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合集下载

如何解决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的消纳难题

如何解决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的消纳难题

如何解决⼤规模新能源并⽹后的消纳难题如何解决⼤规模新能源并⽹后的消纳难题摘要:电化学储能的技术进步是电⼒系统和新能源发展的利好,可在电⼒系统源⽹荷三⽅⾯同步应⽤的技术,也是有可能改变传统电⼒系统规划运⾏的⼀项重要技术。

传统化⽯能源⽇渐枯竭,⽓候变化和环保问题⽇益突出,催⽣了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型突飞猛进,但由于其波动性、间歇性特征,伴随着⼤规模新能源并⽹⽽来⾸当其冲的是消纳⽭盾—弃风弃光始终难以彻底解决。

对于消纳问题,各利益⽅站在不同的⽴场,从资源禀赋、规划、政策和制度多个⽅⾯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效果并不理想。

新能源消纳是⼀个系统⼯程,与电源结构、电⽹互联程度、负荷特性休戚相关,需要政府、电⽹、发电企业和⽤户共同努⼒。

1、新能源为什么会有消纳问题?宏观上看,新能源消纳既有新能源发电本⾝友好性不⾼的问题,也有电⼒系统⾃⾝调峰能⼒不⾜的问题,源⽹友好性是新能源消纳问题的主要症结。

电⼒系统由负荷、电源、电⽹三部分组成,其具有供需动态平衡特征,即电⼒商品的发输配⽤全环节必须同时完成,且电⼒不易⼤规模存储。

这⼀特征,决定了新能源电⼒消纳是电⼒(功率)的瞬时平衡,⽽发电量只是消纳结果的体现,不能作为衡量消纳好坏、横向⽐较的指标。

长期以来,由于对电源结构规划的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基荷、腰荷、峰荷电源结构”这⼀概念,导致电源装机容量虽然富裕了,但系统调峰问题却更加突出。

发达国家⼗分重视合理的电源结构,使基荷、腰荷、峰荷电源保持最佳⽐例。

如果要⽤国外⼀些国家的消纳⽔平与中国作⽐较,那么⾸先要从电源结构这⼀主要“硬件”⽐起。

电⼒负荷曲线⽰意图新能源(如风、光)能量密度低、稳定性较差,其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反调峰特性、极热⽆风、极寒⽆光等特征,即系统需要电⼒时新能源发电少甚⾄没有、系统要减少发电出⼒时往往⼜是新能源⼤发时段,这会让系统调峰⽭盾雪上加霜,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弃电”时段。

负荷低⾕期,⽇内是夜间、年内是冬春两季,负荷⽔平接近常规机组的最⼩技术出⼒,这时系统接纳新能源的空间较⼩,但恰恰是风电⼤发时段;负荷⾼峰期,如夏季⼤负荷期,需要电源发电,但⼜属于⼩风季节。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研究及应用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研究及应用

