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回复和再结晶

合集下载

材料的回复及再结晶

材料的回复及再结晶
● ●







N
3、再结晶温度
再结晶温度:能够发生再结晶的温度称为再结晶温度。再结晶温 度包括再结晶起始温度和再结晶结束温度,它是一个由很多因素 影响的不确定的物理常数。 再结晶温度:经严重冷变形(变形量>70%)的金属或合金,在1h内 能够完成再结晶 ( 再结晶体积分数 >95%) 的最低温 度。是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 经验公式:高纯金属:T再=(0.25~0.35)Tm 工业纯金属: T再=(0.35~0.45)Tm 合金: T再=(0.4~0.9)Tm 注:再结晶退火温度一般比上述温度高100~200℃。
(3) 亚晶粒的合并
在回复阶段,很多金属(Cu、Al、Zr)中相邻的两亚晶粒会相互合并 而长大,如下图所示。它可能是通过位错的攀移和位错壁的消失, 从而导致亚晶转动来完成的,合并之后,原来的亚晶界消失,两 个亚晶的取向趋于一致。
(a)
(b)
(c)
(d)
总结:回复机制是空位和位错通过热激活改变了它们 的组态分布和数量的过程。
3、性能变化
(1) 力学性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 下降,塑性略有提高; ②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 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 ③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 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 晶粒粗化时严重下降。
(2) 物理性能: ① 密度:回复阶段变化不大,再结晶阶段急剧升高; ② 电阻:由于点缺陷密度下降,电阻在回复阶段明显下降。
低温回复 :回复的机制主要是过剩空位的消失,趋
向于平衡空位浓度;
中温回复 :主要机制是位错滑移,导致位错重新组
合,异号位错会聚而互相抵消以及亚晶 粒长大,位错密度降低;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回复:冷变形金属在低温加热时,其显微组织无可见变化,但其物理、力学性能却部分恢复到冷塑性变形以前的过程。

晶粒仍保持伸长的纤维状.再结晶:冷变形金属被加热到适当温度后,在变形组织内部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而使形变强化效应完全消失的过程。

回复与再结晶的驱动力都是储存能的降低储存能:存在于冷形变金属内部的一小部分(约为10%)变形功.形变温度越低,形变量越大,则储存能越高。

储存能存在形式:弹性应变能(3%-12%)+点阵畸变能点阵畸变能包括点缺陷能和位错能,点缺陷能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位错能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储存能的80〜90%。

力学性能的变化在回复阶段:强度、硬度均略有下降,而塑性有所提高.在再结晶阶段:硬度、硬度均显著下降,塑性大大提高.在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化严重时下降另外,金属的电阻与晶体中点缺陷的浓度有关。

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变形金属中的点缺陷浓度明显降低,因此在回复和再结晶阶段,电阻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电阻不断下降。

此外,点缺陷浓度的降低,应力腐蚀倾向显著减小。

回复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回复是指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变化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回复的程度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温度越高、回复的程度越大.温度一定时,回复的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在回复初期,变化较大,随后就逐渐变慢,当达到一个极限值后,回复停止。

回复机制彳氐温回复时,主要涉及空位的运动。

空位可以移至表面、晶界或位错处消失,也可以聚集形成空位对、空位群,还可以与间隙原子相互作用而消失,总之空位运动的结果使空位密度大大减小。

电阻率对空位密度比较敏感,因此其数值会有显著下降。

而力学性能对空位的变化不敏感,没有变化。

中温回复时,主要涉及位错的运动。

由于位错滑移会导致同一滑移面上异号位错合并而相互抵消,位错密度略有下降,但降低幅度不大,力学性能变化不大。

回复与再结晶ppt

回复与再结晶ppt
金属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材料在高温或高压下发生塑性变形,随后在较低的温度 或压力下发生再结晶,改变晶格结构和相变,提高材料的强 度和韧性。
半导体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
半导体材料在高温或高压下的回复过程中,通过晶格结构的 变化和缺陷的修复,材料的电学性能得到改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汇报的目的和背景
汇报目的
本次汇报旨在探讨回复与再结晶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进展。
背景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回复与 再结晶作为金属材料热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综合性 能具有重要意义。
02
回复
回复的定义和特点
回复是指一种物质在受到外部刺激(如温度、压力、电磁波 等)后,产生的某种反应或变化。
对回复与再结晶未来发展的展望
探索新的回复与再结晶技术,提高材料的综合 性能和可靠性,以满足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的 需求。
加强回复与再结晶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 材料在回复与再结晶过程中微观结构和物理性 质的演变规律。
研究新型材料在回复与再结晶过程中的行为和 特性,拓展回复与再结晶理论的应用范围。
对回复与再结晶具体案例的分析
升温
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发生再结晶 。
形核
在金属中形成新的晶核。
晶粒细化
通过控制温度和变形量,细化晶粒,提高 金属性能。
长大
新晶核逐渐长大,形成新的晶粒组织。
04
回复与再结晶的关系
回复与再结晶的联系
两种现象都与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的物理性质变化有关。 两种现象都受到材料内部结构的影响。
回复与再结晶的区别
回复的特点是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即,回复是在外部刺 激作用下的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能量,且回复的程 度往往不能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

