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止血与血栓涉及临床所有学科,是临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对于临床各科疾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由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就是实验室诊断,因此。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应充分利用现有手段提高诊断效率。血栓/出血评分工具。尤其对于在患者入院时,及时进行出血或血栓类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出血中危、出血高危或血栓中危、血栓高危等类型。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应该恪守“持续监测、谨慎选择”的原则。

PT (凝血酶原时间):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PT :凝血酶原时间)。(应有正常对照,超过对照3s为延长)此化验单为16.4-13.5=2.9S,无临床意义。

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Ⅶa-TF- PL-Ca2+。

PT延长:遗传性 VII缺乏,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2-3倍(即超过对照值的3倍)。

PT缩短:高凝状态。

一、PT(外源性)在临床上要比正常范围>3s才有临床意义;

我是利用历史来记住外源性与内源性,APTT名称比较长,联想到我们国家内战时间长,因此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而PT名称短,我们对外战争时间相对短,因此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用来方便记忆而已)PT延长:

(1)先天性:I、II、V、X凝血因子缺乏(为共同通道)、

III、VII凝血因子缺乏(PT系统特有的因子)

(2)合成减少: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II、VII、IX、X 凝血因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

(3)消耗太多:DIC后期(凝血因子已消耗完)、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

注意:当PT延长,而其余指标正常,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者维生素K轻度缺乏;如果PT 时间延长过于明显,可能要考虑罕见的先天性缺乏VII PT缩短:

一般考虑高凝状态,可能是脑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也有可能是口服避孕药引起的。

INR值是患者PT值与正常PT值之比,主要用来监测华法林抗凝药物效果的情况,而对于预测出血风险的价值不大,一般控制在2.0-3.0之间,如果>3.0可能提示抗凝太过,易出血,要视情况来调整。如果<2.0可能提示抗凝效果不佳。

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对照10s为延长。)此化验单为32.9-30=2.9S,无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APTT延长见于: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Ⅷ、Ⅸ、Ⅺ):血友病A、B,因子XI缺乏症,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陷:如FV、FX、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肝病,DIC,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使APTT延长1.5-2.5倍。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跟PT延长原因差不多。

注意:APTT主要是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如果APTT延长>100s,而无出血表现,可高度怀疑FXII缺乏症。血友病是由

于缺乏8、9因子导致的,因此它往往会出现APTT指标延长,而PT指标正常。

APTT缩短:一般考虑高凝状态,如脑栓塞、心梗、DIC高凝期、深静脉血栓等。

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三个指标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通过活化、水解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然后再产生D-二聚体。因此这三者升高一般表示处于凝血状态,容易出现血栓事件。如心梗、脑梗等。

如果三者降低,可能是肝病、DIC后期凝血因子耗尽所致。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超出正常值3s 为异常。

华法令导致导致PT的延长,肝素、低分子肝素导致APTT延长。

3.FIB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促进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收缩,增加血液粘滞性和外周阻力,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胶原和去氧核糖核酸合成,趋化单核/巨噬细胞向内膜下迁移,促进红细胞粘着和血栓形成。

FIB增高: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浆蛋白。FIB超过正常值上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FIB减低:肝功能受损的疾病、DIC、药物如雄激素等、遗传性异常FIB血症。

4.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

例如:用你实验室凝血活酶测质评血浆的PT结果为14秒

用你实验室同一凝血活酶测正常血浆的PT结果为13.5秒

则比值为:14/13.5=1.04

4.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相对于对照血浆凝血活性百分比。(70-130%)其含义及其来历1935年,Q u i c k发明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之初,是以秒数报告的。后来为了能对PT进行“定量”,1942年他又采用了一种做标准曲线的方法,即将正常人的血浆用生理盐水作不同倍数的稀释,分别测定其PT。然后以PT秒数为纵坐标,以稀释血浆中血浆的实际含量(%) 为横坐标作图,绘制标准曲线。这样在测得病人血浆的P T秒数以后,就可以直接从图上查到患者的凝血酶原相当于健康人的百分之几。考虑到每批测定都要做标准曲线,十分麻烦。后来又在假定正常血浆PT为12 s的前提下,将上述曲线图简化为下列公式: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 70—120%。

