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现代散文选》读书报告
关于散文英文读后感范文
![关于散文英文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a820d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8.png)
As I was browsing through the library, I came across a book titled "Essays: Being a Selection from the Prose Works of Charles Lamb." It wa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sketches, written in the 19th century by Charles Lamb, a celebrated English writer. Intrigued, I decided to borrow the book and give it a read.As I started going through the essays, I was struck by the elegance of Lamb's writing. His prose was refined, yet conversational. He had a way of using words that paintedvivid images, and his sense of humor and wit was evident throughout his work.One of my favorite essays in the collection was "The Superannuated Man." In this essay, Lamb writes about his retirement from a clerkship position at the age of 60. He explores the feelings of isolation and uselessness that come with retirement, as well as the newfound freedom and leisure time that it presents.Another standout essay was "Christ's Hospital Five and Thirty Years Ago." In this piece, Lamb reflects on his experiences at a boarding school as a child, and compares them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education. He talks about theharsh discipline and the lack of individual attention that he and his fellow students received, and contrasts it with the more nurturing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of his time.What struck me the most about Lamb's essays was the way he used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to comment on broader social issues. His writing was not just entertaining, but also thought-provoking. He was able to convey his opinions and ideas in a way that was both accessible and sophisticated.As I finished reading the collection, I felt a sense of admiration for Lamb's mastery of the essay form. His writing was not just a record of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but also a commentary on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 was left with a newfound appreciation for the power of words and the art of the essay.Overall, reading Charles Lamb's essays was a rewarding experience. His writing is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value of the essay form, and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one's own voice and experiences to comment on the world around us.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picking up a copy of this collection and immersing oneself in the world of Charles Lamb's writing.。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通用6篇)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0d705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4.png)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通用6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通用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篇1小桔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
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0ac2a273169a4517723a3fa.png)
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
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
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在夏丐尊《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
但是我有个疑问,这样做好吗?追根究底,kick the bucket是中世纪的一个死刑,类似于中国的上吊,不过对方是站在桶上而非椅子。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beb42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6.png)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张培基的一部经典著作。
文中阐述了英翻中的一些关键策略,并且在涉及到修辞手法的翻译上,提出了诸多有效的翻译方法。
首先,张培基提到了修辞手法对翻译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大量修辞手法被用来加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这些修辞手法在英文中未必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力求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以减少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
其次,张培基也强调在修辞手法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多事、多方,即既要充分表达原作意涵,又要尊重原作特色。
只有结合当时的情景等背景信息,在保留原作风格和氛围的同时,才能增加英文译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此外,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张培基强调翻译者多熟悉一段时期的原文精神,弄清一种文字所具有的特定风格,以及该风格下修辞手法的施用方法和律动。
只有熟悉这些,才可以在完全表达原文韵律和修辞效果的同时,进行更自然的翻译,更好地表现中国的美学特色。
最后,张培基提出,翻译时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要体现和表达原文的情调,积极把握一定的修辞效果,以使英文译文更加得体、雅致,凝练、质朴。
总而言之,英译中文现代散文要求翻译者无论在表达方面还是语言工具方面,都具有非凡的天赋和高超的技能,使得英文译文精妙绝伦,信达雅。
张培基提出的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不仅丰富了翻译的技巧,也为英译中文现代散文的翻译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Zhang Peij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is a classic work. The book discloses some key strategi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nd also provides numerou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Firstly, Zhang Peiji pointed out 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numerous rhetorical technique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words, which may not be perfectly expressed in English. Therefore, when translating,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rhetorical effect completely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in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text.Secondly, Zhang Peiji also emphasized the need to be versatile and multi-talented when translat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that is, to fully expres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work and respect its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original context, can the diversity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 be increased while retaining the style and atmosphere of the original work.