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合集下载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凝血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检查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和D-二聚体,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凝血因子的功能和活性是否正常,为临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凝血检查还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可用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下面就凝血检查结果的解读进行相关说明。

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特别是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

它的临床意义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检测凝血功能异常或凝血疾病。

当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多因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的活性增加,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也可能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多因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降低,从而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也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缺乏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还可能是使用抗凝药物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抑制了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评估凝血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重叠,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活性,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因此,在某些凝血因子异常的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是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指标,有凝固血液的作用,参与机体的凝血功能。

当血小板计数增多时,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疾病的一种,导致血小板过多;②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炎症、感染、贫血、肿瘤、手术、创伤等均可诱发,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增多。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精选ppt
8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精选ppt
9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否异常。


凝血因子的作用

的 理
抗血液凝固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精选ppt
3
凝血因子的作用
精选ppt
4精选ppt5Fra bibliotek凝血过程的启动
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 部来自血液,带负电荷的血管内皮下胶原 暴露于血液而启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 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 。
精选ppt
6
血浆D-二聚体可替代3P试验
精选ppt
39
凝血功能检测标本处理的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
1. 用专用的含枸橼酸钠的真空采血管(内含0.2 ml抗 凝剂)采集静脉血,枸橼酸钠是通过与血中钙离子螯合 而起抗凝作用。
2. 标本量=1.8ml静脉血+0.2 ml抗凝剂,要求标本量 尽量控制在1.8-2.2 ml范围内。
精选ppt
37
3P试验的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DIC伴继发性纤溶的早期。而 在DIC后期,因纤溶物质极为活跃,纤维蛋 白单体及纤维蛋白碎片X(大分子FDP)均 被消耗,结果3P试验反呈阴性。
精选ppt
38
3P试验和D-二聚体的比较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凝血功能概述 • 凝血功能报告的主要指标 •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常见凝血疾病及预防 • 凝血功能报告的注意事项
01
凝血功能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 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
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VTE通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术 后或创伤后的人群中,主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预 防措施包括多活动、穿弹力袜和使用 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AS)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表 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VS
详细描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 糖等指标,以及戒烟、适量运动和合理饮 食。
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助于血液凝固。FIB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总结词
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检测TAT的水平来评估体内凝血酶的生成情况 。TAT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血 栓形成等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 关节腔出血、内脏出血等,甚至危及 生命。
特殊情况下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妊娠期 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解读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时,需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

规培笔记凝血功能怎么看

规培笔记凝血功能怎么看

规培笔记凝血功能怎么看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

这篇笔记将记录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生理机制。

1常见凝血功能种类与解读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抗凝血酶Ⅲ。

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 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

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心梗)、血栓性疾病(如脑血形成)等。

2.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 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

缩短:高纤维蛋白血症、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联想记忆:2+7=9 哪里都有10 联想记忆:7.10.2.9=气死二舅 PT反映的是:2.5.7.10因子 2+5=10,2*5=10
凝血因子的分类
2. 接触凝血因子:
指内源性凝血途径中与接触活化有关的因子,包括因 子Ⅻ、Ⅺ、高分子量激肽原和激肽释放酶原。

因子Ⅻ(接触因子) 它可被固相(胶原或带负电荷物质)及液相(酶类等) 激活,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
凝血因子的分类
4.其它因子:
因子Ⅲ(组织凝血活酶):是存在于内皮细胞或单核细胞等多种组织细 胞中的糖蛋白,蛋白部分为因子Ⅶ的辅因子,磷脂部分为凝血提供催 化表面。 因子Ⅳ(钙离子)是促使活化的凝血因子在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而促进 血液凝固,去除Ca2+后血液即不能凝固。
凝血过程的启动 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 部来自血液,带负电荷的血管内皮下胶原 暴露于血液而启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 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 。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因为阻塞性黄疸胆汁淤积破坏肝脏细胞,凝血酶原由肝脏制造,同时淤胆胆汁到不了肠道会使维生素 K吸收障碍,这样凝血酶原制造的少,出凝血时间都会延长。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 乏(﹤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K缺乏、血循环抗凝物质增 多等。
FIB---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1、FIB增高: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导致血 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浆蛋白。FIB超过正常值 上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 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2、FIB减低:肝功能受损的疾病、DIC、药物 如雄激素等、遗传性异常FIB血症。 3、溶栓治疗监测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是人体在遭受创伤或出现病变时所表现的一种本能反应。

