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

曾康霖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 610074)

通货紧缩是近年来决策层和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这一话题中,什么是通货紧缩,我国存不存在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社会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是什么关系等问题,不少人提出了看法,但未必讨论清楚,达成了共识。

一、研究通货紧缩的不同视角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较早提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其巨著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多次分析了流通中货币的膨胀和收缩问题。他认为通货的膨胀和收缩可能由产业周期引起,可能由投入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价格变动引起,可能由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引起,还可能由于技术因素产生,如在支付国债利息时,通货会膨胀,而在纳税时通货会收缩。马克思这样分析旨在表明:货币流通必要量是由进入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与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有其他因素,如经济周期的变化、货币收支的技术因素等渗入,则就会使货币流通必要量过多或过少。马克思讨论这一问题,都假定货币是金,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因而其过多或过少都不会引起币值的变动,只有在价值符号如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其过多或过少才引起币值的变动。所以马克思论述通货的膨胀或收缩,实际是讨论金币流通与替代金币流通的价值符号流通的关系,并非是讨论货币供应的多少与价格涨落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联系货币流通规律来讨论通货紧缩问题。

继马克思之后,联系到货币政策来讨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凯恩斯。凯恩斯于1923年在 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 中分析了1914年到1923年9年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他描述说: 从1914年到1920年间,所有的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可购买的物品而言,支出货币的供给出现了极大的扩张。从1920年起,重新恢复对其金融局势的控制的那些国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 ( 凯恩斯文集 预言与劝说 ,第64页)凯恩斯提出通货紧缩问题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货币流通状况:战前欧洲各国实行金本位,流通中的货币与黄金挂钩,有一定的含金量;战争使欧洲各国放弃了金本位,流通中的货币以黄金作为价值标准极不稳定,而且黄金本身的价格也极不稳定;因此,战后是恢复金本位,让流通中的货币的含金量恢复到战前水平,还是不实行金本位,让流通中的货币稳定在现在价值的某一点上,是各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选择问题。如果要恢复金本位,让流通中的货币的含金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则要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即减少流通中的货币的数量,提高通货的价值;如果不恢复金本位,让流通中货币的价值稳定在接近于现在价值的某一点,而不考虑战前的价值,则实行的是货币贬值的政策。他在同年发表的 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目标 一文中系统地评析了这两种政策主张的利弊得失,

1999年第11期

并主张后者,不主张前者,特别是反对恢复金本位。其主要理由是:(1)实行通货贬值政策还可以减轻国家债务负担,可以刺激企业发展,在造成偏差的同时多少还有一些益处,而通货紧缩却一无可取;(2)把货币的价值稳定在现行的基础上,有利于价格、信用和就业的稳定;(3)有利于稳定汇率;(4)实行金本位,把黄金集中于美国作为 管理货币 ,金价势必完全取决于美联储的政策,这样黄金的价值便是 人为的 。可见,凯恩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讨论通货紧缩问题完全是基于政府的货币政策选择。

继凯恩斯之后,联系到经济周期来讨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 费雪。费雪基于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于1933年提出了 债务 通货紧缩 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企业家追求利润,会 过度负债 ,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家为了清偿负债会降价倾销商品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即通货紧缩。费雪认为这种状况会使企业利润水平下降,甚至破产;会增加失业,使人们产生悲观心理和丧失信心;会使人们更多地窖藏货币,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会使名义利率下降真实利率上升,从而使贷者不愿贷、借者不敢借;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状况;这样,欠债越多的就变卖得越多,变卖得越多就使自己的资产越贬值,自己的资产越贬值,负债就越重,最终导致 债务越还越多 ,意思是资产对负债的支撑力缩小,不堪负重。费雪认为这种状况一直要到物价上升,重新拉大利润空间为止。

观察经典作家研究通货紧缩的不同视角,给人们的启示是:通货紧缩与货币流通规律相关,与货币政策相关,与经济周期相关。这种相关表明通货紧缩不仅仅是货币现象,还有非货币的因素。但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始终是货币现象,这又如何理解呢?说它们始终是 货币现象 有两种含义:一是只有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条件下会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如果没有货币,交换都是 以物换物 便不会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二是引起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原因,最终是货币的供给变化,也就是说货币供给不适应货币需求。其实,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始终是货币现象是有条件的,简单地说其条件是:(1)商品的价格完全取决于供求;(2)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结构保持常态;(3)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是常数。这就是说,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完全决定于供求,如果居民消费与储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如果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被其它手段如货币代替品取代,则就不能完全说明通货膨胀或紧缩是货币现象。

二、通货紧缩这一概念该怎么规范

什么是通货紧缩,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表述,大体说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仅就价格和成本普遍下降这一现象本身,规范通货紧缩的定义(如萨缪尔森 经济学 的定义);另一种是把通货紧缩与货币信贷供应紧缩、经济周期下降阶段联系起来,规范通货紧缩的定义,即在物价下跌的同时,产量不断下降,失业人数日益增加。这两种规范的含义,显然前者要窄一些,后者要宽一些,但核心都没有离开价格的普遍下跌。其实,在西方经济学中,对于什么是通货紧缩还有一种规范: 即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下降,而不管价格的情况如何 (萨缪尔森 经济学 上册,第380页,商务印书馆出版)。这种规范是把价格因素排开,集中考察储蓄 投资 产量 就业之间的关系。按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要能充分就业,一国GNP中的投资必须等于储蓄,如果投资小于储蓄就存在 通货紧缩缺口 ,就会使实际产量和就业量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