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思维品质”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思维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双边活动为桥梁,发掘思维训练的各种因素。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觉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鼓励质疑问难,引发认知冲突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生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在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教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者针对“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教者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上述问题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的鲜亮,微风吹来,绿草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课文中用
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教者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回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教者小结:“作者仅以简短的文字就写出了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这就是要紧的地方,不能表面滑过。打擦边球,教者找准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一点点地引导,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2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特别讲究教者真情实感的传送,教者富于感情地朗诵能架起作者心灵与学生情感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情感效应,使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共鸣,达到思想情操的提升。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教者先通过视频,让学生目睹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让学生了解“野茫茫,行走难,肚内饥,红军个个都是钢铁汉……”的悲壮场面,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教者全情投入,扮演彭德怀的角色,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用朗读表现彭总的语言、神态变化,带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也受感染,专心用情地以朗读“阐述”着枪杀大黑骡子时的感人画面。学生们体会到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肃然起敬,从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的教育,产生了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3设定深度,激发思维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师这样精心设计,设定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语文思维训练,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维训练因素,紧密配合语文知识教学,不加重学生负担,使思维训练过程和语文知识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