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因此,只要正常对照在12s,就不必每次测定都绘制标准曲线,日常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百分比,能够给临床医生一个鲜明的印象,即病人的凝血酶原活力,(即活性,旧称活动度)大概是正常的百分之几,所以临床医生十分乐意采用。

当前,国内外关于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报告方式,己统一采用以秒数(s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或患者PT的秒数与正常对照秒数的比值报告。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止血委员会(ICTH)和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 (NCCLS),早已建议不再使用所谓“凝血酶原活动度(%)”报告PT结果。但至今仍有不少单位,特别是临床肝病科室,坚持要求检验科室报告PT活动度,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先进的指标。殊不知凝血酶原活动度是一种不科学,多数发达国家早己淘汰。众所周知,凝血是一个复杂、多种凝血因子连续相互作用的过程,PT是测定外源途径和共同途径多种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外源和共同途径中任何一个因子,如凝血酶原(第II因子),第VH,V,X因子以

及纤维蛋白原等缺乏,都可使PT延长。

5.APTT-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对照时间比值。

凝血功能异常是患者一项重要检查结果,那么凝血功能是怎么回事?凝血异常报告单如何解读呢?

生理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一方面,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凝血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即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是通过体外标准时间内以接触因子激活物激活凝血因子Ⅻ(如白陶土、鞣酸等),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替代PF3,加入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35~45s。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APTT延长见于:(1) 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3) 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4) 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5)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APTT缩短见于:(1)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2)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2.凝血酶原时间

即PT(prothrombin time),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PT正常值:12±1s。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PT延长见于:①II、V、VII、X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血循环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症、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凝期;口服避孕药等。

3.国际标准化比值

即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准化报告的方法。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凝血酶时间

即TT(thrombin time),主要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TT延长见于血循环中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等。若TT延长能被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纠正者提示血浆中类肝素物质增多。

5.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

即Fbg(fibrinogen):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值2.0~4.0g/L。

Fbg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

重症肝病等。

Fbg增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等。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检测

即FDP(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和D-D (D-dimer)

FDP正常值1~6mg/L。FDP≥20mg/L有诊断意义。FDP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溶栓治疗、尿毒症等。

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正常为阴性,阳性是诊断DIC、肺栓塞等的辅助条件。

1 PT延长,APTT正常或轻度延长

1、外源性凝血因子(Ⅶ因子)缺乏,PT能够被纠正实验纠正。

2、体内存在外源性凝血因子抑制物,最常见为Ⅶ因子抑制物

3、服用香豆素类药物,如华法林。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拮抗剂,影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因子、Ⅶ因子、Ⅸ因子、Ⅹ因子)合成,而Ⅶ因子是其中半衰期最短的凝血因子,故外源性凝血途径最早受到影响,PT最早出现延长。

4、从上一条中看出,凡是影响体内维生素K含量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PT 延长。①肝胆疾病,②胃肠道疾病,③头孢类抗生素大量使用,④鼠药中毒,原理与华法林作用相似。

2 APTT延长,PT正常或轻度延长

1、内源性凝血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因子、Ⅻ因子)缺乏,APTT能够被纠正试验纠正。缺乏Ⅷ因子为血友病A,缺乏Ⅸ因子为血友病B,缺乏Ⅺ因子为血友病C。值得注意的是Ⅻ因子缺乏虽然会引起APTT延长,但是不会有临床出血表现。

2、体内存在内源性凝血因子抑制物,最常见为Ⅷ因子抑制物(获得性血友病A),APTT不能够被纠正试验纠正。

3、体内有狼疮抗凝物(LA),APTT不能够被纠正试验纠正。

4、体内有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TT可伴有延长,但TT延长不如APTT延长明显,PT试剂中常含肝素抑制剂,故PT常不受小