回复和再结晶

回复和再结晶

回复和再结晶经范性形变的金属或合金在不同温度加热后,会发生结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在较低温度发生回复;温度较高时发生基体的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通过回复和再结晶,金属或合金从热力学上不稳定的冷变形状态转变为热力学上较稳定的新的组织状态。

回复经范性形变的金属或合金在室温或不太高的温度下退火时,金属或合金的显微组织几乎没有变化,然而性能却有程度不同的改变,使之趋近于范性形变之前的数值,这一现象称为回复。

由于加热温度比较低,回复时原子或点缺陷(见晶体缺陷)只在微小的距离内发生迁移。

回复后的光学显微组织中,晶粒仍保持冷变形后的形状,但电子显微镜显示其精细结构已有变化;由范性形变所造成的形变亚结构中,位错密度有所降低,同时,胞状组织逐渐消失,出现清晰的亚晶界和较完整的亚晶。

回复时形成亚结构主要借助于点缺陷间彼此复合或抵销,点缺陷在位错或晶界处的湮没,位错偶极子湮没和位错攀移运动,使位错排列成稳定组态,如排列成位错墙而构成小角度亚晶界(见界面)此即所谓“多边形化”。

回复过程的驱动力来自变形时留于金属或合金中的贮能。

回复后宏观性能的变化决定于退火温度和时间。

温度一定时,回复速率随退火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

力学性能(硬度、强度、塑性等)的回复速率通常要较物理性能(电阻、磁性、内应力等)的回复速率慢(见图1)。

再结晶当退火温度足够高、时间足够长时,在变形金属或合金的显微组织中,产生无应变的新晶粒──再结晶核心。

新晶粒不断长大,直至原来的变形组织完全消失,金属或合金的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过程的驱动力也是来自残存的形变贮能(见图1)。

与金属中的固态相变类似,再结晶也有转变孕育期,但再结晶前后,金属的点阵类型无变化。

再结晶核心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产生。

其一是原晶界的某一段突然弓出,深入至畸变大的相邻晶粒,在推进的这部分中形变贮能完全消失,形成新晶核。

其二是通过晶界或亚晶界合并,生成一无应变的小区──再结晶核心。

金属热加工中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热加工中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热加工中的回复与再结晶在金属热加工过程中,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和应力条件。

其中,回复和再结晶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们对金属热加工的质量和最终产品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回复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应力作用下,金属内部微观结构发生调整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消除部分或全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使材料恢复到接近原始态的稳定结构。

回复主要通过位错的滑移和攀移来实现。

在回复过程中,位错发生相对移动,进而重新排列成较为规则的几何排列,从而减少材料内部的应力。

这种排列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在金属热加工过程中,回复现象可以被用来消除加工产生的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例如,在锻造和轧制过程中,适当的回复可以降低残余应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回复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尺寸精度和稳定性。

再结晶是指金属在高温下失去有序的晶体结构,然后在较低的温度下重新获得有序结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两个阶段。

再结晶主要通过形核和长大来实现。

在形核阶段,金属内部形成新的晶核,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能量。

在长大阶段,新的晶核不断吸收周围的原子,使其体积不断增大。

在金属热加工过程中,再结晶现象可以用来细化材料的晶粒,提高其力学性能。

例如,在铸造和热处理过程中,适当的再结晶可以细化材料内部的晶粒结构,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再结晶还可以消除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提高其尺寸精度和稳定性。

回复和再结晶是两个相互、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金属热加工过程中,回复主要发生在再结晶之前,它可以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为再结晶创造良好的条件。

而再结晶则是在回复的基础上,通过形核和长大等过程,使金属内部结构重新有序化,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