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Zhang Peiji stressed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text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style of a text and the method and rhythm of us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in this styl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original literary rhythm and rhetorical effects be fully expressed while the translator can perform a more natural translation and better demonstrat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Finally, Zhang Peiji suggested that when translating, the grasp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should reflect and express the mood of the original text, grasp certain rhetorical effects actively, so as to make English translation more decent, elegant, concise and unadorned.In conclus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have extraordinary talents and superb skills both in expression and language tool, so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be exquisite and tasteful.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proposed by Zhang Peiji not only enrich the translation skills,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b7e0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b.png)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中国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出版商早已着手准备将中国现代散文译成英文,以便能够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
2005年,张培基教授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便获得了成功。
故事的主人公历经了艰辛的翻译过程,进而体验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自然美和字句的优美。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主要是由张培基教授,以及尤西娜、杨福林、吴健、陈庆铭等知名译者共同完成的。
其收集的文字非常丰富,包括鲁迅、茅盾、冰心、苏轼等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其中,以茅盾的《面孔》最为著名,故事描述了他在西藏拜访仓央嘉措时近距离接触到佛陀的神圣面容,而荡然无存的内心感受。
这首散文被英文译者译作“The Face”,凸现出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极具文学艺术性。
另一方面,《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也体现出译者的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把握文学艺术效果,以及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同时又不失原文的精髓,这是一个很考验译者技巧和艺术水准的过程。
在该译注书中,张培基教授与其合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翻译技巧,通过注释把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涵义融入其中,使故事更加灵活有趣,更容易理解,令读者在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本书也体现了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如陈乃恒的“功能翻译理论”、坎特利的“失去翻译理论”等,从宏观角度让读者了解更多翻
译的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不仅深入浅出地把中国现代散文介绍给国外读者,而且也给我们以翻译的精湛技术、美妙的文学艺术感受,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译注书籍,受到了许多读者和译者的广泛好评。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评析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bd374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d.png)
代散文选》评析
目录
01 一、英汉连词对比
03 三、张培基《英译中 国现代散文选》评析
02 二、汉译英处理方法 04 参考内容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为例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形式,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和描绘生活。在 散文中,连词的使用对于表达文意和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通过 对比英汉连词的特点、作用及应用场景,并分析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 选中的处理方法,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展现了中国现代散 文之美的英文译本。通过学习他的翻译风格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中国现代散文的魅力,同时也为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引言
散文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散文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 而喻。由于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散文翻译的难度较 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评析张培基教授的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来进一步阐述这一主题。
在情感方面,张教授准确地捕捉到了原文中的情感基调,并通过细腻的笔触 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深刻内涵。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 程中,运用跨句法可以有效解决中英文的语言差异问题,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 表达习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 文选》充分展现了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散文翻译研究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英汉连词对比
1、主要特点及区别
英语连词主要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but、or以及that、which、 who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丰富句子的层次结构和 表达方式。而汉语连词则主要包括关联词和副词,如“和”、“可是”、“而 且”、“也”等,其连接作用较为直观,通常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从接受美学视角赏析张培基英译散文
![从接受美学视角赏析张培基英译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61a2ac284ac850ad0242b6.png)
从接 受美学视角 赏析张培基英译散 文
侯萍英
摘要 : 所谓翻译就是在通过对原文的思考 、 理解之后 , 再运用所需翻译 的文字进行对原 文思想的重现表达过程。较好的翻译 , 既可
以保证原文的原滋原味 , 又可以体现 出译文的美感与韵 味。本文通过 美学视 角对张培基先 生的散 文译作进行探 究, 为散 文翻译 工作 的 研究和 实践提供 参考。 关键词 : 接 受美学 张培基 散文翻译 中图分类号 : G6 4 0 文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0 7 . 1 3 1
T h o u g h t h e y we r e a me r e s p in r k l e o f t wi n k l i n g d o t s , y e t I h a d b e c o me S O a c c u s t o me d t o t h e m t h a t t h e i r o c c a s i o n a l a b s e n c e w o u l d
1 何谓 散 文翻 译 的“ 美” 从 散文 的整个文体 表现来 看 , 它是不 受音韵 、 格 式 的约束 。
