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09第九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09第九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0/00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海水中的气体: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10
普通地质学 海洋环境的基本
特征
– 海洋环境的自 然分带
– 海水的性质
洋底地貌 大陆边缘地貌 海岸地貌
洋底地貌的塑造力量主要来自地球的 内动力(构造运动、火山活动……)
大陆边缘和海岸的地貌则与海水的运 动有密切关系。
13
普通地质学 海洋环境的基本
特征
– 海水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海洋生物面貌 – 海底洋底地貌 – 海水的运动
» 海浪 » 潮(汐)流 » 洋流 » 浊流
– 海洋环境的自 然分带
– 海底洋底地貌 2021/7/25
第二篇 动力地质作用 第九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运动
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 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 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 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 地震等。海水的运动按其 运动形式分为:海浪、潮 汐、洋流和浊流。
14
普通地质学
第二篇 动力地质作用 第九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 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海洋生物面貌 – 海底洋底地貌 – 海水的运动
» 海浪 » 潮(汐)流 » 洋流 » 浊流
– 海底洋底地貌 2021/7/25
第二篇 动力地质作用 第九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 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 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 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 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海水较浅的滨海带和大陆架是波浪和潮汐为主的水动力带,在波浪影响不到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洋流和浊流的水动力带。

这4种机械动力都能产生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是海水运动时的水力冲击(也叫冲蚀)和海水挟带的碎屑产生的磨蚀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

海水机械搬运的方式有3种:①推移,粗大的碎屑沿海底滚动和滑动;②跃移,较粗的碎屑间歇地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细小碎屑悬浮在水中移动。

这3种方式随水动力的强弱和碎屑粒径大小而变化。

有时3种方式同时存在,有时推移和跃移并存,或者仅有悬移。

当海水机械动力消失时,即发生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遍布海洋各处,但以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量最多。

水的化学作用主要是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也叫溶蚀),以及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在海底上形成沉积物的作用。

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有生物繁殖,但以大陆架上的海水中最为繁盛。

海洋生物的地质作用主要指生物的遗体在海洋底上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3种地质作用中,海蚀作用在滨海地区最显著而强烈,广阔的海洋盆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沉积物的数量大,种类多。

现代大陆上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海洋沉积物。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特别是海底沉积物,对了解地球发展史、开发利用海底矿产资源都十分重要。

波浪的地质作用?波浪(也称海浪)是由于风的摩擦,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起伏运动。

波浪的大小与风力强弱、风势久暂和海面开阔程度有关。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首先,海洋的地质作用在地质构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主要由大洋岩和大洋壳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差异性促使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生。

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了地壳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是大西洋两边板块扩张的地方,这一地质过程导致了大西洋大陆板块的形成。

其次,海洋的地质作用还参与了地球的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都对岩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通过骨骼和壳体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岩,如石灰岩。

沉积岩可以保存古代动植物的化石记录,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此外,海洋中的地热活动也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形成了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

这些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对深海环境的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地球内部热对流和板块运动的影响。

海洋中的岩石循环、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地壳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了大陆的聚合和分离,形成了大陆碎片和新的大陆边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不仅造成了地壳的变形和破坏,也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岩石循环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不仅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和保护海洋环境。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的海洋功能和过程的科学。

它涵盖了海洋的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地球化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等方面。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包括海底扩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等。

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洋地质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据大洋地壳扩张理论,地球上的海底一直在不断扩展,而扩展的中心是海脊。

在海脊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冒出,形成了新的岩石。

随着新岩石的形成,老岩石向两侧移动,海底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造成了海脊系统的形成,也导致了地壳的运动。

海底扩张对于地球的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海洋地质作用还包括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表上的运动和变形。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移等。

这些运动可能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的震动。

地壳运动不仅影响着海洋地质的形成和演化,还会对地表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第三,火山喷发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上火山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而产生的。

在海洋中,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海脊系统和火山岛上。

火山岛是海洋中的一种地形,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例如夏威夷和日本的冈山。

火山喷发不仅对海洋生态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还对海底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海洋地质作用还涉及到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

