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位状况

合集下载

涪陵商业项目市场定位

涪陵商业项目市场定位

[阅读涪陵] 二、宏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涪陵区生产总值完成1亿元,同比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1343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

固定资产投资及结构2005年,涪陵全区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更新改造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同比减少%;其它投资亿元,同比减少%。

消费水平与物价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2004 350036 312936 371002005 402741 349705 52022同比增长15.1% 11.8% 40.2%2005年,涪陵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比上年下降%。

财政收入2005年,涪陵全区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财政预算内收入亿元,同比增长%;财政预算内支出亿元,同比增长%;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

[阅读涪陵][阅读涪陵] 人民生活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4元,同比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49元,同比增长%;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同比增长%;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同比增长%。

综合分析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稳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 2005年,涪陵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但房地产投资减少。

3. 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4.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品市场活跃,物价基本保持平稳。

2004年经济普查[阅读涪陵]涪陵区现有商业以沿街商铺为主,主要的商业街区呈“三点一线”格局。

“三点”即为南门山、涪陵广场、高笋塘转盘,通过广场路和高笋塘路互相连接,同时“三点”又分别以人民路、广场路、兴华中路横向发展。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涪陵区是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

随着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涪陵工业正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分析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1. 地理位置优势涪陵区地处重庆城市圈核心地带,东邻重庆主城区,西邻湖北省,南接成渝经济区,紧靠长江黄金水道。

这一地理位置优势为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支持。

2. 产业基础雄厚涪陵区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丰富的产业基础。

特别是化工、冶金、造纸、机械等行业具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政府支持力度大重庆市政府一直以来对涪陵工业发展给予了持续的支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途径,促进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 科技创新能力强涪陵区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人才辈出,科技创新能力强。

这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5. 人才资源丰富涪陵区地处重庆主城区,拥有丰富的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资源。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涪陵工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年轻人才支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制约因素1. 生态环境压力大涪陵地处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受到工业污染和资源开发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差,成为制约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涪陵工业结构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新兴产业的支持。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3. 人才培养不足尽管涪陵地区人才资源丰富,但人才培养水平相对落后。

涪陵工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创新发展,而人才培养不足成为制约因素之一。

4.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大力支持涪陵工业发展,但由于地区资源相对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5. 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涪陵地区工业发展规划缺乏长远性和前瞻性,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发展虽快但乱等问题。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一、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体区情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体量较大,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骨干组成部份。

其幅员面积占全市%,集聚全市%的常住人口、%的经济总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区情概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散布在重庆主城区外的“一圈两翼”。

其中:万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重庆主城之外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黔江地处渝东南,武陵山腹地,渝鄂边区结合部,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

合川是建国后唯一不是“地域行政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表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概况(2008年末数据)。

备注:到主城区里程是以高速公路从所在城市到重庆绕城的距离。

除黔江、江津外,其余为全程高速。

(-)区位交通。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位于重庆与周边省区域中心城市的骨干道上,均与都市区构建起快速通道,交通方式均已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1. 万州区。

1917年设立海关。

经渝万髙速距重庆主城327千米。

318国道穿越全境,达万铁路、万州机场、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鞍子坝客运中心、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利用,渝万城际铁路即将动工建设。

万州港是长江十大口岸之一,170() 万吨深水港码头已具雏形,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大体形成。

2. 涪陵区。

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

经渝涪高速距重庆主城100 千米,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千米。

黄旗港集装箱码头年内将建成, 一期工程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万标箱、滚装船18万辆,海关已在涪陵设立办事处。

重庆一上海沿江高速、铁路等正在计划建设中。

着力打造重庆交通副枢纽。

3. 黔江区。

经国道319距重庆主城33()千米约5小时车程。

渝湘髙速黔江段年内通车。

经渝怀铁路距重庆江北站312千米,距怀化站30()千米,3小时内可抵达重庆主城,24小时内可抵达沿海省会城市。

涪陵区经济发展探析

涪陵区经济发展探析

涪陵区经济发展探析摘要:经过许多年的努力,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涪陵区经济发展还需在更新观念,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关键词:涪陵发展探析1 涪陵区情渗透着古巴国历史传承幽香,洋溢着浓郁现代文明气息,三峡明珠--涪陵,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

1997年12月设地级涪陵区,由四川省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

涪陵是重庆主城区连结渝东南20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距重庆主城区100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8 O公里。

文化艺术和广电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壮大,有高等学校2所,普通教育继续加强、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

2 制约涪陵经济发展的因素2.1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涪陵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只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善抓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创造涪陵辉煌。

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溃缺。

观望等待、怕担风险,无预见、前瞻性者居多。

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没有政策不敢调,有了政策不会调等导致资源分割和利益冲突,形成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涪陵工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