回复和再结晶对金属热加工性能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在适当的条件下,回复和再结晶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强度、韧性、尺寸精度和稳定性等指标,使产品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能。

因此,在实际金属热加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回复和再结晶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获得高质量的产品。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用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用
二 显微组织变化(示意图)
Smith W F. Foundat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cGRAW.HILL.3/E
4
第一节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变化
三 性能变化 1 力学性能(示意图) 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 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 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 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 粗化严重时下降。 2 物理性能 密度:在回复阶段变化不大, 在再结晶阶段急剧升高; 电阻:电阻在回复阶段可 明显下降。
30
第四节 晶粒长大
三 再结晶退火的组织
1 再结晶图。退火温度、变形量与晶粒大小的关系图。 2 再结晶织构:再结晶退火后形成的织构。退火可将形变织 构消除,也可形成新织构。 择优形核(沿袭形变织构) 择优生长(特殊位向的再结晶晶核快速长大) 3 退火孪晶:再结晶退火后出现的孪晶。是由于再结晶过程 中因晶界迁移出现层错形成的。
34
第五节 金属的热变形
一 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1 动态回复:在塑变过程中发生的回复。(静态…) 高层错能金属(铝及铝合金、纯铁、铁素体钢等)热 加工时,螺型位错的交滑移和刃型位错的攀移均较易进行, 位错很容易从结点和位错网中解脱出来而与异号位错相互 抵消,因此,亚晶中的位错密度低,剩余的储存能不足以 引起动态再结晶,动态回复是这类金属热加工中起主导作 用的软化机制。
20
第三节 再结晶
四 影响再结晶的因素
1 退火温度。温度越高,再结晶速 度越大。加热速度太低或太高,再 结晶温度提高。
2 变形量。变形量越大,再结晶温 度越低;随变形量增 大,再结晶 温度趋于稳定;在给定温度下发生 再结晶需要以一临界变形量,变形 量低于该值,再结晶不能进行。 3 原始晶粒尺寸。晶粒越小,变形 抗力越大,冷变形储存能越高,再 结晶驱动力越大;同时,晶界越多, 有利于形核。

第七章回复与再结晶

第七章回复与再结晶
化严重时下降。 (2)物理性能 密度:在回复阶段变化不大,在再结晶阶段急剧升高; 电阻:电阻在回复阶段可明显下降。
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阶段中性能的变 化情况
7.2 回复
回复过程3阶段(储存能在回复阶段三个峰值所对应的) 约化温度:表征加热温度的高低,用绝对温标表示的加热温度与其熔点温度之比, TH =T/Tm。
错相遇相消,位错密度下降,位错缠结内部重新排列组合,使亚晶规整化。
(3)高温回复( TH >0.5Tm) 高温回复,原子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位错除滑移外,还可攀移。主要机制是多边化。冷变形后由
于同号刃型位错在滑移面上塞积而导致点阵弯曲,在退火过程中通过刃型位错的攀移和滑移,使同号 刃型位错沿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排列成小角的亚晶界,这个过程称为多边化。其驱动力来自应变能的 下降。
位错及晶界处,对位错的运动及晶界的迁移起阻碍作用,因此不利于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阻碍再结 晶,使再结晶温度升高。 4.原始晶粒尺寸
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晶粒越细,变形抗力越大,冷变形后存储能越多,再结晶温度越低。相同变 形度,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可供形核场所较多,生核率也增大,再结晶速度加快。
5.分散相粒子 分散相粒子直径较大,离子间距较大的情况下,再结晶被促进;而小的粒子尺寸和小的粒子间距,
储存能的释放与性能变化
1 储存能:存在于冷变形金属内部的一小部分(~10%)变形功。
弹性应变能(3~12%) 2 存在形式 位错(80~90%)
点缺陷
3 储存能的释放:原子活动能力提高,迁移至平衡位置,储存能得以释放。
(1)力学性能 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