剂量肝素影响。APTT不能够被纠正试验纠正。肝素能被鱼精蛋白中和,故鱼精蛋白中和试验阳性。

5、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少(血管性血友病A),vWF 主要与Ⅷ因子结合而发挥作用,当vWF缺乏时,影响Ⅷ因子的活性,导致APTT延长。

6、当患者HCT太高,采血管内抗凝剂过量,血液抗凝过度,引起凝血时间延长,APTT最先受到影响。解决办法是依据公式:抗凝剂量(ml)=0.00185*【100-HCT(%)】*全血量,调整枸橼酸纳抗凝剂用量或者采血量,重新采血送检。

3.PT延长,APTT延长,TT正常

1、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因子)缺乏,PT 和APTT均能够被纠正试验纠正。

2、体内存在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因子)抑制物,PT和APTT均不能够被纠正试验纠正。

3、内、外源性凝血因子同时缺乏,如严重肝病、DIC等。

4、严重的维生素K缺乏,如胃肠道肿瘤、鼠药中毒等,PT 延长较APTT延长明显。

5、体内存在大量肝素或肝素样物质,APTT延长较PT延长明显。

4. TT延长,APTT正常或轻度延长

1、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或功能异常。

2、体内有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鱼精蛋白可纠正。

3、服用了新型抗凝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服用达比加群酯后,即使小剂量,TT也会出现明显延长,故不能用TT监测达比加群酯效果。直接凝血酶抑制药物,安全性高,也不需要常规监测。

5.纤维蛋白原低

Fib降低会引起PT、APTT和TT延长,而TT最容易受影响。

1、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多

①原发性纤溶亢进,如溶栓状态

②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

③使用蛇毒血凝酶类止血药物,如邦亭。

2、纤维蛋白原生成减少

①严重肝病

②药物的影响,如左旋门冬酰胺酶等

③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④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可用PT衍算法测得Fib的量。

6.APTT和PT缩短

1、标本早凝,应观察凝固反应曲线,检查标本状态,一旦发现标本早凝,应重新采血。

2、患者严重贫血或大量输液,使HCT过低,造成定量的抗凝剂抗凝不足,应依据公式:抗凝剂量(ml)=0.00185*【100-HCT (%)】*全血量,调整枸橼酸纳抗凝剂用量或者采血量,重新采血送检。

3、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如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纤维蛋白溶酶原(PLG)

参考值(发色底物法): 75%~140%

纤维蛋白溶酶原简介: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核心组分是纤维蛋白溶酶原,其由肝脏产生并存在于血浆和大多数血管外液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在纤溶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其成为评估各种疾病的关键指标。纤维蛋白溶酶原水平的降低可能损害身体降解纤维蛋白的能力,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纤维蛋白溶酶原临床意义:

表明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受阻,纤溶系统活性减弱。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抗Xa因子活性检测(抗Xa)

肝素(UFH和LMWH)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定

量检测血浆中肝素类抗凝药的抗Xa活性,有助于监测抗凝治疗效果。抗Xa因子是监测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类抗凝药治疗检测的唯一的金标准。抗Xa活性测定,可针对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抗凝药物——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药效进行监测,充分发挥药物抗凝效果,同时避免出血问题。较传统的ACT 和APTT法,抗Xa活性测定方法学更为特异,检测结果稳定,剂量响应曲线平滑,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抗Xa活性监测的临床应用