凝血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

因此,对于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一、心理测验法这是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需要对患者静脉采血,提取血浆,将检测物质加入到血浆中,观测凝血情况并记录数据。

主要是通过该法进行常规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二、激光散射法激光散射法是利用激光器产生的单色激光通过血细胞测定,或是通过检测生物体“光学窗口”区域的反光和散射光强度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

三、脉冲电波法这也是一种测定凝血功能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检测活动量大、受伤多的患者。

需要将被检测者按照一定的节律进行肢体运动,这样软组织的收缩和舒张状态可以影响血液流动的大小及流速,进而测定患者凝血功能的指标。

凝血功能常用指标一、凝血酶原时间(PT)这是最常用的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能够反映血液凝固的速度和脆弱性。

正常情况下,PT的参考值通常是12-14秒。

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这个检测指标和PT相似,能够反映凝血功能的好坏程度。

正常情况下,APTT 的参考值通常是25-35秒。

三、血小板计数与函数测定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形态元素,用来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血小板相关疾病。

其中,血小板计数指标正常值范围在100~300×10的9次方/L,而血小板功能则主要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

四、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纤维蛋白原是人体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FIB参考值通常是1.5-4.5g/L。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一、异常凝血如果PT、APTT和血小板计数、函数等指标出现异常降低,那么通常就会导致异常凝血的症状,比如血栓形成和栓子等。

二、出血如果PT、APTT和血小板等指标值为异常升高,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包括普通的皮下出血、鼻出血、月经失调等。

三、低凝状态如果纤维蛋白原测定值过高,或是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增加,则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一种低凝状态,这种状态下患者伤口无法愈合,容易出现内出血症状,需要进行及时的检测治疗。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凝血检查报告单是指一份血液检查报告,用于查看血液凝固的状况。

这个检查被用来帮助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或其他身体状况,例如深静脉血栓、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凝血检查中一些常见的指标、它们的正常范围以及异常结果可能表示的问题。

指标简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些小而薄的细胞,它们在血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在出血时凝结血液。

检测血小板计数的目的在于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血小板来进行正常的凝血反应。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30,000至400,000/mm3。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血液检测项目,通常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形成的速度。

这个检测涉及到一些凝血因子,例如凝血酶原,以及一些辅助因子。

这个检测通常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使用。

正常的PT测量值一般在10至14秒之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一些特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来评估凝血过程中的速度。

这个测试通常被用来帮助确认下列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血管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的APTT数值一般在26至39秒之间。

血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参与到止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中。

这个测试可以检查到一个人是否缺乏足够的血纤维蛋白原来正常地进行凝血。

正常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00至400 mg/dL之间。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中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在血液凝固时被释放。