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缓慢和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涪陵区的软肋;工业经济发展仍有生产要素资源短缺、基础设施欠账多、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层次低等许多的困难和不足,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资源分割,不便协调和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农村发展困难,城市工业发展不足,产业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涪陵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3 教育资金投入较少,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奔小康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在实施“科教兴国”、“西部开发”战略中确立并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和基本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涪陵区经济发展探析

涪陵区经济发展探析
研究意义
通过对涪陵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为重庆市 以及相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济发展经验,具 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全面深入地研究涪陵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 来趋势,重点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提出促 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涪陵区的经济发展 问题。
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涪陵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投资拉动不足
近年来,涪陵区的投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区域经 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消费需求不足
涪陵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有限,制约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资源日益短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涪陵区作为农业大区,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导致经济结构不够优化。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相较于其他城市,涪陵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投入不足
涪陵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缺乏对新技术 、新工艺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
技术人才短缺
发展特色产业
02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
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加强企业合作
03
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
高整体竞争力。
加强技术创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推动科技 成果转化和应用。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重庆市涪陵区

重庆市涪陵区

第四部分投资环境第一节涪陵区情地理位置: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幅员面积: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巴围存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地形地貌: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

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

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

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

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河流:境内长江流程77公里,乌江流程33公里。

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

水、电、气:水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燃气充足。

港口:23个。

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公路和水上运输: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

