1G101—2)中提供了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的梯板形式ATa、ATb,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当建筑面层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时,允许其覆盖预留滑动空隙的表面,以便建筑设计人员乐意接受此节点做法。

也可由设计者选用其他能起到有效滑动的材料和节点做法,参考节点做法可见图七。

图七b、楼梯间沿梯板方向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

有下列两种设置方式可认为满足“刚度足够大”的要求,参见图八。

图八b 1、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研究表明当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差别不大。

在前述单跨框架模型基础上,在楼梯间沿梯板方向加设两片墙,验算结果证明此观点成立,该模型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对比见表二。

表二: 楼梯间设抗震墙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表在带抗震墙的结构形式中,要求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可能会对设计利用楼梯间抗震墙开洞来调整结构平面不规则产生限制。

b 2、若采用连肢墙时,各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应大于8,长度之和不小于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1/2的较同片墙 周期1 周期2 周期3不考虑 0.8359(0.00+0.63+0.37) 0.6957(1.00+0.00+0.00) 0.4511(0.00+0.37+0.63) 考虑0.8347(0.00+0.63+0.37) 0.6821(1.00+0.00+0.00) 0.4415(0.00+0.38+0.62)相差%-0.14 -1.95 -2.13 同片墙 X 向剪重比 Y 向剪重比 X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Y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X 向最大位移比 Y 向最大位移比不考虑 6.62 4.74 1/1200(第2层) 1/650(第3层) 1.12(第6层) 1.69(第1层)考虑 6.60 4.71 1/1251(第2层) 1/651(第3层) 1.10(第6层) 1.70(第2层)相差%-0.30 -0.63 -4.08 -0.15 -1.79 0.59大值;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