海洋沉积是指海洋底部积累的各种物质,包括颗粒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等。

海洋沉积是通过沉降作用形成的,其中的沉积物质来自于陆地和海洋的搬运和沉积。

海洋地形是指海底的地形,它是由于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海洋地形包括洋脊、海沟、海底扇等,它们的形成与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等有关。

中国科学院大学620普通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620普通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普通地质学》主要讲授地质学入门知识体系,是地质学各二级学科或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常见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特征、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地质历史上地球生物演化概况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准确掌握地球的时空演化,尤其要深刻理解岩石圈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四维动态演化过程。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

考生应关注我国乃至全球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最新研究进展,学会运用基础数理知识分析重要地质现象和过程。

一、考试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发展历史2. 地质作用的特点和地质学研究方法2. 中国地质学研究优势(二)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态和大小2. 地球的物理性质2. 地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三)矿物1. 定义及主要性质2. 常见造岩矿物(四)岩浆作用和岩浆岩1. 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2. 火山与火山活动3. 侵入岩的基本特征4.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5. 岩浆岩的基本类型及其代表性深成岩与喷出岩6. 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五)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1.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2. 沉积岩类型3. 沉积构造及其地质意义4. 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六)变质作用和变质岩1. 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变质作用的方式2.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3. 四类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4. 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七)地质年代学1. 相对地质年代2. 标准化石3. 同位素地质年代、常见同位素测年方法与新进展4. 地质年代表5.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的含义及其地质意义(八)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1. 地震基本概念与地震波2.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及其划分依据3. 地球内部主要的地震不连续面4. 岩石圈与莫霍面5.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九)构造变形与地质构造1. 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2. 褶皱与断层3. 脆性断层与韧性断层4. 地层或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十)板块构造学基础1. 大陆漂移2. 海底扩张3. 板块构造基础知识(十一)风化作用1. 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3. 风化作用的产物4. 古风化壳与残积物5. 夷平面(十二)河流及其地质作用1. 河流的形成2. 阶地的成因分类3. 河流的侵蚀作用4. 河流的搬运作用5. 河流的沉积作用(十三)海洋及其地质作用1. 海洋概况2. 海水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 海底沉积物(十四)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1. 湖泊概述2. 湖泊的沉积作用3.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十五)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1. 冰川地质作用2. 地下水地质作用3. 风的地质作用(十六)块体的地质作用1. 崩塌2. 滑坡3. 泥石流(十七)地球的演化1. 地球的天文时期2. 隐生宙时期3. 显生宙时期(十八)人类社会和地质环境1.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2.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3. 废物处理的地质环境4. 人为地质作用(十九)常见地质图件的制作和解译1. 地质图的制作和解译2. 地质剖面图的制作和解译3. 综合地层柱状图的制作和解译二、考试要求(一)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 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发展历史。

第八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八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 水 的 沉 积 作 用
( 滨 海 沉 积 )
在基岩海岸区较窄,低平 海岸区很宽,可达数公里以上。 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可 分为三个带:潮下带(外滨 带)、潮间带(前滨带) 、潮 上带(后滨带)
8.3
滨海以机械沉积为主, 只有在泻湖环境下才有较好 的化学沉积。
1.机械沉积
①基岩海岸的机械碎屑沉积特征: a.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形成砾石滩或砂滩,磨圆度和分选 性较好。 b.砾石的长轴大致与海岸平行,砾石扁平面向着大海倾斜, 显示出定向排列特点。 c.砂质成分较单一,通常以石英砂为主,少量贝壳砂。有些 化学性质稳定,密度较大的矿物可富集形成滨海砂矿,如钛 铁矿、金、金刚石等。 d.砂质沉积物中常见的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等。 ②低平海岸的机械碎屑沉积特征 a.以泥质和碳酸盐沉积为主,形成泥滩, 常见砂质透镜体,也有以砂质为主的砂滩。 b.具有水平纹层结构,常见交错层理。 c.可发展成为滨海沼泽,并形成大规模的 煤田。我国华北C-P大型煤矿多属于此类。
形成时间早:中生代 已出现 洋底为大洋型地壳 水深,一般>3000米 面积广阔,不受陆地 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组成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 盐类为主。世界各大洋的平均含盐度为35‰,边缘海和 陆表海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海 洋 概 况
( 海 水 的 化 学 组 成 )
8.1
2、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 性力的共同努力下,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称为潮汐。
海 洋 概 况
( 海 水 的 运 动 - 潮 汐 )
8.1
潮汐运动示意图
当月地日三者位于同一线上时,既朔望月潮差最大,称为大潮,发生在 农历初一、十五之后1-2天;上弦月或下弦月潮差最小,称为小潮,发生在 农历初八及二十二后1-2天。常使河口形成三角港。无三角洲沉积