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

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

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李东林;王骏;张伟【摘要】Fuling District is an area with undulating terrain, complex landform, vast mountainous are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ayered strat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geo-hazards frequently befall Fuling. By investigation of geo-hazards, we have the rough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geo-hazard in Fuling District. With these data,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geo-hazards is analyzed. And with the surveying of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of geo-hazards, some proposals to control geo-hazards are put forward.%重庆市涪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地质构造较复杂,层状地层发育.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下,涪陵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初步认识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3【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发生规律【作者】李东林;王骏;张伟【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幅员面积2 941.46平方公里.涪陵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1]涪陵区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复杂,降雨集中.涪陵区山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涪陵区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山地斜坡岩土体的自然平衡易受破坏而失稳,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并呈现出规模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本文在涪陵区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基础上,对涪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初步的防治建议.1 涪陵区地质环境背景1.1 地形地貌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巫山大娄山中山山地的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 200~800米,最低点为南沱镇长江边的三块石,海拔138 m,最高处为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 033 m,相对高差1 995 m.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总的趋势是西北低东南高.西北部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碎屑岩广泛分布,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多为河谷丘陵、低山,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以岩溶地貌为主,多为丘陵山地,河谷多为窄谷.[1]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 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坪上低山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1.1%.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 200 m,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 m.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1]1.2 地层岩性境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类,主要为寒武系-侏罗系,岩性为一套海相~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和内陆湖相碎屑岩,地层总体上从东、东南往西、西北由老到新,第四系及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到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地层均有出露,缺失第三系地层(图1).区内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河谷阶地及斜坡中、下部,为冲洪积层及残坡积层;基岩地层中,侏罗系地层分布最广,占总土地面积的66.1%,岩性以泥岩、砂岩、页岩为主,有少量生物灰岩出露;其次为三叠系灰岩和石英砂岩,占32.1%,二叠系地层仅在东南边缘武陵山区有局部出露,以岩屑砂岩、灰岩为主,次为泥岩、页岩.1.3 地质构造涪陵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川东南褶皱东垫江坳褶带,区境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形成于燕山运动的第二、三期.在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层再次受到挤压,呈间歇性上升,形成现有的地质构造形态,即川黔南北构造带向北延伸楔入川东褶皱带之中,于区境形成明显的复合构造.属川东褶皱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其构造线方向多在北东15°至45°之间,呈雁行排列,背斜紧束,向斜宽缓,即呈隔档式褶皱.断裂一般分布于靠背斜轴部.属川黔南北构造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含两个方向的褶皱,多为短轴状构造.断层多沿背斜轴部分布(图1).图1 涪陵区区域构造纲要图1.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形成条件、岩性组合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可将涪陵区岩土体分为三大工程地质岩类,即松散岩类、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体根据岩性组合与结构特征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坚硬厚层砂岩组、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和软弱薄层粘土岩组.[2-9]松散类岩组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组成,厚度变化大,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部分含碎石土,褐黄色,可塑~硬塑状,结构松散,具弱透水性,力学强度低.坚硬厚层砂岩组由厚层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等组成.岩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砂岩属坚硬类岩石,强度高,但所夹薄层泥岩类岩体的工程性质差,抗压强度多在30 MPa以下,泥岩层面常构成软弱结构面.整个岩组属于坚固性中等——良好岩体.蓬莱镇组、部分上沙溪庙组、新田沟组、须家河组地层可归于此类.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主要由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砂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泥岩则较差,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等性能.力学性质相差悬殊的砂岩、泥岩互层,使得斜坡易于发生崩塌滑坡.该类岩组包括遂宁组、部分上沙溪庙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软弱薄层粘土岩组主要由薄层泥岩、页岩、粉砂岩组成,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强度低,易风化.该类岩组包括下沙溪庙组、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坚硬岩组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少量泥岩组成,强度较高,物理力学性质较好.该类岩组包括嘉陵江组、飞仙关组和二叠系地层.2 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通过地质灾害排查,涪陵区(非库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共561处,其中滑坡509处,占90.7%,危岩崩塌38处,占6.8%,不稳定斜坡12处,占2.1%,泥石流1处,占0.2%,地面塌陷1处,占0.2%.按规模统计,以中小型为主,中型占5%,小型占94.8%.2.1 滑坡区内共发育50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0.7%,小型489处,中型20处.滑体外形多为阶梯状、微凸状,后缘拉裂缝发育,一般呈圈椅状,局部下错变形甚至滑塌,坡体裂缝一般和坡向斜交,呈直线状、之字形等形态,长短不一.部分滑坡前缘见鼓丘,部分滑坡上发育落水洞.滑坡按其物质组成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其中土质滑坡占绝大多数,共496处,占总数的97%,岩质滑坡13处,占总数的3%.土质滑坡滑体厚度大多在2~5 m之间,一般上薄下厚.滑面较为单一,均以松散盖层与下伏基岩接触面为滑移面,滑动面普遍与坡面近乎一致.区内滑坡成灾规模不大,但危险性较明显、危害性较大,多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普遍表现为将房屋拉裂变形甚至歪斜倒塌,滑坡上房屋地基变形、院坝开裂下错普遍,易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如新妙镇塘坎滑坡等.区内滑坡的稳定性受到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类、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据调查统计,区内509处滑坡中,目前有204处具有明显变形迹象,处于潜在不平衡状态或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地面拉裂、沉降、隆起,建筑物变形等.每年雨季,这部分滑坡尤其是土质滑坡都会出现会出现明显的蠕滑变形.部分滑坡目前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库水涨落、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动力作用下,较易活动,形成整体滑动,从而造成危害.在没有对滑坡进行评估和采取可靠工程措施以前,应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监测、预报,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2.2 危岩(崩塌)区内发育38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8%.按规模划分,小型36处,中型1处,大型1处.多为自然因素诱发,多发生于高陡边坡坡肩坡角大于60 °的高临空面,一般发育于沉积岩地层中,在强降雨诱发和重力卸荷营力作用下产生崩塌.陡崖一般发育有多组陡倾裂隙,杂乱排列,不规则状,在主裂隙的控制及降雨的诱发下岩体裂隙进一步加长加宽,直至产生崩塌,典型如新妙镇乌龟堡崩塌.境内危岩(崩塌)全部为岩质,具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多发生在持续强降雨之后,其发育过程缓慢而久长,易使人麻痹大意.此类崩塌发生时由于具有相当大的势能,顺坡而下,翻滚撞击,能摧毁其下任何建筑物,影响面较广.由此可见,崩塌灾害的危害大,也不易防治,且此类现象在涪陵区境内较为普遍,陡崖地貌多见,因而应将其列为重要防治对象.2.3 不稳定斜坡区内共发育12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1%.不稳定斜坡多为自然边坡失稳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其中中型1处,小型11处.不稳定斜坡变形迹象明显,潜在不稳定. 区内土质、岩质不稳定斜坡均有发育,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10处,占83%,岩质潜在不稳定斜坡2处,占17%.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多由降雨诱发,同时也有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相对滑坡而言,变形迹象相对较小,变形体在应力集中部位常出现拉裂缝和局部坍塌现象,变形体上建筑物基础下沉,斜坡上房屋垮塌、歪斜、地基变形、院坝开裂下错.