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教案(修改稿)
三年级美术教案新发现

三年级美术教案新发现三年级美术老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情感,挖掘创造潜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作为三年级美术老师的你知道如何写三年级美术教案?#375145三年级美术教案新发现1蘑菇活动目标:1.会用大小不同的椭圆形和半圆形画出蘑菇的基本形状。
2.学习使用多种颜色来装饰蘑菇。
3.掌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色彩均匀的涂色技巧。
活动准备:小兔头像、蘑菇图片,范画、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1.教师一边出示小兔头像,一边说:今天小白兔早早起床,拿了一只篮子要到树林里去它边走边唱,非常高兴,因为它要到树林里采它最喜欢吃的蘑菇。
终于来到了树林,可这时太阳公公却躲起来了,还下起了毛毛雨,小白兔没带雨伞,怎么办呢?你猜猜小白兔想到了什么办法来避雨吗?(幼儿自由议论)2.原来小白兔一口气跑到了蘑菇地里避雨,这里的蘑菇可神奇了(出示蘑菇图片),大大小小的,不仅有小白兔喜欢吃的小蘑菇,大蘑菇还可以做小兔的蘑菇房,这不,小白兔跑到大蘑菇下避雨来了,所以小兔子最喜欢蘑菇,它想摘很多很多回去送给它的好朋友们,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它吧,画些漂亮的蘑菇送给小兔子的朋友好不好?二、教师示范作画1.出示范画:我们一起来看看蘑菇长什么样子的?怎么画呢?(幼儿观察后自由讨论)2、教师请幼儿说说,总结画蘑菇的方法,创编成儿歌的形式(PPT出示):圆圆的,扁扁的,像房子,像花伞,一个个,地上长,小白兔,真喜欢。
3、幼儿跟读儿歌。
4、教师边念儿歌示范画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蘑菇:先画椭圆形或半圆形的蘑菇顶,在蘑菇顶中间底下画上蘑菇柄,然后在蘑菇顶上画上不同颜色的小圆点或者斜纹作装饰,最后给蘑菇涂上漂亮的颜色(教师示范时,强调涂色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色彩均匀)。
5、带领幼儿边说边画:请小朋友伸出右手食指,边读儿歌边画蘑菇。
(书空练习)三、幼儿作画,教室巡回指导1.发放画纸和油画棒,鼓励幼儿大胆落笔,画出大小不同的蘑菇,并提醒幼儿作画时注意顶和柄的衔接。
小学美术课《新发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新发现》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2.通过图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3.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描绘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4.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伴作品,学会相互尊重、鼓励和赞美。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较高,他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我在这一环节中,尽量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讲授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较为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
2.教学难点
-观察角度的选择: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不同的观察角度对作品效果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
例:展示同一事物在不同角度下的图片,分析视觉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
-美术元素的运用:学生可能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进行创作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分步骤进行讲解和示范。
例:针对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分别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运用技巧。
-情感表达的融入: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例: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情感,例如通过色彩、构图等手法传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新发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环境的美丽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自然美的奥秘。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6新发现 |湘美版(2012)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6新发现|湘美版(2012)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发现”这一主题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学内容:1. 学习“新发现”这一主题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2. 通过观察、想象和创造,完成一幅以“新发现”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1. 学习“新发现”这一主题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以“新发现”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新发现,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学习“新发现”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发现”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简单的练习,熟悉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观察、想象和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艺术创作,完成一幅以“新发现”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发现”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PPT教案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13
我 发 现 水 中 的 倒 影 组 成 了 一 幅 美 丽 的 图 画 。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14
我 发 现 汽 车 上 映 出 了 变 形 的 建 筑 , 真 有 趣 。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15
Dr.Feng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4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5
原来,白菜切开后是这样。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6
为什么切开的橙子内部结构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呢?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纵切
横切
2020-12-06
不同的切法将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哦!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折线
返回
10
绘画步骤: 1.先画出外部轮廓。 2.再添画内部结构。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11
注意: 细节可适当取舍。
线条要轻松流畅。
构图大小要适中。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返回
12
学习活动: 挑选一种蔬菜或者水果,将其切开,看看里面
是什么样子,把你的发现用流畅的线条画下来。
2020-12-06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Dr.Feng
三年级美术《新发现》
1
儿歌 导入
欣赏
观察 体验
新发现教案

