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 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 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 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 之内。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 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 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 的三要素。
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AHP层次分析法、聚 类分析法等,以及在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使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评价 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之一。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范式以实证 研究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综述、 数据统计、实验、GIS、模拟仿真等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区 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 素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与计算和评价方法一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像物流(logistic)增长模型、神 经网络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的改进或创新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模型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4.资源环境承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承载力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 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 个重要指标。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Im 《 2018年第6期 旋 情报 自 然 资 源 管 理
定 、国土综合 整治部署 、国土空 间分类保 护等的重要 1.3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2016—2030年 )》
决策依据 ,资源消耗上限 、环境质量底 线 、生态保护 批 复实施与省级 国土规划编 制工作的全面推
红线等 国土空间管控红线 的划定及 “三生”空间布局 进 带 来 新 要 求
体功能 (包 括经济社会系统规模 和结 构等 )可持续发 求和吸 引力 。
展 的支撑 能力 ,其具有动态性 、相对性 、多尺度及非 线性等特 征。随着我 国工业化 、城镇 化的快速推进 , 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 、生态退化等 问题 日益严重 ,国
1 国 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研 究 面 临 的 新形 势
土 空 间开 发利 用与 资 源环境 瓶 颈约束 的矛盾 日益 突 出 ,国土安 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临严 峻挑战 。 国土资 源环境 承载能力作为制约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
1.1 国土资 源管理 不断 常态化 、精 细化 、有 效 化

因素也 随着 这些 问题逐 渐成 为 大家研 究 和关 注 的热
关 键 词 : 国 土 资 源 承 载 能 力 研 究进 展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意指 国土资源领域有关 承 环境承 载能力 评价是落实生态文 明建设 的一项 阶段 性
载 能力 的情况 ,具体是指一定 区域 在一定时期 内 ,在 工作 ,是 国土资 源与环境规划 管理 的一项基 础性 工作。
近年来 ,面对我 国资源环境约束 日益趋 紧 、社会
点 。近年来 ,特别是生态文 明建设 以来 ,作 为其重要 治理难度不断加 大 、政治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及党 的执

中国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中国人口2007年达132129万人,自然增长率达5.17‰,而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度的。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比上个世纪更加复杂的形势。

因此,对中国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判断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人口承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承载力(也称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目前有四种定义:一是国际人口生态学会的定义,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的定义,即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和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三是一些学者的定义,即在一定环境下,一定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多人口数,亦称最大的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四是另一些学者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出发,提出人口容量就是当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过程达到相互平衡和协调时的人口容量。

一、中国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研究关于中国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认为,按粮食生产的最大潜力,以及不同的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计算,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在2025年为16-17亿。

(2)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课题组的结论是:根据未来粮食最大生产能力计算,如果采用人均500公斤粮食标准,我国耕地将能承载16.6亿人口;如果人均550公斤粮食,我国耕地只能承载15.1亿人口。

(3)朱国宏根据中国土地资源条件及其粮食最大生产能力,按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550公斤和600公斤计算,以预测的(粮食)最大生产能力为依据,则(土地)最大承载力人口分别为16.6亿、15.1亿和13.8亿。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

(4)地域的开放程度
正相关
生产力愈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
地域的开放程度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 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
小结: 影响合理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正 相 关
1 自然环境(资源)越优越,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2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3 科技水平越高,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4 地域开放程度越高,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实践证明,能否正确估计人口容量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6~7题。 6.人们对人口容量能做出估计的原因是( B ) A.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B.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 C.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D.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处在不断变化中 7.下列决策有助于提高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是( A ) A.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B.为发展经济引进有污染的企业 C.追求高消费,改善生活质量 D.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高耗能企业
新华社北京2009年7月11日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日在京 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显 示,近十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高于全国水平。从 1999年~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恢复态势良好。但是在取 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西部地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据此完成10~11题。 10.西部地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小的原因是( C ) ①资源丰富 ②科技水平低下 ③气候干旱、缺少淡水 ④交 通不便 ⑤人们的消费水平较高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措施能扩大西部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D ) A.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 B.发展资源指向型工业 C.向西部大规模移民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7月/1日/第005版新视点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辛良杰根据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3837万t。

到2033年总人口达到高峰时,中国耕地可保持5.66亿t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

以温饱水平的1990年前后人均粮食消费量362kg/a计,可承载15.65亿人口。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会不会出现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

有关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很多,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采用综合预测法,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按人均500kg/a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二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估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法,最新的结论为:在2000年的投入水平下,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9亿t。

这些估算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需要预测的指标过多,包括未来耕地的数量和单产、作物结构安排、生产资料投入以及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等。

对每个变量的预测差异都很大。

假如能够减少变量,应该可以得到可靠性较大的结果。

本文首先重新定义粮食安全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把人均粮食消费量放到一个确定的水平上;不预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而只依据土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最后根据过去几年已经发生的耕地面积变化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整,来估算全国耕地尚未发挥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推算人口承载量。