图2 涪陵区地质灾害分布图3 涪陵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3.1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涪陵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石沱及新妙、中部马武、白涛、清溪、江东及白涛与北部江北一带(图2),东北及东南部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地质灾害的分布受时空影响明显,年内、年际分布明显不均,在行政区域上也具一定差异性.3.1.1 按行政区域统计涪陵区 26个乡镇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育,江东街道、白涛街道、李渡街道、龙潭镇、石沱镇、新妙镇、马武镇、大顺乡等乡镇较为发育,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地质灾害个数均超过 33个,最多为白涛街道60个.涪陵区地质灾害平均发育密度为19个/ 100 km2,灾害密度较大的乡镇有江东街道、龙桥街道、新妙阵、马武镇、大顺乡,超过30个/100 km2,最大为大顺乡38个/100 km2. 3.1.2 按时间统计区内灾害具有群发性,一般集中在6月~8月,其中发生于7月份的有160处,占31.9%,其次为8月份,共有100处,占19.9%,再次为6月份,共计83处,占16.5%.由此可见,灾害在年内明显分布不均,且多分布于雨季.地质灾害在年际分布具有不均性,以 2008年最多,共163处,其次为2009年,共75处.地质灾害的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增强,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增大,地质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加大.3.1.3 按高程统计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在垂直高程上具明显不均性.地质灾害多发育于高程200~800 m之间,此高程区间内灾害点共计 488处,占灾害总数的87%,其余高程段共有灾害点73处,为滑坡、崩塌等,多中小型.越往高处地质灾害越少,发育密度越低.地质灾害与高程的分布关系与人类经济和工程活动有直接关系3.2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其形成条件也不尽相同.涪陵区发育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态环境、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3.2.1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控制3.2.1.1 滑坡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坡度为20°~59°的地段,该类坡度的滑坡数量为438处,约占滑坡总数的86%,低于20°和大于60°地段滑坡数量仅为72处,占总数的14%. 滑坡受地形地貌的控制明显,低于10°的地段不发育滑坡,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滑坡数量急剧增多,但超过50°以后,则呈下降趋势,滑坡多集中发育于20°~40°的地段,大于70°的地段滑坡数量很少(图3).由于集中降雨的影响,坡积物在势能的作用下易产生缓慢变形,地形坡度小,相对高差小,坡积物势能相对较小,滑坡变形则小,反之势能较大,则易于产生滑坡,且变形明显,在25°以上的坡体则易产生较快的滑移变形.在40°以上的地段,由于此类斜坡坡积物较薄,物源不丰富,不利于滑坡的产生,因而此类地段滑坡灾害较少且规模小.图3 涪陵区滑坡与地形坡度关系统计图(2)危岩(崩塌)崩塌主要发生于坡度大于60°的自然陡坡地段,多陡崖,在该类地区有31 处,占80%,小于60°有7处,占20%,地形坡度越陡越易引发崩塌灾害,一般为自然因素诱发,如降雨等.此类边坡多为硬质岩强风化带组成,高差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风化强烈,加之构造裂隙发育,岩层被裂隙切割分离,为崩塌易发区段,多分布于区内沿河沿沟两岸,分布广泛.由于岩体具有高势能态势,且具有高陡临空面的有利条件,发育多组卸荷裂隙,与岩层面斜交或垂直,久而久之,裂隙常将山体呈刀削状分割剥离,致使临空面岩体处于孤立临界状态,一旦条件成熟则形成崩塌.3.2.1.2 不稳定斜坡地形坡度是决定潜在不稳定斜坡的类型及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形坡度不一,斜坡的种类及规模则不同.超过60°的地段则易诱发岩质潜在不稳定斜坡,易形成崩塌灾害,且规模大、潜在危害大,隐蔽性强,影响面广,区内存在2处;低于60°易形成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相对较小较缓,规模相对较小,进一步发展则易形成滑坡灾害,境内发现10处.3.2.2 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涪陵区地质灾害有89.9%发育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表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广布于涪陵区境内,其表现形式多为粉质粘土和碎石土.该类地层发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多为滑坡,以中小型为主.表1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岩土体关系统计表岩性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合计土体496 - 10 506碎屑岩 13 31 2 46碳酸盐岩 - 7 - 7同时,松散土体的性质却与下伏基岩性质有很大关系,明显受其控制.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下伏基岩关系密切,统计表明随地层岩性的差异而发生显著变化(表2、表3).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和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常构成滑坡基座,地质灾害点分布比例为60%(表 2).在此地层分布的灾害表现特点为多且集中,类型齐全,这与地层的岩性关系极为密切(表3).表2 地质灾害与地层关系统计表地层灾害数量/个所占比例/% J3P 30 5.4 J3S 78 14 J2S 193 34.7 J2XS 31 5.6 J1x 41 7.4 J1~2Z 10 1.8 J1Z 46 8.3 T3XJ 24 4.3 T2l 82 14.7 T1J 14 2.5 T1f 7 1.3地质灾害小面积分布的地层有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和珍珠冲组、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地质灾害点分布比例为40%.表3 地质灾害与岩性关系统计表岩性砂泥岩互层砂岩泥岩灰岩泥灰岩数量(个)332 52 107 52 3所占比例(%) 60.8 9.5 19.6 9.5 0.53.2.3 降雨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涪陵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 072.3 mm,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夏季常年平均雨量422.4毫米,占年总量的39%;降雨日数38天,占全年降雨日数的25%.秋季常年降雨量为284.7毫米,占全年的27%;降雨日数42天,占全年的28%.冬季常年降雨量56.7毫米,约占全年的5%;降水日数26天,占全年的17%.春季常年降雨量308.4 mm,占全年的29%,其中一半以上降于5月据.[10]涪陵区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段雨强较高、日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多夜雨、暴雨.降雨不但软化滑动带,而且增加了坡体自重,沿节理裂隙下渗运移,浸泡软化润滑岩体,改变了斜坡内部应力状态,应力局部集中,致使坡体局部出现各种变形,如裂缝、膨胀、下挫、地面沉降等.因此,降雨是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区内大部分灾害都发生于这三个月(图4),其他月份发生的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因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达到533处,占总数的95%.图4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统计图3.2.4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控制近年来,涪陵区因不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并呈现出规模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力度加大,公路的改扩建频繁,村民修房筑屋切坡削坡现象普遍,坡地农垦耕作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切坡削坡时放坡不规范,局部形成陡边坡,进而改变了斜坡的原始状态,对滑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了明显的诱发作用.区内受公路切坡削坡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共有80处,修房切坡削坡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共有178处(表4).境内属农耕垦植频繁区,人为边坡开挖垦植频繁,植被人为破坏较普遍,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为滑坡或滑坡变形体.区内受坡耕地人为开挖影响的灾害点共202处.表4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统计表(单位:处)工程活动类型滑坡不稳定斜坡合计公路切坡削坡 79 1 80农业耕种开挖 197 5 202修房切坡削坡 174 4 178引水渠修筑 11 1 12人为加载 36 1 37结合涪陵区城市、交通、水利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涪陵区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三峡库区沿江城镇建设、交通工程建设、重要水利工程建设、矿山开发等活动日益频繁,对地质环境扰动也日益强烈,可能诱发新地质灾害.总之,随着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若防范不当,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4 结论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基本查明涪陵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如下:1)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多集中于每年的 6月~8月,与集中持续降雨、暴雨、大暴雨有关.2)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的关系较紧密.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和上统遂宁组、蓬莱组地层出露地区.3)地质灾害随高程的增大而变少,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海拔200~800 m之间. 4)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关系也较密切.地质灾害一般多发育于地形陡坡的过渡地带,如低山山麓带、丘陵斜坡带.5)人类工程活动如筑路削坡、修房削坡和坡地耕种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涪陵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逐年提高.防治地质灾害,必须加强地质灾害基本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大群测群防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科学制定专项防灾预案,这样才能减小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参考文献:[1]苏健建,冯星贵,熊蜀黔.涪陵年鉴[Z].重庆:涪陵年鉴编辑部,2005.[2]王思敬,黄鼎成.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3]郑颖人,赵尚毅.岩土工程极限分析有限元法及其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5(1):91-98.[4]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5]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3.[6]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7]崔政权,李宁.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最新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李功伯,谢建清.滑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治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9]姜得义,朱合华,杜云贵.斜坡稳定性分析与滑坡防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廖晓荔,黄跃华,吴波.重庆涪陵区近 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候研究,2009(增刊):35-39.。