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

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普通地质学》一、地质学、地球概述1.地质学: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综合性自然科学。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圈。

2.岩石圈:地壳加上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结构关系:岩石圈—岩石—矿物—元素。

3.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陆地两理单元。

6.地温度分层: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热层。

7.地温梯度: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部热能影响,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8.地球圈层划分外部圈层: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水圈、生物圈。

其中,平流层是气候现象的发源地。

部圈层:莫霍面(地壳—地幔分界面)、古登堡面(地幔—地核分界面)。

部圈层划分依据是地震波。

9.地壳:分为上地壳(硅铝层/花岗岩层,分布于大陆区)和下地壳(硅镁层/玄武岩层,分布于整个地球区)。

二、矿物10.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并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存在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三要素:纯净物、地质作用形成、相对稳定。

11.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元素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

12.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四:O、Si、Al、Fe;地球上的元素含量前四:Fe、O、Si、Mg。

13.矿物的物理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的颜色)、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解理面的能力[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硬度、密度、磁性。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第⼗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海洋是⼀个巨⼤的宝库,它拥有⼈类所必需的⼤量⾷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具有强⼤的动⼒,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的最主要场所,⼤量来⾃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类⽤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节海洋概述⼀、海与洋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积占整个地球⾯积的70、8%。

按⽔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洋⽔深,⾯积⼴阔,形态不受⼤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海⽔的化学成分海⽔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千克海⽔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中的⽓体:主要有氧、⼆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的物理性质海⽔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种表现形式。

海⽔的热能主要来⾃太阳辐射。

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降低。

海⽔温度差是⼤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海⽔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的质量称为海⽔的密度。

海⽔的密度与盐度有关。

盐度⼤,其密度也⼤。

海⽔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增加。

海⽔密度差也是⼤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四、海⽔中的⽣物海洋⽣物按其⽣活⽅式分为:浮游⽣物、游泳⽣物和底栖⽣物三⼤类。

1、底栖⽣物:固定在海底⽣活的⽣物。

如珊瑚。

2、游泳⽣物:在海⽔中能主动游泳的⽣物。

主要为鱼类。

3、浮游⽣物:随⽔漂移的⽣物。

如藻类等。

这些⽣物在⽣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光合作⽤、新陈代谢和呼吸作⽤。

普通地质学-14普地海洋教学教材

普通地质学-14普地海洋教学教材

3.波浪的大小与风速、刮风的持续时间有关。 ●波浪运动时,看似汹涌澎湃,滚滚向前,但 如在某一峰点作一个记号,便可见其只是作上 下运动。 ●海洋天气预报主要是风力、风向、浪高,以确 定什么吨位船可以出海。 ●在波浪影响的范围内,从上而下,水质点作圆周 运动的半径减小,以至消失。 原因:水的内摩擦作用。 浪基面wave base=1/2波长(波浪运动停止面), 故波浪向下变小且传导的深度只能<1/2波长。
海洋生物骨骼成分: CaCO3和SiO2(硅藻,放 射虫,硅质海绵等)。
8.海水的物理性质:密度(1.02-1.03,略大 于蒸馏水)、压力(每下降10米增加一个大 气压,岩石每3.7米增加一个大气压);海水 温度(底部稳定2-3度,表面随纬度变化而变 化,洋流除外)。
9.我国的海洋:内海渤海(庙岛群岛)、边 缘海黄海(东营黄河口)、东海(含台湾海 峡、吴凇长江口)、边缘海南海(南沙群岛)。
三.潮汐及其地质作用 1.潮汐tide:月球引力作用下造成的海平面
周期性升降现象。
● 潮汐作用使海水大规模水平运动,形成潮 流tidal current。潮汐影响小的地方河口形成 三角洲delta;潮汐作用大的地方,河口强烈 冲刷,形成三角港triangular harbour。 ● 海宁县盐官镇,钱塘江潮,宽10公里。中秋 节后2-3天,浪高3-5米,推进10米/秒;大 潮极其壮观。 ●潮汐条件:a.狭窄的河道;b.向海张开的漏 斗状河口;c.河口处的水下砂堤(抬升浪 高);d.强东南风。 ●沿海地区利用海进、海退来运输。 ●潮汐带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石油。
海的趣闻:1 “西游记“中的南海,实为宁波普陀 山;2 以海命名的湖:中南海、北海,实为断裂湖; 3没有水的海:云海、沙海;4 消失的海:Tethys (古地中海)。