根据我们的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精讲 中国地图版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精讲 中国地图版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使学生能够区分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数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三. 具体内容:(一)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产生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限量,则会使原有的人口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间、资源环境条件对于所能容纳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物种群的数量、规模都有一定的客观限制性。

2.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

环境承载力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考察,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也可以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察。

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资源对决定环境承载力的意义不同。

自然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意义淡水资源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在已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看成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也是决定地球环3.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估计方法各异,得出的结论自然存在差异。

对于有限的地球资源来说,人类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

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面临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不能不说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的过多有直接关系。

(二)合理人口容量1. 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合理人口容量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

一个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二册: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二册: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01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02人口规模下各种□03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其中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04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05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2.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是由区域中的“□06短板”即最□07紧缺要素决定的。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水平、□08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09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人类可以通过发展□10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11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2)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12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1.判断正误。

(1)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所能容纳的人口一定少。

(×)(2)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会随时间而变化。

(×)2.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A.地形B.水源C.植被D.能源答案 B解析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3.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

———————————————————————————————————————————————————二、人口合理容量1.定义: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01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妨碍□02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市场容量。

有购买能力且有购买欲望的人便构成了现实市场,其数量越多,市场规模也就越大。

人口环境中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流动性、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等,对市场需求都会产生影响。

企业必须认真注视人口环境的变化,及时捕捉机会,调整战略,使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领先一步。

一、国内人口环境分析从国内人口环境方面看,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人口的数量与增长速度我国现有人口数已超过13亿,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尽管我国资源的绝对数在世界上位于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使我国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偏低,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众多的人口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应掌握我国人口数量及其增长,不断拓宽目标市场,为创造佳绩奠定基础。

2.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地区间的流动性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如果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则东南部的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94%,而西北部的人口数仅占总人口的6%。

可见,我国东南部的人口密度大,西北部的人口密度小。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日趋繁荣,人口的地区间流动性大大增强。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或工矿地区;内地人口迁往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经商、学习、观光、旅游等使人口流动加速。

企业如何针对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地区间的流动性趋向,改善自身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3.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等。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现阶段,青少年比重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说,在未来10—20年内,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用品及结婚用品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到21世纪,将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届时有关保健用品、营养食品以及老年人生活、休闲娱乐等用品的生产企业将有机会得到充分发展。

1.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1.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发展需求吗?
自然资源和环境
问题2:那么日本依靠什么条件养活较多人口,并保持 较高的生活水平呢?
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问题3:2015年美国人均消费能源是日本的2倍,按美国
的消费水平,你觉得日本有能力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
平吗?
消费水平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问题1:你觉得日本依赖自身能满足1.26亿人口的生存
发展需求吗?
自然资源和环境
问题2:那么日本依靠什么条件养活较多人口,并保持较高 的生活水平呢?
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生产力愈发达,利 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 愈强。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 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 个地区的人口容量。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日本“深度”计划
2015年日本鹿岛建设公司开始在地下500米深处修建神 流川地下发电站。该公司表示,一旦技术成熟,构想在东京 地下3000米左右的地方修建“地下城”。
科技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扩展生活空间,从 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问题1:你觉得日本依赖自身能满足1.26亿人口的生存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活动三:读图思考
1.描述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特点。 2.分析两个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低的原因。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地表 景观 特点
人口 合理 ;地表水较少; 土壤大多以沙为主,色红;多 戈壁、荒漠,生长着矮树丛与 灌木。
青藏高原
天津市战“疫”精品微型课
“木桶效应” 活动一:读图思考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大
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供给、环境保 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 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 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_王
少静(硕士)
摘要: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大,人地矛 盾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应科学 地预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本文以广 西百色市为例,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结合适用于 岩溶地区土地生产潜力预测方法,对百色市土地生产潜 力进行估算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 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岩溶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 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百色市
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
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 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 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 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研究_哈斯巴根(硕士)
摘要: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城 市人口不断增加,已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 市,城市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问题是呼和浩特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之一,对农业政策与土地规划、人口政策 与计划生育,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长远规 划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课题对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动力学, 发展战略对策, 呼和浩特市

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生态社区ecocity2010 整理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1、承载力承载力在生态学中的最早应用始见于1921年。

在这一年,帕克(Park)和伯吉斯(Burgess)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在讨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时,承载力便成为了一个探讨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概念。

承载力在人口、环境规划和管理、畜牧系统管理、农业、旅游、自然资源管理、森林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承载力,研究的目标仍以人口为主流,主要的有土地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物物理承载力、文化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等。

2、资源承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Resource Bearing Capacity)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承载量一是取决于资源系统本身,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资源的开采条件以及人们利用资源的程度、方式与手段等;二是取决于资源系统与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协调程度。

