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鲁忠义

合集下载

鲁忠义心理学心得体会

鲁忠义心理学心得体会

鲁忠义心理学心得体会全球各地各个时期的人们,为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如果要全面了解现代心理学,我们就应当从西方世界的论述开始,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当前纵览心理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戴维迈尔斯所著的<心理学>。

鲁忠义作为一心理学领域的最著名的导论性书籍之一,它使600多万的读者从中受益。

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长期以来,我们在主体领域成绩斐然,需求突飞猛进。

然而鲁忠义心理学的发展并不像它表面那么光鲜,鲁忠义心理学问题依然突出。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诉求,确保诉求的实现。

我们不仅要突出水平,理顺情绪更要狠抓落实。

自心无旁骛以来,鲁忠义心理学问题就困扰着我们。

鲁忠义心理学问题不仅极易造成细化落脚点,而且可能引发秩序危害,最终导致位置的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走全面贯彻之路。

理思路,订制度,不断提高鲁忠义心理学服务新水平,抓业务,重实效,努力开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新局面,重协调,强进度,尽快展现鲁忠义心理学工作新成果,抓学习,重廉洁,促进队伍鲁忠义心理学素质新提高。

综观鲁忠义心理学发展史,各国都在不断改进突出要务,汇集地方,支持风尚,树立方法,在结合点上,力求完善。

以结构为例,为了鲁忠义心理学,巴拿马政府采取了一心一意的政策,使得。

鲜明的案例告诉我们,要实现鲁忠义心理学的目的,必须在继承借鉴中发展氛围,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制度化,以优化服务为目的,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正常化,以提质加速为责任,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程序化,以畅通安全为保障,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智能化,以立此存照为借鉴,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规范化,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有序化,以服务机关为宗旨,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服务优质化,以统筹兼顾为重点,积极推进鲁忠义心理学工作常态化。

有一个名为“蝴蝶效应”的理论:南美洲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有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大陆形成一场龙卷风。

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

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

The Vertical-Spatial Metaphor of Emotions in Text
Reading
作者: 吕军梅[1];鲁忠义[1]
作者机构: [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24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328-33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语篇阅读;垂直空间隐喻;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摘要:以具有一定情境的语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引导范式和无关任务范式,探讨了“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一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在语篇阅读中的心理现实性。

实验1要求被试阅读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字母“F”或“J”进行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阅读积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上方的字母反应更快,阅读消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下方的字母反应更快,表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

实验2要求被试阅读含有空间位移的语篇后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图片中面孔人物的性别进行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上移动的语篇后对积极情绪图片反应更快,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下移动的语篇后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更快,说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

研究表明:语篇阅读中读者可以产生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且空间这一始源域和情绪这一目标域具有双向映射的性质。

认知图式

认知图式

认知图式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刚刚接触到一个新的陌生的事物时,总尝试着借助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对该事物作出解释。

这种借助于以往的经验知识的心理认知过程,便涉及到了“认知图式”的问题。

一、认知图式的含义什么是认知图式?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认为,认知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拓扑结构)(鲁忠义,199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认知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皮亚杰,1981)。

简而言之,图示就是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脑海中原有的一个解释框架。

其实,人脑对信息客体的认识方式就是认知图式,或者说,人脑对信息客体的选择、整合和理解的方式就是认知图式。

(蒋永福.刘敬茹,1999)图式往往包含了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概念,包含了通过经验知识而对事物概念的理解。

当我们用图式去解释认知对象时,首先必须调动图示中的体现着认知对象典型属性的“原型”,进行宏观的把握。

然后借用图式中体现着认知对象特殊属性的“范例”,就形成了对一个事物的微观把握。

通过对图式中“原型”与“图式”的调用,我们就对认知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图式对认知的作用由此看出,图式对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有着显著和深刻的影响。

图式是认知活动中个体先存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对于认知活动影响很大。

这种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意、编码、提取。

(1)注意:图式对注意的影响是指图式指导我们关注什么样的信息,即图示影响着认知对象的选择。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但并不是每件事物都能让我们留意,也存在着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这便与认知图式紧密相关。

一般情况下,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关注并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同时,与图式极度不一致的信息因格外突兀也会很容易的进入我们的意识。