涪陵区及25 个乡镇(街道)

涪陵区及25 个乡镇(街道)

涪陵区及25 个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五年三月涪陵区及25个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编写单位: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项目负责人:丁洪富技术负责人:汪鹏莫燕刘燕编写人:薛圆王玲燕杨丽娜何星蒋海涛何建单位负责人:张孝成提交单位: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提交时间:2015年3月目录摘要 (I)一、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1)(一)解决当前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现实需求 (1)(二)新形势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必然要求 (2)二、规划修改的原则和依据 (3)(一)规划修改的原则 (3)(二)规划修改的依据 (4)三、规划修改内容 (4)(一)修改的总体思路 (4)(二)规划目标调整 (5)(三)城镇扩展边界优化调整 (7)(四)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7)(五)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六)修改后乡级规划目标变化情况 (17)(七)新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 (19)四、规划修改方案的影响评价 (19)(一)经济影响评价 (19)(二)社会影响评价 (20)(三)环境影响评价 (20)五、实施规划修改方案的保障措施 (20)(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0)(二)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合理引导用地方向 (21)(三)加强公众参与,强化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 (21)(四)完善节约集约举措,提升节约集约水平 (22)(五)强化规划修改方案实施效力,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22)(六)建立目标考核体系,适时监督规划实施 (22)六、附表 (23)七、附图 (23)摘要涪陵区是重庆市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三峡库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2013年,全区紧紧围绕“城市拓展年”的工作主题,坚持“3151”1工作格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0.04亿元,人均GDP 62272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8%,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魅力涪陵解说词

魅力涪陵解说词

[涪陵]涪陵,这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巴国故都一路走来,走过秦时明月,走过汉唐雄风,走过明清夜雨,迎来太平盛世。

涪陵,这座因三峡工程而重放异彩的移民新郡,砂石谱九曲,长堤锁两江,十里熠带生辉,渝道不再难,妙景千章焕发,江山更多娇。

奔腾东去的万里长江和滚滚南来的千里乌江孕育了古老而年轻的涪陵。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为巴国故都,自秦代以来一直是州、县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臵涪陵地(专)区,隶属四川省管辖。

1995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涪陵市。

1997年12月中央批准涪陵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并撤销涪陵市设立市级涪陵区。

全区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桥南管委会、李渡私营经济示范区和5个街道、39个乡镇,总人口111万;地形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区内最低海拔138米,最高1980米,相对高差1842米,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投资环境优越。