第55卷 第1期2024年1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N O L O G YV o l .55N o .1 J a n .2024引文格式:刘红丽,张立伟,李佳,等.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研究及应用[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24,55(1):120-126.L I U H o n g l i ,Z HA N G L i w e i ,L I J i a ,e t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n e w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an d a b -s o r p t i o n s p a c e m e t h o d o f S h a n x i p o w e r g r i d b a s e d o n l a r g e -s c a l e n e w e n e r g y g r i d [J ].J o u r n a l o f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2024,55(1):120-126.收稿日期:2023-05-15;修回日期:2023-07-06第一作者:刘红丽(1985-),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输电网规划㊁新能源消纳计算及新能源接入评审等研究,(E -m a i l )l i u h o n gl i f r i e n d @126.c o m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研究及应用刘红丽,张立伟,李 佳,李旭霞,梁 燕,王凯凯(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太原030002)摘 要:ʌ目的ɔ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新能源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㊂针对现有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研究中,消纳措施比较单一且多注重理论研究,适用性不强这一弊端,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流程㊂ʌ方法ɔ采用时间序列生产模拟方法,基于全景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分析平台(N E O S ),构建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和流程,研究测算了山西省 十四五 和 十五五 新能源消纳能力,在此基础上采取消纳综合措施将其新能源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提高了新能源消纳能力㊂ʌ结果ɔ在新能源利用率95%的基础上,针对新增不同风光比例㊁不同投产时序㊁不同新能源利用率和不同年份分别测算了各种情景下新能源消纳空间,指导山西省新能源规划,助力双碳目标落地㊂关键词:新能源利用率;消纳能力;消纳空间;调峰能力;消纳综合措施中图分类号:T M 715;T M 743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6355/j .t yu t .1007-9432.20230393 文章编号:1007-9432(2024)01-0120-07R e s e a r c h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N e w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a n d A b s o r pt i o n S p a c e M e t h o d o f S h a n x i P o w e r G r i d B a s e d o n L a r g e -s c a l e N e w E n e r g y Gr i d L I U H o n gl i ,Z H A N G L i w e i ,L I J i a ,L I X u x i a ,L I A N G Y a n ,W A N G K a i k a i (E c o n o m i c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E P C o f S G C C ,T a i yu a n 03000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ʌP u r po s e s ɔW i t h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p r o m o t i o n o f t h e d u a l c a r b o n g o a l ,n e w e n e r g y h a s u s h e r e d i n e x p l o s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t h e c a p a c i t y a n d s p a c e f o r n e w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t i o n h a v e b e c o m e a c o n c e r n f o r a l l s e c t o r s o f s o c i e t y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e x i s t i n g n e w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t i o n c a p a c i t y a n d s p a c e ,t h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m e a s u r e s a r e r e l a t i v e l y s i n gl e a n d f o c u s m o r e o n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 i s n o t a p p l i c a b l e ,p r o p o s e s pe c if i c m e t h o d s a n d p r o c e s s e s .ʌM e t h o d s ɔ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t h e t i m e s e r i e s p r o d u c t i o n s i m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w a s a d o p t e d t o b u i l d a n e w e n e r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a n d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p a c e m e th o d a n d p r o c e s s f o r l a r g e -s c a l e n e w e n e r g y gr i d c o n n e c -t i o n o n t h e P a n o r a m i c P o w e r S y s t e m O p e r a t i o n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P l a t f o r m.ʌF i n d i n gs ɔT h e n e w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o f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d u r i n g th e 14t h a n d 15t h F i v e Y e a r P l a n s w a s e s t i m a t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B a s e d o n t h i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o n s u m pt i o n m e a s u r e s w e r e t a k e n t oi n c r e a s e i t s n e w e n e r g y u t i l i z a t i o n r a t e t o o v e r95%,i m p r o v i n g t h e n e w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c a-p a c i t y.O n t h e b a s i s o f a n e w e n e r g y u t i l i z a t i o n r a t e o f95%,t h e n e w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p a c e u n d e r v a r i o u s s c e n a r i o s w a s c a l c u l a t e d f o r d i f f e r e n t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n e w l y a d d e d w i n d a n d s o l a r p o w e r,d i f f e r e n t p r o d u c t i o n t i m i n g,d i f f e r e n t n e w e n e r g y u t i l i z a t i o n r a t e s,a n d d i f f e r e n t y e a r s, g u i d i n g t h e n e w e n e r g y p l a n n i n g o f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a n d a s s i s t i n g i n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d u a l c a r b o n t a r g e t.K e y w o r d s:n e w e n e r g y u t i l i z a t i o n r a t e;a b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c o n s u m p t i o n s p a c e;p e a k s h a v i n gc a p a b i l i t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m e a s u r e s f o r c o n s u m p t i o n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政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㊁国家能源管理局以及能源和电力行业提议建立一个适合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电力系统[1]㊂电力行业的 碳达峰,碳中和 和进度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㊂基于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体系构建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将会迎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3]㊂弃风弃光的根源,是一定区域内的 新能源电源 建设速度超出消纳能力[4-5]㊂截止2022年底,山西省已投运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过负荷,而山西省 十四五 和 十五五 新能源仍保持高速增长㊂若继续维持国家电网95%利用率目标[5],则需研究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㊂目前,张富强等[6]采用精细化小时级的时序生产模拟模型量化评估了火电灵活性改造㊁需求侧响应等提升风电消纳水平的系统灵活性措施的经济性;杨策等[7]提出了电力系统容量分布概率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新能源合理弃电的系统灵活性评价方法;程瑜等[8]针对新能源汇集外送场景,提出了面向新能源消纳的灵活性资源与电网协同规划方法㊂整体来看,现有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如何通过不同技术手段提升新能源利用率,而并未关注具体如何将新能源利用率提升至目标值㊂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调峰资源的消耗,社会各界对新能源95%利用率目标值存疑㊂新能源合理利用率定义为使全社会电力供应成本最低的新能源利用率水平[9]㊂早在2017年,王耀华等[10]首次在中长期扩展规划中探索新能源 合理弃能 问题,计算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发展下的新能源规划合理弃能率及该弃能率下的系统规划成本㊂高雷等[11]从全社会综合用电成本的角度出发,结合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目标的实现,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新能源开发成本和系统消纳成本的新能源合理弃电率计算方法㊂与此同时,衍生出了新能源可接纳能力即消纳空间㊂王守相等[12]提出了一种基于D E A评价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与分布式电源多阶段协同规划方法㊂曹南君等[13]基于辽宁省电网现状网架结构,提出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 的规划方法㊂这些理论方法的提出对研究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有一定的指导,但是没有一个系统的计算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的方法及流程,在实际使用中仍有很多局限㊂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适合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研究方法及流程,该方法及流程采用全景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分析平台(N E O S),应用混合整数优化模型计算在一定利用率下新能源消纳能力㊂而后结合新能源装机规模发展目标和已下达新能源装机规模合理确定新增风光装机比例,按相应比例来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以确定在某个利用率下新能源消纳空间㊂最后计算山西省 十四五 末和 十五五 末新能源消纳能力及需采取的消纳综合措施,基于95%利用率,计算不同利用率下新能源消纳空间㊂1新能源电力系统生产模拟法1.1新能源最大可消纳电力系统t时刻最大可消纳新能源电力P a(t)满足下式:P a(t)=P l(t)+P t(t)-ðN i P g,i,m i n.(1)式中:P l(t)为t时刻的负荷功率;P t(t)为t时刻的联络线外送功率,送出为正;P g,i,m i n为系统内第i台常规机组的最小技术出力;N为系统中所有常规机组的台数㊂其中,联络线功率必须满足通道能力的约束:P t,m i n(t)ɤP t(t)ɤP t,m a x(t).(2)式中:P t,m a x(t)㊁P t,m i n(t)是联络线在t时刻输送功率的最大值限制和最小值限制㊂121第1期刘红丽,等: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研究及应用1.2 N E O S软件模型本文采用全景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分析平台(N E O S),应用混合整数优化模型,该平台具有求解精度高,易求得最优解,多区域情况下可较好地安排区域间断面电力交换㊂该模型目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情况下,寻求运行期内系统总费用最小,Z表示c 总成本,目标函数(m i n Z)[14]为:m i n Z=I+S+F+V+φ+E m i+D e m.(3)式中:I表示运行期内总燃料成本;S表示运行期内启停成本;F表示运行期内系统固定运行费用;V表示运行期内系统变动运行费用;φ表示运行期系统不供电量损失;E m i表示运行期系统排放成本,D e m 表示运行期需求侧响应成本㊂1)燃料费用的计算㊂燃料费用与发电量成正比,包括煤电㊁气电㊁核电和生物质4类燃料费用:I=ðt E c l B c l,t+E g s B g s,t+E n c B n c,t+E b o B b o,t.(4)式中:E代表燃料价格(包含运输成本);B代表燃料消耗,g/(k W㊃h),c l㊁g s㊁n c㊁b o分别表示煤电㊁气电㊁核电和生物质燃料,t表示对应的时刻㊂气㊁核㊁生物质发电燃料消耗与发电量按照线性关系建模,m为单位燃料耗率:B=m P t.(5)2)启停费用的计算㊂启停费用与启停次数成正比,包括煤电㊁气电㊁核电和生物质发电的启停费用;d为单次启停费用,元/次,公式如下所示:S=ðd(1-U t-1)U t.(6)其中,U表示机组开机状态,U=1代表开机,U=0代表关机;U t-1代表t-1时刻的机组状态,U t代表t时刻的机组状态,仅在机组U t-1到U t开机状态由关机变为开机时计算启动成本㊂3)固定运行费用的计算㊂与发电量无关的年运行维护费用,所有电源及输电线路均有固定运行成本,不影响优化结果㊂h 为单位千瓦固定运行费用,元/k W;N为装机容量, k W:F=ðh i N i.(7)4)变动运行费用的计算㊂与发电量成正比,z为变动运行费用系数,元/ (k W㊃h):V=ðt z P t.(8)5)系统不供电量损失计算㊂N E O S处理系统缺电损失时,假设每一个地区有一个虚拟电厂,此类电厂的装机容量没有限制,可以任意承担工作位置,其发电成本由用户根据该地区的电量不足损失给定,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段上取值均可不同:φ=ðw t P n s,t.(9)式中:w t为t时刻单位缺电成本;P n s,t为t时刻缺电电量㊂6)排放成本的计算㊂E m i表示运行期系统排放成本,煤电㊁气电㊁生物质发电考虑排放成本,与发电量成正比,考虑二氧化碳㊁硫化物㊁氮氧化物㊁烟尘4类排放成本㊂o为污染物单位排放费用系数,元/g;b为排放系数,g/ (k W㊃h):E m i=ðt o b P t.(10)7)需求侧响应成本计算㊂D e m表示运行期需求侧响应成本,由用户给定㊂在该模型中,新能源发电边际成本为0或极低,寻找电力供应总成本最优解的过程,也就是新能源尽可能消纳的过程,但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㊂约束条件包括:1)逐时刻电力平衡㊂2)逐时刻旋转备用必须满足系统备用率要求㊂3)机组/线路出力功率必须在上下限约束范围内㊂4)单位时间内机组/线路出力变化率需满足爬坡能力约束㊂5)火电机组必须满足最小连续关停/开启时间后才能再次开启/关停㊂6)可调节水电出力大于强迫出力㊂7)可调节水电日/月/季/年电量小于等于平均出力与装机容量和时段数之积㊂8)可调节水电出力小于期望出力㊂9)抽水蓄能/储能库容/电量必须维持在允许范围内㊂10)抽水蓄能库容/储能电池电量每日回到初始状态㊂11)光热日电量小于可发电量㊂12)线路运行模式分为定曲线㊁自有优化㊁仅可正向㊁仅可反向4类㊂13)保证机组利用小时小于或大于预先给定值㊂14)可强制某台机组在某时刻处于开机状态㊂15)需求侧响应可响应规模和时间维持在允许范围内㊂2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评估方法及流程新能源消纳能力指标η为新能源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所示:η=P fP f+P qˑ100%.(11)221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55卷式中:P f 表示新能源实际发电量;P q 表示新能源实际弃电量㊂首先在现有措施下计算新能源利用率,若结果低于国家电网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值95%,则采取消纳综合措施将利用率提高至95%;若结果高于目标值,则按新增风光比例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其降低为95%,增加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则为该利用率下新能源消纳空间㊂然后,可依据此方法根据新能源目标值确定不同利用率新能源消纳空间㊂具体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结束确定计算模型边界,搭建新能源消纳计算模型设定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值95%开始NEOS 计算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确定基础消纳空间)增加调峰能力(确定需增加调峰规模)计算结果与95%比较确定该模型为基础模型(95%)确定目标值新能源利用率=<≥确定新增新能源装机风光比例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NEOS 计算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减少新能源装机规模计算结果与目标值比较确定该模型为目标值模型,将该模型与基础模型新能源装机规模相减即得到目标值利用率下新能源消纳空间=<≥图1 新能源消纳能力及消纳空间评估流程F i g .1 P r o c e s s o f n e w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a n d ab s o r p t i o n s pa c e a s s e s s m e n t 由图1可见,新能源消纳能力为第一次N E O S软件的计算结果,若计算结果小于95%,则说明该电网无新能源消纳空间,通过增加调峰能力,例如增加电化学储能㊁火电灵活性改造规模㊁需求侧响应规模等调峰措施,可将新能源利用率提高至95%.