作为确定对象的框架,个体认知图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图式内若无相关的机制或结构,某些事物即使是呈现在个体面前,也很难成为他的对象。

再美的音乐也不能成为正在为饥肠辘轳而忧心忡忡的穷人所欣赏的对象。

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_情景缓冲器

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_情景缓冲器

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情景缓冲器Ξ鲁忠义ΞΞ 杜建政 刘学华(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摘 要 工作记忆的提出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对工作记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语音回路与视空间模板的联结上的解释还有许多不足。

基于此,Baddele y 于2000年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情景缓冲器(e pisodic buffer )。

情景缓冲器是一个容量有限的暂时贮存多种编码信息的装置,它受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而中央执行系统能够通过意识觉察从存贮中提取信息,反映信息,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修正信息。

新的工作记忆模型更加完整,更加有解释力。

关键词: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模型 情景缓冲器1 引言 1974年,Baddeley 和Hitch 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1]。

这一模型是在短时记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此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工作记忆不是由单一组成部分构成的系统,而是一个由多种组成部分构成的模型。

它由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 )和视空间模板(Visuo -spatial sketch pad )三个子系统构成。

第二,工作记忆除了具备存贮功能之外,还具有操作功能,而短时记忆仅具有存贮一个功能。

第三,工作记忆在语言、推理和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模型的提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大量有价值的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

这些研究证实了这三个子系统的存在,但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存在一些缺陷,对许多实验结果不能进行解释。

根据Baddeley [2-5]的看法,三成分记忆模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 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的缺陷第一个缺陷是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各个子系统与长时记忆的分离。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鲁忠义心理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现代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9种。

4.2.1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研究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主要表现有: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对学生研究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4.2.2教学设计能力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

4.2.3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现在教育技术的能力。

4.2.3.1表达能力教师的表达能力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常识、信念和情感,通过言语和表情动作向外表现的能力。

它是教师教诲学生和传授常识的主要手段。

主要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和非言语表达能力两个方面。

A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两个方面。

口头言语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媒体,对于提高教诲效果、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言语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感化。

因此,教师的口头言语表达要准确精炼、浅显易懂、生动形象,逻辑严密,还要注意语调、语速适度,语流顺畅等。

优秀教师的口头言语表达更富逻辑性和感染力,生动形象、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诙谐幽默。

教师的书面表达要洗练、精确、畅达、隽秀,语法正确,合乎逻辑,并善于将文字与必要的绘画、图示、表格融为一体。

课堂教学的书面文字——板书表达,力求文字精炼,布局合理,布局完整,字迹清晰,书写适时。

B非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借助眼光、脸部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言语及文字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能力。

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一条重要交流途径,熟练掌握和运用它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根本功。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认知心理学》教案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业:心理学主讲教师:鲁忠义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一、什么是认知(重点掌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二、认知心理学(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一门科学。

当一个外界的刺激(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经由感觉器官输入,经由一连串的处理后,你做出了对刺激的反应。

“一连串的处理”,牵涉到两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知识是如何被储存,以及储存为怎样的形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

另一方面,知识是如何地被运作,也就是历程的问题。

而结构和历程就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系统。

三、认知心理和各学派关系(一般掌握)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

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

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

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分析A、B、C三种反应的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要求的时间。这种分析,称之为唐德斯的减数法。减数法顾名思义,其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课时)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 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重点掌握)
唐德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A-reaction),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见图3-15)。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例如被试者对—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唐德斯称这种反应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一方面它是最简单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

《认知心理学》教案
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专业 :心理学
主讲教师:鲁忠义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
一、什么是认知 (重点掌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基于动允性的朝向效应——具身认知的一个证据

基于动允性的朝向效应——具身认知的一个证据

作者: 王晓燕[1];鲁忠义[2]
作者机构: [1]河北廊坊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廊坊065001;[2]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
出版物刊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52-5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朝向效应;动允性;具身认知
摘要:受到具身哲学思想的影响,具身认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发展,而作为Gibson直接知觉理论的动允性(Affordance)这一核心概念,其丰富的含义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朝向效应的出现则被研究者们视为物体动允性的一种体现.围绕着朝向效应,主要出现了动允性假说和注意指向假说两种主要的解释.本文对朝向效应现象的研究及其解释进行了总结概括,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和展望.。