尤其 是 中文散文 的文体表 现更 为灵活与丰 富 , 历来都 有美 文之 称 。中文散文从文字描 述上来讲 , 形散神不散虚 实结合 , 整个文 章篇 幅较短 , 但 从文字情感上 表现出 了细腻生动 , 无论从感 官或 者是审美观来说 , 对于读者都具有 了极大 的冲击效果 。所 以在进 行 翻译 的过程 中, 由于语 言所在 的差异给 翻译工作带来 了比较大 的困难 。在进行 翻译过程 中, 从 整个 文章 的形态来看 , 需 要相似 , 而且 翻译后 的词语 以及整个散文 的结 构包括需要结合译 人语 的 语法 , 只有 对原文有 了较 为深入的理解之后 , 才能保持 原文 的韵 味, 并把原文的美感进行传递 , 尽可能地还原出原文的思想内涵 , 不能在进行 翻译 时 , 只看重原文的文字表 面的表达 。需要在这些
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文看张培基的翻译理念
![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文看张培基的翻译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fc1a312c9b89680202d8254b.png)
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文看张培基的翻译理念作者:陈振云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0期一、引言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炼,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失,而是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译出原文的风格与韵味,充分体现了他毕生追求的“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译作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散文作品,不仅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典型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张培基“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及异曲同工的国外翻译理论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
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
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
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
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国内外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例如,德国翻译的“科学论”者赖斯在与弗米尔合作的《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书中也同样强调译文与原文“意图”的一致性(即“忠实”)。
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帕罗·于塔多·阿尔比也提出:忠实的目标自然应该是翻译主体的意义。
他认为“在重新表达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想忠实于意义,译者也必须服从重新表达这一层面所必须服从的某些限制,因为它只能使用那些可以清楚正确的为目的语读者表达同样意义的手段在”。
但是忠实是不容易做到的,对此,功能派的奠基性理论——翻译目的论的创立者弗米尔提出了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他强调从功能的动态性对等来解释翻译:翻译不是一种语言的词句到另一种语言的解码,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方式:译者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在新的、改变了功能、文化、语言的条件下复制,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形式。
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https://img.taocdn.com/s3/m/beea4a342f60ddccda38a0d7.png)
论文关键词:潜层语义表层语义增益删略论文摘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它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张培基教授半个世纪译苑耕耘的经验及其科学的一丝不苟的译风不可多得;同时该书也为外国人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鲜活的思想铺了一条近路。
编辑。
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主动把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弥补了这个缺憾。
二十世纪末能在炒得沸沸扬扬的书市上偶拾到这样一本选材精当、译功踏实的新书《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幸甚!《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者很看重所选散文中的“真情”——那种迫于必要而非出于志愿的应景文章一概不译;译者对曾有过争议的名人作品也不看其名气大小,而着眼于其散文是否仍有现实意义;如果能给后人留下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那么就将其译出。
例如所译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在揭示我们民族劣根性方面很有特色,至今读来尤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篇幅有限,但它几乎囊括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一大批杰出作家寓意深邃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家或名人包括李大钊、方志敏、鲁迅、郭沫若、胡适、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柔石、萧红、老舍、郑振铎、萧乾、冰心等等;也有至今仍在笔耕的文学巨匠如巴金、季羡林等等。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可成为让当代的西方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脉搏的一面三棱镜或一本好教材。
目前西方一些国家首脑人物都很重视其“智囊团”对孔子、老子、孙子等我国古代思想家或军事家的研究,这方面的译作也较多,但对上述我国知识层面的代表人物知之甚少。
因此,《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推出对国人的翻译指导思想或翻译观念的更新也会起到先导作用。
让世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有条件的有识之士应多做些这方面的译介工作。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8d23e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3.png)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可谓当今英译中文学习、研究界的丰碑,这部书汇集了大量来自中国现代名家的经典文章,他们是鲁迅、苏轼、郭沫若、林语堂等等,并且采用英文进行了译注,让国际读者能够轻松体会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美妙。
从技巧角度来看,张培基在译注上的独特手法,为当代英汉翻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而言,英译中文翻译的核心技巧是要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同时达到尽可能地良好的译文表达效果。
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提出了“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的原则,介绍了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灵活技巧等技巧应用于英汉翻译的方式。
其中,“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原则是检验好坏翻译的重要标准,它要求翻译人员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前提下,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用汉语表述有关的概念,并且要保证翻译文本和原文之间的准确性,即按照原文表达的内容去清晰精确地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要出现误差。
张培基编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时,建议翻译者使用多中手段来提升翻译质量,主要涉及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和灵活技巧等:首先,注释技巧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有效掌握语言特点,以便在掌握翻译时可以更好的把握原文的精髓和表达方式,翻译出更精确的文本。
其次,引文技巧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义,并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此外,调和技巧是保证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即在不失原文语义的情况下,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接近汉语习惯表达。
随着翻译技巧的深入研究,精炼技巧从英汉翻译中被运用,它指在不改变原文语义的前提下,删减和修改原文,以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简洁清楚。