若计算结果大于95%,则说明该电网仍然可以接纳新能源,通过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将新能源利用率降低至95%,所增加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即为该电网新能源消纳空间㊂电网新能源消纳空间受新增风光新能源比例和新能源投运时间两个因素影响㊂鉴于风电㊁光伏出力的特性特点,风电项目全天均有出力且最大出力多数集中在午夜时刻,而光伏仅在白天有出力且最大出力集中在午间时刻,根据近年来新能源消纳能力发现午间时刻新能源最难消纳,因此新能源消纳空间更多地受光伏制约,新增风光新能源比例直接影响新能源消纳空间㊂而新能源年初投产和年内均匀投产新能源项目的出力不一样,亦会影响新能源消纳空间㊂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本文新能源消纳空间仿真结果中有所体现,两个影响因素介绍如下:一是与所增加风光新能源比例β有关,该比例的确定原则上是结合各省新能源装机规模发展目标和已下达新能源装机规模,取其风光各自差值,按差值比例来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㊂计算公式如下所示:β=Q P W -Q R WQ P S -QR S.(12)式中:Q P W表示风电规划发展目标装机规模,Q P S 表示光伏规划发展目标装机规模,Q R W 表示已下达风电装机规模,Q R S 表示已下达光伏装机规模㊂二是与所增加风光新能源投入时间有关系,年初投新能源消纳空间偏保守,若按光伏9月30日,风电年中6月30日或年底则偏乐观,若有特殊规定则可按所需来投计㊂应用该方法,将第一次新能源利用率计算至95%的新能源装机规模设为Q 1,按设定目标新能源利用率η2计算相应利用率下新能源装机规模Q 2,新能源消纳空间Q =Q 2-Q 1.该新能源消纳能力及消纳空间评估流程具有普遍适用性㊂3 山西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仿真3.1 边界条件本文以山西电网2025年和2030年为研究水平年,山西电网为一个消纳分区㊂2025年㊁2030年山西省全社会最大负荷分别为4930万k W ㊁6200万k W ,全社会用电量3030亿k W ㊃h ㊁3780亿k W ㊃h .剔除外送机组,4种研究情景边界见表1.3.2 新能源消纳能力仿真3.2.1 2025年新能源消纳能力仿真根据边界条件计算,2025年火电灵活性改造装机2752万k W (释放调节能力550万k W ),在现有措施下新能源利用率均在90%~91%,新增需求侧响应规模246万k W (需求侧响应5%),同时新增新型储能规模400万k W (充电时长2h ),可将新能源321 第1期 刘红丽,等: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研究及应用利用率提高至95%以上,具体结果见表2.表1 省内自用电源装机T a b l e 1 P r o v i n c i a l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o f s e l f -u s e p o w e r s u p p l y单位:104k W类型2025年基础敏感2030年基础敏感水电224224494494常规水电104104104104抽水蓄能120120390390火电6618661866186618煤电6163616361636163气电355355355355生物质100100100100核电0000风电2900332139003900光伏4500434475007500表2 2025年新能源消纳能力T a b l e 2 N e w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i n 20252025年不同情景基准情景现有措施额外措施敏感情景现有措施额外措施新能源利用率/%90.695.890.595.9需求侧响应比例/%-5-5需求侧响应规模/104k W-246-246灵活性改造规模/104k W 2752275227522752改造释放调节能力/104k W 550550550550新型储能规模/104k W-400-400储能平均时长/h-2-23.2.2 2030年新能源消纳能力仿真根据边界条件计算,2030年火电灵活性改造装机3825万k W (释放调节能力765万k W ),需求侧响应规模310万k W (需求侧响应5%),新型储能规模490万k W (充电时长2h ).现有措施下新能源利用率均在91%~92%,新增需求侧响应规模124万k W (需求侧响应2%),需求侧响应规模达434万k W (需求侧响应7%),同时新增储能1010万k W(充电时长2h ),新型储能规模达1500万k W (充电时长2h ),可将新能源利用率提高至95%以上㊂具体结果见表3.表3 2030年新能源消纳能力T a b l e 3 N e w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i n 20302030不同情景基准情景现有措施额外措施敏感情景现有措施额外措施新能源利用率/%91.195.391.195.3需求侧响应比例/%5757需求侧响应规模/104k W 310434310434灵活性改造规模/104k W 3825382538253825改造释放调节能力/104k W 765765765765新型储能规模/104k W49015004901500储能平均时长/h-2-2由表2和表3可见,十四五 末和 十五五 末,山西省新能源消纳能力低于标准值在现有措施下无新能源消纳空间㊂需通过采取需求侧响应㊁配置储能和增加火电灵活性改造规模等措施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㊂3.3 新能源消纳空间仿真在上述2025年和2030年基础情景额外措施方案下,按照风㊁光为1ʒ3的比例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㊂2025年和2030年敏感情景额外措施方案下,按照风㊁光为1ʒ5.5的比例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将新能源利用率分别控制在90%㊁85%㊁80%水平,测算不同新能源消纳能力下的新能源消纳空间㊂3.3.1 新增新能源逐月均匀分布此种方式下新能源消纳空间偏乐观,具体结果见表4.表4 逐月均匀分布新能源消纳空间T a b l e 4 N e w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p a c e e v e n l yd i s t r i b u te d m o n t h b y mo n t h 单位:104k W 年份额外措施不同利用率下的新能源消纳空间/%9085802025基准情景风电81815072040光伏245941506120合计327756578160敏感情景风电4207801140光伏231042846270合计2730506474102030基准情景风电85018002700光伏255054008100合计3400720010800敏感情景风电49510001500光伏250055008250合计299565009750由表4可见,新能源利用率每降低5%,2025年和2030年基础情景额外措施下新能源消纳空间分别增加约2700万k W ㊁3600万k W ;2025年和2030年敏感情景额外措施下新能源消纳空间分别增加约2500万k W ㊁3200万k W.3.3.2 新增新能源在月初投运此种方式下新能源消纳空间偏保守,具体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新能源利用率每降低5%,2025年和2030年基础情景额外措施下新能源消纳空间分别增加约1500万k W ㊁2000万k W ;2025年和2030年敏感情景额外措施下新能源消纳空间分别增加约1400万k W ㊁1700万k W.4 结束语本文构建了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和流程,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421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第55卷表5 月初投运新能源消纳空间T a b l e 5 N e w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p a c e a t t h e b e g i n n i n g单位:104k W年份额外措施不同利用率下的新能源消纳空间/%9085802025基准情景风电4407901150光伏132023703450合计176031604600敏感情景风电240440640光伏132024203520合计1560286041602030基准情景风电50010001500光伏150030004500合计200040006000敏感情景风电250560800光伏137530804400合计162536405200纳空间的测算㊂经测算,1)在新能源利用率95%情景下,山西省 十四五 和 十五五 无新能源消纳空间,需采取增加火电灵活性改造规模㊁需求侧响应规模和配置储能规模㊂2)新能源利用率每降低5%,新增风光比例越高,新能源消纳空间越大,风光比例1ʒ3较风光比例1ʒ5.5增加规模约150~350万k W.3)新能源利用率每降低5%,逐月投运较月初投运新能源消纳空间大,增加约1100~1600万k W.4)新能源利用率每降低5%,新能源逐月投运新能源消纳空间增加约2500~3600万k W ;月初投运新能源消纳空间增加约1400~2000万k W.本文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及消纳空间方法和流程具有普遍适用性,可应用于全国各省及省内各地市㊂参考文献:[1] 韩肖清,李廷钧,张东霞,等.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新问题及关键技术[J ].高电压技术,2021,9:3036-3046.H A N X Q ,L I T J ,Z H A N G D X ,e t a l .N e w p r o b l e m s a n d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f n e w p o w e r s y s t e m p l a n n i n g un d e r d u a l -c a r b o n t a r g e t [J ].H i g h V o l t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y,2021,9:3036-3046.[2] 赵风云.在电源投资环节引入市场化机制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J ].中国电业,2021(5):34-35.Z HA O F Y.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m a r k e t -o r i e n t e d m e c h a n i s m i n p o w e r i n v e s t m e n t h e l p s t h e n e w p o w e r s ys t e m t o a c h i e v e d o u b l e -c a r b o n t a r g e t [J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i t y,2021(5):34-35.[3] 舒印彪.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7):8-9.S HU Y B .D e v e l o p i n g n e w p o w e r s y s t e m s t o h e l p a c h i e v e t h e d o u b l e c a r b o n t a r g e t [J ].C h i n a P o w e r E n t e r p r i s e M a n a ge -m e n t ,2021(7):8-9.[4] 陈发明.新能源消纳能力要跟上[N ].经济日报,2022-06-08(8).C H E N F M.K e e p u p w i t h n e w e n e r g y c a p a c i t y [N ].E c o n o m i cD a i l y,2022-06-08(8).[5] 李晖,刘栋,姚丹阳.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研判[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18):6245-6259.L I H ,L I U D ,Y A O D Y.S t u d y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o u r c o u n t r y 's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y s t e m f o r t h e g o a l o f pe a k c a r b o n a n d c a r -b o n n e u t r a l i z a t i o n [J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f E l e c t r i c a l E ng i n e e r i n g,2021(18):6245-6259.[6] 张富强,元博,张晋芳,等.提升风电消纳水平的电力系统灵活性措施经济性评估方法研究[J ].全球能源互联网,2018(5):558-564.Z HA N G F Q ,Y U A N B ,Z H A N G J F ,e t a l .S t u d y o n e c o n o m i c 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f p o w e r s y s t e m f l e x i b i l i t y me a s u r e s t o i m -p r o v e w i n d p o w e r a b s o r p t i o n l e v e l [J ].G l o b a l E n e r g y In t e r n e t ,2018(5):558-564.[7] 杨策,孙伟卿,韩冬.考虑新能源消纳能力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评估方法[J ].电网技术,2023,47(1):338-349.Y A N G C ,S U N W Q ,H D .P o w e r s y s t e m f l e x i b i l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m e t h o d c o n s i d e r i n g n e w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J ].G r i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3,47(1):338-349.[8] 程瑜,朱瑾,彭冬,等.提升新能源消纳含风险度量的输-储优化规划[J ].太阳能学报,2023,44(10):504-513.C H E N G Y ,Z HU J ,P E N GD ,e t a l .P r o m o t e t h e n e w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w i t h r i s k 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t h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s t o r a g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J ].J o u r n a l of S o l a r E n e rg y,2023,44(10):504-513.[9] 彭跃辉.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合理利用率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2-50.P E N G Y H.S i t u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o l i c y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r a t i o n a l u t i l i z a t i o n r a t e o f n e w e n e r g y u n d e r d o u b l e -c a r b o n t a r ge t [J ].J o u r n a l o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U n i v e r s i t y S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2022(6):42-50.[10] 王耀华,栗楠,元博,等.含大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中 合理弃能 问题探讨[J ].中国电力,2017,50(11):8-14.WA N G Y H ,L I N ,Y U A N B ,e t a l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r a t i o n a l e n e r g y a b a n d o n m e n t i n p o w e r s y s t e m p l a n n i n g w i t h l a r ge p r o -p o r t i o n of n e w e n e rg y so u r c e s [J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2017,50(11):8-14.[11] 高雷,苏辛一,刘世宇.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下的新能源合理弃电率研究[J ].中国电力,2020,53(12):136-142.G A O L ,S U X Y ,L I U S Y.S t u d y o n r e a s o n a b l e w a s t e r a t e o f n e w e n e r g y u n d e r t h e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w e i gh t o f r e n e w a b l e e n e r -521 第1期 刘红丽,等: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消纳空间方法研究及应用621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55卷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J].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2020,53(12):136-142.[12]王守相,赵倩宇.新型电力系统下提升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J].供用电,2022,39(5):1-2.WA N G S X,Z H A O Q Y.U p g r a d i n g r e n e w a b l e e n e r g y c a p a c i t y u n d e r n e w p o w e r s y s t e m s[J].P o w e r S u p p l y,2022,39(5): 1-2.[13]曹南君,满林坤,刘爱民,等.辽宁电网风电㊁光伏接纳能力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19,40(3):6-11.C A O N J,MA N L K,L I U A M,e t a l.S t u d y o n t h e c a p a c i t y o f w i n d p o w e r a n d p h o t o v o l t a i c i n L i a o n i n g p o w e r g r i d[J].N o r t h e a s t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T e c h n o l o g y,2019,40(3):6-11.[14]元博,徐志成,刘俊,等.多区域新能源接纳能力评估模型研究及应用[J].中国电力,2019,52(12):136-142.Y U A N B,X U Z C,L I U J,e t a l.S t u d y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 u l t i-r e g i o n a l n e w e n e r g y c a p a c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m o d e l[J].C h i n a E-l e c t r i c P o w e r,2019,52(12):136-142.(编辑:万佳)。