对于每日两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作纠正治疗的患者,血浆药物抗Xa测定活性,推荐控制在0.5-1.0 IU/ml治疗范围。特殊人群用药,抗Xa测定活性超出治疗窗时,可以通过预设方案进行用药剂量调整。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止血与血栓涉及临床所有学科,是临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对于临床各科疾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由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就是实验室诊断,因此。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应充分利用现有手段提高诊断效率。血栓/出血评分工具。尤其对于在患者入院时,及时进行出血或血栓类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出血中危、出血高危或血栓中危、血栓高危等类型。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应该恪守“持续监测、谨慎选择”的原则。 PT (凝血酶原时间):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PT :凝血酶原时间)。(应有正常对照,超过对照3s为延长)此化验单为16.4-13.5=2.9S,无临床意义。 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Ⅶa-TF- PL-Ca2+。 PT延长:遗传性 VII缺乏,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2-3倍(即超过对照值的3倍)。 PT缩短:高凝状态。 一、PT(外源性)在临床上要比正常范围>3s才有临床意义; 我是利用历史来记住外源性与内源性,APTT名称比较长,联想到我们国家内战时间长,因此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而PT名称短,我们对外战争时间相对短,因此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用来方便记忆而已)PT延长: (1)先天性:I、II、V、X凝血因子缺乏(为共同通道)、

凝血功能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参考范围: 以血浆凝固时间计:1 3~1 5秒 以凝固时间比值(PR)计:0.9 0~1.1 0 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计:0.9 8~1.1 8(Quick一期法) 临床评价: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 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Ⅶ、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Ⅶ、x水平的下降。PT试验实质上是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Ⅶ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但对其他凝血因子是不敏感的;对上述因子的缺乏或相应抑制物存在必须借助其他特殊试验方能区别。 2.PT试验所选用的方法很多,目前Quick一期法最常用,PT试验的结果可用三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1)凝固时间表示主要用于一般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以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PT 延长; (2)由于正常对照血浆的重要性,为了比较各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可选用受检者PT 值与正常人平均PT值之比(PR)作为表示方式,以超过1.1 0为PT延长; (3)PT试验的试剂比方法更多,导致试验敏感度相差很多,不但不同标本不同试剂无法比较;就是同一标本不同试剂的比较也很不放心。因而国际上首先完成的止血血栓实验中的标准化试剂是PT试剂,并提出了INR的取向标准,即INR=PR ISI。其中ISI为PT试剂出厂时经检测后得出的敏感指数(均应与WHO制定的标准品对照)。PT延长(或PR升高或INR升高)主要反映出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Ⅶ、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这中间包括先天性和因为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等引起上述因子活性下降3 3%以上。肾病综合征、某些抗生素、化疗、溶栓治疗时PT亦可延长,口服抗凝治疗和肝素使用时PT延长则是PT试验用于实验监护的基础。PT缩短不太常见,目前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临床意义。 3.PT作为临床抗凝治疗的监护,已广泛应用,且主要以INR来表示。一般认为INR 维持在2.5~3.5可能对任何相关治疗都是有效的。如果用时间来表示,则维持在相当正常值的2.5倍到3倍。但要注意试剂的敏感性,敏感度低的ISI值较高,当ISI值超过2.2后,对INR的矫正也含有一定影响,因此,不主张选用高于2.0的ISI值的PT试剂作临床使用。另外,作为筛选试验,PT单独使用的意义是不大的,如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时检测,不但可扩大筛选因子活性范围更可提高对肝素类物质检测的敏感性;而与凝血酶时间的协作,可以了解纤维蛋白原质量问题,也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 4.PT试验用得很广,但有些误区要注意。不是INR的采用就能解决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INR还是有限的,尤其对于ISI值偏高的试剂,并且对抗凝治疗出现出血到作用时,监护功能是迟钝的,口服抗凝治疗的第一周,INR即使维持2.5~3.5也不能保证对因子V a、X a的足够抑制作用,还需要介入F1+2等检测。而正常情况下,PT的延长也是多见的,特别是血浆标本抗凝比例不当,患者存在超过0.55的高红细胞比容以及采血时适逢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而导致的血浆稀释。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参考范围: 3 1~ 4 3秒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所需的时间来启动形成血栓的过程。PT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1-14秒之间。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其中一种凝血因子缺乏的问题。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主要用于测量凝血机制中的内在凝血通路。正常人的APTT 一般在25-36秒之间。延长的APTT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异常。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范围通常在150,000-450,000个/μL 之间。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不正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用来标准化PT值的指标,它主要用于监测抗凝治疗患者的凝血状态。正常范围通常在0.8-1.2之间。INR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时间延长,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抗凝剂剂量。 5.凝血酶时间(TT):TT用于检测凝血机制中的最后一步,即纤维形成的过程。正常范围通常在14-21秒之间。如果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机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存在问题。 6.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凝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它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血栓形成等凝血疾病。正常范围通常在0.27-0.5 mg/L之间。如果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正常范围通常在2-4g/L之间。低于正常范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doc