如果一个人的D-二聚体水平过高,则可能暗示他们正在经历一种血栓形成的情况,例如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正常值通常较低,而一个高于正常值的结果可能需要被进一步诊断,以确认一个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果解读正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这对于需要准备手术或担心有凝血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异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异常,通常会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来确认问题的存在和可能的来源。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临床应用:
APTT用于筛查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 Ⅺ和Ⅻ,不用于筛查因子Ⅶ、Ⅹ、 Ⅴ、Ⅱ和Ⅰ; PT用于筛查外源凝血系统因子Ⅶ,Ⅹ、 Ⅴ、Ⅱ,不用于筛查 因子Ⅷ、Ⅸ、Ⅺ和Ⅻ。
联合应用APTT和PT可以用于筛查除TF和FⅩⅢ外的所有凝血因子缺 乏和病理 性抗凝物质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
异常标准 <100 延长>3
延长>10 延长>3
<1.5 >10 >0.25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97
48
67
91
27
57
91
42
57
83
60
70
22
100
65
100
67
87
91
68
80
PT、APTT、TT、Fg定量
1.仅有APTT延长 提示内源性途径因子异常:Ⅷ、Ⅸ、Ⅺ 不能用正常血浆纠正:提示抗Ⅷ、抗Ⅸ抗体存在 2.仅有PT延长 提示外源性因子异常(FⅡ、Ⅴ、Ⅶ、Ⅹ);VitK缺乏;严重肝病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3.全部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DP增多;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功能衰竭 应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
BPC假性↑ 见于红(白)细胞碎片、小红细胞、冷球蛋白血症、疟疾等。
BPC正常、BT↑和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不堆集,可作为血小板无力症的筛 查试验。
BPC正常、BT↑和APTT↑可作为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筛查试验。
(二)PT和APTT检测
APTT是在受检/对照血 浆中加入激活剂-部分磷 脂和Ca2+观察血浆凝固 时间(S),可以筛查内 源凝血系统的凝血缺陷。
仪器中的电脑能记录血样(全血、血浆、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动 力学变化。根据血样凝血参数对患者止凝血状况作出定性和定量 判断。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回复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是用来评估人体血液的凝血能力的指标。

凝血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止血的重要过程,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相关疾病。

本文将从凝血功能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和其临床应用等方面依次进行介绍。

一、凝血功能的基本原理凝血功能是一种精密而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物质和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由于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血栓,从而封堵血管口,停止出血。

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是由内因子和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子主要是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外因子主要是血小板和血管壁。

二、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1. 凝血酶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反映的是凝血因子在体外条件下形成凝血酶作用的时间。

INR是通过将PT值与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比较得出的指标,用于比较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监测血液内在凝血通路的功能,可以评估肝功能、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等情况。

3.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150-450 ×10^9/L。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通过测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释放反应来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

4.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可以通过测定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5. 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是人体内主要的凝血蛋白原,它是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

通过测量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三、凝血功能监测指标的临床应用1. 凝血功能监测在手术前的预测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来判断手术的安全性和预测术后出血的风险。

2. 凝血功能监测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泛。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血液凝结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之一。

在血液凝固的调节中,血凝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凝指标的定义、常用的凝血指标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凝指标的定义血凝指标,顾名思义,是用来评估血液的凝结能力的指标。

它们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血液常规检测指标,用于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另一方面,它们还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一些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

二、常用的血凝指标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因子活动状态的指标。

它测量了血液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的时间范围为11-13.5秒。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活动的敏感指标。

它测量了凝血通路中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以及血小板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时间范围为25-35秒。

3. 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结的重要成分,对止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50×10^9/L。

4. 凝血酶时间(TT):TT是测量血液中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Ⅷ和纤维蛋白原等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TT的时间范围为14-18秒。

三、血凝指标在临床中的意义1. 评估凝血功能:通过监测血凝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当PT和APTT延长时,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 引导抗凝治疗:某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需要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血凝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监测治疗效果。

3. 评估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

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诊断凝血功能异常:血凝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等。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一、凝血系统概述凝血系统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多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使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迅速形成凝块,从而停止出血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

二、常见的凝血检查项目1. PT(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供给了维生素K的出血状态及了解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情况。

2.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适用于肝细胞损害,肾脏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友病的患者。