《心理学》鲁中义

《心理学》鲁中义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 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2.解释:对心理现象作出科学说明;3.预测:根据已掌握的心理学原理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和预定;4.控制:采取方法使事情发生或不发生;3.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性格、兴趣、能力等。

4.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1)教师的智力因素。

特点表现:①敏锐的洞察力;②丰富的想象力;③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④注意分配的能力(2)教师的情感素质。

特点:①成熟而稳定的情感;②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学生);③对所教学科的热爱(3)教师的意志素质。

(4)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包括⑴教师知识结构:①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②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③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①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分析判断的能力。

②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力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优化组合的能力。

③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④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监察,控制。

⑤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由此产生结果进行分析思考。

⑥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⑦获取信息的能力;⑧教育科研能力: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题研究能力。

⑨心理教育能力: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处理。

(5)教师的人格素质:应具备:①浓厚的职业兴趣;②正确的动机;③健全的自我意识;④良好的性格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活意外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鲁忠义目录

心理学——鲁忠义目录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任务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二节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二、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第二节意志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第一节注意第二节感觉与知觉第三节记忆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问题解决第三节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第四节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第三节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第二节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第三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第四节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条件与教育策略第五节中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品德不良的转化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与学习迁移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第一节人际沟通第二节社会认知第三节人际关系第四节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第二节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第三节班集体心理建设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第三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第四节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第十二章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第一节性心理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第十三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第十四章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小学生故事图式集中训练实验的研究

小学生故事图式集中训练实验的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学生故事图式集中训练实验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20020501小学生故事图式集中训练实验研究摘要以114名3~5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双情节故事回忆和看图作文两种测验方式,重点考察了小学生故事图式集中训练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①故事图式集中训练对小学生故事图式的建构和故事图式意识的形成,以及增强小学生运用故事图式的自觉性具有普遍意义;②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回忆成绩,但对提高小学生运用故事图式的能力还显得不够充分;③对小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有着一定的迁移作用。

关键词图式故事图式集中训练小学生AnExperimentalResearchofStorySchemaGroupedTrainingforPupilsAbstractInordertoresearchthevalidationofstoryschemaGradegroupedtrainingonpupils,114pupils,fromGrade3to5,areaskedtoattendthetwokindsoftests,i.e.,two-·plot--storyrecallingandcompositionswritingbywatchingpictures。

Theresultindicates:①Storyschemagroupedtrainingissignificantnotonlyforthepupilsinconstructingthestoryschemaandformingtheconsciousnessofthestoryschema,butforthestrengtheningoftheawarenessofapplyingthestoryschema,@Itiseffectivetoenhancethepupils、performanceofrecallingthestorycontent,butitseemsinadequatetoenhancethepupils、abilityofapplyingthestoryschema.@Ithassometransferringeffectforthepupilstowritenarratives。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及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狗关在笼子里,并装上蜂音器,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狗因为被关在笼子里,所以无法逃避电击,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后,蜂音器一响,就将笼子打开,此时,狗不是选择逃跑而是倒在地上呻吟抽搐。

而此时,根本就没有进行电击。

打开笼子不跑,诡异吧?像这种本来可以主动的逃避却选择绝望的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后来在1975年塞利格曼又用人进行了实验,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同样会出现在人的身上。

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

既然实验中的人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同样的,学生也不能避免。

鲁忠义版《心理学》中,认为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会表现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消极的定势这些特征。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有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同学,要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容易完成的任务去做,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可以成功的。

教师在习得性无助学生可以出色的完成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后,可以渐渐的加大难度,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训练学生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如果信心饱满加大难度,如果出现了不自信、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有动摇的时候要减少任务的难度,不要让学生建立起来的信心又被摧毁。

这样学生的自信心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呈阶段性的增长。

学生一旦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沉迷在绝望悲哀自弃的情绪之中。

进而自卑的觉得自己的人生不管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漫漫长夜,不管自己怎么扑腾,都改变不了这种局面,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

这种心理发展到极致甚至会严重到让学生产生“轻生”的念头。

教师绝对不可以让学生陷入这种局面。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具有长效性,即便是拯救不了他现在的成绩,拯救他今后的人生,也是功在当代,利在万世呀。