《基础地质学PPT》10 海洋的地质作用

《基础地质学PPT》10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18
(1)海水的动力 Ⅰ 海水的机械动力 ★ 潮汐
在月球绕地球旋转过程中,月地引力及月地系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两者之 和形成引潮力。(日地引力较弱,也有影响) 在地球向月的一面,引力大于离心力合力指向月球,使海水涌向月球一面, 发生涨潮。同时,在地球的背面,离心力大于引力,合力指向背月一面,也 使海水面凸起发生涨潮。在距离向月点900的地面上,发生落潮。
波的周期:相邻二波峰传经同一点的间隔时间
波速:波形在单位时间内前进的距离
海洋的地质作用
10
(1)海水的动力 Ⅰ 海水的机械动力 ★ 海浪(波浪)
波浪的大小与风速、刮 风的持续时间有关。 ☆ 波浪运动时,看似汹涌澎湃,滚滚向前,但如在某一峰 点作一个记号,便可见其只是作上下运动 ☆ 在波浪影响的范围内,从上而下,水质点作圆周运动的 半径减小,以至消失 原因:水的内摩擦作用 浪基面(海浪作用的下限面)=1/2波长(一般40-50m,有 时100-200m),波浪向下变小且传导的深度只能<1/2波长
海洋的地质作用
(1)海水的动力
20
Ⅰ 海水的机械动力 ★ 潮汐
高潮面:涨潮面海水升到最高时的海面 高潮线:高潮面与地形面的交线 低潮面:落潮时海水降到最低时的海面 低潮线:低潮面与地形面的交线 潮差:高潮面与低潮面之间的高程差
海洋的地质作用
21
(1)海水的动力
Ⅰ 海水的机械动力
★ 洋流 海洋中大规模持续向一定方向流动的水流为洋流
海洋的地质作用
17
(1)海水的动力 ★ 潮汐
Ⅰ 海水的机械动力
潮汐: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或涨落现象
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故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 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普通地质学 第十四讲 海洋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十四讲 海洋的地质作用
潮汐通道, 潮坪
2.3洋流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 (ocean current)
洋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在于搬运。海底磷矿是 生活在水深100-500 m深处的生物所产生 的磷酸盐物质通过上升流(uplifted current)带到浅水地带后.发生生物化学作 用而沉淀出来的。
4海水的进退
海平面上升,海水向 大陆漫进,海岸线向 陆地移迁·称为海进 (ingression)
海平面下降,海水后 撤,海岸线向外海迁 移,称为海退 (regression)
海平面的升降原因
构造运动能够造成海盆容积的变化 构造运动可以使陆地抬升或沉降 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海水向赤道集中
使高纬度地带海平面下降,低纬度地 带海平面升高 海水量的变化
浅海带沉积物
碎屑沉积物: 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 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
化学沉积: Al→Fe→Mn沉积(依次由 陆向海沉积)→碳酸钙沉积(石灰岩, 具鲕状结构;干燥条件下则有白云岩 沉积)→磷酸钙沉积(结核)。
生物化学沉积
介壳灰岩,生物礁 现代珊瑚礁形成条件:
充足的阳光; 200C左右的温暖海水, 水质清澈,
波浪的四要素: 波长(wavelength) 波高(wave high)。 周期((period), 波速(wave velocity).
波基面(wave base)
波浪向深部传导的能力有 限,一般不超过波长的 1/2。这一深度界面称为 波基面(wave base),
当水深小于1/2波长时, 水分子运动受到海底阻碍 和摩擦的影响,波长缩短, 波高加大,波峰变尖。波 浪愈接近海岸,波浪的变 形愈明显,成为破浪 (breaker)。破浪涌向海 岸,拍击海岸,称为激浪 (surf)