实用标准文案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 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 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 a) 血浆法:大于40 %; b)定量法: 48 %~ 64 %; c)定性法: 30 ~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 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 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 DIC 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 11 ~13 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 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 /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 、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 TT )

凝血)

1. 筛选实验: (1)血小板计数(PLT)及功能检测 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功能进一步减低。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75%患者FIB<1.5g/L,45%患者FIB<1.0g/L,或进行性下 1. 筛选实验: (1)血小板计数(PLT)及功能检测 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功能进一步减低。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75%患者FIB<1.5g/L,45%患者FIB<1.0g/L,或进行性下降。 (3)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PT>25秒或动态变化,延长率为95-100%;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延长率为86-95%。 2. 分类实验: (1)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抗原检查 肝病并发DIC时,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由于合成减少和(或)消耗增多而进一步减低。FVII:C、FV:C、FVIII:C常低于30%,此时,FVIII:C降低,VWF:AG明显增高,故VWF:AG /FVIII:C比值更加增高,这是诊断肝病DIC的重要指标之一。 (2)纤溶活性检查 I. 纤溶酶原(PLG)检查 肝病DIC时,PLG100%降低,PLG:AG常低于0.6g/L,PLG:A常低于25%。 II.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查 FDP是纤溶活性的筛选试验之一,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总水平。FDP含量常大于60mg/L,其阳性率大于90%。

III.凝血酶时间(TT)检查 TT延长率为85-98%。 (3)特异试验 I. 纤维蛋白肽A(FPA)检测 FPA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A片段,是反映凝血活性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肝病并发DIC时,血和尿FPA含量明显增高,其阳性率为95-98%。 II. D-二聚体检测 D-DIMER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产物之一,它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正常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250ug/L。肝功能衰竭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ug/L,对预测DIC 有较高价值。且按DIC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可正常,故可作为DIC患者追踪病情,考核疗效的指标。 肝病并发DIC时D-二聚体水平100%升高,其特异性较FDP为高。 III.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检测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酶水解凝血酶原后产生的273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其含量增高代表Fxa增高和FII的被活化。肝病并发DIC时血浆F1+2水平是正常人的3-5倍,阳性率高达97%。 IV.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 T) 凝血酶与抗凝血酶以1:1结合形成TA T复合物,后者是凝血酶早期生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正常人血浆中TAT主要由肝脏清除,清除速率相当快,半衰期仅2-3分钟。此外,TAT复合物也可经过内皮细胞清除。肝功能衰竭时,肝脏清除能力下降,使血浆TA T复合物水平明显升高。1988年HOEK等发现DIC患者血浆TA T复合物浓度与ATIII、因子V正相关,认为TA T复合物对DIC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诊断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9%,阳性诊断率为79%,阴性诊断率为88%。PERNAMBUCO等研究表明:TA T复合物与D-二聚体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R=0.615。P<0.001〉,提示在肝功能衰竭时凝血过程的加强和纤溶的活化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V. PAP或PIC:纤溶酶-a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是纤溶酶与a2抗纤溶酶形成的复合物,血浆含量升高反映纤溶活性的增强。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对肝病并发DIC的诊断价值。 二、肝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血常规凝血功能28项对照表解释

