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像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演示法:通过图像资料和实例,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像资料和实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地球仪等。

2.准备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基本运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图像资料,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同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图像资料,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及解读】●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逐渐养成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3.通过分组演示实验、讨论、归纳,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等。

(难点)【教学模式】多向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每人一个小地球仪、手电筒(用红布包上手电筒的灯罩)、清水、红、白、黄色圆纸片若干、实物展台等。

【教学过程】的自转。

教学过程一、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用大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并提出问题:1.地球围绕什么自转?自转的方向是什么?2.自转一周用多长时间?完成课本第11页思考题。

教师给予指导。

3.你会演示地球自转吗?评价后强调:手持地球仪时,确保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指向北方;按逆时针方向拨动地球仪。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演示,学生观察后,指导学生画出自转方向,对画得比较好的进行投影展示。

小结: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北极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呈顺时针方向。

(如下图)学生观察,认真思考问题,并回答。

1.绕地轴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2.自转一周约24小时,即一天。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求答案。

(1)生活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天黑夜的更替等。

(2)因为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所以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以一天为单位来安排作息时间。

活动1: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第一步:请3位同学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内同学相互纠错,要求人人会演示。

活动2: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1)使目光平视赤道,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在赤道上空俯视图上沿赤道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

(2)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的方向。

并在北极俯视图上标出自转方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地轴地球绕地轴的不停地旋转运动,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轴实际上看不见的。

b5E2RGbCAP2、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相同,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在地球上看天地的旋转方向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恒星及太阳随着天球在自东向西旋转,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为什么呢?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照点不同,有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和太阳日(24小时)之分。

plEanqFDPw5、地球每天自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地球自转运动是不均匀的,有季节变化、长期变化及不规则变化。

如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使自转速度减慢,但这种变化不大,每100年日长增加1〜2毫秒。

地球自转的季节变化是每年3〜4月速度最慢,8月最快,但季节性日长变化不超过0.5〜0.6毫秒。

DXDiTa9E3d6、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

RTCrpUDGiT7、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670米,南、北纬3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447千米,南、北纬6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837千米。

在赤道处高度相差100米,每小时线速度相差26米。

5PCzVD7HxA8、地球自转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学习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球运动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地球自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球自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3.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特点,同时提出问题:“地球自转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自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同时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学主题《地球的自转》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学习内容,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更替、时差三部分。

学习本部分知识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本部分知识难度较大。

二、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初次接触的地理课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但是本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浅入深地剖析地球自转特点及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地球自转。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运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简单的工具学会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地理现象,掌握自转的基本运动规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演示、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及时差现象,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演示与小组互助探究,养成观察、思考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创设情境导入和拓展应用部分与地球自转有关的现象利用PPT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

现象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引入,在学生演示实物的基础上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和形象的Flash动画技术使地理现象更直观,更生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有关日出日落的图片与诗句。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叶妮娜一、概述《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2011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基于小学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八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探究、模拟演示地球自转、问题讨论等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转运动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的意义,也为学习地球公转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结合实例解释自转产生的现象。

四、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解释自转产生的现象。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模拟实验演示、学习成果展示法、讲练结合法六、教学媒体PPT、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地球仪、手电筒、晨昏圈等。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年暑假在家有没有看里约奥运会?请有熬夜看直播的同学举个手。

看来不少同学为了看奥运也使出了洪荒之力啦。

我想采访一下同学:“你为什么要熬夜看比赛呢?”(因为许多我喜欢的都是在凌晨直播的,如果第二天起来再看已经知道结果了。

看重播觉得没意思),为什么比赛直播会下半夜呢?(时差)为什么会存在时差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

【推入新课】地球的自转(板书)【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师生】师:从动画当中,我们可观察到地球围绕地轴做旋转运动,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板书】中心:地轴【问题设计】地球自转的姿势是正着身子自转还是斜着身子自转?(地轴是倾斜的)【承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又如何呢?下面我们要通过一组模拟实验来观察。

实验器材有地球仪,按照活动一的要求进行小组活动,活动时间为3分钟。

【学生活动】活动一: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3分钟)(教师黑板上画自转示意图)活动要求:找到地球仪上的十字方向标,确认东西方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1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试验〕、推理力量和想像力量〔依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熟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同学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预备:1、分组试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2、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习新课:1、指导同学熟悉地球的自转〔1〕讲解并描述: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看,始终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看和深化思索,熟悉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识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假如看船上的物体能发觉吗?为什么?〔3〕讲解:当我们伴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看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推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状况。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参考!一、教学内容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