《材料科学基础》回复与再结晶

《材料科学基础》回复与再结晶
R为回复部分;
σ为回复退火后的流变应力;
σ0为完全退火后硬化全部消除的流变应力; σm为退火冷变形的流变应力。
7
8
回复动力学特点
(1)回复过程没有孕育期;
(2)开始变化快,随后变慢,直到最后回复速率 为零; (3)每一温度的回复程度有一极限值,退火温度 越高,这个极限值也越高,而达到此极限所需时间 则越短。 (4)回复不能使金属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
57
动态再结晶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 (1)晶内存在被缠结位错所分割成的亚晶粒。 (2)反复形核,有限长大,晶粒较细。 形变温度越高,应变速率越小,应变量越大, 越有利于动态再结晶。 应用:采用低的变形终止温度、大的最终变形量、 快的冷却速度可获得细小晶粒。
58
三、热加工后的组织与性能
53
一、动态回复
外在表现:流变应力 不随应变而变的稳态 流变过程。
54
原因:热加工时,形变使位错增殖和积累造成的硬 化被通过热激活使位错对消、胞壁锋锐化形成亚晶 及亚晶合并等软化抵消。 材料内因的影响:高层错能的材料比低层错能材料 更易动态回复,甚至将能量释放的不足以再结晶。
55
二、动态再结晶
通常认为,由于微量杂质原子与晶界的交互作 用及其在晶界区域的吸附,形成了一种阻碍晶界迁 移的“气团”从而随着杂质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 了晶界的迁移速度。
48
(4)晶粒位向差: 大角度晶界原子排布比较混乱,界面能较高, 扩散系数较大; 小角度晶界的界面能小于大角度晶界,因而小 角度晶界的移动速率低于大角度晶界。
(3)变形量越大,孕育期越短,转变速度越快。
再结晶动力学曲线的表达式:x = 1 - exp(-BtK)
x为再结晶体积分数,实验表明在一定温度范 围内K不随温度变化。

回复和再结晶讲解

回复和再结晶讲解
氏硬度HV与加热温度之间的关系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 再结晶织构以及金属材料的热加工。
第二节 回复 在这一节,涉及的主要问题是:
一、回复的作用 二、回复的动力学 三、回复的机制 四、回复退火的应用
一、回复的作用
260º进行“去应力退火”,内应力能够大部分消除, 而强度、硬度基本不变。这样处理所发生的过程就是回 复。
4、在回复和再结晶的过程中,金属会释放出冷塑 性变形所储存的能量,同时性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Δ P,mW Δ ρ ,10-6Ω ·cm HV
125 Δρ
100
HV
30
75
20
50 10
25
ΔP
0
100
200
300
400
温度,°C
图8-1 在室温经75%压缩变形的纯铝(纯度99.998%)以 6ºC/sec的加热速度加热时,热量差Δ P、比电阻的变化Δ ρ 及维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第一节 概述
问题:
1、金属或合金经塑性变形后,为什么要进行退火处理?
金属或合金经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电阻率和矫 顽力等升高,塑性、韧性、导磁率和耐蚀性则下降,为使 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的机械性能恢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 态,需要对金属加热进行退火。
2、为什么将加工硬化的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能使其恢 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态呢?
3、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加热时,经过那些阶段?各 阶段的特点?
依次经过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 (此三阶段有部分交迭)。如图1所示:
回复
再结晶
晶粒长大
0
T1
T2Biblioteka T3图1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示意图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回复与再结晶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的大小的因素
变形量。存在临界变形量,生产中应避免采用 临界变形量。
原始晶粒尺寸。晶粒越小,驱动力越大,形核 位置越多,使晶粒细化。
合金元素和杂质。增加储存能,阻碍晶界移动, 有利于晶粒细化。
温度。变形程度和保温时间一定时,退火温度 越高,所得到的晶粒越粗大。严格控制退火保温
能量存在形式:位错(80~90%)、弹性应变 能(3~12%)和点缺陷
储存能的释放:原子迁移至平衡位置,储存能 得以释放。
储能释放的共同点:
每一曲线都出现一高峰,这个高峰 出现的位置对应于再结晶开始的温
度,在此之前,只发生回复 。
• 在回复阶段,A(纯金属)型曲线储能释放少,C型曲线储 能释放多,B型曲线则介乎二者之间
晶界凸出形核(变形量较小时) 晶界弓出形核,凸向亚晶粒小(位错密度较高)的方

形核机制
a.高层错能金属 即相邻亚晶粒某些边界上的位错,通过
攀移和滑移,转移到这两个亚晶外边的 亚晶界上去,而使这两个亚晶之间的亚 晶界消失,合并成一个大的亚晶。 同时通过原子扩散和相邻亚晶转动,使 两个亚晶的取向变为一致。
中温回复
正负位错的抵销
高温回复
温度>0.5Tm 原子活动能力强,G降低。位错可以攀移、滑移和交
滑移,位错垂直排列形成多边化亚晶粒-多边化。 多变化可以降低弹性畸变能,消除宏观、微观应力。 亚晶略有长大。
攀移形成小角度晶界(多边化)
·
两平行滑移面上异号位 错通过攀移相互抵消
同一滑移面上异号位错攀 移过夹杂物后相互抵消
d ktn , n 1/ 2
k k0 exp(Q / RT )
晶界迁移时,弯曲的晶界总是趋向于平直化,向 曲率中心移动,结果是大晶粒吞食小晶粒而长大