血常规凝血功能28项对照表解释 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化验,—般应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血小板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仪,—次测定可得 到十几项至几十项参数。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不必去深 究。通常需要着重关心的有三个方面: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或HB):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重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在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1、红细胞计数是贫血诊断主要指橱艺之一。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都可发生变化, 2、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

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瞳匀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2)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营养不良、各种出血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和血液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

凝血六项解读

凝血六项是指对血液凝固功能的六个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反映凝血因子VII、X、V、II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PT延长可能提示这些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于肝病、维生素K缺乏、抗凝药物使用等情况。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反映凝血因子XII、XI、IX、VIII、X、V、II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APTT延长可能提示这些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于肝病、凝血因子抑制物、抗凝药物使用等情况。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和功能。TT延长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常见于肝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等情况。 4. 纤维蛋白原(FIB):FIB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FIB减少可能提示出血倾向,常见于肝病、消耗性疾病等情况。 5. D-二聚体(D-D):D-D是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血栓形成和溶解的重要指标。D-D升高可能提示血栓形成或溶解增加,常见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恶性肿瘤等情况。 6. 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PLT减少可能提示出血倾向,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抑制等情况;PLT增多可能提示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常见于感染、炎症、肿瘤等情况。 以上就是对凝血六项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dic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dic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DIC" 是"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的缩写,中文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复杂的凝血疾病,通常是由于某种基础病因引起的,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并发症等。DIC 的特点是在全身多个部位出现过度激活的血凝系统,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和微血管栓塞。 对于DIC 的凝血功能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DIC 时,由于血小板被过度消耗,血小板计数可能显著降低。 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T 和aPTT 延长,反映了凝血酶生成的抑制。 3.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由于纤维蛋白原在DIC 中被消耗,因此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下降。 4.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的产物,其水平在DIC 中通常升高。 5.全身性微血栓栓塞(Microvascular Thrombosis): •通过血片检查或其他成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全身微血栓栓塞的迹象。 6.溶血指标(Hemolysis Markers):

•血红蛋白、胆红素等溶血指标的升高,可能与微血管栓塞有关。 在DIC 的凝血功能检查中,关键的特征是出现广泛性的凝血酶活动和纤溶活动,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耗尽。综合上述指标,医生可以进行DIC 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由于DIC 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治疗的重点通常是处理潜在的基础病因。

凝血9项功能解读

凝血9项功能解读如下: 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正常则表明纤维蛋白原含量足够,凝血因子功能正常,凝血过程正常启动。如果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的3s仍可在临床上使用,但超过5s则有高凝状态,可导致DIC等严重出血并发症。 2.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在肝素或其拮抗剂过量时,APTT明显延长,其纠正速度较PT为快。 3. **纤维蛋白原(FIB)**。是参与凝血过程的蛋白质,是形成血栓的基本物质,也是机体抗凝的重要物质。 4.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血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可作为肝素或类肝素的补充试验。正常时表现为副凝固现象(Ⅲ型),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降低则可出现副凝固阴性,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减少时也可呈阴性。 5. **凝血酶时间(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继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等。缩短可见于凝血因子增多或血小板增多症等。 6.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对监测继发性纤溶亢进、DIC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7. **抗凝血酶-3(AT-3)**。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临床上可用于监测抗凝血治疗的效果。 8.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是反映内源性、外源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种总称,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均可增高,可以提示DIC的发生。 9. **优球蛋白(U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P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组织因子、因子ⅩⅢ等的情况。 以上是对这九项凝血功能的简要解读,具体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应咨询医生或参考相关医学文献。