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

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

其中包含了两个教学因子:○1地球自转的特点;○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的现象。

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地球自转的特点是基础的知识,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产生了地球昼夜更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

教材将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一节之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地球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延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地球到动态的地球),也为后一节课学习地球的公转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的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得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根据学生的这一个特点,我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结合本校“润课堂”的模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来体会地球的自转特点,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进行演示、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地球自转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自转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粤人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自转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粤人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题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粤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新课标要求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体会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所展示出的智慧,宏观地理解人地关系,建立爱护地球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观察并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能从“宇宙—地球”的视角认识地球自转,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感知。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联系、整体、动态的角度,描述、解释、实证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学习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1. 对地球自转概念的理解: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定义,但部分学生对于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具体细节的理解尚不充分。

2. 地球自转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然而对于地球自转在地球气候、生物作息等方面的广泛影响,理解较为困难。

3. 地理知识背景:学生对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例如时区差异、昼夜长短变化等,掌握程度存在差异。

4. 实践操作能力:在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操作不熟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

5. 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难以维持持久的兴趣。

6. 知识迁移能力:学生能够将地球自转的知识应用于其他相关学科,如物理、天文等,但知识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学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情境导入【导入新课】简单描述广州和喀什的地理位置,出示5月广州某学校和喀什某学校的上课时间表,提问学生:两地学校上课的时间存在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异?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地球的自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一、内容与说明1、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乡城县一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1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乡城县一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1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课标及解读】●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简单的器具)演示地球自转,并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运用简单工具演示昼与夜和昼夜更替,并感悟其产生的条件及晨昏线的存在。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歌曲欣赏:《爱你一万年》导入: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的神秘。

人类不懈地探索,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底。

我们知道,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小到电子,大到天体,一切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

歌曲中所唱的地球自转,它有什么特点?什么是一天?什么是一年?这就涉及到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出示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欣赏音乐,倾听老师的导言。

以歌曲及用诗句般的语言导入,旨在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

衔接过渡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说出所看到的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地球在自转(旋转)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自转的特点演示说明利用地球仪分组演示、观察、记能够准确说出、辨别地球自转的方向产生的现象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分组演示、讨论、归纳能够正确理解、描述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问题导学一、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小结:地球绕着地轴在不停地旋转,这叫作地球的自转。

2、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类比推理:当车自西向东运动时,车里的人看到站在路边的人如何运动?当车自东向西运动时,车里的人看到站在路边的人如何运动?分析与论证: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太阳东升西落。

当地球自东向西自转时,太阳西升东落。

小结:由上可知(从赤道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1: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说出什么是地球的自转2: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懂得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增强人际交往和合作,从而学会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2.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来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

3.通过大量的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球仪(或简单的器具)演示地球自转,并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

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3)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用实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的时差知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列举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2)通过地球仪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及视频介绍,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在宇宙中不断自转的宏观思维;(3)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学生之间的探讨,来剖析昼夜更替和时差的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地理问题,并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地理空间思维,树立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使命感。

学生分析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来讲,地理思维比较欠缺,对地球的自转比较陌生,但是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可以直接感知地球自转时所造成的地理现象,比如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

这些生活经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视频等来演示、解释地球的自转,学生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地球的自转。

教学重点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认识;2.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演示,能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

教学工具: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乒乓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3.从不同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理现象2、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4、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解释其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2、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3、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地球自转的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3、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4、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教学重点】1、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地理现象【教学难点】1、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2、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变化。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我国领土最东端与最西端的时间差异图片并提问:你知道这种地理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学习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可以来解释这一现象了。

二、推进新课(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引导学生读课文后1、学生甲:演示地球自转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1)学生甲演示是否正确?(2)地球围绕什么自转?(3)自转方向如何?2、教师正确演示、总结,并相应板书:3、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转:侧视图及俯视图(二)实验活动:昼夜交替现象及周期实验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实验猜想: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实验过程:打开投影仪,让光线水平照射地球仪,调整地球仪的位置,让地球仪完全处于投影仪的光照之中。

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

实验现象:地球仪向着投影仪的一面变亮了,背对着投影仪的一面好还是暗的。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特点。

2.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和速度(每小时约1667千米)。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和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4.实验活动:模拟地球自转准备地球仪、灯光、模型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小组讨论: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意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教材,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辅段1.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2.灯光:模拟太阳光线,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3.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在教材中,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这些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他们对地球的自转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自转的地理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有所了解,但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抽象出地理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从实例中抽象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差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球自转实例,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5.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强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地球自转(陈舒毓)

