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人们称为什么诗人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上)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唐代杰出诗人。

他一生忧国忧民,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者之心,表现为矢志不移的追求理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重要的品质如“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并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他人。

因此“诗圣”的称号既有文学的涵义,更有文化的性质和意义。

受儒家思想影响,历代文人关心天下苍生,特别置身乱世。

杜甫是这些诗人的代表。

他一生中经历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他的诗歌真实形象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又有“诗史”之称。

一、忧国忧时,心系社稷杜甫生于盛世末期,年少时即志存高远。

他登泰山时写了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绘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杜甫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本朝的贞观之治,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倡导实行仁政和教化。

他早年曾“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称赞“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写了《忆昔》描述出开元盛世时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后来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唐代盛世的社会风貌。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众多的诗作中,杜甫最出名的十首诗词,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变幻无常的主题。

诗中充满了慷慨悲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二、《春望》《春望》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况,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动力。

三、《三吏》《三吏》是杜甫的另一首名篇,描写了三位廉政清正的官员,通过对他们的事迹的讲述,表达了杜甫对正直、公正、廉洁的向往和崇敬。

这首诗词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也表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四、《兵车行》《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首名篇,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自传体诗歌,描写了诗人贫困潦倒、孤苦无依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词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六、《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是杜甫的又一首代表作,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幻。

这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七、《前出塞》《前出塞》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情感深刻、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九、《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又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描绘了春夜的雨声和人们的欢乐。

杜甫有什么称号

杜甫有什么称号

杜甫有什么称号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那他人被称作什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杜甫有什么称号,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一样,杜甫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诗圣”这样的誉称不仅仅是因为他文学造诣极高留下了众多流传至今的绝妙诗歌,最重要是他的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悯人心怀苍生的思虑与情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十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稳朴素,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政治倾向,社会内涵丰富。

而另一个方面,杜甫的诗歌总体上可以用“抑扬顿挫”来涵盖诗风,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蕴,而顿挫则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扬;他诗文中的语言口吻、音律节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词简朴通俗,十分写实,却尽显功底,综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诗圣”的誉号来尊称。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顺利,晚年清贫且旧病缠身、老无所依。

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无依无靠,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在国家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国家之忧而忧,以百姓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的故事杜甫出生在一个名门士家,他小的时候十分调皮捣蛋,很是贪玩,每当院子里枣树成熟的时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个无数回。

据悉,杜甫小的时候到了五六岁的年纪,还是没能好好记住一首诗,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气,于是对他严加管教,终于使他改掉了顽皮的坏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七岁的时候就能够独立作完一首诗了。

后来杜甫发奋苦读,为了自己能够写出好诗歌,他私下里的习作能装满一整个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也在自己的诗中表达过对于文学创作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那么,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是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句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杜甫作诗的技巧1. 王鼎钧回忆录里的一个片段,说中国诗词的。

很有意思。

杜甫有一句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但是问题来了,花近高楼,这是很美的景致啊,为什么还伤心呢?其实这句话要完整理解。

2. 按照常理,是应该这么写——“万方多难伤客心,花近高楼此登临”。

万方多难,所以我伤心,看见高楼我上去看看。

这意思才对嘛。

3. 那为什么杜甫要调换一下次序呢?不是为的什么音律和平仄这些技术细节,而是为了轻重平衡。

你看哈,“花近高楼此登临”全是实景,境界太小;“万方多难伤客心”全句是虚词,境界又太大。

一句太重,一句太轻。

所以要对调一下,每一句都半实半虚,这就有了起伏,也有了气势,这才是诗。

4. 这个小例子懂了,就可以理解表意和抒情的两种文字方式的区别了。

同样的两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效果截然不同。

每个人,都该认真修炼自己的“说话之道”。

文学特点语言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神、诗魔都是谁?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神、诗魔都是谁?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神、诗魔都是谁?1、诗仙――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2、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3、诗鬼――李贺(790–816),字长吉。

晚唐诗人。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今存诗242首。

他的诗作有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的。

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

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

因此,后人称李贺为“诗鬼”。

4、诗神――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写有9000多首诗,被后人尊称为诗神。

(另一说“诗神” 苏轼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5、诗奴(诗僧)――贾岛(779–843)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6、诗隐――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被人们称为“诗隐”。

7、诗魔――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8、诗佛――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9、诗豪――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10、诗囚――孟郊(751–814)因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

所以在他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诗人杜甫——个人简介

诗人杜甫——个人简介

诗人杜甫——个人简介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杜甫——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杜甫相关试题

杜甫相关试题

杜甫诗相关测试题及参考答案1.杜甫是____朝伟大的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称他的诗为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

2.《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

4.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之乱”,这是指___和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5.《石壕更》的姊妹篇是____和____。

6.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7.“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8.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探究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隔叶黄鹏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9.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