《普通地质学》笔记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方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1、大气圈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在海洋中,存在着许多地质作用,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海洋地质作用相关的重要术语,以便更好地了解海洋的奥秘。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是构成地球的岩石和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壳主要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其中海洋壳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壳相对较薄,由海洋地壳和上覆的海水组成,对海洋地质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是指地球上海洋地壳不断向两侧扩张的过程。

在海底中,存在着许多构造地形,其中最重要的是洋脊系统。

洋脊是一系列相对较长的海底山脊,沿着大洋中心产生,将海洋壳分裂成两个相互平行的板块。

洋脊系统的扩张是地球板块构造的基础,也是海底地壳增长的重要原因。

3. 断裂带断裂带是指地壳内部存在的断裂线或断裂系统。

在海洋地质中,断裂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将洋脊系统中形成的新地壳分割成一系列块体。

断裂带可以是活动的,也可以是已经停止运动的。

断裂带的形成和运动经常伴随着地震和火山活动,对海洋地质作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陆缘带陆缘带是指海洋地壳和陆壳的过渡区域,通常位于大陆边缘区域的水下。

在陆缘带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大陆边缘扩展、物质循环和沉积作用等。

这些作用是陆缘带地表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

海底地形丰富多样,包括海山、海沟、海岭等。

海山是由火山活动在海床上构建而成的地形,常常形成活动火山口。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地质构造之一,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

海岭是位于洋脊系统上的山脉,是洋脊活动和海底扩张的结果。

6. 海底地层海底地层是指海底中各种岩石和沉积物层的堆积。

这些地层记录着海洋地质发展的历史,对研究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海底地层可以包括岩石地层、沉积地层以及生物地层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海底地壳的结构和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1.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海洋中碎屑物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在海底或海洋地壳表面沉积形成新的地层。

这些碎屑物质可以是岩屑、泥沙、矿物颗粒或有机物等。

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如沙岩、泥岩和砾岩等。

沉积作用是构造埋藏的主要过程之一,通过沉积作用可以对构造和岩石性质进行解析和研究。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海底扩张是指海洋中新的地壳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

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岩石的熔融和上涌形成了新的海洋地壳,进一步推动了古老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

3.地壳运动作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和应力释放的过程。

在海洋中,地壳运动表现为地震、断裂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壳运动对海洋地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海底地貌,形成海底山脉和洋中脊,并引起海底地壳的断裂和抬升。

4.拉开作用:拉开作用是指地球板块之间相对移动引起两个板块之间出现空隙的过程。

在海洋中,拉开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当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时,海底地壳被拉伸,形成了裂谷和断裂带。

拉开作用是海洋地壳形成的重要机制,通过不断的拉开作用,海底地壳得以向两侧扩张。

5.海洋腐蚀作用:海洋腐蚀作用是指海洋中水体和波浪对海岸线和海底地貌的冲刷和侵蚀作用。

海洋的波浪和潮汐运动可以持续对海岸线进行侵蚀,形成海岸崖、海蚀地貌和沙滩等地形。

在海底,水体和波浪的作用可以抬升泥沙,形成悬浮质。

海洋腐蚀作用是造成海岸线持续变化和海底地貌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样,包括沉积作用、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地壳运动作用、拉开作用和海洋腐蚀作用等。

这些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地质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作用的特征和机制,可以进一步认识海洋地质的变化规律,并对海洋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地质作用

