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立论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立论技巧
一、概念(包括辩题中每一个字词的概念和等位概念)
二、关系(包括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三、假设(为立论而设的基本假设,包括辩论所默认的坪台)
四、逻辑(包括逻辑框架和逻辑底线)
拿到辩题,我们首先作的是明确基本概念,但真正将概念确定下来的时候,又往往到了准备的最后阶段。好的定义是成功的一半,定义的过程其实也是论证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概念。可惜许多辩手拿到辩题时连想也不去想概念,不深入分析辩题中每一个字的意义,结果立论不佳。
我们看概念,不仅是看辩题中重要词语的概念,而且要做到每一个字的概念都查一查,这样才能更好立论。举个例子,我们曾经打过一个辩题:效率是否必然牺牲平等。我方观点是效率必然牺牲平等。当时,我们从效率、平等入手,作了很多分析,却依然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难题:辩论场上的“平等”二字很难定义为人人一样“绝对平等”,虽然这个辩题提出是为了讨论经济上的二难命题:如何将蛋糕做大又能将蛋糕平均分配,辩题中平等的本来意义就是指平均分配社会财富,但在场上只要对方说,“绝对平等”是极大的不平等,多劳多得才是真正的平等。进而提出“计件制”等提高效率又不牺牲“平等”的例子,裁判和观众可能会很容易就偏向了对方的观点。我们本来都已经定下立论,打算采用技巧将辩论定在经济学的概念内,但这个立论遭到张劲松的严厉打击。这时,我们发现,“必然”二字我们从来没有分析过,认为它只是个逻辑判断词。于是我们查了一下它的定义,经分析发现“必然”只是代表一种趋势,就像说人必然会生病,不是说人现在就得生病,也不是说会生一辈子的病,只要他这一生中一定会生一次病,命题就成立了。那么“效率必然牺牲平等”也不是说一谈效率就立刻会牺牲平等,而是要看中间过程和最终结果。多劳多得“当时”是不牺牲平等,但长期多劳多得的积累所形成的贫富分化却会形成不平等,最终二者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是完全不同的。这样,我们再参考了一下卢棱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立论很快就出来了。(详见《辩论中的思想禁锢》)
光看辩题中的概念是不够的,还要分析“等位概念”,等位概念是我自己的提法,我们又可以叫它同位概念,指的是辩题中同一个位置上换一换别的词来分析。例如“功可以补过”,我们可应将“补”字换成“改”、“替”,看看改和替的意思是什么。等位概念有三个作用,第一,防止对方偷换概念。如上例,在辩论中我们发现对方说的“功”不能改变“过”所产生的影响等,说的都是“改过”
而不是“补过”,这是偷换概念;第二,拓展自己思维。如“现代社会应当女士优先”,我们通过将“现代社会”换成古代社会,“女士”换为“老人”、“儿童”,很快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明白的优先权产生的原因和运行机制;第三,便于例证。等位概念绝不只是在立论中运用,它作为一种思路,在辩论中运用很广,特别是在举例子方面,比如“科学技术是否会毁灭人类社会”那场辩论中,对方说“科学是死的,无所谓好坏,只有人的不当使用才会毁灭人类,所以科学技术不会毁灭人类社会,人类才会毁灭人类社会。”我们立即就可以将他们原话中“科学”换“毒药”来说:“照这种说法,毒药也不会毒死人,因为毒药是死的,无所谓好坏,只有人的不当使用才会毒死人,所以毒药也不会毒死人,人才会毒死人”。这种对方说一句话就“等位”替换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能迅速归谬。大专辩论赛中有一场是“男女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反方说:“男女双方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存在使男女双方的友谊不可能纯粹(中间有大量论述)”,这时我们只要将“友谊”换成“母爱”就会发现其立论的荒谬,我们可以问:“母女双方也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存在是否也使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母爱?”后来评委提出了这一点,可惜正方一直都没看到。