凝血实验实验报告

凝血实验实验报告 凝血实验实验报告 凝血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通过测量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等指标,可以了 解患者的凝血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凝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凝血功能的变化。 实验材料与方法: 材料: 1. 血浆样本:采集自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使用抗凝剂离心分离血浆。 2. 凝血试剂:常用的凝血试剂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试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试剂和纤维蛋白原试剂。 方法: 1. 凝血时间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凝血时间试剂,记录加 入试剂后开始凝结的时间。 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开始凝结的时间。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开始凝结的时间。 4. 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纤维蛋白原试剂,根据试剂的变色反应判断纤维蛋白原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三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样本进行了凝血实验。实验结果

如下: 凝血时间测定: 志愿者A的凝血时间为5分钟,志愿者B的凝血时间为7分钟,志愿者C的凝血时间为4分钟。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志愿者A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2秒,志愿者B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5秒,志愿者C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0秒。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志愿者A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0秒,志愿者B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5秒,志愿者C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8秒。 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 志愿者A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g/L,志愿者B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1.8g/L,志愿者C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2g/L。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凝血时间是血液凝结所需的时间,反映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数量。志愿者C的凝血时间最短,说明其凝血系统功能较为正常。 2. 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的指标。志愿者B的凝血酶原时间较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的异常。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和Ⅷ的活性的指标。志愿者B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的异常。 4.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生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反映了纤维蛋白生成的能力。志愿者C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较高,说明其纤维蛋