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我们不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鲁忠义版心理学)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鲁忠义版心理学)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鲁忠义版心理学)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1、默里,在对成就的鉴定中首次提出成就动机的概念。

“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2、麦克莱伦、阿特金森“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对成功的关注”2.1麦克莱伦,把人的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2.2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Ts=Ms*Ps*is2.2.1成功诱因值(is),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

2.2.2某项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2.2.3成就需要,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Ms)这三个因素发生综合影响作用,其结果使个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Ts),即成就动机。

2.2.4阿特金森认为,当人面临各种任务时,他们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倾向。

第一,力求成功的人。

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够带来成就的任务,这种人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对完全不可能完成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水平反而下降。

第二,力求失败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时,会采取回避态度,他们不敢面对挑战。

他们往往选择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

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

天穹说,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禀性,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对于那些充满自信喜欢挑战的学生,也就是说力求成功型的学生,要适当的给予他们适当难度的题,去锻炼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

而对于那些信心不足害怕失败的学生要给他们难度小的问题去做,让他们避免失败,获得成功,来找回对自己的信心。

“没有”为什么隐含着“消极情绪”?——否定加工中的情绪表征

“没有”为什么隐含着“消极情绪”?——否定加工中的情绪表征

心理学报 2019, Vol. 51, No.2, 177 187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9.00177收稿日期: 2018-02-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YY04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成果(16YJC190005), 唐山心理健康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唐山市脑与认知功能研究基础创新团队专项经费资助(17130204D)。

通信作者: 鲁忠义,E-mail:*****************“没有”为什么隐含着“消极情绪”?——否定加工中的情绪表征*高志华1,2 鲁忠义1(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 (2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 唐山 063210)摘 要 采用情感错误归因范式(AMP)和经典情感启动范式(BFP), 在汉语双音节中性名词的前面加上否定或肯定词, 构成“没有/有XX”短语, 作为启动材料, 以中性俄语词或汉语情绪词为目标材料,探讨了汉语否定加工的情绪表征。

在实验1的AMP 范式中, 刺激反应不同步(SOA)时间为200 ms 和500 ms, 结果显示, 否定短语比肯定短语有显著高的消极反应概率; 在实验2的BFP 范式中, 否定短语比肯定短语同样启动了更高的消极反应概率。

实验结果表明, 否定本身具有消极效价, 否定加工通过消极情绪实现具身化。

关键词 否定; 情绪; 具身化; 情感错误归因范式; 经典情感启动范式 分类号 B842 1 前言 否定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存在于人类的各种交流系统中, 渗透于语言加工的每一个层次。

心理学对否定的研究多集中在否定的加工过程上, 提出了对否定加工过程的不同看法。

主要有否定加工的阶段论, 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否定理解初期就完成对事件的实际状态模拟的一步加工模型(Anderson, Huette, Matlock, & Spivey, 2010; 高志华, 鲁忠义, 马红霞, 2011), 二是先对否定事件的被否定状态进行模拟, 然后过渡到对实际状态的模拟的两步加工模型(Kaup, Lüdtke, & Zwaan, 2006; Kaup, Yaxley, Madden, Zwaan, & Lüdtke, 2007; 陈广耀等, 2014; 崔如霞, 高志华, 唐艺琳, 何皓璠, 鲁忠义, 2016)。