3. TT(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

正常值为15~20秒。

当纤溶功能障碍或肝功能受损时,该时间会延长。

4. FIB(血纤维蛋白原):主要用于评估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值为2~4g/L。

常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否与纤维蛋白原相关。

5. 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溶栓过程,正常值为≤0.5μg/mL。

常用于急性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或肺部栓塞的诊断。

6. PT-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为了减少不同实验室之间PT值的差异而推广的标准化参数。

PT-INR的正常值为0.8~1.2。

7. APCR(活化蛋白C抵抗):是一种常规的血栓形成筛查测试,特别用于评估患有固有性之易损性凝血因子的疾病。

8. AT-III(抗凝血酶Ⅲ):主要用于评估抗凝系统功能,正常范围是80%-120%。

AT-Ⅲ缺乏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

9. 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是100~300*10^9/L,异常时可以导致出血或血栓。

10.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作为血栓形成和溶栓的诊断指标,较高的FDP水平可能是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TP)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凝血检测项目,这些检测项目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为了更好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凝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1.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是指机体发生出血或血栓事件时,凝血系统不能有效地产生血栓,或不能在出血后迅速形成血块以止血。

血凝报告单解析

血凝报告单解析

血凝报告单解析1. 背景介绍血凝报告单是根据患者血液凝固功能检测的结果而生成的一份报告。

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可能暗示某些疾病的存在,因此对血凝报告单进行解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血凝指标解释在血凝报告单中,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TT)等。

2.1 凝血时间(PT)凝血时间(PT)是衡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评估血友病、肝功能异常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PT一般为11-13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常用于评估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单纯性血友病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APTT一般为25-38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PLT)反映了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常成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为150-45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4 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异常、肝功能异常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TT一般为14-18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3. 血凝报告单解析步骤根据血凝报告单的指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析:3.1 查看指标数值首先,查看血凝报告单中的各项指标数值。

根据上述的正常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2 分析指标变化趋势除了单纯比较指标数值与正常范围之外,还需要关注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患者之前的血凝报告单,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了解凝血功能的发展情况。

3.3 综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血凝报告单解析不仅需要关注指标的数值变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患者是否有异常出血、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

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

凝⾎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凝⾎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曾经有⼀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

如果患者没有做凝⾎检查,⽽直接⼿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凝⾎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凝⾎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功能的⼀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功能异常,应当引起⾜够的重视。

也就是说,患者住院做⼿术前,医⽣总会要求患者取⾎做凝⾎4项检查,凝⾎四项包括凝⾎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凝⾎酶时间(TT)、纤维蛋⽩原(FIB),⽬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功能有⽆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术中⼤出⾎⽽措⼿不及。

凝⾎四项+D⼆聚体项⽬属于医院⾎液检查项⽬之⼀,归属于⾎栓性疾病检查。

为⼿术前必查项⽬、⾎栓前检查项⽬及监控临床⼝服抗凝药物患者。

注:由于检测⽅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各医院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1凝⾎酶原时间1、正常参考值:9.6-15秒。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60-160%凝⾎酶原时间的报告⽅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凝⾎酶原⽐值报告之待检⾎浆的凝⾎酶原时间2、临床应⽤:凝⾎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因⼦的⼀种过筛试验,是⽤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原、凝⾎酶原、和凝⾎因⼦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于监测⼝服抗凝剂的⽤量,是监测⼝服抗凝剂的⾸选指标。

在⼝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3、临床意义:主要反映外源性凝⾎系统状况,其中INR常⽤于监测⼝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因⼦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原缺乏,后天凝⾎因⼦缺乏主要见于维⽣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液⾼凝状态和⾎栓性疾病等;2国际标准化⽐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1。

凝血分析报告

凝血分析报告

凝血分析报告1. 引言凝血是机体对外界损伤的一种重要生理防御反应。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化与调控。

为了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医生通常会进行凝血分析。

本文旨在对凝血分析报告进行解读和说明。

2. 实验方法在凝血分析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全血凝血时间(WBCT)。

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凝血酶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异常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PT一般为11-13.5秒。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指标,反映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APTT一般为25-35秒。