涪陵是著名的“中国榨菜之乡”;被誉为“水下碑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水文站,记载了长江1200多年的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丰富多彩的诗画题刻;巴人故里小田溪是我国第一套编钟出土处;北岩寺点易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理学先祖程颐、朱熹长期在此隐居修行,点注易经……古老的巴文化、深邃的易理文化和丰富的榨菜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就了巴国故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古老的涪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巴国故都、“榨菜之乡”的美名早已使涪陵驰名中外,誉满全球;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50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重庆新兴工业基地”的重新定位却又让年轻的涪陵雄姿英发,魅力四射。

挟巴国故都雄风,拥“榨菜之乡”美名,占乌江门户地利,乘三峡移民良机,涪陵早已成为库区一方生机勃发的热土。

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曾培炎、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曾先后多次莅临涪陵视察。

重重庆对主城及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

重重庆对主城及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

重庆对主城及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区域中心城市包括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和黔江。

这6个城市不但是所在区县的中心城市,更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其职能应突出区域交通、物流、科技、信息中心作用,与区域内其他城镇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培育优势产业,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功能。

1.万州。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城市。

从人口规模看,万州已建成大城市,但区域辐射作用,带动三峡库区发展的中心城市作用不强。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重点发展机械、盐气化工、商贸、物流、医药、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万州枢纽港区、万宜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东北部城镇发展,逐步形成重要的航运枢纽、旅游接待中心、物流中心,加快形成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70万人,建成区60平方公里。

2.涪陵。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是涪陵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

“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涪陵现有医药、食品、建材等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优势产业群,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加快建设涪陵枢纽港区等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对重庆中部地区和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50万人,建成区44平方公里。

3.合川。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是合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城遗址所在地、重庆北部的能源生产基地和水陆交通枢纽、以发展制造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风景旅游城市。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加快对外交通建设,加强与四川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

关于赞美涪陵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联

关于赞美涪陵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联

一、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1. 涪陵地处重庆市主城区东北部,位于长江上中游的北面,是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涪陵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3. 涪陵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市,拥有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也是重庆市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4. 涪陵还是国家级油气田开发重点县,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涪陵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式和措施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隧道等,使得涪陵与周边地区的通联更加便利,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联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大力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赞扬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优势和特色1. 涪陵优越的地理位置,处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2. 涪陵本身丰富的资源储备和产业基础,使得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涪陵市政府的积极作为和务实举措,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展望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未来发展1. 涪陵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2. 未来,涪陵将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总结部分中,可以对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特色和优势进行总结。

同时可以指出未来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展望未来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五、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涪陵地处重庆市主城区东北部,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东北部,与其他城市交通便捷,紧邻长江沿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作为重庆市主城区的一部分,涪陵所承担的发展任务和地位不容小觑,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涪陵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市,拥有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城市综合实力定位与辐射范围的测算——以重庆涪陵区为例

城市综合实力定位与辐射范围的测算——以重庆涪陵区为例

虽然为负数 , 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数据转换使其为正 ,
然后再进行相关分析不影响分析过程和结论。 本文将因子分析方法与城市断裂点理论结合起 来, 先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重庆主要 区市为对象进行因子分析 , 对涪 陵区的城市实力进
的调查资料 , 研究城市货流、 客流的主要方 向, 从而
能力的大小。但此方法在运用过程中, 采用单项指 标 ( 人 口数 、 DP 商 品零 售总额 等 ) 往导致 分析 如 G 、 往
与结论片面 , 难以准确把握城市辐射范围, 如采用多 项指标运用主成分 、 因子分析等方法来计算 , 又会遇 到另一难题。吴殿廷 、 封玉璞认 为用 因子分析法进 行指标综合值得提倡 , 但不应把 因子得分直接作 为 城市中心度指标 , 因为 中小城市 的因子得分 常为负 数, 其作为中心度指标无法进行倍 比分析和城市问 的地域划分L 。笔者认为 , 4 】 中小城市 因子综合得分
发展 和 国企 改 革 的成 功 经 验 赞 许 有 加 。20 06年 地
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 、 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 , 把城 市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相应 的四个子系统 , 共计 3 6
个指标对河南省 3 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 8
然而 , 上述这些指标体系的构建基本上都是从静态 的角度来考虑, 缺乏动态的检验指标 , 因此难 以从动
第 2 卷第 1期 4
Vo. 4 No 1 12 .
统 计 与 信 息 论 坛
S ai is& I fr t n F r m tts c t no mai o u o
20பைடு நூலகம்年 1 09 月
J n ,0 9 a .2 0
【 统计应用研究】

涪陵产业变迁现状分析报告

涪陵产业变迁现状分析报告

涪陵产业变迁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涪陵是中国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区,位于长江南岸,素有“山城夜色美、涪陵烟火多”之称。

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涪陵区近年来经历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迁。