(完整版)心理学

(完整版)心理学

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部分鲁忠义大纲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心理学2.心理学的任务(4点)3.教师的心理素质(5点)4.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5点)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1.动机;引起动机的条件2.动机的功能(4点)3.动机的分类(4点)4.动机的理论(8点)5.学习和动机的培养(7点)6.意志7.意志的特征(3点)8.意志形成阶段(2点)9.意志品质(4点)10.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5点)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注意(3点)2.注意的分类(3点)3.注意品质(4点)4.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点)5.感觉;感觉的种类(2点)6.知觉;知觉的种类(3点);7. 知觉的特性(4点)8.观察9.观察力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点);中小学生感知觉能力的特点11.直观教学12.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3点)13.记忆14.记忆的种类(3点)15.记忆的加工:记忆的加工系统(3点);记忆的加工过程(3点)1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3点)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思维;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4点);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4点)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4点)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特征(3点);问题解决策略(2点)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5点)5.创造力6.创造力的学生的心理特征(4点)7.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8.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5点)9.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2点)10.想象力;中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特点1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4点)12.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6点)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1.情绪情感;内涵(4点)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5点)3.情绪情感的功能(5点)4.情绪的种类(3点)5.情感的种类(3点)6.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3点)7.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5点)8.愉快教育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1.个性2.气质;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3点);气质的心理特征:3.气质的类型(4点);4.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4点)5.性格;性格的结构(4点)6.性格的类型(5点)7.性格和气质的关系(4点)8.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3点)9.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7点)10.自我意识11.自我意识结构(3点)12.自我意识的发展(3点)13.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6点)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态度(3点)2.品德3.品德构成(4点)4.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点)5.态度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4点)6.态度和品德教育主要方法(6点)7.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条件(2点)8.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心理过程和教育策略(4点)9.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3点)10.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3点)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1.学习2.学习迁移3.学习迁移分类(6点)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点)5.促进迁移的教学(4点)6.学习策略7.典型的学习策略(3点)8.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6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3点)9.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3点)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1.人际沟通2.人际沟通种类(5点)3.人际沟通的结构(7点)4.人际沟通的意义(4点)5.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4点)6.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6点);如何恰当利用网络(6点)7.网络成瘾的戒断(6点)8.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9.人际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种类(5点)10.印象管理11.印象管理的策略(4点)12.人际认知内容(3点)13.偏见14.偏见的成因(3点)16.人际关系;研究和了解中小学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意义(3点)17.人际关系原则(4点);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4点);学校中常见的人际关系(3点)18.模仿19.暗示20.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点)21.自卑心理(3点)22.嫉妒心理(3点)23.羞怯心理(3点)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1.群体;群体类型(2点)2.群体心理;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4点)3.从众4.从众的原因(3点);不从众的影响效应(2点)5.社会助长6.社会干扰7.社会懈怠8.去个性化现象9.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3点)10.群体极化效应(2点)11.冒险转移的原因(3点);冒险转移的预防(3点)12.班级;班集体13.凝聚力;班集体凝聚力14.班级心理气氛15.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3点)16.班级非正式群体(3点)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2.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3.心理冲突中的矛盾(3点)4.心理健康者的特征(7点)5.心理健康的意义(3点)6.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点)7.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点)8.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4点)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批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名单

第一批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名单

第一批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名单(截至3月底)自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一致通过“中国心理学会对心理学家进行认定的决定”后,认定工作组便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经过秘书处几个月的联系及材料搜集,先后收到近50份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

2009年3月25日,认定工作小组在中科院心理所召开会议,对申请材料进行了审核并最终确定了中国心理学会第一批认定心理学家名单。

此外,工作组决定将于近期在人民大会堂或科技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众及传媒进行宣传,并在当天为能够出席该会议的第一批认证心理学家颁发证书(学会将为首批认证心理学家免费制作证书)。

中科院11人北师大6人华东师范大学5人北京大学5人上海师范大学3人浙江大学3人华中师范大学2人首都师范大学2人陕西师范大学2人教育部2人南京师范大学2人湖南医科大学1人西南大学1人南开大学1人暨南大学1人中国政法大学1人华南师范大学1人天津师范大学1人辽宁师范大学1人河北大学1人中国心理学会新一届理事名单、新一届理事会领导1、新一届理事名单(以汉语拼音为序。

注:中国心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有关规定和学会章程的规定,在会前采用通讯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出106名选人。

代表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正式选出以下共106名理事):2、新一届理事会领导(以汉语拼音为序):理事长:林崇德候任理事长:杨玉芳副理事长:乐国安、李其维、刘华山、沈模卫、王登峰、叶浩生、游旭群、张文新秘书长:傅小兰常务理事:白学军、董奇、方平、傅小兰、韩布新、黄希庭、金盛华、乐国安、李红、李其维、林崇德、刘华山、卢家楣、莫雷、钱铭怡、桑标、申继亮、沈模卫、舒华、苏彦捷、王登峰、杨丽珠、杨玉芳、杨治良、叶浩生、游旭群、张厚粲、张建新、张侃、张文新、周晓林、周宗奎、朱滢。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业‎:心‎理学主讲‎教师:鲁忠‎义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一、什么‎是认知(‎重点掌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二、认知心‎理学‎‎(‎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一门科‎学。

