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期索赔之工期延误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期延误分析的总体思路

1、分析产生延误的原因;

2、分析延误事件是否是关键线路上:

(1)是关键线路上,如何在后期关键线路上弥补工期损失;

(2)不在关键线路上,看工期延误是否已经超过总时差,如果超过,如何在后期关键线路上弥补工期损失。如果超过自由时差,未超过总时差,如何在后序工序弥补工期损失。

3、工期延误分析方法分类:按是否可以进行费用索赔分为:不可原谅的工期延误、可原谅并且应予以补偿的工期延误、可原谅但不予以补偿的工期延误。

4、工期索赔的计算方法。常见的工期索赔的计算方法有:网络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程序化计算方法等。

5、实施计划。

工期索赔的网络分析法

该方法是进行工期分析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各种干扰事件的工期索赔,并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分析和计算。网络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干扰事件发生前后的网络计划。对比两种情况下工期计算的结果来确定工期索赔值,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

网络分析中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1)实际工程施工中时差的利用问题。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必须考虑到索赔干扰事件发生前的实际施工状态。由于多数索赔干扰事件都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在索赔干扰事件发生前,有许多活动已经完成或已经开始,这些活动可能已经占用了线路上的时差,使索赔干扰事件的实际影响远大于上述理论分析计算结果。(2)不同索赔干扰事件对工期索赔之间的更叠影响,从而产生叠加效应和发散效应。

工期索赔的动态分析法

该方法是通过对某一施工延误发生前后网络状态差异的分析,来评定该延误对总工期的影响。作者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共同延误的概念,分析了共同延误作用下对总工期的影响和延误双方的责任分担。

1施工延误工期索赔值的计算方法———动态分析法[1,2]

1.1动态分析法的核心内容

动态分析法是在网络进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计算每一个延误前,将发生该延误以前的实际进度代入进度计划,其后的进度按正常计划进度代入,由此产生该延误的检验进度。如果该延误在关键线路上,对总工期的影响等于该延误的影响时间;如果该延误在非关键线路上,计算出该延误所在线路的总浮动时间,延误影

响时间比总浮动时间短时不影响总工期,比总浮动时间长时,对总工期的影响为两者的差值。然后根据延误类型,分清延误责任方。以此方法对所有的延误事件进行计算与分析。

1.2延误事件分析

1)延误事件信息。任何延误事件相关的信息有:①延误事件的作用时间延误事件结束与发生时刻的时间差值被定义为该延误事件的作用时间,简称作用时间,以T表示;②延误事件的影响时间表示延误事件对某工序造成的实际延误的时间,简称影响时间,以D表示;③延误事件的责任方导致延误事件发生的客观责任体是延误事件的责任方,它可以是业主、承包商、不可抗力,或它们之间的共同作用(由不可抗力导致的工期延误,本文暂不考虑)。

2)事件的影响方式。对一个具体的延误事件进行分析,延误事件以两种方式影响某个工序:①延误事件具有明确的作用时间,可以确定它们的发生时刻、结束时刻和作用时间;且作用时间等于影响时间,即T=D,称为“停工”模式;②延误在整个工序或一段时间内具有持续作用,其作用时间与影响时间不一致,这种影响很难将该工序的时间明确分为延误时段和工作时段,一般D≤T,称为“效率降低”模式。

3)影响时间的确定。“停工”模式下的延误影响时间与作用时间一致,D=T。“效率降低”模式下的延误影响时间的确定应考虑到合同条款、延误的实际情况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一般地可以承包商(或其他承包商)所从事的相同的或类似的未受延误影响的工作作为参照(类比分析模式),与受延误影响的工作做比较,来确定此延误的影响时间。两者的时间的差值,即为影响时间。

4)事件影响定位。为了能够应用CPM网络分析,必须将引起延误的事件定位在它所作用的工序上,这种处理过程称之为“事件影响定位”。注: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是一种网络图方法,它适用于有很多作业而且必须按时完成的项目。关键路线法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会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更新,该方法采用单一时间估计法,其中时间被视为一定的或确定的。

1.3对延误事件的加载[3]

对延误事件加载,即随时间的进行,将每一延误事件依次作用于网络进度中。

工期索赔之工期延误分析方法

在本章7.1节中已经对工期延误分析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目前在国际工程中,如果合同管理师给承包商工期延长时,都需要做基于关键路径法进行分析。从70年代开始,就有案例因为承包商没有提交基于关键路径法的工期延误分析,而否决了承包商的工期索赔。正如7.1节所述,目前在国际工程中,工期延误分析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专门职业。现在常用的工期延误分析方法主要有实际与计划工期对比法(As planned vs. As built),计划影响分

析法(As planned impacted),影响事件剔除分析(As built but for或者 Collapsed as built),时间影响分析(Time impact Analysis),窗口分析(Windows analysis)和同期分析(Contemporaneous period analysis)。其中第一种方法不要求一定基于关键线路分析,后面几种方法都需要基于关键线路法进行分析。本节将对这些方法进行介绍。

7.5.1 基于非关键路径法的工期延误分析方法

在关键线路法出现之前,工期延误分析只能采用非关键线路径法,也就是将实际的时间和计划的时间进行对比,以两者之间的差别作为工期延误。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使用,即使在现在,仍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它不能显示时差、区分同期延误,不能显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所以使用时要特别谨慎。

非关键线路的工期延误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1.不能显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2.不能显示关键线路

3.不能显示时差

4.不能分析同期和平行延误

5.当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等影响,无法分析其影响

6.无法分析除主要影响以外的非关键延误的影响

7.当采取了赶工措施后,无法用此方法分析

由于非关键线路法的这些特点,采用非关键线路法进行工期延误分析时一般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用于分析的基准总进度计划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基于的资源分布是合理可行的。

2.在实施过程中,基准计划的逻辑没有发生变化

3.过程中没有降效等这些情况的发生

4.工期延误的事件比较单一,导致延误的只是某一方,没有多方的延误

5.在过程中没有采取赶工措施

一般来说,现在使用基于非关键线路法的工期延误分析方法,都是用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情况,工期延误的原因很简单,对于过程的影响非常明了,而且造成延误的原因只有一方,最好是工期也不太长。比如,总承包雇佣桩基分包进行桩基施工,工期长度一般一到几个月,过程中只有一家分包施工,如果过程中没有其它的延误,而仅仅由于分包商自己的原因造成了延误,这时采用实际进度和计划对比来分析,就是一种简单适用的方法。

另外,由于非关键线路法不能显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在过程中当某个活动发生延长,是没有办法分析其对整体项目的工期的影响的,因此非关键线路法基本上不太适合做事中分析,而比较适合做事后分析。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图7.5所示的是A,B和C三个活动构成的一个计划,假设活动B受到了影响,导致其工期增加,这时整体工期受到的影响是无法判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