2-钢的回复、再结晶与控扎

2-钢的回复、再结晶与控扎

热形变过程中奥氏体的再结晶行为
当钢在高温奥氏体状态下形变时,其流变应力先升高到最大,然 后降低到恒定状态。在应力峰左侧的应变范围内,动态回复在起作用; 而在恒定状态范围内,则是动态再结晶在起作用。
应力——应变曲线
发生动态再结晶c表示。εc几乎与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上应力峰值所对应的应变量εp相等,精
规则排列 移动的过
程。
回复过程中亚结构的变化
a
冷变形状态
b
0.1h回复
c
50h回复
d
300h回复
当冷变形金属的加热温度高于回复温度时,在变形组织的基 体上产生新的无畸变的晶核,并迅速长大形成等轴晶粒,逐渐 取代变形组织,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 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的驱动力也是冷变形产生的储存能。 强度、硬度显著下降,塑性和韧性显著提高,内应力、加 工硬化状态消除,金属又重新复原到冷变形之前的状态
(4)形成加工硬化
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显著升高,而塑性、 韧性显著下降,这一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目前普遍认为与位错的运动和交互作用 有关,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的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运 动时相互交割加剧,产生位错塞积群、割阶、缠结网等障碍,阻碍 位错的进一步运动,引起变形抗力增加,因此提高了金属强度。
形变金属在退火过程中显微组织的变化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示意图
变形金属在退火过程中的性能变化
回复阶段 内应力 强度、硬度 塑性 第一类内应力消除, 第二、三类内应力部分消除 略有下降 略有提高 再结晶阶段 第一、二、三类 内应力完全消除 显著下降 大大提高
电阻
显著变化
显著变化
回复: 指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第八章回复与再结晶Smith W F. Foundations of MaterialsScience and Engineering.McGRAW.HILL.3/E1Smith W F. Foundat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cGRAW.HILL.3/ESmith W F. Foundations of Materials6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cGRAW.HILL.3/E第 八 章 二 回复机理 第 二 节 回 复第二节回复1 低温回复(0.1-0.3Tm) 移至晶界、位错处 空位+间隙原子 消失 空位聚集(空位群、对)点缺陷运动缺陷密度降低11第 八 章 二 回复机理 第 二 节 回 复第二节回复2 中温回复 (0.3-0.5Tm) 异号位错相遇而抵销 位错滑移 位错缠结重新排列 位错密度降低12第 八 章 二 回复机理 第 二 节 回 复第二节回复3 高温回复(>0.5Tm) 位错攀移(+滑移) 位错垂直排列(亚晶界) 多边化(亚晶粒) 弹性畸变能降低。

13第 八 章 二 回复机理 第 二 节 回 复第二节回复Smith W F. Foundat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cGRAW.HILL.3/E14第 八 章 第 二 节 回 复第二节三 回复退火的应用 1回复机制与性能的关系回复内应力降低:弹性应变基本消除; 硬度、强度下降不多:位错密度降低不明显,亚晶较细; 电阻率明显下降:空位减少,位错应变能降低。

2去应力退火 降低应力(保持加工硬化效果),防止工件变形、 开裂,提高耐蚀性。

2h15第 八 章 第 三 节 再 结 晶第三节一 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再结晶1 形核 亚晶长大形核机制 (变形量较大时) 亚晶合并形核 亚晶界移动(长大)形核(吞并其它亚晶或变形部分) 凸出形核 晶核伸向小位错胞晶粒(畸变能较高区域)内.16第 八 章 第 三 节 再 结 晶第三节一 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 1 形核再结晶17第 八 章 第 三 节 再 结 晶第三节一 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再结晶晶界凸出形核(变形量较小时,<20%) 晶界弓出形核,凸向亚晶粒小的方向.18第 八 章 第 三 节 再 结 晶第三节一 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 驱动力:畸变能差 2 长大再结晶方式:晶核向畸变晶粒扩展,至新晶粒相互接触。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新)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新)