基岩海岸的平衡剖面及其形成过程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柱
海蚀洞
海蚀礁
波筑台
海蚀地貌
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 大于深度的称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称为海蚀窗。
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崖 称为海蚀崖。
半深海-深海区:以洋流搬运为主,因远离陆地碎屑 物少,且洋流流速缓慢,仅能搬运悬浮物质。
5.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盆地和沉积场 所,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海洋沉积物大部分 为陆源物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生物碎 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海浪
海浪是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它是指海水在外力作用 下,由于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运动,从而向一定方 向传播而形成起伏扩展的波状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 波长和波高四要素。
海浪可以细分为风浪,潮波,海啸,气压波和船行波等 多种类型。
波浪的成因类型与能量特征
能量
行星波
长重力波
潮波
地震波
涌风波
潮坪指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坡度在0。03-0。17度之间,由细粒 碎屑物(粉砂,粘土)组成的近岸带。多呈带状分布,在开阔海边缘规模 大,河口、海湾与泻湖周边小。宽度与潮差正比。
泥坪:地形平坦,沉积物主要为潮流带来的悬浮物(泥 质),波浪作用微弱,由岸向海沉积物由细(泥)变粗(粉 沙、细沙),具反分带现象。干旱地区则可发育盐类沉积, 称萨布哈。
海蚀地貌
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 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
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波切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 岩脊,称岩脊滩。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地质复习纲要第一篇地球概述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1、海洋地形单元的划分(名称)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陆盆地,洋中脊2、地球物理性质:地内温度的分层: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阳辐射,向下递减,日、夜、四季、有变化。

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

3.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的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4.将今论古: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米,增加的地温值;地温级——每地温增加1摄氏度增加的深度。

地球内圈:划分原则--地震波在地内传播速度的变化★具体划分——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外核、过渡带、内核莫霍面——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波速突然增加。

地壳——由富铝镁的硅酸盐矿物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由超基性岩类的岩石组成的。

地核——由铁和少量镍、硫混合物所组成。

古登堡面:横波变为零,纵波明显降低。

3、★岩石圈——地内软流圈以上、由地壳及上地幔上部的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即固态的上地幔上部+地壳=“岩石圈”★矿物——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岩石概念——岩石是矿物集合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组成的固体物质。

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得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大气圈分层(具体特点不要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4、矿物的鉴定:形态——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力学性质(解理、断口、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摩擦或刻划的强度,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普通地质学思考题答案

普通地质学思考题答案
A、6、2 B、2、2 C、6、3 D、3、2 4、大陆架的坡度(B);大陆坡的坡度(A)。 A、大 B、小 5、流水波痕指数(A)浪成波痕指数,风成波痕指数(A)流水波痕指数。 A、大于 B、小于
五、简述题
1、简述纹层、层系和层系组形成的水动力条件。 答:细层又称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常以毫米计,同一纹层是在相 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的。其产状有水平、倾斜、波状等。细层之间的界面是 短暂的无沉积间断面。 层系是由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相似的同类纹层组成,是在同一环境的 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时间形成的。 层系组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因上有联系的相似层系叠置而成,是在同一环境下 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 2、简述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形成的环境以及物质成分上的差异。 答:细层界面平直且互相平行,并平行于层面。 水平层理由细粉砂和泥质物组成,是在较稳定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垂直降 落形成的; 平行层理外貌与水平层理相似,细层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层面。由砂级颗粒 组成,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砂粒连续滚动沉积形成。平行层理多形成于河道、 湖岸、海滩等高能环境。 3、简述交错层理的类型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 答: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3cm)、 中型(3-10cm)、大型(10-200cm)、特大型(>200cm)三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 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相互平行,纹层的厚度相等,大型的板状交错层理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 2、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 变(×)。 3、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 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4、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 岩(∨)。 5、石英、长石和云母属于浅色矿物(×)。 6、泥裂的尖端指示岩层的底面(∨)。 7、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负变质岩(×)。 8、具有变晶结构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高,具有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低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地球概况一、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

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

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二、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交角称为磁偏角。

所以罗盘指针所指的方向不是地理南北而是磁极南北。

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三、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四、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