《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

《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

《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6.04•【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保持合理利用水平,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4〕44号,以下简称《通知》)。

现从三个方面对《通知》进行解读。

一、出台背景近年来,国家能源局持续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大力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坚强主干网架及配电网建设,不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高效利用。

2023年,全国风电利用率97.3%、光伏发电利用率98%,保持了较高水平。

近两年,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截至2024年4月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11亿千瓦,同比增长约38%,消纳需求大幅增加。

为适应新能源高速增长形势,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完善新能源消纳政策措施,夯实基础、巩固成果、改革创新,以高质量消纳工作促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

《通知》针对网源协调发展、调节能力提升、电网资源配置、新能源利用率目标优化等各方关注、亟待完善的重点方向,提出做好消纳工作的举措,对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任务《通知》提出4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配套电网建设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加快配套电网规划、建设工作,优化接网流程。

《通知》提出加强规划管理,分别对500千伏及以上、500千伏以下配套电网项目及配电网的规划管理工作提出改进要求。

其中,明确为国家布局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开辟纳规“绿色通道”。

智能电网专项2017年指南建议

智能电网专项2017年指南建议

附件:“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指南内容方向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技术(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求,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直流输电的交互影响机理及其机电/电磁动态分析与仿真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多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电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流输电或专用装备的次/超同步振荡分析及抑制方法;计及可再生能源波动、交流系统故障和直流闭锁等因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稳定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5MW级含风/光发电、直流输电和常规电源的动态模拟平台,验证短路比<2条件下相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项1.2常规/供热机组调节能力提升与电热综合协调调度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火电机组调节能力不足导致弃风/弃光严重的现状,研究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技术,并通过机组间协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提升。