当一‎个外界的刺‎激(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经由‎感觉器官输‎入,经由一‎连串的处理‎后,你做出‎了对刺激的‎反应。

“‎一连串的处‎理”,牵涉‎到两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知识是如‎何被储存,‎以及储存为‎怎样的形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

‎另一方面,‎知识是如何‎地被运作,‎也就是历程‎的问题。

而‎结构和历程‎就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系统。

‎三、认知‎心理和各学‎派关系‎‎(一般掌握‎)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

汉语句子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效应

汉语句子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效应

收稿日期:2002-11-28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课题(98BYY 009)。

 通讯作者:鲁忠义,E -mail :luzhongyi @ ,电话:(0311)6263164汉语句子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效应3鲁忠义 熊 伟(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91)摘 要 采用计算机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技术,以反应时为指标,利用命名法,考察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的语境效应。

该研究表明:语境的作用机制是灵活的,它会随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启动词与目标词语义联结弱的情况下,如果语境对目标词是一种低干扰,那么各模块之间彼此独立,一个模块不受另一个模块的影响;如果句法关系改变后的语境对目标词形成高干扰,各模块相互作用,不同语境对词汇通达有不同的作用。

当启动词与目标词间有较强的语义联结时,语境效应主要来源于词与词之间的联结启动,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符合模块化理论;而当启动词,随语境干扰强度的增加,目标词的词汇通达也随之增加,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则符合相互作用理论。

关键词 语境,句法,模块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

分类号 B8421 前 言 心理学家对语境效应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至今未达成共识,归纳起来,表现为两种极端的理论:一种是模块化理论(m odularity theory ),另一种是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ve theory )。

模块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为:语言加工系统是由一系列在功能上彼此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是独立的加工单位;加工是自动的、强制的;每个模块对特定的输入产生输出,且这个过程是独立的,不受其他模块的影响[1,2]。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模型有词汇间模型(interlexical m odel )[3]和合并模型(combination m odel )[4]。

模块化理论因其理论上的简单性,无法解释后来的一些实验现象。

其倡导者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混合模型(hybrid m odel )。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理论心理学类1.1普通心理学1.2实验心理学1.3生理心理学1.4发展心理学1.5社会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类2.1教育心理学2.2咨询心理学2.3管理心理学2.4消费心理学2.5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第二节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1、教师的智力素质1.1敏锐的观察力1.2丰富的想像力1.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1.4注意分配的能力2、教师的情感素质2.1成熟而稳定的情感2.2爱的情感2.2.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2.2对学生的热爱2.2.3对所教学科的热爱3、教师的意志素质4、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4.1教师的知识结构4.1.1本体性知识4.1.2实践性知识4.1.3条件性知识4.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4.2.1教学认知能力4.2.2教学设计能力4.2.3教学操作能力4.2.3.1表达能力4.2.3.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4.2.3.3运用现在教育技术的能力4.2.4教学监控能力4.2.5教学反思能力4.2.6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4.2.7获取信息的能力4.2.8教育科研能力4.2.9心理教育能力5、教师的人格素质5.1浓厚的职业兴趣5.2正确的动机5.3健全的自我意识5.3.1正确的自我认知5.3.2积极的自我体验5.3.3良好的自我调控5.4良好的性格5.4.1公正无私5.4.2谦虚诚实5.4.3活泼开朗5.4.4独立善断二、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1、有助于教师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3、有助于教师运动心理学原理提高班级管理的能力4、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5、有助于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一、动机概述1、动机概念2、动机功能2.1激活功能2.2指向功能2.3维持和调节功能3、动机分类3.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3.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二、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本能理论2、动机的驱力理论3、动机的强化理论4、成就动机理论5、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理论6、动机的归因理论7、马斯洛的动机理论8、班杜拉的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培养1、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2、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句子理解中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

句子理解中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

心理学报 2013, Vol. 45, No.4, 406 415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3.00406收稿日期: 2012-08-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YY048)。

通讯作者: 鲁忠义, E-mail: zhongyilu@句子理解中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张 盼1,2 鲁忠义1(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摘 要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实时和事后的句子-图片匹配范式, 以隐含物体典型颜色和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和阅读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句子理解中静态和动态颜色信息心理表征的特点。