关系是指辩题中关键词的主体、载体、客体之间的关系。理清关系才能弄清逻辑。但我们往往从不分析辩题中的关系,更别说辩题中关键词与其指向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一题中,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各自的载体是什么,载体之间的关系怎样,这是一个重要的内部关系。因为文学名著往往由通俗文学而来,如诗经和四大名著,通俗文学往往同文学名著衍生,如水煮三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其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影响大”就必须讨论“对谁影响大”,对文学?对社会?对历史?对小老百姓?这些外部关系如果不清醒认识,就不可能立论稳固。其实,凡是比较型辩题,都要讨论“对谁更”。
关系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拿去年的“成功是不是幸福的前提”为例。当时正方为了防止反方说:“张三不成功,但张三的儿子成功,于是张三很幸福。张三不成功也能幸福,说明成功不是幸福的前提。”正方于是定下:“成功的主体和幸福的主体在辩题中必须一致,即某人在某方面要幸福必然要求在该方面成功,张三也许在事业上不成功,但他在家庭教育上成功,所以他在事业上不幸福但在家庭方面幸福。”但这对成功的主体和幸福的主体之间关系的假设反而成了正方突破的障碍。因为反方也默认这一假设,反方只是说对成功、美、正义的追求都可以使人幸福,实现其中一个就可以幸福,并不一定要成功。反方举例说:“我走在路上看见一朵花,满足了我对美的享受,于是我感到幸福,这并不需要成功作前提。”其实正方可以说:“你走在路上看见一朵花,满足了你对美的享受,
这不是你幸福的前提,而是你产生幸福感的诱因(等位概念),同样是观花,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人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诱因一样,结果却不一样,因为其产生结果的前提不同啊!”不过这只能挡,不能取胜,如果正方假设成功的主体和幸福的主体可以不一致,立论就完全两样了。正方可以说:“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如果当年我们没有获胜,如今沦为日本法西斯的奴隶,终日生活在军国主义的铁鞭之下,对方辩论认为我们能够得到幸福吗?”进而将成功推广为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的成功,说明人类每一步成功的迈进都是后人获得相应幸福的前提。那样,反方就不易反攻了。如果反方反驳说成功的主体和幸福的主体必须一致,正方也可以玩煽情,说:“照对方的说法,我们可以对革命烈士们说,你们用生命换来的成功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关”之类的话
第三步是拟定假设。任何一场辩论,双方都有许多假设,这些假设多属秘而不宣的,可能是为大家所承认的共识,也可能是单纯为立论而设的假设。像上面的“成功的主体和幸福的主休要不要一致”就是需要考虑选择的假设。任何一个立论是由假设开始的,由假设推出下一结论再推对辩题中的结论。但在辩论中,我们很难看到假设的影子,因为我们常常只去看某一论点是什么,而不看支持这一论点需要哪些假设或者是前提条件。例出“电脑能不能取代书籍”那场辩论中,反方提到法庭作证要按着圣经起誓,不能按着电脑起誓。这一观点看似成立,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假设——电脑的形式和功能是不变的。如果电脑能设计为圣经的形状,人一按上去会发出圣洁的光芒,并有催使人产生公正正义诚实信念的作用,那电脑取代圣经就相当有可能。
我们立论的最后一步才是分析逻辑。许多人立论时是一上来就开始一条一条的写,完成逻辑论证,根本不对定义、关系、假设进行分析,结果欲速则不达,逻辑经不起推敲。从概念一步一步走下来的人对辩题理解更深,其逻辑反而更严密。
并且这里说的逻辑是整个立论的逻辑,故应分逻辑框架和逻辑底线。我们制定已方逻辑框架时,一般要画出逻辑框架图。这个框架图是一个已方观点对应一个对方观点的,是对称化的。如辩题:“评价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逻辑框架画简单出来可以是:
画出逻辑框架图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可笑的事情,把一方说的话换成对方的词一样说得通,这说明横式立论的不足。横式立论是由一个辩题拆解成几个论点来完成论证的立论方式,它的好处是快速、方便、易懂、易操作,坏处是容易遭到攻击,在辩论中只要有一个论点有问题就有可能被打死。纵式立论则是由一环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