具体包括:常规/供热工况下火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与最小技术出力降低技术;保障热负荷需求时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电出力调节灵活性的蒸汽系统流程结构改造技术;基于热力系统和电力系统耦合特性,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的热电机组的整体改造规划(选型、容量配置及布局)、设计和运行控制技术;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集中供热系统运行需求的常规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及供热锅炉的互补协调调度技术;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及电热耦合系统能量管理技术,提出热力系统和电力系统的整体耦合模型,实现热电机组改造方案的最优规划设计以及常规机组、热电机组及供热锅炉的互补协调调度和优化控制。

在含热电联产机组和其他热源的电网/热网耦合系统中开展示范,热电联产机组在纯凝工况和热电联产工况下分别增加15%和20%额定容量以上的调峰能力。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模板】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模板】

附件2“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

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

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 大容量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求,研究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电网友好型发电控制技术。

具体包括:典型双馈和直驱风机宽频动态特性及量化分析方法;风力发电机组对电网惯量和一次调频支撑的优化控制技术;风力发电在电网次/超同步频率的动态特性优化控制技术;电网故障暂态过程中风力发电设备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的优化控制技术;不同电网运行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分析及稳定优化控制。

考核指标: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低于2MW,惯量支撑响应速度≤200ms,一次调频支撑持续时间≥5min,有功支撑能力不低于10%Pn;耐受1.3pu持续500ms的暂态过电压;主动阻尼控制同时覆盖低频段、次/超同步频率段,完成风电机组的并网性能验证和示范应用。

1.2 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关键技术和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为提高规模化、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能力,研究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的集成优化技术及装备,建立分布式光伏直流并网实证系统。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矛盾和建议,看这一篇就够了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矛盾和建议,看这一篇就够了

可再⽣能源电⼒消纳⽭盾和建议,看这⼀篇就够了“⼗三五”以来,我国电源结构继续优化,可再⽣能源装机占⽐超过35%,可再⽣能源消纳总体有所改善。

但是,为了落实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重、推动能源⾰命的战略任务,我国必须持续提⾼可再⽣能源装机和电量⽐重,如果不进⾏能源电⼒发展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上如果不进⾏能源电⼒发展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上的改变,则消纳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存在限电范围扩⼤和限电量增加的风险。

的改变,则消纳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存在限电范围扩⼤和限电量增加的风险可再⽣能源限电问题反映了我国现⾏电⼒规划、运⾏和体制机制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其发展,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盾。

作者建议:优化发展可再⽣能源基地,合理开发东中部可再⽣能源,建⽴完善便捷⾼效的东中部分布式可再⽣能源开发规划、⽤地管理和建设运⾏监管制度。

增加可再⽣能源就近消纳通过加⼤实施清洁能源供暖、电能替代、发挥需求响应资源优势等,增加可再⽣能源就近消纳电量。

电量在可再⽣能源资源富集地区适时研究控制煤电新增规模,严格控制常规煤电转为热电联产。

在可再⽣能源资源富集地区适时研究⽕电封存和退出机制。

⽕电封存和退出机制东中部地区以配电⽹下平衡消纳为前置条件发展分布式可再⽣能源,建⽴完善便捷⾼效的东中部分布式可再⽣能源开发规划、⽤地管理和建设运⾏监管制度。

优先建设以输送可再⽣能源为主且受端地区具有消纳市场空间的输电通道。

优先建设以输送可再⽣能源为主且受端地区具有消纳市场空间的输电通道完善可再⽣能源消纳补偿机制,在现货电⼒市场完全建⽴前,合理界定辅助服务的范畴和要或者作为电⽹系统平衡成本纳⼊输配电价中。

求,将辅助服务费⽤纳⼊电⽹购电费⽤,或者作为电⽹系统平衡成本纳⼊输配电价中⽂⼁时璟丽赵勇强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能源研究所01可再⽣能源发展和消纳现状“⼗三五”以来,我国电源结构继续优化,可再⽣能源装机占⽐超过35%。

据中电联统计,201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7.8亿千⽡,同⽐增长7.6%。

风电消纳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风电消纳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风电消纳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1. 引言1.1 风电消纳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风电资源丰富,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势,成为我国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消纳问题逐渐凸显。

风电消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风电波动性大、间歇性强、集中性低等特点,导致风电并网对电网安全稳定性以及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在技术方面,可以通过加强风电场自身调度能力、优化风电场布局、提高风力发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等措施,来提高风电消纳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也应加强与电网之间的通信协调,实现风电场与电网的有效互联互通,为风电消纳提供技术支持。

在政策及市场方面,应建立健全风电消纳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风电发电定价机制,鼓励风电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风电消纳的市场化程度。

还应加大对风电消纳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动风电消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针对风电消纳的关键问题,需要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应对措施,促进风电消纳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有助于指导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风电消纳现状分析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风电消纳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目前,我国风电消纳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储能不足:风力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导致风电消纳对能源储存设施的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储能技术还比较滞后,储能设施不足,难以满足风电的消纳需求。

2. 电网升级滞后:我国部分地区的电网容量有限,无法承受风电的大规模并网,导致风电消纳困难。

电网升级滞后也影响了风电的发展。

3. 调度难度大:风电的出力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准确预测,给电网调度带来困难。

在电力系统中,调度难度大还会带来功率平衡问题。

风电消纳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储能不足、电网升级滞后和调度难度大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推动风电消纳问题的解决。

云南电网印发《2019年清洁能源消纳专项行动方案》制定5方面18项措施

云南电网印发《2019年清洁能源消纳专项行动方案》制定5方面18项措施

云南电网印发《2019年清洁能源消纳专项行动方案》制定5方面18项措施日前,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出台《2019年清洁能源消纳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制定了5方面18项措施,全力促进云南水电等清洁能源消纳,力争全年弃水电量控制在190亿千瓦时以下,实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基本全额消纳,确保清洁能源消纳取得实效。

以低碳发展为方向充分挖掘消纳潜力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内水电大规模集中投产,同期省内用电需求增速放缓,汛期电力电量出现大量富余,云南水电消纳形势依然严峻。

为此,云南电网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承担公司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积极发挥南方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的作用,充分挖掘全社会消纳清洁能源的潜力,全力促进云南水电等清洁能源消纳,确保2019年实现云南电网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90%及以上,统调水能利用率达93%左右,弃水电量控制在190亿千瓦时以下,力争比2018年进一步降低。

“今年我们将多渠道增供扩销,加大西电东送协议外增送,拓展消纳市场空间,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电网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平台的作用,全力促进云南水电消纳。

”云南电网计划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9年,该公司将持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科学优化调度,全力做好多能协同互补,完善局部电网网架结构,最大限度消纳风、光等新能源。

“坚持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电能为核心领域,以节能减排和节能服务为基础,大力开展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等清洁能源利用。

”上述负责人指出,按照南方电网“全网一盘棋”的要求,云南电网齐心协力、内外协同,严格执行南网制定的送受电计划和清洁能源调度的操作规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另一方面,该公司优化配置,配合加快西电东送通道的建设,提升清洁能源跨省配置能力;优化实施电网发展规划,促进清洁能源协调有序发展;加强政策机制研究,推动化解清洁能源消纳矛盾;配合南方电网完善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确保各方共享清洁能源充分消纳的效益。

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新能源已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并网技术作为新能源发电与电力系统的重要接口,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包括新能源并网的基本原理、并网控制策略、电能质量控制、并网保护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以期为新能源并网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新能源并网的基本原理,包括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并网方式与并网条件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将重点分析新能源并网的控制策略,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等,以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电能质量控制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电能质量,以满足电力系统的要求。

本文还将关注新能源并网的保护技术,研究如何防止并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和事故,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展望新能源并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新能源并网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为新能源并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新能源并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新能源并网技术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新能源并网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力系统领域的热点和关键。

新能源并网主要指的是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接入到传统的电力网络中,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

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确保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满足电网对电能质量、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

新能源并网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新能源发电的预测与调度、新能源电站的并网控制、电网适应性改造等。