教学设计—地球自转(陈舒毓)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陈舒毓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地球的自转〞现象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是本册教材紧接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的又一重要根底性知识,对后面天气与气候,地球的公转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再加上刚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且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该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而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拟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根本的运动特征。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认识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

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开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表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地球自转根本特点。

五、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七、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布置作业预习《地球的公转》,学习地球的公转微课,完成相应预习作业。

九、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中学“一案三环节”讲学案
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
课时
第1
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学过程
二、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预
设时
间25

钟)
2、
自转
周期
3、
自转
现象
多媒体展示“学以致用”,检测学生
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程度;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时间是多少?
在地球一个自转周期中,我们观察到
实际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地理现象?
让我们一起继续探讨。

自主学习问题二:
太阳始终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
太阳的半球是背向太阳的半球
是这样地球上就有
了。

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二:
用手电模拟太阳光照,逆时针转动地
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观察昼夜的变化
和更替现象。

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伦敦,并作标
记,观察两地昼夜变化情况。

学生看题思考回答
问题
1、该图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
的极地投影图,
2、您的判断理由

)。

学生根据生活体验
能直接回答出自转
周期。

即:一天或24小时
学生回答:出现“昼
夜更替”现象后,
可根据个人理解说
明产生此现象的原
因。

自学教材P12内容,
观察图示,完成相
关问题并回答。

学生合作模拟演示
观察地球仪,找到
北京、伦敦,然后
通过两地昼夜变化
的比较,体会地球
表面各地昼夜的更
替现象。

友情提示:
A:小组合作观察记
录。

B:持手电筒水平照
射地球仪。

C:转动地球仪。

教师巡视指导,选取部分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

抛出问题让学生推测、猜想
1、假如地球是透明的?
2、假如地球不自转?
参考答案:
1、全球只有白天。

2、一边永远是白天,另一边永远是黑夜。

我来帮畅畅解疑惑:
由于地球的自转,面对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而背对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北京和纽约在地球的位置恰好分别位于地球的对面。

北京是白昼时,纽约是黑夜。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还有那些?
---时间的差异
下节课解决的问题选出小组代表展示、发言。

给学生静思考的时间
交流思考得出结论
回到本课引入环节,知道是地球自转带来两地时间的差异
学生回答列举
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三、
归纳
总结
(预
设时
间 2

钟)
拓展
提高
(预
设时
间 3

钟)
(预
设时

10 )

建构
知识
网络
拓展
延伸
黑板板书本节课知识网络:
提出问题: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地
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2、“坐地日行八万里”时速达每小
时1677千米,为什么感觉不到?
学生自主小结,代表
发言。

提出自己的困
惑。

根据老师出示的知
识网络,对本节课所
学内容进行梳理总
结。

学生讨论解决。

不明确的问题,在老
师的引导下解决。

达标
训练
1、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
2、A、B、C、D,处在白昼的是,处在黑夜是。

3、A、B两点,即将进入白昼,即将进入黑夜的是。

定义





方向
周期
现象





(预设时间
2 )分钟学后
反思
完成助学P13
1、2、3题
问问自己:地球自转知多少
1、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围绕课标,以我校“一案三环节”为基本模式,以导练结合为主要授课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指导与生生互助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节课设置的问题多为日常生活现象和小学已备知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设计了两组合作探究,通过模拟演示、观察地球仪的自转、太阳光照情况,动手绘制图示等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知识直观化。

但个别问题仍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

教室没安窗帘,光线可能太强;老师多,学生可能放不开。

《地球的自转》探究活动导学
滕南中学闵静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1、我们把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称为地球的。

2、自转一周所用时间是。

自主学习二
太阳始终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半球是背向太阳的半球是这样地球上就有了。

合作探究一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传
1、活动要求:水平放置地球仪,从左向右拨动,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记录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

合作探究二用手电模拟太阳光照,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夜的变化1、活动要求:保持地球仪水平不动,用手电筒模拟太阳
光,保持一定距离,水平照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仪上
明和暗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结果记录:被光源照亮的的半球为,未被光
源照亮的半球为,产生了现象。

2、活动要求:继续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线,转动地球仪,
观察山东半岛地区的昼夜变化。

结果记录:在光源的照射下,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上原来在夜半球的区域会进入,然后又进入,周而复始地出现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