血液凝固分析

血液凝固分析 血液凝固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它在维持血管功能和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血液凝固分析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生理过程的理解。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过程,主要由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构成。其基本原理如下: 1. 血小板聚集与黏附: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被激活并聚集于血管壁上,并通过黏附作用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进一步的出血。 2. 凝血酶形成:损伤血管壁的组织因子释放,启动管外凝血途径,导致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中的溶血酶则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3. 纤维蛋白聚集:纤维蛋白单体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聚集体,加强血小板聚集,并加速止血过程。 二、血液凝固分析常用指标 为了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医疗机构常常借助一系列血液凝固分析指标,下面将介绍几项常见的指标: 1. 凝血酶时间(PT):衡量凝血因子活性与异常的主要指标,用来评估凝血途径的外源性和共同途径功能,常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和抗凝治疗效果。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凝血因子活性以及相关激活 路径的功能,通常用于筛查和监测凝血因子缺陷和血友病。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在血液凝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 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体内血小板数量,常用于评估机体的止血功能。 4. 凝血酶原时间(PTT):检测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内源 性凝血途径功能,常用于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三、血液凝固分析的临床应用 血液凝固分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疾病诊断、治 疗方案调整和疾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1. 诊断和监测出血性疾病:血液凝固分析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帮助诊断各类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并对治疗和 预后提供指导。 2. 抗凝治疗监测:对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血液凝固分析可以 帮助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3. 肝功能评估:肝脏是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中心,血液凝固分析 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对肝病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4. 外科手术前评估:血液凝固分析可以帮助外科医生了解患者的凝 血功能,从而评估手术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PT【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 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物等。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当APTT、TT正常时,见于FⅦ缺乏; 当APTT、TT合并异常时,可见于FX、V、凝血酶原、FIB缺乏; 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恶性贫血、循环抗凝物(如肝素、FDP等)及某些试剂和药物(如奎宁、有机砷、硫脲嘧啶、皮质类固醇、EDTA、冬酰胺酶、安妥明、乙醇等)均可使PT延长。 PT延长,PT比值增加见于: 先天性者多见于凝血酶原及因子V,VII,X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胆,DIC,口服抗凝药物等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①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 Ⅰ. 因子VIII的抑制物 Ⅱ. 因子IX的抑制物 ②抗凝血酶抑制物 如多发性髓骨瘤、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 ③类肝素抗凝物质 先天性少见,获得性多见 多见于电离辅射、急性白血病、严重肝病、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红斑狼疮。 ④狼疮性抗凝物质 多见于全身性红斑狼疮 多为IgG或IgM,主要是对抗凝血活酶的磷脂部份。 2.PT缩短: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见于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和血栓性疾病等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AMI后数日内、静脉炎、PE最初几日内、FV 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咖啡因、镇静安眠药、抗组胺剂、维生素K等可使PT缩短。 3.抗栓酶类药物治疗监测: 维持PT在正常参照的1.5~2.0倍。 4.口服抗凝剂监控: 国际敏感指数(简称ISI)目前各国在口服华法令类抗凝药物时,已广泛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为控制用药量的指标监测Warfarin等,PT期望值为参考值的2倍(30s左右)为宜;INR 2.0~4.5,INR>5.5,出血并发症可能。 5.术前准备: ⑴非髋关节手术: INR 1.5-2.5; ⑵髋关节手术: INR 2.0-3.0;. 6.预防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形成:INR 2.0-3.0;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前有数项针对凝血系统的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其他;这些检测可在多种临床情况下安排进行;本专题将总结可常规用于临床的凝血检测的应用原则和结果解读; 有关在特定临床环境中使用这些测试的其他信息将单独列出: ●原因不明的出血 - 参见“有出血素质的成年患者的方法”和“有出血症状的孩子的方法” ●术前检查 - 见“术前止血评估” ●监测抗凝治疗: •华法令 - 参见“华法林和其他VKA:剂量和副作用”,“监测PT / INR”一节 •肝素 - 参见“肝素和LMW肝素:给药和不良反应”,关于“给药和监测”部分 •直接口服抗凝剂 - 参见“直接口服抗凝剂和肠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给药和不良反应” 血小板功能检测也分别详细讨论; 请参阅“血小板功能测试”; 保证准确的测试结果 样品采集和处理- 凝血测试必须在血浆而不是血清上进行,因为它们在血清制备过程中与凝结的细胞成分一起被除去; 准确的凝血测试需要采集血液样本并妥善处理;以下参数对于确保准确性非常重要: ●采集管- 用于检测凝血的样品必须被吸入含有凝血抑制剂的试管中,凝血抑制剂可以在试验开始时除去;柠檬酸钠溶液 3.2%柠檬酸钠在一个浅蓝色的顶部管是最常用的;固定管中的柠檬酸盐溶液的量,以便当管被适当填充时提供适当比例的一份柠檬酸盐溶液与九份全血;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血浆容量减少需要去除一些柠檬酸盐; 请参阅下面的“干扰源”; ●血容量 - 管中必须充满足够的血液,以提供适量的柠檬酸盐与全血;未充满的管道可能导致人为延长凝血时间;不应该封管,否则会导致加入的血量不正确1;管子必须填满全部收集量的90%以内;如果管子未充满,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应该丢弃不正确填充的管,并要求新的抽取2; ●混合 - 由于蓝顶管中含有液态柠檬酸钠溶液,放血后应尽快倒置几次,以便将柠檬酸盐溶液与血液混合;不要摇动管子,否则会导致溶血,并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经过的时间和温度 - 应及时检测样品,以防止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尤其是V和VIII和S蛋白降解;凝血因子大量降解可能导致凝血时间的人为延长3;静脉切开与检查之间的总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在从细胞分离血浆之前,初级凝固管不能冷冻; 干扰源 -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的结果: ●静脉溶液 - 理想情况下,凝血标本应通过经皮放血获得;从经皮采血抽血时不需要丢弃血管4,5;然而,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通常从留置导管获得凝血测试;样品必须不含通过留置静脉输送的溶液,这可能会稀释样品和/或引入肝素;这对于从中心静脉导管或端口获得的血液来说尤为重要,这些血液经常被肝素或柠檬酸盐溶液冲洗,导致人工延长凝血时间6-9;当从留置管线取样时,首先取出的毫升数被丢弃,所需样品从第二个注射器或管中取样,以避免溶液在管线中被污染; ●抗凝剂- 良好的医疗实践要求实验室对抗凝治疗的意识,因为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试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