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考试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
a)定义:“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b)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c)教学类别和模式也属于教学范围。
2.学科
a)作为一个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包括教学,而且包括跟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研究。
b)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至少涉及四个方面:语言层面、心理层面、教育层面和技术层面。
3.事业
a)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民族的事业。
b)任务:加快孔子学院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教材编写和发行体制创新;
构建全球汉语网络平台;
改革与创新汉语考试。
二、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
1.第一语言: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2.母语:传统上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
3.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
三、习得理论包含哪几个方面
1.强化论:
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b)代表人物:【美】斯金纳
c)内容:儿童学习说话就是对环境或成人话语作出合适的反应,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奖励,使之受到强化
并形成语言习惯。无法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情形。
2.传递论
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b)代表人物:【美】奥斯古德
c)内容:内在刺激产生的内部反应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媒介如何表现不在眼前发生的事,以及根本没有发
生的事。无法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情形。
3.内在论
a)理论依据:心灵主义
b)代表人物:【美】乔姆斯基
c)内容:儿童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使其能对所接触的语料进行处理。当儿童发现了语言的深层结构
并将之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时,就可以创造性的应用语言了。
4.认知论
a)理论依据:
b)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
c)内容: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天生能力和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认知活动和语言活动相互
促进。
四、国内汉语教学类别
1.汉语预备教学:为准备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某些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完成学习时一般要求
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
2.汉语进修教学:不以获取文凭为目的的汉语教学,主要目标是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
3.汉语言本科教学: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
4.对外汉语本科教学: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本科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和研究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学。
6.汉语国际教育:满足全球对汉语师资的需求。
第二章教学法与课堂教学
五、教学法(语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代表人物、代表作)
1.定义:教学理论。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吕必松(1994):语言教学法研究对象是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总体设
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测试等广泛的领域。
2.地位:
a)跟教学总体设计的关系:教学法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有紧密
的联系。
b)跟教材设计的关系
c)跟课堂教学的关系
3.传统教学法
a)语法——翻译法
➢时期: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
➢过程: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然后系统进行语法教学,边讲边译;最后阅读课文,逐词翻译。
b)阅读法
➢时期:20世纪初
➢代表人物:魏斯特
➢代表作:《新方法读本》
➢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学习时就产生兴趣;通过课文学习生词;词汇越少,其使用范围越大;课文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
c)直接法*
➢时期:20世纪后半叶
➢代表人物:贝力兹、帕尔默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结构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联结主义心理学。
➢原则:建立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教学手段:口语伴随动作或图画展示;通过模仿的方式重复所学的语句;口语领先;. 趣味性、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
d)听说法
➢时期:20世纪40年代美国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描写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过程:模仿;重复;翻译;轮转;重复与翻译;对话
e)认知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卡鲁尔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以奥苏拜尔为代表人物的认知心理学。
➢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母语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衔接相关的知识;听说读写并进;教学顺序由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
f)全身反应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
➢创始人:【美】阿舍尔
➢原则:先有充分的理解性能力的听,才能自然地转移到说;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能力的关键;
指令是基本的交际;等待学生自然地产生说话愿望并付诸行动,不要强迫。
4.人本主义教学法
a)静默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
➢创始人:【英】加特诺
➢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启蒙者;口语领先;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促使学生用少量的词汇创造大量的句子。
b)启示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
➢创始人:【保加利亚】罗札诺夫
➢原则:创造舒畅愉快的环境气氛;让学习者大脑两个半球同时发挥作用;用种种手段让学生得到启示。
c)咨询法(社团语言学习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
➢创始人:古兰
➢特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只学口语,不学书面语;依赖母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有母语到目的语的过渡。
5.交际型教学法
a)功能法(交际法)
➢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
➢创始人:美国纽约州教育部门
➢代表作:《现代语言交际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吸取了功能法的内容。
b)任务式教学法*
➢时期:20世纪80年代英国
➢代表人物:伯拉胡、纽南
➢特点: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中;意义优先;以完成任务为评估标准;重结果而不重形式。
➢原则:语言、情景真实原则;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任务的阶梯型原则;以做促学的原则。
➢步骤:分析教学内容;从教材提供的任务建议中选择合适的任务;确定结果,重视评价。
c)内容教学法
➢注重专题内容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d)3P教学法*
➢时期:20世纪70年代
➢阶段: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运用(production)
6.创新教学法
a)全语言教学法
语言教学面对的是全学习者,包括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弱点。全语言(全文、全语言技能、全语言环境)教学需要的是全教师、全方法。
b)体裁教学法
➢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
➢定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步骤:体裁分析、模仿分析、小组讨论、独立分析、深入分析、模仿写作
c)“四位一体”教学法(4P法)
➢阶段:预习(preparat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运用(production)
➢特点: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素养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