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共 心 理 学 教 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注意和感知觉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注意的概念及注意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注意的种类与注意的品质,掌握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感觉和知觉的特性,明确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掌握感觉和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培养中学生观察力的途径、方法。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 什么是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即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双耳分听述 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不同的刺激。并规定某一只耳为追随耳,要求被试者事后复述追随耳所呈现的刺激。实验证明: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是同一注意两个方面。指向性是集中笥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始终随着心理过程而存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却离不开注意。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永远伴随心理过程的心理特征。
二)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2.无关动作的出现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的规律和组织教学
(一)注意的分类与规律
1.无意注意及其产生的原因
不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又叫不随意注意。
初级的、被动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强烈、新异性、对比关系、运动变化
2)主观状态
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已有的经验、期待等精神状态
2.有意注意及其产生原因
随意注意(受意识调节和支配)
引起和保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⑴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
⑵合理的组织活动
⑶稳定的间接兴趣
⑷坚强的意志力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在实际活动中,很难截然分开,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
二)按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
配
4注意的转移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二、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区别: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提示事物的意义。
本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
三) 感知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三个部分
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客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既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意义
1.它们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2.感觉和知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如“感觉剥夺”实验。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各别属性和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
内部感觉:
二)知觉的分类
1、根据影响知觉客观因素的不同作用,可把知觉分为扬依赖型和独立型。
2、根据事物的空间特性,那空特性和运动特性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可把知觉分成正确的知觉与错觉。
正确的知觉:
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视觉错觉
一方面,要学避免错觉
另一方面,错觉对人的认识和实践也有有利的影响
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军队的装中的许多方法是根据错觉的规律设计的。
四、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特性和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受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和恰恰不能引起感觉的界限叫感觉阈限。我们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
觉阈限。
⑴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⑵差到感觉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也反比。
⑶韦伯定律
早在19世纪前半期,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刺激强度的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上比值是一个常数。
注意: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⑴感觉的相互作用:
⑵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于恋爱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恋爱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适应
A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B嗅觉的适应
C触压觉的适应
D肤觉的适应
⑶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⑷联觉现象
3、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
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觉的机能补尝作用。
指某种感觉无缺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补。
二、知觉的特性和规律。
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在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受如下因素影响:
1、客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对象的特征。
2、主观因素:人的知觉选择性仅依赖于上面所述的客观事物的物理特性,而且还与人的需要,兴趣,当前任务,以往的知识以及刺激物外的意义。
知觉者的兴趣受好,情绪状态,知觉者有无明确的目的,有无积极的态度等事物影响知觉对象选择。
知觉的选择性规律与教育实践息息相关。如直观教学用具的设计。提高学生知觉的效果。
二)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以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不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在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A在整体性知觉中,物体的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关键性的,代表性的,强化部分往往决定对整体的知觉
B在整体性知觉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改变了,各部分的关系不变,比较保持整体的知觉。
C如果感知的对象是个熟悉的东西,那么知觉就更多依赖于感觉并根据期其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感知为整体。
D知觉的整体性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言语指导等任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
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这样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基础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经验丰富——理解深刻——影响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存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颜色恒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主要是由于过去经验的结果。
意义: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精确地适应环境。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性教学原则。
a)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特点: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1本质属性易被掩盖2受时空限制。(动植物生长过程)
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突出重点和本质、操作方使、不受时空限制
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优点:灵活、经济、方使 位定整体,理解性方面有所不去。
三者配合使用,才能收到完好的效果。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
b) 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度依有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
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
4、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
二、 用咸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力。
一)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成,是有目的而计划比较持处知觉。观察比一般知觉更强调是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在人的学习
,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观察力: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经过系统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效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既能巩固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
1、各问解释:感觉、知觉、分析器、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适应,感觉对比,观察
2、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3、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辩证关系。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