本报告将对涪陵区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历史产业发展概述涪陵区曾以煤炭、化工为主要产业,这两个行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达到巅峰。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煤炭和化工产业在涪陵区逐渐式微。

这一变化在近十年来尤为明显,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和低效益已经成为制约涪陵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新兴产业崛起为应对传统产业的衰退,涪陵区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将特色农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涪陵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蜜桔、陈皮、无花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涪陵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入驻。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为涪陵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涪陵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涪陵区积极打造“农耕文化园区”和“美丽乡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同时,涪陵区还与重庆市其他旅游景点联动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涪陵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尽管涪陵区的产业变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传统产业的落后技术和管理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也给区域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是人才问题,涪陵区在高新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支撑,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摆在涪陵区面前的紧迫任务。

然而,涪陵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重庆市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涪陵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积极参与到国家和重庆市的开放战略中。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涪陵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具备了一系列有利条件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下面就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一、有利条件:1. 地理位置优势:涪陵区位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交通便利,与上游九寨温泉旅游区及下游重庆、成都等大都市形成区域性经济带,具备了良好的区位优势。

2. 产业基础雄厚:涪陵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磷矿资源,形成了以磷化工、建材、冶金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产业链完整,具备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3. 政策扶持优势:涪陵区被列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优惠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机会。

4. 人才资源丰富:涪陵区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这些人才为区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制约因素:1. 产业布局不合理:涪陵区过于依赖传统产业,磷化工、建材等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力度。

2. 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涪陵区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制约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3. 生态环境压力大:涪陵区地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

过去的工业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4. 企业规模较小:涪陵区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

需要加大企业规模的培育和扶持,促进企业的壮大,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涪陵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基础,政策扶持和人才资源也有一定优势,但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企业规模的壮大,以实现涪陵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

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

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作者:徐瑛来源:《重庆行政》2019年第05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

为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发扬光大涪陵特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我们对重庆市涪陵区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涪陵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与利用现状(一)涪陵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秦汉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勤劳聪慧的涪陵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枳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和白鹤梁题刻文化。

枳巴文化:涪陵古称枳,而“(巴)先王陵墓多在枳”。

经1972年以来对白涛小田溪五次有规模的发掘,清理战国巴人墓葬22座,出土的错银编钟、巴式柳叶剑等大批文物佐证了涪陵是目前全国巴文化历史遗存等级最高、历史信息最丰厚的地区。

白鹤梁题刻文化:白鹤梁题刻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的兴观群怨,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调研白鹤梁时指出:白鹤梁是世界级宝贝,是长江历史文化名片,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

易理文化:主要体现在北宋大儒程颐在北岩点易洞点注《易经》而写成的《伊川程氏易传》,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开山之作;北岩书院是宋代巴蜀理学之显学“涪陵学派”发祥地。

榨菜文化:涪陵是闻名中外的榨菜之乡,《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涪陵区位优越人杰地灵涪陵曾是巴国故都,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

巴清、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程颐、朱熹、张载、陆游、谯定、夏邦谟、杨慎、周煌、徐邦道、张师范、石彦恬、邱寿安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活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传世文章。

“天宝岁贡取之涪”“鸟出巴国为比翼”等一大批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引人入胜。

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已成为各地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区域,涪陵也在积极推进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

要实现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目标,需要全面分析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对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一、有利条件分析1. 区位优势显著涪陵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西南部,属于城市副中心范畴。

该区域交通发达,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通过,便于市民出行。

距离主城区也不算太远,属于重庆城市圈的范畴,因此可以享受到主城区的配套资源和服务。

涪陵区的自然环境优美,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 经济实力雄厚涪陵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重庆市的能源基地。

该区域拥有着发达的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这为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

3. 人口规模巨大涪陵区的人口规模庞大,是重庆市的重要人口聚集区之一。

人口数量的增多,为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促进区域工程的建设和运营。

4. 政策支持力度大随着国家对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视,各级政府对涪陵高品质生活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高品质生活区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该区域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上所述就是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主要有利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涪陵作为城市副中心,具有很多有利于高品质生活区建设的条件,有望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实施,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区。

二、制约因素分析1. 土地资源紧张2. 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尽管涪陵区的自然环境优美,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特别是工业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为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带来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

我们是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的土地综合价2020年的

我们是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的土地综合价2020年的

我们是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的土地综合价2020年的(最新版)目录1.涪陵区新妙镇土地综合价 2020 年概述2.土地综合价的意义和影响因素3.2020 年新妙镇土地综合价具体数据分析4.对新妙镇未来发展的展望正文【涪陵区新妙镇土地综合价 2020 年概述】涪陵区新妙镇位于重庆市东部,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乡镇。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价值在新妙镇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涪陵区新妙镇土地综合价 2020 年的相关情况。

【土地综合价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土地综合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平均值。

它是衡量土地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对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土地综合价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用途、政策因素等。

其中,地理位置是影响土地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意味着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密度等条件,从而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土地用途也会影响土地综合价,不同用途的土地产生经济效益的差异较大。