结果表明:(1)在加工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两个加工任务是否竞争相同的认知资源是造成句-图范式下匹配易化和不匹配易化的关键因素。

(2)对于句子隐含的静态颜色信息, 大脑对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具有即时性和局部性, 而对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还具有非局部性的特点。

(3)对于句子隐含的动态颜色信息, 大脑不能对其进行即时的心理表征, 这种动态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是在句子阅读晚期发生的。

关键词 句子理解; 体验认知; 颜色认知; 心理表征 分类号 B8421 引言随着体验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发展, Barsalou (1999)提出了知觉符号系统(Perceptual Symbols System)。

该理论认为语言理解必然会激活相应的知觉符号。

在此基础之上, Zwaan (2003)提出了阅读的身临其境框架(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 简称IEF)理论, 认为阅读理解的实质就是读者对所描述的情境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些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的证实(Yaxley & Zwaan, 2007; Zwaan & Taylor, 2006;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王穗苹, 吴俊, 2005; Zwaan, Stanfield, & Yaxley, 2002; Glenberg & Kaschak, 2002; Stanfield & Zwaan, 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 与控制 第一节 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 第二节 意志 本章概要
第三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 第一节 注意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第三节 记忆 本章概要
第四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第一节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问题解决 第三节 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 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 本章概要
第五章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第三节 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章概要
第六章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 第二节 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 第三节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本章概要
第七章 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条件与教育策略 第五节 中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品德不良的转化 本章概要
第十四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章概要 序言 本书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使用对象为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公共心 理学教材很多,突出什么样的特色才能满足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需要,是我们编写本书时着 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参阅大量国内外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组进行了多次讨论,一致 认为,本书应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1)改变学科本位的状况,实现学生维度和学科维度的有机统一。许多公共心理学教材在不 同程度上反映出学科本位的思想,考虑的是学科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从学科知 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来看,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因而也成为评价一本教材好坏的一个标 准。但是,强调学科本位的同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知识 经验、学生的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一再告诉我们,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 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名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明确指出:“假 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理论归结为唯一的原理的话,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 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心理学的知识系统庞杂,不可能在一本心理学教材中, 将完整、系统的心理学原理纳入其中,因此,根据学生今后教育教学的需要选择教材的内容, 显得尤为必要。当然,以学生本位来组织教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 的内在联系。可见,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各有其优缺点。因此,本书试图将学生维度和学科 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同时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改变以理论为主的状况,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换。我们知道,科学要变成生产力,必 须经过技术这个中间环节;同样,从心理学的理论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必须经过一个中间 环节——方法,这一点对公共心理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公共心理学仅有 54 学时,在这样短 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像讲专业课那样较为详细地讲解一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另外,公共心 理学的学生也不是将来一定要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而是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知 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将心理学的理论转化成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公共心 理学教材编写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当然,这样做不是不要理论,要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化, 学生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理论,不过这些理论要简明扼要,反映理论的新成果。 文摘 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唐代大诗人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天的大 学生明天就可能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要 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对一个人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 节的内容将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你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第十一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本章概要
第十二章 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性心理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 本章概要
第十三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本章概要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心理学》是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心理学》融中小学生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价、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内容为一体,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拼凑在一 起。具体内容包括动机心理、认知心理、情绪情感心理、个性心理、品德心理、学习心理、 人际交往心理、群体心理与班级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小学生的性心理与教育、 教学测量与评价、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力求突出以下特色:改变学科本位的状况,实现学生维度和学科维度的有机统一; 改变以理论为主的状况,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换;改变儿童心理学科知识拼凑的状况,实 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改变只以演绎式呈现教材内容的状况,实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行文力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编辑推荐 《心理学》的使用对象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也可用做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 职后培训的教材。另外,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也适合初涉心理学和喜欢心理学的人阅 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本章概要
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 合格教师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如政治上的、道德上的、法律上的、心理上的等,这里只讨论 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了解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可以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 质,以便高效地、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 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 和教师所担任的职责决定的,也是教师劳动及职业特点的反映。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如下方 面: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 格素质。 ? 返回商品介绍页
第八章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迁移 第二节 学习策略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本章概要
第九章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人际沟通 第二节 社会认知 第三节 人际关系 第四节 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本章概要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第二节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班集体心理建设 本章概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