10.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人名)的两朝。

11.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

12.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2.《新婚雪别》《垂老别》《无家别》3.—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安史安禄山史思明5.《新安吏》《潼关吏》6.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诗豪是什么意思

诗豪是什么意思

诗豪是什么意思诗豪指的是唐代一位以写七言绝句见长的诗人。

因其诗大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人们尊称他为“诗豪”,又作“诗仙”。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712-770)。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中华诗歌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史”。

杜甫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面貌,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中华诗歌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面貌,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中华诗歌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面貌,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如《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尤其是“三吏”和“三别”。

在这些诗篇中,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穷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关怀。

他的诗精炼而又含蓄,概括而又真切,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富表现力,称为一绝也不过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赠卫八处士_赠卫八处士的诗意及赏析

赠卫八处士_赠卫八处士的诗意及赏析

赠卫八处士_赠卫八处士的诗意及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赠卫八处士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

公元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回华州时经过奉先县。

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

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原文:《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驱儿一作:儿女)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

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

参(shēn)商,二星名。

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

居於旷林,不相能也。

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苍,灰白色。

“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

访旧,一作“访问”。

“惊呼”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

惊呼,一作“呜呼”。

成行(háng):儿女众多。

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

”意即父亲的执友。

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杜甫大诗人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大诗人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大诗人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以下是店铺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万个为什么之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

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

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

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二年级古诗二首下册绝句

二年级古诗二首下册绝句

二年级古诗二首下册绝句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被人誉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注释】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蓝天。

从小窗望出去,西边山岭的雪总是不化的样子,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的第一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黄鹂居柳而鸣,是在静中寓意动的生机。

第二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第三句,一个“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经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思念故乡,希望能尽快回到家乡的那种急迫的心情便显而易见了【名句点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位学子写了一篇文章,让纪晓岚来评价,纪晓岚看了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实在不怎么好,但他又不想直接告诉那个学子,于是他在文章的篇末写了一句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个学子看了半天也不懂纪晓岚写的是什么意思,没办法,他就前来请教。

纪晓岚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人们听半天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越说越远了。

”这告诉我们,写文章要简洁、干练,不能拖拖拉拉,越扯越远。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安史之乱”后于唐干元二年(759年)流亡到成都,濒浇花溪筑茅屋而居,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年。溪流小桥交错庭中,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杜甫人物小传600字

杜甫人物小传600字

杜甫人物小传600字杜甫人物小传600字1他出生唐朝,它是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他就是远近闻名的——杜甫。

说起杜甫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它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淩、杜草堂。

他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2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诗一个现代主义诗人,但它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饭中入八仙》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十五年的青春游历,携手诗仙,醉饮山林,你说:“决眦入归鸟。

”见证了一段浪漫的青春年代,你说:“一览众山小。

”潇潇风雨中,你在风中游荡,拾起一片花朵,听雨露的滴答声,你说:“润物细无声。

”见证了多少无私的行为,你说:“花重锦官城城。

”慢慢的,我陷入了想象之中:在唐朝,我进入了一座山林之中,我看到了一座茅屋,从里面走出了一个人,他就是——杜甫,我看向他眼睛望向的地方,只见:“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欢快的歌唱,一行鹭鸶飞上了高远的蓝天,小小的窗内容不了那些千年不化的积雪,家门外的河水里停泊着来自东吴一带的万里航船。

一旁的杜甫不禁吟诵道:“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林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你写过的诗让后人牢记,不会被遗忘,杜甫,我敬佩你!杜甫人物小传600字2李白和杜甫两人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可是最近却为一件小事,大吵起来。

一天,李白收到了杜甫的'一封挑战信。

内容如下:李白,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诗写得好,下午南湖,不见不散。

李白看完,默默地收下了挑战信,心想:“我堂堂诗仙还会怕你不成。

”下午,杜甫请来了当朝有名的白居易,让他当这次的出题人。

白居易想:“这两位可都是当朝诗坛最有名的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也被称为"诗史"。

想从他一生的1500余首诗歌中选出三首着实不易,下边着眼于内容通俗易懂且广为人知这两个方面,推荐《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及《春夜喜雨》三首诗歌,并分享译文、赏析和创作背景。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杜甫被称为什么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一样,杜甫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圣这样的誉称不仅仅是因为他文学造诣极高留下了众多流传至今的绝妙诗歌,最重要是他的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悯人心怀苍生的思虑与情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十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稳朴素,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政治倾向,社会内涵丰富。

而另一个方面,杜甫的诗歌总体上可以用抑扬顿挫来涵盖诗风,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蕴,而顿挫则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扬;他诗文中的语言口吻、音律节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词简朴通俗,十分写实,却尽显功底,综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诗圣的誉号来尊称。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顺利,晚年清贫且旧病缠身、老无所依。

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无依无靠,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在国家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国家之忧而忧,以百姓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的趣事且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听闻战乱结束所流露出愉悦之情所作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成为一首名诗,广为流传,而因这首诗所引出的趣事也成为佳话。