新发现教案教案:新发现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新发现;2. 学习新发现的重要性;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学习新发现的概念;2. 分析新发现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 (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有关科学和技术的新发现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思考和猜测这些新发现的内容和重要性。
Step 2: 讲解新发现的概念 (10分钟)老师给学生简要解释新发现是指之前未知的事物、现象或知识点的发现。
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鼓励他们对新发现进行猜测和推理。
Step 3: 分析新发现的重要性 (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新发现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列举几个新发现的例子,并讨论这些发现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和帮助。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比如科学、技术、医学和环境等方面。
Step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新知识 (10分钟)老师让学生思考如何发现新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新事物进行观察、实验和研究,从而得出新的知识和发现。
更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法。
Step 5: 练习观察能力 (1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练习,比如观察有关植物、动物、自然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观察和研究,记录和交流他们的发现。
同时,老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识和现象。
Step 6: 总结归纳 (5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要求学生概括新发现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Step 7: 作业布置 (5分钟)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或学校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并记录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观察报告,并准备和其他同学分享。
新发现教案

新发现教案教案名称:新发现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新发现教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展示他们的发现和成果。
教学内容:1.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
2. 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观察,学习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
3. 学习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和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4. 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用数据来支持或推翻假设。
5. 学习如何总结实验结果,并根据结果得出结论。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新发现教案的概念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
4. 问题提出:通过观察和思考,每个小组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并讨论可能的答案。
5. 假设确定:每个小组根据问题提出一个假设,并解释假设的理由。
6. 实验设计: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并记录实验步骤和材料。
7. 实验进行:小组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和数据。
8. 数据分析: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9. 结论得出:小组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解释结论的原因。
10. 结果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和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11. 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评价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通过学生的结论解释和理论支持,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 通过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情况,评价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5. 综合评价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生活中的新发现作文教案及范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生活中的新发现作文教案及范文习作3 生活中的新发现教学要求:1、读懂“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两占: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作文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组织活动,精心准备。
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哪些新发现,并寻找原因,收集有关资料,做好笔记。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
1、分组交流所得。
通过中国人生活中的新发现,启发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
3、引导回忆: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请选择最感兴趣的事相互交流。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
1、阅读例文,思考并回答:奶奶要“我”做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开始挑了约半小时,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后来不到20分钟,“我”就巧妙地分开了?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
想想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好“分豆”经过的。
2、引导归纳写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步一步写清事情经过中人物,怎么做、怎么想?四、明确要求,练习写作。
1、读第三部分,明确写作注意点:写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写清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写清有什么新的发现?2、由说蛭写。
指名先试说自己想写的事,随机评析,让学生特别注重说好找答案时怎么想、怎么做的,碰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在探究中解决的。
然后分组交流并独立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一、学生动笔写作文,完成习作。
二、习作讲评。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6《新发现》 湘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6《新发现》湘美版教学内容本课《新发现》是湘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第六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和感受。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3. 培养学生分享和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分享和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图片、绘画示范作品等;2. 学生准备:绘画纸张、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好;2. 新课内容讲解:教师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等,并示范绘画过程;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4.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生活、发现美好、表达感受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新发现》;2. 教学目标:关注生活、发现美好、表达感受;3. 教学内容:观察生活、绘画表达、分享交流;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指导学生绘画表达、组织学生分享交流。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现美好事物,并进行绘画创作;2. 作业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 作业提交:下节课上课时,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新发现》教学设计

《新发现》教学设计《新发现》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高中生的一节生命科学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新发现的内容,包括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1. 了解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2. 学习科学家在生物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和技术;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4.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 讲解科学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片和课堂板书等教具,讲解最新的科学发现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例如,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对基因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等。
2. 学习最新的科学发现(4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研究课题,要求通过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普文章,了解该课题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研究成果。
每个小组要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准备一份10分钟左右的小组报告,并呈现给全班。
3.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技术(30分钟)教师通过视频或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在生物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如基因测序技术、蛋白质分析技术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该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局限性。
4. 开展科学实验(60分钟)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验条件,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果蝇的基因进行编辑,并观察编辑后果蝇的表型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5. 学生展示和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解释。
评估方法1. 小组报告评估:根据小组报告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评估学生对最新科学发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六课 新发现 ︳湘美版

湘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六课《新发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并能运用这些语言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主题:《新发现》2.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并示范如何运用这些语言进行创作。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3. 学生创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4.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途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和描绘身边事物的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美好的发现和表达。
五、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自然的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特点和美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活动,让他们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新发现》教案