新能源发电的预测与调度是确保电网稳定运行的基础,通过对新能源发电的准确预测和智能调度,可以优化电网的资源配置,减少弃风、弃光等现象的发生。

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对策与控制策略研究

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对策与控制策略研究

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对策与控制策略研究摘要:随着电力能源供需协同发展节奏的加快,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面临着考验与挑战,如何有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策,全面优化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备受业内关注。

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新能源消纳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当前电力新能源消纳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提高电力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等方面,提出了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对策与控制策略,论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认知。

关键词: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对策;控制策略;价值分析目前电力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经济社会能源结构改革带来了新鲜活力与动力。

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立足实际,宏观审视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现状,综合施策,精准优化处理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中的短板问题,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电力新能源消纳简述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电力能源的需求量连年攀增,使传统电力能源供应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

从当前现状来看,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宏观引导下,新能源发电在所有发电类型中的占比有所提升,但距离理想化的综合效果尚有较大差距,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与传统能源发电模式不同,新能源发电无需消耗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其可通过特定技术方法将风能、水能、沼气能和太阳等转换为可供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使用的电能,不仅可显著降低发电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具有突出经济性,而且还可实现多类型资源要素的价值转换,促进绿色能源的有序替代。

在此过程中,影响电力新能源消纳的因素多种多样,若不注重有针对性地识别与控制,则势必会影响其消纳能力与效果。

通过提升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可有效平衡新能源的出力波动,更加稳定地促进负荷的调节与转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的清洁能源,更好地适应能源结构变化趋向,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1]。

2电力新能源消纳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2.1新能源消纳难、并网难在风里发电与光伏发电等形势下,资源相对富集地区开始陆续出现消纳难、并网难的突出问题,这在区域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与体制因素等方面影响下,导致电力消费不匹配,困扰着电力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高与产业化
(1)重要方向: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4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1)重要方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2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
(1)重要方向:海气界面观测浮标与潜标国产化技术、海洋生态传感器研发、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保障与评估技术、海上搜救技术和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支撑技术;(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3
数字诊断装备研发
(1)重要方向:初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治疗、精确治疗为方向,以多模态分子成像、大型放疗设备;(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32
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
(1)重要方向:.强互相作用性质研究及奇异粒子旳寻找;2. Higgs粒子旳特性研究和超过原则模型新物理寻找;3.中微子属性和宇宙线本质旳研究;4.暗物质直接探测;5.新一代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关键技术和措施旳预先研究;6.原子核构造和性质以及高电荷态离子非平衡动力学研究;7.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稳态燃烧;8.星系组分、构造和物质循环旳光学-红外观测研究;9.脉冲星、中性氢和恒星形成研究;10.复杂体系旳多自由度及多尺度综合研究;11.高温高压高密度极端物理研究;12.复杂湍流机理研究;13.多学科应用平台型装置上先进试验技术和试验措施研究;14.下一代先进光源关键关键技术预研究;(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35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电力发展历程上的自然辩证法观点

电力发展历程上的自然辩证法观点

作业题目电力发展历程上的自然辩证法观点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 212015081504002 姓名彭晟楠摘要:电的发现、电力技术的发明、电力工业的建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当今社会,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对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已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以电力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全面分析了科学是始于问题与观察还是始于现代提出的机会,并阐述了电力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最后说明电力技术需要不断改革的辩证观点。

关键字:电力技术;电力发展;自然辨证法;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也是区分不同科学哲学观点的一个重要界石。

自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后,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变得似乎已无人问津,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则大行其道。

然而,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起点观正在悄然形成之中,这就是主张:科学研究始于机会[1]。

本文根据电力的出现及其因素分析了电力出现的始源,继而延伸到科学的起点问题。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虽然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但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因而,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本质上的区别和通过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去看待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现代的科学与技术慢慢向一体化发展,这也成为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因此,分析科学技术的利弊点和其发展趋势同样具有发展意义。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过去,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确实促进了科技的产业化,使科技与经济的问题有了根本的改观。

但由于实施的是渐进的、目标不断调整的模式,但改革到现在,中国的科技体制仍然面临相当大的问题和挑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纲要》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二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三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独家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建议

独家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建议

独家⼁关于进⼀步促进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建议作者⼁孙浩、齐军、⾼超、严菁、郑钦、赵颖科单位⼁⾦风设计研究院新能源技术与市场研究团队⾯对全球⽇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开发清洁低碳能源已成为世界很多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应对⽓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的能源⽣产国和消费国,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是贯彻能源⽣产和消费⾰命战略,建设低碳、安全⾼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有⼒抓⼿,也是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2019年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1亿千⽡,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04亿千⽡,新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位居全世界第⼀;2019年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585万千⽡,占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的54%,已连续第三年超过⽕电;累计装机容量占⽐超过20%(2010年占⽐3%),新能源正由补充型电源逐步向主⼒型电源发展。

同时,在政府、电⽹等多⽅的努⼒下,伴随新能源快速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的严重弃风、弃光问题也得到有效改善。

但⽬前新能源产业仍⾯临着⼀些深层次⽭盾与挑战,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与解决新能源消纳形成⼀定制约。

本⽂基于对些关键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途径与政策建议,以期对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与并⽹消纳起到⼀定的促进和改善作⽤。

⼀、新能源发展与消纳仍⾯临的关键问题及成因分析(⼀)新能源各相关主体利益⽬标不协调,规划不能充分衔接2019年12⽉,全国⼈⼤关于《可再⽣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检查报告中指出可再⽣能源规划存在不够衔接、执⾏不到位等问题,包括地⽅规划发展⽬标超过上级总体⽬标;电⽹建设滞后于可再⽣能源发展,可再⽣能源电⼒输出受阻问题⽐较明显等。

究其根源是由于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的相关主体(包括地⽅政府、新能源企业、传统能源企业、电⽹企业、国家主管部门等)之间的利益⽬标不⼀致、不协调所造成的。

国家主管部门的⽬标在于制定规划实现能源转型、提⾼新能源消纳⽐例,促进新能源⾏业可持续稳定增长等,但在各项政策落地推进中受到各种阻碍因素影响,包括地⽅政府指标落实⼒度、电⽹投资计划的审批执⾏、电⽹接⼊审批与消纳安排的积极性、常规电源⽣产与发展对新能源的挤压、可⽤于补贴的财政预算、主管部门权责范围和使⽤⼒度等。

方向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资料讲解

方向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资料讲解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

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

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技术(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求,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直流输电的交互影响机理及其机电/电磁动态分析与仿真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多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电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流输电或专用装备的次/超同步振荡分析及抑制方法;计及可再生能源波动、交流系统故障和直流闭锁等因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稳定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5MW级含风/光发电、直流输电和常规电源的动态模拟平台,验证短路比<2条件下相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1.2常规/供热机组调节能力提升与电热综合协调调度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火电机组调节能力不足导致弃风/弃光严重的现状,研究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技术,并通过机组间协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提升。

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消纳形势及发展展望

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消纳形势及发展展望

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消纳形势及发展展望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光伏发电是当前利用太阳能的一个重要方向;光伏电站并网运行也是太阳能最大化利用的必然趋势。

光伏并网发电给配电网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针对光伏并网发电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对光伏与配电网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光伏并网发电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光伏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对光伏电池的重要特性进行说明;说明了光伏电站的结构及其分类。

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光伏发电布局调整的情况,结合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对未来新能源发电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判断。

关键词: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消纳形势;发展展望1光伏发电布局的调整随着我国分布式发电和中东部地区光伏发电的发展,未来新能源的布局,尤其是光伏发电的布局,要向中东部地区转移。

尽管到2017年底,从累计容量来看,光伏发电仍然集中在“三北”地区,但从增量上看,中东部地区的新增规模已经超过西北地区。

2017年,中东部地区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占全国的比例由2016年的33%提高至2017年的48%,而西北地区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比由2016年的27%下降至10%。