原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且说杜甫家贫,平日温饱尚成问题,在他弃官离去,隐居在蜀中茅草屋的时日,虽暂得安定,也得好友相助,但依旧穷困潦倒。

某日,有客人来访,在杜甫草堂中欲以诗会友,遂杜甫必须在家中以好酒菜来待客,这可为难了杜夫人,家中困至未有好菜可招待,杜甫见厨房内有酒菜鸡蛋和豆腐便心生一法。

杜夫人之后端出三菜一汤,分别是炒韭菜加两蛋黄、炒韭菜加蛋白、清蒸豆腐渣、韭菜豆腐汤加几片白色蛋壳。

杜甫是什么朝代

杜甫是什么朝代

杜甫是什么朝代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被列入了唐代十大诗人之一。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大盛和大乱的时期,他是唐朝初期的战乱时代和后来的安乐时期的观察者和批评家。

杜甫的诗作大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生活的唐朝末年。

他的作品直接关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非常敏感、富有同情心,他的诗作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的艰辛和苦难。

他对皇帝、官员和社会精英的不公与腐败感到愤怒,并借助诗歌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

杜甫生活在唐朝末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国家财政困难,政权腐败,战乱频繁。

虽然唐高宗在位时局势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玄宗时期的安乐时光也只是短暂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惨状,他的家庭也因此遭受了打击。

他曾多次搬迁,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无论他身处何地,他的诗歌中都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心。

杜甫的诗歌往往描绘了农民和士兵的困境,他关注农民的困苦、流离失所的人们、饥荒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他的作品常常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慨,他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杜甫的时代动荡不安,但杜甫坚持认为只要政府采取正确的政策,国家和人民就能够重新恢复繁荣。

杜甫的诗歌中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他经历了几次失败的科举考试,未能获得官职。

这使得他感到失落和沮丧,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自责。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努力,他继续写作,并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既传达了他关切的社会问题,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

他的诗作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被誉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杜甫的诗歌也深受后世诗人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风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风格,被后人称为“杜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被人们称为什么诗人
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那么杜甫被称为什么诗人?下面是为你搜集杜甫被称为什么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优越,因此生活比较富足,自幼很顽皮,但也非常好学,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

公元731年,杜甫十九岁,出游郇瑕,次年又漫游吴越。

数年后回到故乡参加“乡贡”,后又到了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最终都没有考上。

杜甫在洛阳的时候与李白相遇,二人相见恨晚,一起度过了一段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的日子,分别后回到了长安。

杜甫一生心系祖国,忧国忧民,但随着唐玄宗统治越来越腐败,而他的仕途也一直不顺,使得生活逐渐陷入贫困之中,他的小儿子是被饿死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更是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与李白一样,杜甫的一生坎坷曲折,幼时虽生活富庶,但中晚年穷困潦倒,他心怀天下,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不顺。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所以才令杜甫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

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诗词风格多样,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反应了社会矛
盾与百姓疾苦,对中国的诗歌有着非常深远的发展。

公元778年,杜甫思乡心切,想要乘舟回乡,但一路颠簸异常,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一生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影响甚大,遂被世人称为“诗圣”,其主要思想为儒家的仁政为主,有着投奔祖国奉献自我的伟大抱负,但屡被现实打败。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为人狂傲不羁,其在世时名气并不是很大,在其身后,名声远播,不仅对中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对日本也同样有深远影响。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

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

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从此客居长安十余载,抑郁不得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为了生计不断成为贵族门客吟诗作赋献于权贵,只为能得到赏识,未果,后只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后唐朝衰败,杜甫经历从盛唐至“安史之乱”的时期,为报效祖国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期间写下不少感伤时事的诗文,后曾为左
拾遗,但因朝政内乱被离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在这期间感伤朝政腐败,无心仕途,遂辞官归隐。

后杜甫带着家人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后得好友严武相助生活开始安定,后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职。

于公元770年,五十八岁的杜甫逝世。

杜甫的成就杜甫为唐朝诗人,为汉乐府诗体的开创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以古体和律诗著作,风格多样但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有忧国忧民的感伤,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后,之后“沉郁顿挫”便成为杜甫诗风的评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饱满,还有杜诗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炼的字句和顿挫变化的节奏将其中情感表现出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见其性情之厚。

杜诗不仅沉郁顿挫,还有变化不断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想必这和杜甫所描绘的内容各异有关系,他晚年生活经历“安史之乱”得以见识到各种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阅历,因此他创作的题材除了游历、山河、风俗、家人友人还有更多忧国忧民的创作、战争。

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诗歌均用不同风格展现其中情感。

杜甫在创作方面十分写实,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面貌用诗歌将其全程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塑造了多个有性格有感情且丰满的诗歌人物形象,让大家更好的
认识杜甫。

杜甫十分擅长描写事物细节,往往这样更能震慑人心,这样细微的写实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个艺术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