最后,灵活技巧对于英汉翻译同样重要,它允许翻译人员在译文形态上与原文形式有一定差异,以便适应汉语表达习惯。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英汉翻译技巧上的独特发掘和诠释。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推出了完整系统的技巧,使英汉翻译效果更佳,也为当今国际文学翻译提供了更高的翻译质量及实践技巧。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69204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5.png)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首先,本文从《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以下简称《选集》)进行分析,对编者张培基的翻译技巧作一论述。
以张培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译者,在文学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大量的散文英译中,征服了英文的技巧,并有效运用它们。
《选集》选取了二十一位杨绛、余光中、舒婷、唐雪莱等现代散文作家的九十篇散文,由张培基负责翻译,他把中国现代文学散文作品从中文转化为英文,实现了多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奇妙转化。
本文主要以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尤其是《选集》)中,应用翻译技巧表现其翻译素养为角度,来探究其翻译技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首先,张培基应用拟人技巧,明晰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他把直观的概念抽象出来,用词汇来描绘,可以把握书中的语言表述,展示出细致的意象,传达出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微妙的精神”。
此外,他也加入了语法技巧,以恰当的句型、添加词语,创造出旋律感和节奏感,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他还实现了句子间的跳跃,从连贯理性表达到无意识流淌,从调和到对比,使得读者即可尽情体验眼前的形象,又可深入思考背后文化的哲理。
此外,他也通过文献资料等技术,处理语言表述中的细节;针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他又运用了文化翻译技巧,结合中西文化,运用外语的语感,发挥其所具有的灵活性。
不仅如此,他还加强了原文的对比性,把有形形象的东西解释成无形象的抽象形式,以进一步释放原文丰沛的文化内涵;他在翻译过程中,还结合了押定韵律、矛盾冲突、意象集中等思维技巧,从而保留了原文的艺术特点,反映出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对现代散文的翻译,不仅是把原文的言语阐释和语言传达,而且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传播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
如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先驱,张培基所展现出来的技巧实质就是将中国文化跨文化交流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以此来宣传中国文化,深刻和鲜明地表达中国文化的理念。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https://img.taocdn.com/s3/m/6c4889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e.png)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充满精彩故事和思想碰撞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包含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内容涵盖了生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作为一本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风貌的书籍,「中国现代散文选」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对于生命、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他们用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热情地追寻着真理、美和人类的尊严。
他们的文笔既优美典雅又富于激情和张力,让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魅力。
此外,「中国现代散文选」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散文作品承载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积淀。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瑰宝正在铸就新的辉煌,中国的未来也将更加美好。
总之,「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的书籍。
通过这些散文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面貌,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索人类文明的深层次内涵。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https://img.taocdn.com/s3/m/7eecf4c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8.png)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一、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要求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更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
在现代散文的英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递原作的美学特色,是译者面临的挑战。
翻译美学作为一种以审美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理论,为现代散文英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译者在处理原文美学元素时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这些策略和方法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实现审美价值的传递和再现。
通过对这一选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在现代散文英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审美交流。
1. 简要介绍翻译美学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问题,它结合了语言学、美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翻译美学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关注在转换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再现原文的美学特质,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韵味、意境和美感。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和审美价值。
翻译的任务就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现这些美学元素,使目标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艺术魅力。
翻译美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使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具体到《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这样的翻译实践,翻译美学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将这些散文翻译成英文时,翻译者需要运用翻译美学的理论和方法,精心雕琢每一个词句,力求在英文中再现原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只有才能让目标语读者真正领略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实现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2. 阐述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挑战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优美,往往采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英语翻译散文读书笔记
![英语翻译散文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6a451f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c.png)
英语翻译散文读书笔记英语翻译散文读书笔记雨前Praying For Rainfall何其芳He Qifang| 译文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二》中文:我仰起头。
天空低垂如灰色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
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愤怒,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愤怒,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
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
我看见了它两胁间斑白的羽毛。