五、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具有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内圈和外圈。

内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外圈则包括生物、大气和水圈。

目前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目前主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更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情况。

依据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慢和地核。

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

六、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的温度大约为700-1 6000C,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热对流等皆可能与此层有关。

在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七、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八、海底地形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隆)、海沟、岛弧、海底山脉(洋脊、海岭)和深海盆地等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一节海洋概述一、海与洋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

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水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大洋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与盐度有关。

盐度大,其密度也大。

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四、海水中的生物海洋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

1、底栖生物:固定在海底生活的生物。

如珊瑚。

2、游泳生物:在海水中能主动游泳的生物。

主要为鱼类。

3、浮游生物:随水漂移的生物。

如藻类等。

这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

氧和阳光主要集中分布在浅海区和深海区的表层水域,所以在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生物十分繁盛。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地震等。

海水的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一、波浪及其地质作用1、波浪的一般特征波浪主要由风摩擦海水而引起。

波浪的大小依风速和传播时间而定。

波浪由波峰、波谷、波高、振幅和波长等组成。

2、波浪的地质作用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被快速破坏。

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后者常凹入成海湾。

伸入海中的岩石和侵蚀成海蚀似桥状的海蚀拱桥(海穹),直立水面的海蚀柱。

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可形成陡峭的海蚀崖。

海蚀崖的下部因受激浪及其携带的石块撞击可以形成海蚀洞穴。

海蚀洞穴可以发展为平行海崖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海蚀作用沿基岩裂隙带发展可形成海蚀沟谷。

随着海蚀崖的后退,原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发生崩塌,原凹槽底部可变为向海微倾斜的近似平坦的基岩台地,其上常有砂、砾沉积物,称海蚀平台。

二、潮汐及其地质作用1、潮汐: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主要是月地引力作用的结果,日地引力相对较弱。

海水恒受月地引力及月地系统围绕其质量中心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日地引力较弱)。

在地球的向月端引力大于离心力,合力指向月球,海水鼓起,发生涨潮;在地球的背月端因离心力大于引力,合力背向月球,海水也鼓起,也发生涨潮。

与此同时,在距离向月点90°的地面上,海水面相应降低,发生落潮。

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51分,故同一地点每隔12小时25分就有一次涨潮,在两次涨潮之间发生落潮。

此外,因地月系统绕太阳运行,当出现新月和满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之后1-2天,月地日三者位于同一线上,太阳的引力与月球的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当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即农历初八、九及二十二、三)后1-2天,月地的联线同地日的连线垂直,形成小潮。

2、潮汐的搬运作用潮流的搬运作用仅在近岸和海湾区较显著。

大潮时,海峡中潮流流速可达6-7m/s,动力几乎与山区河流相当,具有巨大的搬运力。

对某一个地区来说,潮流是固定的、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的海水,具有较大动能,因而有很大的搬运力。

潮流引起的紊流可使大量的碎屑物处于悬浮状态,在退潮时的急流把它们搬向海中。

三、洋流及其地质作用1、洋流(海流):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

洋流既见于海水表层,也能形成于海水深部;可发生在近岸地带,也可分布于远海水域。

表层洋流影响深度不超过100m,深部洋流可达深海底。

暖流:赤道地区温度较高的海水流向高纬度地区。

寒流: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海水流向赤道地区。

2、洋流的搬运作用洋流流速较小,一般不超过0、5-1、5m/s,搬运能力弱,仅能搬运细小的悬浮状态的碎屑。

但是,由于洋流的流程远,被搬运的碎屑能达到深海区,甚至进行越洋搬运。

四、浊流及其地质作用1、浊流:一种含大量碎屑物质,因而密度大,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

发源于大陆架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难于直接观察。

2、浊流的搬运作用浊流的密度大,在流动过程中,紊流强烈,具有极强的搬运力,可以将其大量的砾石和沙级碎屑搬到半深海、深海区产生沉积。

第三节海底沉积物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储水盆地。

陆地上的河流、地下水所携带的剥蚀产物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大海。

海洋本身除在滨海带巨有强烈的动力条件外,绝大部分海域动力条件均较弱,因此海洋是产生沉积作用的主要场所,而且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均较发育。