在塑变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 主要发生在低层错能的材料,产生扩展位错,难以进行交滑移和攀 移,有很大的储存能。 特点 反复形核,有限长大,晶粒较细。 包含亚晶粒,位错密度较高,强度硬度高。 应用:采用低的变形终止温度、大的最终变形量、快的冷却速度可 获得细小晶粒。
动态再结晶的真应力—应变曲线 ① 热加工后为等轴晶,强度较高, 晶粒细。 ② 停止加工后发生静态再结晶,晶 粒粗一个等级,这是造成混晶的重要 作用。
定义: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变形基体中重新生成无畸
变的新晶粒,性能恢复到原来的软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驱动力:变形金属经回复后未被释放的储存能(相当于变形总储能 的90%)。
再结晶的 形核与长 大过程
再结晶的形核
形核机制:晶界弓出形核和亚晶形核。 (1)小变形量的弓出形核机制 小变形量时,各晶粒形变不均匀, 相邻晶粒的位错密度相差很大,变 形小的晶粒向变形度大的亚晶粒一侧弓出→形成无畸变晶核。
3.微量溶质原子
微量的溶质原子的存在对再结晶有巨大的影响。溶质或杂质原子与位 错,晶界有交互作用,偏聚在位错及晶界处,对位错的运动及晶界的迁
移起阻碍作用,因此不利于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阻碍再结晶,使再结
晶温度升高。
4.原始晶粒尺寸
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晶粒越细,变形抗力越大,冷变形后存储能越 多,再结晶温度越低。相同变形度,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可供 形核场所较多,生核率也增大,再结晶速度加快。 5.分散相粒子 分散相粒子直径较大,离子间距较大的情况下,再结晶被促进;而 小的粒子尺寸和小的粒子间距,再结晶被阻碍。 原因?
再结晶后晶粒大小 (1)变形度的影响
①不能相变细化的金属,可以再结晶细化。
②避免临界变形度

金属的冷变形强化、回复和再结晶

金属的冷变形强化、回复和再结晶

机械制造基础
(二) 回复与再结晶时,原子活动能力不大,只做短距离扩散,使 晶格扭曲减轻,残余应力显著下降,但组织和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 这一过程称回复。 在生产中利用回复处理来保持金属有较高强度和硬度的同时, 还适当提高其韧性,降低内应力。如冷拔钢丝卷制成弹簧后,进行 一次250~300 ℃的低温退火。
机械制造基础
第十一章
2.合理分布
在制造和设计受冲击载荷的零件时,要充分考虑锻造 流线的分布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合理的热加工流线方向的分布是:零件工作时最大正 应力与流线方向平行(图11-6a) ,最大切应力与流线方向 垂直(图11-6b) ;热加工流线沿着零件轮廓分布不被切除 则更为合理(图11-6c) 。
机械制造基础
第十一章
(二) 锻造比 锻造比是表示金属变形程度大小的参数。具体计算如下: y拔长 = S0/S(视频) y镦粗 = H0/H(视频) 式中 S0、S —— 拔长前、后金属坯料的横截面积; H0、H —— 镦粗前、后金属坯料的高度; 锻造比越大,热变形程度也越大,热加工流线也越明显, 其金属组织、性能改善越明显。
在临界变形速度 C之后,消耗于金属塑性变 形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即热效应。由于热效应的 作用,使金属温度升高,塑性上升,变形抗力减 小,金属易锻压加工。
3.应力状态 挤压时金属三个方向承受压应力,如图11-89a所示 。在压应力的作用下,金属呈现出很高的塑性。拉拔时 金属呈两向压应力和一向拉应力状态,如图 11-8b 所示 。拉应力易使金属内部的缺陷处产生应力集中,增加金 属 破 裂 倾 向 , 表 现 出 金 属 的 塑 性 下 降 。
合理选用金属材料和 创造有利的变形条件,是 提高金属塑性,降低变形 抗力,提高其可锻性的最 基本条件,这样才能以较 小的能量消耗获得高质量 的锻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看懂回复和再结晶回复和再结晶一、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与性能变化金属和合金经塑性变形后,由于空位、位错等结构缺陷密度的增加,以及畸变能(晶体缺陷所储存的能量)的升高将使其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高自由能状态,具有自发恢复到变形前低自由能状态的趋势,但在室温下,因温度低,原子活动能力小,恢复很慢,一旦受热,温度较高时,原子扩散能力提高,组织、性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这一变化过程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可表现为三个阶段:回复: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