英文:When I look up at a gray misty pall of a low-hanging sky, some dust particles feel chilly on my face. A hawk, seemingly irked by the gloomy sky, swoops down sideways out of nowhere, with wings wide-spread and immovable, until it almost hits the hillock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ook. But it soars skywards again with a loud flap. I am amazed by the tremendous size of its wings. And I also catch sight of the grizzled feathers on its underside.要点:1,“天空低垂如灰色雾幕”译为a gray misty pall of a low –hanging sky,等于a low-hanging sky resembling a gray misty pall.同样的栗子如:a toy of a house=a toy-like house,a dwarf of a man=a dwarf –like a man.2,”远来的“译为out of nowhere(不知从哪儿来的), 通常我们译为coming from afar, 但前者更为传神贴切。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52c14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e.png)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现代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特点。
其中的文笔手法、思想氛围、情感表达十分独特,令读者沉醉其中,聆听到自然的意境及其语言技法的魅力。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许多光辉照耀的中国作家英译作品也不断涌现。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气质,这是由“张培基译注的”的收藏本,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精品。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由张培基编著,包括了近五十篇中国现代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
张培基是外语学者,擅长语言文学理论,并有着多年的英译经验。
他充分把握介绍文学作品特点的技巧,掌握英汉文化差异,把中国现代散文作品特色一一表现出来,从而把这部收藏本写得淋漓尽致、极具价值。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所选之作品,大都是反映当下社会及其生活的文学精品,表达的是当代文学的观点与思想感情,把文学文本的生命特性及其艺术魅力充分发挥。
张培基的翻译把散文的神韵充分的体现出来,诸多文艺表现的手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文章的重点与节奏也精确的诠释出来。
由此可见,他的翻译文字不仅仅停留在表达意义的层次,更细致考虑到文体特点,以及把文艺特色以不可替代的调动来体现散文的独特气质。
要使翻译看起来优雅深入,张培基所采取的技术也非常多样。
他采用了“概译原汁法”,即以尊重汉语原意为主,秉持谨慎、多余、少余的技巧,避免过多的意思转移,同时也强调原文的表达文体和文化背景。
张培基翻译为维护原文的特色特性,也使用了“借译”、“双重翻译”、“意译”等方法,还专门编写了译注,以加深对中国文学特质特征的理解。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张培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热爱之作,也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精品的重要一环。
张培基的英译技巧赏析不仅仅是英汉文学特质差异的把握,更是对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精确和准确的表达,也为读者开启了文学的新天地。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读后感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b87d41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0.png)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读后感I recently read a sel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essay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was struck by the beauty and power of the writing. The essays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topics,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social commentary, but all shared a sense of honesty and vulnerability that made them deeply moving.One essay that particularly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Story of a Small Town' by Fang Fang. In this piece, the author describes her childhood memories of growing up in a small town in Hubei province, and how the town has changed over the years. She reflects on the loss of community and tradition as people move away and the town becomes more modernized.I was struck by the way Fang Fang's writing captured both the nostalgia for the past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resent. She writes with a sense of sadness, but also a determination to celebrate the beauty of her hometown and the people who still live there.Another essay that resonated with me was 'My Father and I' by Lu Xun. This piece is a memoir of the author'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who was a traditional Confucian scholar. Lu Xun writes with great tenderness and admiration for his father,but also with an awareness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flicts that arose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life.What struck me most about this essay was the way Lu Xun used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to offer insight into broader social and cultural issues. Through his writing, he shows how the traditions and values of the past can both inspire and constrain us, and how we must navigate these tensions in order to find our own path in life.Overall,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quality of the writing in this sel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essays. These works offer a window into the rich and complex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show how personal experience can be a powerful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plore broa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themes.。
从审美形式系统透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美感
![从审美形式系统透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5b38330912a21614792949.png)
学 的产 生 和发展 为文 学作 品 的翻译 打下 了坚实 的基 础 。作 为人 类 的一 种 交 流方 式 , 翻译 在人 类 文 明 中
始 终扮 演着 重要 角色 。翻译 是 将一种 语言 描述 为另
一
统 。形式 系统是 指音 、 词、 字、 句等外 在形 式 , 非 形式
系统 是一 个不确 定 的、 非计 量 的、 无 限性 系统 , 其 本
第 l 3卷
第 1 期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n i t e d Un i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施性 和价 值 。
一
目中, 其 中涉及选词、 语域、 搭配。另一个方面是利
用词语 的各 种修 辞手 段 , 这 是 词语 层 承 载 审美 信 息 的积极 手段 。词 是语言 中能 承载审美 信息 的最重 要 的基本 单 位 , 因此 它 的审 美 信 息 承 载 能力 非 常 强 。 句段 中 的 审 美 信 息 分 为 三 类 : 第 一类 是 “ 句 法 变
( 1 . 河北联合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河北 唐山 0 6 3 0 0 9 ; 2 . 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1 0 6 )