《新发现》教案教学活动儿歌导入1.出示儿歌《新发现》。
新发现,不难找,好奇多长新见识。
留心观察瞧一瞧,新鲜感受真不少。
2.问: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内容呢?3.揭示课题“新发现”。
观察体验1.看图片,猜猜这究竟是什么呢?原来是切开后的白菜呀!我发现切开后白菜的内部形态与外观真是有很大差别。
2.其他的蔬果切开后也会有新的发现吗?请你根据生活经验或大胆猜想。
3.猜猜橙子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问:为什么切开的橙子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了吗? (一个橙子是横向切开的,另一个是纵向切开的)原来不一样的切法会得到不一样的发现。
4.怎样切蔬果,既安全又能切得美观呢?小结: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蔬果切开来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平常"。
获得方法1.展开你的想象,这些切开蔬果的内部形态像什么呢? (切开的白菜里面好像有很多弯弯扭扭的花.... )2.请你们帮老师想想,曲线、直线、锯齿线,哪种线条适合表现白菜的内部结构?3.尝试练习,观察图片,将作业添画完整。
我们可以先画出外部轮廓,再添画内部结构。
4.优秀作业与问题作业辨析。
小结绘画时的注意事项:①细节可适当取舍。
②线条要轻松流畅。
③构图大小要适中。
学生创作1.活动要求: 挑选一种蔬菜或者水果,将其切开看是什么样子,把你的发现用流畅的线条画下来。
2.学生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1.观看“新发现”作品。
说说自己在创作时发现了什么?怎么画的?2.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总结。
3.除了切开的蔬果会有新发现,快看他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有些有趣的视觉现象。
)。
第一单元 主题活动一 我的新发现 (教案)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教案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一我的新发现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新事物。
2.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
二、主题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探索,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3.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交流与表达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2.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互相表达自己的发现。
3.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发现。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信息收集与整理1. 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自己发现的信息。
2. 学生分组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记录下相关信息。
3.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信息。
4. 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新事物,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发现制作成小报或PPT,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新事物,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发现》教学设计

