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药理学

第一章总论

▪掌握内容

一、药动学

二、药效学

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四、合理用药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内容: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体内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简称ADME

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

1.简单扩散

大部分药物均通过这种方式转运。药物的解离度与体液的pH对扩散产生明显的影响。酸性药物(如乙酰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在碱性较高的体液中有较高浓度,碱性药物(如利血平、红霉素、土霉素等)则在酸性体液中浓度较高。

2.主动转运

3.易化扩散

4.胞吞和胞饮

5.离子对转运

一、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概念

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药

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它给药方法均有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给药途径

剂型

药物的理化性质

动物的种属

给药途径:内服、注射、呼吸道、皮肤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1)药物剂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

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溶解的药物和液体剂

型较易吸收。

2)胃肠排空作用:排空速率会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速率。

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

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pH值:胃肠液的pH能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酸性药

物在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4)药物的相互作用

5)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指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分布是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总体分布不均匀,但血液中分布均匀。

影响分布的四个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高,非解离型、小分子物质分布广。

血浆蛋白结合率

组织的血流量

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

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

体内屏障

三、药物的排泄

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通过排泄排出体外,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它组织器官也参与某写物质的排泄。

肾脏排泄:注意不同动物闹也pH不同,所以读通以药物在不同动物排泄速率不同。

肉食酸性,犬猫弱酸偏中性,草食碱性

胆汁排泄:分子量300以上极性药物排泄。犬鸡强,猫、绵羊中等,兔猴差。肠肝循环

乳汁排泄:大部分药物可以从乳汁排泄,一般为被动扩散机制。乳汁的pH(6.5-6.8)较血浆pH(7.4)低,所以碱性药物在乳中的浓度高于血浆,如红霉素、TMP;奶废弃期

四、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定义: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生物转化。

后果:代谢失活或代谢活化,毒性增加

步骤:

Ⅰ相反应(第一步)氧化还原水解极性增加

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反应极性进一步增加

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

药酶诱导(enzyme induction )

有些药物能兴奋药酶,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能增强酶活性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例如:苯巴比妥、安定、水合氯醛、保泰松、氨基比林、苯海拉明等。

药酶抑制(enzyme inhibition)

有些药物能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能够减弱酶活

性的药物称肝药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例如:有机磷杀虫剂、氯霉素、异烟肼、乙酰苯胺、对氨水杨酸等。

影响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减弱)的药物可产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参数

1、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

2、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半衰期,用t1/2表示,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是制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也是预测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主要参数。例如:按半衰期间隔给药5~6次即可达稳态浓度。停药后经5个t1/2的时间体内药物消除达95%。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则消除半衰期为常数,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影响;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初始浓度有关,剂量越大,消除半衰期越长。

3.体清除率(Cl B):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楚药物的血

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

除。单位:ml/min或L/h。

4、表观分布容积(Vd)

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是一个数学概念,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Vd越大,药物穿透入组织越多,分布越广,血中药物浓度越低。

Vd接近0.8-1.0 L/kg,药物在体内分布均匀;Vd大于1.0 L/kg,表明组织浓度大于血浆

浓度,分布广,如吗啡、利多卡因、喹诺酮;Vd小于1.0 L/kg,组织浓度低于血浆浓度,如水杨酸、保泰松、青霉素等。

5、生物利用度(F)

经过肝脏首过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

二、药效学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药物作用(drug action )

是指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 )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二者意义接近,在习惯用法上并不严加区别,但当二者并用时,应体现先后顺序。

兴奋(stimulation)与抑制(depression)

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反之为抑制。

兴奋药与抑制药

有的药物对不同器官的作用可能引起性质相反的效应,药物就是通过其兴奋或抑制作用调节和恢复机体被病理因素破坏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除了功能性药物表现为兴奋和抑制作用外,化疗药物主要是作用于病原体,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免受损害。

2、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作用部位可分为: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如局麻药的作用。

全身作用或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如吸入麻醉药的作用。

按作用发生的顺序可分为:

直接作用或原发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靶位,如洋地黄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

间接作用或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其它器官的效应,如洋地黄引起的利尿作用。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造成了药物的选择性。

原因:1、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力不同;

2、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

3、不同组织受体数量和分布不同。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选择性高,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很少或没有副作用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的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

能对防治疾病产生的有利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可分为: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如化疗药杀死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