未来,至少到2020年之前光伏开发的重点是在中东部地区。

2020年后,要根据未来电力的供需形势变化来评估。

2018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接近10%,2018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到13%,电力供需形势已较“十三五”初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来编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采用的负荷预测基数是到2020年电力需求总量达到6.5万亿kW·h(出台“十三五”规划的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为0.5%),但从实际运行的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就可能达到6.5万亿kW·h(2017年已经达到6.3万亿kW·h),而且2018年夏季江苏、浙江地区有可能出现缺电情况。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摘要:能源革命给电力规划思路带来深刻变革,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制的推进以及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标志着进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时代,将对能源规划特别是电力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根据实际情况探讨了电网企业当前运营环境下的问题,结合电力企业本身论述在当前这些问题的情况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改革;电价;规划;挑战;机遇;措施0引言随着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储能、需求响应和能源互联网等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电力系统正面临由原来的单侧随机性系统过渡为双侧随机性系统的深刻变革,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安全稳定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电力系统的实时供需平衡难度增大,系统调度的难度增大,也使各类电源规划、电价制定、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智能化、电源与电网规划之间的协调难度进一步增大。

中国电价改革的重点不在输配电价,主要问题是政府的不合理定价,特别是政府对城乡居民、农业、支农产品、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的政府定价,这种政府定价的优惠电价额度越来越大,电价扭曲越来越厉害,在妥善处理电价交叉补贴时,应该设法解决这个问题[1]。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智能化的交易平台向各市场主体提供电力需求、电量平衡、负荷预测、网络阻塞、市场交易报价、签约以及电量结算等信息服务。

它为电力市场运营业务提供所需的各项技术功能,同时由于大规模绿色能源接入其交易平台,电力市场信息平台会特别针对绿色能源的交易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促进市场稳定、增加市场效益[2]。

1新形势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1.1电力企业的大环境电力在能源革命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由电力的新特点所决定的。

能源的电力化和智能电网发展是电力新特点的综合体现,既符合中国能源战略的价值导向和方法导向,也是解决中国能源现实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长远问题的关键[3]。

高效消纳-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高效消纳-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风电制热供暖,实现与热网融合;风电制氢,提供给氢燃料汽车作为绿色动力, 推动电网与交通网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
6、合理确定新能源利用率,允许少量弃能
新能源发电出力统计结果显示,尖峰电力出现概率低、持续时间短,全额消纳需 付出额外成本,降低系统整体经济性。
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2020年全球陆上风电总装机量
MW
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
MW
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2019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
MW
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2、新能源发展迅速
2011-2020年累积风电装机量
GW
全球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
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未来新能源消纳将面临的挑战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 力系统,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增加系统调峰需求。
(1) 高比例新能源 加大电力系统 电力平衡难度 。
(2) 高比例新能源 并网导致电网 安全稳定运行 风险剧增。
(3) 新能源发电单 元与可控负荷 信息感知能力 不足。
(4) 高比例新能源 对电力市场机 制建设提出新 的要求。
风电完成204.61亿kW·h,同比增长14.61%,最大发电电力602.68万kW; 光伏完成29.55亿kW·h,同比增长41.12%,最大发电电力180.04万kW。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总发电量
2017年 2018年 火电发电量 风电发电量 光伏发电量
2017年、2018年该地区电网发电情况统计图
自备电厂以小火电为主,相比于大型火电厂调峰,其响应速度更快,调整成本较低 ,因此具有更为灵活的调峰能力。自备电厂应逐步向调峰电厂转型,加强电网的调峰裕 度,同时顺应发电计划取消、电力交易市场化的趋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1.05.21•【文号】发改能源〔2021〕704号•【施行日期】2021.05.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安全监管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1〕7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实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左右的目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807号),现将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2022年预期目标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从2021年起,每年初滚动发布各省权重,同时印发当年和次年消纳责任权重,当年权重为约束性指标,各省按此进行考核评估,次年权重为预期性指标,各省按此开展项目储备。

2021年各省(区、市)消纳责任权重见附件1,2022年各省(区、市)预期目标见附件2。

二、各省在确保完成2025年消纳责任权重预期目标的前提下,由于当地水电、核电集中投产影响消纳空间或其他客观原因,当年未完成消纳责任权重的,可以将未完成的消纳责任权重累计到下一年度一并完成。

各省可以根据各自经济发展需要、资源禀赋和消纳能力等,相互协商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共同完成消纳责任权重。

对超额完成激励性权重的,在能源双控考核时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激励。

三、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牵头责任,按照消纳责任权重积极推动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开展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推动承担消纳责任的市场主体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任务。

面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技术_电力技术讲座课件PPT

面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技术_电力技术讲座课件PPT
• 在优化运行方面,未来电动汽车快充桩等直流负荷的大规模接入将进一步加剧优 化运行的难度,应针对不同直流应用场景与调控需求,充分利用5G通信与终端计 算,发挥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快速控制能力,适应配电网新型源荷的快速变化。
• 在故障恢复方面,未来应进一步挖掘含多元源荷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故障传播特 性与恢复能力,并充分考虑配电系统与信息系统间故障的双向连锁故障,保证恢 复策略的有效性。
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 Clean Energy, 2017(5):1-10.
11
面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优化控制策略
功率在交、直流网络内及网络间的时空灵活转移能力
Lu Zhang, Jun Liang, Wei Tang, Gen Li, etc. “Converting AC distribution lines to DC to increase transfer capacities
16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经济性分析
ZHANG L,TANG W,LIANG J,et al.A medium voltage hybrid AC/DC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its economic evaluation//12th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 and DC Power Transmission Beijing,China.IET,2016:1-8. 17
最大供电 能 力比 例
1
含中性线的对称结构
0.916
含中性线的对称结构
不含中性线且额外增 加一条线的对称结构
1.832
额外增加一条中性线 的非对称结构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条件下天然气机组调峰空间估算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条件下天然气机组调峰空间估算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条件下天然气机组调峰空间估算胡殿刚;潘正婕;徐昊亮;靳攀润【摘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系统中的占比逐步增大,对电力系统调峰提出了新的挑战.系统调峰容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鉴于天然气机组良好的调峰优势,主张燃机适合作为电网主要的调峰电源之一.建立燃气机组调峰空间估算模型,考虑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负荷的随机性对电力系统调峰需求的影响,引入条件风险价值(conditional value-at-risk,CVaR)理论对电力系统调峰容量的不确定性进行较好的风险控制.最后计及其他各类电源调峰能力,实现系统调峰容量的合理配置.通过对中国某地区系统实际情况进行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求出一定置信水平和调峰裕度下的燃气机组调峰空间,为电源规划提供参考.%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uch as wind power in power system is increasing gradually,which puts forward a new peak shaving challenge for power system.The deficiency in peaking capacity will seriously harm the reliabl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system,and limit the consump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o a large extent at the same time.In view of the good peaking advantage of natural gas unit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gas turbine is suitable to be worked as one of the main peaking power source in the grid.The estimation model of peaking capacity of gas unit is established,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random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like wind power,and load on peak-shaving demand;conditional value-at-risk (CVaR) theory is introduced to do better risk control of the uncertainty of power system peaking capacity;finally,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system peaking capacity isrealized,considering the peaking ability of all kinds of peaking power sources.An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in a certain area is analyzed in China,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calculate the peaking capacity of natural gas unit under a certain confidence level and margin of peak-shaving,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ower source planning.【期刊名称】《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年(卷),期】2017(045)003【总页数】7页(P87-93)【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调峰需求;天然气机组;调峰空间估算;条件风险价值【作者】胡殿刚;潘正婕;徐昊亮;靳攀润【作者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兰州730030;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宜昌供电公司,湖北宜昌443000;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50;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用电负荷高峰逐年增长,电力负荷峰谷差不断拉大,系统的调峰任务艰巨;并且随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侧的灵活性、可控性变差,系统的调峰需求进一步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