在此阶段,组织:由于不发生大角度晶界的迁移,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态相同,仍为纤维状或扁平状。

性能:强度与硬度变化很小,内应力、电阻明显下降。

(回复是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再结晶: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在此阶段,组织:首先在畸变度大的区域产生新的无畸变晶粒的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变形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

性能:强度与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提高,消除了加工硬化,使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的程度。

晶粒长大:指再结晶结束之后晶粒的继续长大。

在此阶段,在晶界表面能的驱动下,新晶粒相互吞食而长大,最后得到较稳定尺寸的晶粒。

显微组织的变化:回复阶段:显微组织仍为纤维状,无可见变化。

再结晶阶段:变形晶粒通过形核长大,逐渐转变为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晶粒长大阶段:晶界移动,晶粒粗化,达到相对稳定的形状和尺寸。

性能变化: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密度变化不大,电阻明显下降。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密度急剧升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化严重时下降。

二、回复1. 回复动力学上图同一变形程度的多晶体铁在不同温度退火时,屈服强度的回复动力学曲线特点:(1)没有孕育期;(2)在一定温度下,初期的回复速率很大,随后即逐渐变慢,直至趋近于零;(3)每一温度的恢复程度有一极限值,退火温度越高,这个极限值也越高,而达到此一极限值所需的时间则越短;(4)预变形量越大,起始的回复速率也越快,晶粒尺寸减小也有利于回复过程的加快。

2. 回复机制(1)低温回复:主要与点缺陷的迁移有关,点缺陷运动通过与位错交互作用、空位与间隙原子重新结合,以及空位聚合、空位群、空位片塌陷成位错环而消失,从而使点缺陷密度明显下降,故电阻率明显下降。

(2)中温回复:主要与位错的滑移有关,同一滑移面上的异号位错可以相互吸引而抵消,位错偶极子的两条位错线相抵消。

(3)高温回复:刃型位错产生攀移。

攀移:①使滑移面上不规则的位错重新分布,垂直排列成墙,降低了位错的弹性畸变能;②形成沿垂直滑移面方向排列并具有一定取向差的位错墙,产生亚晶,即多边化结构。

多边化的产生条件:①塑性变形使晶体点阵发生弯曲;②在滑移面上有塞积的同号刃型位错;③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使位错能产生攀移运动。

从回复机制可以理解:回复过程中电阻率的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过量空位的减少和位错应变能的降低;内应力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晶体内弹性应变的基本消除;硬度及强度下降不多是由于位错密度下降不多,亚晶还较细小。

三、再结晶1. 再结晶过程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况,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是一种形核和长大过程,即通过在变形组织的基体上产生新的无畸变再结晶晶核,并通过逐渐长大形成等轴晶粒,从而取代全部变形组织的过程。

(1)形核再结晶晶核是现存于局部高能量区域内的,以多边化形成的亚晶为基础形核。

无畸变的晶粒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形核有三种机制:①晶界弓出形核机制:对变形度较小的金属,多以这种方式形核,如下图,A、B的变形量不同,储存的能量不同,A低能向B扩散,降低整体的能量。

②亚晶合并机制:在变形程度较大且具有高层错能的金属中,多以这种机制形核。

③亚晶迁移机制:在变形度很大的低层错能金属中,多以这种机制形核。

(2)长大长大:晶核形成之后,借界面的移动而向周围畸变区域长大,直到全部形成无畸变的等轴晶粒为止,再结晶即告完成。

界面迁移的推动力是无畸变的新晶粒与周围畸变的母体之间的应变能差。

2. 再结晶动力学以经冷轧的纯铜为例,特点:再结晶过程有一孕育期,且再结晶开始时的速度很慢,随之逐渐加快,至再结晶的体积分数约为50%时速度达到最大,最后又逐渐变慢,这与回复动力学有明显的区别。

3. 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再结晶温度:冷变形金属开始进行再结晶的最低温度称为再结晶温度。

对纯金属:T再=0.4T熔(K)K=℃+ 273如:Fe:T熔=1538℃T再=0.4(1538+273)-273=451.4℃一般再结晶退火温度比T再要高出100~200℃,目的:消除加工硬化现象。

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有:(1)变形程度:随冷变形程度增加,储能增多,再结晶的驱动力增大,再结晶容易发生,再结晶温度低。