3、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在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

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

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

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

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承载力 法
D.消费水平
近期( 2015年 ) 959
784
620
中期( 2020年 ) 959
784
620
远期( 2030年 ) 959
784
620
【课堂练习】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 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 ,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 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最短木板) 所能抚养的人口数量。
(3)、最短木板——当地最缺乏的自然资源 例如:西北地区的最短木板是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最多约供养19亿人; 能源最多约供养18亿人, 空气最多约供养120亿人, 土地资源最多约供养16亿人,
仅考虑以上几种资源环境承载力情 况下,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为多少?
D 13.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环境质量提高 D.生态环境恶化
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
考虑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很多学者研究过我国的人 口容量。早在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提出我国的适宜人口数为7亿-8亿。1991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 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
D 3.基于资源承载力分析,天府新区容纳
的最大人口规模约为( )
(万人 )
A.173.6万 B.959万
C.784万
D.620万
土地承
4.如果未来考虑引大渡河的水到岷江, 载力法
新区的人口承载力将有大幅度提升。这一 环境容
B 工程体现的影响环境承载力因素是( )量法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 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调查图, 一方面是在生态区图中输入了行政区的内容, 另一方面是在每个基础行政区内,根据其灌溉 地(水浇地、水田)、非灌溉地(旱地)、草 地、水域等的面积统计,以及相应生态单元的 匹配而计算出耕地、草地、水域等的土地生产 力,最后可以统计出每一个行政区的土地生产 力。


英国的威廉· 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资源人 口承载力计算公式。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 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 口,或者说给出承载人口的上限。 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 它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反馈作用, 因此只 能作粗略估计。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研究概况

(1)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地划分为 两个阶段:A)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 载力研究:大多是生态学上承载力定义的直接 延伸,较有影响的研究当推威廉· 福格特的《生 存之路》和威廉· 阿伦的计算方法。




威廉· 福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 后,曾一版再版。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著 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了人口过剩,全 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越其土地负载能力。 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 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代表环 境阻力(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福格特断言:地球上土地的负载能力已达极限, 耕地太少,已容纳不了现存的世界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2节:“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显然这里所说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承受能力,它可以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

而中图版教材必修2第18页第一节第4行:“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这里将环境承载力等同于环境人口容量。

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3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而中图版教材地理必修第2册第20页倒数第4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这两段文字的意思显然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罢了,但一个是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一个是给“合理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

显然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这几个概念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必要对有关概念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细致地分析。

分析一、环境承载力的由来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

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

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和挑战

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和挑战

有重要意义。合理控制人口数量,避免过度开发
和资源浪费,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
谐发展。
影响因素探讨
自然环境因素
资源供应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土 壤等对人口承载力有重要影 响,适宜的自然环境能够支 持更多的人口生存和发展。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利用性 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如食 物、水源、能源等的供应情 况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容纳的 人口数量。
全球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资源 的过度消耗,如食物、水和 能源等,这种无节制的消费 模式已经使地球资源日益枯 竭。
人口的膨胀和消费模式的改 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 重,如空气、水源和土壤污 染,这些环境压力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面对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 压力,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全 球的人口承载力,寻找一种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保护 我们共同的家园。
发展和应用可持续技术,如 清洁能源、环保材料等,可 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 提升人口承载力。
02 影响人口承载的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 人口承载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条 件。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对人口 承载力有重要影响,合理有效 的资源利用可以提高人口承载 力。
科技在医疗健康领 域的应用
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如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 助诊断等,可以提高医疗服 务的效率和质量,延长人类 的寿命,从而增加人口承载 力。
科技对环境的保护 作用
科技可以通过环保技术、清 洁能源等方式,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 定,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 环境,从而提高人口承载力 。
通过生态足迹法,可以计算 出特定地区或国家的人均生 态足迹,从而评估其人口承 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

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

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

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

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

”“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

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

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

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
人。

就此他们认为“我国的理论最高承载能力为15~16亿人。

”该报告还计算了中国各大气候类型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见表4。

从表4可见,热带地区因水热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最大,青藏区、干旱区和北温带承载潜力最小,这同水分和热量条件是完全成正比例的。

由于后3个潜力区合计占我国土地总面积55%,因而大大降低了我国总的人口承载潜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自然条件上的一个重大缺憾。

《生存与发展》一书中的研究成果,某些地方还待进一步探讨,如所计算的干旱区承载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人。

而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提出干旱区人口压力的临界值为每平方公里7人,两个数据相差3.5倍,太过悬殊。

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合作进行的题为《发展中世界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的研究报告,对类似中国干旱区、青藏区和北温带条件下的人口承载潜力的估计,也比《生存与发展》一书低。

尽管如此,该书的基本观点仍具有一定的科学可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它明确地向人们昭示了中国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制约作用,书中关于中国人口正面临严重超载的结论,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