关 键词 : 中国现代散 文 ; 翻译 关学理 论 ; 审 美形 式 系统 摘 要: 散 文是 中国文 学 的精 髓 , 承 载 中国文化 。 美学 的产 生和 发展 为文 学作 品及其 翻译研 究 提供 了平 台。应 用翻译 美学理论 中的 审美形 式 系统来剖析 《 英译 中 国现代 散 文选 》 中的 实例 , 分 析翻 译 家张培基 是如 何从 音 、 词、 字、 句等方 面成 功 地将 翻 译 美 学理 论 运 用到 现代 散 文翻 译
散文英文读后感
![散文英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98159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c.png)
散文英文读后感As a reader, I recently had the opportunity to delve into a captivating piece of literature that I found to be both engag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he book that I read was titled The Power of Now by Eckhart Tolle and it has become a staple in the world of spirituality and self-help.Tolle's book provides a deep and introspective look into the human mind and the concept of mindfulness. The book itself is both a guide and a conversation that Tolle has with the reader on the benefits of living in the present and the power that comes with embracing the now. He encourages readers to let go of their past and future anxieties and instead focus on the present moment, which he believes is the only moment that truly exists.As I began reading, I found myself immediately drawn to Tolle's simple yet powerful language and his ability to articulate complex ideas with ease. Throughout the book, he provides exercise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of how to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how to let go of negative thoughts and emotions. I found myself taking notes and outlining his ideas so that I could apply them to my own life.One of the most impactful parts of the book for me was Tolle's exploration of the ego and how it can hold us back from living in the present. We all have an inner voice that is constantlynarrating our experiences and judging ourselves and those around us. Through his writing, Tol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this voice and learning to detach from it, so that we can experience life outside of our own judgments.Overall, I found The Power of Now to be a transformative read that has helped me shift my focus to the present moment. It has inspired me to be more mindful in my daily life and to appreciate the small moments that make up a large part of my existence.The importance of this book cannot be overstated. While it offers a simple message, it has the power to help readers unlock their true potential and live a more fulfilling life. I would recommend this book to anyone looking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pirituality, mindfulness, and personal growth.In terms of innovation, I believe that Tolle's ability to articulate complex ideas in simple terms is what makes this book so impactful. He takes abstract concepts like mindfulness and ego and breaks them down into digestible pieces that anyone can understand. Additionally, Tolle's message is universal and can be applied to anyone, regardless of their background or beliefs. Thi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y great piece of literature, as it allows readers to relate and learn from the author's experiences.In conclusion, The Power of Now is a book that I will be revisiting time and time again. From its simple yet life-changing message to Tolle's ability to articulate complex ideas, this book isa must-read for anyone looking to deepen their knowledge on mindfulness and spirituality. I am grateful for having stumbled upon this book and am excited to continue applying its teachings to my own lif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译现代散文选》读书报告
正如张培基先生所说,“散文最真实,最笃诚,不雕饰,不做作,因而是一种最易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散文“形散神不散”,句式灵活多变、逻辑性不强。
因其“率真”的特点,在翻译成英文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恰当词的选择,而且要照顾的中文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义,乃至篇章的布局和风格。
在翻译成英文前,正确的理解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至关重要。
这样才能做到“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在次基础上,还要考虑表达是否通顺,能否被读者接受。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对等,文化内涵上也要对等,让读者读起来就像读原作一样的感觉。
通读张培基先生的《英译现代散文选》(一)能深刻体会到“忠实、通顺”这四字翻译标准。
一、在短语和词的处理上
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意在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表达了中国革命者的乐观精神。
其题目翻译为“National Crisis Vs Heroic Nation”,national 和nation 押头韵,有一种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让读者感受到革命势不可挡的气魄。
翻译没按字面直译,而是对汉语的精神的提炼,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可谓是升华与再创造。
文章中“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译文“The greatest joy of life, mind you, is to build up our country during its most difficult days. 此句中“在艰难的国运中”强调时间——这段艰难的日子。
故不能按照译题目的思路来翻译此处。
在“艰难险阻的境界”、“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有时是崎岖险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中,都表达了危险的意思,但是翻译成英文究竟该用哪个“形容危险”的词,是和汉语表意的侧重点分不开的。
第一段中的“艰难险阻的境界”侧重说明这段道路有困难和阻碍,故将“险”省去不译。
“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是在说水流曲折与猛劲的险,而perilous强调即刻临头的危险,用perilous形容更能体现水流之猛,画面感很强。
“有时是崎岖险路”是指征人所走过的路中的一种情况,hazardous可以形容造成损失或严重伤害的时机或场合,故这里比dangerous 更恰当。
最后一个为了避免重复译为dangerous 也是必要的。
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做到了忠实于原文,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也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做到这些都是基于对中文和英文的深刻理解。
对于一些汉语中特有的词汇,如《差不多先生传》中“差不多先生”译为“Mr. About-the-Same”可谓是一种再创造。
“钱铺”译为money shop而不是private bank,确切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背影》中的“茶房”,汉语中指旅馆轮船等内的服务员,根据语境的不同,翻译的也不一样。
文中出现两处“茶房”分别译为了a hotel waiter和train attendants.