当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T再趋于一定值。

(2)原始晶粒尺寸:原始晶粒越细小,晶界越多,有利于形核;另外,晶粒越细小,变形抗力越大,变形储能高,再结晶驱动力越大,容易发生再结晶,使T再降低。

(3)微量溶质原子:微量溶质原子可显著提高T再,原因是溶质原子与位错和晶界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使溶质原子在位错及晶界处偏聚,对位错的滑移与攀移和晶界的迁移起阻碍作用,不利于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阻碍再结晶过程,因而使T再提高。

(4)第二相粒子:既可提高T再,也可降低T再。

当第二相粒子尺寸和间距都较大时,变形中阻碍位错运动,提高变形储能,提高再结晶驱动力,易发生再结晶,使T再降低;当第二相粒子尺寸和间距都很小时,阻碍位错重排构成亚晶界,阻碍晶界迁移,阻碍了再结晶,使T再提高。

(5)再结晶退火工艺参数:加热速度过慢或极快,均使T再升高(过慢有足够的时间回复,点阵畸变度降低,储能减小,使再结晶驱动力减小,T再升高;极快因各温度下停留时间过短而来不及形核与长大,使T再升高)。

保温时间越长,T再越低。

4. 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d,取决于形核率N和长大速率G,它们之间有下列关系:C为系数可见:N↑,G↓,d↓。

即凡影响N、G的因素,均影响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因素:(1)变形度:①当变形程度很小时,晶粒大小没有变化,因为变形量过小,造成的储存能不足以驱动再结晶。

②当变形量达到一定值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大,把这个变形量称为“临界变形量”,一般金属的临界变形量为2~10%。

因为金属在临界变形量下,只部分晶粒破碎,大部分晶粒未破碎,此时,晶粒不均匀程度很大,最易大晶粒吞并小晶粒,故晶粒很容易粗化。

③当变形量大于临界变形量之后,再结晶后晶粒细化,且变形量越大,晶粒越细化。

因为变形量越大,驱动形核和长大的储存能不断增加大,且形核率增大较快,使G/N变小,因此细化。

(2)退火温度:提高退火温度,使再结晶速度加快,晶粒长大。

(3)原始晶粒:越小,越均匀,则变形后晶粒破碎程度越均匀,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细。

(4)合金元素和不熔杂质:越多,会阻碍再结晶晶粒长大,则再结晶晶粒越细小。

(5)加热速度:越快,再结晶温度越高,推迟再结晶形核和长大过程,所以再结晶晶粒细小。

四、晶粒长大再结晶后,再继续保温或升温,会使晶粒进一步长大。

1.正常晶粒长大:表现为大多数晶粒几乎同时逐渐均匀长大。

是靠晶界迁移,相互吞食而进行的,它使界面能减小,是一个自发过程。

(2006、2002)晶粒界面的不同曲率是造成晶界迁移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晶粒长大时,晶界总是向着曲率中心的方向移动,并不断平直化。

因此,晶粒长大过程就是“大吞并小”和凹面变平的过程。

在二维坐标中,晶界平直且夹角为120℃的六边形是一维晶粒的最终稳定形状。

2.异常晶粒长大:表现为少数晶粒突发性的不均匀长大。

是出现少数较大的晶粒优先快速成长,逐步吞食掉其周围的大量小晶粒,最后形成非常粗大的组织,使力学性能大大降低,称为二次再结晶。

发生异常晶粒长大的基本条件:正常晶粒长大过程被分散相微粒、织构或表面的热蚀沟等所强烈阻碍。

其驱动力来自界面能的降低,而不是来自应变能。

五、再结晶退火后的组织1.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大小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大小主要取决于预先变形度和退火温度。

通常,变形度越大,退火后的晶粒越细小,而退火温度越高,则晶粒越粗大。

2.再结晶织构通常具有变形织构的金属经再结晶后的新晶粒若仍具有择优取向,称为再结晶织构。

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1)定向生长理论(2)定向形核理论3.退火孪晶某些面心立方金属和合金如铜及铜合金、镍及镍合金和奥氏体不锈钢等冷变形后经再结晶退火后会出现退火孪晶,原因是因为这些金属层错能低,满足孪晶生长的能量条件。

面心立方的孪晶面为{111}。

形成退火孪晶需在堆垛过程中发生层错,即又正常的…ABCABC…改变为…ABBACBACABABC…,其中与两面为共格孪晶界面,其间的晶体则构成一退火孪晶带。

退火孪晶的形成机制:一般认为退火孪晶是在晶粒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形成退火孪晶必须满足能量条件,层错能低的晶体容易形成退火孪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