•血小板计数反映血液中的血小板总量,是评估凝血功能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一般为150-450 × 109/L。

•全血凝血时间(WBC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的指标,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WBCT一般为5-10分钟。

3. 结果与分析根据对患者进行的凝血分析,得到以下结果:•PT:12秒•APTT:30秒•血小板计数:200 × 109/L•WBCT:8分钟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PT和APTT的值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正常。

血小板计数也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正常。

WBCT也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作用正常。

综合分析患者的凝血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的凝血异常。

4. 结论根据患者的凝血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凝血异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分析只是对凝血功能进行初步评估,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凝血状态。

如果临床上出现凝血异常的症状,仍需要进一步综合分析和检查,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参考文献1.Kitchens CS. Consultative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3rd ed.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13.2.Tripodi A, Mannucci PM. Laboratory Te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Hemostatic Disorders. In: Colman RW, Marder VJ, Clowes AW, et al., eds.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6th ed.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3: 1539-1547.3.Adcock DM, Kressin DC, Marlar RA. The effect of sample citrateconcentration on routine coagulation testing. Am J Clin Pathol. 1998;109(6): 735-39.以上就是凝血分析报告的解读和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凝血检查化验单分析

凝血检查化验单分析

凝血检查化验单分析
凝血检查化验单
凝血检查看止血功能
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检查主要是了解孕妈妈的止血功能有没有缺陷,事先有所准备,避免在分娩过程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范围为10.4~12.6秒(s)。

凝血酶是由凝血酶原被激活而来的,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范围为22.7~31.8秒(s)。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Fbg)
参考范围为1.80~3.50克/升(g/L)。

Fbg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超出正常范围有感染、炎症或肝脏疾病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止血与血栓涉及临床所有学科,是临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对于临床各科疾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由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就是实验室诊断,因此。

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应充分利用现有手段提高诊断效率。

血栓/出血评分工具。

尤其对于在患者入院时,及时进行出血或血栓类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出血中危、出血高危或血栓中危、血栓高危等类型。

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应该恪守“持续监测、谨慎选择”的原则。

PT (凝血酶原时间):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PT :凝血酶原时间)。

(应有正常对照,超过对照3s为延长)此化验单为16.4-13.5=2.9S,无临床意义。

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Ⅶa-TF- PL-Ca2+。

PT延长:遗传性 VII缺乏,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2-3倍(即超过对照值的3倍)。

PT缩短:高凝状态。

一、PT(外源性)在临床上要比正常范围>3s才有临床意义;我是利用历史来记住外源性与内源性,APTT名称比较长,联想到我们国家内战时间长,因此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而PT名称短,我们对外战争时间相对短,因此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

(主要用来方便记忆而已)PT延长:(1)先天性:I、II、V、X凝血因子缺乏(为共同通道)、III、VII凝血因子缺乏(PT系统特有的因子)(2)合成减少: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II、VII、IX、X 凝血因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3)消耗太多:DIC后期(凝血因子已消耗完)、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注意:当PT延长,而其余指标正常,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者维生素K轻度缺乏;如果PT 时间延长过于明显,可能要考虑罕见的先天性缺乏VII PT缩短:一般考虑高凝状态,可能是脑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也有可能是口服避孕药引起的。

INR值是患者PT值与正常PT值之比,主要用来监测华法林抗凝药物效果的情况,而对于预测出血风险的价值不大,一般控制在2.0-3.0之间,如果>3.0可能提示抗凝太过,易出血,要视情况来调整。

如果<2.0可能提示抗凝效果不佳。

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正常对照10s为延长。

)此化验单为32.9-30=2.9S,无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APTT延长见于: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Ⅷ、Ⅸ、Ⅺ):血友病A、B,因子XI缺乏症,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陷:如FV、FX、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肝病,DIC,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使APTT延长1.5-2.5倍。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跟PT延长原因差不多。