汉语表意灵活多变,因此同样的词或短语在不同的位置,侧重表意不同,功能不同,其翻译所选的词也不同。
二、在句子和篇章的处理上
鲁迅的《螃蟹》中“他跑来跑去的寻。
他想寻一个窟穴,躲了身子,将石子堵了穴口,隐隐的脱壳。
”译文:“He dashed here and there in search of a cave to hide. He was going to block up the mouth of the cave so that he could moult in secret.”译文没有禁锢于原文的句子中,而是将句子创造性的重组。
跑来跑去是为了找窟穴躲身子,用石子堵洞穴的口是为了脱壳。
汉语擅长用小短句,但翻译时要将表意接近的小句放在一起翻译。
“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是前一小句的原因,因此要和上句译成一句。
“身子还软”译为伴随状语,“with his new shell still being soft”形成长句,符合英语线性流水句法特征。
这里“身子”翻译成新壳,而不是躯体。
这些说明译者在理解原文时经过了仔细推敲与斟酌。
在句子重组过程中也需要添加一些连接词,如and, but, because, which等等。
在《中年人的寂寞》中,“尤其觉得难堪的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缺乏交际上的温暖和慰藉”,原文中“缺乏交际上的温暖和慰藉”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的结果,而不是并列结构。
译文为:The most intolerable of all is the lack of friendly warmth and comfort due to the gradual passing away and estrangement of more and more old pals. 因此,用due to 恰到好处。
理清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在汉翻英过程中至关重要。
叶圣陶的《我坐了木船》一文,无情的鞭挞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具有讽刺意味,而对盗匪的描写略显同情。
其中“还有盗匪——实在是最可怜的同胞,他们种地没得吃,有力气没处出卖,当了兵经常饿肚皮,无奈何只好出此下策”,上文说路上很艰险,下文中“还有”体现了雪上加霜的意味。
因此虽然在字面上没有直接体现,但是在汉译英时要把此意加上。
译文为:To complicate matters, there are bandits lurking around—those pitiful fellow countrymen who, unable to ward off starvation by farming or soldiering or whatnot, have been reduced to the disreputable business as a last resort. To complicate matters,和lurking around在此处属于添加成分,虽然在字面上没有表达,但是从字里行间能读到此意,说明更糟糕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能看出汉语依靠语境表达的意思,在翻译时也要表达出来。
词句中,连接词who/by/as等词将句子在逻辑上紧密联系在一起。
散文句子结构简单,流畅随意,很多逻辑关系都没有用明显的连词来连接,而在翻译时,英语要明确表达。
这也是翻译散文时要注意的一点。
在汉翻英过程中,写作视角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中,“我们几个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译文: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汉语中人作主语,而译文则把事物作为主语,这件事让我们很高兴。
在《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接合”,在英文中很难找到表达对等意思的词,因此要用意译法,要充分理解其内涵。
文中有“人们相互提防,互存戒心”之意,译文为: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 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 不过此处的译文也没有表达出“七巧板”
特定内涵,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有一种历史沉淀感,灵活多变感,还有迎合之意,在翻译时都丢失了。
也可以说此翻译将基本含义表达出来了,但是不能完全表达其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要理解汉语涵义,采用意译法,尽量找到最佳的翻译。
通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词句和篇章的简要分析,读者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忠实、通顺、凝炼,用词得当、语句流畅,语篇神韵的表达淋漓尽致。
报告中只对本书部分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做了分析,本书中的翻译精华还可以不断探索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