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

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技术(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求,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直流输电的交互影响机理及其机电/电磁动态分析与仿真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多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电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流输电或专用装备的次/超同步振荡分析及抑制方法;计及可再生能源波动、交流系统故障和直流闭锁等因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稳定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5MW级含风/光发电、直流输电和常规电源的动态模拟平台,验证短路比<2条件下相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1.2常规/供热机组调节能力提升与电热综合协调调度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火电机组调节能力不足导致弃风/弃光严重的现状,研究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技术,并通过机组间协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提升。

具体包括:常规/供热工况下火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与最小技术出力降低技术;保障热负荷需求时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电出力调节灵活性的蒸汽系统流程结构改造技术;基于热力系统和电力系统耦合特性,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的热电机组的整体改造规划(选型、容量配置及布局)、设计和运行控制技术;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集中供热系统运行需求的常规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及供热锅炉的互补协调调度技术;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及电热耦合系统能量管理技术,提出热力系统和电力系统的整体耦合模型,实现热电机组改造方案的最优规划设计以及常规机组、热电机组及供热锅炉的互补协调调度和优化控制。

在含热电联产机组和其他热源的电网/热网耦合系统中开展示范,热电联产机组在纯凝工况和热电联产工况下分别增加15%和20%额定容量以上的调峰能力。

1.3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含风光水气火储等多种电源形式的多能源电力系统协调调度控制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提升。

具体包括:多种异质能源资源的同质化耦合建模与分析技术;多能源系统中的不同类型电源的互补特性分析方法及利用其互补特性提高系统灵活可控能力的技术;多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方法(选型、容量配置及多点布局);多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多种能源资源的耦合模型,提出其特性分析、互补运行和协调调度方法,实现多种能源电源的优化选型、配置以及互补协调调度和控制;示范工程内参与互补协调调度的电源类型不少于4种,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例不低于30%,通过互补协调调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消纳能力5%以上。

2. 大电网柔性互联2.1 超导直流限流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超导直流限流器的关键技术,完成样机研制并通过试验验证。

具体包括:超导直流限流器的原理与系统结构设计、高温超导带材的电磁特性及抗冲击稳定性、限流单元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低漏热高压电流引线技术、低温高电压绝缘技术;超导直流限流器的低温与制冷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超导直流限流器与直流断路器的匹配协调运行方式、超导直流限流器运行维护技术体系与试验规范。

考核指标:掌握超导直流限流器的关键技术,研制出超导直流限流器样机,样机的额定电压不低于160kV、额定电流不低于1kA、故障响应时间小于1ms、短路电流抑制率大于35%,并通过试验验证。

2.2 500kV高压直流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500kV高压直流断路器关键技术。

具体包括:500kV直流断路器在直流系统的应用特性及智能自分断技术;具备双向电流分断、快速重合等功能的直流断路器主电路拓扑设计及控制保护策略;20kA及以上关断能力的规模化半导体组件关键技术;500kV多断口串联的超高速机械开关毫秒级分断关键技术;500kV直流断路器工程成套集成设计及全工况等效试验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满足柔性直流系统应用的500kV高压直流断路器电气、结构、控制保护等成套的设计规范;研制具备双向电流分断、带快速重合闸功能的直流断路器样机一台(额定电压500kV、额定电流3kA、分断时间不超过3ms、分断电流不低于20kA);完成500kV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型式试验或工程应用验证。

2.3 环保型管道输电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为提高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和系统效率,研究环保型管道输电关键技术,具体包括:新型环保绝缘气体介质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制备技术、理化特性与环保性能评估;新型环保绝缘气体介质放电的物性参数、工程用绝缘特性、灭弧性能;环保型管道输电用支撑绝缘子结构设计、批量化制造与工程试验技术;高性能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新型环保绝缘气体中的相容性及其调控技术,环保型绝缘气体中气固组合绝缘的性能评价;1000kV环保型管道输电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管道绝缘系统老化机理及运维监测技术。

考核指标:新气体的全球变暖系数(GWP)低于SF6的10%,相同压力下绝缘性能和SF6相当、液化温度不高于SF6。

研制1000kV交流输电管道用高性能环氧绝缘件和长度不小于15m的环保型输电管道样机,其操作冲击耐受电压≥1800 kV,雷电冲击耐受电压≥2400kV,局部放电小于5pC,通过型式试验。

2.4 大电网智能调度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一体化调度运行,研究大电网智能调度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建设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智能调控平台。

具体包括:广域分布式调控系统实时透明访问技术;按需服务的电网模型构建技术,广域数据分布式一体化处理技术;源荷双侧不确定性的优化运行和控制技术;大电网安全风险前瞻预警技术,电网安全三道防线和系统保护协同技术;完成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一体化调度运行平台开发和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具有高可扩展、高性能的统一调控支撑平台,支持跨地域的3个以上调控中心的实时分布式业务协同,电网实时分析预警规模10000节点以上(含10条以上直流输电线路)。

电网负荷峰谷差降低5%,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2%。

完成省级及以上电网调度中心示范应用。

2.5特高压设备安全运行与状态评估方法(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面向运行中特高压设备(变压器(含换流变压器)、电抗器、GIS)安全运行的科学问题,研究大尺寸、高场强条件下设备内部的电磁、介电特性以及设备外部的电磁暂态、绝缘的基础问题,具体包括:设备内部油纸组合、气固界面的多物理场(电、磁、热、流体)耦合及建模的理论与方法;油纸组合绝缘在交直流复合电压下绝缘性能的动态演化过程及规律;长期服役条件下油纸组合绝缘设备的老化特性及寿命预测方法;设备及其组成系统的电磁暂态过电压产生机理、宽频传播模型及在线监测方法;设备外绝缘的放电机理及其风险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特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和制造,实现仿真模拟局部放电、沿面放电、绕组过热三种典型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状态评估准确率≥90%。

3. 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3.1智能配电网微型同步相量测量应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接入以及用户与电网供需互动对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提出的挑战,研究配电网中可大规模部署的微型同步相量测量应用技术,具体内容包括:高精度微型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及其最优布点方案;基于该装置的配电网故障诊断及精确定位方法;配电网运行状态估计方法;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用电营销等系统的相关信息集成机制、多维数据分析方法与协调控制技术;在含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接入的配电网中开展示范验证。

考核指标:微型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电压电流幅值测量相对误差0.5%,频率测量误差小于0.005Hz,角度误差小于0.05度;故障检测准确率达99%以上;在含不低于30MW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中示范验证。

3.2 智能配电柔性多状态开关技术、装备及示范应用(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为克服配电网中常规开关仅具备通和断两种状态的不足,增强配电网运行控制的灵活性,满足分布式电源消纳、高供电可靠性等定制电力需求,研究智能配电交流电力电子柔性多状态开关及应用技术。

具体包括:智能配电交流电力电子柔性多状态开关装置;满足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消纳、电能质量改善、运行优化与自愈控制技术要求的柔性多状态开关调控技术;柔性多状态开关系统接入模式及试验测试技术;完成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智能配电柔性多状态开关装置为三端、电压不低于10kV,容量不少于6MV A;运行在恒功率控制模式时,开关流过功率可控,误差小于1%;运行在恒压控制模式时,可实现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电压控制误差小于1%。

示范工程中馈线负载均衡度不低于85%。

3.3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分析与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的理论及方法,具体包括:复杂电网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交互机理和建模理论;市场环境下互动电网的多源异构信息物理系统稳态和动态运行特性;配电网安全可靠性分析和风险预警评估的物理信息系统;研究基于混合信息物理系统模型的有源配电网实时优化控制方法;对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完成仿真验证。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电网物理信息模型的高可靠性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方法。

构建的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综合仿真模型,其中控制对象不少于4000个,涵盖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和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仿真计算能力支持15000个以上配电网网络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