《新发现》教学设计《新发现》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探索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光学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深化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掌握光线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步骤: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光线在真空中传播直线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提问:“光线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实验探究(35分钟)(1)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给一束激光笔和一张白纸,在实验室或教室内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将激光笔指向白纸,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并讨论光线的传播路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出光线的直线传播规律。
3. 知识总结(2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核心概念和公式。
(2) 学生自主完成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4. 反射规律探究(35分钟)(1) 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将激光笔照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线的反射路径。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并讨论光线的反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出光的反射规律。
5. 知识总结(2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光的反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核心概念和公式。
(2) 学生自主完成光的反射规律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6. 拓展应用(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互动活动,通过设计实验或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光的传播和反射问题。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或问题解决思路,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新发现-湘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新发现-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运用基础的美术元素和手法;2.学习和模仿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3.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掌握基础美术元素和手法;2.第二单元:学习中国画的基础构图和画法;3.第三单元:了解韩国民族画的特点和风格;4.第四单元:模仿班克斯的艺术作品;5.第五单元:学习印度神话绘画;6.第六单元:探究动画和漫画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基础美术元素和手法;•难点:掌握不同文化和风格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示范与指导;2.观看艺术作品与谈论;3.个性化练习和创作;4.互动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学习和运用基础的美术元素和手法:点、线、面、色。
2. 教学目标解释美术元素和手法的定义和作用,能够理解和运用。
3. 教学过程1.介绍美术元素和手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2.向学生展示运用美术元素和手法的作品,以带来实际的美学效果;3.给学生分发画纸、颜料和刷子,让学生亲自练习;4.讲解和示范不同美术元素和手法的绘画方法。
第二课时1. 教学内容学习和模仿中国画的尺幅和构图,学习颜色的运用。
2.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能够模仿并自由创作。
3. 教学过程1.向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风貌和作品,让学生了解;2.讲解中国画的基本结构和构图规律;3.给学生练习模仿中国画,制作自己的作品;4.讲解中国画颜色运用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课时1. 教学内容学习韩国民族画的特点和技巧,并制作自己的韩国画作品。
2. 教学目标学习韩国绘画的风格和特点,能够模仿并创作。
3. 教学过程1.向学生展示韩国民族画的作品,让学生感受;2.介绍韩国民族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3.调色练习,颠覆学生常规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有新的尝试;4.制作自己的韩国画作品。
第四课时1. 教学内容学习并模仿班克斯的艺术作品。
7箱板上的新发现(教案)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的计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几何体的应用。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学生们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以及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单纯的理论讲解是不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利用实物模型、动态图示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立体图形的直观感受。这样,他们在面对抽象的几何问题时,就能更容易地将其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如面的数量、边的关系、角的性质等。
本节课将围绕7箱板(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几何图形的奥秘,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索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掌握数学思考方法;
举例: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计算一个面的面积过渡到计算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逐步帮助他们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7箱板上的新发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比如我们的课本、纸箱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
课题:《新发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和亲手剖切,感受剖开的蔬果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认识事物的剖面特点。
2.大胆的用线条记录下蔬果切开后的结构形态,能使用流畅的线条。
3.德育渗透:逐渐养成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新的感受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胆的用线条记录下蔬果切开后的结构形态
难点:使用粗细、疏密不同的线条流畅地画出结构形态
三、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绘画材料、蔬果、小刀、小号双头记号笔、课件、音乐
(课前分组坐好,8人一组,共6组。
指定好组长,要求只能是组长用刀,其余同学不得碰刀。
)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感知:切水果
师:同学们,玩过切水果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想看老师怎么切水果吗?(展示台下展示切橙子,竖切。
)
师:我带来了一个橙子。
(边说边演示)平时我们切水果都是竖着切的,这是竖着切开的样子,你们看(展示)。
今天,老师要换个切法,这么切(横切)会有什么新发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像一朵菊花……
师:你真棒,对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当我们换个观察方式或角度,我们将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第六课《新发现》。
板书课题!(粘贴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老师切实物的方式导入,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们愉快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观察体验
1、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仔细观看屏幕上的这张图片,想一想、猜一猜这是什么?请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切开后白菜的放大局部(竖切),出示不断完整的白菜图片。
猜猜这究竟是什么呢?
生:(点3个学生)饺子、奶油、白菜……
师:当它的范围慢慢变大时,我们发现,原来它是一棵切开的白菜。
师:课件出示细节放大图,“这些弯弯曲曲、有粗有细的是什么呢?”(线条板书:线条)
师:这些有粗有细的线条分别是白菜的什么部位呢?
生:白菜梗和白菜叶
课件出示白菜线描图。
2、说一说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将它的内部组织结构画下来呢?
生:……
师:我们学过哪些线条?(课件相机出示曲线、直线、锯齿线)曲线、直线、锯齿线,到底哪种线条更适合表现白菜的内部结构呢?”
生:曲线。
师:为什么呢?
生:……
师:对!曲线非常柔和,待会我们就用柔和的曲线条把它画下来。
师:“那有同学有疑问了,换一种切法来切白菜,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心动不如行动,咱们赶紧来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白菜横切图)
师:横切后的样子原来是这样的,你有什么发现?它像什么?
生:玫瑰花……
(课件出示白菜外观图、横切图、竖切图。
)
师小结:我们发现切开后白菜的内部和外观真的有很大差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线来表现面。
师:咦!除了白菜以外,其他的水果蔬菜也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吗?(三)认知探究
1、练一练:
课件出示苦瓜图片,“你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将未完成的苦瓜,用曲线添画完整。
抽屉里拿出作业纸。
(3分钟)
2、评一评:
挑选几幅学生作品(如画得太满、太挤;画得太空),上台点评(苦瓜皮和成熟的苦瓜籽都有厚度),提炼“线条粗细、疏密、流畅”。
(并板书:粗细、疏密)
3、看一看:
师:你们都画了苦瓜,想看看老师是如何画苦瓜的吗?
教师示范,随机讲解步骤,课件相机出示步骤图(外形——苦瓜瓤——苦瓜籽——整体)
师小结:通过小练习,我们发现1、构图大小要适中,2、线条要轻松流畅,3、细节可适当取舍。
先整体、再局部、再整体的顺序来勾画,才能完整的描画出苦瓜的内部结构。
请看看这几幅图,哪幅图符合“构图大小适中”?课件出示,学生选择。
“轻松流畅的”是哪个线条?课件出示,学生选择。
“细节如何适当取舍”?请你选择。
课件出示,学生选择。
课件出示:弄清楚了老师送你们的这3个法宝,相信接下来,你的作品会更完整、更生动。
我们再来画一画苦瓜图。
3分钟时间。
再次点评学生小练习。
挑选一种蔬菜或水果,将它的剖面用流畅的线条画下来。
(四)、学生创作
1、画一画: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挑选一种切开后的蔬果,把你的发现用流畅的线条画下来。
动动手将我们认为“平常”的蔬果切开来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平常”。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切水果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到眼随手走,不可分心。
一手拿小刀切割,一手可轻轻固定水果。
小刀使用完毕立即将其套上刀套或收放至安全位置,不可用来嬉戏打闹。
2.学生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五)、作品展评,拓展延伸
1、比一比
课件出示拓展图片,观看“新发现”作品。
说说自己在创作时发现了什么?怎么画的?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小结。
2、想一想
除了切开的蔬果会有新发现,快看这几位同学,他们还发现了什
么。
(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视觉现象。
当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它,它将变得独特而美丽,将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板书: 新发现
粗细
线条
疏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