注意:APTT主要是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如果APTT延长>100s,而无出血表现,可高度怀疑FXII缺乏症。

血友病是由于缺乏8、9因子导致的,因此它往往会出现APTT指标延长,而PT指标正常。

APTT缩短:一般考虑高凝状态,如脑栓塞、心梗、DIC高凝期、深静脉血栓等。

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三个指标的关系纤维蛋白原通过活化、水解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然后再产生D-二聚体。

因此这三者升高一般表示处于凝血状态,容易出现血栓事件。

如心梗、脑梗等。

如果三者降低,可能是肝病、DIC后期凝血因子耗尽所致。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超出正常值3s 为异常。

华法令导致导致PT的延长,肝素、低分子肝素导致APTT延长。

3.FIB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促进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收缩,增加血液粘滞性和外周阻力,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胶原和去氧核糖核酸合成,趋化单核/巨噬细胞向内膜下迁移,促进红细胞粘着和血栓形成。

FIB增高: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浆蛋白。

FIB超过正常值上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FIB减低:肝功能受损的疾病、DIC、药物如雄激素等、遗传性异常FIB血症。

4.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

例如:用你实验室凝血活酶测质评血浆的PT结果为14秒用你实验室同一凝血活酶测正常血浆的PT结果为13.5秒则比值为:14/13.5=1.044.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相对于对照血浆凝血活性百分比。

(70-130%)其含义及其来历1935年,Q u i c k发明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之初,是以秒数报告的。

后来为了能对PT进行“定量”,1942年他又采用了一种做标准曲线的方法,即将正常人的血浆用生理盐水作不同倍数的稀释,分别测定其PT。

然后以PT秒数为纵坐标,以稀释血浆中血浆的实际含量(%) 为横坐标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这样在测得病人血浆的P T秒数以后,就可以直接从图上查到患者的凝血酶原相当于健康人的百分之几。

考虑到每批测定都要做标准曲线,十分麻烦。

后来又在假定正常血浆PT为12 s的前提下,将上述曲线图简化为下列公式: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 70—120%。

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

因此,只要正常对照在12s,就不必每次测定都绘制标准曲线,日常使用十分方便。

这种百分比,能够给临床医生一个鲜明的印象,即病人的凝血酶原活力,(即活性,旧称活动度)大概是正常的百分之几,所以临床医生十分乐意采用。

当前,国内外关于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报告方式,己统一采用以秒数(s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或患者PT的秒数与正常对照秒数的比值报告。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止血委员会(ICTH)和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 (NCCLS),早已建议不再使用所谓“凝血酶原活动度(%)”报告PT结果。

但至今仍有不少单位,特别是临床肝病科室,坚持要求检验科室报告PT活动度,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先进的指标。

殊不知凝血酶原活动度是一种不科学,多数发达国家早己淘汰。

众所周知,凝血是一个复杂、多种凝血因子连续相互作用的过程,PT是测定外源途径和共同途径多种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

外源和共同途径中任何一个因子,如凝血酶原(第II因子),第VH,V,X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等缺乏,都可使PT延长。

5.APTT-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对照时间比值。

凝血功能异常是患者一项重要检查结果,那么凝血功能是怎么回事?凝血异常报告单如何解读呢?生理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一方面,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

凝血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即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是通过体外标准时间内以接触因子激活物激活凝血因子Ⅻ(如白陶土、鞣酸等),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替代PF3,加入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

APTT延长见于:(1) 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3) 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4) 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5)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APTT缩短见于:(1)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2)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2.凝血酶原时间即PT(prothrombin time),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

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

PT正常值:12±1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

PT延长见于:①II、V、VII、X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血循环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症、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凝期;口服避孕药等。

3.国际标准化比值即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准化报告的方法。

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凝血酶时间即TT(thrombin time),主要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TT延长见于血循环中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等。

若TT延长能被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纠正者提示血浆中类肝素物质增多。

5.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即Fbg(fibrinogen):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