海洋的环境差异很大,因而不同的海洋的环境其沉积类型也有差异。

一、海底沉积物的来源1、陆源物质:由河流、冰川、风、地下水等从大陆搬运入海的物质以及海岸受侵蚀而成的物质。

2、生物物质:由海中生物提供的碳酸钙、二氧化硅以及磷酸盐类物质,呈溶解状态或者以介壳或骨骼的碎屑出现。

3、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物质:是海底、岛屿或大陆近海区的火山喷发物,包括固体碎屑物、气液物质、熔岩及其在海水中分解而成的产物。

4、海底岩石溶滤的物质:海水沿海底岩石裂隙向下渗透而被加温,被加温的海水从岩石中溶解并淋滤出某些物质,如SiO2、金属硫化物等,再沿裂隙向上运动,以海底热泉的方式溢出海底。

5、宇宙物质:主要是各种损失和宇宙尘。

二、滨海沉积滨海:是波浪及潮汐强烈运动的近岸水域。

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分为以下三带:1、外滨带(潮下带):其上界为低潮线,下界为浪基面。

2、前滨带(潮间带):介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构成海滩的下部或主体。

3、后滨带(潮上带):前滨带上升超出高潮线的平坦地带。

滨海带处于海浪和潮汐的作用地带,具有十分强烈的水动力条件。

除在个别特殊的环境下,因动力较弱,由化学作用引起化学沉积外,滨海带几乎均为机械沉积作用。

三、浅海沉积浅海是最重要的沉积区,绝大多数沉积岩都属于浅海沉积。

浅海带水深小于200m,海底平坦,水动力适中,海水中氧气丰富,盐度较稳定,加之阳光充足,从大陆或上升洋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因而浅海带成为生物繁殖的理想地带,来自大陆和海水剥蚀海岸的物质绝大部分带到浅海带,所以浅海带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及生物沉积作用均有。

1、机械沉积作用被带到浅海的碎屑物质,由于海水深度增大,动能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重轻先后依次沉积下来,浅海的机械沉积物主要以沙、粉沙和泥组成。

沉积物显示出良好的分选性,碎屑颗粒磨圆好,具有明显的层理。

2、化学沉积作用浅海带的化学沉积作用极为发育。

化学沉积物主要为碳酸钙沉积,硅质沉积,铝、铁、锰沉积。

引起化学沉积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化学组分的含量、溶解度,水中氧和二氧化碳所引起海水的PH值和Eh值的变化,海水电解质作用等。

3、生物沉积作用浅海是生物最繁盛的区域,生物的沉积作用十分明显。

当浅海中大量的生物死亡后,尸体的硬质部分可直接堆积在海底,形成生物堆积。

最常见的有珊瑚礁、生物碎屑灰岩。

四、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这两带为水深大于200米的广阔水域,距离大陆较远,受陆地因素的影响小,水深压力大,海底黑暗,底栖生物极少,海水动力微弱,陆源物质一般只有粒径小于0.005mm的悬浮物在此带沉积。

仅在局部地带有浊流的机械作用。

浊流可将浅海堆积的粗粒沉积物带往深海沟沉积。

除此之外,海底火山喷出物、宇宙物质和冰山携带的粗粒物质可在半深海、深海中沉积。

因此半深海、深海带的沉积物多为泥质和生物残骸为主的软泥沉积、浊流沉积和锰结核。

1、软泥沉积常见的软泥沉积物有含硫化铁的蓝泥和灰泥、含氧化铁的红泥和含海绿石的绿泥。

深海带则主要为各种生物软泥,如抱球虫软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较泥。

2、浊流沉积浊流作用可将浅海和河口沉积物带到大陆坡下或深海盆地中沉积。

典型的浊流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粉沙、沙组成,在空间上多为扇体。

3、锰结核锰结核是深海沉积的一种多金属元素的聚合体,主要由锰、铁和与其伴生的铜、镍、等组成。

锰结核生长在深海底沉积物的表面。

第四节海水的进退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

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