政策因素,如土地使用政策、税收政策等,也会对土地综合价产生影响。

【2020 年新妙镇土地综合价具体数据分析】根据相关数据,2020 年涪陵区新妙镇土地综合价具体情况如下:1.建设用地:2020 年新妙镇建设用地的土地综合价约为每亩 100 万元,同比增长 5%。

2.农用地:2020 年新妙镇农用地的土地综合价约为每亩 20 万元,同比增长 10%。

3.未利用地:2020 年新妙镇未利用地的土地综合价约为每亩 10 万元,同比增长 15%。

【对新妙镇未来发展的展望】随着新妙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政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支持,预计未来新妙镇的土地综合价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涪陵李渡长江大桥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正文

涪陵李渡长江大桥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正文

一.涪陵李渡长江大桥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正文涪陵李渡长江大桥位于涪陵区李渡镇长江河段,距离现涪陵长江大桥6.5公里。

涪陵李渡长江大桥北接规划建设中的李渡私营经济示范区,起点始于李渡片区中心道路骨架的交叉点,经李渡南北快速干道与渝涪高速公路相接,作为经济示范区的出口通道,渝涪高速公路李渡出口将打造成涪陵的“第一门户”;大桥南连涪陵区龙桥经济开发区(南岸浦片区),采纳隧道通过石龙山公园、聚云山直连主城区道路网络。

在各处相交的地点规划立交衔接,并通过规划公路网与渝怀铁路涪陵火车站相接。

李渡长江大桥是涪陵区交通“十五”打算内的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并差不多重庆市计委批准立项,项目法人单位为涪陵区城镇进展公司。

依照《涪陵李渡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举荐的项目建设方案,大桥为“对称双塔双索面混凝土梁斜拉桥”,全长882米,桥身跨度分别为170米+398米+170米,引桥146.6米。

桥面宽度为双向四车道,外加双侧各2米人行道,全宽22.5米。

采纳SMA沥青砼路面。

涪陵李渡长江大桥线路等级为都市主干道1级,设计车速每小时50公里。

大桥工程概算总投资2.6亿元,建设工期为30个月,2006年上半年完工。

依照《涪陵李渡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的数据,本项目总投资回收期估量13年,工程贷款估量11年可全部偿还。

通过半年时刻的前期预备,2003年底,李渡长江大桥初步设计方案通过了专家组审查。

2004年1月30日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桥墩工程),涪陵区四大班子相关领导均出席了奠基仪式。

另据调查得知,作为大桥主体——桥身工程将不迟于2004年6月30日前开工建设。

桥身工程的招标定于2004年2月底或3月初举行的涪陵区招商引资洽谈会(涪陵区政府主办,具体日期尚未确定)上确定。

我司已报名参加该洽谈会。

二.项目建设背景涪陵素有小重庆之称,属于典型的山地都市,涪陵主城区地势酷似重庆渝中母城,同样是两江环抱的半岛形状,南、北、东方向由于天堑隔绝,加之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一江两岸经济进展水平差别极大,都市的进展空间在地域上也受到专门大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区域概况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 41.46平方公里。

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

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至武隆、彭水、沿河等县,直达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②产业状况
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由重点企业主导型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型和园区基地型,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七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涪陵工业整体竞争力。

农业经济由零星松散型逐步走向规模基地型和特色品质型,围绕四大特色和十大产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商业经济由小散杂乱型逐步走向区域商圈型和专业市场型,加快建设专业市场,积极打造“百亿商圈”,努力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增强商业的辐射力;房地产业由低端品质型逐步走向环境品质型和功能配套型,在培育高档精品楼盘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市民多层次尤其是低收入者购房需求;旅游产业由弱小自娱型逐步走向资源品牌型和景区特色型,以城乡统筹扩大旅游领域,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味,以商业地产提高旅游效益,缩短旅游投资回报期,增强旅游开发的吸引力。

③其他相关概况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新中
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人口:201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4万人,城镇人口68万人,城镇化率59.6%。

主城江南城区人口40万人,李渡城区13万人,城区人口53万人,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

经济: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4.49亿元,人均GDP6221美元。

地形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年降水量1072毫米。

河流:14条。

水、电、气:水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拥有自成体系的地方电网,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然气充足。

港口:23个。

年吞吐量:客运1162万人,货运212万吨,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铁路:现有渝怀铁路(国铁I级单线,境内有5个客运站:涪陵、石沱、蔺市、磨溪、白涛)。

在建渝怀铁路重庆—涪陵段二线(2012年建成)、渝利铁路(国铁I级双线,2012年底建成)、南涪铁路(国铁II级单线,2011年底建成)。

④委估对象状况
本次估价对象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关东4社,临涪丰路,离涪陵约20公里,离南沱码头约3公里,区域交通条件较好,各项基础实施完善,能满足工业房地产生产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